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点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点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点08083111 徐海霞卡夫卡不把创作看做纯美学的事,而看作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燃烧的过程。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内心有个庞大的世界,不通过文学途径把它引发出来,我就要撕裂了!”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一面,忽视其明朗、风趣的地方,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试图纠正这一点。

其实据勃罗德的回忆,卡夫卡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来。

卡夫卡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国籍属奥匈帝国。

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现代文学追求梦幻世界、怪诞的风格、崇尚强烈的情感、酷烈的画面。

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受卡夫卡影响的作家有萨特、加缪、昆德拉等。

23岁获博士学位时的卡夫卡(1906)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而社会的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穷困苦,经济的衰败,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

于是,时时萦绕着他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使你身不由已地伴随着恐惧与不安,最终归于灭亡。

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表现了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

因此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赏析:“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的卡夫卡

赏析:“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的卡夫卡

赏析:“⼀切障碍都能摧毁我”的卡夫卡“⼀切障碍都能摧毁我”的卡夫卡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3⽇—1924年6⽉3⽇),20世纪德语⼩说家。

⽂笔明净⽽想像奇诡,常采⽤寓⾔体,背后的寓意⾔⼈⼈殊,以这别开⽣⾯的⼿法令⼆⼗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卡夫卡⼀⽣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

卡夫卡⽣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次世界⼤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他对社会的陌⽣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对⼀切都⽆能为⼒、⽆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

卡夫卡将巴尔扎克的:“我能摧毁⼀切障碍”的格⾔改成了“⼀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美国诗⼈奥登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的⼩说揭⽰了⼀种荒诞的充满⾮理性⾊彩的景象,个⼈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的是象征式的⼿法。

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的⿐祖。

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忽视其明朗、风趣的地⽅。

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现代主义⽂学的先驱和⼤师。

卡夫卡⽣前默默⽆闻,孤独地奋⽃,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股卡夫卡热,并且经久不衰。

卡夫卡⼀⽣都⽣活在强暴的⽗亲的阴影之下,⽣活在⼀个陌⽣的世界⾥,形成了孤独优郁的性格。

德国⽂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这样评价卡夫卡:“作为犹太⼈,他在基督徒中不是⾃⼰⼈。

作为不⼊帮会的犹太⼈,他在犹太⼈中不是⾃⼰⼈。

作为说德语的⼈,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讲解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讲解

《变形记》一反资产阶级人文主
义者关于人的观念:人是宇宙的精 华,万物的灵长。而是真实的描写 了现代人的卑微,他们像一只只风 干的鸡爪,那么猥琐,那么孤独, 那么可怜!
艺术特点
1、在艺术上,作者认为,世界是荒 诞的,根本无法认识的,无法理喻的, 只有通过荒诞的形式才能感受到这个荒 诞的世界。所以不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去 编造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不用生动、 形象的语言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想象, 而是打破外在事物的表象,按照作者内 在情感重新组被称为“孤独三步曲” 的《美国》、《审判》和《城 堡》是三部未完成的杰作。
B、《变形记》
作品分析 表现了人的异化, 人和他周围的环境 以及人的对立,人 在这种环境中的无 能为力的恐慌感。
《变形记》原版封面
《变形记》中的“异化”,不 仅仅表现在格里高尔的“异化”, 更深刻的表现在人际关系、伦理 关系的异化上:人一旦一无所用, 家庭、朋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便 全被撕破。
第三讲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
一、基本特征
1、表现主义强调主观感受,表 现内在实质,要求艺术表现人 的“本质的东西”和“深藏在 内部的灵魂”。
2、象征手法是表现主义最基本 的艺术手法,因此它又被看 作戏剧、小说中的象征主义。
3、他们还常常采用传统文学为使 用的潜台词、呓语、幻景、梦景、 假面具、同步法等现代手法,描写 人的下意识,梦魇等内心状态,还 常常使他们笔下的人和事异乎寻常 的扭曲、变形,这也是表现主义的 一个显著特征。
3、作品具有浓厚的象征性色彩,使 用了一系列象征性的表现主义手法, 如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实质上是不 可预见的灾难的象征;如格里高尔家 人的态度,实质上是麻木的、尚未意 识到自身变形的“众生相”的象征, 是更为可悲的变形者的象征。

论卡夫卡《变形记》的艺术特色

论卡夫卡《变形记》的艺术特色

1.论卡夫卡《变形记》的艺术特色?
答:首先,《变形记》具有十分鲜明的荒诞色彩。

作品写格里高尔由活生生的人变成了大甲虫,这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事情使作品显得十分荒诞。

其次,该作在荒诞的情节中描写人的生存状态,又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主人公变形后的生活环境及其本人的精神状态都是真实的。

他的痛苦感受和遭遇更深刻地反映出人在社会重压下的悲剧命运。

第三,卡夫卡在此描述的不仅仅是一个荒诞的故事,更以此暗喻一个荒诞地社会、荒诞的人生。

物质的高度发达导致人本位的丧失,他们或被视为金钱、权力,或被视为及其、可怜虫。

从这个意义上看,卡夫卡式从哲理的高度对人类生存状态加以审视,已认识到现代西方人所面临的精神危机。

《变形记》最鲜明的艺术特征就表现在上述荒诞而真实、真实而荒诞的佯谬手法的运用上。

正是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卡夫卡的小说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风格”:以神话象征模式表现世界的荒诞、人的孤独和悲观。

作品呈现出充满恐惧、色调晦暗、悲哀绝望的精神氛围。

卡夫卡现代主义特点

卡夫卡现代主义特点

卡夫卡的现代主义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语言的强烈追求。

卡夫卡认为语言是人类行为的基础,是人类思想的工具,因此语言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他曾多次强调,要想成为一个好的作家,首先就要掌握好语言。

2. 对真实的执着追求。

卡夫卡认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小说不应该脱离现实,而应该反映真实的人物和事件。

他曾说过:“我最喜欢的小说是能够反映现实的小说。


3. 对技巧的崇拜。

卡夫卡认为,一个好的作家首先要掌握好写作技巧,只有熟练掌握了写作技巧才能够写出好的小说。

他说过:“一个好的作家应该首先掌握好写作技巧。


4. 对小说的热爱。

卡夫卡对小说充满了热爱,他曾说过:“小说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比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要杰出。


5. 对人物刻画的喜爱。

卡夫卡对人物刻画颇具天赋,他能够抓住人物的精髓,勾勒出人物的鲜活形象。

他说过:“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掌握好人物刻画的技巧。

”。

解读卡夫卡小说的叙事风格

解读卡夫卡小说的叙事风格

140《名家名作》·研究郝 敏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化研究共存,国家间、文化间、学科间通过对话和沟通相互渗透、包容,最后达到共融,这是未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

叙事学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兴起,其研究迅速影响并扩展到其他国家,形成了一股国际性的叙事学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的潮流。

西方现代文学起步于19世纪末期,而卡夫卡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他出生在优渥的家庭,且在学生时期主修法学与文学,这也让卡夫卡在学生时期形成了对社会发展的独特观察眼光。

作为西方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卡夫卡将自身的生活感悟以别样的形象融入文学作品中,并且将自己的人生思考也贯穿到作品体系中。

可以说,小说不仅是卡夫卡对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更是其洞悉社会现实、搭建自身思想体系的有效路径。

卡夫卡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社会发展中沉重的现实作为小说创作的主题,在营造出压抑的小说氛围的基础上,通过滑稽和荒诞的描写,调节了作品本身的基调,同时也时常令读者寻味。

从目前国内对卡夫卡的研究来看,对其生平的研究较多,真正对其作品进行深入分析的不算多。

要真正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不但要有情感上的共鸣,更应有理性的分析与把握。

一、卡夫卡:精神感受和文化人格卡夫卡出生在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犹太民族经历了沉重的发展历史,联想到千年以来犹太民族在西方国家中受到的不公平对待,以及当下西方国家以及其他种族人群对犹太民族的异样眼光,卡夫卡内心不断积郁为为民族伸冤与对不平的呻吟,而这种对民族发展的危机感,也自然地成了卡夫卡精神世界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进一步凝结成了卡夫卡阴郁悲观的文学气质,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想去拥抱生活,但是又带着累累的伤痕,以小说的形式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与否定。

卡夫卡的父亲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新富裕的资产阶级代表,比较专横和不近人情,母亲只是一个家庭主妇,他自己一辈子都没有结婚。

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

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

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如下是有关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卡夫卡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他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以及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

后世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鼻祖。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深刻地反映了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情节中带有荒诞色彩“荒诞”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

他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荒诞意识除了引领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诞派戏剧外,还在现代艺术中形成一种普遍的荒诞观念和意识。

这种荒诞感被现代文学家引入创作,就表现为一种20世纪特有的荒诞风格的荒诞文学。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描述了一个个荒诞的情节,在《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的“变形”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形”后,起初也以为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他殷切地盼望今天的幻觉会逐渐消失,他也深信,他之所以变声音不是因为别的而是重感冒的征兆,这是旅行推销员的职业病。

但“变形”却维持到他的生命的终点,死后仍是只大甲虫。

对卡夫卡而言,采用“变形的”手法并非只在于追求神奇,而是在于以此揭示荒诞。

(2)寓言式小说蕴含深刻的内涵作者在《变形记》中使主人公变形而不是成为一个失去劳动能力的人,这样就能使人的真实感情暴露无遗。

若是对待一个人,即使对他烦的要命,恨的切肤,至少作为父亲也不可能用烂苹果掷儿子,用脚踩他,妹妹也不可能几天忘了给他送饭。

而现在面对的是一只甲虫,一个不再能用语言表达他的情感的“虫”,所以人就无须用任何虚假的态度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厌恶之感了。

甲虫使他从人的世界里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与任何动物没有本质差别的“非人”。

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就被鲜明而强烈地揭示了出来。

在现代社会里,这种现象似乎太普遍了,以至于人们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里作者却以一个惊人的事件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日常存在。

卡夫卡式

卡夫卡式

卡夫卡式:“卡夫卡式”如同“莎士比亚化”或“席勒式”,涵盖四项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且已成为一个美学概念。

在思想上,卡夫卡接受了存在主义学说,反映了世纪末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

第一,权威的不可抗拒。

在卡夫卡的意识中,始终被一种无所不在的、强大而无法抵御的异己力量——权威笼罩着,这简直成了他医生精神上的“紧箍咒”。

这在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最充分的是《诉讼》和《城堡》。

前者涉及“法”,后者涉及“政”,都表现的是资本主义上层建筑领域的“异化”现象》《诉讼》中作者把那个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和处决认得法院写得既具体又虚妄,既腐败又恐惧。

在卡夫卡笔下,政治上腐朽的资本主义庞大国家机器每天都在冷漠地运转,虽然他的每个局部是可以看见和接近的,但整体却始终是神秘莫测的。

农民在“法的门前”等到老死而不得进的寓言,更是卡夫卡对资产阶级法律投的否决票。

而“城堡”则是与人民为敌的剥削阶级官僚化统治机构的写照,城堡可望而不可即,象征着它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横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资本主义是一个从内到外,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层层从属关系的体系。

一切都分成了等级,一切都戴着链锁”,这个“戴着链锁”的社会越发展,他的官僚化统治机械越复杂、越庞大,暴君越多,人越受到它的统治。

《致父亲》中作者揭露父亲“具有一切暴君所具有的神秘莫测的特征”。

正是在这样荒诞和异化的世界上,人民受到无形的权威的奴役,盲目地修筑长城,人还不如一条狗,人的处境犹如地洞中的鼠类,岌岌可危,以致最后“异化”为“甲虫”了。

第二,障碍的不可克服。

卡夫卡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梦魇的世界。

卡夫卡曾向雅诺赫说:“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崩溃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个困惑的世界里,一切都像不能出海的帆船上的桅缆,吱吱扭扭地不停作响。

”卡夫卡的这种感受不是偶然产生的,其意识中日益严重的障碍无疑是现实生活在他头脑里一再叠印的结果,其作品有关障碍的描写俯拾皆是。

论卡夫卡小说艺术

论卡夫卡小说艺术

浅析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独创性【内容摘要】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小说艺术的独创性对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的出人意料的情节铺展与荒诞离奇的场景描写以及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常常流露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才能。

卡夫卡的叙事具有耐人寻味的两面性,本文对其小说中的叙事风格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一方面他描绘出黯淡、残酷、荒诞的世界景观,辐射出痛苦、惶恐、焦虑、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他的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冷嘲、怪诞和滑稽的情绪。

诸多艺术上的创新,使卡夫卡的小说对西方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卡夫卡;表达艺术;荒诞;冷漠卡夫卡作为奥地利作家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

卡夫卡的犹太血统、不幸的童年、狭窄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影响着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卡夫卡的作品不从属于任何主义,但他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在后现代主义中可找到他的作品的影子,同时他的作品又具有不确定性,延展性很强,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卡夫卡。

”卡夫卡写作是把他的哲学意蕴渗入到了作品,而他独特的叙事风格正好完美的体现了他的意图,独特的叙事风格也加重了作品的深邃,两者相得益彰。

卡夫卡的小说之所能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除了其内容的深刻性外,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创性。

表现主义运用的创作手法如形象的怪诞变形,人物的符号化,时代和环境的淡化,情节的虚幻性等,在他的作品中全都有成功的应用。

但是,卡夫卡又不局限于表现主义,其他流派如象征主义、识流小说、诞派戏剧等表现手法他也能熟练运用。

本文试从神秘的象征、现实的怪诞、主观的色彩、冷峻的笔调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卡夫卡小说艺术的独创性。

一、神秘的象征人们常常把卡夫卡的作品说成是一个象征性的寓言。

这话不假,象征是卡夫卡使用得最多、也是最成功的手法之一 ,这种象征是“卡夫卡式”的 ,它传达的意蕴既非不可理喻、难懂,又非意旨鲜明、一目了然,从而给人以一种神秘的印象。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表现主义特征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表现主义特征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表现主义特征文章来源:其他点击次数:958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发端于20世纪的德国,它是由绘画艺术领域扩展而来的。

它在文学理论和批评史上主要是指以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和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阿诺·里德等人为代表的以艺术为表现的文艺理论。

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表现得尤为强大,来自奥地利的小说家卡夫卡便是表现主义小说创作方面的代表。

笔者认为,《变形记》作为卡夫卡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其所变现出的表现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很值得读者去探讨的。

一、融合对立的元素——现实与非现实、正常人与非人、合理与荒诞的矛盾组合表现主义与印象主义相反,它认为文学并不是像一面镜子似的复制生活,有时经过变形的生活反而更贴近生活的真实。

在小说《变形记》当中,无论是现实与非现实的场景,合理与荒诞的事物,还是正常人与非人都可以共存于作品当中。

这些元素看似矛盾却不损减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且能和谐地融为一统一体。

矛盾的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却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映衬,使读者产生非常新奇的审美感受。

《变形记》这部小说便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张力,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审美意蕴。

小说从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开始说起,给全文奠定了一个荒诞的基调。

在现实的世界里,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人变成的甲虫这种不现实的动物却还在小说当中的现实生活里存在着。

作者用写实的手法写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发生的一系列的事,唯有由人变来的甲虫以及它的活动是不现实的。

但是这一切并不会给人造成一种谬感。

作者很巧妙地将人与动物的思想动作结合起来。

格里高尔刚变成虫时,心里面还会想着“起床这么早,”他想:“会使人变傻得。

人是需要睡觉的。

”他始终惦记着他的家人,惦记着他的工作,他忘不了它是一个人。

“接着他让自己靠向附近一张椅子的背部,用他那些细小的腿抓住了椅背的边。

这使得他得以控制自己的身体”,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却还具有人的意识,甚至可以用人的意识控制动物的躯体。

《城堡》艺术特色探赏

《城堡》艺术特色探赏

《城堡》艺术特色探赏卡夫卡作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加上战争的混乱和政治的腐败,使得卡夫卡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荒诞离奇、孤独冷漠、阴郁困惑的艺术特点,真实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和心理状况。

其长篇小说《城堡》就是一部能代表卡夫卡文本内涵和艺术特征的典型之作。

《城堡》写于1922年1月到9月,是卡夫卡生命后期的作品,也是最富有卡夫卡特色的长篇小说之一,它不仅是卡夫卡生命体验与哲学思想的总结,也是他创作风格成熟和定型的标志,一向被认为是卡夫卡创作的压轴之作。

《城堡》讲述的是一个自称为土地测量员的K长途跋涉来到城堡,打算履行职责并居住下来,但是他必须与城堡的克拉姆取得联系并确立自己的身份。

虽然K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但都最终未能进入城堡,甚至无法与里面的人通话。

小说没有写完,卡夫卡生前好友马克斯?布洛德在整理编著《城堡》时提到:“卡夫卡从未写过结尾的章节,但有一次我问起他这部小说如何结尾时,他曾告诉过我,那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将得到部分的满足。

他将不懈地进行斗争,斗争至精疲力竭而死。

”这意味着K所追寻的身份认同问题仍未得到实现,他仍旧是一个被城堡排斥在外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永远都找不到归属感。

《城堡》作为一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现实主义小说无疑有着极高的思想意义。

卡夫卡在《城堡》中贯穿始终地营造了一种压抑荒诞的感情基调,通过对主人公K一系列进入城堡努力而不得的描写以及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刻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封建专制压迫、社会等级森严、官僚腐化荒淫、机构庞杂无度、人间世态炎凉、人民苦难深重。

所谓的“城堡”其实就是当时统治阶级强大权力的象征,城堡的不可接近代表了统治阶级凌驾于人民之上的至高地位,在他们的统治下,普通百姓就是他们玩弄于鼓掌的玩物,时刻受到他们的支配,同时,这所谓的城堡虽然庞大无比,官员无数,却毫无效能,甚至无能得有些夸张荒诞,但它却是奥匈帝国的社会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陋状态,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点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点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点卡夫卡的小说在艺术特点上与19世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小说明显不同,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基本上没有进展变化,也缺乏现实主义作家极为重视的环境描写。

作者平铺直叙地在叙述一个内容严厉的故事,语调平淡冷峻,很难遇到绘声绘色的描述。

而且,故事本身和人物的遭受往往虚虚实实,飘忽不定。

总之,卡夫卡的小说不讲求故事的明晰性,人物性格的典型性,环境描写的详细性。

小说一般不交代详细的地点,没有准确的时间,也不说明详细的社会背景。

全部这些特点都是由小说内容的寓意性而来。

卡夫卡的小说是寓言小说,不求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多彩,但求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包蕴其中。

在卡夫卡的感受中,世界是荒诞的、可怖的、令人苦痛和无望的。

世界上的一切都被一种力气巨大的权威所掩盖。

这个权威高高在上,神奇莫测。

它使人感到压抑和窒息。

这是一个不行理喻的世界。

卡夫卡小说中那种滞重、淡漠和沉闷的气氛,和这样的一个世界正相对应。

为了更好地显示小说的哲理内涵,更深刻地表现世界的不行理喻,他习惯于采纳以下几种艺术表现手段:一是象征。

卡夫卡常使用象征形象来表达他对社会关系的理解。

如《审判》中K的被捕、企图申诉,以及案件的起因与内幕,始终是掩盖在云雾之中。

那个法庭更是带有神奇颜色,它的存在模模糊糊,仿佛设在阁楼上,但它却有无限的权力,能打算人的生死命运。

它无疑象征着一种与人类为敌的异己力气。

再如《城堡》,小说中那个时隐时现、神奇莫测的城堡,对村民是始终萦绕在脑际的权力巨魔,它就是专制政权官僚机器的象征。

城堡就在眼前,但就是走不到那里。

这象征着专制统治者与一般人民之间存在着一道不行逾越的鸿沟。

二是荒诞。

这主要是指那些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消失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状况。

这里有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荒诞因素占有重要地位。

《变形记》中人突然变成甲虫,《致科学院的报告》中猿变成了人,《审判》中K被荒诞地逮捕,又被荒诞地处死,《城堡》中的仆人公无论如何也进不了城堡以及《判决》中父亲判决儿子自溺和儿子执行判决等等,都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荒诞手法。

表现主义文学及卡夫卡小说赏析

表现主义文学及卡夫卡小说赏析
表现主义文学
及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点
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 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 潮。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 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 法、美等国广为流传。它起于绘 画,后来在音乐、戏剧、小说、 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发展。
表现主义文学是20 世纪初盛行于德国、 奥地利、北欧、俄国、美国的文学流 派,代表作家有瑞典的斯特林堡、德 国的托勒尔、奥地利的卡夫卡等。这 个流派在创作 上强调表现主观感受, 注重内在心灵、感觉体验的表现,主 张透过事物的表面揭示内在本质。多 采用象征、隐喻、抽象、夸张、变形 的表现手法,以突出主观感受。
语言风格
表现主义文学在语言风格上,常常表现出一种冷漠 旁观和平淡冷静的客观态度,用电报式的简洁、冷 漠的语言进行叙述描写,很少抒情议论。
表现主义文学作品中还常常随心所欲地使用新奇 的语言,奇特的倒装、定冠词的省略、词语的重 复、扭曲句子结构等方式,形成了一种过于紧张 而急促的节奏,藉此表现人物内心激烈狂热、喧称的叙述手法,“作者”与主人公 “我”是与故事同质的身份。“我”是孤独的、痛苦的,“离群索居、 寂寞孤独,只是做着我的毫无指望,但对我来说不可或缺的小小研究”叙 述者以第一称的视角,以个人化的角度,深入“我”的内心,用内心独白 的方式讲述“我”的耳闻目睹﹐复杂的内心世界。“我”在回忆年轻 时期时,“叙述者”就有两种眼光交替,一个为叙述着“我”追忆往 事的眼光,另一个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我”回 想起我年时代的一件事,“我当时处在一种快乐之极﹑无法解释的骚 动不安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大概每一条狗儿时都经历过,我当时还是一条 很年轻的狗,一切都令我满意,一切都与我有关联。”
卡夫卡提出艺术不应是对客观现实的单纯墓写,而应是自我内心世 界的表现,并强调用主观的表现方法来再造世界,在这种艺术观的指 导下,他的创作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带着他深深的心灵印记。

结合小说《变形记》,简述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

结合小说《变形记》,简述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

结合小说《变形记》,简述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卡夫卡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他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以及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

后世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鼻祖。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深刻地反映了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情节中带有荒诞色彩“荒诞”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

他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荒诞意识除了引领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诞派戏剧外,还在现代艺术中形成一种普遍的荒诞观念和意识。

这种荒诞感被现代文学家引入创作,就表现为一种20世纪特有的荒诞风格的荒诞文学。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描述了一个个荒诞的情节,在《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的“变形”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形”后,起初也以为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他殷切地盼望今天的幻觉会逐渐消失,他也深信,他之所以变声音不是因为别的而是重感冒的征兆,这是旅行推销员的职业病。

但“变形”却维持到他的生命的终点,死后仍是只大甲虫。

对卡夫卡而言,采用“变形的”手法并非只在于追求神奇,而是在于以此揭示荒诞。

(2)寓言式小说蕴含深刻的内涵作者在《变形记》中使主人公变形而不是成为一个失去劳动能力的人,这样就能使人的真实感情暴露无遗。

若是对待一个人,即使对他烦的要命,恨的切肤,至少作为父亲也不可能用烂苹果掷儿子,用脚踩他,妹妹也不可能几天忘了给他送饭。

而现在面对的是一只甲虫,一个不再能用语言表达他的情感的“虫”,所以人就无须用任何虚假的态度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厌恶之感了。

甲虫使他从人的世界里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与任何动物没有本质差别的“非人”。

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就被鲜明而强烈地揭示了出来。

在现代社会里,这种现象似乎太普遍了,以至于人们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里作者却以一个惊人的事件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日常存在。

(3)使用象征或隐喻的形象来表达他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卡夫卡小说创作极大限度地利用了象征隐喻的意象构筑方式,以之实现外在具体形象与内在意蕴的对立统一。

变形记卡夫卡

变形记卡夫卡

变形记卡夫卡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是一个运用意识流技巧的大师。

他的两部长篇《城堡》与《审判》及许多中短篇,如《变形记》、《地洞》等都出色地运用了意识流技巧。

在其小说中,传统小说的那种写景状物,安排故事的方法十分少见,而往往用意识流的手法,通过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卡夫卡的意识流技巧不象乔伊斯那样,去揭示人物的潜意识,而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而这些内心活动又都是外部环境促成和引起的,它不是孤立的。

它虽然有时着眼于人物的感觉和印象,但这些感觉和印象带有浓厚的社会色彩,并不具有抒情色彩,它不是对外在客观事物产生的纯粹的直观感觉和印象。

他通过意识流技巧把在外部环境刺激和压抑下的人物对生存的恐惧和不安,对寂寞、孤独、无人同情等等心理状态揭示得相当有力。

他通过揭示人物的内部世界达到了揭露社会外部世界的目的。

一、卡夫卡小说的意识流基本特征卡夫卡小说的意识流基本特征是:(1)表现主观的真实。

这种和表现主义有共同点,描绘的重心不在于客观事物而在于人物对客观事物纯粹的个人反映。

(2)作者关注的焦点在于人物意识和内心,并让这种意识和内心直接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不经过作者或读者的介绍,不经过说明和解释,导致作家和艺术家的隐退。

(3)表现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复杂混乱和多变,深入开掘人的潜意识,涉及到人的性、梦、无意识。

(4)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跳跃的技巧。

文体上大胆创新,打破规矩。

卡夫卡作品的许多主人公适宜于用意识流,对于一般正常状态下的人运用意识流便会缺乏特色。

《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而这个“甲虫”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庞杂的。

他的心理活动是从变成甲虫后的此时出发,去感受周围的一切,去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有来自现实的真实感受,也有恐惧、焦虑、痛苦与绝望而生的幻想、幻觉、与自由联想时相伴的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比比皆是,明显具有意识流的特征。

谈卡夫卡《变形记》的荒诞艺术

谈卡夫卡《变形记》的荒诞艺术
代 主 义 的 手 法 才 说 得 出来 。 ” 为
们可 以看到 隐藏 于卡夫卡 高明的
荒 诞 艺 术 背 后 的许 多 被 资 本 主 义
西 方 “ 明 ” 化 的人 与 人 之 间 刻 文 异
诞 , 心 酸 之 余 则 更 添 了 几 分 荒 在 凉 。 格 里 高 尔 三 番 四 次 的 想 “ 一 切 危 险来 实 现 离 床 ” 然 而 冒 ,
学教 育
二 . 言 的荒 诞 语 三. 实 的荒 诞 真 现 , 目前 根 本 不 能 动 弹 了 , 以 他 他 前 觉 得 用 那 些 细 小 的 腿 爬 行 前 进 很 不 自然 ,如 今 也 不 以为 怪 。 此
荒 诞 的 语 言 是 荒 诞 派 小 说 最 有 力 的武 器 ,变 形 记 》 是 如此 。 《 便 人 被 异 化 之 后 ,随 之 而 来 的 必 然
学教 育
谈卡夫 卡《 变形记》 的荒 诞艺术
圜 周 薇
内容摘要: 变形记》是卡夫卡用荒诞 的艺术为资本 主义 物质文 明异化的人与人之 间的关 系所谱 写的一曲 《 哀歌, 苍凉而悲壮。细读《 变形记》 从故事 的结构 、 , 语言的描写 以及荒诞讽刺背后的艺术真实, 我们 不难看 出, 在 这 种 荒诞 艺术 背 后 , 者 独 到 的 艺术 见解 和 生 活体 悟 。《 形 记 》 为 荒 诞 大 师 卡夫 卡 的代 表 作 之 一 , 有 极 高 作 变 作 具
梦 中 醒 来 时 , 现 他 在 床 上 变 成 发
异 化为虫 的故 事 。格 里高 尔 , 变
成 甲 虫 以 前 的 他 是 家 里 的 顶 梁
了一 个 巨 大 的跳 蚤 。 的 背 成 了 他 钢 甲 式 的 硬 壳 ,他 略 一 抬 头 , 看 见 了他 的 拱 形 的 棕 色 的 肚 皮 。肚 皮 僵硬 , 弓形 , 被 分 割 成许 呈 并 多 连 在 一 起 的小 块 。 皮 的高 阜 肚

外国文学史简答题

外国文学史简答题

1、表现主义的思想倾向?表现主义在思想上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实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2、卡夫卡的《变形记》是怎样表现人在现代社会的异化的?《变形记》写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

社会现实是一个使人异化的存在,格里高尔为了生存整日奔波,却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归宿感,最终成为异己的存在物,被社会与家庭抛弃。

现代人面临的正是自我的丧失和变异,即使在自己的亲人中间也找不到同情、理解和关爱,人与他的处境已经格格不入,人成为他所不是的东西,同时却对自己这种异化无能为力。

而这一切,都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某些本质特征。

在现实中人不会变成甲虫,但是却是人的存在的某种终极可能性的象征。

3、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卡夫卡小说艺术突出的特点是营造幻象、虚拟现实、荒诞变形、描写细致。

营造幻象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方法和特点。

呈现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一个想象的梦幻的世界,一个并不存在的荒诞的世界,一个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世界。

虚拟现实也是卡法卡小说创作的方法和特点。

他的小说擅长营造一种在生活中完全不可能存在,但又有逻辑上的存在可能性的现实情景,是未必发生却可能发生的情景。

心理时间:哲学中的“时间”不是通常理解的体现在钟表刻度上的物理时间,而是一种心理意义上的时间。

4、《喧哗与骚动》所设计的班吉叙事有何意义?这个形象寄托了作者福克纳的刻意追求。

首先,班吉的讲述呈现了文学感性的具体性和原初性。

整个世界在班吉眼里,是由一个个具体事物构成的,都成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以及他的感官世界密切相联,这种原初性反映了福克纳文学想象力的原创性,而班吉这个形象也是其他小说家所没有塑造的,是福克纳对世界文学形象长廊的独特贡献。

其次,白痴叙事有助于表现意思流的创作技巧。

在他的叙述中,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场景混在一起,难以分清,更逼真地反映了人的无意识的混乱与混沌。

《城堡》艺术特色探赏

《城堡》艺术特色探赏

结 尾 时 ,他 曾 告 诉 过 我 ,那 个 名 义 上 的 土 地 测 量 员 将 得 到 部 分 的 满 足 。 他 将 不 懈 地 进 行 斗 争 ,斗 争 至精 疲 力 竭 而 死 。 这 意 味 着 K ”
价值 。在 艺术创作上 .卡夫卡是 个 不折不扣 的革新者 ,他一直
作风格成熟 和定 型的标 志 ,一 向 被 认 为 是 卡 夫 卡 创 作 的 压 轴 之
作 。 《 堡》 讲 述 的 是 一 个 自称 城 为 土 地 测 量 员 的 K 途 跋 涉 来 到 长 城 堡 , 打 算 履 行 职 责 并 居 住 下 来 ,但 是他 必 须 与 城 堡 的 克 拉 姆 取 得 联 系并 确 立 自 己 的 身 份 。虽 然K千方 百计使 浑身解 数但都 最 终 未 能 进 入 城 堡 ,甚 至 无 法 与 里 面 的人通 话 。小 说没 有写 完 , 卡 夫 卡 生 前 好 友 马 克 斯 ・ 洛 德 布 在 整理编 著 《 城 》 时 提 到 : “ 夫卡 从 未 写 过结 尾 的章 节 , 卡
透 ,但根本无 法做到 ,只能在雾 般 的现 实 中 像 主 人 公 K 样 撞 一 来 撞 去 ,实 际 也 反 映 出 当 时社 会 人们 在旧的信仰崩 溃后无 法找到 新 的 价值 体 系 的迷 茫 和 恐 惧 。
《 堡 》 除 了 上 述 社 会 和 思 城 想 意 义 之 外 ,还 有 它 重 大 的 艺 术
荒诞 ,但 它却是奥匈帝 国的社会
现 实 在 作 者 头 脑 中 的反 映 ,揭 示 了 当 时 社 会 的 丑 陋 状 态 ,为 后 人
了解当时 的社会 风貌提供 了重要
的参 考 。
作 品 的 另 一 个 重 要 意 义 在 于

文学:外国文学史题库(题库版)

文学:外国文学史题库(题库版)

文学:外国文学史题库(题库版)1、问答题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因人而异,各有侧重,但有些艺术特征是共同的。

①“作家退出小说”。

在传统小说中,作家不时出面对人物事件进行介绍评论,而(江南博哥)意识流小说家只充当客观冷静、不动感情的描述者角色,但作品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全部意识。

②情节淡化。

意识流小说家的笔触始终追随人物的意识流动,他们认为人脑接受的千千万万的印象是细碎的、奇异、转瞬即逝的,而人的意识又是错综复杂、不合理性的,故在小说中就找不到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些小说就根本无情节可言。

③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

意识流小说家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通过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剖析内心的奥秘,有些作品几乎全部由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组成。

意识流小说也描写外在的动作和事物,但它们往往只充当从一个人物的思绪转入另一人物的思绪的意识,或一个人物从一种情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如《墙上的斑点》中的“斑点”,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④时空交错和心理时间。

意识流小说中的人物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不受客观时空的限制,时空跳跃幅度大,往往反复跳跃,交错重叠。

人物的意识流往往错综地、多个地点同时出现,同一时刻内可以表现许多不同时间、阶段里的经验。

作品里的心理时间和客观时间也长短不一。

⑤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

这种手法在意识流小说中大量使用,使小说含蓄深沉,耐人咀嚼,便于透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拓展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⑥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

意识流小说大量使用典故、双关语、外来语和临时语,有时甚至一个句子未完就转到另一个句子;有的作家在同一部作品里,把各种文体掺杂在一起;有时为了表示人物意识的持续不绝,就舍去了标点符号,如《尤利西斯》最后一章里莫莉长达40页的内心独白,原文就没有标点。

2、填空题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是(),他的代表作品有《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和《河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征
弗朗茨·卡夫卡20世纪奥地利德语小说家。

他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见仁见智。

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本文将结合卡夫卡的部分作品来论述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征。

1、卡夫卡小说情节中带有荒诞色彩,为了表现世界的非理性和存在的痛苦无望,卡夫卡把荒诞作为他的最基本的艺术方法。

“荒诞”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 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

所谓“荒诞”是指关于事情的大框架是荒诞的,而具体细节描写却是真切的。

如《城堡》中那个时隐时现、神秘莫测的城堡,对村民来说一直是萦绕在脑际的权力巨魔。

城堡仿佛就在眼前,然而就是走不到那里,但进城堡的具体细节描写却是具体真切,这种情况是荒诞的。

2.怪诞,即改变事物原来的形态,使之怪异。

卡夫卡认为艺术应该“给人以另一幅眼光”而不能像“照片”那样成为让人看不见“真实”的“铁制的窗板。

”怪诞强调的是细节;而荒诞则是指小说的情节。

例如在《变形记》中,人变成了大甲虫,却仍具有人的思维。

作者旨在以这种怪异引起人们的惊异感和距离感,达到使人深思的目的。

卡夫卡的不少短篇小说以动物为主人公,但它们的心理活动仍与人一样。

卡夫卡认为,动物没有被文明粉饰过,它们较之人显得更单纯,更具原生性,因而通过它们更能表现真实。

这种写法也是比较怪诞的。

3.悖谬也是卡夫卡小说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荒诞性虽是卡夫卡的艺术特色之一,但他并未止于荒诞。

如果再进一步考察,便会发现作家还运用了悖谬的手法。

他所叙述的事情初看起来是荒诞不经和自相矛盾的,但细想一下就会看到其中包含着某种真实性。

表面上是“非”,实际上却是“是”,即似非而是。

在卡夫卡的创作中用这种手法所写的内容大量存在。

如小说《审判》第9章《在教堂里》的“在法的门前”那一段就相当典型。

农民为进法律之门等了多年,在等待期间,门卫还给他一把小矮凳,和他拉家常,并告知这是专为他设的门,但他就是进不去。

一直到死也未能进入那个专门为他而设下的门。

在这荒诞之中,人们可以领悟到在非正义的社会里,普通农民要想沐浴到法律之光,那是难上加难。

这就是卡夫卡惯用的产生似是而非效果的悖谬法。

4.卡夫卡常使用图像或限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他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

卡夫卡小说创作极大度地利用了象征的意象构筑方式,以之实现外在具体形象与内在意蕴的对立统一。

如《审判》中K的被捕、企图申诉,以及案件的起因与内幕,始终是笼罩云在雾之中。

那个法庭更是带有神秘色彩,它的存在模模糊糊,仿佛设在阁楼上,但它却有的权力,能决定人的生死命运。

它无疑象征着一种与人类为敌的异己力量。

在卡夫卡的小说中,象征具体体现为三种方式:细节象征、情节象征、整体象征。

5.卡夫卡的小说主要是一种寓言式小说,不求社会生活面得丰富多彩,但求深刻的内涵包蕴其中。

寓言或譬喻与悖谬、象征,虽同是喻示,但与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一后者是通过形象的物体,而前者是通过寓言性的故事。

例如在《变形记》中作者使主人公变形而不是成为一个失去劳动能力的人, 这样就能使人的真实感情暴露
无遗。

若是对待一个人, 即使对他烦的要命, 至少作为父亲也不可能用烂苹果掷儿子, 用脚踩他, 妹妹也不可能几天忘了给他送饭。

而现在面对的是一只甲虫, 一个不再能用语言表达他的情感的“ 虫” , 所以人就无须用任何虚假的态度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厌恶之感了。

于是,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就被鲜明而强烈地揭示了出来。

这里作者却以一个惊人的事件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日常存在。

人们怎能不为之震动。

虽然表面看来作品似乎是把人们引入一种魔幻般的境界, 但细细一想, 这又是何等的真实,何等的残酷悲剧。

6.梦幻,表现主义作家热衷于此。

卡夫卡的叙事时间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时间的有意忽略,甚至消解。

而将时间感有意抹去正是卡夫卡营造梦幻世界的主要手法。

表达一种“梦幻式的内心生活”卡夫卡毕生的创作追求。

他的作品时常在谜一样难解的隐喻中弥散出令人窒息的梦魇感受以及无限伸张的梦境空间。

卡夫卡的人物常常沦陷于不寻常的困厄中,梦幻感又常常加强了这种生存的困境感。

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一天早上在床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作者特地用“醒来”这个字眼,以企图让我们相信事情的真实性。

然而,谁能说格里高尔在醒来之后没有进入另一场噩梦呢?从这噩梦中可以折射出有关我们自身的真相。

7.神秘性。

卡夫卡作品的“神秘性”以至连爱因斯坦初读他的作品时也感到自己的“脑子还不够复杂。


卡夫卡的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因为他把现实推向了极端,使人“陷入某种沉闷的奥秘之中”,卡夫卡的作品就像他的思想一样,总给人一种迷宫似的印象,它困扰着你,你却不甘罢休,仿佛你一旦陷入像他的《地洞》所描写的那个由无数迷津暗道构成的复杂防御工事之中出不来,却一心急着想出来一样。

8.多义性,由于卡夫卡特殊的生活工作环境,使得他的作品表现出多义性。

存在主义作家加缪说:“如果想把卡夫卡解说得详详细细,一丝不差,那就错了。

人们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去阐释卡夫卡那天书般的小说,用许多的注释把它包围起来,使它变得异常复杂了。

例如《城堡》,不同的读者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一说是作者晚年内心经验的总结;一说是专制统治权威的象征;一说是犹太人寻找国家的譬喻;一说是人类寻找上帝的寓言;一说是寻找与父亲沟通的失败的譬喻······种种解释都能成立,这赋予卡夫卡的作品以深遂性和丰富性。

9.自传性。

卡夫卡的作品深深地打上了他的生活烙印,家庭、婚姻、职业等
卡夫卡的自传性不同于现实主义者,以自己的经历为经纬,也不同于浪漫主义者那样直抒胸臆;他写的是主观情感激起的幻想。

他笔下的主人公与作者既像又不像。

尽管卡夫卡不止一次讲到写作完全是为了表达他内心生活的需要,但他的内心世界和他周围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吻合的。

10.朴素性,主要表现为冷峻、简洁、朴素的叙述风格。

纵观他的全部创作,看不到洋洋洒洒的挥毫,也看不到激情满怀的抒情;他的笔法属于所谓“圣经方式”:只专注于与主旨有关的事件,可有可无的繁文缛节一律砍去,于是形成了他特有的冷峻、简洁、朴素的风格。

当然,这种风格的形成同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有关。

现实生活的残忍,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卡夫卡是体会至深的。

这位陷入深深痛苦与困惑之中的作家在创作他的寓言性小说时表现出的这种语言风格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