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早期小说的叙事策略
作为生命救赎形式的自叙传小说—论郭沫若早期小说
的笑 声 》 终 止 , 后创 作 长达 近 3 才 前 0年 , 写 下 了 共 4 0余 篇 具 有 现 代 浪 漫 抒 情 色 彩 的 小 说 。 因 此 , 我 们有 充分 理 由将 他 视为 中国现代 小 说 的开 创 者之
一
的 新 诗 的 旋 律 、 奏 , 进 了 小 说 世 界 。 … … 他 的 节 带 热情 则是 直泻 的 , 乏一 种 掩 映 、 曲 、 胧 的美 , 缺 迂 朦 却包 孕着 气 势 , 人 感 到作 者 的元 气 充盈 , 脉偾 令 血 张 。 郭 沫若 的早 期 小说 跟五 四其 他小 说 一样 , ”㈣ 极 富 情 绪 的 感 染 力 和 内 在 热 情 , 能 在 读 者 那 里 唤
术 成 就上 看 , 在 老 舍 、 金 、 圣 陶 、 天翼 、 要 巴 叶 张 沙 汀 等 不 少 人 之 下 。但 郭 沫 若 小 说 确 有 着 自成 一 格
郭 沫 若 说 , 我 不 喜 欢 小 说 ” 【 他 早 在 1 1 “ , 1 但 99 年 1 1月 就 已 经 在 《 中 国 》 刊 上 正 式 发 表 了 形 新 月
天 才 的 处 所 。 一 株 棕 树 是 不 会 在 寒 带 地 方 发 育 长 大 的 。 ㈣ 诚 然 , 沫 若 小 说 既 缺 乏 鲁 迅 小 说 思 想 ” 郭 上 的 深 度 , 不 像 茅 盾 小 说 题 材 上 那 样 宽 广 , 艺 也 从
本 文为 20 06年 度 四 川 省 教 育厅 人 文社 科 项 目“ 沫 若 文 艺 美 学思 想 的现 代 性 ” 阶段 性 成 果 ( 目编 号 : Y 0 6 0 , 郭 之 项 G 2 0 Z 3 主 持人 : 肖伟 胜 ) 。
且 他 的小说 创作 一 直延 续 到 14 9 7年 发 表 的 《 下 地
论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学校:班级:姓名:目录Abstract: 郭沫若的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影响,郭沫若文学创作中大量的浪漫主义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共鸣,对其诗歌《女神》《天上的街道》《天狗》历史剧《屈原》《李白与杜甫》等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进行了大量的浪漫主义的学术讨论与赏析,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
相比于前人在郭沫若宏观长线上的分析略有欠缺,对其浪漫主义人文价值的挖掘深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研究中诗歌舞台历史剧是重要的线索,而这两条线索不是平行的,而是关联的故基于此,本文的写作有两点目的第一.主要联系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与宏观浪漫主义的分析对比进行切入,如与创造社的关系、与中国新诗的关系、与中外现当代浪漫主义的对比,重点在于商讨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人文价值与价值取向进行宏观把握。
关键词:浪漫主义,宏观,郭沫若,对比,人文价值Key words:Romanticism ,Macroscopic、,GuoMoRuo, Comparison humanism 1.绪论2.(分论点一)郭沫若文学浪漫主义背景阶段2.1 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2. 2 郭沫若文学的创作阶段3.(分论点二)郭沫若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3.1 郭沫若诗歌中浪漫主义的表达3.2 郭沫若历史剧中浪漫主义的表达4.(分论点三)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特点4.1 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旗帜性4.2 郭沫若文学创作的革命性绪论: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1919年9月发表新诗时曾用笔名。
郭沫若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学家、其文学创作有诗歌、历史剧、散文等诸多文学体裁,新诗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诗派奠基人之一,郭沫若的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郭沫若文学创作中大量的浪漫主义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共鸣,对其诗歌《女神》《天上的街道》《天狗》历史剧《屈原》《李白与杜甫》等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进行了大量的浪漫主义的学术讨论与赏析,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本文的写作有两点目的第一.主要联系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与宏观浪漫主义的分析对比进行切入,如与创造社的关系、与中国新诗的关系、与中外现当代浪漫主义的对比,重点在于商讨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人文价值与价值取向进行宏观把握,不具体拘泥于其某个时期的具体作品。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叙述的定型反复性
收稿日期:2019-01-25作者简介:杨四平(1968- ),男,安徽宿松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魏文文(1988- ),女,安徽蒙城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郭沫若以“主情”主义把初期白话新诗从粗糙的“以物观物”的模仿阶段推向了崇尚“情绪”的“以心观物”的创造阶段,建立了新的诗歌美学观。
他提倡情感的“自然流露说”和诗歌的“内在韵律说”,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
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诗。
……情绪的吕律,情绪的色彩便是诗。
诗的文字便是情绪自身的表现(不是用人力去表示情绪的)。
我看到这体相一如的境地时,才有真诗好诗出现。
”[1]13-16诗的本职在抒情,但是“情缘何处”“情因何起”呢?实际上,诗歌的抒情和叙述是相辅相成的,所有的情感都要落实到诗歌文本中,只有依附于形式的情感或情绪,才能称为“诗”的情感。
“无论这样的‘事’如何细微,都会具有情——事发生发展的逻辑过程,以及情——事萌发、变化的时间进程,这当中可能既包含因果与逻辑关系,也可能暗含着时间的关系。
”[2]郭沫若曾经用一个公式表示诗,即“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前者被称为“Inhalt”(内容),后者被称为“Form”(形式),[1]13-16无论抒发情绪的内容还是落到纸上的诗形都离不开叙述,它们是诗之所以为之的充分必要条件。
纵观郭沫若早期诗歌的叙述,无论是抒情叙述主体、叙述结构、叙述时空,还是诗歌意象,都具有一个明显的叙述特征,即定型反复性。
它是郭沫若早期诗歌叙述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一如果说叙事文本中存在叙事主体(叙述者),那么抒情文本包括抒情诗中也应该包含抒情主体(抒情者)。
从文学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抒情主论郭沫若早期诗歌叙述的定型反复性杨四平,魏文文(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摘 要:郭沫若诗歌不仅以独特的抒情将初期白话新诗从粗糙的“以物观物”的模仿阶段推向了崇尚“情绪”的“以心观物”的创造阶段,而且在诗歌叙述上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定型反复性特征,彻底摆脱了“非诗化”倾向,在内容和形式上为中国新诗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创作经验。
论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与风格
论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与风格
论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与风格:为开一代诗风的五四新文坛的杰出抒情诗人和作家郭沫若.从叙说自我情感体验出发,把自我的热情灌注到他的文学作品里,同时又把巨大的历史忧患感和社会使命感融合在自我情感中,让个人情感浓重地打上时代的印记.使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显示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活感召力.郭沫若是一位主情的文艺大师,他的作品就是他抒情的产物.研究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
郭沫若认为,新诗、旧诗之间的分别并不是绝然重要的,充沛的和真诚的力量才是诗最重要的内核,诗是写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
他说“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生地颤动,灵地颤动,那便是真诗,好诗,便是我们人类地欢乐地源泉,陶醉的美酿,慰安的天国。
"
郭沫若提出诗歌节奏的内在律的观点。
郭沫若认为,优秀的诗歌的节奏应该是内在的,是情绪的涨落,也就是把诗歌的节奏全部寄托在诗歌中情感的流露,情感的喷发,情感的轨迹,情感的起落。
关于诗的形式郭沫若认为,诗的形式要绝对自由,不拘泥于限制,为了表达主题,可以采用各种形式。
不过这个观点受到别人的批评。
郭沫若曾说:“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
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与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12No.3在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死亡意识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不断闪现,反复回响。
如在《凤凰涅》中,那凤鸟与凰鸟又是“起舞”,又是“歌唱”,然而它们所有的匆忙恰是在筹备一场盛大的火葬;在《天狗》一诗中,那吞食一切的天狗,最终又在疯狂自虐中爆裂消亡;在《死》一诗中,抒情主体把现实世界中恐怖冰冷的死比喻成“我的情郎”;而在《死的诱惑》中,死亡又化身为多情的女郎;等等。
那么,在早期的诗歌创作中,郭沫若为什么如此青睐死亡这一意象?郭沫若的诗歌是崇尚情绪表现的,在对死亡主题的不断强化、对死亡意象的反复渲染中,诗人究竟意欲传达怎样的情绪?再者,郭沫若的早期诗歌,以激昂的情绪、瑰丽的想象、宏伟的构思与悲壮的风格于“五四”诗坛横空出世,那么,这种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与诗人浓郁的死亡意识是否存在内在的关联?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加以探析。
一死亡意识对郭沫若诗歌早期情绪表达的强化郭沫若早期诗歌特别重视情绪的酝酿与传达,他认为,“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Strain ,心琴上弹出来的M olody ,生底颤动,灵底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
”他甚至更直接地用公式来表达对诗的理解:“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在这些阐释中,郭沫若把情绪放置到诗歌本体的地位。
因为直觉是情绪激发的门户,想象是情绪飞翔的翅膀,它们和“适当的文字”一起,共同导向诗意情绪的传达。
郭沫若早期诗歌中的情绪指向非常明确,呈现出两极对立的爱恨情绪。
其间的恨主要导向对旧秩序、旧事物的批判,其间的爱主要导向对抒情主体爱欲对象的赞颂。
并且,郭沫若在诗歌当中所传达出的爱恨情绪,不是那种温温吞吞、半遮半掩、欲说还休的缠绵的爱、幽怨的恨,而是激情似火、冷凝如冰的情绪极致。
郭沫若善于将爱与恨的情绪导向激情状态,这种由平静向激情状态的转化,常常是靠死亡意识的纳入来实现的。
例如在《凤凰涅》中,诗人通过凤鸟和凰鸟的飞翔与鸣唱传达出了对旧世界的仇恨情绪,这种情绪最初表现为凤凰二鸟对“屠场”、“囚牢”、“坟墓”、“地狱”般的黑暗世界的诅咒,接着通过凤凰二鸟合力集香木自焚,以抒情主体的死亡与黑暗世界的毁灭将批判的情绪导向了高潮。
郭沫若早期小说创作模式的构建与演变
变三方面论述郭沫若早期小说模式的构建和发展
情况。
一
说”“ 、寄托小说 ” 自我小说” 和“ 等等类型评价 。以
浪漫 主义 或表 现 主义为 其 小说 艺术 一 以贯之 的基
、
早期 小 说 模 式 构 建 的四 ” 前 。一生 创 作 五 之 中、 短篇 小 说 4 ① 影 响不 及 其 诗 歌 和戏 剧 , 7篇 , 但
极强的叙事特点结合 自然写实的手法等构成其独 特的小说模式形态。这种模式在长期动态的构建
中有 所发展 和 变化 ,有 着 特殊 而复 杂 的演 变 和构 建过 程 。 就学术 界 的 主流观 点 而言 ,郭 沫若 小说 的模
义写实手法融合 ,而成一种复合体杂糅型小说模
式。 这一模 式 蕴含 的浪漫抒 情手法 、 自然写 实态 度
的稚 拙模 仿之 痕 ,小 说 模式 构 建呈 现 多方 杂 取 的
旦豁然而贯通 ’ 的程度 ” 网 作为德国浪漫主 。(
元文化 影响下 , 经杂糅 多种哲 学、 美学元素和现代 文学思想后 , 形成独特的主观情绪表现 和抒发与客观写 实结合的复合型
小说模 式形 态。这一模 式包含 的情感抒写和 自然写实的创作基质 , 为他的 中后期 小说演变为“ 革命 浪漫主义” “ 和 革命现 实
主义” 小说 模 式奠 定 了基 础 。 关键 词 : 沫若 ; 期 小说 ; 作模 式 ; 合 型 郭 早 创 复
展极为复杂。 98 11 年—— 12 年是郭沫若小说创 94 作的丰盛期 ,在郭沫若小说创作生涯中属于早期
中, 这种复杂动态的模式形态随作者的思想、 社会
} 本文为四川省哲 学社会科学重点研 究基地—— 四川郭沫若研 究中心研究课题项 目: 郭沫若 小说研究成果之一( 编 号 : 2 0L 2 GY 0 8 0 )
评析郭沫若历史小说的后现代叙事特征
评析郭沫若历史小说的后现代叙事特征摘要:郭沫若历史小说集《豕蹄》创作于1923年至1936年,作家灵魂深处的民族忧患意识促使他对一系列先秦历史人物进行了反叛性的创造改编,其笔触沉入人性深层,将过去宏大正史压抑下的欲望、情感等永恒命题成功地释放出来,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创作浪潮中一朵别具异彩的浪花。
笔者拟从历史意识和表意姿态两个方面探索郭沫若历史小说中的后现代叙事特征。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历史小说表意姿态1游戏历史:虚拟与消费后现代语境中,人类文化记忆和历史传统被毅然抛弃,人成为四处飘零的无根游荡者,而历史则演变为没有线形时间联结的幻影或档案。
历史的链条被无情截断,过去与将来不复存在,只有当下的呈现。
创作者大胆地戏拟与消费历史,将各种历史符号拼贴在一处,仅仅为作品铺垫一种历史氛围,增添一道历史的布景。
郭沫若历史小说集《豕蹄》创作于1923年至1936年,空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作家灵魂深处的忧患意识,从而对先秦历史人物进行了一系列叛逆性的改编,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小说创作浪潮中一朵别具异彩的浪花。
郭沫若在《马克思进文庙》一文中,随心所欲地突破时空界限,让马克思在20世纪20年代到中国的文庙来拜会孔子,两位贤哲就各自的社会主张进行了调侃式的沟通交流,其中不乏生动逼真的心理描写。
在讲述这一闻所未闻、匪夷所思的事件时,文中引用了大量《论语》、《书》和《易》里的原话,如:“天地之大德曰生”;“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等,还夹杂着许多时下流行的话语:“名人演讲”,“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共产”、“共妻”及“自由离婚”等。
艰涩难懂的先秦语言与20世纪30年代的流行话语融为一体,作者有意将在某些特定场合才使用的话语挪移到另一语境中,运用张冠李戴、插科打诨式的话语错置,营造出一种特殊氛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郭沫若凭借自身固有的体验和认知,依靠想象力的任意捏合,虚拟出一个虚幻的世界,以今人身份复述古人之事,由此便出现了中国二千年多年前的孔圣人和19世纪共产主义的创始者跨越历史长河在文庙会面的滑稽场景。
评析郭沫若历史小说的后现代叙事特征
的流 淌着 人 类 欲 望 , 现人 心 躁 动 沸腾 的时 代全 景 图 ; 底 消 除 表 彻
传 统 价值 信 念 对 人及 其 生 活 的 贬抑 ,拆 解加 诸 人 生 之上 的沉 重 负 载 . 生 活 真相 以其 粗砺 的原 生 态方 式 显 现 出来 。 郭 沫若 小 让 在 说 中 . 者 已通过 作 者 对历 史 的 游 戏 得 到 了实 现 , 者则 主要 表 前 后 现 于 以 “ 本 能 ” 支点 展 现 历史 人 物 的 内心 隐秘 。 性 为 据史 书 记载 :
二 十世 纪 中国 文 学创 作浪 潮 中一 朵别 具 异 彩 的浪 花 。笔者 拟从 历 史意 识 和表 意 姿 态 两 个 方面探 索 郭沫 若 历 史 小说 中的后
现代 叙 事 特征 。
关键词 : 现代主义 后
历 史 小说
表 意姿 态
中图分类号:l 0 6 2
1 游戏历史: 虚拟 与 消 费
摘 要 : 沫 若 历 史 小说 集 《 郭 豕蹄 》 创作 于 12 9 3年 至 13 96年 , 家灵 魂 深 处 的 民 族 忧 患 意 识 促使 他 对 一 系列 先 秦历 史人 物 作 进 行 了反 叛 性 的 创造 改编 , 其笔 触沉 入 人 性 深层 , 过 去 宏 大正 史压 抑 下 的欲 望 、 感 等 永 恒 命 题 成 功 地 释放 出来 , 为 将 情 成
那 赤 裸 的 全身 , 实是 充 塞 着他 的全 部 感官 。 其 那从 葛杉 下 鼓 出 的
一
对 隆 起 的乳 头 ,那 把他 的秘 密 什 么都 看 透 了 的一 双 黑 耀石 般
第 7卷 第 2期
Vo. N . 17 o2
读 与 写 杂 志 Re da d W r ePe i d c l a n i ro ia t
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的论文
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一、激情澎湃的诗歌创作从文学创作方面来说,郭沫若无论在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其涉足的领域都显示出了旺盛的开拓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也充分表现了“五四”那个狂飙突进、如火如荼的时代。
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
他的创作激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这种激情的抒发更显得淋漓尽致。
而说到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女神》是不可不被提起的。
在“五四”的新诗坛上,《女神》的出版引起了一阵超乎寻常的轰动。
郁达夫在《女神》出版一周年时说,我国的新诗,“完全脱离旧诗的羁绊自《女神》始。
”可见,《女神》带给当时文坛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作为《创造社丛书》出版的第一种著作,它在新诗创作的意象和境界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创新和进步。
这部诗集是郭沫若1914年赴日留学,从明治维新后大量引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从东、西方,特别是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中汲取了诗情,并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中感受到了“新生的太阳”的“新的光明和新的热力”,寻找到了新的方向以后创作的一部充满革命激情和浪漫气质的诗集。
在这部诗集中。
郭沫若以火热的革命激情,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夸张,雄浑的格调和华丽的词藻,为我国新诗坛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富于创造力和破坏力的形象,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正如那首题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诗:无数的白云正本文由收集整理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
力的音乐,力的诗歌。
力的律吕哟!在这首诗中,各种自然物象不断地涌现,诗人将整个大自然幻化为一幅幅力的画面和一组组力的旋律,使人在受到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强烈的冲击的同时,更加感受到了充溢在画面中的沸腾不已的一腔激情。
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
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摘要:郭沫若这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在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文艺理论、考古、历史、书法等众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1]。
从以对人性和爱的热烈呼唤基调的诗歌(以《女神》为例)、洋溢着传统浪漫主义气息与悲剧力量的历史剧(以《屈原》为例)等角度探求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体味其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情怀,旨在通过学习和研究其文学创作特色的基础上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且继续前进。
关键词:郭沫若;《女神》;《屈原》;创作特色郭沫若幼年时开始诵读《诗经》、《唐诗三百首》等。
1906—1913先后在乐山和成都读小学。
对《庄子》等古代文学的涉猎,对他后来的文学倾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自然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初步接触,梁启超、章太炎新思想的营养,培育了反抗与叛逆的性格,激发了他向往反清爱国民主运动。
小学、中学时代,广泛涉猎中国古典文学,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并大量阅读《国粹学报》、《清议报》以及风行一时的“林译小说”,接受维新思想启迪,培养了爱国民主思想与反抗意识。
他的思想曾经经历过一个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从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到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的发展和转变过程[2]。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革命浪潮大大激荡起郭沫若的爱国主义热情的同时,使得他所受的思想影响是相当复杂的。
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但他的浪漫主义思想与十九世纪末西欧的浪漫主义思想却又有着显著的区别,他的浪漫主义是生根在中国的土壤上的,是和中国的革命现实相关联的;在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郭沫若重视感情的自然流露、重视灵感、重视直觉,强调创作的不自觉性[3]。
郭沫若在接受浪漫主义的基础下,吸收了表现主义,他的文艺观具有多元复合的倾向。
郭沫若把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融合起来,注重自我表现和感情的流露,强调主观精神。
一、从《女神》看郭沫若的诗歌创作特色1921年8月出版的《女神》,是继胡适的《尝试集》之后,现代文学史上第二部个人的新诗集。
普实克的郭沫若早期小说研究——《中国文学的三幅素描:郭沫若》
等方式形 象复使用使得修辞效果和情感都
双刊2年5 总2) 月 0 第期( O 1 2 第期
l
中
; J
普实克的郭沫若早期小说研究
《 中国文学的三幅素描: 郭沫若》
◎ 杨玉英 廖 进
( 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 学院 )
内容提要 : 捷克 斯洛伐 克著名汉 学家雅 罗斯拉 夫 ・ 实克 的论 文集 《中国文 学的三幅素描 》由普 实克写作 普 于 15 9 9年至 16 9 0年 间的三篇 论文 《 茅盾 》 郁 达 夫 》和 《 沫若 》组成 。在 《 、《 郭 郭沫 若 》一 文 中, 普 实克 以比较研 究的方 法,结合社会环境与历 史背景分析 了郭沫若 于抗 日战争前创作的 1 9部短篇 小 说 的特点 ,并将 其与郁 达夫 小说 的创作 背景 、主题 、写作手 法、影响 源等进 行 了详 细的 分析 比较 。 作者 最后 指 出,郭 沫若早期 小说 中所具有 的大部分特征 同时也 能在 他的诗歌 、 自传体 作品 、科 学研 究作 品和戏剧作 品中找到 。 关键 词 : 普实克、 中国文学、三幅素描 、郭沫若 、早期 小说
16 99年 ,捷克 布拉 格东方 研 究所以 内部 资 料 的 形式 出版 了雅 罗斯拉 夫 ・ 普实 克 的 中国 文 学的 三幅素描 。该书为 布拉格 东方研究所 东 方研 究系列论 文第二十卷。根 据此书封底 目录所 示 ,该 系列研 究论 文共 出了二十一卷 ,出版时间 从 16 9 4年至 16 年 ,而且还 将有研 究论 文陆续 99 出版 。 但 根据该 书的 “ 序言 ” ,此书的书名与封 面 上或传 世 的书 名并 不一致 ,“ 言” 中的 书名 序 为 中 国新 文学 的三幅素描 。作者 在书名后 用 括 号 以 副标 题 的形 式 注 明 ,写 于 15 -16 9 9 9 0年 的这三篇论 文原是为一个更大的出版计划而准备 的 ,只可惜 此计划 未能实现 。 在 “ 序言” 中作 者 交代 ,该书之所以选择茅盾 、郁达夫和郭沫若 这 三位著名的文学人物来介绍 中国新文学 ,是 因 为这三位作家大致能代表五四运动后 中国文学的
谈郭沫若早期“自我小说”的审美追求
是 以描 写 个 人 身 世 , 烈 地 表 现 自我 情 感 的 “自 强
我小 说 ” 。这个 流 派 的 主要 作 家是 创 造 社 前期 派 的一些 成员 , 了郁 达 夫 、 仿 吾 等 人 之外 , 除 成 年轻 有 为 的郭沫若 也 是其 中 的代 表人 物 … 。 “ 自我 小 说 ” 的小 说 题 材 , 取 自于 作 家 派 都 “自我 ” 自我 的生 活 经 历 , : 自我 的 思 想 感 受 。不 论 是第 一人 称 , 是第 三人 称 , 者 主人公 另有 名 还 或
、
强者 的呐喊— — 主观 感情 的抒发
郭 沫若 的 “ 自我 小 说 ” 靠 故 事 情 节 去 反 映 不
和气 质 , 爱牟 、 松野 、 洪师 武 等 人 身 上所 显 示 出来 的坚 韧 、 执着 、 斗不 止 的 精 神 , 奋 正是 他 自身 的 写
作者 的思 想 , 不 靠人 物 的性 格 去体 现作 者 的情 也
第 1卷 1
第 2期
济 源 职 业 技 术学 院学 报
J u n l fJy a c t n la d T c n c lC l g o r a i u n Vo ai a n e h ia ol e o o e
V0 . No. 1 11 2
21 0 2年 6月
女性 知识青 年形 象等 等 , 都是 当时 的 “ 代病 ” 时 的
收 稿 日期 :0 2— 5— 8 2 1 0 0
助幻 觉 , 牵魂 萦 进 行 主观 抒 发 。在 这 里 作 家并 梦
作 者 简 介 : 磊 (9 4一) 男 , 南 济 源 人 , 源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讲 师 , 究 方 向 为 中 国 文 学 。 李 17 , 河 济 研
追求幻美与抒写穷愁——郭沫若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
个人 ’是这个 人在 看 , , 在感觉 , 想象 , 且是 一个 置身 在 而
构, 淡化 情节 , 以充沛 、 真切 、 强烈 的情 感赢得读 者 , 不管 是叙 述者 的选择还是叙述 的语 调句式都 有鲜明的特点。 小说是什么 ?《 海》 辞 解释为 :文学 的一 大样式 , 通过 “ 它 完整的故事和具体 环境 的描 写 , 造多 种多样 的人 物形象 , 塑 广泛的多方面的反 映社 会生 活。 在这 种“ ” 反映 论” 思维 模式 的支配下 , 的再现功能被充分肯 定 , 小说 而作家 的主观性 , 艺 术 的虚构性却被忽视 了。在阅读和分析小说 的时候 , 是关 总
— —
家描绘 的经 验世 界 , 并且 真诚 的相信 这是客 观 的生活世 界。
如果仅仅局 限于这 种 小说 观念 , 然 导致 阅读 的偏差 和 误 必
解 。什 么是 小说 ?法 国新 小说 家米歇 尔 ・ 托尔认 为 “ 事 布 叙
给 我们 以世 界 , 然而命 中注定它给予我们 的却 是一个 虚假 的 世界 ” 罗布 ・ 里耶将这一 观点 阐述得更 加 明白 , 只有上 。 格 “ 帝 可以 自认 为是 客 观 的。至于 在我 们 的作 品 中 , 相反 只是
收 稿 E期 :0 6一O t 20 2—2 6
于一定空间和时 间之 中的人 , 受 着感情 欲望 支配 , 个 和 他 一 你们, 和我一 样 的人 。书本 只是在叙述 他 的有 限的 、 确定 不 的经验。④这种小说观 念 , ” 肯定作家的局 限性 和主观性 , 充分 重视小说艺术 的虚构性。“ 写什 么” 并不 显得特 别重要 , 却现 出来 的是 “ 怎么写 ” 形 式之于 内容不 再 是俯 首听命 的奴 仆 , , 而 就是内容本身 。作家主要面对 的是读 者 , 自己对生活 的 把 感受、 理解 、 情感 、 思考 传达给读 者 , 者也主要 从 如何 写而 读
郭沫若集外演讲记录稿《写作经验谈》叙论
郭沫若集外演讲记录稿《写作经验谈》叙论近年来,郭沫若集外演讲记录稿《写作经验谈》叙论受到多方关注,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学观察。
通过探讨郭沫若的写作经历,我们了解了文学的本质,研究文学的艺术要素,并从中获得启迪。
本文将结合郭沫若的写作经历,从历史上总结出的文学编写经验,探讨文学的创作技巧、精神以及作品的刊物诚实变化,以期为文学研究以及写作者们提供帮助。
第一部分探讨郭沫若的写作经历,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到现代文学,概括了中国文学演变的历史变迁。
郭沫若有着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三味书屋》、《醒世恒言》、《童年春节的梦》等,其中有很多经典的著作,他的作品融合了历史和现实,融合了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在叙述方法上比较独特,写实而温情,充满着思想和情感,深入地表达了生活的真实。
接着,从郭沫若的文学作品来看,文学创作从起初的从容自得慢慢发展到把握文学编写经验和文学艺术要素的关键点,他在写作中心对细节有着追求,并逐渐完善细节,以达到“画中有画”的效果,从隐喻中表达文学的技巧,也提高了文学的精神性和审美效果。
他结合历史背景,以小说的形式来叙述社会现象,带有一定的抒情色彩,并带有思想内涵,更加深刻地表达了文学精神。
最后,从郭沫若的《写作经验谈》来看,文学作品的出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涉及到文章的审稿和修改,他也有了自己的一套文学编写经验,结合一定的实践经历,以追求文学的完美性和质量,在文学的编写的技巧上做出了比较重要的贡献,影响了他的大量作者,使他的文学作品更加完善精致,获得了良好的评价。
总而言之,从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和《写作经验谈》来看,他融合了历史和现实,充分体现了文学的本质,勇于尝试不同的写作手法,注重把握文学艺术要素,在出版诚信改变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为文学研究以及写作者们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帮助,对我们当今的写作者来说,这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追求幻美与抒写穷愁——郭沫若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
追求幻美与抒写穷愁——郭沫若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
曾加荣
【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5)004
【摘要】郭沫若是著名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但并不乏小说意识.文章用现代小说观念解构郭沫若的现实题材小说,认真分析其叙事特征,认为郭沫若不仅开创了浪漫抒情小说的新文体,而且叙述角度、叙述语调、表达句式都有鲜明特点.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曾加荣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5
【相关文献】
1.从简短记录到幻设为文看小说叙事艺术的演进——以古代涉梦小说为例 [J], 刘夕媛;李巧玲
2.从简短记录到幻设为文看小说叙事艺术的演进——以古代涉梦小说为例 [J], 刘夕媛;李巧玲
3.试论郭沫若历史小说的图画感--郭沫若历史小说叙事艺术之三 [J], 陈伟华
4.略析郭沫若历史小说的叙事意象--郭沫若历史小说叙事艺术系列之一 [J], 陈伟华
5.幻美的追求苦闷的象征——对郭沫若诗集《瓶》的再认识 [J], 曾激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为生命救赎形式的自叙传小说——论郭沫若早期小说
作为生命救赎形式的自叙传小说——论郭沫若早期小说
肖伟胜
【期刊名称】《郭沫若学刊》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我们对郫沫若自叙传小说的研究,一般都从小说的社会学内涵或叙事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但实际上这些"幻灭浪漫主义小说"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品质并不只
是一个诗学问题,而是一个现代性问题,是作者的"心灵"找寻相应的"形式"进而实现"真实的生命"的问题.郭涞若自叙传小说作为生命救赎的重要形式,承负起伦理关怀的神圣使命,这种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导致小说象征性的消失,形式化解为一连串模糊的、无结构的情绪以及对情绪的反思,心理分析取代了可以感知的、意味深长的故事.解
读这些与郭沫若心灵如此一致的小说,使我们更具体地、更深入地了解郭沫若的人
格特征,进而重审郭沫若早期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肖伟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作为形式反拨的悲伤自叙传——新时期和文革时期知青小说文本形式之对比分析[J], 刘可可
2.普实克的郭沫若早期小说研究——《中国文学的三幅素描:郭沫若》 [J], 杨玉英;廖进
3.普实克的郭沫若早期小说研究——《中国文学的三幅素描:郭沫若》 [J], 杨玉英;廖进
4.吊诡的"劳动"——论张贤亮早期小说中的劳动救赎意识 [J], 卞秋华
5.疾病隐喻与民族主义反思——以郭沫若早期小说为例 [J], 吴靖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边缘线挣扎的“流氓”——郭沫若早期小说探析
作者: 彭超
作者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出版物刊名: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0-7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郭沫若;早期小说;物欲;爱欲;“流氓”
摘要:郭沫若早期小说以写实手法,通过梦幻、心理描写,反映留学生在日本贫困交加的生活,也是作者本人生活的一种折射。
文章认为郭沫若早期小说写出一位在边缘线挣扎的"流氓"。
分析小说主人公爱欲、物欲压力下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困,其人格被侮辱、心灵被异化,成为一位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
郭沫若历史小说叙事艺术探微
郭沫若历史小说叙事艺术探微
陈伟华
【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23)010
【摘要】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多运用场景叙事,具有相当强烈的画面感;它往往以"推"镜头引入画面,重点突出,极具动感;其画面色调和暖不失震撼力、构图轻描淡写又极富层次感;对白和独白使画面和情节得以流动.这些手法使其叙事在整体上产生一种"空潭泄春,古镜照神"的效果.
【总页数】8页(P1-8)
【作者】陈伟华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试论郭沫若历史小说的图画感--郭沫若历史小说叙事艺术之三 [J], 陈伟华
2.略析郭沫若历史小说的叙事意象--郭沫若历史小说叙事艺术系列之一 [J], 陈伟华
3.试论郭沫若历史小说的创作艺术 [J], 傅正乾
4.渗入现代主义艺术的短篇结集——郭沫若历史小说新论 [J], 江源
5.从"历史"到"历史小说"——论中岛敦《李陵》的叙事艺术 [J], 张芊芊;阿莉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循梦这一线索对郭沫若早期小说群进行梳理,很容易发现自处女作《骷 开始,郭沫若在《牧羊哀话》《残春》《喀尔美萝姑娘》等较为成熟的早 期作品中插入了梦的场面。如果对梦的描写仅止于一般意义上的情节渲染,那倒 也无须小题大作。然而郭沫若小说中的这些梦却并非点缀性插曲,而是出于作品 本身结构上甚至思想表述上的绝对需要。而且,尽管同样是梦,作者早先作品中 的梦和后来作品中的梦竟然意趣迥异。笔者认为:这是作者有别于“五四”主流 启蒙叙事、始终置身于与“现在”的潜对话中的一种浪漫主义文学叙事策略。 处女作《骷髅》和《牧羊哀话》中主人公“我”的梦境,多少属于猎奇性故 事情节的需要。《骷髅》中作者梦见自己从美女死囚身上割下的人皮复苏,听得 耳畔有声音在叫:“喂,快还我的爱人来!”睁眼一看,门口站着一具让人毛骨 悚然的死人尸骨。《牧羊哀话》中的“我”梦见羊群、狮、豹、虎围着一对身体 赤裸的少男少女在墓地翩翩起舞,突然一个矮壮的凶汉出现,手持利刃迎面刺来……从 梦的荒诞性上看,与这两篇猎奇故事所显示的浓厚异域风情和斑斓刺目的色彩不 无相配。尽管未见得表现了作者的深邃的思想情感,但无疑在假借故事的传奇性 来构建怪谲而神秘的欲望叙事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在后来创作的《残春》《喀尔美萝姑娘》以及《昧爽》和《梦与现 实》这样一批作品中,梦的叙述本身就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或者说梦的设定即 是某种观念的折射,故带有一般性直叙所不具有的深层意蕴。梦里的主人公成为 挣脱了家庭、义务、责任以及社会道德等现实束缚而获得了解放的“自由的存 在”。这样的梦的穿插实际上为我们把握作者的深层意识结构提供了某种较为可 靠的暗示和参照系。
142
论郭沫若早期小说的叙事策略
一种姿态凸显了出来。正当爱牟和S护士肌肤相亲之时,同样有心于S护士的留 学生白羊匆匆赶来告知爱牟家中发生了母杀亲子的惨案。白天的爱牟已视白羊为 情敌,梦里白羊在微妙时刻出现阻止爱牟和S护士的关系实质性发展。在潜意识 中,对爱牟来说,家庭、孩子、特别是妻子的存在成为他爱情自由的障碍。白昼 间的罪恶感在梦中以遭受天罚的终结形式出现这也不难理解,但妻子的疯狂和亲 子的被惨杀不能不说是这篇小说始料未及的结局。“由贺君的发狂而影到妻的发 狂,由晚霞如血而影到二儿流血,Sirens的联想而影到Medea的悲剧,由Medea的 悲剧而形成梦的模型。”
14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5期
环;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923年上海滩的现实:灯红酒绿的街头衣衫褴褛的 盲女乞丐,穷人饥寒交迫而浮肿的面孔…… 笔者认为,这篇作品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作者意识到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并 通过文学的手段使其具象化。然而,作者并没有将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直接抛给 读者。如果说作者通过梦幻与现实的对比醒悟到了什么,那么它就是文中作者所 指出的:“人生的悲剧何必向莎士比亚的杰作去寻找,何必向川湘等处的战地去 寻找,何必向大震后的日本东京去寻找呢?”这段话对探索这一时期郭沫若的思 想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留学时期的郭沫若通过诗歌对自己的祖国表达出强 烈的眷恋之情,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由于他作为海外学子与祖国的残酷现实之间 存在的物理距离。换言之,以《女神》和《星空》为代表的一批给同时代新诗坛 带来巨大震撼的诗歌之所以诞生自生活在日本博多湾的留学生郭沫若笔下,除了 作者的非凡胆识和新颖的表现手法等诸多因素外,恐怕更重要的还多亏了他那种 与众不同的边缘视角。 1923年3月学成归国所见国内的腐败和百姓极端贫困使得郭沫若的思想发生 了巨变。之前,他对社会的认识止于对穷人的同情和对富人的憎恨的感性层面。 1923年4月以后的他通过对国内社会现实的体验而对好感情冲动走极端的故我进 行了否定。1924年研读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事实上为他创造了 一种契机。他的思想由此开始向社会主义急遽倾斜,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前的感性 认识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质变,即嬗变为一种阶级意识。这一时期创作的《梦与现 实》可以说恰好从侧面反映了这种思想濒临质变的前兆。 通过对《昧爽》和《梦与现实》这两篇作品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郭沫若这 一时期在小说中的梦幻叙事表现出三大特点:第一是观念性强;第二是极富象征 性;第三是缺乏具体性。这种夹带几分浮躁的创作状态到了《喀尔美萝姑娘》中 才有了明显的改观。
一
在郭沫若生前出版的作品集中,《沫若文集》要算作者本人经手编辑的最 后一套、也是收录作品最多的一套作品集。该文集第5卷辑录的38篇小说中,早 期创作的小说占23篇(内含历史题材小说2篇),其中至少有15篇明显属于作者 对自己日常私生活片段或情感经验的写实。笔者认为研究此类小说时,避免照 搬“私小说”一类日本文学中带有特定含义的固有名词而采用“自叙小说”这一 说法 比 较 妥 贴 。 为 了 使 论 考 更 具 说 服 力 , 本 文 选 择 了 《 牧 羊 哀 话 》 春》
作家作品研究
论郭沫若早期小说的叙事策略
武继平
内 容 提 要 : 郭沫若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于诗歌和戏剧,这几乎成为中 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定论,他的小说很少得到批评界的关注。事实上郭沫 若、郁达夫和张资平等早期创造社同仁以留日学生独特的边缘视角积极 参与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大业。早期创造社小说明显带有探索性,为 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本文以“梦境”为主轴,围绕 作品中时空的虚构展开,旨在阐释郭沫若早期自叙小说的叙事策略。 关 键 词 : 郭沫若 创造社 自叙小说 梦幻叙事
9
。Hale Waihona Puke 主人公爱牟钟情于S护士。S护士亦为这位风度翩翩的医科大学生所吸引。 然而爱牟是有妇之夫。这番恋情自然不会有皆大欢喜的结局。其实,由于这场恋 爱从一开始就已经知道了结局,所以处于觉醒状态的主人公一直将感情抑制在 潜意识之下。这种人为的欲望压抑直接导致了梦中潜意识层面的活跃。凭心而 论,爱牟喜欢S护士,而且渴望与她幽会。现实中的爱牟因为受到道德观念的 制约不能将自己的愿望付诸实现。然而,实现不了并不等于不想实现。在梦里, 道德观念的监视和制约被解除,人的欲望便还原为原始自然状态。小说中爱牟在 梦中与S护士幽会于笔立山,这一场面可以说是主人公昼间未能得到满足的欲望 的宣泄。S护士诉说胸部不适,爱牟为她诊察时看见了她美丽的胴体。一种对美 的占有欲因此而蠢动。在意识呈解放状态的梦幻空间里,昼间的罪恶意识也以另
8
笔者认为,就《残春》而言,郭沫若所说的“心理描写”和“潜在意识的流 动”都是靠梦境呈现出来的。在此,梦不仅是作品的构成部分,且为小说全篇之 高潮。很明显,作者把《残春》这篇作品当做了表现潜意识流的实验台。然而,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流,而且故事里的梦又意味着什么呢? 关于以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的潜意识流,《批评与梦》一文已经显露出郭 沫若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荣格心理学的理解。他认为,前者“是主张梦是幼 时所抑制在意识下的欲望的满足”。精神分析学家们对梦所作的解释是“梦是昼 间被抑制于潜在意识下的欲望或感情强烈的观念之复合体,现于睡眠时监视弛缓 了的意识中的假装行列”
三
《喀尔美萝姑娘》可以说是郭沫若1924年8月写下的一篇双重人格者忏悔 录。与同一时期其他自叙小说一样,它也是基于日本大正末年作者留学九州帝国 大学私生活的写实。 小说仍然从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角度展开。“我”是位于日本福冈市某 工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与妻子瑞华和两个孩子一起生活在日本。自从听妻子说 附近街巷里有一位眼睛长得非常美丽的卖糖人儿的姑娘那天起,“我”那平静的 生活水面就掀起了波澜。先是好奇心作祟前去窥视。不料一见钟情,坠入情网后
2 1
《残
《梦与现实》
3
《昧爽》
4
和《喀尔美萝姑娘》
5
等1924年11月告别留
日生活归国以前的一批代表作品为考察对象。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郭沫若的自叙小说并不像日本大正时期盛行的“私 小说”那般刻意忠实于对作者私生活的“平面描写”和“客观描写”。他的自叙 小说所表现的写实空间里,几乎毫无例外都编织有以梦境这一形式出现的虚构时 空。究竟这种梦境的设定对要求写实的自叙小说有何意义?笔者认为回答这个问
10
作者在创作时由此及彼的奔放联想,最后让希腊神话
中的人物美狄亚为报复丈夫对自己的遗弃而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的惨案作为 自己寻求性爱自由的高昂代价。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同样适合思考对文学的执著 追求和受到现实家庭生活束缚这两者的关系。在此,我们可以观察到作者在梦境 里将理想与现实极端地对立起来的生存焦虑和人生观。 接下来考察写于1923年的《昧爽》和《梦与现实》。我们将会看到在这些作 品中作者对梦境的安排以及暗示性的运用等方面呈现出来的明显变化。 《昧爽》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作者用幻听和幻觉的荒诞叙事手法展现给读者的 作者私生活片断。主人公“我”夜晚孤零零地睡在床上,梦中听见几只臭虫像幽 灵一样在聊天。它们吸饱了“我”的鲜血,口口声声高喊着它们是热爱和平的种 族,不应该遭到人类的戕害。“我”愤愤不平地找到这些吮吸人血的饶舌家伙, 并毫不留情地将它们歼灭。 故事的怪谲荒诞让人联想到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 的《变形记》,而叙事方式以及在幻想世界中描写现实的手法又让人不禁想起蒲 松龄的《聊斋志异》。这篇貌似荒唐的小品无疑暗示了上海这所冒险家乐园中剥 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的象征性意义上观察到作 者的煞费苦心。第一是小说主人公“我”在故事中扮演伸张正义的角色;第二是 让靠吸人血活命的臭虫们以伪善者的面孔粉墨登场;第三是让第一人称从梦中醒 来把它们赶尽杀绝。 我们看到,郭沫若在试图给某种观念赋予梦的形态并使之具象化。梦幻与现 实之间,有如不可逾越的“天堑”。正是由于现实之中欲望得不到实现,梦幻才 被作者当做了实现和宣泄其欲望的舞台。笔者认为,这就是郭沫若凭借现代文学 想象对生活进行诠释或干预的谋略。 《梦与现实》这篇作品不乏作者思想的闪光。作品的内容正如它的题目所 示,由两幅画面呈现出鲜明的对比。一幅为梦境,另一幅为1923年上海的现实。 梦中出现的是:明媚的阳光纷飞的蝴蝶,美女们在花园里向诗人泰戈尔赠戴花
140
论郭沫若早期小说的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