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明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袁崇焕:明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袁崇焕:明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袁崇焕:明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在刚愎自用、心胸狭窄、急火攻心的崇祯皇帝手下做事,明哲保身的老政客尚难以苟全生命,更何况是意气用事的一介书生?

明代历史上有两大冤狱,一是英宗正统年间组织北京保卫战的于谦,他以谋反之罪被处死,二是崇祯时抗击后金有功的大将袁崇焕,他以通敌卖国被处以“磔”刑。两人蒙冤受屈,令人生怜。不同的是,于谦尚算幸运,他死后不久就得以平反昭雪,袁崇焕却因在蒙冤后不久明王朝就灭亡了,致使冤情被隐瞒达百余年之久。

一介书生投笔从戎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祖籍广东东莞桑园客家人,幼年时便到广西梧州藤县的莲塘村生活,入当地籍。袁崇焕早年走的是一条读书入仕的道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十五岁的他考中进士,被授予于福建邵武县知县,从此步入官场。

袁崇焕生活的年代,大明王朝已进入它的垂垂暮年,万历皇帝勤于搜刮,怠于政事,加剧了官场的腐败。各级官员因循拖遢,贪污纳贿,欺压百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市民暴动、军兵哗变、民族矛盾尖锐等问题日显突出。1616年,地处东北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

公开与明朝为敌,开始了统一东北、称雄天下的努力。次年,神宗抽调了大批精兵强将,派出精兵十余万前去镇压,却在萨尔浒一战中大败而归。辽东战事顿时成为朝野上下关注的焦点。

袁崇焕虽是一介儒生,却并非腐儒。萨尔浒之战爆发时,袁崇焕正在北京参加会试,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势,他与许多有识之士一样,希望能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尽管他在中进士后就远赴福建任职,但一腔热血已经在内心沸腾。身居东南一隅,“为人慷慨,负胆略”的袁崇焕兵书不离左右,了解军事制度,研究用兵伐谋之道。执政之余,他设法向曾经在辽东驻扎、戍守过的退役将卒打听、讨论东北的形势,熟悉前线军情。时刻准备投身疆场的袁崇焕不久就等来了机会。

1622年,在知县任上已满三年的袁崇焕到北京接受

“朝觐”考核,类似今天的述职报告。当时,辽东的战局一天比一天紧张,努尔哈赤在攻陷沈阳和辽阳两座重镇后,又兵临广宁卫城(今辽宁北宁)下。袁崇焕再次表达了到前线杀敌立功的愿望,而朝廷也希望在这次基层官员的考察中选择有识之士参与辽东的战守。时任都察院御史的侯恂听说袁崇焕有些军事才能,就推荐他到兵部工作,考虑到他是一介书生,就安排他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一职。

兵部职方司主事,正六品,负责兵部文书的管理、军用

地图的收藏,以及“城隍、镇戍、简练、征讨”等军政事务,是兵部最为紧要的部门之一。此时,关外军情吃紧,朝野上下乱作一团,职方司事务繁忙,人们却发现身为主事的袁崇焕没有了踪影。几天后,只身匹马的袁崇焕重现京城。原来,他一个人跑到山海关外考察去了。此次“亲历辽事”,让袁崇焕对边境有了直接的印象,他信

心满怀地许下军令状:“给我拨一些军兵钱粮来,我

一定能守住山海关”。

在此用人之际,袁崇焕以其信心、勇气和身体力行感动了天启皇帝,他被破格提拔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到山海关等处监军,并下拨20万两白银用来扩充兵源。袁崇焕终于迎来了

直面敌人的机会。出关前,他去拜访了战败后“革职

听勘”在家的辽东经略使熊廷弼,熊廷弼试探地问:

“袁公准备在山海关采取什么策略?”袁崇焕

胸有成竹地答道:“主守而后战!”熊廷弼甚是高兴,两人相谈甚欢。

到山海关不久,经略使王在晋派袁崇焕到广宁中前所做监军。该所在山海关外东北35里,这里荆棘丛生,虎豹出没,长

期受八旗军兵的骚扰。袁崇焕在接到命令后,星夜兼程,在凌晨时入城,驻地将士深为其勇气所折服。

从袁崇焕的特立独行和英勇无畏的态度我们不难发现他杀

敌立功的迫切心情。在他的职务节节攀升之时,他的信心也

越来越大。一次,他发现有军官虚报军兵人数,便将其处死。孙承宗大为震怒,斥责他说:“你只是一名监军,难道有权力擅杀将官吗?”袁崇焕自知理亏,只好向孙承宗顿首谢罪。其实,虚报军兵以从中谋利的作法在军中非常普遍,袁崇焕之举亦表明他在处理军中事务时独断与自负的一面。这种性格缺陷会随着他权力的增大越来越突出,擅杀毛文龙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例。

一战成名敌我皆惊

袁崇焕的治军才能得到时任兵部尚书孙承宗的赏识,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袁崇焕在辽东筑宁远城,重建锦州、右屯等军事重镇,使明朝的边防线从宁远向前推进了200余里。

为了建立稳固的防守,袁崇焕采取“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他清退了原来从河南、山东和西北等地抽调来的轮戍军兵,让他们纳银代役以作军费,并把省下来的粮饷供给给精锐军兵。他还注意整肃军队,号令严明,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袁崇焕鼓励当地百姓恢复和发展生产,重建家园。袁崇焕的政策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快重新控制了天启初年被后金政权蚕食的土地。一个以宁远城为中心,以周边城堡为纽带的新的防御体系初具规模。

就在孙承宗和袁崇焕的积极战守策略初见成效时,明廷内部

的派系斗争却在如火如荼的上演。宦官头子魏忠贤试图拉笼孙承宗入伙,遭到拒绝后,便罢免了他的职务,由主张消极防守的高第接替他的职务。高第上任后,强令袁崇焕驻军悉数撤回关内驻守,遭到袁崇焕的拒绝。他说:“我现在是这里的最高指挥官,除非我死了,否则就不会后退一步”。但除宁远城以外的其它驻军还是被撤回,袁崇焕既失去了朝中强有力的援助,又失去了左膀右臂。这给了后金将领努尔哈赤以可乘之机,他得意地说:“一个小小的宁远城,我用靴尖也能把它踢倒”。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兵十余万人,围攻仅有万人防守的宁远城。

袁崇焕得到战报,刺血为书,誓与宁远城共存亡。他命令城外守军撤到宁远城内,坚壁清野。在加固城墙、准备粮草、火炮火药和砲石的同时,为鼓舞士气,还把库存的白银全部置于城上,传令凡不避艰险打退敌兵者,即赏银一锭;凡临阵退缩者,立斩于军前。正月二十四日,后金军开始攻城。袁崇焕一声令下,城楼上火炮齐鸣,弓箭齐发,后金军死伤惨重。次日,后金军把裹着生牛皮的战车推到城墙根,准备凿城穿穴。袁崇焕亲率士兵挑石堵洞,又令城上大炮加强火力猛攻敌阵。城门内外,土石飞扬,火光之中,后金官军腾空乱坠,死伤无数。努尔哈赤亲身前线指挥,反而被飞来的砲石击中,受伤坠马,只好下令撤敌。

宁远一战打破了“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神话,是明军自与后金用兵以来获得的第一次大胜仗,也是强悍的努尔哈赤起兵以来的唯一一次败绩。它消除了明朝军队中多年的畏敌情绪。天启皇帝高兴地说:“这是七八年来绝无仅有的一次胜仗,真够扬眉吐气啊!”后金人也不得不承认“议战守,自崇焕始”。袁崇焕一战成名,他被提升为辽东巡抚,全面负责关外防务。为了休整军队,他一面派人假意与后金和谈,一面加紧整饬军队,修筑锦州、中左、大凌河等边地要塞,发誓要将戍守辽东的大业进一步推向深入。

天启七年五月,努尔哈赤的儿子、新任后金汗皇太极再次率军来犯攻,以雪父仇。他发重兵将锦州城团团围住。袁崇焕认为这里皇太极使出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招数,即明围锦州城,实际欲诱使自己出战后,再偷袭宁远城。他坚守宁远城,按兵不动,派出四千精骑绕到皇太极的后方发动猛攻,致使清军两面受敌。果然,皇太极围攻锦州数日不见成效,更转而进攻宁远。皇太极下令强攻宁远城,明军万炮齐发,矢石如雨。皇太极像他父亲一样,败在袁崇焕的手下,无功而归。

“宁锦大捷”充分显示了袁崇焕运筹帷幄、指挥有方的军事能力,宁锦防御体系的构建为明王朝找到了一条遏制八旗军兵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此时操纵权柄的是权

阉魏忠贤,袁崇焕拒绝与他们结党为伍,不仅没有得到封赏,反而被诬陷为“老气横秋、胆小怯懦”,坐视锦州城于不顾。袁崇焕被迫回乡闲住。

一杀结怨身败名裂

袁崇焕赋闲的时间并不长。天启皇帝在京城西苑游船玩耍时,不料掉到水里,染病而亡。崇祯皇帝上台后,果断地洗除魏忠贤势力集团,包括袁崇焕在内的一批受打压的官员得以官复原职。

崇祯即位后,把复兴辽东的希望寄托在袁崇焕的身上,提升他为兵部尚书、右都督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执掌辽东的军事大权。朱由检问袁崇焕:“辽兵受侵扰已

经十年有余,不知爱卿有何退兵复辽良策?”袁崇焕说:“我受陛下隆恩,只要能得到您的鼎力支持,五

年之内,整个辽东全境,定可收复!”崇焕大喜道:

“只要你能收复辽东,如果是物质、还是名誉奖励,

我都毫不吝惜。”给事中许誉卿听了袁宗焕的海口,

心存疑惑,问他:“五年收复辽东,您在人才、物力、财力等方面究竟是如何安排的?”袁宗焕竟然答道:

“我看到皇帝对辽东战事如此急躁,就姑用允诺五年

复辽,不过是安慰安慰他罢了”,许誉卿听后大惊失色。袁宗焕的轻率与朱由检的急迫心理,给后来悲剧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回到山海关之后的袁崇焕春风得意间,也不敢掉以轻心,凡经略事皆尽心尽力。他加强兵备、整饬边防。他认为东江总兵毛文龙长期割据地方,要在辽东有所作为,一定要统一军权。于是便以阅兵为名,以手持尚方宝剑逮捕同时拥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当众宣布他的12条罪状,将其杀掉。此举既遭到众大臣的非议,也使朱由检对他产生了猜疑和不满。同时,皇太极汲取了宁锦战役惨败的教训,在“议和”的幌子下,加紧兵力的调整和部署,他决定避实就虚,绕开袁崇焕的防线,挥师遵化突入关内,威逼京师。袁崇焕进行了有效的人员调动和果断的布置,率师回防北京,解除了险情。

皇太极感到不除袁宗焕,就无法将反明大业推向深入,就决定设计把他除掉。皇太极在率军围困京师的时候,曾俘虏了两个太监,一个叫杨春,一个叫王成德,在设法招降他们后,授以反间之计。两个太监逃回宫里,向崇祯帝报告说:“皇太极的军队之所以能成功入关直逼京师,是袁崇焕放纵所致,后来皇太极主动撤回关内,也是与袁崇焕密谋的欲擒故纵之计。此前袁崇焕诛杀毛文龙也是为了削弱明朝在辽东的防御能力。袁崇焕已经向后金投降了!”崇祯大为震惊,他思前想后,于十二月初下令逮捕袁崇焕,并将他处以极刑。

毛文龙和袁崇焕相继被诛杀后,一大批辽东将领投降后金,

没有投降的也心存疑虑,结命自保,无心死力御敌。明王朝失去了自我拯救的最好时机。故《明史·袁崇焕传》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袁崇焕之死,在“五年复辽”的狂语和诛杀毛文龙之后似乎就已经注定了,他的死,既死在自己的书生意气之间,死在崇祯皇帝急切的复辽心理和狭窄的猜忌心理上。“五年复辽”的狂语可以蒙年轻的崇祯帝高兴一时,却骗不了这个疑神疑鬼的帝王;一味地诉求兵马粮草,成为要挟皇帝的口实;擅杀毛文龙、集中兵权的作法,成了作威作福的把柄。

崇祯帝目光短浅、刚愎自用、心胸狭窄、贪财如命,他功利性过强、驭臣无术,导致杀人太滥。他实行“错一事则罢一官,丢一城则杀一将”的作法,不管文臣无将地位和功勋多么显赫,只要出现差错就立即处死。崇祯一朝,共因战获罪而死的总督有7人、巡抚有11人。他在位的17年,既是他本人度日如年的17年,也是大明帝国多灾多难的17年。在这样的皇帝手下做事,明哲保身的老政客尚难以苟全生命,更何况是一个意气的书生?袁崇焕的死注定是一个悲剧。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警示教育片心得体会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警示教育片心得体会 很多时候,对于党员的教育会给大家播放一些警示教育片,下 面是给大家的警示教育片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为深入推进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月活动,根据侯马市纪委统 一安排部署,12月9日,司法局组织全体干警集中观看了《没有规 划好的人生》警示教育片和《正风肃纪创优环境警示教育资料片》。 近一小时的警示教育片播放结束后,司法局立即召开座谈会, 全体干警结合警示教育片的内容,联系各自的工作实际从对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月活动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从“王凤玲为什么会从一个国家公职人员堕落到犯罪的深渊”,从当前山西省部分单位、部分人员为什么屡屡违纪,败坏党的形象等方面畅谈了观后感,大家一致认为警示教育片起到了反面教育的积极作用,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干警们纷纷表示将会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认真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耐清贫,守寂寞。坚决抵制不良风气,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扎实开展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月活动,以更认真的态度、更务实的作风,塑造司法干警的良好形。

2月12日,在监狱纪委组织的纪律作风整顿培训班上,我有幸 观看了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沉重的代价》和《用金钱堆砌的坟墓》。作为一名预备党员的我,观看后,心潮澎湃,感慨良多。既为那些曾风光的领导干部,一下子变为阶下囚感到遗憾,也为党内清除了一批“蛀虫”而庆幸,更为 __有力度的反腐倡廉行动叫好。 通过观看两部警示教育片,了解到领导干部贪污受贿走上违法 犯罪道路的事件。对我们具有实际意义和教育意义,他们的人生轨迹及他们走向犯罪深渊的心理历程,铛锒入狱后的可悲下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发出深思。可以说他们过去都是热血方刚、踌躇满志的同志,曾经被群众爱戴的干部。而今天成为阶下囚,这就是因为他们在这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重要时期,没有时刻进行理想信念的修养,加强作风建设,导致理想信念动摇,丧失了党性原则,淡薄了宗旨观念,把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资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占据了头脑,偏离了共产党的宗旨,堕落为 __。 反思自己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如何在各种诱惑面前把好自 己的关,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觉得有以下三点感受:一要谨慎。此处谨慎并非指做人做事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而是要在大胆开拓事业的同时,处世交友要谨慎,特别是在一些金钱物质利益方面,要做到慎独、慎微、慎初。慎独,即在无人知晓之时,也要守住自己的防线,不能存任何侥幸心理;慎微指不能因情节轻微而对自己有种

观看警示教育片镜鉴的心得体会2020

观看警示教育片镜鉴的心得体会2020 观看镜鉴心得体会范文1 公司一直在强调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开展各类相关培训及学习。近日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国资委编撰的国有企业廉洁从业教育读本《镜鉴》,有以下感想。 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 时刻牢记工作是我们获得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径,想收获必须要有付出,不劳而获只是一种空想。金钱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好,但却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工作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得来的美好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才是真正的幸福。在生活中要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经得起金钱的诱惑,不讲排场、不比阔气、不摆架子;工作中爱岗敬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奋发进取,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不以恶小而为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纵观《镜鉴》里一个一个贪污腐败的案例,均是由拒绝到收小钱,从收小钱到收大钱,以致走向违反党纪国法、无法回头的深渊。从开始的不好拒绝所谓朋友情面而吃请受礼,觉得只是朋友间的礼尚往来,你来我往随之而来的一些小的要求就碍于情面不好拒绝,逐渐发展到牺牲公司、国家的利益去换取更多的个人利益。所以作为重要岗位从业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公司、国家相关法律

法规,严于律己,从根源上杜绝腐败滋生。 三、树立正确的交友观,识别益友和损友 中国有句古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子之交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一种与天地共存的默契,如丝缕般交织在一起。在重要岗位工作的同志,涉及方方面面的朋友,一定要牢牢把握住主动权,决不能为铁哥们丧失原则。一定要清理自己的交际圈,有利于促进工作的朋友多交、多接触,整天游手好闲的朋友少来往,最好是不来往。不能因为朋友之间的义气,削弱正气和骨气。《镜鉴》中很多受贿案例就是交友不慎被拉下水,逐渐走入牢房。 四、时刻不能放松学习和思想水平的提升 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每个人所处的角色也不断的进行着调整,不管处于什么样的角色,时刻不能放松对公司相关制度的学习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镜鉴》里有许多案例,尤其是年轻的领导干部,业务上非常突出,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被委以重任,很年轻就被任命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但是思想水平没有到达相应高度,在关键时刻没有把持住自己,导致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牺牲了自己的大好前途。这些都为我们年轻人敲响了警钟,时时刻刻不能放松学习,我们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做一个有理想、有责任心、能够令组织放心的委以重任的年轻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观看镜鉴心得体会范文2 是疯狂泯灭了良知,是贪婪吞噬了理性,是泪水荡涤了心灵,是忏悔昭示了新生。不要把

袁崇焕:明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袁崇焕:明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在刚愎自用、心胸狭窄、急火攻心的崇祯皇帝手下做事,明哲保身的老政客尚难以苟全生命,更何况是意气用事的一介书生? 明代历史上有两大冤狱,一是英宗正统年间组织北京保卫战的于谦,他以谋反之罪被处死,二是崇祯时抗击后金有功的大将袁崇焕,他以通敌卖国被处以“磔”刑。两人蒙冤受屈,令人生怜。不同的是,于谦尚算幸运,他死后不久就得以平反昭雪,袁崇焕却因在蒙冤后不久明王朝就灭亡了,致使冤情被隐瞒达百余年之久。 一介书生投笔从戎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祖籍广东东莞桑园客家人,幼年时便到广西梧州藤县的莲塘村生活,入当地籍。袁崇焕早年走的是一条读书入仕的道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十五岁的他考中进士,被授予于福建邵武县知县,从此步入官场。 袁崇焕生活的年代,大明王朝已进入它的垂垂暮年,万历皇帝勤于搜刮,怠于政事,加剧了官场的腐败。各级官员因循拖遢,贪污纳贿,欺压百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市民暴动、军兵哗变、民族矛盾尖锐等问题日显突出。1616年,地处东北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

公开与明朝为敌,开始了统一东北、称雄天下的努力。次年,神宗抽调了大批精兵强将,派出精兵十余万前去镇压,却在萨尔浒一战中大败而归。辽东战事顿时成为朝野上下关注的焦点。 袁崇焕虽是一介儒生,却并非腐儒。萨尔浒之战爆发时,袁崇焕正在北京参加会试,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势,他与许多有识之士一样,希望能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尽管他在中进士后就远赴福建任职,但一腔热血已经在内心沸腾。身居东南一隅,“为人慷慨,负胆略”的袁崇焕兵书不离左右,了解军事制度,研究用兵伐谋之道。执政之余,他设法向曾经在辽东驻扎、戍守过的退役将卒打听、讨论东北的形势,熟悉前线军情。时刻准备投身疆场的袁崇焕不久就等来了机会。 1622年,在知县任上已满三年的袁崇焕到北京接受 “朝觐”考核,类似今天的述职报告。当时,辽东的战局一天比一天紧张,努尔哈赤在攻陷沈阳和辽阳两座重镇后,又兵临广宁卫城(今辽宁北宁)下。袁崇焕再次表达了到前线杀敌立功的愿望,而朝廷也希望在这次基层官员的考察中选择有识之士参与辽东的战守。时任都察院御史的侯恂听说袁崇焕有些军事才能,就推荐他到兵部工作,考虑到他是一介书生,就安排他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一职。 兵部职方司主事,正六品,负责兵部文书的管理、军用

《镜鉴》读后感

《镜鉴》读后感 篇一:镜鉴读后感 《镜鉴》读后感 近日学习了《镜鉴》这本书,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前车之履,后车之鉴”。这本书通过近期邢台市以及全国各地发生的腐败案例,将那些用沉重代价换来的教训展示给大家,反映了当前我国违纪问题的表现、特点和规律。他们大多非常有才干,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也一度被人们所称赞过,但是因为违法乱纪而被警告记过在甚至开除党籍,给人以深刻的反思,尤其是对我们这些领导干部有着相当大的警示作用。自己读后深受教育,特引以为戒。做为基层的一名党员干部,在此次学习中得到了深层次的启示和警醒。 我作为一名党员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才能做到廉洁自 律呢?我想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案例中失足的领导干部都有深刻的反思,但都是案发后的反思为时晚矣。有很多党员干部都有相似的腐败经历:刚刚走上领导岗位时,慎之又慎,拒腐之弦绷得很紧,可时间一长,面对腐败、腐蚀,警惕性、敏感性慢慢降低,

鉴别力、自控力弱化,最后出现“拒腐疲劳”而触犯了党纪国法。所以我们说,常怀一颗律己之心,是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必备要素。对我来说,就是改造思想、加强素养、净化灵魂,培养出高尚的情操,也就是牢记宗旨,坚定信念,特别是牢固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为人民尽责,为时代立功。 认真阅读了《镜鉴》中列举的案例,从中感受到的教训很深刻,如何反省自己呢?我想主要得认识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自己的价值取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现,党员领导干部更是如此,作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带头人,权力大、影响面广。因此,我们的价值体现,会通过我们的实际工作,直接影响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与威信。《镜鉴》中参赌涉赌问题就是党员干部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借鉴他们的下场,就是要不断反省自己的价值取向,不断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我们一旦犯下错误,如何面对培养自己的组织,如何面对信任自己的领导,如何面对妻儿,如何面对亲朋好友,一个人的尊严又从何而体现? 二是生活交友方面。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明末风云》的观后感范文

《明末风云》的观后感范文 最近我看了《明末风云》这部片子,突然对这段早已熟知的 历史有了些新的认识,也对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有了些新的认识。不禁使我对他有了几分同情,几分怜悯。其实明朝自太祖朱元璋立国以来,到崇祯即位,历经三百余年,早已是千疮百孔,朝不保夕了,内忧外患,江河日下了。仅凭崇祯一人之力,也绝不可能扭转乾坤,崇祯曾说过“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确有推卸责任之嫌,但细细想来,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的错误决定没人劝说阻止,他的正确想法也无人理解支持。在位的这十七年,他是日日提心吊胆,如同坐在火山口上,其中的艰辛无助也恐怕只有他一个人知道,旁人是难以体会到的。明朝的灭亡,崇祯皇帝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闯王李自成呢?不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吗?要我说,他们都是历史的罪人,而且都是千古罪人,因为他们俩,让天下百姓陷入了更大的水深火热中,是他们俩把大好的江山白白地拱手送给了满清王朝,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崇祯皇帝即位那年年仅十七岁,年青的他相信也有着中兴大明的愿望,也希望自己能够 有一番大的作为。这点从他忍辱负重地消灭魏忠贤等祸国殃民、 迫害忠良的阉党可以得到最充分的说明。只可惜天不遂 人愿,他虽有中兴大明之心,却也是无力回天。

从这部片子我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攘外必先安内”?试想没有闯王李自成的出现,大明也不会这么快就完了,哪怕是苟延残喘,也还能支持上几年吧。如果李自成真的是以天下百姓为重,就绝不可能也不应该在外患尚存的时候揭竿而起,试图推翻明朝,至少应与朝廷携手退敌之后再来一争雌雄,争夺天下。对于袁崇焕之死,崇祯当然有责任,而且绝对是主要责任。他没有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没有做到对袁崇焕至始至终的绝对信任,我相信,也明白崇祯心里其实是不想杀袁崇焕的,也不相信他会通敌叛国,只不过是碍于一个皇帝的权威,碍于放不下皇家的脸面,他不愿意亲口承认是自己错了,冤枉了好人、忠臣,就如同曹阿满一般,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新三国中诸葛亮的话“曹阿满知错改错不认错”。我宁可相信如果当时有这么个人能够给崇祯找个台阶下,让他能够不伤脸面的话,说不定袁崇焕就可以死里逃生,逃过这一劫,只可惜这个人始终没有出现,不 免让人倍感遗憾。不过后人说此举是“崇祯自毁长城”可能就有些言过其实了。就算崇祯皇帝没有杀害袁崇焕,袁崇焕也挽救不了大明的灭亡。因为我始终认为袁崇焕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而不是神。即便他是神,也不能力挽狂澜,扭转乾坤,改变历史。因为历史绝不是仅仅凭人力所能够改变丝毫的。

观看警示教育片《镜鉴》有感

观看警示教育片《镜鉴》有感 ——聂彪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市局这次组织观看观看警示教育片《镜鉴》,对我的思想震动很大。从中要使自己清醒的认识到: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少数干部由于放松了自己思想修养,忘记了党的宗旨,忘记了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逐步淡漠了法制观念,在个人私欲驱使下,在权力关、金钱关面前丧失原则甚至被黄、赌、毒所侵蚀。置党多年的培养教育于不顾,利用职务之便做出有悖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原则和宗旨的事情,迈出了罪恶的步子,沦为了权力的俘虏、罪恶的保护伞,最终身败名裂。 塞涅卡说过“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原来拥有的也丧失了。”蔡亚斌、黄桂生、王宁、张新强等人,原本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曾经为人民作出过贡献,可由于贪婪,因为无止境的欲望,在权力中迷失了,一步步丧失了一名党员干部基本的尊严和底线,被黄、赌、毒侵蚀,被金钱、利益所腐化,沦为了黑恶势力的打手、家丁。尤其令人惋惜、心痛。 要防腐拒变,自律是关键。做到始终保持廉洁自律,两袖清风,清正廉洁,这是每一名干部最基本的行为准绳。党一直教育我们要廉洁奉公、严格自律,经常向大家敲警钟。党员干部不廉

洁,不仅会使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受到扭曲和破坏,而且会使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警钟长鸣,经常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排除非份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官之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要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始终不渝地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只有这样,才能抵制腐败保持一身正气,保持共产党员本质。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不脱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通过警示教育,我深刻地认识到反腐倡廉的任务艰巨性,认识到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处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紧迫性。 覆水难再收,破镜难重圆。他们的所作所为令人震惊和惋惜,他们的悲剧令人痛心和深思。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必须要引以为戒,时刻反省自身、严于律己,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积极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以实际行动带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特别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耐得住艰苦,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

十大冤臣

在崇祯时代担任政府高级官员,尤其是那种独当一面的高级官员,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崇祯朝非正常死亡的高级官员,远远多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代,如熊廷弼、王化贞、杨镐,他们要么死于当权者制造的冤狱,要么死于崇祯的一纸诏书,要么死于事败后的畏罪自杀。但是,与一代名将袁崇焕之死—凌迟而死相比,他们的死已经算得上非常体面、非常人性化了。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北京城一派肃杀,凌迟袁崇焕的消息早就不胫而走。多次遭受后金军队骚扰的北京吏民无不欢呼雀跃,在他们看来,袁崇焕这个引狼入室的汉奸终于要遭到应有的惩罚了——袁崇焕是以勾结后金、阴谋叛逆的罪名被捕的。 《明季北略》中记载了袁崇焕受凌迟的细节:袁崇焕被凌迟到“皮肉已尽”时,还没有断气,“心肺之间叫声不绝”,“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另一说广西藤县,可能因为生得黑瘦矮小,崇祯曾亲切地称他“袁蛮子”。像明朝的大多数官员一样,袁崇焕也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他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同年被授福建邵武知县。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发表七大恨宣布与明朝誓不两立,它像一座城市的地标,乃晚明的标志性事件:对袁崇焕来讲,意味着这位固执自负的南方人,即便身处远离辽东数千公里外的福建做地方官,却依然在处理钱粮与诉讼之余对辽东边事无限关注。《明史》称袁崇焕“为人慷慨富胆略,好谈兵……以边才自许”。后由于御史侯恂的举荐,知县袁崇焕被破格提拔为兵部职方主事。 史书中记载了两件关于袁崇焕的轶事:其一,天启二年,刚被提拔为兵部职方主事不久,恰好遇到广宁战役中明军大败,朝廷商议派人守卫山海关。袁崇焕得知此事后,单骑前往山海关明察暗访,由于没给兵部首长请假,部里竟然不知道这位主事去了哪里,家里人当然也不知道。过了段时间,袁主事回来向首长表示:给我军马钱粮,我足以守卫此关。其二,努尔哈赤去世时,身为宁远前线最高指挥官的袁崇焕不经朝廷授权,就自作主张派人前往吊唁,虽然究其实质,乃是想借吊唁之机刺探敌情,但后金毕竟是大明多年来的强硬敌对者,没有朝廷命令而擅自与之互通往来,乃大忌。 由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袁崇焕是一个优秀的实干家,一个行动主义者。富于理想和激情,却往往为了理想而置游戏规则于不顾;作为体制内的高级官员,他喜欢独行专断,机杼自出,凭借他的才华和一腔报国激情,他也的确干出了一番成效。但他不明白一个事实:他是个刚愎自用的人,而恰好他的主子崇祯也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两个刚愎自用的人成为上下级,当外在形势紧张之时,他们或许可能有合作蜜月,但互相猜忌一定会随着时日的流逝而潜滋暗长,而这种潜滋暗长的猜忌注定有一天会酿出一场不可避免的大悲剧。 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崇祯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经过几十天的长途跋涉,袁崇焕从家乡来到了熟悉的北京城,崇祯立即在平台召见。然而,此次平台召问,再次暴露了袁崇焕的性格弱点,他不假思索的豪言壮语,成为日后遭受极刑的诱因之一。崇祯礼貌地和袁崇焕略事寒暄之后,就迫不及待地问袁崇焕:“建部(后金)跳梁已有十年,封疆沦陷,辽民涂炭。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具实奏来!”袁崇焕回答:“所有方略已另写奏本。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召臣于万里之外,倘皇上能给臣便宜行事之权,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全辽可复。”

观看《警钟》观后感心得体会3篇2016

观看《警钟》观后感心得体会3篇2016 在观看了警示教育片《警钟》后,大家都被录像片中的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所震撼。市公安局党委要求全市各级公安机关要通过组织讨论、撰写自我剖析材料、进行集体廉政谈话等方式,对照案例找原因、谈危害、讲体会,举一反三,查缺补漏,防微杜渐,促进警示教育效果的持续“发酵”,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打造忠诚、干净、可靠、担当的中卫公安队伍。 案例中的当事人都曾是战斗在对罪犯劳动改造第一线的监狱人 民警察,其中既有长期镇守“火山口”几十年如一日即将退休的老警察,也有年富力强、大有可为的监狱中层骨干,更有参加工作不久、人生前途充满希望的年轻警察。但他们都因为自己犯下的不可饶恕的过错,将泪水和着自己酿成的苦酒在往后的人生道路上慢慢的吞咽。如今,他们或因受到行政开除处分而晚景凄凉潦倒聊度残生;或因失去自己所热爱的警察工作,失去了最初的理想追求而留下心中终生永远的痛;或身陷囵圄、失去自由,跨越了警察与罪犯、改造与被改造角色这种常人绝难泰然面对的巨大转变,人生悲哀亦莫过于此! 造成悲剧的过错,各不相同,形成悲剧的原因却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都没有在思想深处时时长鸣警钟、防微杜渐,始终严格执法执纪。在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前、在难以克制的冲动到来时不能自持,失去了把握自我的勇气和能力,忘记了头顶的警徽赋予的神圣职责和

使命。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任何有情感的人对他们犯下的罪或错都会难以抑制地 生出惊讶和叹惜,对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可悲下场心生怜悯。但法不容情,避免悲剧在自己和同一条战线的同志们身上再次发生的唯一途径就是,我们都要在执法执纪过程当中牢记职责、谨小慎微,内心时时刻刻警钟长鸣,并且努力做到: 一、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相关纪律制度和规定,不做执法执纪“高度近视的瞎子” 要通过不断地教育,让所有监狱执法者学习执法执纪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按制度办事、按程序操作,不能做似懂非懂、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掌握摸棱两可的“瞎子”。 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防止出现执法执纪“睁着眼睛的瞎子” 监狱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有针对性的制定本单位的相关纪律规章制度,从细微处着手杜绝执法执纪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避免出现因无具体制度制约、界定,个别同志在执法执纪过程中对小错误明知故犯,逐渐变成了对违规违纪行为习以为常、“做”怪不怪的“瞎子”。 三、加强对执法权力的监督,惩治和吓阻“戴着墨镜的瞎子” 任何手握执法权的监狱人民警察,在执法过程中都要接受群众的监督,要通过广泛的、形式多样的群众监督发现执法执纪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惩处那些抱有侥幸心理明知故

《镜鉴》观后感

不要把自己的一生,当作偿还灵魂罪恶的筹码 ——《镜鉴》观后感 是疯狂泯灭了良知,是贪婪吞噬了理性,是泪水荡涤了心灵,是忏悔昭示了新生。不要把自己的一生,当作偿还灵魂罪恶的筹码;不要让无尽的悔恨,担负人性救赎的沉重;忏悔录,警钟为你而鸣! 看着《镜鉴》中一个个忏悔的面容,让我想起了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忏悔录》节目中的这段旁白。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镜,可以明事理;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为一名运营管理岗位工作者,工作之余观看了《镜鉴》视频,使我感慨颇多,给人教益,启人思考,助人为德。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活上不拘小节,思想上就会放松警惕,行为上就会放纵自己,最终就会滑入罪恶的深渊。我们农行人,只有常怀知耻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金钱,才能看到自己的未来和农行的未来。 一、要常怀知耻之心 《镜鉴》中那些犯案的人员心存侥幸,无视国法制度,

铤而走险,却在深陷牢狱之后痛哭流涕,向单位向家人忏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西方相传人类意识的觉醒,来源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从此洞晓廉耻,而我国古代早将“廉耻”视为首义。孟子曾说“人不可以无耻”,“羞耻之心,义之端也”。欧阳修也认为“廉耻,是立人之大节”。这就是说,自我修养,应该从知耻开始,一旦有了羞耻之心,社会上的道德建设也就开了一个头。做人有小节大节之分,知道何为羞耻是做人的“大节”,万不可轻视。我们每个农行人都必须在小事小节上过得了关,大事大节上才会过得硬。康有为曾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做人要从知耻做起,知耻才能明德。要树立忠于党、忠于人民事业的大德,也要培养待人处事行为规范的“小德”,而后者是达到更高思想境界的基础,在我们农行队伍中要倡导个人修养、内省、自律,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要常思贪欲之害 古人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每个人都有欲望,只是多少的区别。有人心如止水,淡泊明志,他们明白“正”字近乎“止”,是以杨震拒金,以清廉为荣;林则徐不治家产,以俭朴为荣。有人贪图享受,私欲膨胀,他们不明白“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是以成克杰、胡长清之类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我们每一名农行员工,要

明末名人

No.01孙承宗 宁锦防线,许多后金军听到这个名字都会不寒而栗。它的缔造者,朱常洛、朱由校的老师,培养袁崇焕的人——孙承宗。 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北直隶保定高阳人。杰出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天启五年(1625)夏,孙承宗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关锦防线。他还培养人才,袁崇焕、祖大寿、吴襄、满贵都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崇祯十一年(1638),后金兵围攻高阳,孙承宗英勇就义。 孙承宗厉害还是袁崇焕厉害? 东陵大盗孙殿英真是明末的孙承宗的后代? 孙承宗每中榜眼的那几年,靠什么谋生??? 谁有孙承宗的资料 孙承宗《渔家》的译文 No.02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 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宁前道袁崇焕,带领满贵、祖大寿坚守孤城。他们没有国家支持,没有丰厚的奖赏,没有获得的头衔(至少当时没有)。他们留下了努尔哈赤先生的老命。宁远大捷。 几年后,皇太极来领部队共打锦州,赵率教继续打炮,迫使后金军攻击宁远。关宁铁骑和赵率教两面夹击,后金军伤亡惨重。宁锦大捷。 1630年,袁崇焕被凌迟杀死,死因众说纷纭。见问题。 袁崇焕是忠臣吗 袁崇焕是谁

袁崇焕是冤死的吗 袁崇焕为什么而死? 读到了袁崇焕之死心理好难过! No.03杨嗣昌 杨嗣昌(1588-1641),字文弱。 在父亲杨鹤把十万崇祯的私房钱挥之一去,杨嗣昌想代替父亲顶罪,虽然未果,但铸成了让崇祯信任的基础。 崇祯十年,他就任兵部尚书,制定了一个“十面埋伏”的计划,虽然当时没人相信,但几年后面对被抓住的高迎祥,只剩18人的李自成,还有束手就擒的张献忠,皇帝对他信任有嘉。 崇祯十四年,杨嗣昌在追击张献忠时,重病而亡,时年53岁。 明末追剿农民军的杨嗣昌,是自杀吗? 杨嗣昌墓址究竟何在? 明朝的内阁大臣杨世昌是怎么死的 崇祯帝为什么在国家无法负担起两线战争的时候,不愿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杨嗣昌——忠臣还是奸臣

警示教育片《镜鉴》观后感心得体会

警示教育片《镜鉴》观后感心得体会 警示教育片《镜鉴》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一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镜,可以明事理;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观看纪录片《镜鉴》以后,让人震惊,给人教益,启人思考,感慨颇多。 观《镜鉴》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活上不拘小节,思想上就会放松警惕,行为上就会放纵自己,最终就会滑入罪恶的深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的人生路标,指引着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自律自强的人生态度健康成长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人。对党员干部来说,就是改造思想、加强素养、净化灵魂,培养出高尚的情操,也就是牢记宗旨,坚定信念,特别是牢固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镜鉴》中那些犯案人员犯罪的根本原因,就是放松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党性修养的流失,从而导致陷入腐败的深渊,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为人民和历史所唾弃。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警钟长鸣,经常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观《镜鉴》树正确的金钱观、权力观

古人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贪如水,不遏则滔天。”要明白“正”字近乎“止”,“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要想抵御住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就必须正确对待岗位赋予自己的权利,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常思贪欲给单位、给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危害,应该坚守道德的底线,坚守做人的基本准则,坚守法律的刚性条款。《镜鉴》里大部分的案例告诉我们应该否定“腐败离自己很远,自己不可能腐败”的观念,树立反对腐败的决心,从小事做起,大事着手。一旦被金钱迷住了方向,到头来就会鸡飞蛋打,人财两空。如果人生是一条河,船上的水手就是我们自己。“慎”与“不慎”,往往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是翻船落水还是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把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守住清贫,守住底线,同时要守住成绩,守出效果。 观《镜鉴》树正确的道德观、发展观 《镜鉴》里许多案例很多党员干部都有相似的腐败经历,都是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被委以重任,但是当遇到诱惑时就乱了方寸,关键时刻没有把持住自己,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要有准则,不能老想着走捷径,攀关系、找门子,靠歪门邪道一蹴而就,这样的方式得来的将是海市蜃楼。案例告诉我们,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不管在何岗位上,在什么样的角色中,我们都不能放松对党规国法的学习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要建立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排除非份之想,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自觉抵制各种腐败

学习《镜鉴》心得体会

学习《镜鉴》心得体会 学习《镜鉴》心得体会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前车之覆,后撤之鉴。按照XXX委关于组织学习《镜鉴-XXX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案例漫画读本》通知要求,区信访局机关党支部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全局党员干部对《镜鉴》的学习,通过学习,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反腐倡廉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腐败现象得到明显遏制,绝大多数的领导干部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珍惜手中的权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兢兢业业地实事,使经济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戴。 面对当前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从中也清醒的认识到: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时刻牢记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少数干部由于放松了自己思想修养,忘记了党的宗旨,忘记了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逐步淡漠了法制观念,在个人私欲驱使下,在权力关、金钱关、子女关面前丧失原则,置党多年的培养教育于不顾,利用职务之便做出有悖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原则和宗旨的事情,迈出了罪恶的步子,最终身败名裂。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有了远大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就会为之努力奋斗。人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不是由生俱来的,是来自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对自然界客观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而这些都要靠学习。深入开展学习《镜鉴》活动,是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保障,是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工作氛围的重要措施。看到《镜鉴》中的那些案例,我们精神受到极大的震动,思想得到了深刻洗涤,同时也从案件剖析与点评中提到教育,借以警戒。 要防腐拒变,自律是关键。做到始终保持廉洁自律,两袖清风,清正廉洁,这是每一名干部最基本的行为准绳。党一直教育我们要廉洁奉公、严格自律,经常向大家敲警钟。党员干部不廉洁,不仅会使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受到扭曲和破坏,而且会使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警钟长鸣,经常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排除非份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官之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要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始终不渝地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只有这样,才能抵制腐败保持一身正气,保持共产党员本质。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不脱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 通过此次学习《镜鉴》警示教育,我们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积极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即用宪法和法律约束自己,用党章和党

论抗金英雄袁崇焕之死

论袁崇焕之死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汉族广府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于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皇帝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磔刑……” 这是百度百科中对袁崇焕的生平概括,这段话的大部分内容是正确的,但是最后关于袁崇焕死去的原因描述却是有些不妥。 至于哪里不妥,我们从魏忠贤余党弹劾袁崇焕的三个罪名着手:首先,“擅杀岛帅”中的“岛帅”在这里指的是明末驻毛岛总兵毛文龙。袁崇焕生性放荡不羁,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可毛文龙却处处与他对着干,激怒了袁崇焕,于是被他用尚方宝剑直接斩于军营之中。杀人偿命是从古至今雷打不动的至理,若是在平时,袁督师必死无疑,但在当时崇祯皇帝所知道的名将也只有他了,抵抗后金的重任必须交给他,再加上当时努尔哈赤、皇太极经常来边关骚扰,所以靠这一点崇祯皇帝是不可能杀死袁崇焕的;然后,“与清廷议和”也是不太可能成立的,因为袁督师完全没有理由为后金卖命,直白的说就是后金没钱贿赂袁崇焕。后金军队为什么要来攻打明朝?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生产力,只能靠抢明朝的东西过活,在那时,后金除了牛羊,什么都缺,哪里还有东西贿赂袁崇焕?按照袁督师的性子,是很难做出这种没报酬还为人家卖命的事的;最后,“市米资敌”更是子虚乌有的罪名,我们先解释一下“市米资敌”的意思,“市”指交易,“资”指帮助了敌人,意思就是“卖军粮给敌人帮助敌人攻打明朝”这完全是扯淡,在当时,私卖军粮绝对是要杀头的,袁督师杀个人崇祯可能还能忍受,但要是卖了军粮,崇祯就绝对不会放过袁崇焕,这一点袁崇焕是明白的,就算他再不可一世也不敢惹怒了顶头上司。所以阉党余孽的这个罪名所指的米其实是内地百姓自家田里中出的米,并不是政府下发的军粮,但为了击败袁崇焕,阉党余孽自然是不择手段将这条“罪状”用作了弹劾他的理由。由此可见,以上三条罪证都不成立。至于后面说的皇太极使用反间计那更是扯淡,他的反间计具体过程是这样的:把明军俘虏绑在一个帐篷外,帐篷内是几个后金军领导假装讨论如何与袁崇焕会面攻打京城最后平分大明江山且故意被俘虏听见,再把俘虏放回去,俘虏将这件事情上报后袁崇焕就死定了。可以说,这个办法看上去天衣无缝,但是别忘了,崇祯皇帝可是个只凭只身一人就干掉了魏忠贤和阉党势力的恐怖政治家,这种雕虫小技会难得倒他?所以,袁崇焕的死与这些事情统统没有关系。 其实促使崇祯杀掉袁崇焕的真正罪名是:“谋反”,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内阁成员温体仁、周延儒弹劾了袁崇焕和当时的内阁大学士钱龙锡,指出袁崇焕曾贿赂了钱龙锡几万两白银。其实在明末,受贿实际上已经不算太大的事,满朝的文武百官,多少都有赚过外快,毕竟拖家带口的也不容易(明朝官员的俸禄极少)。但事情坏就坏在,行贿的是袁崇焕,而受贿的是钱龙锡。一个是边帅,一个是近臣,按照明朝的规定,边帅勾结近臣,必死无疑。于是袁崇焕就这么死了,因为一场权利的争斗,他成了牺牲品。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从来就没有想要背叛过自己的国家,因为他一直在用生命守护着这个国家,倾尽心力,呕心沥血。他或许不可一世、狂傲不羁,不讨人喜欢,但他却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袁崇焕死前在行邢台上最后说出的遗言 王炘儒201202

《镜鉴》读后感

《镜鉴》读后感 《镜鉴》读后感 让使命苏醒——读《镜鉴》有感 合上有着345页的《镜鉴》,百余名锒铛入狱的阶下囚,和着一声声的忏悔,他们的形象由远及近。脑海里“五四”运动学生的呐喊声依然清晰,刚刚看过的红色电影《风声》里男女卧底所受酷刑的场面也历历在目。此时眼前犹如出现两个屏幕,两个时代,两种人生,鲜明的反差,让人深思。 同样是身处炼狱,一面是背负罪名,自我毁灭;一面是万古流芳,坚贞不屈。曾经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无法战胜革命战士的理想信仰;今天金钱与利益的诱惑却悄无声息的腐蚀着一批批干部的思想灵魂。 回望历史我们看到,陈燃为表忠诚之志,一身囚衣奋笔疾书“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荡。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再次回眸,我们听到陈毅被困后坚守革命的信心“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一句句、一首首,都是掷地有声、大义凛然、舍生忘死的誓言,不仅仅折射出先辈们的文学素养,更多的是表达出了他们对党的赤胆忠诚,救大众出苦难的坚定信念。而抬头再看看眼前的另一屏幕,一个个空调洋房幸福生活中的国企员工、干部,也曾面对党旗许下铮铮誓言,也曾面对人民表过无限忠诚,更曾在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唯独在金钱和利益面前迷茫了心态,遗忘了誓言,将高昂的头颅钻进了腐败的枷锁之内。如果金钱的诱惑能让人俯首称臣,那革命先烈们为何还要宁死不屈?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一份坚不可摧的革命信仰,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一份坚不可摧的对民族兴旺的历史责任。 同样是共产党人,毛泽东强行带着弟弟姐妹走出韶山参加革命,无一幸免,都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多少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上演着舍小家保国家的故事。另一屏幕里的人呢,利用家属大肆敛财,获取不义之金供家人挥霍......同样是家人亲,同样是手足情,革命者们本可以过贫寒但能安居的生活,为什么非要背起行囊一起冲锋陷阵?那是因为革命者心里怀着那份对党的深情厚谊“没有国家哪有小家,没有先人的献身哪有后人的幸福生活。”当法网恢恢罩住不法分子时,往往是幡然悔悟对不起家人、对不起国家。如今的我们抬头看看为国牺牲的代代先烈,多少悲壮会涌向心头,再低头看看今天的幸福之路,多少恩情又应长挂心间! 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焦裕禄,弥留之际留遗嘱,让骨灰埋入沙丘,时刻守护兰考人民;写下“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孔繁森,两离桑梓,独恋雪域,将短暂的一生奉献给了雪域高原;当地震来临时,张开的双臂护住桌下的4个学生的绵竹市东汽中学51岁教师谭千秋。用鹰的翅膀保住了4个少年鲜活的生活,而他的妻儿却永远失去了如山的依靠......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九十多年的风雨沧桑,一代代不屈的中国人浴血奋战换回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代代新中国的赤子,经过了艰难探索描绘出社会主义蓝图。九十二载岁月峥嵘,新千年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已将民族复兴的重任交给了奔向小康的一代人。 如果说法律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越过者自有大法的惩罚。那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的红色底线呢?它在每个人的心里。《镜鉴》中一段段活生生的事例

警示教育片镜鉴观后感范文精选

警示教育片镜鉴观后感范文精选 严肃换届工作纪律,强化换届风气监督,确保换届工作有序健康平稳推进,是关系到配强地方各级党委班子的基础,是关系到落实好“十三五”规划的前提,是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为此,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纪律意识、监督意识,切实维护换届工作的清风正气。 一、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地方党委要把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真正扛在肩上,要充分吸取衡阳、南充“两案”的深刻教训,严格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责任,在换届工作中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把正风肃纪的工作要求牢牢抓在手上,强化问责工作机制,“五类责任主体”要充分利用谈心谈话、警示教育、函询诫勉等手段,提醒督促领导干部严守换届纪律,做到政治明白、纪律严格、真守规矩。 二、要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地方党委要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要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做到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严格落实中央对“一片一书”的“四必看”纪律要求,要通过持续的纪律学习教育和宣传引导,促使与换届工作相关的各类人员守纪律、讲规矩,做到严守底线、不越红线。 三、要牢固树立监督意识。要建立健全换届工作监督机制,通过成立换届工作督查组、指导组,采取督查督导、抽查询查、全程指导等方式,对换届工作进行严格监督,切实做到不留空白、不留死角。要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充分利用“12380”电话、网络、短信和信访“四位一体”举报平台,受理群众举报,确保广大群众能够切实参与换届工作之中。 警示教育片《镜鉴》观后感范文精选【2】 通过学习《镜鉴》,我又一次接受了增强理想信念、权力观和党纪国法的教育,也充分认识到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对我的思想震动很大、感受很深,警示和教育我要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标准,坚持廉洁从业从自身做起、从细节抓起,真正做到讲党性、重修养和树形象。

《皇帝的新装》窦桂梅的执教实录

传说,着名语文特级教师、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上课,美丽生动,充满想象,没有终点。想看看吗 她带领团队探索多年并获得大奖的“主题教学”,体现在课堂中到底什么样 今天,小编为您献上窦桂梅老师的经典课例《皇帝的新装》,这是她在2013年北京市海淀区召开的“窦桂梅教育教学实践研讨会”上的现场原生态课视频。 从这里,您可以看到,她从学科本位走向了课程整合,能够站在教育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课堂关注的不再是教学方法,而是体现了课程观与儿童观——要回到教育本身,培养完整的人。 还等什么,戳屏观看吧! 课堂实录: 在这里种下价值判断的种子 (一)预学:带着问题与准备来到课堂 课始,请各小组结合“预学单”讨论“初读后最大的收获和疑问”,之后进行组间交流。学生从情节、顺序、人物、语言等角度谈了“收获”。“疑问”主要有: 1.为什么大家不敢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而小孩敢? 2.皇帝知道自己没穿衣服,为什么还要继续走完游行大典? 3.为什么所有的人都没有看到皇帝的衣服,但他们却说看到了,并且还说它有多么美丽。4.课文第一段写皇帝特别喜爱新装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关键词:诚实、天真;好面子、虚伪等。 (二)共学:多方整合中合作释疑 1.聚焦“新装”,整合学生质疑 2.聚焦人物,学科间整合 3.聚焦现实,课内外整合 (三)延学:带着更高的期望与疑问走出课堂 教师出示延学单,鼓励学生继续编排课本剧、中英文对读《皇帝的新装》、延伸阅读《爱你本来的样子》、《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等,并提出新的疑问。 课例解读: 我们究竟怎样培养完整的人 我们的教育究竟怎样培养完整的人我们该怎样深度探索基于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构建与实施这是清华附小在整合思维下对教育的思考。就语文学科而言,通过语文学习,拥有怎样的语文素养,同时拥有怎样的对待自我、对待他人、对待自然、对待社会的态度与行为让我们先从解读教材、选择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谈起。 (一)关于“主题” 对这篇经典童话,学生理解不尽相同,但大多停留在诚实、勇敢、天真这个层面。我们发现,名家解读不少,名师授课者也很多,可落脚点似乎停留在“情节”层面或对人物的单一评价上。 这几年,我们学校在构建“1+x课程”中,一直在强调“回到教育本身”。皇帝、大臣、百姓怕被别人认为“不称职”或“愚蠢得不可救药”,于是为了面子、虚荣、权力,最终迷失。只有一个小孩子没有任何欲望,这跟称不称职没有关系,跟愚蠢不愚蠢没有关系,只跟他看“什么就说什么”的这件事情有关。也就是说,小男孩看到了事情的本身。而这恰恰是哲学上“回到事情本身”的一个命题。这篇童话揭示的不正是这样一个主题吗? 带着这份激动,我们请教了哲学教授,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事情本身”指事物的本 真、本来的面目,更是指每个人真正的自我。“回到事情本身”意味

宁远之战:一个人的战争

宁远之战:一个人的战争 摄影、撰文/立山 北京南城广渠门内,一方小小的墓园隐身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之间,显得冷清而又怪异。这里埋葬的是一个名叫袁崇焕的人,他出生于1584年,死于1630年。袁崇焕短暂一生所贯穿的四十七个年头,正值中国古代最后一个汉族王朝明朝的末季。那是一个大厦将倾、呼唤英雄的时代,他从遥远的福建来到帝国的首都,登上了一生事业的巅峰。但这个时代送给他的不仅有权势、荣誉和施展抱负的大舞台,还有不可预测的种种危险。最后,他死在了这里。明人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如此描述袁崇焕之死:“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袁崇焕死于“磔”刑,一种将肢体分裂的残酷刑罚。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之所以对袁崇焕施以如此酷刑,理由列了一大堆,但核心罪名只有一个:通敌。敌即后金,明帝国晚期最危险的敌人。在朱由检看来,正是袁崇焕的阴谋,导致后金军队长驱直入,直抵北京城下,差点把自己提前变成亡国之君。袁崇焕果真通敌卖国么?几百年来,此一

问题争议不断,围绕着对袁崇焕的评价,形成截然相反的两个集团。一方认为他死得冤枉,另一方则说其万死不赦。直至今日,各色人等依然为此争吵不已,甚至不惜大骂出口。纷纷扰攘之下,要想解开其中疑惑,须从山海关外的一座小城宁远说起。(宁远之晨)进京与出关袁崇焕能和宁远联系 在一起,多少要拜莫测命运的安排。因为他原本在福建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任知县,芝麻大的官,而且离京师万里之遥,似乎根本没有机会和辽东抗后金前线的宁远发生关系。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622年,即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 登基的第二年,袁崇焕到北京接受朝廷的政绩考核。他的成绩不错,而且大概还对当时紧张万分的辽东战局提出了不少建议,因此受到御史侯恂的青睐,遂奏请皇帝破格擢升袁崇焕为兵部职方主事。侯恂即明代著名才子侯方域之父,东林党人。1622年前后,明朝发生了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第 一件事:宦官魏忠贤得势。1620年10月底,朱由校即位仅仅一个月,就把魏忠贤从一个无足轻重的职位提拔至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系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其职权原本不过是掌管宫廷礼仪,但经过多年的发展,至17世纪初,它的 权力已经得到巨大提升,堪比宰相。魏忠贤这一番凌空跳跃,使他在此后近八年的岁月中权势熏天,深刻影响了明朝的政治形势。袁崇焕当然也无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一影响的冲击。第二件事:明朝军队在辽东遭遇到了后金军队的第三次重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