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创新模式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秦红星【摘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是一项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在项目实践中,应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能使学生在项目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等方面得到锻炼.实践表明,该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期刊名称】《唐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8)002【总页数】3页(P106-108)【关键词】CDIO;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作者】秦红星【作者单位】唐山学院机电工程系,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2]。
该项目以大学生为主体,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旨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其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面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为此,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用于实验项目的指导和研究,探索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管理模式,从项目构思申报、设计计算、实物制作、论文撰写、专利申报等方面培养和锻炼学生,使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200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林克平大学等几所高校联合组成的教育改革研究团队提出并倡导了一种全新的工程教育模式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它是一种以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全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3]。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不同于以往“先教后做”的传统教育模式,而强调教师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强化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观察、设想、提问、试验、表达和交流中构建基本的知识体系,同时使学生在严谨的学术氛围中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
CDIO具有国际先进性、实践可操作性、全面系统性和普遍适应性等特点,得到了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界的肯定。
麻省理工学院“创新生态系统”的四个关键要素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 0 {4
麻省 理工学院“ 创 新生态 系统" 的
加前沿的研究。这不仅提高了本科生 的科研水平 , 同时还促进 了学生与教授的科研合作。M I T足够 自 由与灵活的氛围 , 使教师和学生在不断的互动 中产 生最好的想法 , 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创导者。
三、 保 证基 础研 究
就像霍克菲尔德说的 , 竞争体制也有其 自身的 缺陷。比如 , 在为争取获得联邦政府的拨款的竞争 中, 科学家们 可能花时 间起草拨款 申请 、 接受现场 采访 , 或 出席专家小组会议 , 评审他人的 申请报告 ;
r e v i e w e d ) 的竞 争 对我们 非 常非 常有利 。以 同样 的方 式, 因为 我们 积 极 与我 们 的 同行机 构 竞 争顶 尖 的 师
资和学生 , 我们别无 选择 , 只有推动 自己不断迈 向 卓越 。当然 , 越来越多对人才的竞争是全球性的 , 这
一
、
竞争 性
准。 学 生 的选择 也具有 灵 活性 。 MI T为 回应 学生 的兴
增加更 多的服务项 目。在科研创新领域 , 竞争使科 研人员努力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 促使科学进步 。这 种竞争在一流大学里最为激烈。而其他所有的大专 院校也 同样存在竞争 , 即使不是 为提升地位 , 也是 为避免衰落或关闭。由于竞争 , 美国大学成 了创新
更取决于教师的水平 。所以各大学会通过提供高薪
和 奖学 金 去 吸 引著 名 教 授 和有 天 赋 的学 生 来 提 升
经济学与数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经济学与数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发布时间:2022-09-14T06:07:52.059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56卷第9期作者:甘天琦1 李玲2 [导读] 为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一环。
甘天琦1 李玲21.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湖北省天门市教师进修学校,湖北天门,431700)摘要:为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一环。
本文通过对经济学和数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状和问题出发,在学科互动、人员交流与模式改进等方面进行展开分析,以期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提供参考建议。
引言2020年1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交叉科学部”,建立学科交叉融合资助机制和资源配置模式、促进多学科对综合性复杂问题的协同攻关、培养交叉学科人才,这将会成为今后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方向的热点。
与此同时,在当代“大经济”的发展浪潮中,人类社会面临许多综合性的问题,仅从单一学科领域解决这些问题显得捉襟见肘,任何一项重大经济政策的制定也都是一个非常系统性和复杂性难题,不是哪一门基础学科所能胜任。
因此,培养交叉学科领域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经济学与数学学科交叉的现实需求经济学与数学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两门学科。
一些从社会科学方面提出的问题,如人口控制、经济增长等都日益复杂,越来越需要借助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来解决,而涉及到能源、环境等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都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社会科学领域问题,在这种新的科技形势和人才需求下,各国都开始重视和培养跨学科人才。
在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中,跨学科的教学工作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他们通过建立跨学科课题组、实验室、研究中心、跨系委员会等多种形式,以此来促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工作。
如麻省理工学院(MIT)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设了环境工程学、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学等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应用于跨学科的研究计划,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提供了明显而重要的实践基础。
“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建设研究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目的 (5)1.4 研究方法 (6)2. “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7)2.1 创新教育理念 (9)2.2 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10)2.3 “专创融合”教育模式 (11)3. “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11)3.1 课程内容体系建设 (13)3.2 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13)3.3 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 (15)3.4 学生评价体系构建 (16)4. “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建设的案例分析 (16)4.1 案例一 (18)4.2 案例二 (19)5. “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建设的成效评估 (20)5.1 课程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22)5.2 实证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24)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5)6. 结论与展望 (26)6.1 研究成果总结 (27)6.2 存在问题与不足 (28)6.3 进一步研究方向建议 (29)1. 内容概述本研究旨在探讨“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并以此为切入点,系统分析并研究“专创融合”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的具体实现。
“专创融合”特色的内涵阐释:明确“专创融合”理念的内涵,界定其在课程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并分析其与传统课程体系的差异及优势。
“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模式探索: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构建“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的模式,包括课程目标、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
“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影响机制分析:运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法,分析“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的影响,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设计。
“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可推广性研究:探讨“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可复制性、可移植性和可推广性,为高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可参考的经验和建议。
欠发达地区高水平大学建设研究
欠发达地区高水平大学建设研究摘要:在欠发达地区建设高水平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合理布局的应然之义,有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进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只要具备国家战略背景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并在办学经费、大学校长、发展战略、学科建设、校企合作、治理结构等方面获得有力支撑,欠发达地区高水平大学就能得以建立和发展。
为此,当前的中央政府应采取三大举措:设立国家重大专项,对欠发达地区高水平大学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将欠发达地区高水平大学作为深化高校体制改革的“实验区”;合理规划布局,积极有序地推进欠发达地区高水平大学的建立与发展。
关键词: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欠发达地区;高水平大学一、引言麻省理工学院(MIT)完成的一项研究报告发现,在过去的30年内,MIT 科学研究创造的收益加起来相当于世界上第十一大经济体的收入,这无疑彰显了MIT科学研究的巨大魅力。
与其临近的哈佛大学,成立至今,已培养了包括36名诺奖得主、8名美国总统和大量顶级商业精英在内的庞大人才集合,他(她)们正在或曾经影响着美国甚至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
而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加州大学,以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为大本营,奥本海姆领导了庞大的“曼哈顿计划”,最终成功研发出原子弹,为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立下赫赫战功。
同样,在民国时期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北京大学,在国难当头和社会转型的时刻,毅然担负起了传播“民主、科学”思想和唤起民众觉醒以救亡图存的重大使命,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改造与进步(冯友兰,1992)。
实际上,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所具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不仅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界的共识,也逐渐为学界以外的社会各界所认知与认可。
正是认识到高水平大学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建国以来,中央政府在五十、六十和八十年代相继实施重点大学政策,其目的就是要力促产生一批高水平大学,使它们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九十年代以来,耗资巨大的“211工程”、“985工程”以及2009年启动的“珠峰计划”,也都表现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迫切愿望和坚定决心。
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及模式创新
目录
01 前言 02 主体 03 总结
01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研究背景:据统计数据显示,在 2016年6月底,我国网民达7.10亿, 其中手机网民达6.56亿。互联网、 信息技术的兴起,推动了移动电子 商务商业模式的创新。 研究目的:研究不同学者对电子商 务的商业模式的概念理解、商业模 式的创新,最后对现有商业模式存 在的部分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 能引起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问题, 并为研究商业模式的学者提供参考 价值。
• 惠云云采用了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基于价值链上的移动O2O 电子商务商业模式评价研究。 • 本综述是使用文献研究法,在查阅了很多文献资料整理得出的,列举了一些文献作者的观
点。
03总结
1 已取得主要成果或共识 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3 研究展望
1.已取得主要成果或共识 通过查阅读秀,知网,搜索到不少关于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研究文献,其中有期刊,博士、 硕士学位论文。 利用关键词“商业模式”“移动电子商务”,限定年份在2014-2017,读秀上有967篇,知网 上有19篇。 本综述主要选取20篇文献(主要成果见参考文献)作参考,其中大部分作者认同价值链对商 业模式的影响,商业模式随着时代和不同情况需要做出改变,而不是一成不变。
决方案(TotalCustomer Solution);(3)系统锁定(System
Lock-In)。
3.研究内容及代表性成果
• 影响因素:综述上是从顾客,供应商,股东利益相关者三个主体展开分析的。
• 规律机制:遵循了达维多定律,使用移动客户端及移动APP的人越多,信息价值越大,也 遵循了摩尔定律,梅卡夫法则;多基于价值链进行研究,移动互联网和4G通信服务给移动 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遵循信任信用机制,网络正反馈机制。
企业内部选择性激励的产生与调控研究
企业内部选择性激励的产生与调控研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在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方面越来越注重选择性激励的使用。
选择性激励是指企业通过给予某些员工特殊的待遇或奖励,来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工作和提升自身能力,以期望对整体业绩和员工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
选择性激励的产生和调控是一个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复杂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选择性激励在企业内部的产生及其调控,以期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选择性激励来推动员工发展和企业发展。
一、选择性激励的产生原因1. 员工差异化需求企业内部员工在知识、技能、工作表现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化的需求。
有的员工渴望得到更高的薪酬激励,有的员工愿意得到更多的培训机会,有的员工更看重晋升机会。
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并且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和效率,需要对员工的差异化需求进行选择性激励。
2. 优秀员工的稀缺性在每个企业内部,总有一部分员工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他们的离职对企业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企业需要通过给予这部分优秀员工更多的选择性激励,来留住他们,并激发他们更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
3. 绩效激励和团队激励的结合在企业内部,既需要绩效激励来激发员工个体的工作积极性,也需要团队激励来促进员工之间的协作。
选择性激励可以很好地结合这两种激励形式,使得个体能够得到应有的奖励,确保公平,同时也能通过团队激励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
二、选择性激励的调控方式1. 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企业应该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充分考虑公司的发展阶段、员工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员工的绩效水平、能力、贡献度等因素,进行差异化的激励措施。
但在制定激励政策时,需要遵循公平、公正、透明、可操作性的原则,确保激励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是选择性激励的基础,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确保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公平、客观、全面的评价。
通过科学评价,对员工进行分类,识别出绩效优秀的员工,为其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激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Scratch游戏化编程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实证研究
Scratch游戏化编程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编程教育逐渐受到全球教育界的关注。
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编程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Scratch作为一款专为青少年设计的图形化编程工具,因其直观易懂的界面和丰富的教学项目,逐渐成为小学生编程教育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Scratch游戏化编程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实效性。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Scratch游戏化编程对小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作用,以期为小学编程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和实践经验,深入探讨Scratch游戏化编程的教学应用策略,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二、文献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编程教育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
近年来,游戏化编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游戏化编程不仅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化编程在培养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国内外学者对游戏化编程在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
国外研究中,如等()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发现游戏化编程能够显著提高小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计算思维。
等()则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证实了游戏化编程对小学生大脑发育和认知能力的提升有积极影响。
国内研究方面,如等()通过对游戏化编程课程的实践分析,指出游戏化编程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等()则进一步探讨了游戏化编程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作用,认为游戏化编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还有一些研究关注了游戏化编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应用模式和策略。
如等()提出了基于游戏化编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高校继续教育的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继续教育的模式创新研究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限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学习需求的变化,高校继续教育的模式创新变得愈加重要。
一、高校继续教育模式的挑战1. 时间和空间限制:传统的高校教育需要学生参与全日制学习,这对于已经投入工作或有其他生活责任的人来说是一种限制。
他们无法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和权威教师的指导。
距离上的限制也使得一些潜在学员无法到校园上课。
2. 课程内容滞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行业的知识和技能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传统高校教育的课程更新较慢,无法及时满足学员的需求。
这使得一些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
3. 灵活性不足:传统高校教育模式中,学生需要按照既定的学制和课程安排学习,缺乏个性化的灵活性。
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课程。
二、高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的机遇1. 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在线学习和远程教育成为可能。
高校可以通过建设网络平台,提供各种形式的在线课程,以满足不同学员的需求。
2. 教育思维的变革:传统的教育思维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考试的评估,而继续教育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高校可以采用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为学员提供更具实效性的培训。
3. 跨学科合作:继续教育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应该与其他领域的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
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合作,高等院校可以根据需求实施定制化的培训计划。
三、高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1. 建设在线学习平台:高校可以建设在线学习平台,通过网络课程、教材和学习资源分享,解决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问题。
该平台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包括学士、硕士学位课程、短期职业培训课程等。
2. 推行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可以将实践教学与理论内容相结合,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课程和实习项目,为学员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CDIO-On-SPOC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与应用实践
一、引言201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高达820万,加上去年未就业学生,毕业生将面临巨大就业压力[1]。
就业压力主要源于人才质量不高,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其根源是目前部分学生求知欲望不高,学习积性不强,专业兴趣不浓,上课不认真、逃课、玩手机、玩游戏等现象屡见不鲜[2][3]。
为了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将注重“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转变为项目式、讨论式教学,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将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社会实际需要的创新人才,才能真正缓解就业压力。
国家相关部门和高校都十分重视教学改革,教育部也制定了一系列文件,从本科学科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材建设与改革、精品课程、慕课、精品课程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宏观指导[4]。
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有关教学改革的研究,如冯露[5]等提出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以解决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顾佩华[6]等在信息类教学中引入了CDIO 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和动手能力;徐晓飞[7]指出要抓住MOOC 之机遇,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以解决优秀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战德臣[8]等提出《大学计算机课程》基于MOOC 和SPOCs 的教学改革实践;薛云[9]等为提高课堂活跃程度,提出了基于SPOC 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仍未充分发挥,在选课人数多的情况下效果不明显,教学模式可拓展性不强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CDIO 和SPOC 深度融合的CDIO-On-SPOC 教学模式。
CDIO 是Con⁃ceive (构思)、Design (设计)、Implement (实现)和Operate(运作)四个单词的缩写,是麻省理工学院等提出的工程教育模式,是一种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能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6][10],能有效解决工程教育中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提升教学质量。
我国培养高级应用型职业人才创新模式
人才培育HEBEIZHIYEJIAOYU 第3卷•第6期河北职业教育我国培养高级应用型职业人才创新模式赵娅,葛晋(廊坊师范学院,河北廊坊065000)摘要:高级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要想达到理想效果,达到高素质应用型职业人才的要求,必须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构建特色的短学期实践训练体系,着重培养专业高级职业人才实际操作能力。
如何改革创新我国高校短学期实践训练环节,有效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成为了高级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
以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短学期实践训练创新研究为例,通过分析国内外高级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中实施短学期实践训练的现状,来寻求我国高级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多元化创新发展途径,最终达到培养高校生成为高级应用型职业人才的职业培养目标。
关键词:职业人才;财务管理;短学期实践;应用型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实践实习。
以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职业培养为例,职业培养是使高校学生掌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技能,掌握经济、管理、财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分析解决财务与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融资、投资及资本运营工作,具有防范、化解财务危机能力,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职业人才。
该专业具有极强的应用性与实践多变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训练安排就必须占有较大的比例,才能达到高级应用型职业人才培育的目标要求,因此构建合理的、具有特色的短学期实践训练体系成为高级应用型职业人才培育的重中之重,需要紧追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对短学期实践训练的各个环节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有效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受训者的综合应用能力,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目标。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发挥院校短学期实践训练对高级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的作用,必须要改变现有的实践训练手段和运行机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现有实践训练模式,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专业特色的短学期实践训练体系O一、国内外高级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发展现状国内外应用型院校高级应用型职业人才培育的关键环节是实践训练,如何将短学期实践应用于实践训练是国内外众多院校研究与探索的重点。
科技人才教育的最佳实践案例
科技人才教育的最佳实践案例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科技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许多教育机构和企业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一些科技人才教育的最佳实践案例。
案例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创新教育模式麻省理工学院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科技教育的领军者之一。
其独特的教育模式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
在课程设置上,MIT 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鼓励学生在不同领域进行探索和融合。
例如,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的结合,产生了生物信息学这一新兴领域。
此外,MIT 非常重视实践教学。
学生们有大量的机会参与到实际的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工作中。
学校还鼓励学生创业,提供丰富的创业资源和支持,如创业导师、资金和场地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培养科技应用型人才方面成效显著。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培训。
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所学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
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培训中,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
同时,企业也能够提前发现和培养适合自己的人才,提高人才的忠诚度和适应性。
这种“双元制”教育模式为德国的制造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
案例三:中国深圳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深圳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之都,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体系。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科技人才和团队。
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院校和创新平台。
在基础教育阶段,深圳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
通过开展科技社团、科技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科技的热爱。
在高等教育阶段,深圳的高校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七种创新法案例
七种创新法案例一、组合创新法指按照一定的技术原理,通过将两个或多个功能元素合并,从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新功能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创新方法。
例如:1、成熟的蒸汽技术被衍生到蒸汽轮船、蒸汽机车等。
2、自行车从代步功能到载货,到添加发动机衍生成三轮、四轮机车。
3、在婴儿奶瓶的基础上增加温度显示功能。
4、随着科技发展,数码相机不仅比照相机更便携且更智能,不仅能通过蓝牙上传照片到电脑,还能通过WIFI分享到社交网络。
5、手表不仅是看时间,还可以打电话,发信息,与手机、私家车蓝牙。
二、模仿创新法指同一类型、同一行业内后发者对领先或创新产品的模仿式创新,这种产品创新本质上属于策略性产品创新的范畴,而不是颠覆性创新或升级性创新。
如果后发产品带有颠覆性或升级性的产品属性,就不能被称为模仿式创新,模仿式创新自然与革命性创新产品更无关联。
如:1、云南创可贴在中国小创伤护理市场,“邦迪”一度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很多用户想到创可贴的时候甚至不知道还有其他品牌存在。
云南白药认为自己的市场机会在于,同为给伤口止血的创伤药,“邦迪”产品的性能只在于胶布的良好性能,而没有消毒杀菌功能,而云南白药对于小伤口的治疗效果可以让用户更快的愈合。
于是邦迪成为了云南白药第一个模仿、也是超越的对象。
挑战“邦迪”,云南白药缺少的是胶布材料的技术。
王明辉选择的解决方案是,整合全球资源来“以强制强”,与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合作开发,这家拥有上百年历史的拜尔斯多夫在技术绷带和粘性贴等领域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
不到两年时间,双方合作的“白药创可贴”迅速推向市场。
2、安卓系统安卓系统的研发始于2007年11月,说明在iPhone上市后谷歌很快就瞄上了苹果OS 系统,安卓实际上就是一个模仿苹果OS+APP模式的新操作系统。
与苹果不同的是,谷歌采取了与苹果封闭系统不同的商业模式创新:安卓第一版上市时,即与34家手机厂商、运营商成立“开放手机联盟(OHA)”,以开放系统对阵强势苹果系统。
高校科技创新创业的典范--美国斯坦福大学案例分析
高校科技创新创业的典范--美国斯坦福大学案例分析肖玲;孙道进;祝青山【摘要】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是"科教兴国"的基本力量.如何从新的时代背景和理论高度、从高校科技创新创业角度,深入分析斯坦福大学科技创新创业的先进理念、硅谷的成长历程与成功经验,以期给中国高校的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5(027)004【总页数】4页(P432-434,443)【关键词】科技创业;创业经验;创业理念【作者】肖玲;孙道进;祝青山【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01创新、创业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希望所在。
在科技昌明的今天,智力资本业已取代土地和资源等,成为生产的第一要素,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以科技和经济第一强国美国为例,早在80年代,其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高达60%~80%,90年代甚至达到了90%[1]。
高校是美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高校科技创新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或“助推器”。
不少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等,都纷纷效仿美国,制定了高校科技创新规划,把高校科技创新视为科技立国的重要支柱。
因此,研究并分析国外高校科技创新的先进理念与成功经验,对于转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以世界高校科技创新创业的典范——斯坦福大学的硅谷——为例进行研究。
一、斯坦福大学科技创新创业经验分析斯坦福大学不仅是世界著名的学术研究型大学,而且是孕育国际著名高技术企业与经营人才的孵化器,像Sun、Cisco、Yahoo、Netscape等全球知名的大企业都是斯坦福大学师生一手创办的。
硅谷是斯坦福大学科技创业最成功的典范。
Fab-Lab-创新模式及其启示——L0
Fab Lab创新模式及其启示宋刚1 陈凯亮2 张楠3 唐蔷3 朱慧4(1、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北京100871;2、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3、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4、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科技处,北京100032)摘要:信息技术融合与发展为科技创新模式嬗变提供了新机遇。
本文讨论了Fab Lab创新模式的发展背景及典型案例,并重点分析了其对我国以用户创新为中心的应用创新实践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以期引发研究与实践领域围绕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发展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创新2.0;Fab Lab;应用创新;用户创新;个人制造Innovation Mode of Fab Lab and Its EnlightenmentSONG Gang1, CHEN Kailiang2, ZHANG Nan3, TANG Qiang3, ZHU Hui4(1,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Peking University;2, Center for Bits and Atoms, Massachusette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3,School of Public Policy &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4,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Beijing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Abstract: The conv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CT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evolvement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and typical cases of innovation mode of Fab Lab, analyzes i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to application innovation practice in China, with user innovation at its core, in order to trigger in-depth thinking on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2.0 both in academia and practitioners.Keywords: Innovation 2.0, Fab Lab, Application Innovation, User Innovation, Personal Fabrication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知识社会的形成,也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组织方式与社会形态[1]。
用户创新的条件和范式研究
用户创新的条件和范式研究作者:董艳张大亮徐伟青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4期摘要用户创新正在成为一个日益普遍的现象,在企业的创新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用户创新行为及形成条件进行研究尤为必要。
从用户参与深度和参与阶段来衡量,用户创新行为可划分为三种范式:用户主导创新、用户合作创新和用户自主创新。
实证调查结果表明:创新意愿、创新能力、代理成本、制造商支持、项目复杂度和信息粘性是用户创新的六个条件;不同条件决定了不同的用户创新范式;处于不同创新阶段的用户创新行为也需要不同的条件。
企业可在既定的条件下选择最有利于自身的创新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整合用户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用户创新;产生条件;创新范式一、引言长久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认为,产品创新是由制造商完成的。
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创新与创业团队负责人Hippel第一次对这种基本的假设提出了挑战,提出了创新职能源的概念,认为不同产业的创新发生在不同的地方,创新源是极富于变化的。
而随着网络的发展,用户创新作为重要的创新源,在很多领域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表明,用户创新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普遍现象,在某些产业中,用户创新甚至是最重要的创新源。
对国际上有关用户创新的研究进行梳理和综合分析不难发现,不仅在计算机、石油加工流程、网络游戏和科学仪器等领域,而且在滑板及冲浪板等运动器械行业,用户创新都占据很大的比重。
用户创新的广泛存在及日益普遍的现象背后必然存在着值得探讨的研究内容。
用户创新是如何发生的?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它的发生和发展,又是什么因素影响不同的创新范式选择?企业又该做什么来引导和利用用户创新呢?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
对用户创新的形成条件以及范式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可以解释用户创新的成因,提炼出用户采取各种创新行为的关键条件,而且可以使企业和政府采取针对性行为鼓励用户创新行为。
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
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1 文献回顾梳理国外技术创新驱动研究,归纳起来主要经历如下过程:(1) 技术发展驱动。
技术发展驱动技术创新最早是由Schumpeter 于20 世纪50 年代提出来的。
Schumpeter 认为,技术创新或多或少是一种线性过程,从来自应用研究的科学发现到技术发展和企业中的生产行为,并最终导致新产品进入市场都是逐步向前推进的。
Schumpeter 还指出,新技术的发明和出现驱动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更多的研究与开发就等于更多的创新。
(2) 市场需求驱动。
1966 年, 美国经济学家Schmookler 首先提出“需求拉动模型”,该模型强调市场需求的拉动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yers 和Marquls 教授在1969 年所做的一项重要的实证工作支持Schmook-ler 的观点,两位教授对 5 个产业的567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其中3/4 的技术创新是由市场需求为出发点,1/4 的技术创新是以技术本身的发展为来源。
最后Myers 和Marquls 得出结论,在技术创新中,市场需求是一个比技术发展更重要的驱动因素。
⑶技术和市场需求联合驱动。
20世纪80年代后期Mowery和Rosenberg 认为,技术创新可以是由技术发展驱动的,也可以是广义需求驱动的,成功的技术创新往往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加拿大学者Mumrc和Noori对加拿大900多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18%的技术创新靠技术驱动,26%技术创新靠市场需求驱动,56%的技术创新靠技术与市场需求共同驱动。
(4) 政府政策驱动。
ClaytonChristensen(1995) 以计算机行业为例,认为一项新技术只有在合适的政策环境下才能生存和发展。
XuliaGonzalez 和ConsueloPazo(2008) 指出,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财政支持。
Romer(1990)认为最好的政策是对技术创新进行直接补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省理工学院创新模式的实证研究
麻省理工学院(MIT)是全球著名的科技大学,凭借其卓越的科研能力、出色的教育质量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而享有盛誉。
在MIT的创新模式中,重视学生实践和研究,并注重跨学科合作,这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针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模式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其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学生实践与研究是关键
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模式非常注重学生实践和研究。
在MIT,学生们不仅仅在课程学习中听课,更多的是在课外实践中探索问题,进行研究。
这种学生实践和研究的模式培养了MIT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使他们具有未来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
二、注重跨学科合作
MIT的创新模式还注重跨学科合作。
在学生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MIT积极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新性地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问题,从而推动创新。
同时,MIT也鼓励学生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综合素质。
三、实证研究证明其有效性
华尔街日报曾做出这样的评价,“将MIT的神秘创新因素剖析开来,实际上就是学生业余时间所花费的,不知道跟什么有关系的实验,和在深夜里脑子里不停盘算的各种点子,而所有这一切,最终都换来了孵化出一大批科技企业的成就。
”
MIT的创新模式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和验证。
据统计,MIT的学生涌现出了许多瞩目的科技创新企业,例如,谷歌公司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曾经是MIT的学生,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谷歌公司,成为互联网巨头。
同时,在科技领域,MIT也培养出了大量的杰出人才,包括32位诺贝尔奖得
主和18位图灵奖得主。
这些成就展现了MIT创新模式的成功之处。
总之,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模式非常注重学生实践和研究,并注重跨学科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实证研究证明,MIT的创新模式是有效的,
对于其他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具有借鉴意义,也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