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内容及其实质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二)部门预算的内容
部门预算是以部门为依托,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将预算 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部门。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 各单位预算和本部门机关经费预算组成。
四、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一)政府采购制度的含义 (二)我国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内容
我国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内容:
1、《政府采购法》的宗旨和原则 2、政府采购当事人 3、政府采购方式 4、政府采购程序和政府采购合同 5、政府采购的对外开放要循序渐进 6、财政部门在政府采购中的职责
一、我国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有关预算草案编制时限的规定不科学,影响了编制质量。 2.采用“基数加增长”即增量预算的方法来编制预算。 3.按经济性质编制预算,不利于支出的控制。一是预算职能被部 门肢解。最突出的是基本建设预算和科技部门的预算以及行政经费预 算。各部门的基本建设预算由发改委负责,科研经费预算由科技部负 责,行政单位的工资和经费预算由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预算职 能被肢解,财政对部门预算的控制十分困难。其结果是,财政部很难 说清楚一个部门一年到底花了多少钱。二是由于按资金性质编制预算 和进行资金管理,一个部门可以同时向财政部的几个司局要钱,经常 出现重复支出的现象。 4.分预算内、外编制预算,使预算失去完整性。
1。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政 府职责范围。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自求平衡。
2。在收入划分上实行分税制,分税、分管和分征相 结合
3。 预算调节制度一般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二)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
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 :
1、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 支出:公共品的层次性 收入:税种的覆盖范围和调节功能 2、集权与分权关系
1。级次: 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 算 (五级财政)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概述引言国家预算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立法机关批准实施的国家财政计划与政策,用以保障国家运转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财政工具。
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对预算的规划、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的一整套制度和程序。
本文将概述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运作流程。
国家预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国家预算是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概念和特点如下:1.基本概念国家预算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立法机关批准的资金计划和政策,用以支出和收入的各项经费规定。
2.特点国家预算具有以下特点:–全面性:国家预算应涵盖国家各项经济社会活动和支出收入项目,全面反映国家财政状况。
–统一性:国家预算应由中央政府或中央财政部门统一编制,确保国家财政政策的一致性。
–公开透明: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应公开透明,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稳定性:国家预算在一定期限内保持稳定,确保国家财政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
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和要素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对预算的规划、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的一整套制度和程序。
其基本概念和要素如下:1.基本概念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对预算的规划、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的一整套制度和程序,旨在确保预算的合理编制和有效执行。
2.要素预算管理体制包括以下要素:–预算制度:国家预算制度是对预算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
–预算编制: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各级政府部门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定进行预算的编制工作。
–预算执行:财政部门按照预算的规定和程序,组织各项支出和收入的执行工作。
–预算监督:通过审计、监察等手段,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预算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开国家预算的总体情况和具体项目,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和评价。
国家预算的运作流程国家预算的运作流程包括预算筹划、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和预算评价等环节。
1.预算筹划–制定财政政策: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财政政策目标和措施,为预算编制提供指导。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无
有条件转移支付
条 件
配套补助
非
转 移 支 付
配 套 补 助
无 限 额
配 套 补 助
有 限 额
配 套 补 助
(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必要性 解决区域性公共产品外溢问题 辖区间效益外溢和成本外溢 弥补地方财政缺口 促进落后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实现公共资金的公平分配 保证各地最低公共服务标准 优化资源配置
(一)国家财力分散 (二)强化了地方的利益机制,加剧
了地方保护主义 (三)形式不够规范
二、分税制基本问题
分税制是以各级政权之间事权划分结 构为依据,根据不同税种的不同特性, 将其分别划归不同财政级次,确定不 同政权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财政管理体 制。
完全分税——中央税与地方税 适度分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
⊙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
国
⊙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
人
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行政法规、
大
决定和命令
常
⊙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
委
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同宪
会
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关于
预算、决算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县
⊙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级
以 上
⊙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地
方
⊙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
预算管理体制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具 体体现。
建立预算管理体制的根本任务——正确划 分各级政府预算的收支范围,规定预算管 理权限及相互间的制衡关系,使国家财力 在各级政府及各区域间合理分配,保障相 应级次或区域的政府行使职能的资金需要, 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
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 组成部分。
国家预算与预算体制

强 ❖ (4)调动了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促进了地
方收入的快速增长,保证了全国财政收入的稳定 快速增长
2、分税制有待完善的问题 ❖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
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 (2)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 ❖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
职能 ❖ (3)收入划分:分税制 ❖ (4)预算调节制度:转移支付
制度 ❖ (5)立足国情
若干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税种的划分
税种
美国
加拿大 德国
日本
关税 公司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 销售税 财产税 对用户收费
联邦
联邦
联邦
中央
联邦、州
联邦、省 联邦、州 中央、地方
联邦、州、地方 联邦、省 各级
中央、地方
编制 审批 执行 调整 决算
二、预算管理体制
(一)预算管理体制及其类型
1、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财政主体之间的财政责任、
❖ (1)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财政权力和相应的财政利益
❖ 即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
的那部分分配关系
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
基本制度,是预算体制的核
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
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
是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 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
❖ 零基预算(因素法预算):
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
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
测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 增
零
财政收支状况。
量 预
基 预
算
算
❖ 3、总预算、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 ❖ 标准:以预算单位差别为依据 ❖ 总预算:由汇总的本级政府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IV)

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预算的种类
按照预算编制形式分类,国家预算可以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单式预算是将政府全部财政收入和支出汇集编入一个总预 算之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复式预算则是将预算按照收支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形成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
按照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类,国家预算可以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是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以本年 度预算为基础,根据下一年度的发展计划和收支预测进行适当的调整。零基预算则是从零开始,对每一项支出进行重新评估 和审核,根据其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排序,并按照优先顺序进行资源分配。
02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国家财政收支管理体制,它规定了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单位在财政收支方面的 权利和义务,以及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原则、制度和组织形式。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体制的其他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改革的原因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 的需要,需要进行改革。
改革的目标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财政管理制度,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改革的内容
包括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财政收入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 进预算公开透明等多个方面。
改革的意义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财税 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05
预算的绩效管理与监督
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和原则
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
2016考研经济学:预算管理体制

国家预算是经法定程序审批的国家年度财政收⽀计划,它是国家筹集和分配集中性财政资⾦的重要⼯具,是调控国民经济运⾏的重要杠杆。
预算管理体制的含义与实质 预算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政府以及地⽅各级政府之间规定预算收⽀范围和预算管理职权的⼀项制度。
它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实质:解决预算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问题。
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1、确定预算管理的主体和级次 ⼀级政权构成⼀级预算管理主体,中国共有五级。
2、预算收⽀范围的划分 国家财⼒在中央和地⽅各级政府之间如何分配,是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内容。
3、中国的预算管理权限划分 ⼈⼤:审查批准本级草案及执⾏报告。
⼈⼤常委会:监督执⾏,审查批准本级调整⽅案及决策。
政府:编制预决算草案、向⼈⼤汇报、汇总下⼀级、组织执⾏、决定动⽤、编制调整⽅案、监督各部门及下级的执⾏。
财政部门:具体编制草案及调整,定期汇报。
4、预算调整制度和⽅法 由财政部门提出并编制预算调整⽅案,经同级⼈⼤常委审查批准后⽅可执⾏,并报上⼀级政府备案来源。
体制演变: 1、统收统⽀体制 即⾼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财⼒、财权⾼度集中于中央。
是1950-1952经济恢复时期的预算体制,在三年调整时期和*时的⼀些年份也⽤过 2、统⼀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1953-1979年实⾏ 主要特征:中央统⼀制定预算政策和制度,地⽅分级管理;有关税权集中于中央,由地⽅组织征收,分别⼊库;中央确定地⽅预算的⽀出范围;中央统⼀进⾏地区间的调剂;地⽅以⽀定收,结余留⽤;该体制不能长期稳定 3、划分收⽀,分级包⼲体制 1980-1993年实⾏简称财政包⼲体制。
主要特征:在总额分成的基础上对增收或超收部分加⼤地⽅留成⽐例,通过多收多得的激励机制⿎励地⽅特别是富裕地区增收的积极性,从⽽保证全国财政收⼊的不断增长。
4、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 1994年以后实施。
国家预算及其管理体制

*原则*
国家在各级政府之间划分预算收支,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使用财政资源,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促进各 级地方政府理财的积极性,促进各地 经济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必须承认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及效益差别,明确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社会公 平的要求。
规定着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从形式上看,国家预算就是按一定的 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排 列,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政府的财 政收支活动的特定表格。 从内容看,国家预算的编制是政府对 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国家预算的执 行是财政资金的筹措和使用过程。
*分类*
它是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 单式 入一个总预算之内,形成一个收支 预算 项目安排对照表。 是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按其经济 复式 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 预算 算,从而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 支对照表。
*执行*
预算执行是整个预算工作程
序的重要环节。收入入库、支 出拨付以及预算调整,都必须 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的程序进 行。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 执行,具体工作由本级财政部 门负责。
*调整*
预算调整 是预算执行的一项 重要程序。预算调整是指经过批 准的国家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 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 使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使举借债 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改变。预算 调整必须经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
1.
2.
科学地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 权和财权 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 移支付制度
*改革与完善*
3.
4.
5.
进一步完善省以下国家预算 管理体制 税费改革--规范预算外资 金(详见第6章) 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 -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
*改革与完善*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名词解释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名词解释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对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
以下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相关的一些名词解释:1. 预算编制:国家按照一定程序和方法,确定各级政府各项收支预算的过程。
预算编制应该遵循科学、合理、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制定出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方向的预算方案。
2. 预算执行:国家对预算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各级政府实施预算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预算执行应该遵循法制化、规范化、公开化、透明化的原则,实现预算支出的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
3. 预算监督:国家对各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预算的合法合规性。
预算监督应该遵循公正、公开、严格和有效的原则,发挥各种监督机制的作用,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4. 预算评价:国家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预算实施情况和效果,为调整和改进预算管理提供依据。
预算评价应该遵循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准确反映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
5. 预算制度:国家对预算管理的法律、制度、政策等方面所形成的一整套管理体系和规定。
预算制度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可控性、可监督性、可评价性等特点,为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供制度保障。
6. 预算法:一种规范国家预算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预算基本原则、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等方面的规定。
预算法的制定旨在保障国家财政的健康发展,促进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以上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相关的一些名词解释,它们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家财政的科学管理和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章 国家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国家预算的原则
国家预算的原则是指编制、组织国家预算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现阶段被各国认可的国家预算原则有:
(1)公开性——需人大讨论
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2)完整性——不得在预算 外另列预算 (3)统一性——做到收支按 统一程序、口径编制 (4)年度性——历年制跨年 制 (5)可靠性 (6)法律性——预算法
优点:整体性强、简便易行 缺点:没有把全部的财政收入按经济性质分列和
汇集平衡,特别是不能反映经济建设工程效益的 具体情况,不利于进行宏观调节与控制。
国家预算的分类(1) 复式预算就是将预算年度内收支按经济性质 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表的预算形式, 即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或两以上的 计划表格来反映。 复式预算的优点是通过细化预算,有利于分析 预算结余或赤字的原因,更有利于根据情况, 有选择地进行财政活动及国民经济调控。 缺点是预算编制的方法复杂导致工作量较大;
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划分的基本框架
责任归属 中央 支出项目 国防、外交、外援、中央级行政管理、金融和货 币政策、中央统管的基建投资、央企技术改造和 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全国性交通、收入 分配等
地方
个人福利补贴、环境保护、工农科研支持、教育 、地区性交通、卫生、城市维护建设、消防、公 园、娱乐设施等
*程序*
国家预算编制的程序
国务院 财政部(门)编制 预算草案 提交本级人民代 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初审 人 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复式预算
我国复式预Leabharlann 编制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完善我国复式预算的设想
第二节 预算外资金
预算外资金的含义 预算外资金的性质 预算外资金的范围 预算外资金的特点 我国预算外资金的现状 我国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简述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简述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一)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和内容一、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
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部分,被称为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
它的实质是要解决中央政府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下同)级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预算资金支配权和管理权。
即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在预算资金分配上的集中和分散,在预算管理上的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管理的主体和级次,一般是一级政权构成一级预算管理主体;确定预算收支划分的原则和方法;明确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二)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沿革统收统支的预算管理体制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是建国初期和国家经济恢复时期实行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地方收入全部上缴中央,地方所需要的支出由中央拨款解决。
这种办法对解决解放初期经济困难,促进国民经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财力高度集中,地方积极性受到影响,所以,从“一五”以后就很少采取这种预算体制了。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
从1953年到1978年基本上实行这种预算体制。
属于以中央预算集中为主,适当给地方下放财权的类型。
它的主要特点是:主要财权和财力集中在中央,地方预算收支指标由中央确定和下达,但地方有一定的机动权,并实行了收支挂钩的办法,地方政府增收节支可以适当地留一部分给地方。
这一时期各不同年限实施的具体形式有: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以收定支,五年不变;总额分成,一年一变;定收定支,收支包干,保证上缴,节余留用,一年一定;收支挂钩,总额分成,等。
三、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的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从1980年到1993年这段时期实行的。
这一体制俗称“分灶吃饭”或“财政包干”体制,是我国预算管理体制一次重大改革。
它的主要特点是:1. 变过去全国“一灶吃饭”为“分灶吃饭”,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由过去中央一家平衡,改为各地自求平衡;2. 各项财政支出不再由中央各部门为口下达,均由“快快”统筹安排,调剂余缺;3.包干比例和补助数额由一年一定改为五年不变。
全国预算管理制度

全国预算管理制度一、前言预算管理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于可以有效地调节财政收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而预算管理制度则是实现预算管理的有效保障和规范管理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预算管理的定义、意义和原则出发,深入探讨全国预算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旨在为我国的预算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预算管理的定义和意义1. 预算管理的定义预算管理是指对财政收支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控制,以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种管理方式。
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实现对各项支出的明确规划和控制,保障国家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
2. 预算管理的意义(1) 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投入,有力推动经济发展。
(2) 保障社会稳定。
预算管理可以保障对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支持,维护社会稳定。
(3) 提升财政效益。
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管,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提升财政效益。
(4) 促进政府透明化。
预算管理可以加强对政府财政收支情况的披露和公开,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三、全国预算管理制度的原则1. 法制原则。
全国预算管理制度应当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之上,依法行使预算管理的各项职权。
2. 政治原则。
预算管理应当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适应,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3. 公开透明原则。
预算管理应当依法公开,对于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应当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
4. 经济适度原则。
预算管理应当注意经济适度,合理安排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
5. 民主参与原则。
预算管理应当保障公众对财政预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
四、全国预算管理制度的体系和内容1. 预算编制制度(1) 年度预算编制。
全国预算管理制度应当建立健全年度预算编制制度,明确各级政府的预算编制职责和程序。
(2) 预算编制程序。
预算编制应当遵循客观真实、合理适度、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预算编制程序。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PPT 58页)

2019/12/26
22
(二)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主要内容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 使用、银行清算及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帐 户的全过程集中进行全面的监控制度。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收入收缴程序、规 范支出拨付程序。
7
增量预算
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在以前财政 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 情况加以调整后确定的。
我国预算编制基本上采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 优缺点:编制方法较为简便,易于操作;但
存在编制方法的不科学、不规范、欠公平、 造成预算约束软化。
2019/12/26
8
零基预算
1.含义:零基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 定,以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为依据,不考 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所以有人称之人“不 连续的预算”。
2019/12/26
13
4.地方预算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地方各级政府的财 政收支计划的统称,负有组织大部分国家预算收 入和相当部分预算支出的重要任务,是地方政府 职能实施的财力保证,在国家预算管理体系中居 于基础性地位。
2019/12/26
14
(二)预算管理权限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3.各级政府的职权 4.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责 5.监督与法律责任的规定
联邦主义) 1.主体确定: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相
对独立,自求平衡。 2.事权和财权划分。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预算调节制度:转移支付制度。
2019/12/26
38
(二)分税制的一般内容 1.分税制就是按税种划分各级财政主体的收入
第3章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3.1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及类型
3.11 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 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它的主 要内容包括:(1)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一 般是一级政权即构成一级预算管理主体;(2)预 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3)预算管理权限的 划分;(4)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预算管理体制 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 集权和分权关系问题。
3.3 分税预算管理体制
3.31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划分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的基本问题就是,各 级政府各自应该对政府的哪些职能负责?
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的几项原则: 1.中央政府负责稳定政策的实施; 2.中央政府负责再分配政策的实施; 3.中央政府负责受益范围覆盖全国的公共 产品的提供; 4.中央政府负责外部效应(效益或成本) 波及全国范围的混合产品的提供; 5.中央政府负责全国性自然垄断行业的公 共生产; 6.中央政府负责对地方财政的调控;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 有纵向调节(或纵向转移)和横向调节(或 横向转移)两种形式。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 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 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 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 常的调整。
3.22 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 社会公共需要的层次性 集权与分权关系
7.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受益范围覆盖相应地 方范围的地方公共产品的提供; 8.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外部效应(效益或成 本)波及相应地方范围的地方混合产品 的提供; 9.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其地方性自然垄断行 业的公共生产; 10.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负责其受益 范围既具有全国性又具地方性的公共产 品的提供。
第十三章预算管理体制2

(二)预算管理体制的分类
预算管理体制的分类是依据各级预 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核心问 题是地方预算是否构成一级独立 的预算主体。
1 、 统 收 统 支 体 制 ( 1950 年 、 1951~1952 年、1968~1970年)
中央财政支出 54.3 52.5 39.7 37.4 33.9 28.3 占全国支出
(B)加剧了当时的经济过热现象。
实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各地收入多了, 都热衷于利润大、见效快的加工工业 的投资,形成了“多收——多留—— 多投”的运行机制。
(C)重复建设严重,地区产业结 构趋同,地区相互封锁,盲目竞 争。
b、各项财政支出,不再由中央归口下 达,均由“块块”统筹安排,调剂余 缺。
c、包干比例和补助数额由一年一定改 为一定五年不变。
(2)“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 干”的体制形式(1985~1987年)
(A)按第二步利改税以后的税种划分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按隶属关系 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根据地 方的收支基数,确定地方收入的分成 比例和上解补助数额,一定5年不变。
原
则
将税源比较固定、仅限于某一
地区的税种划为地方税,有利
于因地制宜、加强征管。
2、政治标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1)各国 的政治体制
联邦制国家则重于分权 单一制国家则重于集权
(2)各国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的 国家则重于分权
计划经济体制的 国家则重于集权
自由竞争时期, 政府干预程度 低,则重分权
3、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 充实地方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地方企 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城市维 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 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印 花税、契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遗产税 和赠与税、地方企业上缴的利润、国有土 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知识]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
![[知识]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2430e19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4.png)
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各级预算管理的职责权限和预算收支范围的一项根本制度,它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事业行政财务管理体制、以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等。
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仅指预算管理体制。
在实际工作中,讲财政体制时,一般是指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之间的收支划分。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改革,总体上是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由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到逐步实行多种形式的分级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1994年起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由于国家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预算管理体制所进行的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划分,对国家财政以至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占有重要地位。
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审查批准、执行和监督。
我国有关预算管理的法律主要有宪法、地方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预算法、审计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等。
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行使编制和执行国家预算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审查批准国家预算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审查批准预算调整方案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的职权。
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在预算审查监督中的职责、审查方法和程序。
预算法明确了人大、政府、财政部门以及各有关部门、单位在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决算审查中的职责、作用和操作程序。
审计法规定了进行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的对象、内容以及职权和程序。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对中央预算的审查监督,并将有关人大进行预算审查监督的条文具体化,明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在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任务和有关工作程序。
第十二章 预算管理体制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构成
管理的 内容和范围
构 成
体制的 级次和主体
预算管理体制
中央 地方
纵向 横向
三、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和原则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 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是正确处理中
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国家 与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在财政资金 分配上的 集权与分权 关系。
?
1、概念:
所谓集权与分权就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通过职责权限的 划分,分工负责,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国家 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府 征收
方法
(二)中央与地方税收管理权的划分
根据按收入归属划分税收管理权限的 原则,属于中央收入的税种(包括中央与 地方共享税),其税收管理权由国务院及 其税务主管部门掌握;属于地方收入的税 种,其管理权由省级人民政府及其税务主 管部门掌握。
第四节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与分类 二、国有资产的管理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二是由于目前财权宜适当集中在中央,所以, 地方事权所需财力的不足,可以通过财政转移 支付制度来解决。
• 三是随着中央对地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逐 步规范,必须逐步完善省(自治区、直辖市) 以下的财政体制。
第三节 国家税收管理体制
一、国家税收管理体制的概念和意义 二、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演变 三、新税制下的税收管理体制
• 1983年实行利改税制度。利改税又称以税代 利,是指将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按 国家税法规定缴纳税金,税后利润由企业自 行支配的一种利润分配制度。
• 第一步利改税始于1983年6月。一是凡有 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均根据实现的利 润,按55%的税率缴纳所得税。二是凡有 盈利的国营小型企业,按照八级超额累进 税率缴纳所得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内容及其实质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在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过程中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管理原则。
它的内容包括预算编制制度、预算执行制度、预算监督制度以及绩效管理制度等。
其实质是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使用效益,以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制度体系。
预算编制制度是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环节之一。
它包括预算编制范围、程序、原则和方法等的规定,并由财政部门负责统一指导和管理。
预算编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的规划和确定、政府债务管理等。
它的目的是确保预算收入规模与支出规模相匹配,实现财政收支的平衡和稳定。
预算执行制度是指预算经过批准后,各部门按照预算数开展财政活动的一系列制度。
它包括预算控制、预算调整、资金管理和支出审批等环节。
预算执行制度的核心是预算控制,即通过控制预算执行进度、执行规模、执行方式等,以确保财政活动与预算计划相一致。
预
算调整是指针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的预算额度、项
目和结构的调整。
预算监督制度是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一系列制度
安排。
它包括预算执行的监督和检查,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价和反馈,
以及预算执行责任人的追究。
预算监督制度的核心是审计制度和财政
监察制度。
审计制度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并提出
改进意见,确保财政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财政监察制度通过监察
机构对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监察,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纪律问题。
绩效管理制度是指将绩效考核与财政预算相结合,通过对预算执
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推动干部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的
提高。
它包括预算绩效指标的确定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绩效管理制度
的核心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指导性和激励性的绩效评价体系,
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财政使用效益。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实现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使用。
通过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等一系列制度环节的规定和实施,确保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
其中,预算编制制度是核心
环节,通过预算的编制,明确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点
项目,提高了财政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预算执行制度则保证了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和效率性,避免资金流失和浪费现象的发生。
预算监督制度则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防止财政资源被挪用和滥用。
绩效管理制度则通过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价和激励,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执行力。
总之,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强化财政监督和约束,促进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使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