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材分析
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说课稿
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端午粽》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部分的一课。
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一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4篇课文。
《端午粽》是其中的第三课,是本单元的一篇散文体裁的课文。
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作者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本课要求会认识的二类字13个,会写的一类字共7个,新偏旁两个,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
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在《端午粽》的课后题中也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这个要求将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可以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同时,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
大部分学生会观察汉字的结构,能够找到关键笔,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书写汉字。
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粽子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
读好长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对长句子的朗读做重点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能够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分析,本节的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学习运用分层朗读和正确停顿的方法,学习读好长句子。
3.知道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关于说课“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与探讨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说课是教师备课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人在同伴之间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教师与教育研究者的广泛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
1.1认识说课说课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对同行教师或教育行政领导,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说课稿
一年级语文《端午粽》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端午粽》是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和《彩虹》。
《端午粽》是一篇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
本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式、味道和花样。
课上通过讲述传统节日习俗,能够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通过一组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对粽子外形进行了由外及里的描写。
这样的语句不但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其韵味和节奏,而且非常适合在口语表达时模仿运用。
二、明确目标《教师教学用书》的单元说明,明确提出了本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读好长句子和语言的积累。
《端午粽》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通过对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读好长句子的方法:词语连读和适时停顿。
如果本课的探究继续停留在“读好长句子”这个语文要素上,是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的。
因此,学习本课时,我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词语介绍自己喜欢的粽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一定量的词汇积累,结合图片、生活实际理解词义的能力有所增强,但学生表达的逻辑性、连贯性较弱,将所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意识不强。
因此,在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关注描写的条理性,使学生清楚、有条理地运用课文语言介绍自己喜欢的粽子。
并运用这样的方法描写其他的传统食物。
三、设计任务明确了教学重点,接下去就是设计任务群解决“怎样学”的问题。
任务群是学生展开问题探究的路径或支架,设计时要做到任务聚焦、任务进阶。
任务一:课文是如何描写红枣粽的?此为基础性问题设计,指向学习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概念。
教师可通过提取信息,引导学生从全文聚焦到第二自然段,整体感知红枣粽的形美色香。
引导学生关注“里面”“中间”等方位词,发现作者是按照由外及里的顺序介绍粽子。
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并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偏正结构的叠词短语,并使其在阅读中感受句子的节奏美。
(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材分析
《端午粽》教材分析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粽,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本课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在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好长句子的方法。
另外,由于很多学生都有过包粽子、吃粽子的经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课文描述相结合,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
最后,教师可适当拓展有关端午节来历的故事,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说教学重点: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说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说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
(2)学生观察,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认识3个偏旁“立”“米”“失”。
2、理解“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在文中的表达并学会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联系生活实际,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粽子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小朋友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有很多的习俗,其中有一个习俗就是—(吃粽子)。
今天老师就要来和小朋友学习一篇关于吃粽子的课文——端午粽。
2、师:端和粽都是什么结构?看看端是什么偏旁?给端找朋友(端正)上课的时候我们要做得端端正正,写字也要写得端端正正,看棕是什么偏旁?因为粽子是用米做的,所以是米字旁。
3、师:我们来看这个午字它是个独体字,跟着老师来写一写。
看看它与哪个字很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二、学习课文1、师:请小朋友打开语文书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学习叶和米)2、检查生字词和长句子。
3、指名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1、师:在作者的记忆里外婆包的粽子特别香、特别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地品味外婆包的粽子。
2、师:让我们拿起书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小朋友读得真好,读出了藏在文字中的那份浓浓的爱)3、师:外婆包的粽子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请你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并数数有几句话?标一标。
指名读第1句话,其他小朋友仔细听并想一想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色)指名读第2句话,其他小朋友想这句话写了什么?(香)指名读第3句话,其他小朋友想想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味)4、品读第二自然段(1)师:课文的第2自然段写了粽子的色、香、味。
现在请小朋友捧起书请小朋友轻轻地读读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学生交流: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学生齐读词语)师:好美的词语请你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学生读句子)师:小朋友你们看这就是外婆包粽子所用的材料(看图)这是?(分别请学生说)师:这些东西一看就特别惹人喜爱(学生齐读句子)师:老师也想来读读这句话。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设计思考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①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②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
“五黄”指黄豆做的粽子、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③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④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⑤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二、主题活动目标年龄段主要目标中班(1)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如:吃粽子、挂艾草等;(2)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3)喜欢和大家一起共度端午节,积极参与端午节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三、主题活动实施概况年龄段序号活动内容主要涉及领域组织形式中班1、屈原的故事语言集体2、童谣《拍手歌》语言分组3、观看赛龙舟社会集体4、美丽的龙舟艺术集体5、龙舟竞赛健康集体6、我爱吃粽子科学集体7、端午节亲子活动综合年级组活动四、主题活动环境创设及资源利用环境创设(1)园内大厅布置“赛龙舟”的场景;(2)班级中陈列幼儿收集的与端午节有关的物品,悬挂艾草、粽子、鸭蛋、香包等;(3)各班以端午节为主题更换主题墙饰,展示幼儿参与端午节活动的全过程及在活动过程中的发现、收获与体验:①中、大班可以以“我的调查”、“我的发现”等为标题展示幼儿端午节活动进展情况,如:有关端午的问题以及对端午的传说与习俗方面的调查资料等;②小班则可以以“我们在端午节里”为题展出幼儿的活动情况;(4)区域中提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如:①图书角:提供有关端午节的图书、图片,供幼儿欣赏、阅读;②体育角:提供“赛龙舟”游戏所需的竹竿、彩条、纸棍、小旗等,供幼儿游戏;③动手区:中、大班提供纸、线等材料供幼儿尝试包粽子、缝香包、编鸭蛋网,小班提供油泥让幼儿尝试自制绿豆糕、鸭蛋。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说课稿第【1】篇〗我执教的是第10课《端午粽》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端午粽》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和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使学生在体会浓浓亲情的同时,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课文条理清晰,语言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二、说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和教学实施建议为指导,重在教给学生识字、写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积累,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而本单元教学同时又要落实“读好长句子”和“积累语言”两个教学重点。
为此,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单元教学要点,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为: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米”四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其中,识字写字,即认识13个生字、两个新偏旁,会写4个生字和积累文中的叠词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现有的朗读水平不高,朗读方法欠缺,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进而体会端午粽色、香、味的特点,便成为了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提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里特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在低段阅读教学中,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图画进行阅读。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为识字、学词和朗读好课文做好铺垫。
《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分析
《10 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分析一、学情分析走入一年级下册学习的学生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可以借助拼音识字。
同时,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
大部分学生会观察汉字结构,能够找到关键笔,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的书写汉字。
在朗读课文方面已经可以做到利用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但是,读好长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因此教师要对停顿、词语连读方面做重点指导。
二、设计理念《端午棕》是人教版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描写传统节日的课文,教师通过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且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尤其要读好长句子。
在学好生字,读好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最终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描述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 13 个会认字,正确书写田字格里 7 个会写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的理解课文内容。
3.知道端午节的来历风俗,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难点: 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预习生字,做字卡。
(学生)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思考: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来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学习会认字1.学生自由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边巡视边纠正字音。
2.学习会认字。
(1)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 字旁、“米”字旁,教师强调作为偏旁后立和米的变化。
(2)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可以使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字谜、顺口溜、编故事等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
2、会写“午、节”等7个字。
3、认识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五、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六、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是谁什么节日吗?(端午节),在端午节那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的,今天呀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关于端午粽的。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老师板书课题《端午粽》,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去读课文感受一下吧。
三、学习生字(一)初读课文1、你自己读读看。
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小学语文_10《端午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13个生字,会写“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学会用想画面、抓关键词、加动作等方法读好长句子。
3.初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13个生字,会写“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学会朗读长句子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礼物,是可以吃的呦,猜猜是什么?2.给大家提示:他的外表是绿绿的,被裹得紧紧的!看!粽子。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端午粽。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端午粽这篇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讲了什么事情?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6页,听老师的要求:端起课本,摆好读书姿势,大声朗读课文,读完以后拿笔标出自然段。
2.一共几个自然段?3.同学们读的怎么样,我请同学们接读课文。
谁来试试第一段?4.第二段老师来试试。
同学们,有两个词语很拗口,大家跟老师读一下,箬竹叶,糯米,剥开。
5.接下来,第三段,哪位同学来试试?6.最后一段,请你来。
三、认识生字词课文读的不错,不知道生字词大家读的怎么样?(一)词语1.你先给同桌读一读。
2.有没有难读的词语啊?这几个词语的确不大好读,谁有信心读好?指名读。
3.齐读。
(二)生字1.词语读好啦,再来看看这些生字你都认识了吗?先自己拼读一下吧!小组之间比赛读,开火车读。
这几个字比较难读,那我们用什么方法能够记住他们?2.大家看端和粽两个字,他们都有一个新偏旁,你认识吗?3.还有其他好办法吗?4.刚才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认识了很多字,老师奖励吃粽子,大声喊出粽子上的名字,吃到肚子里!看谁吃的多!四、精读课文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一个人,课文中告诉我们了,你能读一读这句话吗?(配乐读)师讲述屈原的故事。
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10 端午粽》优质课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10 端午粽》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0 端午粽》是新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教材从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传统价值观念。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庆祝方式,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题:《10 端午粽》•目标:了解端午节习俗,培养爱国情怀•重点词语:端午节、粽子、包粽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端午节传统文化的兴趣,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意义板书形式**主题:《10 端午粽》****目标:了解端午节习俗,培养爱国情怀****重点词语:端午节、粽子、包粽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端午节传统文化的兴趣,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意义**教学过程设计导入环节•讲解端午节的来历和意义,引起学生对端午节的好奇和兴趣。
•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端午节的氛围。
阅读教材•逐段解读《10 端午粽》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学生跟读课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设计•分组讨论端午节的习俗,展示研究成果。
•学生角色扮演包粽子的场景,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实际理解。
拓展延伸•组织端午节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端午节的习俗。
•带学生前往博物馆或文化展览馆,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文化。
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端午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活动设计不够贴近学生生活,需要加强实践性的活动安排。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端午粽》教材分析
《端午节》教材分析《端午粽》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本单元围绕“家人亲情”这个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
《端午粽》是其中的第三篇,是一篇散文体裁的课文,它以儿童的口吻,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食材、味道和花样,字里行间蕴含着外婆浓浓的亲情、邻居间浓浓的乡情以及端午节的文化情怀。
课文一共四小节,第一小节写端午节奶奶在家为我们准备粽子,第二节为我们介绍了粽子的食材和味道,第三小节写粽子的花样多以及奶奶让我们将粽子分享给邻居,最后一小节简单介绍端午节的来源。
文中端午粽的食材、味道和花样,是文章的一条明线;还有一条暗线即外婆煮好粽子盼我们回去、我品尝粽子、还装一小袋带回去,这是一条情感线,包含着外婆对我们浓浓的爱、深深的情,因此在教学时,也要让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这亲情。
本文的语言表达也很有特色,大量的含叠词的偏正词组,如“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数量词组,如“一锅粽子”“一口粽子”“一小篮粽子”“一颗枣”“一股清流”等等,这些词语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些词组,既能积累叠词,也为读好长句做了铺垫。
这篇文章内含有大量的长句子,且读好长句子是本篇课文的重难点。
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让学生实践尝试,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不读破句的能力,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课有7个会写字,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独体字:午、米;左右结构:叶;上下结构:真、豆、节、分。
其中三个生字“午”“豆”“节”有一个共同的笔画“长横”,寻找汉字的书写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一类字的写法。
识字教学要注重儿童心理特点,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
小学语文_10《端午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吗?对端午节了解多少?(指名同学回答)生:端午节要吃粽子,划龙舟,喝雄黄酒。
师:你们回答的真棒!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端午节的习俗(出示课件)生齐读挂香包、挂艾草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
(板书课题:端午粽并重点指出端和粽的偏旁,让学生指出偏旁和正常字的不同之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圈出课件上展示的词语。
2、检查学生读词语的情况,采用去掉拼音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的形式。
三、精读课文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完以后想想: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的“总会”和“盼着”两个词体会到了什么?(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从“总会”中可以看出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事物,“盼着”这个词则体现了外婆期望在传统节日中与亲人团聚。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表现出了外婆对亲人团聚的期盼,因此要在朗读中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4)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第2自然段的三句话分别从眼睛看外形、鼻子闻味道、嘴巴尝口感这三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说课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更加熟悉了教学进度,合理安排了教学时间,使整体教学进度更 加流畅。
THANKS
感谢观看
进度控制
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进度表进行授课,整体进度比较流畅。
教师自身的教学收获
教学方法的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更加熟悉了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教学方法,进一步了解了学生 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教学内容的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更加熟悉了《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这一课的 教学内容,了解了学生们的学习难点和易错点。
学生参与度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们能够 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好。
知识掌握情况
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们对于 课文的理解和词汇的掌握有较好的效果。
3
课堂氛围
本节课的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学生们积极发言 、讨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与进度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端午粽》,主要涉及课文的阅读理解、词汇和句子的学习 、文化背景的了解等方面。
介绍端午节的其他传统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如赛龙舟、挂艾草等,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02
包粽子实践
组织学生一起学习包粽子,体验包粽子的乐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和记忆。
03
写作拓展
让学生写一篇有关端午节的小短文,介绍自己家过端午节的习俗和感
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05
教学反思
课堂反馈与效果
1 2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 册《端午粽》说课
目录
• 教材分析 • 教法分析 • 学情分析 • 教学过程 • 教学反思
01
教材分析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教材分析】《端午粽》这篇课文的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特别适合儿童阅读。
课文主要介绍了外婆包的端午粽,并说明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
本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出了端午节外婆盼望家人团聚的画面;第2、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外婆包的端午粽;第4自然段指出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
本篇课文呈现出一幅节日期间温馨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作者介绍】屠再华(1932~)笔名杜鹃花,男,汉族,浙江杭州人。
结业于杭县简师、浙江电影学校、苏北艺校。
1951年参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结业于杭县简师、浙江电影学校、苏北艺校。
1951年参干,历任杭县政治教员、电影管理干部、余杭县文教局干部、余杭市文联常务副主席。
现为杭州市余杭区文联名誉主席,副处级。
著有散文集《常有灯为伴》、《快乐老家》,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儿童散文诗集《娃娃闹海》、《幼儿文学作品选——小魔伞》,童话集《卖花小鹿》等。
曾获浙江省文学类“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三届蒲公英奖优秀作品奖和银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1.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2.粽子“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
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亦传播甚远。
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 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稿
人教版一年级下语文《端午粽》说课稿
马关学区赵沟小学李三娃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选自人教版2016年11月第一版第10课《端午粽》,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目标
1.学会13个会认字,学习7个会写字,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读好长句子,熟读成诵,当堂达标。
3.在学生感受端午节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培养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法
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师通过图片展示,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好奇心很强,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说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图片激趣,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图片知道我们端午节戴香包,采艾叶,插柳梢,戴花线等习俗。
并且请同学们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样的?什么味道的?教师揭题,《端午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读课文,学习生字。
(四)、课堂总结; 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五)、作业。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端午粽 人教部编版
《端午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以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由,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实际是一篇说明文。
课文贴近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
2.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应安排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时间落实。
学情分析:本课的一个重难点是读好长句。
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要通过学生实践尝试,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不读破句的能力,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
切不可采用范读简单的模仿来达到目标。
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重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难点:读好长句子。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许多地方都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品味外婆包的粽子。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一课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课件出示词语: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1. 了解粽子的形美味香。
(1)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味道怎样?(2)小组合作交流粽子的样子,味道。
预设1,粽子的样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师一优课材料(2)
教材分析
教师郝茂敬学科语文年级一时间2017.3 课题《端午粽》第(1)课时课型新授
教材分析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着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在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