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操作模式

合集下载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操作模式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操作模式

17.1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汉滨区田坝镇天山初中许长军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用面积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观察、猜想、验证的数学方法,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2、让学生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了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二、教学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三、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

四、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五、教学过程(一)情境诱导相传25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作客,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图案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

(教师展示一下图片。

)图一图二同学们也来观察一下,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数量关系?(引入新课)(二)探究指导探究提纲:1、上图中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有什么关系?2、由这三个正方形A、B、C的边长构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有怎样的特殊关系?3、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类比上述方法在图三、图四的网格上探索两条直角边不相等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

若网格中每一个小方格面积为1个单位面积,那么正方形A、B、C的面积为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结论呢?4、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吗?(三)展示归纳1、抽有一定问题的学生逐题汇报解答过程,学生说教师写。

2、发动学生评价、补充和完善。

3、教师精讲,重点关注勾股定理的证明(四)变式练习(每个变式练习先让学生做,教师巡回指导,然后让有一定问题的学生汇报展示,发动学生评价完善,教师强调关键地方,总结思想方法,在进行下一个练习)1、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

教学设计《勾股定理》

教学设计《勾股定理》

课题:17.1 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材地位作用这节课内容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学习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本课学习,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通过课题的学习,学生可以经历从实际问题观察、发现、抽象出数学问题,猜想并验证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到综合应用已学知识联想、证明的全过程,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本节课学习过程中渗透了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和方程思想等重要数学思想,同时为勾股定理逆定理和后续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为高中学习的一般三角形中余弦定理和平面解析几何的部分公式做铺垫。

二、教学重点、难点勾股定理的学习是建立在掌握一般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以及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 是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拓展。

本节课主要是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本节课介绍的是等积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用多样化策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索、验证、证明勾股定理过程。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几何的观察能力和说理能力,也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是他们的推理能力较弱、抽象思维能力不足。

而本节课先采用的是等积法证明。

对于其他的证明方法,由于需要合理的发散思维和联想,没有教师的启发引领,学生不容易独立想到。

难点:用拼图的方式利用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并结合方程思想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证明勾股定理。

三、目标和目标解析本节活动课应当恰当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的数学核心观念与数学能力,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知识技能目标(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2)能尝试从不同角度证明勾股定理。

数学思考目标:(1)让学生切实经历“观察—猜想---验证---证明”的探索过程;(2)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分析勾股定理的证明思路;(3)体会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化归和方程思想方法。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新授课)【理论支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将数学教学置身于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将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培养置身于学生形式各异的探索经历中;关注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并发展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及运用.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思考下列问题:(1)三角形三边关系(2)分别画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用刻度尺量出各边的长度(3)分别计算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较小两边的平方和与较大边的平方有何大小关系?(4)猜想直角三角形中较小两边的平方和与第三边的平方的关系.〖答案〗(1)略.(2)略.(3)锐角三角形较短两边的平方和大于较大边的平方,钝角三角形较短两边的平方和小于较大边的平方.(4)相等.〖设计说明〗心理学认为:认知从感知开始,感知是认知的门户,是一切知识的来源.让学生通过画图、测量、比较,从感性上认识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特殊数量关系.二、预习思考题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cm、12cm,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为.2.如图,要将楼梯铺上地毯,则需要米长的地毯.〖答案〗(1)13;(2)7.〖设计说明〗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初步了解勾股定理的内容,从而不由自主地用“勾股定理”来解题,同时又体会到了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课内探究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唤出勾股定理学生观看教材封面图形,大家对它有什么样的了解?〖设计说明〗使学生在上这节课时就对勾股定理历史背景有全面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学习勾股定理是非常必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一活动,也是一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好机会,可以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同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归类总结等能力.二、探索新知问题: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1)同学们,请你也来观察下图中的地面,看看能发现些什么?地面(2)你能找出图中正方形A、B、C面积之间的关系吗?(3)图中正方形A、B、C所围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答案〗(1)略.(2)正方形A与正方形B的面积和等于正方形C的面积.(3)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设计说明〗通过讲述故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新知.三、深入探究(1)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呢?如图,每个小方格的面积均为1,以格点为顶点,有一个直角边分别是2、3的直角三角形.仿照上一活动,我们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2)想一想,怎样利用小方格计算正方形A、B、C面积?(3)猜想:直角三角形三边有何数量关系?〖答案〗(1)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也具备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略.(3)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设计说明〗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欣赏、争辩、互助中得到提高.四、动手、观察、验证(1)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拼图.(2)多媒体课件展示拼图过程及证明过程,理解数学的严密性.〖设计说明〗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进行一步加深对数形结合的理解,拼图也会产生感性认识,也为论证勾股定理做好准备.利用分组讨论,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经历所拼图形与多媒体展示图形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加强了数学严密教育,从而更好地理解代数与图形相结合.五、检查预习情况:六、随堂练习1.在Rt△ABC,∠C=90°.⑴已知a=b=5,求c.⑵已知a=1,c=2,求b.⑶已知c=17,b=8,求a.⑷已知a:b=1:2,c=5,求a.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答案〗(2,(3)15,(4)1.(1)〖设计说明〗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⑴已知两直角边,求斜边直接用勾股定理.⑵⑶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求另一直角边,用勾股定理的便形式.⑷⑸已知一边和两边比,求未知边.通过前三题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最后一题让学生明确已知一边和两边关系,也可以求出未知边,学会见比设参的数学方法,体会由角转化为边的关系的转化思想.第2题中已知两边中较大边12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因此应分两种情况分别进形计算.让学生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七、实际应用1.小明的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2.如图,一根旗杆在离地面9m处断裂,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m处,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答案〗1.不同意.英寸应该是电视屏幕对角线的长.2.由勾股定理可求得旗杆断裂处到杆顶的长度是:22=15(m),再加上断裂处到地面的距离9m,所以旗912杆折断之前高为24m.〖设计说明〗问题1、2是贴近学生生活有趣的实例,学生可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告诉我们已知两边可求出第三边.体验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课后提升1.填空题(1)在Rt△ABC,∠B=90°,a=3,b=4,则c= .(2)在Rt△ABC,∠C=90°,c=10,a:b=3:4,则a= ,b=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4)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5cm,,则第三边长为.(5)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cm,则它的高为,面积为.2.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10,底边长是16,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3.一根竹子高5米,折断后竹子顶端落在离竹子底端2米处,问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答案〗(5)1.(1)5;(2)6,8;(3)6,8,10;(4)42.48.3.2.1米.〖设计说明〗通过本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勾股定理的运用,更有利于让学生及时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根据答题进行查漏补缺,使自身的一些模糊认识在第一时间得到澄清.美好的未来不是等待,而是孜孜不倦的攀登!。

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7.1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了解关于勾股定理的一些文化历史背景,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一)创设问题情境1、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1)勾股定理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西方国家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2)在中国,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曾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利用勾股定理来测量两地的地势差 (3)我国著名的《算经十书》最早的一部《周髀算经》。

书中记载有“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这作为勾股定理特例的出现。

2、毕答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

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的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写特性。

(1)现在请你一观察一下,你能发现什么?(2)一般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吗?(二)师生行为教师讲故事(勾股定理的发现)、展示图片,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

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引导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

学生听故事发表见解,分组交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分割、拼接、数格子的个数等等方法。

阐述自己发现的结论。

(三)(三)设计意图①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了解历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②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欣赏、争辩、互助中得到提高。

③鼓励学生用语免得数学活动的困难,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并通过方法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用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将实际问题(地砖图形在三个正方形围成的一个直角三角形)转化成数学问题(探索直角三角形的特性三边关系)。

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3.勾股定理的应用:结合实际例子,如测量旗杆高度、计算三角形面积等,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解题思路。
2.交流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通过实际操作,如拼图、构造三角形等,让学生直观感受逆定理的应用。
-设计开放性问题,如“如何确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数学文化,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和我国古代数学家的贡献。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
5.能够运用勾股定理推导出相似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比例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勾股定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发现勾股定理,并理解其内涵。
3.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勾股定理与图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2.教师总结:强调勾股定理的重要性,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课后巩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引导学生认识到勾股定理在几何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勾股定理教案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教案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知道勾股定理的定义。

2. 能够熟练地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定义与运用。

2.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运用与解释。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
a. 讲解勾股定理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勾股定理。

b.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运用方法。

c. 通过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运用。

3.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勾股定理的运用方法。

4.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课堂练习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否有足够的课堂参与度等,都是需要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容。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勾股定理,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2. 能够熟练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正三角形中求直角顶点边长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勾股定理本身及其证明方法;
2. 运用勾股定理求解正三角形直角顶点边长问题。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讲解,白板、笔等。

四、教学方法
1. 提问式教学法:老师以提问的形式向学生们提出勾股定理的证明方
法与应用,并请学生们积极思考,结合例题,提出解答。

2. 交流式教学法:老师在此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纠正,补充,以便学生们对勾股定理进行更全面的理解;
3. 讨论式教学法: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由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互动
的方式,深入讨论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并尝试用勾股定理解决正三
角形直角顶点边长问题,加深学生们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
1. 老师先介绍勾股定理,引入后进行证明;
2. 给出相关例题,让学生尝试求解;
3. 将学生们分组,互动讨论勾股定理及其证明方法;
4. 小组讨论完成后,老师做小结并总结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及其应用;
5. 最后老师让学生练习,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8.1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勾股定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面积法证明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利用与外星文明交流的设想引入新课二、学习新知探究一:你能发现图1中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吗?1、正方形A的面积是:;正方形B的面积是:;正方形C的面积是:。

结论:图1中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S A+S B=S C探究二:S A+S B=S C在图2中还成立吗?正方形A的面积是个单位面积.正方形B的面积是个单位面积.正方形C的面积是个单位面积.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交流.结论:图1中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S A+S B=S C至此,我们在网格中验证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上的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斜边上的正方形面积,即S A+S B=S C。

探究三:借助几何画板进一步探究S A +S B =S C三、猜想: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斜边长为c ,那么a 2+b 2=c 2.四、证明(拼图证明)1、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四块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尝试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们可能拼成的是以下两种情况:师生结合图形共同完成证明2.得出勾股定理: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斜边长为c ,那么 a 2 + b 2 = c 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勾股定理文化介绍六、感悟收获学了本节课后我们有哪些收获?七、课后作业1.必做题:(1)课本第57页,习题18.1 第1、2、3、4题;(2)同步练习:18.1(一)。

2.选做题:阅读课本“数学史话”栏目并上网查阅了解勾股定理的有关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6.注重课后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巩固所学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古代建筑、现代桥梁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在数学中有什么特殊性质?”
2.学生观察后,教师总结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并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针对教学难点,采取以下措施:
a.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进行详细讲解,通过画图、举例等方式,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理解证明的严密性。
b.专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列举并分析勾股数的特点,总结规律,以便更好地辨识和应用勾股数。
c.结合实际情境,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5.掌握勾股数的特点,能够辨识和列举出一组勾股数。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式来达成目标:
1.通过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性,引导学生发现勾股定理,培养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提高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能力。
4.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的图形中理解抽象的数学公式,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5.通过分析勾股数的特点,让学生总结规律,增强数学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18.1勾股定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理解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

2,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经历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
教学程序: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强化过程、突出重点。

勾股定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勾股定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的内容。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

它解释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与运用难点:用面积法和拼图法等方法证明勾股定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数学思考:经历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发展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情感态度:通过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对比介绍我国古代和西方数学家有关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策略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

学生对从一般直角三角形中找出存在的面积关系可能有难点,让学生充分交流,结合课件展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在拼图游戏和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这两个环节存在学习困难,因此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节课学习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结合信息化手段的使用,能够达到学习目标。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课件-视频图像)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应邀参加一位朋友的餐会,这位善于观察和理解的数学家却凝视脚下这些排列规则、美丽的方形磁砖,但他不只是欣赏磁砖的美丽,而是想到它们和数之间的关系。

18.1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案

18.1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案

18.1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案18.1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热情.2.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3.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难点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对勾股定理文化背景的了解,激发起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兴趣。

活动2:观察特例,发现新知观察、分析瓷砖图案,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活动3:深入探究,交流归纳观察、分析方格图,得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4:拼图验证,加深理解通过割补图形的方法,剪拼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激发探索精神.活动5:实践应用,拓展提高通过例题和练习,初步掌握勾股定理的运用。

活动6:回顾小结,整体感知回顾、反思、交流,总结。

活动7:布置作业,加深巩固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发展提高.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1:你相信有外星人的存在吗?近年来,随着不断出现的UFO事件,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有外星人的存在。

很多人对于确定外星人存在的方法提出建议,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多年前也曾对此提出看法。

他建议,要探知其他星球上有没有“人”,我们可以向太空发射一种图形,因为这种图形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人类所认识,如果他们是“文明人”,也必定认识这种图形.你知道这个图案的作用吗?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教师出示图片.教师结合图片说明这个图形是几千年前人类发现和探索勾股定理时用到的图形。

《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

《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

《17.1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勾股定理的探究、证明及简单应用.2.内容解析勾股定理的内容是:假如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长,就能够求出第三边长.勾股定理常用来求解线段长度或距离问题.勾股定理的探究是从专门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动身,到网格中的直角三角形,再到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表达了从专门到一样的探探究、发觉和证明的过程.证明勾股定理的关键是利用割补法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发觉图形的性质,提出一样的猜想,并获得定理的证明.我国古代在数学方面又许多杰出的研究成果,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确实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教学中能够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奉献,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围绕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究并证明勾股定理.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教学目标(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了解关于勾股定理的文化历史背景,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能用勾股定明白得决一些简单问题.2.目标解析(1)学生通过观看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归纳并合理地用数学语言表示勾股定理的结论.明白得赵爽弦图的意义及其证明勾股定理的思路,能通过割补法构造图形证明勾股定理.了解勾股定理相关的史料,明白我国古代在研究勾股定理上的杰出成就.(2)学生能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运算,关键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能求第三条边的长度.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勾股定理是反映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一个专门的结论.在正方形网格中比较容易发觉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而得出三边之间的关系.但要从等腰直角三角形过渡到网格中的一样直角三角形,提出合理的猜想,学生有较大困难.学生第一次尝试用构造图形的方法来证明定理存在较大的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想到用合理的割补方法求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先引导学生观看网格背景下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然后摸索没有网格背景下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再将这种关系表示成边长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学生自然合理地发觉和证明勾股定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勾股定理的探究和证明.四、教学过程设计1.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学科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2021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右图确实是大会会徽的图案.你见过那个图案吗?它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差不多图形组成?那个图案有什么专门的意义?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我们明白,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问题1三个角的数量关系明确吗?三条边的数量关系明确吗?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总结归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勾股定理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通过总结归纳,教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教师设计具体情境,如测量未知边长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面临实际问题,引出勾股定理的学习需求。
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勾股定理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勾股定理的含义和应用。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思考直角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勾股定理的规律。
2.教师给出勾股定理的定义,解释勾股定理的表达式,并通过几何图形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含义。
(三)小组合作
1.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2.教师设计合作任务,如共同制作勾股定理的演示道具,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3.教师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等。
2.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勾股定理,培养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
3.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勾股定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自信心。
五、案例亮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美、逻辑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的推理和计算。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勾股定理这一章节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地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在联系。然而,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仍存在以下困难:对勾股定理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灵活运用;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粗心大意的情况;对于定理的证明过程,可能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3.拓展提高题: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道涉及勾股定理与其他数学知识相结合的题目,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4.小组合作作业:布置一道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要求学生相互讨论、分工合作,共同解决一个较为复杂的勾股定理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交流沟通能力。
5.思考题:提出一个关于勾股定理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定理的本质和内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创设情境:展示一个实际情境,如一块直角三角形的土地,要求学生计算斜边的长度。让学生意识到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勾股定理的概念:通过导入环节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发现勾股定理。用数学符号表示勾股定理,并解释定理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1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汉滨区田坝镇天山初中许长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面积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观察、猜想、验证的数学方法,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2、让学生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了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二、教学重点
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
三、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

四、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诱导
相传25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作客,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图案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

(教师展示一下图片。


图一图二
同学们也来观察一下,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数量关系?(引入新课)
(二)探究指导
探究提纲:
1、上图中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由这三个正方形A、B、C的边长构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有怎样的特殊关系?
3、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类比上述方法在图三、图四的网格上探索两条直角边不相等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

若网格中每一个小方格面积为1个单位面积,那么正方形A、B、C的面积为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结论呢?
4、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吗?
(三)展示归纳
1、抽有一定问题的学生逐题汇报解答过程,学生说教师写。

2、发动学生评价、补充和完善。

3、教师精讲,重点关注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变式练习
(每个变式练习先让学生做,教师巡回指导,然后让有一定问题的学生汇报展示,发动学生评价完善,教师强调关键地方,总结思想方法,在进行下一个练习)
1、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

(1)已知a=6,c=10,求b ;
(2)已知a=5,b=12,求c ;
(3)已知c=25,b=15,求a
2、如图字母B 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如图4为某楼梯,测得楼梯的长为5米,高3米,计划在楼梯表面铺地毯,地毯的长度至少需要多少米?
4、去年10月份的一次强风把小明家门前的一棵8米高的大树从3米处折断了,折断的树枝会不会打到停在大树旁3.9米处的小轿车呢?为什么?
(五)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由学生来陈述,百花齐放。

教师不做限定,没说到的,教师补充)
(六)作业
B
16925 5米 3米
17.1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操作模式及操作要领
一、操作模式
“四环五课型”教学模式中的第二类概念课,四环节为:情境诱导、探究指导、展示归纳、变式练习。

二、操作要领
1、情境诱导的操作要领:
通过毕达哥拉斯的故事情境把学生从非上课环境调节到上课环境,达到既点题又形成悬念的效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主题。

2、探究指导的操作要领:
一是学生按照探究提纲中的问题依次探究,可以与同学讨论,个别学生必要时允许看书;二是学生探究时,教师可以先进行简单的板书准备,然后到学生中巡视指导,了解掌握学生的探究状况,对学生的各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展示归纳的操作要领:
展示过程中,一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要让他们充分表达完自己的想法;二是要让有典型问题的学生展示,达到暴漏问题的目的;三是学生展示时教师当好合作者;四是要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和完善。

归纳时教师对突出问题、学生易错问题精讲或强调。

4、变式练习的操作要领:
要逐题出示,让学生在每个题目的问题都得到解决后,在进入下一个题目,每个题目先让学生做,再让学生展示,然后让学生评价、补充和完善,最后教师小结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