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放大镜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一、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源自大班科学教材《放大镜》。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基础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放大镜的基础原理,并知晓放大镜如何放大物体。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的能力,以提高观察事物的细致程度。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放大镜的基础原理和使用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放大镜的放大效果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教材、PPT、实物模型等。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以及一组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并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以感受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2. 讲解放大镜的基础原理:通过PPT展示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引导学生了解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3. 示范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包括握镜、观察和调整焦距等步骤。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放大镜观察实物模型,并尝试发现放大镜的放大效果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5.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放大镜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放大镜的基础原理成像原理: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使用方法:1. 握镜:稳定地握住镜柄。

2. 观察:将镜头对准物体,调整焦距,找到清晰的像。

3. 调整:物体距离变远,焦距需减小;物体距离变近,焦距需增大。

七、作业设计1. 使用放大镜观察家里的物品,并记录下你所观察到的放大效果。

2. 尝试使用放大镜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例如:找出人民币上的防伪标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放大镜的兴趣很高,通过实践活动,他们基本掌握了放大镜的基础原理和使用方法。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放大镜》。

本节课主要让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学习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科学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知道放大镜可以将物体放大。

2. 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科学兴趣。

3. 通过观察和交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科学兴趣。

难点:让幼儿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观察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放大镜,教师准备一些小物品如昆虫、植物等用于观察。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张白纸,用于记录观察到的物品。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些小物品,如昆虫、植物等,引导幼儿观察。

然后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使用放大镜来观察这些小物品。

2. 讲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教师向幼儿讲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如何将放大镜放在眼睛上,如何移动放大镜来观察不同的角度。

3. 实践观察:幼儿分组进行实践观察,教师提供一些小物品供幼儿观察。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放大镜,并引导幼儿记录观察到的物品。

4. 交流分享:每组幼儿向其他幼儿展示他们观察到的物品,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心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放大镜原理:放大镜可以将物体放大放大镜使用方法:放大镜放在眼睛上,移动放大镜观察不同角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找一个感兴趣的物品,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答案:幼儿观察到的物品名称、放大镜观察到的细节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应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让幼儿掌握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和科学兴趣。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科学活动,如观察不同类型的放大镜,比较它们的放大效果,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科学兴趣。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最新6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最新6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最新6篇)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篇一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课前视频导入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

(预测-实测)(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

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

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

幼儿园大班科学《放大镜》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放大镜》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奇妙的探索》第四章《我们身边的科学》,具体内容为《放大镜》。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基本结构、使用方法以及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表达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了解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幼儿的生活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发现其中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图片、实物、PPT等。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观察记录表、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出示放大镜,引导幼儿观察放大镜的外观,讨论放大镜的用途。

(2)邀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 基本概念讲解(5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放大镜的结构,讲解放大镜的各部分名称。

(2)讲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让幼儿初步了解放大镜的作用。

3. 例题讲解(5分钟)(1)教师用放大镜观察一个实物,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实物的特点。

(2)讨论如何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幼儿分组,每组一个放大镜,观察指定物体。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发现观察物体的特点。

(1)每组代表分享观察到的物体特点。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结构2.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3.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4. 观察物体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记录下来。

答案:略2. 作业要求:描述观察到的物体特点,尽量用生动的语言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在使用放大镜时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将放大镜带回家,与家长一起探索生活中的奇妙现象,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探索物理世界》第三章第三节,主题为“放大镜”。

详细内容包括: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3.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重点:放大镜的构造、凸透镜成像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实验箱等。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实验记录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神秘的信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清里面的内容,引出放大镜。

2. 讲解:介绍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

4.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其他同学点评并给出建议。

5. 应用:展示生活中使用放大镜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实际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构造2. 凸透镜成像原理3.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4. 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物体,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2. 答案要求:描述观察到的物体细节,说明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原理和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放大镜进行科学探究,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设计。

4.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和记录要求。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放大镜》教案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放大镜》教案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第五册第十章《有趣的工具》,具体内容为“放大镜”。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放大镜的结构、用途及其工作原理,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交流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互助的品质,增强幼儿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学会观察、描述。

难点: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图片、实物(如蚂蚁、树叶等)。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放大镜,引导幼儿观察实物,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讲解放大镜的结构、用途及其工作原理。

结合实例,让幼儿了解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观察活动,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树叶等实物,并记录下来。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课堂讨论5. 动手操作教师发放画纸和彩笔,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画纸上的图案,并尝试用彩笔进行描绘。

教师指导幼儿进行操作,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结构:镜片、镜柄、底座。

2. 放大镜的用途:观察微小物体,如蚂蚁、树叶等。

3. 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凸透镜成像,物体在镜片的一倍焦距内,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并描绘下来。

2. 答案:根据观察到的物体进行描绘,如树叶、蚂蚁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掌握较好,但在观察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实物的描述不够详细,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尝试用放大镜观察其他物体,如昆虫、植物等,并记录下来。

在家庭中,鼓励家长参与,共同完成观察任务。

大班科学优质教案《放大镜》及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优质教案《放大镜》及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优质教案《放大镜》及教学反思《放大镜》大班科学优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工具》,具体内容为第三节《放大镜秘密》。

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幼儿解放大镜构造、用途,并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认识放大镜,解放大镜构造和用途。

2. 能力目标:让幼儿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描述观察到现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教学重点:认识放大镜,解放大镜构造、用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各种图片、实物(如蚂蚁、树叶等)。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画纸、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幼儿观察一只蚂蚁搬运食物过程,引发他们对微小物体兴趣。

2. 例题讲解:a. 向幼儿展示放大镜,引导他们观察放大镜构造。

b. 介绍放大镜用途,如观察微小物体、阅读等。

c. 示范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让幼儿模仿。

3. 随堂练习:a. 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各种图片和实物,并描述观察到现象。

b. 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手指,解放大镜放大效果。

a.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观察到现象。

b. 讨论放大镜用途,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使用放大镜。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构造:镜片、镜柄。

2. 放大镜用途:观察微小物体、阅读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放大镜观察生活中微小物体,并记录下来。

答案:根据观察到物体,如实记录。

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探讨放大镜其他用途。

答案:根据探讨结果,如实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充分解放大镜构造、用途,并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学习情况,确保他们都能掌握放大镜使用方法。

2. 拓展延伸:在下一节课中,可以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更多生活中微小物体,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利用放大镜解决实际问题。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一、教学内容《放大镜》是中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详细介绍了放大镜的原理、使用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将了解放大镜的基本结构,掌握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和注意力。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实物(如树叶、昆虫等)。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装有各种有趣的实物,引发幼儿好奇心。

邀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盒子里的实物,讨论观察到的细节。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用放大镜展示一个实物(如树叶),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细节。

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强调观察时要注意的事项。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发一个放大镜和实物。

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实物,记录观察到的细节。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讨论放大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探索精神。

5. 创作环节(10分钟)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环境,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对象进行绘画。

教师指导幼儿绘画,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原理和结构图。

2. 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步骤图。

3. 实物的观察记录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答案:根据观察到的物体,如实记录其细节。

2. 作业题目:与家人分享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让他们试着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中,幼儿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掌握情况如何?观察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改进?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中继续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篇一】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探究与实践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含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含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含反思1.1 活动背景:1.1.1 放大镜是一种常见的观察工具,能让幼儿更清楚地观察到细微的物体。

1.1.2 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1.1.3 本次活动适用于大班幼儿,结合日常生活和科学知识,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2.1.1 握持放大镜:用手握住放大镜,手指放在镜子的边缘,避免遮挡光线。

2.1.2 调整焦距:根据观察物体的距离,调整放大镜的焦距,使物体清晰可见。

2.1.3 观察物体:将放大镜对准物体,观察物体的细节,并用语言描述。

三、教学内容3.1 活动准备:3.1.1 放大镜: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放大镜。

3.1.2 观察物体:准备一些细微的物体,如树叶、花蕊等。

3.1.3 教学场地:选择一个宽敞明亮的地方进行活动。

四、教学目标4.1 认知目标:4.1.1 让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基本使用方法。

4.1.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4.1.3 帮助幼儿认识细微物体,提高幼儿的细心观察能力。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掌握放大镜的握持方法,避免手指遮挡光线。

5.1.2 调整放大镜的焦距,使物体清晰可见。

5.1.3 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物体细节。

5.2 教学重点:5.2.1 引导幼儿正确使用放大镜,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2.2 鼓励幼儿积极观察、探索,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5.2.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分享观察成果。

(由于篇幅原因,剩余五个章节暂不编写,如需后续内容,请告知。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6.1.1 放大镜: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放大镜。

6.1.2 观察物体:准备一些细微的物体,如树叶、花蕊等。

6.1.3 教学场地:选择一个宽敞明亮的地方进行活动。

七、教学过程7.1 活动导入:7.1.1 教师向幼儿展示放大镜,引发幼儿对放大镜的好奇心。

7.1.2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放大镜的认知和观察经验。

大班科学《放大镜》教案

大班科学《放大镜》教案

大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工具与测量》第三节《放大镜》。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放大镜的结构与原理,了解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培养观察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会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提高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观察技巧。

重点:放大镜的结构、原理及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展示台、实物(如蚂蚁、树叶等)。

学具:每组一个放大镜、观察记录表、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放大镜,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个工具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 讲解放大镜的结构与原理(10分钟)教师讲解放大镜的结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5分钟)教师现场演示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强调观察技巧。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一个实物(如蚂蚁),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并讲解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使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实物,完成观察记录表。

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强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结构与原理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观察技巧3. 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作业答案:(1)观察对象:树叶(2)观察结果:树叶上有许多细小的纹路,颜色深浅不一。

2. 拓展延伸:讨论放大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放大镜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放大镜的认识程度,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科学放大镜教案(通用10篇)

科学放大镜教案(通用10篇)

科学放大镜教案科学放大镜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放大镜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放大镜教案篇1活动目标:1、认识放大镜,初步学习使用放大镜。

2、激发幼儿探索使用放大镜的兴趣。

3、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活动重点: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活动难点:发现随着放大镜的上下移动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活动准备:1、幼儿每人一个放大镜。

2、每组准备一些可观察的物体。

活动过程:一、教师出示放大镜,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教师: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2、介绍名称——放大镜。

二、引导幼儿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外形特点。

1、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用手摸,用眼观察,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2、幼儿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放大镜是什么样子的?3、教师小结:放大镜和普通的玻璃的不同,它是中间凸起的,边缘是薄的。

三、引导幼儿学习使用放大镜。

1、幼儿用放大镜自由观察桌面上的物体,感知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部分幼儿到前面展示自己如何使用放大镜。

3、教师示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并小结:在使用放大镜时,慢慢上下移动放大镜,保持合适的距离,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四、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1、通过图片让幼儿感知放大镜的使用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幼儿再次使用放大镜随意观察活动室内任何地方,体验使用放大镜带来的乐趣。

科学放大镜教案篇2一、主题来源:幼儿天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他们精力充沛,富于幻想,源于孩子们对手影、皮影等光射作用的好奇,对物体变化的好奇,因此,我们预设了《科学放大镜》主题活动,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入手,和他们一起探索光、影、旋转、变化的奥秘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幼儿在观察、发现、操作、探索等活动中了解科学现象,感受科学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从而形成积极探索、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科学放大镜》大班教案

《科学放大镜》大班教案

《科学放大镜》大班教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2. 探究放大镜下的各种物体,观察它们的细节特征。

3. 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放大镜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2.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放大镜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难点: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能够进行合理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各种物体(如树叶、昆虫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有趣的放大镜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

3.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用放大镜观察教师提供的各种物体,记录下观察到的细节特征。

4. 分享观察结果: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有趣的观察结果,进行分享和讨论。

5. 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让学生带着放大镜走出教室,观察校园中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放大镜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放大镜观察家里的某个物体,记录下它的细节特征。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物体,进行详细的描述。

2.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经验,发现一个科学现象,并进行解释。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一个科学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观察和解释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培养他们的解释能力。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放大镜制作比赛,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寻找更多的科学现象,进行观察和解释。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认识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含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含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含反思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和用途。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二、活动准备1. 放大镜若干个2. 不同尺寸的图片若干张3. 记录本和笔4. 教学PPT三、活动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PPT中的图片,引导幼儿发现图片中的细节。

2. 介绍放大镜:展示放大镜,让幼儿观察放大镜的形状、结构,并讲解放大镜的用途。

3. 实践操作:分发放大镜和图片,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记录下观察到的细节。

4. 分享交流: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细节。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下放大镜的作用。

2. 环境创设:在班级科学角放置放大镜,供幼儿随时观察使用。

3. 科学探索:开展“探秘放大镜”主题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探索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五、活动反思1.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充分关注幼儿的观察、操作和交流,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其中。

2. 教师是否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幼儿引导和帮助,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3. 教师是否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4. 活动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和教育价值。

5. 活动延伸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否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主动地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2. 评估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的细致程度,是否能发现并描述图片中的微小细节。

3. 考察幼儿在分享交流时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

4. 关注幼儿在活动结束后的兴趣延续,是否对生活中的放大镜现象保持好奇和探索的热情。

七、教学资源1. 放大镜:用于幼儿实际操作,观察图片细节。

2. 图片:提供不同尺寸和内容的图片,增加观察的趣味性。

3. 记录本和笔:用于幼儿记录观察到的细节。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放大镜》。

教材内容包括:1. 认识放大镜及其作用;2. 学习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3. 探索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放大镜及其作用,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难点:探索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各种物体(如昆虫、植物等)、黑板、投影仪。

学具:每个学生一个放大镜、观察记录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各种物体,尝试用眼睛看清楚细节。

2. 讲解放大镜的作用:介绍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让学生明白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微小的物体。

3. 示范使用放大镜:教师展示如何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体的细节。

4. 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分组用放大镜观察提供的各种物体,记录观察到的细节。

5. 探索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放大镜下的物体成像,让学生发现放大镜成像是倒立的。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家里的物品,记录观察到的细节,并画出放大镜成像的形状。

六、板书设计放大镜:基本结构:镜片、手柄使用方法:物体放在镜片前方,眼睛看镜片后方成像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七、作业设计1. 观察家里的物品,用放大镜找出有趣的细节,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2. 画出放大镜成像的形状,并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学生在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方面的表现,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简易放大镜,探索放大镜的其它用途。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认识放大镜的镜片、手柄等组成部分,了解放大镜如何放大物体,并观察到细节。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含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含反思

一、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含反思二、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活动准备:1. 放大镜若干个2. 不同大小、颜色的实物卡片3. 记录本和笔4. 音乐播放设备四、活动过程:1. 引入:邀请幼儿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引导幼儿发现物品的细节部分。

2. 介绍放大镜:向幼儿展示放大镜,让幼儿观察放大镜的外形特征,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呢?”3. 探索放大镜的原理: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用放大镜观察实物卡片,引导幼儿发现放大镜能让物体看起来更大,并观察到物体的细节部分。

4. 观察比赛:邀请幼儿分组进行观察比赛,每组用放大镜观察同一张实物卡片,看谁观察到的细节最多。

5. 记录和分享:鼓励幼儿用记录本和笔记录下观察到的细节,并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

五、活动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放大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观察和探索。

在观察比赛中,幼儿充分发挥了合作精神,互相鼓励,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活动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放大镜的特征和作用,让幼儿亲身体验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效果。

我也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观察任务。

在活动结束后,我发现部分幼儿在分享观察成果时,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但部分幼儿的表达较为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活动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语言表达的环节,如让幼儿用词语描述观察到的细节,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对放大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将继续关注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爱。

六、活动准备:1. 自然界的图片,如花朵、树叶、昆虫等2. 放大镜3. 记录卡纸4. 彩色笔5. 透明胶带七、活动过程:1. 自然探索:带幼儿到户外,观察自然界的各种事物。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材,以《放大镜》为主题。

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基本特性,探索放大镜下的奇妙世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放大镜,了解放大镜的基本特性,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认识放大镜,了解放大镜的基本特性,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难点:探索放大镜下的奇妙世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显微镜、实物标本、图片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放大镜,其他观察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尝试用放大镜观察。

2. 认识放大镜:讲解放大镜的基本特性,如放大倍数、焦距等。

3. 操作实践: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实物标本,如昆虫、植物等。

4. 探索放大镜下的奇妙世界:让幼儿自由探索放大镜下的世界,鼓励他们发现新奇的事物。

5. 分享与交流: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放大镜的基本特性:放大倍数、焦距放大镜下的奇妙世界:昆虫、植物、人体等七、作业设计1. 观察家庭中的物品,用放大镜找出奇特的事物。

2. 家长协助幼儿记录观察成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和掌握程度,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中继续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探索更多奇妙的世界。

同时,可以组织家长座谈会,分享放大镜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经验。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补充1. 放大镜的基本原理:讲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如凸透镜成像等。

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如观察角度、调整焦距等。

3. 放大镜下的奇妙世界:让幼儿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如昆虫、植物、矿物等,探索放大镜带来的奇妙变化。

小学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范文共三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范文共三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范文【篇一】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探究与实践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科学放大镜》大班教案

《科学放大镜》大班教案

《科学放大镜》大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放大镜》教材第五章“探索微观世界”,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比较两者的异同,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功能,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显微镜的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细胞的观察与比较。

教学重点: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基本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切片、示教显微镜、教学PPT等。

2. 学具:每组一台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擦镜纸、学生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放大镜、望远镜等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的作用,引出显微镜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实践操作:a. 示范操作显微镜,展示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

b. 学生分组操作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切片。

4.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的异同。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完成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的植物或动物,描述其细胞结构,并比较与课堂所学的异同。

2. 答案:根据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完成描述和比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细胞结构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载玻片的放置、调节焦距等,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探索更多关于细胞的知识,如细胞的分裂、细胞器的作用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放大镜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放大镜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放大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观察》,详细内容为“放大镜的使用和观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掌握放大镜的基本结构,知道放大镜的用途。

2. 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能力,提高观察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图片、实物等。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观察卡片、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放大镜,引导幼儿观察放大镜的外观,讨论放大镜的用途。

2. 讲解放大镜的基本结构(10分钟)教师讲解放大镜的镜片、镜柄、镜圈等部分,让幼儿了解放大镜的结构。

3. 示范放大镜的使用方法(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提醒幼儿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幼儿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中的物体,并讲解观察到的现象。

5.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使用放大镜观察卡片上的物体,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画出观察到的图案。

(2)思考:放大镜还有哪些用途?2. 答案:(1)观察到的图案示例:树叶、花瓣、昆虫等。

(2)放大镜的其他用途:如观察地图、研究昆虫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掌握了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正确使用放大镜,避免发生意外。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到户外使用放大镜观察自然物体,培养观察力。

(2)开展“放大镜创意绘画”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3)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探讨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1)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1) 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

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触角——形状结构各异足——密布细毛,有钩爪……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教学过程】一、观察美丽的晶体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糖盐味精记忆中放大镜下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3、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1、晶体的形成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

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晶体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规则几何外形固体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1、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一、显微镜的发展1、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

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

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