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整理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科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科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科区域经济学一、填空题1、需求理论表明,需求量与价格成变动,这个规律的根源在于。

2、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倾斜的曲线,它表明商品价格与供给量是成同方向变动的。

3、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4、价格上限是政府为了限制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规定的这种商品的价格。

5、.能够做到薄利多销的商品是需求弹性的商品。

6、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的条件下,卖者适当价格能增加总收益。

7、如果某种商品需求缺乏弹性而供给富有弹性,则税收就主要落在身上。

8、如果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

9、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

10、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而在其他市场上,一般是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11、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产品差别,厂商数量。

12、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的成功取决于竞争。

13、垄断企业实行歧视定价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其基本原则是对需求富有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价,对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价。

14、垄断企业对卖给不同消费者的同样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这种定价策略称为。

15、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分析法。

16、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中,价格变动引起的变动,而生产技术的变动引起的变动。

17、需求弹性是指的变动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18、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方向变动。

19、当某商品的价格上升5%,而需求量减少8%时,该商品属于需求弹性。

当某商品的价格下降5%,而需求量增加2%时,该商品属于需求弹性。

20、如果交叉弹性为负值,则两种商品为关系。

21、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

22、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表示。

23、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

24、消费者均衡研究的是消费者在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答案打印版广东某学院考试资料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答案打印版广东某学院考试资料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指南一、题型二、复习重点1、区域经济学的根本特征、理论体系、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区域经济学的根本特征:区域性、非均衡性、阶段性、连续性、开放性(5个)(这道题百度的,答案不是很肯定)◆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区域经济政策理论◆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学派:新经济地理学派、新制度学派、区域管理学派2、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历史使命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历史使命:(1)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深入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

全国资源有效利用必须落实到各个地区,加速工业化进程缩小与世界发展的差距工业化已经达到较高程度的发达地区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某些城市,则要担负起发展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追赶世界发展步伐的历史重任。

(2)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它们将负责制定各地区的开发与发展规划,并采取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4)区域经济政策(5)区域开发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P35)◆一、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1)产权理论是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2)组织,即市场组织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构成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其中心内容是交易成本问题。

◆二、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因为区域经济制度的环境的中心是产权安排和交易成本,其特点是: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和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4、区域开发、区域经济开发模式(P50)◆区域经济开发的概念: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经济的过程。

区域开发是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求得对区域内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经济的最大限度的增长和社会进步。

电大【区域经济学】电大期末考试(作业答案及综合题)

电大【区域经济学】电大期末考试(作业答案及综合题)

电大【区域经济学】电大期末考试(作业答案及综合题)【区域经济学】电大期末考试最新小抄(作业答案及综合题)《区域经济学》一、判断题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度。

(×)二、单项选择题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20世纪5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市场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科林·克拉)首先提出来的。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D资源缺乏型)区域。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建筑)三、多项选择题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CD)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CD)。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BC)。

A.新经济地理学派B.新制度学派 C.区域管理学派 D.区位理论学派4.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主要包括(ABC)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B 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包括(AB)。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整理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整理

一、名词解释1、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2、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3、产业结构:是指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4、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形态;5、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6、城乡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7、: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8、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所引起的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的国家的再增加;二、概念辨析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regional economy 在一定区域内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反映不同地区内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3、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三、简答题2.简述增长极形成的条件1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这实际上是熊彼特关于创新学说的反映,即创意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元动力而非简单的或消费拉动;2必须具有;即发育成为增长级的地区需具备相当规模的、和存量,通过不断扩大,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率,形成规模经济;3要有适宜经济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它包括既要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等“硬”,还要有政府高效率运作,恰当的经济政策、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3.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长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4.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2劳动力资源 3资本 4技术条件 5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 6制度安排与区域经济增长5.增长极理论的内涵“增长极”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的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当时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抽象的经济空间上;他认为经济空间是不平衡的,其发展中存在着极化作用,即经济空间中会有在一些中心或极这些中心或极的作用就类似于磁铁的磁极;这些中心或极在对外部因素起吸引作用时,还在相互之间起到吸引和排斥的作用并产生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些向心力与离心力相互会形成一定范围的“场”,“场”的中心就被佩鲁定义为增长极;6.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的标准1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已形成的产业结构砼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不能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是否能承担起全国地区分工的重要任务;区内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如何;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如何;结构性效益的高低怎样;2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区域社会总产值结构分析;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分析;农轻重产值结构分析;农业行业结构分析;工业结构分析;生产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3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产业的比较优势度;工业化结构比重数;产业专门化率;区位商;产业专业化系数;产业结构变化率7.产业链的内涵1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2产业链是程度的表达; 3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 4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8. 简述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波特认为,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程度四个关键要素以及机会、政府两个变数共同组成的竞争优势钻石体系, 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因;9.影响产业结构转换内里的因素1需求因素;从需求角度看,地区的需求水平、需求规模等需求因素拉动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消费层次越高,消费结构变化的越快,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压力越大;2供求因素;供给推动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能力、积累能力和供给弹性;技术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结构转换的源动力;地区的创新能力越强,产业结构的转换动力越大;高的投资与储蓄,高的供给弹性为产业结构的转换提供了空间;3外商投资因素;随着生产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越来越多地与其开放程度、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有很大的联系;所以一个地区的吸引外资情况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区的需求与供给,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转换能力;10. 威廉姆逊倒u假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区域间增长差异呈“倒U”型变化;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总体,区域差异逐渐扩大,然后区域差异保持稳定,但是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区域差异将随着总体经济增长而逐渐下降;四、论述题1、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答:一个国家的经济之所以会出现地域空间上的分异、形成不同的专业化产业和分工、经济结构和水平相异的区域,有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原因;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或理论,与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其产生和发展有其赖以存在的逻辑前提和客观基础;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人类的经济活动总要落脚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而这个地域空间经过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变迁,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一些地方的自然条件适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另一些地方就不适宜或难以适应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些地方宜于粮棉油农业生产,另一些地方则宜于矿业开发建设;还有一些地方,资源在这里组合效率优于其它地方;由此产生了区域差异、区位优势或区位的不同,这可以理解为自然形成的区域“级差地租”;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相比较,无论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还是社会经济资源及社会财富,都是有限的;这些稀缺的资源,即使分布均匀,由于区位效用的作用,也会向某些地区集聚;由此产生了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经济发展质量达到最大化的生产力布局这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倘若资源不是在稀缺的,而是无限的,那么区位将失去优势,区域差异消失,区域经济就成为无本之源了;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和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使得人类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假如生产要素分布是均衡的,或者即使不均衡但却在空间上可自由流动,各要素供给自然会从要素富集地区流向稀缺地区,形成世界大同的“均质”状态,要素可随时随处供给,这样,将不会存在交换,不会有要素价格,实际上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停滞、窒息和死亡;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毫无疑问,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可以导致区域经济分异,但并不是自然禀赋完全一致时就不产生分异;自然条件的不同、资源的稀缺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只是解释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不均衡性来看,它是流动性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不均衡才会产生流动的需要,但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阻止了要素均衡的实现途径,产生了产生流动的需要,但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阻止了要素均衡的实现途径,产生了区域差异;从均衡条件看,即使要素分布完全一致,理论和现实都证明经济的空间格局也将不完全一致;我们知道,经济从来不是完全在自然力作用下产生的,区域经济的差异实际上还有更深刻的因素在发挥作用;自然因素毕竟只是客观条件,它需要人类的主观活动才会发挥作用;否则就会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信条中;确实,自然因素在区域经济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这些因素如不通过人类有目的的经济活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自然条件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因此,不论在自然条件均质的情况下,还是自然条件不均质的情况下,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更为根本的因素是人为因素,这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经济活动的计划性表现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它是有经济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性而导致的;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要素的流向总是趋向于使其增值或提高效率的方向;一个企业生产规模在一定限度内增大,一般可收到节约单位产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好处,这就是企业的规模经济;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这就是集聚经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使得各生产要素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空间上,形成极化点或经济增长极,这些极化点、增长极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不断壮大、强化,从而形成以城市为极化中心的区域经济;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地域空间,有空间就有距离,既然要进行经济活动,就会产生运动,产生位移,就要克服空间的距离限制,支付距离成本;在均质的条件下,距离的远近也会导致费用成本的不同,因而经济活动也会因空间距离因素而发生分异;距离因子是区位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尽管现代科技和现代交通、通讯业的发展已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空间距离对人类活动的限制越来越少,但只要距离存在,经济活动就要支付距离成本,就要占用时间,而“时间就是金钱”;这些距离成本仍对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的发挥和空间集聚经济的实现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使得经济活动局限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综上所述,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这是自然力形成的,靠人力是难以改变或消除的,人类只能顺其自然,趋利避害,加以利用;这不仅是区域经济多样化、区域分工的前提,也恰恰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中心内容;经济活动的极化性,是人类经济活动对区域条件的利用、改造,它既有扩大区域经济差异方面的作用,也有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方面的影响,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即是使所有区域在发挥各自优势、尽可能获得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条件下,走向更高层次的均衡,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趋于均等化;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区域经济存在和分异的重要基础,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也就相应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支柱;2、人口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作为生产者的人口即为劳动人口,这些人口要作为劳动人口,必须具有一定的体力、技能与经验结合而形成的劳动能力;虽然有这种劳动能力的人口只是区域人口的一部分,但其生产却要为整个区域的人口服务;作为生产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的影响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下,区域劳动人口的多少及其所在区域总人口中的比重大小,直接影响到区域生产规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和区域发展的投资积累水平;后两者又反过来通过消费和投资再次影响到区域生产的发展规模,进而影响区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发展的经济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由等方面构成;区域人口的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德修养共同作用的集成;人口素质好的地区,创造的价值也高,经济区域发展水平也高;相反,人口素质低的区域则低;另一方面,人口素质与人口数量又一起影响到区域生产的部门构成;3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资源的开发,生产的发展总是从人口分布稠密的中心区域向外围区域不断发展,因此人口分布是影响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

区域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区域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开展与区域关系协调的科学。

以下是由关于区域经济学期末试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开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别离的经济产物。

5、在构造变化导向的选择和构造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和内外兼顾。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开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实际状况,并要以从地球系统的观点去制定详细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开展,必须采取“超特区”模式,给予比当年的经济特区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那么、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开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开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实际状况,并要以从地球系统的观点去制定详细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题4分,共20分)1、区域构造:区域构造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阔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涉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构造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根本原那么,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构造的高级化:产业构造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开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

产业构造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构造推进。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

区域经济学课后练习单项选择题1一、单项选择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区域B.区域规划C.区域开发D.区域发展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的学科A.经济增长B.区际关系C.区域资源D.政府管理3.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A.特殊规律B.模式C.一般规律D.历史4.区域经济学是()相结合的产物A.哲学与经济学B.地理学与经济学C.政治学与经济学D.管理学与经济学5.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很强的边缘学科A.基础性B.独立性C.复杂性D.应用性6.经济区域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 同质区域和()A.极化区域B.扩散区域C.行政区域D.自然区域7.区域规划的主体是A.企业B.政府C.企业与政府D.社会组织8.区域经济是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的总和A.社会活动B.政治活动C.文化活动D.经济关系9.()在构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过程中, 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

. A.杜. B.胡. C.韦. D.赫特纳10.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般包括()A.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和区域经济应用工具B.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政策C.区域经济发展、区经济政策及区域经济关系D.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经济关系11.()出版了《区域科学导论》一书, 标志着区域经济学的正式形成。

A.艾萨德B.杜能C.韦伯D.胡佛12.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按照赫特纳的观点, 无非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上()的因素A.经济B.人类C.政治D.人类与经济13.农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A.韦伯B.胡佛C.克里斯塔勒D.杜能14.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A.杜能B.胡佛C.克里斯塔勒D.韦伯15.运输区位论的提出者是()A.杜能B.胡佛C.克里斯塔勒D.韦伯16.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工业区位论的假设条件()A.工业原料、燃料产地分布在特定的地点, 并假设该地点为已知B.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C.研究对象是一个均质的国家或特定地区D.劳动力供给已知且不能流动, 在工资率固定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是充裕的17.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者是()A.杜能B.谢费尔C.克里斯塔勒D.韦伯18.在农业区位论中, 农业圈的第一个圈层主要()A.生产薪材、木料B.生产鲜奶、蔬菜C.生产谷物、马铃薯、苜蓿D.放牧牛羊19.在农业区位论中, 农业圈的最外面的圈层主要()A.生产薪材、木料B.生产鲜奶、蔬菜C.生产谷物、马铃薯、苜蓿D.放牧牛羊20.杜能的农业圈层理论分为几个圈层()A.4B.5C.6D.721.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认为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A.运费与劳动费B.运费、集聚与分散带来的利益C.劳动费、集聚与分散带来的利益D.运费、劳动费、集聚与分散效益22.胡佛在运输区位论中提出的运输成本由()构成A.线路运营费用与劳动费用B.站场费用与劳动费用C.线路运营费用与站场费用D.运输费用与损失23.根据中心地理论, 当k=3时为()原则A.市场最优原则B.交通最优原则C.行政最优原则D.区位最优原则24.根据中心地理论, 当k=4时为()原则A.市场最优原则B.交通最优原则C.行政最优原则D.区位最优原则25.根据中心地理论, 当k=7时为()原则A.市场最优原则B.交通最优原则C.行政最优原则D.区位最优原则26.埃德加·胡佛在构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时, 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基石是()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B.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D.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27.如果仅用原料指数来判断工厂区位的选择, 当原料指数=1时, 工厂区位布局在()A.消费地B.自由区位C.原料地D.燃料地28.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不同规模市场领地之间的数量关系由高级到低级为()A.1, 2, 6, 18, 54, …。

完整word版,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B.企业C.个人D.政府与企业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B.地区形象最佳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16 分)1. 区域: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复习资料《区域经济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B.企业C.个人D.政府及企业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B.地区形象最佳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及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及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区域经济学期末试题

区域经济学期末试题

区域经济学期末试卷
一、名称解释(每小题5分,总分10分)
1.规模经济
2.范围经济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总分30分)
1.请简答区域经济学的基础
2.请简答一个产品一个市场一种资源下的企业区位如何确定
3.请简述在只考虑交通成本确定企业最佳区位之后,企业区位如何受劳动力成本、电
力成本、税收等的影响产生移动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总分60分)
1.论述聚集经济的三种类型
2.试论波特的钻石模型的基本内容以及钻石模型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3.结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谈谈政府和市场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区域经济复习学题2016-07-11 10:30—11:301、( A.自然条件和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

2、区域经济空间运动的基本形式:( DE )A.区域发展B.区域增长C.演化D.集聚E.扩散3、当原料指数小于1、区位重量小于2时,区域产业布局时具有 A 倾向。

A.消费区4、属于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两个基本动因有:(CE )C.技术进步和技术结构特征是决定因素 E. 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转化5、满足下列哪些条件被称为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

(A、区位商≥2;E、产值比重≥15%;专业化系数≥0.5 )A.区位商≥2 B.区位商≥1.5 C、产值比重≥10%D.专业化系数≥0.33 E.产值比重≥15%1、城市化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2、地区形象是公众对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3、区域创新区域创新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要素,或者实现要素的新组合而形成的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创造新东西的新手段、新能力,包括区域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4、区域经济政策是指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旨在协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各种法令、条例和措施。

它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规范区域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诱导和保证区域经济按既定目标发展的重要手段5、恩格尔系数1、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是什么?1、产业区目标驱动机制。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所含的内容,包括其对产业布局活动的约束作用和推动作用两个方面。

从其约束作用来看,关键是对布局目标的约束。

2、利益驱动机制。

利益驱动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

无论杜能、韦伯,还是胡佛、艾萨德的理论中,所强调的都是如何实现布局利润的最大化,亦体现了利益驱动型布局的这一指导思想。

3、宏观调控机制。

产业区位选择还必须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是控制投资的规模和方向。

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的直接投资和财政税收等手段。

4、市场调控机制。

2023年大学_区域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3年大学_区域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3年区域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2023年区域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一)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区域经济增长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3、核心区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投资环境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ABCD2、BC3、 A4、 A5、 D6、ABCD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 规范政府职能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 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C 南南合作D 东西合作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A科技进步 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A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小城市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A 应当有很高的区位商B 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C 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 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7、 A 8、 AB 9、ABCD 10、 A 11、ABC 12、ABCD7、对地区的国有企业进行--------,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改变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区域经济学应用的具体行动。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整理范文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整理范文

一、名词解释1、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2、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3、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4、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5、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6、城乡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

7、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8、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

二、概念辨析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

区域经济学重点知识期末复习题

区域经济学重点知识期末复习题

美国西部开发主要经验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既坚持市场经济原则,又充分发挥政府在西部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在美国西部开发史上,政府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政府对西部开发事务的介入,不仅涉及到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特属政府部门的建立,而且涉及到政府对西部发展的资金投入与收入所得的再分配。

除此之外,州、县等地方政府具有相当灵活的自主权,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企业的进入,巩固了美国西部开发的经济基础。

美国西部开发开始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展开的,由于是以自发性的开发为主,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虽然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现象,但资本和人力资源的解决没有遇到大的困难。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经过上百年的开发,西部实现了与东部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2、鼓励移民和人才的流动。

如果说淘金热兴起时的移民是靠利润的诱惑和市场的自发作用吸引的话,那么到后来,政府的引导对西部地区的移民起了重要作用。

土地的廉价出售和低价租赁吸引了大量移民去西部定居。

移民队伍中不仅有普通的劳动者,而且有掌握各种技艺高素质的人才,有商人、资本家和各种手工业者。

他们富有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对美国西部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3、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19 世纪末基本形成全国铁路运输网,对西部开发和国民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经济学家称19 世纪的美国历史基本是一部铁路成功史。

交通运输业的优先发展,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地区专业化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了,也为西部其他部门、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重视科技的推动作用。

在美国西部的开发中,科学技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西部地区土地价格低廉、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非常适合高新技术工业的发展。

二战以后,西部和南部抓住美国大量军事工业转为民用的契机,迅速发展了宇航、原子能、电子等高科技产业。

美国几个最著名的高新技术工业科研生产基地,如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北卡罗来纳州的“三角研究区”、亚特兰大的计算机工业区等都位于西部和南部。

马工程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

马工程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

马工程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就是()A.社会生产力B.物质资料生产C.社会生产关系D.社会生产方式2.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它们依次是()A.生产、消费、互换、分配B.互换、生产、分配、消费C.分配、交换、生产、消费D.生产、分配、交换、消费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有的决定性条件就是()A.劳动力属于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B.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C.统一的国内市场的构成和发展D.创建起至健全的市场制度和市场规则4.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是()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5.下列关于商品价值的定义中不恰当的就是()A.价值的实体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相同商品所涵盖的价值只有量的差别,在质上就是相同的C.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D.交换价值就是价值的基础,价值就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6.下列关于纸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纸币就是由国家发售并强制性流通的价值符号B.纸币代表贵金属执行流通手段职能C.纸币流通也必须遵从货币流通规律D.纸币流通必然导致通货膨胀7.通过对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分析可以窥见,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A.取得原资本价值B.增殖资本价值C.以获取消费资料D.以获取生产资料8.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是()A.超额剩余价值就是资本主义企业崇尚相对剩余价值的结果B.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C.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就是由个别企业提升劳动生产率产生的D.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的9.不变资本就是指()A.在生产过程中实物形态不发生变化的资本B.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出现迁移的资本C.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发生价值转移的资本D.在价值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出现价值细胞分裂的资本10.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A.依靠无为自己的消费性欲去扩大再生产B.把剩余价值用来扩大生产增加就业C.拨用占据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进一步不断扩大对工人的奴役D.把剩余价值不断用于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11.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A.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B.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C.生产资本转变为商品资本D.商品资本转变为货币资本12.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减少固定资本的()A.有形磨损B.无形磨损C.人为损耗D.自然力作用造成的损耗13.生产相对短缺就是()A.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B.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规律C.市场经济的通常规律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14.在中,属于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是()A.Ⅰ(v+m)与Ⅱ(500v+500m)B.Ⅰc与ⅡcC.Ⅰ(v+m)与ⅡcD.Ⅰc与Ⅱ(500v+500m)15.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就是由()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B.预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形成C.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构成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形成16.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和()A.全部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B.全部预付不变资本的比率C.社会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D.全部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的比率17.价值转变为生产价格以后()A.所有的资本家都只能得到平均利润B.所有的资本家都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C.资本家只能获得平均利润,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D.资本家既能够赢得平均利润,也可能将赢得超额利润18.在影响利息率的其他条件既定时,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A.在相同方向上发生变化B.在恰好相反方向上发生变化C.两者的变化无相关性D.两者成反比例变化19.银行利润由()A.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差额构成B.银行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构成C.银行买进资本增添的总收入形成D.银行资本增添的总收入形成20.股票价格()A.就是股票价值的货币整体表现B.与股票票面额完全一致C.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D.与股息成反比变化,与存款利息率成正比变化21.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就是()A.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地理位置差别B.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相同D.某种土地的特殊优越性和稀少性22.以下企业非政府形式中可能将不是寡头垄断企业的就是()A.托拉斯B.康采恩C.混合联手公司D.股份公司2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型垄断企业,其经济行为的最终目的在于()A.攻占国内市场B.赢得平均利润C.占领国外市场D.获得垄断利润24.国家寡头垄断资本主义存有非常大发展并沦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就是在()A.19世纪末20世纪初B.两次世界大战之间C.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D.20世纪80年代以后25.从资本输出主体来看,其主要形式有()A.私人资本输出和社会资本输出B.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C.企业资本输出和个人资本输出D.企业资本输出和社会资本输出26.经济全球化本质上就是()A.生产全球化B.贸易全球化C.资本全球化D.资源配置全球化27.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实质是为了垄断资产阶级()A.稳固政治统治者B.以获取巨额利润C.占领世界市场D.控制他国主权28.寡头垄断资产阶级强化和保持寡头垄断统治者的两手就是()A.推行福利政策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B.实行暴力镇压和推行改良主义C.展开劳资合作和强化科学管理D.保持低就业率和减少通货膨胀29.按照马克思的最初设想,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或分配原则应该是()A.按劳分配B.按要素分配C.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D.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3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中,著重效率主要彰显在()A.初次分配中B.再分配中C.按劳分配中D.按要素分配中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举的五个对备选项中存有二个至五个就是合乎题目建议的,恳请将其代码核对在题后的括号内,自考试题《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

区域经济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高区域内部的贸易壁垒B. 促进区域内部的贸易自由化C. 减少区域内部的投资D. 增加区域内部的移民限制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A. 自由贸易区B. 经济联盟C. 货币联盟D. 贸易保护主义答案:D3.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A. 促进经济增长B. 导致经济衰退C. 没有影响D. 导致经济停滞答案:A4.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哪个因素是推动区域内部贸易自由化的关键?A. 政治因素B. 文化因素C. 经济因素D. 军事因素答案:C5.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A. 建立自由贸易区B. 建立经济联盟C. 建立货币联盟D. 建立政治联盟答案:D...(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个主要阶段。

答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包括自由贸易区(FTA),经济联盟(EU),以及货币联盟(EMU)。

自由贸易区是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壁垒的初级阶段;经济联盟是成员国之间不仅取消贸易壁垒,还协调经济政策的中级阶段;货币联盟则是成员国之间使用统一货币的高级阶段。

2. 阐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答案: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降低贸易成本,增加贸易量。

同时,它还可能对非成员国形成贸易壁垒,导致贸易转移效应,影响全球贸易格局。

3. 描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答案: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促进成员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通过贸易自由化,成员国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实现产业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一体化还促进了技术交流和创新,有助于成员国产业结构的现代化。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答案: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有深远影响。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区域结构: 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分支的学科的重要标志。

它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 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有机组成, 区域内任何经济活动都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任何部分, 产生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区域内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经济区域: 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读并且补课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点辐射: 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 逐步扩散到较远的地区。

4.线辐射: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得带状源, 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

5.面辐射: 点辐射和线辐射大大加快了辐射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现代化进程。

其结果, 就会形成以中心城市或辐射干线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 即为面辐射。

6.古典区位论: 也叫成本决定论, 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 认为区位选择总是趋向于生产成本费用最低的地点。

7、区域经济一体化: 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 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 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 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 进而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 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8、经济特区: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 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地区活、享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

9、比较优势论: 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同类外国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 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 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 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 通过贸易增进利益。

10、欧盟: (European Union)最早由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建立的, 于1958年成立, 最早成为欧洲共同体, 其基本目标是避免欧洲的冲突、流血事件和破坏事件的发生, 维护欧洲的和平与发展, 实现对全体人民有利的经济一体化, 向政治联盟迈进。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道题)1. 解释“区域经济”。

2.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指什么?3. 请解释“产业集聚”。

4. “人口迁移”是什么概念?5. 请解释“城乡差距”。

答案:1.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和规律的经济总体。

2.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指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收入水平等存在差异和不平衡现象。

3.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同类或相关产业企业在空间上相对密集地分布的现象。

4.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长期或短期的流动和转移。

5. 城乡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平衡状态。

二、填空题(5道题)1.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包括()。

2. 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是()。

3. 产业集聚可以带来()效应。

4. 人口迁移可以导致()。

5. 城乡差距的缩小需要()的政策支持。

答案:1. 投资、技术和市场2. 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3. 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4. 人口结构的变化5. 统一和均衡三、单项选择题(5道题)1.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策不当- B. 资源配置不合理- C. 技术进步不足-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B. 资源配置不合理2. 产业集聚的主要效应包括()。

- A. 规模经济效应- B. 技术创新效应- C. 人才聚集效应-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3. 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包括()。

- A. 市场规模的扩大- B.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 C.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4. 城乡差距的缩小需要()。

- A. 城市的加快发展- B. 农村的产业升级- C. 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5.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之单选题1.(A)不属于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A.统一原则2.(A)的存在,是获得非均衡增长的区域经济的前提。

A区域贸易3.(A)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A.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4.(B)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

B.利益驱动5.(C)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C.工业赶超6.(C)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C.要素密集度7.(D)不属于新产业区。

D.经济特区8.(D)城镇体系又称城市金字塔或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D.顺序-规模分布型9.(D)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

D.熊彼特10.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柏出版的《相互依赖的经济》一书中,首次系统阐述了(A)A国际相互依赖理论11.产业内贸易的根本原因在于(A)A规模经济1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从其约束作用来看,关键是对(A)的约束。

A布局目标13.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B)B利益驱动机制14.成熟的城市社会中,城镇人口比重(C)C大于65%1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A)AS形1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A)A关联性17.传统工业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B)B运输因素18.从(B)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B.空间角度19.地区差异贸易的理论基础是(A)A绝对成本论20.对地区的国有企业进行(A),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改变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区域经济学应用的具体行动。

A信息化改造21.对第三产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D)。

D市场因素22.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且多布局在科研单位附近区域的属于(B)产业布局指向。

B高科技23.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A)A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24.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提出了(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2、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3、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4、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5、产业集群(cluster ):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6、城乡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

7、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8、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

二、概念辨析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区域经济(regio nal economy )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

3、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三、简答题2.简述增长极形成的条件(1 )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这实际上是熊彼特关于创新学说的反映,即创意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元动力而非简单的投资或消费拉动;(2 )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即发育成为增长级的地区需具备相当规模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存量,通过不断投资扩大经济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率,形成规模经济;(3)要有适宜经济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它包括既要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还要有政府高效率运作,恰当的经济政策、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软环境”。

3.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1 )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

(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长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

(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

(5 )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

(6 )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4.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2)劳动力资源(3)资本(4)技术条件(5)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6)制度安排与区域经济增长5.增长极理论的内涵“增长极”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的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当时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抽象的经济空间上。

他认为经济空间是不平衡的,其发展中存在着极化作用,即经济空间中会有在一些中心(或极)这些中心(或极)的作用就类似于磁铁的磁极。

这些中心(或极)在对外部因素起吸引作用时,还在相互之间起到吸引和排斥的作用并产生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些向心力与离心力相互会形成一定范围的“场”,“场”的中心就被佩鲁定义为增长极。

6.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的标准(1)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已形成的产业结构砼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不能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是否能承担起全国地区分工的重要任务;区内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如何;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如何;结构性效益的高低怎样。

(2)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区域社会总产值结构分析;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分析;农轻精品文档重产值结构分析;农业行业结构分析;工业结构分析;生产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

(3)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产业的比较优势度;工业化结构比重数;产业专门化率;区位商;产业专业化系数;产业结构变化率7.产业链的内涵(1)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2)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3)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4)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8.简述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波特认为,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程度四个关键要素以及机会、政府两个变数共同组成的竞争优势钻石体系,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因。

9.影响产业结构转换内里的因素(1 )需求因素。

从需求角度看,地区的需求水平、需求规模等需求因素拉动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

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消费层次越高,消费结构变化的越快,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压力越大。

(2 )供求因素。

供给推动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能力、积累能力和供给弹性。

技术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结构转换的源动力。

地区的创新能力越强,产业结构的转换动力越大。

高的投资与储蓄,高的供给弹性为产业结构的转换提供了空间。

(3)外商投资因素。

随着生产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越来越多地与其开放程度、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有很大的联系。

所以一个地区的吸引外资情况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区的需求与供给,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转换能力。

10.威廉姆逊倒u假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区域间增长差异呈“倒U”型变化。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总体经济增长,区域差异逐渐扩大,然后区域差异保持稳定,但是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区域差异将随着总体经济增长而逐渐下降。

四、论述题1、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答:一个国家的经济之所以会出现地域空间上的分异、形成不同的专业化产业和分工、经济结构和水平相异的区域,有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原因。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或理论,与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其产生和发展有其赖以存在的逻辑前提和客观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人类的经济活动总要落脚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而这个地域空间经过亿万年的沧海桑田3欢迎下载变迁,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一些地方的自然条件适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另一些地方就不适宜或难以适应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些地方宜于粮棉油农业生产, 另一些地方则宜于矿业开发建设;还有一些地方, 资源在这里组合效率优于其它地方。

由此产生了区域差异、区位优势或区位的不同, 这可以理解为自然形成的区域“级差地租” 。

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相比较, 无论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 还是社会经济资源及社会财富, 都是有限的。

这些稀缺的资源, 即使分布均匀,由于区位效用的作用, 也会向某些地区集聚。

由此产生了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经济发展质量达到最大化的生产力布局这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倘若资源不是在稀缺的, 而是无限的,那么区位将失去优势, 区域差异消失,区域经济就成为无本之源了。

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和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 使得人类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

假如生产要素分布是均衡的,或者即使不均衡但却在空间上可自由流动, 各要素供给自然会从要素富集地区流向稀缺地区,形成世界大同的“均质”状态, 要素可随时随处供给, 这样,将不会存在交换, 不会有要素价格,实际上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停滞、窒息和死亡。

(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毫无疑问, 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可以导致区域经济分异, 但并不是自然禀赋完全一致时就不产生分异。

自然条件的不同、资源的稀缺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只是解释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从不均衡性来看, 它是流动性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不均衡才会产生流动的需要, 但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阻止了要素均衡的实现途径,产生了产生流动的需要,但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阻止了要素均衡的实现途径, 产生了区域差异;从均衡条件看, 即使要素分布完全一致, 理论和现实都证明经济的空间格局也将不完全一致。

我们知道,经济从来不是完全在自然力作用下产生的, 区域经济的差异实际上还有更深刻的因素在发挥作用。

自然因素毕竟只是客观条件, 它需要人类的主观活动才会发挥作用。

否则就会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信条中。

确实, 自然因素在区域经济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这些因素如不通过人类有目的的经济活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自然条件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因此, 不论在自然条件均质的情况下, 还是自然条件不均质的情况下, 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更为根本的因素是人为因素, 这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经济活动的计划性表现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 它是有经济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性而导致的。

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 要素的流向总是趋向于使其增值或提高效率的方向。

一个企业生产规模在一定限度内增大, 一般可收到节约单位产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好处,这就是企业的规模经济。

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 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这就是集聚经济。

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使得各生产要素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空间上, 形成极化点或经济增长极, 这些极化点、增长极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 不断壮大、强化, 从而形成以城市为极化中心的区域经济。

(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地域空间,有空间就有距离,既然要进行经济活动, 就会产生运动精品文档产生位移,就要克服空间的距离限制, 支付距离成本。

在均质的条件下,距离的远近也会导致费用成本的不同, 因而经济活动也会因空间距离因素而发生分异。

距离因子是区位论的重要研究内容。

尽管现代科技和现代交通、通讯业的发展已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 使空间距离对人类活动的限制越来越少,但只要距离存在,经济活动就要支付距离成本, 就要占用时间而“时间就是金钱”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