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白话文学思潮
主讲人:许祖华
第二章 白话文学思潮
所谓“白话文学思潮”,是指 五四时期以倡导和创作白话文为主 要内容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在批 判文言文的过程中萌芽并发展的一 种文学思潮。这种文学思潮是先于 批判与启蒙文学思潮而出现的一种 文学思潮。同时,也是与批判和启 蒙文学思潮一同发展的文学思潮。
由此可见,身在现代社会而强写古人之感, 本为新的时代,却偏用文言之词,不仅不伦不类, 而且笑话百出。在这里,胡适抓住了词汇与社会 发展的关系这一关键,强烈的历史意识,使他仅 仅用一个例证就鲜明地揭示了文言词汇中大量 “套语”的不合理性。 从语法上看,文言的文法“极不精密”(钱玄同), 因为它仍处在意会的阶段,靠代代相传的经验, 通过耳濡目染自然地领悟.而且它又是一个封闭 的系统,没有相应“平等的语言文字相互比较” (胡适《国语的进化》),这就在客观上制约了文言语法的发展, 也就在实用功能上导致了文言各种功能的退化。
第二节 白话文学思潮的否定性内容 ——对文言的批判
对文言的批判是全面进行的:从文字到 词汇,从语法到实用功能,犹如剥笋似地一 层层裸露出文言衰老、迂腐的面目。对文言 不合理性的揭示也是多方位展开的,既有从 外向内的透视,也有又内向外的引申;既重 视对它本身不合理性的批判,更将这种不合 理性放在社会进化的背景下来审视。同时, 这种批判,还由纯粹的语言批判,上升到一 种文化的批判。这是对文言批判的最显著的特点。
(逼上梁山)
。这可以说是白话文学思
潮兴起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语言对人、对文学的重要意 义,是白话文学思潮兴起的内在原因
从语言对人的重要意义来看,如果说,
生产工具的制造,是人摆脱动物性的标志 的话,那么,应当说,文字、语言的出现,
白话文在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白话文在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在文学形式、内容和风格上都有着巨大的变革。
而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白话文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白话文在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白话文的兴起与发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言文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文言文是古代士人的语言,它的运用需要一定的学问和修养。
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文言文逐渐与现实生活脱节,无法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感情。
因此,一种更贴近人民日常生活的语言形式开始崭露头角,那就是白话文。
白话文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新文化运动。
在这个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倡导用白话文来传播新思想、新知识。
他们认为,白话文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和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于是,白话文开始在报纸、杂志、小说等文学形式中得到广泛运用。
二、白话文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1. 语言的普及与传播白话文的运用使得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更贴近人民群众。
这样一来,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也就扩大了。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文化人还是普通百姓,都能够通过阅读白话文作品来获取知识和享受文学的乐趣。
2. 真实性与真实感的增强白话文的运用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它能够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中国近代文学中,很多作家通过运用白话文来描绘社会的黑暗面、人性的复杂性,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3. 文学形式的多样化白话文的运用使得文学形式更加多样化。
在中国近代文学中,不仅有传统的小说、诗歌等形式,还涌现出了新的文学形式,如散文、报告文学等。
这些新的文学形式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创作空间,丰富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内容和风格。
三、白话文在中国近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1.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近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白话文为基础,融入了大量的古文,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描写,小说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朽,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清末白话文运动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间划 出 了一 道 至今 仍 难 以逾 越 的观 念 上 的鸿 沟 , 其真 知 与偏 见并 存 的看法 影响至 深 , 流弊甚 大 。
以及 大量行 世 的 白话 文告 、 教科 书 、 小说 、 新 歌诗 、 戏 曲和成 为时代 风 尚的 白话 演说 潮流 ,形 成 了一 场规 模空 前 、 势浩 大的 白话文 运动 ; 出现和 发 声 其
展 不仅 是研 究 中 国政 治 、 社会 、 思想 、 文化 近 代 化 过程 中不 能忽 略 的一 环 ,更是 五 四 白话文 运动 和
作 为 五 四 白话 文 运 动 和 文 学 革 命 的领 军 人 物, 胡适终 其一 生不厌 其详 、 不遗 余力 地表 彰 自己
作 为 白话 文学 的发 明者 和首倡者 的历 史功 绩 。在
夏晓虹王风等著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2006将自晚清到20世纪40年代的文章观念与白话文变迁作为一个整体对象来考论其中涉及晚清以降的拼音化运动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白话文包括政论文与学术论文的书写对于五四文学革命国语运动现代文体意识以及现代散文与论说文走向的意义的考查这一研究视野和整体构架极具启迪意义
Se .2 1 p 0 0
文 章编 号 :6 4 8 0 (0 0 0 — 1 5 0 17 — 172 1 )5 00 — 7
清末 白话文运动研 究的回顾 、 反思与展望
胡 全 章
( 南 大学 文 学 院 , 南 开 封 河 河 4 50 ) 70 1
摘
要 :清 末 白话 文 运 动 不仅 是 研 究 中 国政 治 、社 会 、 思 想 、文 化 近代 化 过 程 中不 能 忽略 的 一环 ,更 是
当事人 ,他们 在建 构新 文学 的历史 谱 系时追溯 新
白话文的发展与特点
白话文的发展与特点白话文,作为一种通俗、口语化的文学语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使文学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本文将探讨白话文的发展历程以及其特点。
一、白话文的发展历程白话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那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通常使用的是文言文。
然而,由于文言文的繁复和不易理解,民众在接触文学作品时存在一定的难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通人民逐渐渴望一种更加贴近口语的表达方式。
因此,白话文开始逐渐兴起。
在近代中国,白话文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五四运动期间,一批青年学者呼吁使用更加通俗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以反映时代的激情和社会的变革。
从此之后,白话文开始在文学界获得广泛的认可,并逐渐成为主流。
二、白话文的特点1. 口语化表达:白话文追求用一种平实、通俗的语言表达思想,使之更容易为大众接受。
它使用的词汇和句式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感受作品中所传递的信息。
2. 简明扼要:白话文避免了文言文的冗长和复杂性,更注重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的简洁性。
通过简短的句子和明确的描写,读者可以更迅速地抓住故事的核心,增加阅读的效率。
3. 生动形象:白话文更加注重描绘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表达,以达到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具体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4. 情感共鸣:白话文能够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通过使用通俗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读者更容易被故事中的情节所触动,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连接。
三、白话文的应用领域白话文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广泛应用,也在其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 新闻报道:新闻报道通常采用白话文,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广泛理解。
白话文的口语化特点使得读者能够更快速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以及背后的意义。
2. 教育领域:白话文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材、教辅书籍以及教学演讲等多种形式都采用了白话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古白话文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白话文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古白话文指的是古代汉语口语化的书面语言,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
它是以白话为基础,融合了文言的一些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形式。
古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古白话文的历史、特点和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古白话文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展望。
通过对古白话文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同时也能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组织和安排进行说明。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古白话文的定义,引出本文的主题。
文章结构部分则是对本文的整体结构进行概括和说明,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把握。
目的部分则是说明本文撰写的目的和意义,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背景信息。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古白话文的历史、特点以及发展三个小节。
古白话文的历史部分将从古代开始,逐步介绍古白话文的演变历程。
古白话文的特点部分将介绍古白话文的语言特征和表现形式。
古白话文的发展部分将介绍古白话文在当代的影响和发展方向。
结论部分包括总结古白话文的意义、古白话文的当代价值以及对古白话文的展望三个小节。
总结古白话文的意义部分将对古白话文的历史和特点进行总结,概括古白话文的重要性。
古白话文的当代价值部分将探讨古白话文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古白话文的展望部分将展望古白话文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潜力。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内容全面,让读者对古白话文的定义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古白话文进行全面的定义和解析,通过对其历史、特点和发展的分析,揭示古白话文在文学与语言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希望通过对古白话文的总结和展望,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实际应用和价值,为对古白话文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系统的参考资料。
古文与白话文之间语码转换现象的顺应性研究——以《中国成语大会》为例
. . . .
e r s e
u er en
[l ]V
e r s e
h
u a
u e r e n
,
J Unde
.
r s
t
a n
di n g P r
e s e a
a
gm
a
ti e
,
s
.
[M ]
.
B e i ii n g : F o
.
r e
ign
La n g
g
e
.
T
e a e
hi g
,
n
n d a
, , , 、 、 , 、 。 。 , , , , 。 , , , 、 , 、 。
斌玖 组 合 虽 然 彭 敏 老 师 博 学多 才 轻胜 马 谁 怕 ? : 主 持人 回 首 向来 萧瑟处 回 他一句
例
1
, , 。
.
:
,
但 是 竹 杖 芒鞋
P M2 5
.
:
, ,
主 持人 在 这 里 接 上 了 赋 砍组 合 的 话 顺 应 了 语 言 现 实 因 为 斌玖 组合 刚刚 说 的 就是一句 词 如 果主 持人 此时接 上 的 是普 通 的 白话 就破坏 了 刚刚斌玖 组合营造 出的 一种剑 拔弩 张 的气氛 所 以 主持人接 上 的也是同一首 词里的诗 句 另 外 主 持人 顺 应 了心 理动机 主 持人为 现场 营造出 一种 紧 张微妙 的诗 词 大 战之 感 同时也标 志 了 自己 的身 份 既 作为成 语 大 会 的主 持人 也是 博 古通 今 满腹 诗 书 从 白话转换为古 文是为 了增 强 节 目的 被 认 同感 和权威性 加深观众 的社 会信 服度
元代白话碑文研究
元代白话碑文研究元代白话碑文是研究中国古代白话文的重要资料之一。
白话文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广为使用于民间文化和官方文书。
通过研究元代白话碑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语言风貌、文化形态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
本文将通过对元代白话碑文的资料整理和分析,探讨其与元代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一、元代白话碑文的特点元代白话碑文是以白话文形式或白话文为主体的碑刻材料。
它与唐宋时期的文章、碑文有着明显的区别。
元代白话碑文使用的是具有通俗性、口头化特点的汉语方言,具有更接近实际生活语言的表达方式。
这与当时元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环境有关,民间文化盛行,文化交流频繁,各地方言之间的联系紧密。
元代白话碑文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叙事性质的碑文,也有官方文件和纪念碑的碑文。
其中,官方文件类碑文居多,记录了政府行政、地方文书、户籍等方面的内容。
而民间碑文则更多涉及到个人生活、婚姻、墓葬等方面,反映了民间文化的真实面貌。
二、元代白话碑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元代白话碑文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反映之一,通过对其内容的分析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首先,元代白话碑文记录了社会人物的事迹和生平。
例如《李时中碑》记载了李时中的事迹和他对国家贡献的评价。
这些碑文不仅是对个人的纪念和赞颂,也是对社会历史的重要见证。
其次,元代白话碑文反映了社会习俗和风尚。
例如《天竺寺碑》描绘了人们参加佛教法会的盛况和信仰心态。
通过这些碑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节日庆典等方面的情况。
再次,元代白话碑文记录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商贸活动和手工业发展。
例如《盐泉碑》中记载了元代盐业的发展情况,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最后,元代白话碑文还记录了社会治安和司法机构的运作情况,反映了社会秩序和法律制度的状况。
例如《吴乞儿碑》中记载了当时社会治安状况的紧张和司法机构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三、元代白话碑文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元代白话碑文的研究不仅对于了解当时社会有重要意义,也对于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白话文之父:鲁迅与现代文学的关系研究
白话文之父:鲁迅与现代文学的关系研究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被誉为白话文之父。
其作品语言简练、真实生动,并对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尖锐的批判,对于推动现代汉语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鲁迅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并就其对白话文的贡献进行深入研究。
鲁迅与旧体诗文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鲁迅在旧体诗文方面的造诣。
虽然他批评旧体诗歌陈旧庸俗,但他对传统文化经典有着深厚的功底。
通过阅读和翻译古籍,他培养了对于汉字和文字表达方式独到的理解。
白话运动与鲁迅的贡献白话运动是20世纪初由一些进步作家发起的一场改革运动,在当时是相当激进和颠覆性的。
这一运动试图摒弃过去华丽而拘束的文学风格,提倡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写作,并赋予文学以鲜明的时代特色。
鲁迅是这一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以其批判性、生动活泼的作品奠定了白话文学的基础。
鲁迅对白话文学的影响鲁迅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反思社会现象的深度揭示,成为中国现代白话文学史上重要的标志人物。
他挖掘出口语中独特的表达力,并将之运用到他的小说、散文和杂文中。
他通过揭示当时社会问题中普通人民所面临的困境,激发了更多作家使用白话表达自己与社会相连结的声音。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鲁迅在许多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他以其强大而深刻的文字能力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在语言选择、句法结构等方面塑造了白话文学风格。
此外,他通过批评现实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启发了后来许多进步作家探索中国社会与个人命运之间关系,并为他们提供了指导。
结论综上所述,鲁迅作为白话文之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他不仅开创了白话文的表达方式,也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思考。
通过他的努力,中国现代文学得以走向繁荣,并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鲁迅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到其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进步中的重要地位。
元代白话碑文研究
元代白话碑文研究元代白话碑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珍贵遗物,对于研究元代社会、语言和文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元代白话碑文的研究现状、背景分析、研究方法、主要发现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元代白话碑文是在元朝时期出现的,以当时的大都话为载体,具有鲜明的方言特色。
其产生背景是元朝实行民族等级制度,将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汉语方言差异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元代白话碑文成为了研究当时社会和语言的重要材料。
对于元代白话碑文的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
文献研究可以通过对史书、地方志、文集等历史文献的梳理,发现元代白话碑文的特征和演变规律。
实地考察则可以深入了解元代白话碑文的分布地区、保存状况以及传承情况,为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问卷调查则可以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调查,了解他们对元代白话碑文的认知程度和态度,为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参考。
通过对元代白话碑文的研究,我们发现其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如使用口语化的语言、运用方言土语等。
内容上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如法律制度、土地制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
此外,元代白话碑文还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反映民族文化融合、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
元代白话碑文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元朝时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深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其次,通过研究元代白话碑文,我们可以为当今的语言文字工作提供借鉴,如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现代方言的研究等。
由于元代白话碑文的应用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发掘,因此在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应用方面的探讨。
总之,元代白话碑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元代白话碑文的历史背景、研究方法、主要发现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早期研究白话文教学第一人何仲英
吴 :过 去 我 们 经 常 批 评 “ 教 育 救 国 ” 是 空 谈 现 在 想 想 . 如 果 没 有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的 文 化 普 及 , 现 代 文
明 社 会 怎 能 建 立 ? 所 以 . 谈 国 文 教 育 绝 不 仅 仅 是 一 个 语 言 文 字 问题 那 么 简 单 。
过 民 国 国 文 教 学 的 书刊 . 恐 怕 多数 读 者 对 “ 何仲英 ” 这 个 名 字 还 是 有 些 陌 生 的 . 不 过 您 倒 是 曾提 到 “ 他 是 语 文教 学改 革 家”
( 1 9 2 7 ) ,他 出版 了 《 中 国 文 字 学 大 纲》,民 国 二 十 三 年 ( 1 9 3 4 ) 同样 由商 务 印 书 馆 出版 《 训 诂 学 引 论》 。
@
早期研 究白话文教掌 第一人何仲 英
华 东师 范大 学中文 系 赵志伟
本- T i 】 记 者 吴炜晏
赵志伟 ( 以下 简 称 “ 赵” ) :今 天 我 们 来 谈 谈 光 华 大 学 另 一位 教授 何 仲 英 的 国文 教学 主张 。
吴炜晏 ( 以下 简 称 “ 吴” ) : 好 的 。 若 非 特 意 研 究
吴 : 据 我 所 知 . 目前 存 世 的 何 仲 英 的 作 品 并 不 太
赵 :你 说 得 完 全 正 确 。 周作 人 为夏 仁 虎 i
《 枝 巢 四
所 作 序 言里 说 : “ 名 山事 业 未 足 为奇 ,唯 能 以法
施 人 。念 及 童 蒙 , 委 曲 敷 说 ,斯 乃 胜 业 , 值 得赞 叹。 ”
吴 : 何 仲 英 虽 然 没 有 国 文 教 学 的 专 著 . 但 关 于 国
理解白话文的发展与特点
理解白话文的发展与特点白话文,作为一种直接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广泛使用的语言形式之一。
白话文的发展与特点相互关联,通过深入理解其发展历程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白话文,提升交流效果与沟通能力。
一、白话文的发展历程白话文作为一种口头语言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时候,人们主要以方言和口语进行交流,语言表达简洁直接,富有生活气息,具备白话文的某种特征。
然而,由于各地方言的差异和限制,交流的障碍也逐渐显现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尝试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言。
这种转化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书面语言主要为文言文,即古代文人学士所使用的文体。
文言文以严谨、庄重为特点,往往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能理解和运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交流简洁明了的需求,白话文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
白话文的发展受到了外来语言的影响,例如从明清时期开始,西方科学技术的引入使得白话文逐渐丰富起来。
此外,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也为白话文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推动了白话文从实际应用中提炼出更多的特点。
二、白话文的特点1. 口语化:白话文是以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追求言简意赅、易于理解。
与文言文相比,白话文更接近人们日常交流中使用的语言形式。
白话文的特点使得其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降低交流的误解和阻碍。
2. 塑造形象:白话文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更加符合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白话文的表达方式更贴近真实情感和生活细节,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构建形象,增强信息的感染力。
3. 推理思维:白话文叙事通常更注重推理思维的运用。
通过推理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和推断作者的意图。
白话文的发展对推理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 民族特色:白话文在体现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注重吸收外来语言的借鉴。
这种融合与交融使得白话文更具包容性,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交流需求。
三、白话文的运用与意义1. 白话文的应用广泛:白话文不仅在日常社交中被广泛使用,也在各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官方文件等领域得到了应用。
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汉语文学的影响研究
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汉语文学的影响研究简介白话文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一次运动,它通过促进普通百姓的文化参与和推广使用白话语言,对现代汉语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汉语文学的影响,并分析其在不同阶段对各类文体作品和作家的影响。
背景白话文运动起源于中国晚清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等问题。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推广通俗易懂的白话语言有助于提高教育水平和传播知识,从而改变国家发展面临的困境。
因此,他们开始倡导使用白话撰写文章、书籍及其他表达方式。
影响文体创新白话文运动使得以古典文言为主导的传统写作风格逐渐转向使用口语化、符合日常用词习惯的白话表达方式。
这一转变促进了现代汉语文学的发展,并催生了一系列以口语化风格为特点的新兴文体,如白话小说、白话散文等。
这些新型文体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反映社会变革和个人内心世界。
作家的影响白话文运动激发了众多作家的创作欲望,他们纷纷采用白话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鲁迅是白话文运动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以犀利的批判眼光揭示了社会问题,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引起广大读者关注。
其他知名作家如茅盾、郭沫若、巴金等也都在创作中受到了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大众化阅读传统古典文言难于普及,而使用白话表达则使得现代汉语文学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在白话文运动推动下,书籍、报刊等各类文字作品开始使用白话撰写并出版,使得普通民众能够理解和参与到它们之中。
这进一步扩大了读者群体,成为现代汉语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结论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汉语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文体创新、作家的影响到大众化阅读,都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一运动逐渐改变了中国社会对于文字表达方式的认知,并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长远而持久的影响。
钱基博的白话文学论———以《语体文范》为中心的探讨
要论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影响最大的事件,则非新文化运动期间对于白话文的大力提倡莫属。
在那一时期,陈独秀力倡要“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譹訛。
并且坚持“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他人之匡正也”譺訛。
态度较之陈独秀稍显温和的胡适,多年之后追忆往事,也认为提倡白话文学使古文“从‘正宗’变成了‘谬种’,从‘宇宙古今之至美’变成了‘妖魔’、‘妖孽’,这正是我们的‘哥白尼革命’”譻訛。
而要说起当时对于古文有精湛造诣者,钱基博无疑可称得上是一位代表人物,以至于在晚清曾获进士头衔的张謇也称赞他的古文水平“江以北无敢抗颜行者”譼訛。
钱基博1930年代在其学术代表作《现代中国文学史》中,也对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倡白话文的衮衮诸公大加讥刺,以至于被崇尚白话文学者斥之为“于现代文学,尚缺欣赏能力”,进而“压根儿不知道哪几位作家才是活动于新文坛的主要角色”譽訛。
然而,钱氏于白话文仍处在火热阶段的1920年,却编撰出版了一部白话文读本《语体文范》,并对所选文章进行了颇为详细的点评。
可见他虽以擅长古文而名于世,却并未对白话文的蓬勃发展置之不理,也不像一二老辈那样对之肆口谩骂,甚至暗示借政治权力来进行干涉,而是采取与之讨论的态度来衡其得失。
不过由于这本书长期以来未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譾訛,故而时贤在讨论钱基博的文学思想时对此也鲜有涉足。
因此笔者不揣浅陋,以这本书为基础,佐之以同时代学人的相关言论,并联系具体历史场景,来分析钱基博在那一时期里对于白话文学的感观。
一据傅宏星先生编撰的《钱基博年谱》记载,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国民学校教授语体文。
时任无锡县署三科(即以前的学务科)科长的钱基厚,草拟了一份致江苏教育厅长的呈文,提出无锡国民学校教授语体文的暂定施行办法。
白话文的阅读与理解
白话文的阅读与理解白话文是指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其特点是简单直观,易于理解。
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白话文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新闻报道、法律文件、科技说明等。
阅读和理解白话文是提升语文水平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白话文的阅读与理解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白话文。
一、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阅读白话文的第一步是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材料。
初学者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文章,如新闻报道、网络博客、科普文章等。
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渐尝试一些学术性和专业性的白话文,如科技期刊、法律文件、历史人文等。
二、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在阅读白话文时,应先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通常,一篇文章会有引言、主体、结论等部分。
引言部分往往是作者为引起读者兴趣而写的,主体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内容,结论部分是对主体内容的总结和归纳。
通过了解文章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重点把握关键词和关键句白话文通常用词简洁明了,突出表达主题。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特别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
关键词通常是文章的核心概念,它们在整篇文章中可能会多次出现。
关键句是对某个观点或事实的概括性陈述,通过理解关键句,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逻辑。
四、注意上下文的推理和猜测有时候,我们在阅读白话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惑或难以理解的地方。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推理和猜测来帮助理解。
上下文是指文章中前后相关内容的组合,通过结合前后句子的意思和语境,我们可以推测出不确定的词义或句意,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五、积累词汇和语言表达阅读白话文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积累词汇和学会灵活运用。
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或在线工具来了解生词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我们还可以注意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和句型,积累一些常见的词组搭配和固定搭配,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多练习,提高阅读水平阅读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多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蒲松龄白话作品语言研究的集大成者
蒲松龄白话作品语言研究的集大成者蒲松龄,1917年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蒲松龄无疑是最著名的白话文作家之一,并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
20世纪中国文坛上,蒲松龄所给我们的创作精质,帮助我们找到经典之作。
蒲松龄擅长翻译,所以他的文笔都有着风格浓郁的语言,不仅体现出其翻译的独特天赋,而且具有显著的白话表达特征。
首先,蒲松龄的白话文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他采用大量简洁、准确、标准的语言表达,强调文章结构、节奏和语言韵味。
它采用了大量刻画形象动词,同时也使用强大的比喻、比喻等修辞方法,从而使文章形象化、意境浓烈,表达深刻。
其次,他的语言特征生动、活泼,他善于运用情感抒发,表达深情,并把文章血液流淌,发出一种情绪质感。
举例来说,他的《红烛》一文有这样的表达:“现在只能看着火把,更多的是在情绪上的煎熬。
”有如此丰富而激情的情感抒发令当代读者们惊叹,也受到了众多美学家的评鉴和赞誉。
此外,蒲松龄还注重文章的叙述性,他采取了大量的说明性语言,增加了许多描述性和表示性词语,以及大量的故事细节,使文章充满意蕴,特别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蒲松龄大量运用记叙文的文体特色,把真实的事件细节生动地描写,实现了其细腻的叙事艺术;而他的白话文又比传统的修辞语言更能表现出一种活动的流动感,帮助读者感受文章的奥妙。
蒲松龄的白话文作品的语言表达丰富而抒情,也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其语言表达与文章结构、节奏、语言韵味结合在一起,令人流连忘返。
蒲松龄以其优美细腻的白话文,在百年轴上为中国文学贡献了绝无仅有的作品,其给新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不可磨灭,积极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也成为研究白话文语言特色的集大成者。
白话文分析
化腐朽为神奇历史让有许多的名句让我们回味无穷,他们往往词藻优美,或者意趣横生,还有的出人意料。
下面这一类就是化腐朽为神奇。
将原本比不起眼的句子,变得意味深长。
譬如著名的江南才子唐伯虎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这个婆娘不是人,本是仙女下凡间。
生的儿子都是贼,偷来蟠桃献母亲。
这首诗的第1、3句都是贬义的,但2、4句有一个180度的大转折。
让人更加体会到义演的魅力。
乾隆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十一十二十三片,飞入草丛都不见。
这首诗的面都是数数,好像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最后一句的:飞入草丛都不见却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
还有一首郑燮的祝寿诗。
祝寿诗郑燮奈何奈何又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祝陶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出人意料环佩叮当响,妇人过花堂。
金莲才三寸,横量。
汉语词类词类一、实词(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量词、代词、)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包括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出书、方位等)的名称。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可能意愿等意义。
形容词:表示事物地形状、性质、状态等。
数词:表示数目(包括确数、概数和序数)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单位。
代词:代替人和事物的名称,或起区别指示的作用,或用来提问。
)二、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
副词永远放在动词之前。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前,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
介词放在名词代词之前。
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今后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
助词:用来表示词语之间的某种结构关系,和动作行为的状态,或表示某种语气。
是语气助词必须和句子放在一起使用,“的”、“得”、“地”结构助词“着”、“了”、“过”。
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
叹词都是单独使用。
拟声词:磨砺人或事物发出的声音。
标点符号(共十六种)破折号:1、解释说明2、话题转换3、表示声音的延长(用在拟声词的后面)4、在分类列举,事例前加破折号。
白话文科普
内部公开Internal Use Only▲<以上所有信息均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不得外传>All Rights reserved, No Spreading abroad without Permission of ZTE 第1页白话文科普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先秦的时候是文和言基本一致的,书面语就是口语的简洁版。
后来口语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而书面语没有变化,口语中已经消失的词语和句式往往在书面语中继续保留,书面语(文言)和口语已严重脱节。
其原因是儒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因此记录儒家经典的语言成为不得更改的楷模。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
因文言和口语严重脱节,正式的书面语必须用文言文书写。
需要多年学习,达到一定文言文修养的人才能书写,因此古代受教育率不高。
另外在中国古代文书中,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断句,故常出现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
代表性的语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就有七种解释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试。
新文化运动时,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大师们认为中文应该去精英化,走向平民化,日常生活的用语,就应该是中文的标准。
白话文运动对中国语言文字是革命性的颠覆,不仅是去文言,写白话这么简单。
白话文运动依照西方科学标准,对中文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中文从此开始引入了语法概念,中文教育开始讲究“主谓宾,定状补,标点符号分清楚”。
学者们创造了“他它她,的地得”等新的中文字,以便中文有明确的语法结构。
1920年2月2日,中华民国(也就是当时的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
郭璞方言注序白话文
郭璞方言注序白话文郭璞方言注序是郭璞先生在研究中国方言时所做的注解,他以精湛的学识和扎实的调查为基础,将各地方言的特点和变化加以系统化的整理和注解,为后人研究方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宝贵遗产,通过郭璞的研究和注解,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
方言是指不同地区的语言变体。
由于历史、地理和人文等原因,中国各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方言体系。
方言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语言文化,也反映了中国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多样性。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加速,方言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险。
郭璞方言注序白话文的研究和推广,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
郭璞方言注序白话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方言的起源、演变和特点等方面。
在方言的起源方面,郭璞通过对方言词汇和语法的研究,发现了方言与古代汉语的渊源关系,并通过对方言地域分布的考察,揭示了方言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在方言的演变方面,郭璞对方言的历史变迁和语音、语法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方言的特点方面,郭璞通过对方言的音、韵、声、调等特征的分析,揭示了方言的个性和独特之处。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多样性体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方言,甚至相邻的地区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方言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交流,也反映了地域文化和历史变迁。
方言的研究和注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保护方言,推动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然而,方言注解的研究和推广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方言注解需要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而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方言注解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相应背景的研究者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最后,方言注解的推广需要相关机构和社会的支持和关注,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实现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广郭璞方言注序白话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方言注解的研究和培训,培养更多具备方言研究和注解能力的专业人才。
其次,建立方言注解的数据库和资源库,方便学者和研究者进行相关研究和交流。
白话文与古文之间的语言风格对比研究
白话文与古文之间的语言风格对比研究简介白话文和古文是中文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它们在语法、词汇和语气上都存在差异。
本文将就白话文与古文之间的语言风格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应用情况。
一. 白话文的特点白话文是近代汉语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之一,也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基础。
相较于古文,白话文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简洁明快:白话文注重简练有效地传达信息,避免冗长复杂的修饰和用词。
2.通俗易懂:白话文使用常见词汇和简单礼貌用语,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3.灵活多样:白话文使用现代标准汉语规范,可以采用不同风格,如新闻报道、科技论述或散文等。
二. 古文的特点古代汉语以古文为主要表达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
古文与白话文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辞章义理深奥:古文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语言典雅,含蓄而意味深长。
2.节奏优美抑扬顿挫:古文注重平仄韵律和声律的表达方式,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3.形式多样,并尊重传统规则:古文以诗歌、词曲、赋作等形式出现,并遵守丰富的传统规则和格律。
三. 不同时期对语言风格的应用情况在不同历史时期,白话文和古文都发挥着重要角色。
下面将分别介绍两种语言风格在不同时期的应用情况。
1. 白话文的应用•近代变革: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变革运动中,白话文逐渐取代了古文成为主要表达方式。
这一时期的新闻报道、政治演讲和官方文件大多使用白话文。
•文学创作:近现代作家大量采用白话文进行小说、散文和戏剧等创作,使文学作品更贴近普通读者,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发展。
2. 古文的应用•古代经典:古文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如《论语》、《道德经》等。
这些经典文献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被广泛研读和传承。
•汉字文化:古文在传承汉字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理解古文,人们可以更好地领悟汉字的演变和深层含义。
结论白话文与古文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方式,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汉语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文体特点比较研究
汉语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文体特点比较研究汉语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语言,其文学之美在世界上独占鳌头。
汉语文言文和白话文是两种常见的文体形式,它们在语言中各有千秋,但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和特点。
本文将对两者进行研究和比较,以探究汉语文学的魅力。
一、汉语文言文汉语文言文是古文的一种,是指运用古汉语表达思想和感情而流传下来的一种语言形式。
文言文多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以及在官方、学术、礼仪等方面使用。
其语言特点主要有以下方面:1.词汇丰富、典雅高雅文言文力求表达深奥的思想和哲理,因此其用词十分丰富,尤其注重修辞和典故。
在文言文中看到的词汇大多是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充满了古代文化和人文气息。
2.语法复杂、繁琐文言文的语法十分复杂,有很多的虚词和语态,不像现代汉语那样简洁通俗。
文言文中的句子常采用平仄以及汉字的谐音、反义等修辞手法,表现出诗意的美。
3.语气严谨、庄重文言文的语气通常比较严谨、庄重、正式,传递出一种尊重和敬畏的感觉。
在历史上,文言文曾经是中国唯一的官方语言,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威严性。
二、汉语白话文汉语白话文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形式,常见于现代文学和日常生活中。
白话文主要特点如下:1.词汇通俗、简单与文言文丰富高雅相比,白话文的词汇量相对较少,短语和表达方式较为简单明了。
白话文在词汇使用上更注重实用性,这使得它更加符合现代生活中的需要。
2.语法简单、流畅白话文语法相对较简单,透明度更高。
使用白话文可以流畅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品。
3.语气亲近、自然白话文与文言文不同,其语气相对更加亲近、自然,更容易打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容易引起共鸣。
三、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较1.语言难度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语言难度较大,需要熟悉其特点和语法规则才能够理解、使用。
而白话文则相对较容易,因为它更加贴近现代汉语,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2.表达风格文言文表达思想和情感时多采用典故和修辞手法,使得其表达更加具有诗意和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朱自清‚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观念解析1918 年,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为中国新文学,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中国现代文学‛提出了纲领性的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此后,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国语的文学‛这个维度,探讨现代文学观念的变迁和现代作家作品的风格特征,而从‚文学的国语‛角度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却不多。
怎样以‚新文学‛为典范,创建成熟的国语体系,完成中国现代文学在知识、技能、情感层面上的传承工作,从五四以来就是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应有之义。
相比于胡适对‚国语‛与‚文学‛良性互动关系的乐观,集文学家和教育家、学者于一身的朱自清,更多体会到‚文学的国语‛建设背后的艰难和复杂,体会到中国现代文学的不同面相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不同作用。
本文选择以朱自清的‚现代文学‛观念为切入点,分析他怎样看待‚文学‛与‚国语‛之间的复杂关系,怎样促进‚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教育的互动,同时也为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文学:纯文学与杂文学要准确理解和定位朱自清的‚现代文学‛观念,首先要涉及朱自清对‚文学‛这个关键词的思考。
从晚清到五四,‚文学‛并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词汇,而是不断发展变化,凝结了非常复杂甚至是矛盾内涵的概念。
晚清,在西方新词汇蜂拥而进的背景下,文学有可能是‚文字‛的代称,有可能是教育的分支,有可能是狭义的词章之学,也有可能是广义的人文知识。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的‚文学‛一词,更多教化、实用的色彩,而西方传入的 Literature,更偏于‚审美‛一途,两者难以完全对接。
权宜之中,只能以‚广义‛、‚狭义‛区分,而将西方强调‚审美‛功能的文学目之为‚纯文学‛。
其实在新文化运动发轫之作《文学革命论》中,陈独秀就将中国的‚文‛分为‚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刘半农提出质疑: ‚文学的既与应用的相对,则文学之文不能应用吗,应用之文不能视为文学‛? 由此他认为应该将‚文学‛与‚文字( language) ‛对举,陈独秀回应刘半农,说‚‘文字’与‘应用之文’名词虽不同,而实质似无差异‛,但刘半农提出的质疑还是没有解决。
二、现代:白话与欧化弄清楚了朱自清对‚文学‛的定位,再来看看他对‚现代‛一词的理解。
朱自清认为‚我们的生活在欧化( 我愿意称为现代化) ,我们的语言文字适应着,也在现代化,其实是自然的趋势。
‛又说‚中国语达意表情的方式在变化中,新的国语在创造中。
这种变化的趋势,这种创造的历程,可以概括的称为‘欧化’或‘现代化’。
‛所以在朱自清看来,‚现代化‛就是‚欧化‛,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现代‛属性是天然被赋予白话的,即‚新的国语‛。
‚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语在加速的变化。
这种变化,一般称为欧化,但称为现代化也许更确切些。
这种变化虽然还只多见于写的语言———白话文,少见于说话的语言,但日子久了,说的语言自然会跟上来的。
‛三、诗教:国语与国文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需先明确朱自清具有文学家和教育家的双重身份,懂得从‚纯文学‛上要求现代文学和从‚杂文学‛上要求现代文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维度。
朱自清说‚我是一个国文教师,我的国文教师生活的开始可以说也就是我的写作生活的开始。
这就决定了我的作风‛。
所以,如果不将朱自清的文学观念与他的教育观念结合在一起,就很难彻底理解和定位朱自清。
摘自:‚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朱自清‚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观念解析作者:王晓冬2013 年9 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第3 期立人‛首在‚立言‛———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语言生存观‚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胡适文学改良的中心是文学工具的变革,这是历来讨论‚五四‛文学革命的著作都曾指出过的。
实际上,与此同时文学革命者所理解的语言本身,是与人的政治生活、思想信仰、人格等相依相生的,人的生存是语言性的生存,所以欲新民,必先新语言,白话文运动有其推动全方位的生命解放的意义。
一、文言是权力建制的工具‚五四‛文学革命者对文言的反对,具有推翻权力象征体系、革新民族心理的重要意义。
文言是中国古代上流阶级使用的书面语,权力话语、正统的道德话语、教育都是采用文言,它是通往权力大厦的大门之一,一般下层人民无法掌握。
语言文字也是权力资源,文言是权力、权威的神圣的象征符号体系,权力系统必须垄断它。
(一)话语地位的彻底丧失如阿 Q,在文言话语的压榨下 ,一切言说的权力都被剥夺了,连姓都不配有。
他因自己是个癞头而忌讳‚光‛、‚亮‛等词,但群众却愈加肆无忌惮地对他加以暗示、讽刺,因为话语权是与政治、经济实力相辅相成的,而阿 Q是个受损害的孤独者;孔乙己也因为早已一无所有,所以他所拥有的文言资本,完全丧失了权力价值。
经过几次话语权争夺战的失败,在未庄的话语等级体系里,阿 Q渐渐丧失了所有的话语资格和机会。
(二)伦理风俗上话语权力的匮乏如乡绅勒索阿 Q:‚吴妈此后倘有不测,惟阿 Q是问。
‛在乡绅阶层的文言话语的敲诈下 ,阿 Q在本乡无法生存了。
再如《风波》中,八一嫂被赵七爷吓得‚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赵七爷说的是:‚大兵是就要到的。
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你能抵挡他么!‛这样语无伦次的几句话 ,因为杂糅着权力象征、文言符码,便触及了平民内心深处世代遗传的恐怖原型意象。
祥林嫂则因伦理语权被剥夺,被群众判为一个克夫克子、不祥不洁的犯人,承受着精神上的酷刑。
话语资源的贫乏使得乡人任人恐吓,长期处于恐慌无主的心理状态。
(三)政治上话语权力的匮乏新起的革命话语似乎给了阿 Q机遇,他跑到假洋鬼子那里去了。
‚我总是说:洪哥! 我们动手罢! 他却总说道No! ———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
否则早已成功了……‛在这新起的‚洋‛式话语、革命话语面前,阿 Q‚终于用十二分的勇气开口了‛,之后才发现,他在这里比在文言统治的世界中更无地位,在那里他还可以在正统文言的边缘,以‚毛虫‛、‚晦气‛等话语去侵犯更弱者。
(四)法律方面话语权力的匮乏阿 Q受审后,最终作为文言话语资源上的彻底贫乏者而被冤杀:他不识字,因而被骗在死刑判决书上画了押。
《离婚》中的爱姑仗着礼教敢言敢闹,然而最后因为缺乏文言话语能力,还是慑服于七大人身上所笼罩的文言恐怖气氛之下:‚她打了一个寒噤,连忙住口,因为她看见七大人忽然两眼向上一翻,圆脸一仰,细长胡子围着的嘴里同时发出一种高大摇曳的声音来了。
`来———兮!'七大人说。
她觉得心脏一停,接着便突突地乱跳,似乎大势已去,局面都变了;仿佛失足掉在水里一般,但又知道这实在是自己的错。
‛二、渗透在汉字中的荒谬思想‚五四‛文学革命者也敏锐地发现,文字中积淀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文言词汇与传统的荒谬信仰是不可分离的。
胡适、鲁迅、周作人、江绍原等曾先后作出分析,汉字是巫术思维、野蛮风俗的产物。
从人类学的角度,加上谙熟中国道教传统,他们指出中国人有崇拜文字的野蛮心理。
钱玄同以翻译用词为例说:‚如译 Republic为 `共和' ,于是附会于`周召共和'矣,译 Ethics为 `伦理学' ,于是附会于`五伦'矣。
‛‚共和‛等文字中沉积着国人驯服于专制统治的集体无意识 ;‚伦理‛等汉字中遗存着以群体压制个体的规训。
诸如‚王道圣功‛、‚文以载道‛、‚关帝显圣‛、‚婴儿姹女‛、‚丹田泥丸‛等等,这些汉字都遗传着极重的毒素:专制权力的规训、道教野蛮荒唐的迷信等。
‚妖魔丑类‛、‚食肉寝皮‛等则富含着嗜杀、施虐狂等野蛮根性。
因此周作人说,传统中的‚那种荒谬思想已经渗透进了文字里面去了,自然也随处出现。
‛连年月之类的时间名词都被古老的势力支配着。
三、白话的建立有助于个体生命的解放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批评胡适的白话文改革是形式主义的,胡适自己的表述也导致了人们的误解,因为他一贯强调文学革命、文艺复兴的第一步是工具的革命。
其实胡适等人非常深刻地涉及到了白话所具有的生命解放的价值。
反对文言文,即是将国人从专制权力的符号体系的威压、文字巫术的信仰中解放出来,它也是语言生存的革命、心理的革命、个性的全方位解放。
人的生存是语言生存,他的思想、人格、感情、欲望、社会政治生存等等,全都以语言的形式存在着。
承认白话的价值,主张白话使用的权力,事实上即意味着白话话语主体地被发现和确立。
由于现代人即语79言动物,语言在生命各层次渗透的深刻性、根本性,所以白话文革命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以白话生存的人民的革命:从心理、思想感情、欲望到社会政治生存,全都得到独立的权力。
从此,个体有可能无所顾忌地自由表现和传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印象,个体的利益诉求有可能借语言直接表述出来,再也没有不必要的障碍。
外部的社会革命里, ‚民国公民‛的政治身份被承认 ;与之相比,白话文革命带来的心理、感情、人格等全方位生命解放的可能,则具有更重大深远的意义。
语言与生命合一, ‚立人‛‚首在‛‚立言‛。
自然,白话文话语权力的确认,只是带来了生命解放的部分可能性,因为一则生命解放是系统的、多方面的,不是单有语言、文学革命就能竟全功的;二则白话本身虽然具有重大的生命解放价值,但它也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它的词汇、实际的言语应用,同样是传统的结晶,也可能充斥着负面信息,并没有一种‚纯洁的、正确的‛的白话;三则‚五四‛时所谓的‚平民‛有很重的幻想色彩,白话文运动的主体和受众里实际上少有下层平民,而主要是各类知识分子。
摘自:立人‛首在‚立言‛———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语言生存观作者:曾锋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于超越中突破———周作人现代白话文学观再认识一、前言传统语言观认为,语言作为思想的附属物,是社会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和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20 世纪语言哲学界的一大突破就是对语言思想本体性的发现,这对整个文学界和语言界的思维方式带来了根本的转变。
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索绪尔,打破以往的传统的语言工具论的局限,率先将语言学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语言不仅仅是人类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语言具有思想本体性,‚语言与人类的精神发展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它伴随着人类精神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次局部的前进或倒退我们从语言中可以辨识出每一种文化状态。
‛[1]一个民族的文化状态深深地映照在其使用的语言文字中,语言虽由人创造出来的,但一旦形成便挣脱人的意志控制,而以自身发展规律而存在于历史长河中。
二、五四文学革命与白话文运动随着国内形势的日益恶化和思想启蒙的运动的深化,文学领域自然也引发了对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礼教和旧思想为载体的旧文化进行猛烈批判的文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