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品牌的心理学专业论文
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品牌关系的研究论文
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品牌关系的研究论文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品牌关系的研究论文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利用品牌与顾客建立长期的互惠关系,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品牌关系”由Research International 市场研究公司的Blackston ( 1992) 首先提出,自此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与消费者建立良好品牌关系的成本上升,同时想要维系品牌关系也变得更加困难,品牌关系断裂的情况可能会变得日益频繁。
在营销学领域学者们着重对顾客终止与品牌的关系的原因,以及导致品牌关系断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从消费者心理契约视角出发来探究品牌关系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主要有Roehling ( 1997)、Blackston ( 1992)、Turnley 和Feldman ( 2000)、Zweig 和Aggarwal ( 2005)等学者的研究成果。
研究表明,品牌关系中存在不同维度的心理契约,并且心理契约的违背将会对品牌关系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契约视角下品牌关系研究的意义在于明确不同的心理契约对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弱化或强化效应,从而为企业在与消费者品牌关系的维系上提供更多的决策信息和依据。
本文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尝试厘清心理契约和品牌关系的相关概念和发展脉络; 品牌关系中消费者心理契约的内容; 品牌关系中消费者心理契约的违背; 以及消费者心理契约违背之后,消费者会作出怎样的反应行为。
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1.理论背景1.1 心理契约及其发展20 世纪20 年代,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对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如员工报酬、组织对员工的关心、群体规范和工作保障问题进行了关注。
这是目前关于心理契约最早的研究。
然而,学术界普遍认为“心理契约”的概念与术语最早由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 ( 1960) 提出和使用。
品牌塑造的心理学和策略
品牌塑造的心理学和策略品牌塑造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通过深入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采取相应的策略,企业可以有效地塑造和推广自己的品牌形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品牌塑造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可行的策略。
第一部分:心理学原理1. 情感触发人们通常是以情感为基础做出购买决策的。
因此,品牌塑造需要触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通过传递积极的情感体验,品牌可以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情感联系。
2. 品牌认同品牌认同是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建立的关系。
消费者通常会选择与自己价值观和个人形象相符合的品牌。
因此,品牌塑造需要准确地识别目标消费者的特征,并传达与之契合的品牌形象。
3. 可信度建立品牌的可信度是获取消费者信任的关键要素。
消费者倾向于选择那些在市场中具有良好声誉和可靠性的品牌。
因此,品牌塑造需要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
第二部分:策略1. 品牌故事通过讲述品牌故事,企业可以更好地与消费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品牌故事可以包括品牌的起源、价值观、社会责任等,从而与消费者建立更深入的关系。
2. 品牌体验提供独特且令消费者满意的购物体验是品牌塑造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创造出色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可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积极传播品牌形象。
3. 社交媒体营销社交媒体成为企业与消费者进行互动的重要平台。
通过战略性地利用社交媒体,企业可以与消费者保持更紧密的联系,从而塑造品牌形象并传播品牌价值。
4. 名人代言名人代言是一种常见的品牌塑造策略。
通过与知名人士的合作,企业可以借用名人的影响力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可信度。
5. 品牌口碑管理企业应该重视品牌口碑的管理。
积极回应消费者的反馈和评价,并及时处理投诉,能够有效提升品牌形象和消费者满意度。
结论品牌塑造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任务,它需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
通过建立情感联系、塑造品牌形象和提供出色的购物体验等方式,企业可以有效地进行品牌塑造并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心理学在品牌营销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心理学在品牌营销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成为各企业追求成功的关键。
为了能够有效吸引消费者,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运用心理学原理来设计和执行他们的品牌营销战略。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品牌营销中的应用,并分析其效果。
一、情感激励和情感连接人类是一个情感驱动的物种,我们的消费决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情感的。
品牌营销需要通过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来吸引他们的关注和忠诚度。
心理学在品牌营销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通过创造与品牌相关的正面情绪和情感激励来吸引消费者。
例如,一些品牌会通过广告中的故事情节和形象打动人心。
这些故事情节往往会触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从而与品牌建立起情感连接。
由于人们在购买决策中更倾向于情感认同,这种情感激励和连接对于品牌营销来说是非常有效的。
二、认知引导和品牌印象人们的认知决策也会对品牌选择产生影响。
在品牌营销中,利用心理学的认知原理可以帮助企业引导消费者的认知,并塑造他们对品牌的印象。
一个常见的认知引导策略是使用颜色心理学。
颜色在潜意识中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态度。
不同颜色可以传达出不同的品牌形象和情感。
例如,红色常被用来表示活力和激情,蓝色则常被用来表示稳定和可靠。
企业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品牌形象的颜色来营造出消费者对品牌的特定印象,从而引导他们的认知。
三、社会认同和社交影响社交认同和社交影响是品牌营销中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应用。
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认同。
品牌可以利用社交认同的心理原理来建立品牌忠诚度和口碑传播。
例如,一些品牌会通过明星代言人来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同度。
人们往往容易将品牌与明星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加对该品牌的好感度和认可度。
此外,在社交媒体上引导消费者对品牌的评论和分享也能够通过社交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四、心理诱导和购买决策心理学在品牌营销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是通过心理诱导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相关品牌的心理学分析(一)
相关品牌的心理学分析(一)论文关键词]品牌心理学论文摘要]人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
经济学是以人的理性作为其分析问题的出发点的,而心理学在非理性领域的研究拓展了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探索人类行为之后的动机。
“消费者对特定的感觉意象与衍生意义的权重,决定了他们购物的具体指向”,本文对消费者品牌选择进行心理解析。
探求消费者品牌选择的基本原因,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人类的需求并不是平行和同等重要的,而呈现一定的台阶,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较高的需求才会成为激励因素。
品牌内涵的发展也正是沿着“功能性-象征性-体验性”的途径演进的,从关注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满足生理、安全上的需求,到追求情感、身份、尊重,然后把目光投入“通过品牌向他人展示自我”,获得一种心理上温馨美好的感受、遐想。
消费者是如何理解品牌的?我们发现很多人在走进商场的时候,事先对购买什么牌子的商品是有一些考虑的。
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另外消费者在购物时还存在着一种规律,即商品档次越高,购买的现象越普遍。
从心理角度讲,名牌的心理效应就是反应在消费者认你的牌子,去买你的东西,达到这个效应,你的牌子就差不多成为名牌的行列了。
品牌选购过程的心理学分析“来自心理学家的一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人们接受到外界信息中,83%的印象通过眼睛,11%借助听觉,3.5%依赖触摸,其余的源于味觉和嗅觉”。
因此,在品牌的设计和传播上,要给顾客足够的刺激强度,形成“视觉冲击力”和“轰动效应”。
在品牌的认知上,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品牌的认知需要和谐,即有关同一品牌的信息应该是相近或相容的。
”否则,就会出现费斯汀格(L·Festinger,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所称的“认知失调”(CognitiveDissonance),即当人们发现自己的信念与行为不一致时而感到焦虑的精神状态。
“获得人们的认同是品牌真正的价值所在”,调整这种失调,可以采取改变“导致不协调因素的重要性;个人认为他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品牌消费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品牌消费行为研究现代社会,品牌消费行为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品牌消费行为既受到个体内在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品牌消费行为的研究。
首先,个体内在心理因素对品牌消费行为的影响不可忽视。
个体的人格特质、态度、情绪和需求等内在因素会影响其对品牌的认知和消费行为。
例如,一个追求新奇的人可能更容易对新推出的品牌感兴趣,会更愿意购买新品牌的产品。
而一个注重实用性的人可能更倾向于购买知名品牌,因为他们认为知名品牌的产品质量更可靠。
此外,个体的态度和情绪也会对品牌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一个对某个品牌持有积极态度的个体可能更愿意购买该品牌的产品,而一个处于愉悦情绪下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受到品牌广告的影响,愿意购买该品牌的产品。
其次,社会因素对品牌消费行为的影响同样重要。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朋友、社会群体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家庭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家庭对个体的品牌认知和消费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家庭中经常购买某个品牌的产品,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形成固定的品牌偏好。
朋友和社会群体也对个体的品牌选择产生影响。
个体在面对品牌选择时,会倾向于选择与朋友或社会群体一致的品牌,以取得社会认同感。
此外,文化也是影响品牌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个体在品牌认知和消费行为上有所差异,这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对于一些信奉儒家文化的国家,个体可能更倾向于购买寓意吉祥的品牌产品。
除了个体内在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外,品牌本身也会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和知名度会影响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认知和购买意愿。
一个知名品牌往往会让消费者感到可靠和安全,从而增加其购买该品牌产品的意愿。
品牌形象的建立需要借助于品牌营销和广告等手段,通过塑造品牌个性和价值观,来吸引和留住消费者。
在品牌推广过程中,消费者也会对品牌故事、代言人和广告语等进行联想与认知,这些都会对消费者品牌认知和购买意愿产生影响。
心理学在品牌策略中的应用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的心理分析
心理学在品牌策略中的应用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的心理分析品牌策略是当今市场竞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中心理学的应用在决定品牌的成功与否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分析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中的心理机制,为企业提供有力的品牌策略指导。
一、品牌价值的心理分析品牌价值是指消费者对某个品牌的感知和认知,也是品牌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以下是心理学在品牌价值中的应用:1. 品牌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受到认知的驱动,品牌认知即消费者对品牌的知觉和理解。
企业在建立品牌认知时,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如符号学和认知心理学,设计与品牌特征相关的标识、口号和形象等,以提高品牌的辨识度和记忆度。
2. 情感联结情感联结是消费者对品牌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在消费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品牌在传递情感时,可以利用情感认知原理,如情感传染和情感价值,通过品牌故事、广告和用户体验等方式,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加强品牌的情感联结。
3. 品牌信任信任是品牌建立长期良好关系的基础,也是消费者选择品牌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研究发现,信任与品牌认知和情感联结密切相关。
品牌在建立信任时,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如社会认知理论和信号传递原理,提供可靠的证据和信息,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
二、市场竞争的心理分析市场竞争是品牌策略中的重大挑战,了解消费者心理在竞争中的作用,有助于企业制定更具竞争力的策略。
以下是心理学在市场竞争中的应用:1. 营销伦理心理学研究强调了市场竞争中的伦理问题。
企业在竞争中应遵循良好的伦理标准,建立诚信可靠的形象。
心理学原理,如行为伦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提供了关于道德感知和社会评价的指导,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可持续成功。
2. 消费决策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受到心理需求和认知机制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消费者决策中的心理机制,如感知、认知偏差和行为预测等。
企业在竞争中可以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定位和价格策略,引导消费者做出积极决策。
消费者心理学与品牌打造的关系研究
消费者心理学与品牌打造的关系研究消费者心理学与品牌打造的关系研究品牌是市场竞争的重要策略之一,品牌打造的目的是为了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促进消费者购买行为。
消费者心理学对品牌打造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决定了品牌打造的方向和效果。
本文将就消费者心理学与品牌打造的关系展开研究。
一、消费者心理学对品牌打造的影响1.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影响消费者心理需求涵盖了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非物质需求。
物质需求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如食物、住房、交通等。
非物质需求则包括人们对感觉和情感的需求。
这些需求的存在对品牌打造的方向和目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消费者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加,品牌打造时应考虑产品或服务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以满足消费者在这方面的需求。
此外,当消费者通过使用某个品牌产品获得快乐、满足或社交认同感时,品牌也应该考虑这些非物质需求,并利用这些需求优化产品设计和宣传策略,从而提高品牌的吸引力和沉淀度。
2.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可以分为决策前期、决策中期和决策后期三个阶段。
在决策前期,消费者会对自己的需求和产品选择进行初步了解和判断。
在这个阶段,品牌需要针对目标人群的需求和痛点,打造产品特性和差异化点,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在决策中期,消费者会对各个品牌进行比较和评估。
品牌需要关注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通过市场营销手段和客户服务来提升品牌的吸引力和信任度,进而促进购买行为。
在决策后期,消费者会对购买的产品进行评价和体验,品牌应该注重产品品质、售后服务等方面,以维系好消费者的忠诚度,从而实现品牌口碑的传播和市场价值的提升。
二、品牌打造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品牌的打造对消费者的思维性、情感性和行为性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1.品牌对消费者思维性的影响品牌代表着某个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形象、声誉和口碑。
消费者在面对许多选择时,常会选择知名度高、信誉度好、口碑好的品牌。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品牌形象塑造研究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品牌形象塑造研究一、引言品牌形象是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评价,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长期的、稳定的心理连接,是品牌价值的核心。
在市场竞争中,品牌形象可以帮助企业塑造独特的产品标志,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和购买意愿,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因此,对于品牌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品牌形象的塑造机制及其与认知心理学的关系,旨在为企业创造更优越的品牌形象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品牌形象与认知心理学的关系1.品牌形象的认知机制品牌形象的认知机制实际上是指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所引起的图像或符号,它是由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感知、反应和想象所组成的总体印象。
这个总体印象是由品牌的多个元素构成的,包括品牌名称、标志、口号、形象、颜色、包装、广告、服务等。
这些元素可以共同孕育品牌形象,也可以独立发挥作用,一旦与品牌形象紧密联系,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品牌形象的塑造机制品牌形象的塑造机制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a.感知过程。
人在进行信息处理时,会受到轻微的干扰和影响,这种干扰和影响会导致记忆的不稳定,最终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和购买行为。
b.认知过程。
消费者在接受品牌信息时,会与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行交互,特别是在处理广告和宣传内容时,消费者会将其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关联,从而构建出品牌形象的基础印象。
c.社会因素。
消费者会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和商业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对品牌的认知与观念。
这些因素将影响其购买行为、品牌忠诚度和品牌形象。
三、品牌形象塑造的实践方法1.品牌标志的设计品牌标志是品牌形象中较为核心的部分,其设计应该符合品牌的特点、品牌的口感以及品牌的心理形象。
在设计品牌标志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标志与消费者的期望相一致,并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和象征意义。
2.品牌广告的传播品牌广告是传播品牌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内容应当表现出品牌的特点、个性以及品牌形象,通过适当的形式传达给顾客,并增强顾客对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
心理学在品牌广告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心理学在品牌广告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品牌广告是企业推广产品和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心理学在品牌广告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品牌广告中的应用效果,并从情感调动、认知加工和行为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情感调动情感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品牌广告需要通过情感调动来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从而提升品牌认同感和消费欲望。
心理学中的情感理论为品牌广告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首先,品牌广告可以利用快感理论来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这种理论认为,人们会在使用产品或服务后获得快感,品牌广告可以通过展示产品的愉悦体验来吸引消费者。
例如,在汽车广告中,可以展示驾驶者畅快的驾车体验,让消费者产生对该品牌的好感和向往。
此外,品牌广告还可以利用情感激活机制来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情感激活机制指的是通过刺激消费者的情感,如悲伤、愤怒或喜悦,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和关注。
例如,许多慈善品牌广告通过展示悲惨的场景和受众的困境,唤起人们的同情心,激发捐助的欲望。
二、认知加工品牌广告不仅需要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还需要通过认知加工来传递产品信息和塑造品牌形象。
心理学中的认知加工理论和注意力理论对品牌广告的设计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认知加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信息时会经历感知、注意、理解和记忆等过程。
在品牌广告中,需要通过合理的信息编排和语言表达,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传递核心信息。
例如,在电视广告中,可以通过精彩的剪辑和视觉刺激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在短短的时间内传递核心信息,提高广告的认知效果。
同时,注意力理论指出,人们对信息的注意力容量是有限的,品牌广告需要通过设计合理的布局和图像来引导消费者的注意力。
例如,在平面广告中,可以运用色彩、形状和排版等元素,将产品信息和品牌形象置于重要的位置,吸引消费者的视觉焦点。
三、行为影响品牌广告的最终目的是激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心理学中的行为影响理论为品牌广告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心理学在品牌营销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品牌营销中的应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品牌营销变得日益重要。
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品牌营销中,帮助企业深入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从而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品牌营销中的应用,并讨论其对企业的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在品牌宣传中的应用在品牌宣传中,认知心理学被用于塑造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人类对信息的接收有局限性,只能处理有限数量的信息。
因此,在品牌宣传中,企业需要通过简洁明了的信息传递,帮助消费者形成对品牌的良好认知。
例如,一些著名的品牌广告都采用简短有力的口号或标语,通过强烈的印象留给消费者深刻的记忆。
二、社会心理学在品牌形象塑造中的应用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科学,它在品牌形象塑造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常常受到身边他人的影响,所以企业可以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原理来创造有吸引力的品牌形象。
例如,借助名人效应,企业可以与知名人士合作,通过他们的形象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此外,社会认同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概念,企业可以通过品牌塑造出符合特定群体价值观的形象,以吸引目标消费者。
三、情绪心理学在品牌推广中的应用情绪心理学是研究情绪与认知之间相互作用的领域,它在品牌推广中也有广泛应用。
情绪是人们购买决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企业可以通过情绪激发来提高品牌的吸引力。
例如,一些广告常常利用正面的情绪表达方式,如喜悦、惊喜和温馨,来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加他们对品牌的好感和认可度。
此外,一些品牌还运用负面情绪激发,如恐惧和焦虑,来强调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性和紧迫性。
四、行为心理学在品牌体验设计中的应用行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分支,它可以帮助企业优化品牌体验设计。
品牌体验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产品或服务时的感受和行为,而企业可以通过行为心理学的原理来提升品牌体验。
例如,企业可以利用奖励机制来增加消费者的忠诚度,例如积分和会员制度。
另外,一些品牌还会利用顾客参与感的原理,让消费者在品牌活动中互动参与,从而提高他们对品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有关品牌的消费心理学论文
有关品牌的消费心理学论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的角色在发生转换,同时需求心理也在不断改变,消费者不再只是停留在产品的功能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有关品牌的消费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品牌的消费心理学论文篇一《浅析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心理》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的角色在发生转换,同时需求心理也在不断改变,消费者不再只是停留在产品的功能上。
本文通过对品牌与消费者心理的分析来探讨如何建立品牌价值,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关键字:品牌;消费者;心理需求;品牌建设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就促使人们需求的改变。
按马斯洛的理论来看,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
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在满足了温饱需求以后,人们的需求就会不断的上升,面对中国乃至世界市场上形形色色的各种产品,消费者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人们不仅仅关注产品功能带来的益处,还需要产品赋予的某些涵义来满足自我心理的需要。
这就产生了买方市场的判断标准,促使卖方市场以产品功能优劣的判断标准瓦解,从而品牌的建设开始为企业所重视。
一、品牌的内涵1、品牌的定义尽管品牌实践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才第一次给出较为科学的品牌概念,而在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引进这一概念。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品牌进行了界定,并深刻的解释了品牌的内涵。
综合来看:品牌是品牌主使自己产品和服务同竞争者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的各种符号的集合,它既是与品牌有关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的成果,也是社会对这些活动评价的结果。
品牌心理学分析— 以“唯品会”为例
品牌心理学分析—以“唯品会”为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消费者的需求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不单单只停留在产品的功能需求上了,而更多的转移至心理方面的需求,要想探究其本质上的原因,就必先了解心理学对人的行为的具体作用,发现其动机并对其进行心理分析。
一、品牌及品牌选购的心理当代生活人们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生理、安全,而是逐步向更高的层次进军,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了心理及精神上的满足,而这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就通过品牌的不同来实现。
来自心理学家的一项调查分析表明:从人们接受到的外界信息中,83%的印象通过眼睛,11%通过听觉,3.5%通过触觉,其余的则是嗅觉及味觉。
故,品牌在设计之初及传播过程中更要给消费者足够的“视觉冲击感”。
人们对待新的事物的态往往是通过第一次的接触,随后才是体验。
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态度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其途径分为:重复暴露令其熟悉、刺激反应及体验、带头人的表率行为以及人们对事物熟知的程度,这正是品牌方企业所希望并加之利用的经验。
二、消费者对品牌推广的心理需求品牌对消费者在产品的选择上有着极大的作用,其主要分为:1.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来源2.让消费者产生购买心理3.尽量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外的其他需求。
品牌的建设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其在不断完善产品了解市场的同时也在满足人们对其的心理需求,这是长时间才能形成的,推广自己的品牌并且抓住人们的心理需求这是品牌推广时的必经之路。
三、品牌推广案例分析“唯品会”在此方面就有很成功的案例,例如:2017年“丧”文化流行的时候,许多品牌都想要在此风气鼎盛的时代拉拢人们的需求,但是靠“丧”文化住进人们心理的品牌真的又有几个呢?但“唯品会”就反其道而行之,其于四月初发布了《明天更好,我会更好》的广告短片,这则广告片在剧情上没有跌宕起伏,也没有大牌明星的阵容,但是它在短短的三天内就被超过一亿的人观看,其内容也只是简单的叙述了五位平常人的生活罢了。
这五位主人公的故事分别为:青春期遇见爱情想变成更好的人、宝妈想找回年轻时的自己而努力、打工夫妻对回家和孩子团聚的日思夜想、坚持不懈只为成就梦想的女孩、为孩子付出一切行动的妈妈。
品牌延伸心理机制构建论文
品牌延伸心理机制构建论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需要通过品牌延伸来扩大市场份额,增加销售额。
但是在品牌延伸中,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消费者心理机制。
本文将探讨品牌延伸的心理机制构建。
品牌延伸是指企业利用自身品牌的信誉和知名度,将其与相关产品或服务联系起来,以扩大战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品牌延伸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品牌感知的一系列心理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消费者的品牌感知不仅与产品本身有关,还与一系列心理机制有关。
首先是消费者的品牌态度。
品牌态度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和评价。
消费者的品牌态度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品牌延伸的态度和反应。
如果消费者对原有品牌的态度很好,那么他们可能会更愿意尝试延伸品牌的其他产品。
另一方面,如果消费者对原有品牌的态度不佳,那么延伸品牌的推广可能会遇到障碍。
这表明品牌延伸需要依赖于既有品牌的信誉和声誉。
其次是消费者的品牌知觉。
品牌延伸的成功还要考虑消费者对品牌的知觉。
消费者的品牌知觉是他们对品牌特性和特质的整体印象。
如果一个品牌的延伸产品与原产品的品质、外观和使用方式等方面没有关系,那么它们的品牌知觉也可能不同。
此时,消费者可能难以将他们之前对品牌的评价延伸到新的产品上。
品牌延伸需要依赖于消费者的品牌知觉的一致性,这意味着延伸产品需要和原产品在外观、质量、使用方式等方面保持一致,以保持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最后,品牌延伸还需要考虑消费者的品牌联想。
消费者的品牌联想是指他们对品牌的经验和想象,这可能涉及到品牌的形象、口碑、文化和价值等因素。
如果一个品牌愿意将其品牌延伸到新的市场,那么消费者的品牌联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反应。
如果延伸产品与品牌传统形象不符合,消费者可能会对新产品产生质疑。
品牌延伸需要依赖于消费者对品牌的一致联想,即将延伸产品与消费者在品牌上已经建立的经验和想象相联系,从而建立品牌和延伸产品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述,品牌延伸的心理机制构建包括品牌态度、品牌知觉和品牌联想三个方面。
认知心理学对品牌建设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对品牌建设的影响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中,一个优秀的品牌可以为企业创造出无法估量的商业价值。
品牌建设的具体实践涉及诸多方面,其中认知心理学这一学科对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逐渐被大众所认识和接受。
本文将探讨认知心理学对品牌建设的影响。
一、品牌记忆与认知品牌记忆是品牌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方面,品牌记忆能够促进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回忆,并在未来的消费过程中产生正面的诱导作用;另一方面,品牌记忆也为企业提供了长期稳健的竞争优势。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非常擅长于记忆和回忆视觉和语言等元素。
因此,在进行品牌建设时,应该注重品牌的视觉和语言形象的精细设计,使人们在接触到品牌时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将品牌的形象元素与品牌名称联系在一起。
此外,品牌的视觉与语言形象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并与品牌所处的市场和受众相协调,以进一步增强品牌记忆的深度和广度。
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地重复出现和深化品牌形象,来不断地激活消费者关于品牌的记忆,并产生品牌粘性。
二、品牌的心理层次品牌的心理层次是指品牌在消费者心中产生的情感和认知方面的层面。
品牌的心理层次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功能性、感官性、语境性、形象性和文化性。
这五个层次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品牌的立体式心理形象。
其中,功能层次是指品牌产品或服务的基本功能和特性,而感官、语境、形象和文化层次则更侧重于对品牌的感性认知和情感体验的感知。
对此,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情感和认知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品牌的视觉和语言元素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进行品牌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以激励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共鸣,并提高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品牌记忆的构成和塑造品牌建设中,品牌记忆的构建和塑造是至关重要的。
品牌记忆的构成主要包括品牌品质、品牌形象、品牌名誉、品牌产品、品牌声誉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品牌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品牌管理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品牌管理品牌,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是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创造利润的重要手段。
然而,管理品牌也是一门艺术和科学的结合体,需要各种技能和知识。
其中,社会心理学可以提供深入洞察品牌管理的关键方面,是企业管理者在品牌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一、品牌知名度与感知品质品牌知名度和感知品质是品牌管理中最关键的构成部分之一。
与此相关的是品牌的视觉和口碑吸引力。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习惯于从记忆中激活已经熟知的品牌,而忽视那些不熟悉的品牌。
品牌知名度越高,就越容易在消费者的记忆中活跃起来。
因此,品牌管理者必须确保他们的品牌能够在市场上得到足够的曝光和宣传。
相关度就是指人们对品牌的构成部分以及品牌关联度的感知。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更喜欢购买那些具有高度关联度的品牌。
品牌关联度越高,消费者越有可能把该品牌属性与个人或社会价值观有关的某些特征相联系,这可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反应。
二、品牌个性与消费者身份认同品牌个性是指品牌的特征和风格,在视觉和语言方面都可以表现出来。
品牌个性与消费者身份认同息息相关。
人们通过购买某个品牌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
品牌个性越能够与消费者的个性和价值观相符合,消费者就越容易接受品牌,产生归属感和情感投入。
因此,对于品牌管理者来说,创造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品牌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在设计品牌形象时,需要注意消费者的身份认同和品牌形象之间的匹配度。
三、品牌信任与消费者忠诚度品牌信任和消费者忠诚度是品牌管理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品牌信任指的是消费者对某个品牌的信任程度,是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忠诚度是指消费者对某个品牌的喜爱和忠诚程度。
建立品牌信任和消费者忠诚度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购买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与品牌信任有关的因素有品牌的知名度、品牌形象、口碑、品质和服务等等。
因此,品牌管理者需要重点关注这些方面,以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
应用心理学在品牌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应用心理学在品牌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建设,因为品牌无疑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而应用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行为及其应用的学科,对于品牌建设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应用心理学在品牌建设中的应用,旨在为企业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第一部分: 消费者心理分析1.1 消费者行为与决策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
了解消费者行为对于品牌建设至关重要,因为企业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和品牌推广活动。
1.2 感知与认知感知和认知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主观理解和感受。
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基于他们的感知和认知,所以企业需要借助心理学的相关原理,来塑造积极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
1.3 情感与情绪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时通常受到情感和情绪的影响。
企业可以通过情感营销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从而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和忠诚度。
第二部分: 品牌建设策略2.1 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指为了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特定位置而采取的策略。
应用心理学在品牌定位中可以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预期,来确定品牌的定位点和差异化优势。
2.2 品牌形象塑造品牌形象是指消费者对品牌的整体印象和想法。
借助应用心理学的原理,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包装、广告宣传等手段来塑造积极向上的品牌形象,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2.3 品牌故事讲述品牌故事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提高品牌认同感。
应用心理学中的故事激励理论可以帮助企业设计与品牌相关的故事,通过情感共鸣来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部分: 品牌推广策略3.1 情感营销情感营销是一种通过情感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策略。
借助应用心理学的情感诱发原理,企业可以运用情感元素,如幽默、感动等,来吸引并留住消费者。
3.2 社会认同与互动社会认同是指消费者通过对品牌的选择来展示自身身份和价值观。
应用心理学可以研究消费者的社会圈层和心理需求,从而设计相应的互动活动,增强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
有关心理学的论文_有关品牌的心理学专业论文
有关心理学的论文_有关品牌的心理学专业论文有关品牌的心理学专业论文篇一《品牌危机的心理学解读》内容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品牌危机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应用心理学相关理论,结合案例从公众、传媒及企业三个角度深入解析品牌危机的成因,为相关研究提供心理学上的理论支持并对品牌危机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
与强调品牌危机事前防范的文章相比,本文强调危机管理应从利益相关方对诱发品牌危机突发事件的心理状态出发,采用相应策略,以期用以人为本的危机管理思想为企业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提供理论指引与启迪。
关键词:品牌危机;成因;对策;心理学近年来,肯德基、雀巢、光明等名牌食品的安全问题使顾客开始重新审视心中信赖的品牌;惠普、西门子等行业巨头因对其竞争对手恶意攻击而遭世人非议;联想亚信、方正、科龙等先前知名品牌纷纷面临转型震痛、并购整合、高层人事更迭等问题。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及对“丑闻”津津乐道的传媒使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较之过去愈加透明。
口碑再好的品牌也可能毁于一旦,实力再强的企业也难免员工背弃,规模越大的公司更难平衡各方利益。
当前,有关危机管理的文章较多,但其中的大部分则是强调危机的事前预防,认为当危机出现时,与媒体谈判的公关技巧才是企业的重点。
其实绝大部分的品牌危机缺少征兆,爆发时间无规律可循,难以预防。
处理不好给企业带来颠覆性损失,但处理得当不仅使企业绝处逢生,而且还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契机,故对其的管理被谓之“刀尖上的舞蹈”。
由于企业品牌危机所涉及的主体对象是人,从心理学角度去研究危机的成因不仅可以揭示出其实质,而且心理学的理论也使危机对策的制定更加有的放矢。
品牌危机成因的心理学分析品牌危机表象是某一特定事件所引起的,但这些事件是在某一时点发生的,本身甚至是子虚乌有,如我国啤酒品牌集体蒙冤甲醛超标事件,所以其本身造成的破坏力较之它对企业利益相关者所诱发的心理认识上的崩溃与过激反应是微不足道的,而后者正是品牌危机形成的根源。
品牌能量――从心理学角度审视品牌
品牌能量――从心理学角度审视品牌序言“品牌”可以说是当前最热门的字眼之一,全世界的营销人士对品牌的认知也各有不同。
现今的营销,已从产品本位转移到消费者本位,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品牌对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就像“万宝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夏奈儿”令无数女子尽妖娆;“耐克”为热爱运动的年轻人所钟爱;“索尼”成为时尚与科技的代名词……作为一个个伟大的世界知名品牌,她们在竞争剧烈的市场中独领风骚,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并左右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使消费者对之情有独钟。
这些品牌凭借什么力量来吸引消费者,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成为消费者的不二选择呢?她的能量来自何处?这些问题都要从研究消费者的心理里面找到答案。
品牌释义关于品牌这一概念,想必大家也已经接触过很多个,可谓是众说纷纭,但他们所描述的品牌概念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只是采用了不同的措词而已,概括之:品牌是消费者心目中对企业的感知与印象;企业信息作用于消费者的内心,并在内心留下的烙印的总合,是物质世界在精神世界里的能动反映。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品牌就是存在于消费者心中的一个心理印记而已。
同一个品牌在不同消费者心目中有着不同的心理印记,品牌印记因每个消费者内心世界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我们可以说:品牌是一个纯粹的心理概念。
因此,对企业来讲,最重要的不是你自己如何如何,而应该让消费者认为你是如何如何的。
很简单,你自己不一定非常完美,但是你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的印记有可能非常完美;相反,你觉得自己很不错,但消费者也许并不认可,觉得你没有什么好的。
所以说,经营品牌就是经营消费者的心理世界,想办法在消费者内心留下一个美好的心理印记。
作为一个心理概念,品牌蕴涵着一定的心理能量,这种心理能量产生心理驱力,激发或者控制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直接影响着他们购买行为,从而控制着我们不可琢磨的、瞬息万变的市场。
因此,品牌的竞争也就演变为了一场看谁在消费者内心留下的印记更深刻、更美好的竞争。
品牌心理的建构与过程4600字
品牌心理的建构与过程4600字提要:品牌心理建构与过程贯穿于品牌活动的始终。
从早期的符号识别论到当今的整合传播论,西方学者提出了“品牌的整体观”。
这一观点,为我们考察品牌心理过程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与全新的方法。
关键词:品牌心理消费者品牌整体观品牌建构冰山一品牌现象涉及到从生产工艺、营销到设计、传播的各个方面,品牌理论则涉及到从市场学、广告学到传播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由此造成了品牌界说的众说纷纭。
但是,无论是品牌理论还是品牌实践都在发生着巨变。
品牌的基本理论从早期的品牌符号论,发展到了当今的品牌心理论;品牌实践则从早期的符号识别论,转向了整合传播论。
这种转变并不仅仅是一个定义或方法的改变,实际上在定义与方法背后更重要的是支撑品牌理论的背景理论的转变。
前者的背景理论基础是市场营销学,后者的背景理论基础是心理学。
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的品牌理论排斥了原有的市场营销学作为背景理论的基础,而是市场营销学在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得到了重新的整合与提升,应该说现代品牌理论在新的背景理论运用中寻找到了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和新的切入点,因而也给人们对品牌的认识带来了全新的理念。
对于这种变化,西方有些学者称之为“品牌的整体观”。
在对传统的品牌符号论做分析时,美国学者S.史密斯指出:“品牌一直属于市场营销范畴内的,它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品牌如何通过一种特定的途径吸引它目标群体,并使得其符合目标群体的消费欲望。
品牌构建研究的结果常常可装订成厚厚的一本书,里面规定了非常详尽的且必须坚守的规则:比如色度和字体。
不久,公司的交通工具上就被涂上崭新的标识,公司的建筑上也展现着显眼和醒目的新标语,甚至在批发商店里也贴上了全新的口号。
”心理学自19世纪30年代由德国人冯特创立以来,经过美国芝加哥学派的拓展,到了20世纪有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林林总总的学派和学说,如精神分析心理学、发生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并成为当今诸多学科的基础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品牌的心理学专业论文《品牌危机的心理学解读》内容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品牌危机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应用心理学相关理论,结合案例从公众、传媒及企业三个角度深入解析品牌危机的成因,为相关研究提供心理学上的理论支持并对品牌危机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
与强调品牌危机事前防范的文章相比,本文强调危机管理应从利益相关方对诱发品牌危机突发事件的心理状态出发,采用相应策略,以期用以人为本的危机管理思想为企业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提供理论指引与启迪。
关键词:品牌危机;成因;对策;心理学近年来,肯德基、雀巢、光明等名牌食品的安全问题使顾客开始重新审视心中信赖的品牌;惠普、西门子等行业巨头因对其竞争对手恶意攻击而遭世人非议;联想亚信、方正、科龙等先前知名品牌纷纷面临转型震痛、并购整合、高层人事更迭等问题。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及对“丑闻”津津乐道的传媒使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较之过去愈加透明。
口碑再好的品牌也可能毁于一旦,实力再强的企业也难免员工背弃,规模越大的公司更难平衡各方利益。
当前,有关危机管理的文章较多,但其中的大部分则是强调危机的事前预防,认为当危机出现时,与媒体谈判的公关技巧才是企业的重点。
其实绝大部分的品牌危机缺少征兆,爆发时间无规律可循,难以预防。
处理不好给企业带来颠覆性损失,但处理得当不仅使企业绝处逢生,而且还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契机,故对其的管理被谓之“刀尖上的舞蹈”。
由于企业品牌危机所涉及的主体对象是人,从心理学角度去研究危机的成因不仅可以揭示出其实质,而且心理学的理论也使危机对策的制定更加有的放矢。
品牌危机成因的心理学分析品牌危机表象是某一特定事件所引起的,但这些事件是在某一时点发生的,本身甚至是子虚乌有,如我国啤酒品牌集体蒙冤甲醛超标事件,所以其本身造成的破坏力较之它对企业利益相关者所诱发的心理认识上的崩溃与过激反应是微不足道的,而后者正是品牌危机形成的根源。
本文通过对品牌危机所涉及的三方——公众、传媒及企业对诱发危机的特定事件的心理学分析来论证。
一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反应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如图1所示。
几乎所有案例触及的事件都是关乎消费者生理和安全层面需要的产品,涵盖衣、食、住、行等至关重要的基础需要。
因此,无论是企业产品出现问题,还是对企业的负面报道,对于品牌的潜在消费者和已有用户的心理冲击都是致命性的。
而某些企业员工在事发后的出言不逊或牵涉到民族尊严、国家统一等政治问题的突发事件,如朝日啤酒支持日本右翼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则是对消费者尊重需要的重大冲击。
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还处在成熟过程中,年轻消费者具有从众的消费倾向,中老年消费者则有讲究实惠,尊崇权威心理。
在诸如手机、汽车等消费领域尚未形成品牌依赖,对品牌忠诚度不高。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判断的客体越是模糊,对权威依赖程度越大,从众行为就越容易产生。
由此一旦发生品牌危机时,今日的该品牌用户明天就会与其成为陌路人。
而对该品牌持观望态度的消费者自然更不可能成为其忠诚顾客。
媒体对于某品牌的负面报道产生了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群体即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因外界刺激,全都转向同一个方向,自觉个性消失,成为一群被组织化了的群体。
在心理群体中,个人才智与个性被削弱,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这一群体,外界受到企业突发事件刺激,内部受到无意识控制,表现出如下心理特征:1.免责鼓励下的“集体无意识”。
群体是“无名氏”不必承担任何责任,而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更彻底消失了,个人便敢于发泄本能的欲望。
很多“臆想、夸张、偏激、丑恶”等平时存在于个体潜意识的欲望,在心理群体中有了释放的可能,如传播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等。
2.易于接受“暗示”的“心理传染”现象。
心理学发现“通过不同的过程,个人可以被带入一种完全失去人格意识的状态,他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惟命是从。
暗示对群体中的所有个人有着同样的作用,相互影响使其力量大增”。
心理传染如同病毒,迅速且感染力强。
群体很容易接受暗示,通过相互传染的过程,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成事实。
3.群体心理意向前倾。
在外界刺激下,群体容易促发“行动”。
由于群体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在免责心理的鼓励下,传染心理的影响下,个体很容易将自己内心的动机表达出来,从而直接导致“行动”。
如伴随小道消息而来的就是群体行动的“抛售股票”、“拒绝使用相关品牌的商品”等。
4.群体倾向“形象思维”。
不要指望群体能“理智”的思索,群体更像是个“感性动物”,它用形象来思维,常常将歪曲性的想像力所引起的幻觉和真实事件混为一谈。
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推动下,一个人编造的奇迹,立刻就会被所有人接受。
如对“三株口服液”的不实报道就是例证。
二传媒对突发事件的反应传媒是沟通企业与公众的桥梁,企业的一举一动受到媒体的监督。
公众同样依赖媒体报道来获悉企业态度、问题真相,继而做出自己的判断。
无疑其所持立场将直接关乎这场危机的最终走向。
任何传媒都以“客观,公正”作为舆论报道的准则,但此标准在现实中受到了质疑与挑战。
1.传媒作为消费者的身份决定其无法避免公众心理。
他们的心理同样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同样受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影响,他们同样有自己的主观判断。
舆论学理论早已表明,任何一篇报道在客观的外表下总是夹杂着作者的主观态度。
媒体往往使用“新闻链接”的手段把某些新闻报道同时呈现在读者面前,无意间却又间接暗示了作者的态度。
2.当前“眼球经济”盛行。
为了满足部分公众追求新奇的心理,媒体从业者往往刻意追求轰动,从而有意引导受众,甚至炮制假新闻,引起公众进一步的恐慌;为了满足部分公众逆反心理的需要,媒体“青睐”于那些有关知名品牌的负面报道。
此种心态,犹如阳光下的凸透镜,使很多品牌被聚焦灼伤。
传媒从业者心理或与公众相同,或受其影响。
表面看似代表大众意志,实质却为品牌危机推波助澜。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公众想像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群体在智力上总要低于孤立个人的智力水平,但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来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
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所具有的性质,以及接受的途径与方式,实际上就是“媒介作为”的空间。
三企业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诱发品牌危机的突发事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负面消息本身是子虚乌有或媒体断章取义的误解。
对于这类事件,企业只要开诚布公地以翔实的证据与相关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就可以把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
第二类则是负面消息并非空穴来风,企业本身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后者在现实中更为常见,可以把企业对其的常见回应方式分为三种类型:使事件的负面性合理化——否认企业存在此问题。
如“方正电脑高层集体跳槽”给企业带来震荡是不争的事实,但企业却以正常的人事变动为借口。
谴责谴责者——嫁责任于他人。
如“南极人保暖内衣涉嫌夸大商品性能”的案例中,企业认为检测数据不符,这与检测仪器有关,并准备向王海索赔1000万元。
对问题轻描淡写或干脆保持沉默——侥幸心理。
企业以此种方式试图让负面消息自生自灭。
如戴尔公司员工在邮件中试图阻止美国客户去购买联想集团的电脑,称“购买联想产品,就等于支持了我国政府”。
戴尔集团对此轻描淡写为“深表遗憾”,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
上述三种类型回应方式在心理学中实质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是行为人在潜意识中自动对本我和自我、超我冲突时所产生的焦虑进行克服,借以保护自我的一种方法。
企业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进行如此回应的目的在于减轻或冲淡由于负面新闻对企业品牌冲击所带给整个企业从上到下的恐慌与焦虑。
但事实上,公众此时恰恰希望获悉事件真相,至少是企业合乎情理的解释,以上的回应方式难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预期,为流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上述的回应同样不能减少企业内部员工的内心恐慌。
因为此时,企业上层对危机的处理态度和方式预示企业能否在短期内回归。
如果企业上层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没有及时处理,把真相告诸公众,那么无论受害者、消费者还是内部员工,都会对企业失去信心。
使企业员工对企业能否顺利度过危机、自身前途茫然不知所措,产生恐慌心情。
像南京冠生园、金华火腿等就是其例。
员工既不能确保自身经济不受企业的品牌信誉重创的影响,又不敢轻易离开企业,以防不能觅得合适的岗位反被他人授予“落井下石”的骂名。
员工此时的不安、恐慌、迷惘心情可见一斑。
若不能妥善安抚员工,外部危机内部化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企业品牌危机发生过程中,导致危机的事件只是诱因。
企业无法满足公众信息透明的心理预期,以及公众面对突发事件本身特有的心理反应是品牌危机产生的实质,而员工的恐慌及传媒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危机。
危机管理对策及心理学分析了解品牌危机的心理学成因后,本文采用心理学手段对危机进行干预。
干预的实质是设法阻断上述不良心理反应的产生。
一运用心理传染,形成有利企业的“流行意见”企业在突发事件中,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心理群体,企业必须熟悉这一群体的行为规则,以便在这一群体中形成“流行意见”。
心理群体,易受暗示,情绪容易被传染。
因此,企业要利用群体的这一显著特征,运用心理传染,形成有利于企业的“流行意见”。
简言之,就是使企业的声音取代“小道儿消息”,从而在街头巷尾传播。
具体而言如下:1.旗帜鲜明地“断言”。
突发事件中,心理群体的非理性,使他们急于寻找观点与依靠。
如果企业此时以沉默应对公众与传媒或发表声明言辞含混,则流言的出现就不足为奇。
反之,企业若以简洁有力的“断言式”表态对于恐慌人们的安抚作用远远超出想象。
如“高露洁被疑含致癌物质”中,当天广州高露洁就在各媒体显著位置,旗帜鲜明地提出其产品经权威机构严格验证是安全的,使这场迅速平息了。
断言要注意方式与频率,要简短有力,这样才能更易对群体起到“暗示”作用;“断言”必须坚定,从而使受传者对此深信不疑,心甘情愿地接受。
鉴于突发事件中群体借助“形象”思维,因此,“断言”必须迎合群体的想象与情绪,这样才容易被选择与接受。
不能与公众原有的认知和公认的观念明显相背或相差太远。
否则,一方面容易激起群体的逆反心理;一方面因竖立起来的“强势意见”与“公众认知”差距过大,增加了群体“模仿”难度,直接结果就是“传染”面会因此缩小,给人强词夺理的感觉。
2.断言的“重复”与“递进”。
心理学研究显示,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人们无意识的自我深层区域,而人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此形成的。
到了一定时候,人们会忘记谁是那个不断被重复主张的作者,从而最终对它深信不移。
如“禽流感”发生时,肯德基每天都利用广告宣称自己安全的加工过程。
又如“科龙格林柯尔系崩盘”危机中,海信集团一入主科龙,为危机中的科龙恢复品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