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1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秦汉大一统政体的形成难点: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概念、政策措施、历史作用与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堪夸!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顽石刻,存汗青,传颂我如何叱咤!——《大地在我脚下》这是《秦始皇》主题曲。
他在历史上到底作出了哪些影响中国后世的事件?【自主学习】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王毕)(1)条件A、顺应统一历史趋势B、社会生产力提高,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C、人民渴望统一D、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最强E、法家学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F、嬴政的雄才大略,采用正确的战略和策略(2)时间:前230——前221年(3)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4)结果: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王消灭六国,结束割据,那么,他是否就一劳永逸安于现状呢?不,开拓疆土2、开拓疆土(1)北:击匈奴筑长城修直道A、时间、人物:前215年、蒙恬B、长城:临洮(西)——辽东(东)(2)南:征岭南凿灵渠设郡县A、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水系(主要功能是运输)B、管辖: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开端(3)西南:辟五尺道任官管辖归属中原3、意义: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扩大统一帝国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注:秦朝疆域东(大海)西(陇西)北(长城)南(南海)二、巩固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相对于民主政治而言。
表现为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
指全国军政财大权全都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学案:专题一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 六王毕,四海一”1.平定六国(1)情况:从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秦国接踵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结束了战乱,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一致全国(1) 北方:北击匈奴,回收河套地区;修建长城和“直道”。
(2)南方:平定岭南地区,开凿灵渠,置郡管理。
(3)“西南夷”:开拓“五尺道” ,并在部分地区委任官吏。
3.影响:扩大了一致帝国的规模,推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国内为郡县1.发源:在春秋战国期间,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行:秦一致后,秦始皇把郡县制推行到全国。
3.概略(1)“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和督查职责。
(2)“县”隶属于郡,并在少量民族聚居的地方设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道”。
(3)“县”以下设“乡” “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和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函传达的机构“亭”。
4.特色(1)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换,不得世袭。
5.意义(1)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重要标记。
(2)西汉王朝持续推行郡县制,逐渐除去与中央抗衡的地方盘据权利,使“大一统”政体更为牢固。
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1) 秦王嬴政一致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呼,自称“始皇帝”。
(2)确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辅助皇帝办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医生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朝议”制度(1)含义:丞相、御史医生与诸卿议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2)评论:能够集思广益,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议失误的有效门路。
后期遭破坏。
4.“汉承秦制”(1)西汉王朝:大概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2)汉武帝期间:经过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增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对国家的政权牢固,防备地方分裂权利的发展,有侧重要的意义。
2016-2017学年人民版必修一 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导学案
2016-2017学年人民版必修一 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秦始皇是个十足的暴君。
明朝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李贽则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秦始皇是怎样“掀翻一个世界”的,他给中国政治制度注入了哪些新鲜血液呢?【学习目标】1.了解秦朝的统一,分析秦朝能够统一的原因;了解“皇帝”的来历、秦朝的“三公”制度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从秦朝的统一体会到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通过对秦朝集权政治制度优缺点的全面了解,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识。
【知识导学】1、阅读P8“六王毕,四海一”,概括秦始皇实现“六王毕,四海一”的过程及意义。
2、阅读P9地图,简要了解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和秦朝疆域。
3、阅读P9“海内为郡县”,郡县制是否是由秦朝开创的,指出其发展过程。
以示意图来表示秦朝郡县制下的各种机构。
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有何不同,指出其积极影响。
4、阅读P10“百官公卿”,指出秦朝的三项重要制度。
以示意图来表示“三公九卿制”。
指出“朝议”制度的作用。
5、阅读P11第一段,如何理解“汉承秦制”?指出汉朝政治与秦朝的一些不同之处。
【三”点”探究】1.探究一郡县制材料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1)结合史实说明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是“势所必然”。
(2)你认为郡县制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探究二中央官制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相议……秦王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
历史必修一----政治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一.秦始皇统一全国(1)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2)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长期的混战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3)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强大;4)嬴政的雄才大略。
5)法家思想适应统一需要。
(2)过程①统一六国:秦始皇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分别是韩、赵、魏、楚、燕、齐。
秦国于年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结束了长期以来割据混战的局面。
②北伐匈奴:措施:公元前215年,率军北击匈奴,收回;修筑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地区:措施:;。
秦在岭南置郡的意义:。
④将“西南夷”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版图:措施:开辟;在部分地区委任官吏。
秦在“西南夷”部分地区委任官吏的意义:(3)意义:。
二、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建立(1)溯源:时期出现;(2)秦统一之初的体制之争:代表人物及主张王绾:①主张:实行分封制②理由:六国刚灭,形势不稳,如不封王,否则中央政府无法镇扶地方。
李斯:①主张:推行郡县制度②理由:西周分封制造成诸侯争霸,郡县制是安定天下的方法。
结果: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扩到全国。
(3)主要内容①地位:郡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县隶属于郡。
②职官设置及职能: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管、、。
③与县同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县之下设、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亭负责地方治安并监管。
(4)特点:A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B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5)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取代的重要标志。
(6)西汉:郡国并存原因:刘邦错误吸取秦亡教训。
后果: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大一统”政体的巩固解决措施: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三、专制主义----中央官僚体制1.皇帝制度的建立(1)特点:、、(2)弊端:在这种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司法。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 人民版必修1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1)概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完成统一。
(2)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拓展版图(1)北方: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直道”与长城。
(2)南方:平定岭南地区,凿灵渠,置郡管理。
(3)“西南夷”:开辟了“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历史认识]秦结束了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现象,也是秦始皇主要的历史功绩,为以后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海内为郡县1.实行:秦统一后,秦始皇把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的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概况(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1)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意义(1)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西汉继续推行,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误区警示]郡县制形成于春秋后期,并非形成于秦朝,秦始皇不是郡县制的创立者,其主要功绩是将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秦始皇晚年时遭破坏。
4.“汉承秦制”(1)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人民版高中历史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一《走向“大一统” 的秦汉政治》导教学设计编写人:曾文生编写时间:2019年9月17日使用班级:高一年级 1 个课时课题: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目标】(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成立,(2 )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 根源 :学 & 科& 网 Z &X&X&K](3)理解:历史见解: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中心;秦代中央官制的特点。
(4)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牢固一致举措的作用。
预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本节课的宏观知识构造。
本课知识构造可用以下列图示表示:实现一致牢固一致,加强集权推行郡县制灭六国,皇帝制北征匈奴,成立三公九卿制Secord环节分析知识要点南征夷越知识点一“六王毕,四海一”——一致中国1、列举秦始皇一致中国扩展国土的史实,参照教材地图指出秦代四至。
2、秦始皇一致中国并对周边推行政治控制有什么意义?知识点二国内为郡县——郡县制依照 Secord目内容,解决以下问题,使学生明确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
1、郡县制度最早出现在秦代吗?为什么?2、简述秦代郡县制度设置的基本情况有哪些?3、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根源 :学 |科 |网 Z|X|X|K]分封制郡县制划分原则血缘为基础地区为基础可否世袭世袭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换)与中央关系相对独立直属中央(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历史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牢固当时的统治秩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一致序可是也简单发展为盘据权益,随生产力发展不利于一致4、秦代推行郡县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5、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与秦代略有区其他地方在哪里?知识点三百官公卿——秦汉官僚系统依照第三目的内容,解决以下问题:简述秦代在中央设置的最重要的官员及其职责。
2、在秦代的中央行政系统下,皇帝判决军国大事的主要依照是什么?它有哪些利处?再想一想,为什么这一制度今后被秦始皇损坏?这是有时的吗?为什么?9、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又采用了哪些举措,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导教学设计1.阅读以下资料资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知道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认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正确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使学生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理解郡县制的含义,掌握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价预习案【预习培训】用20分钟时间从头到尾认真仔细地阅读一遍教材内容;然后用15分钟时间依托导学案上的知识梳理部分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
完成相关题目和知识体系归纳。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写入我的疑问一栏,以备课上重点探究和讨论。
【教材助读】一、国家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1)概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的秦王朝。
2.开拓疆域(1)概况北方将军率军北击匈奴,收回,修筑和“直道”;岭南开凿,平定岭南,在岭南置郡,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西南夷开辟“”,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端;(2)意义;秦朝平定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秦朝对周边地区的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皇帝制度——法令出一1.君主专制体制的确立(1)确立: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的地位,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征:皇帝有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权于一身,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制度上的约束,这成为中国古代的。
(3)弊端:皇权带有、随意性,往往影响封建国家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决策。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标分析●课标分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根据课标要求,建议老师必须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时的主要内容,同时注意与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加以对比,把握其特征及影响。
●教材分析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围绕着秦朝中央集权制确立为中心展开的。
教材内容共三目,一、“六王毕,四海一”,即秦的统一;二、海内为郡县,即秦的地方官制;三、百官公卿,即秦的中央官制。
第一目明确了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背景,第二、三目让学生理解秦朝是从这两个方面确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
●学情分析开放式的历史教学,要求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搜集材料,做必要的课前准备;课中要求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但由于传统教育的惯性,目前学生的配合尚显不足,需要花费大量的日间和精力磨合。
●教学建议1.教法:自学启导教学法。
这种方法综合了自主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及讲授法的优点,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具体的就是通过设置一些列问题,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去感受、思考、体验,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丰富情感的目的。
2.学法:运用自主学习探究法。
常言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由让学生血变为学生想学,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文物插图,了解考古资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2.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
3.通过模拟秦朝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事实;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
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概况。
2.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分阶段、分层次地解决问题。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教师用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目标: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____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__________________的秦王朝。
【易错提醒】中央集权不等于专制主义2.开拓疆土:(1)概况: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_____和“直道”南方:开凿_____,平定岭南,在岭南置郡“西南夷”:开辟“_______”,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1.演变:(1)起源:_________时期,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郡:直属于中央,设_____、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下设_____________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兼管公文传递的“亭”道:设置于_________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与“县”同级3.特点: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_____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图解识记】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4.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_________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5.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易错提醒】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根本否定,而不是继承和发展。
郡县制确立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政权的出现,这与分封制下地方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力有着根本的不同。
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___”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_____主管军事,_________负责监察系统。
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型_______ ____年_____月____日班级___________ 用案人:_____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达到目标:1.了解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等制度的建立2.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二、课前导学:任务一预习导学:阅读课本和相关资料,完成填空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用“__________”的策略灭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王统一六国后,采用“______”称号,自称“始皇帝”。
“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其基本特点: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
3.秦朝的中央官制是____________。
①丞相:协助皇帝_________;②太尉:主管______;③御史大夫:是_____的助手,还负责______系统。
其运行方式为:大臣以“_______”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
4.秦朝的地方的政治体制是_________。
郡是_____的地方行政区划。
县隶属于______。
县级以下有乡里等机构。
郡县长官一概由______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郡县制有利于_________的加强和巩固国家的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中的重要环节,也是____________取代______政治的重要标志。
5.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立。
6.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__________,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这一制度对巩固祖国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起过一定作用。
三、课中导学:任务二合作探究探究一: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优秀教学案例(1课时4页)
(三)小组合作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究历史问题。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查阅史料、讨论分析,形成小组结论。
2.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发挥团队精神。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历史讨论等多种方式,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参与感。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深入浅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紧密有效: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发挥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2.学生能够运用史料实证,对秦朝和汉朝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和评价。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3.学生能够理解大一统政治制度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历史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组织小组展示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如: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学生则可以从学习方法、合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导学案(有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导学案(有答案)【学习目标】一、“六王毕,四海一” 1.统一六国(1)概况:公元前230 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拓疆土(1)概况(2)[历史认识]秦结束了战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现象,也是秦始皇主要的历史功绩,为以后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海内为郡县 1.演变(1)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3.特征: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影响: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关键点拨]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实质上是对分封制的否定,不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分封制下官位世袭,独立性强,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下官员由中央任命,听命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
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三公:即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丞相、主管军事的太尉和负责监察系统的御史大夫。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议政制度: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备皇帝裁决,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4.“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为“汉承秦制”。
【课堂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
(说明:标有★的是中等难度的知识点,标有★★的是高难度知识点。
限时30分钟总分50分)
一、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共32分)
1、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B、中央设立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2、秦朝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主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3、“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这种观点()
A、力主实行分封制
B、反对分封制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推崇世袭制
★4、我国奴隶社会的“天子”制度与封建社会的皇帝制度的最根本区别是( )
A.对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不同 B.对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和地位的规定不同
C.最高统治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D.最高统治者拥有的权力不同
★5、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
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闽中郡,当时福州属闽中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郡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C.闽中郡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福州是闽中郡郡守的封地
6、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
秦朝能够完成这一工程
是基于( )
A.小农经济的兴盛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C.工匠水平的高超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7、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课堂上有4位同学对“中央集权”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其中哪位同学表述较准确( )
A.皇权至高无上,实行个人独裁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嬴政自称始皇帝,实行皇位世袭制
D.中央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8、“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
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这套“制度”包括( )
①分封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度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贾宜在<过秦论>中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
★(1)根据材料一,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6分)
材料二:
材料三: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各重千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
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实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
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
(2)材料二、三所显示的这些事实在战乱纷繁的春秋战国时能实现么?在秦朝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什么?
(6分)
★★(3)根据材料及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请简要阐述一下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