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区域经济理论

区域经济理论

区域经济理论
区域经济理论是一种研究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之间经济差异的学科。

它涉及到诸多方面,包括地区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政策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区域经济理论:
1. 保加利亚式区域经济发展模型: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即一个地区在经济起飞、高速增长、减速增长和平稳发展等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经济特征。

2. 地域经济理论:强调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自然资源、交通网络、区位等。

3. 新经济地理学:关注地区之间的空间差异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以及城市发展、产业集聚等现象。

4. 区域产业链理论:强调地区之间产业链的分工和合作,
以及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5. 区域和城市竞争理论:研究地区和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包括资源竞争、市场竞争、人才竞争等。

6. 区域发展策略理论:探讨了地区和国家如何制定发展策略,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减轻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区域经济理论,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
理论和模型。

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对于了解地方经济发展
规律、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等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介绍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介绍


1976年,勒根(R·Logan)和姆勒塔克(L·Molotch)在《城市是增长机器》(City as Growth
Machine)中提出了增长机器理论,指出城市增长机器的发动者主要是掌握权力者和控制资源的集团。

城市增长可以产生财富和权利,增长是资本主义城市的本能。在城市增长中,权力需要利用资源来完成

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 4、城市增长的交通通讯理论

交通通信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城市发展主要是起源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face to face)或
交易的机会。城市的集聚效益在于是居民可以接近信息交换中心、便于居民的相互交往。
一、城市增长理论

近年来,大维·哈维提出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新的生产形式对资本流动和再生长
的需要。
一、城市增长理论

他认为由于国际上劳动力的分工,发达国家日益成为生产的管理中心和研究中心,而将生产中的加工、
制造环节转移到劳动力、土地便宜的发展中国家。于是,发达国家制造业衰退,而新兴国家中拥有土地、
• 6、城市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政府与企业的结盟受到社会的制约,因为如果它们的结盟是以牺牲过多的社会利益为代价或城市发展的利
益未被市民分享,那么市民会在选举时更换政府从而拆散现有的联盟。政府、企业集团、社区通过政治、经济
利益相互制约、相互妥协,它们的合力推动着城市发展、塑造着城市空间。
• (2) 增长机器理论

城市不仅是一个经济系统,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城市发展的原因在人文生态层面也能得到解释。

人文生态学学者提出的竞争依赖理论认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的相互依赖和竞争。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相关知识点归纳总结

区域相关知识点归纳总结

区域相关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区域相关的概念1. 区域的定义区域是指地理空间上的一定范围或范围内相对稳定的地域。

区域具有一定的边界和内部联系,通常包括自然和人文要素。

2. 区域的特征区域具有以下特征:边界清晰、内部联系密切、相对稳定、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

3. 区域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区域可以分为自然区域、人文区域、政治区域、经济区域等。

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的问题和目的。

二、区域相关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地理学上的基本理论之一,主要研究地理空间上的物产、市场、交通等要素在不同地点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问题。

2. 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是研究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包括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中心城市和周边乡村等发展差异性问题。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地位,以及分工条件和方式的演变和影响。

4. 区域识别理论区域识别理论主要研究区域的特色和认知,包括自然环境的特征、人文地域的特色、地域品牌的塑造及其对发展的重要性。

5. 区域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主要研究在特定地域内进行的各种规划活动,包括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环境规划等,以及规划实施的科学方法和流程。

三、区域相关的研究方法1. 区域调查区域调查是研究区域内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基本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

2. 区域分析区域分析是研究区域内不同地区间发展差异、关联性和发展趋势的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模型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

3. 区域比较区域比较是研究不同区域之间异同点和联系的方法,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地理环境差异比较、文化特色比较等。

4. 区域模拟区域模拟是通过模型和仿真方法研究区域内不同因素之间的作用和变化过程的方法,包括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多智能体系统等。

四、区域相关的主要领域1. 经济区域经济区域主要研究区域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贸易往来等经济问题,以及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简述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

简述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区位论就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人类各种空间活动,应在什么样的地点最佳,效果最大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区位,选择分析其形成原因与条件并预测其发展现象的科学。

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又称中心地理论,是关于城市区位的理论,对一定区域内城市体系中的等级,职能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进行研究,并采用六边形图示,对城市体系规模加以概括,是关于城市数目,阶层,规模以及分布的理论,其具体理论包括:一、城市等级规模的阶层性:①在一定地域内,城市是该市及其周围地区的中心地,为居住在它周围的地域内的居民提供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等,中心地提供的物资和服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低级中心地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其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物资和服务种类少,而高级中心地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服务和货物种类多,如大商场医院等。

每一个高级中心地都包括各个级中心地,更多的低级中心地。

②物资供应地服务供应范围有上限界限,如果上下限都很大的话,就有高级物资和服务,成为高级中心地,相反,就是低级中心地。

③商业地区建立某种物资供应,都有一个最低的利用人口,即人口数量少也不能成为高级中心地。

二、中心地空间分布模式—六角形网络。

①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物质分布的平等,人口的均匀分布,人们的收入,对物质服务的需求,以及消费方式相同。

②有统一的交通系统,统一规模的所有城市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③消费者都利用最近设施,减少运费。

④任何中心地提供的服务和物资的价格相等,消费者购买的物资和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售价加运费条件下,中心地是均匀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心地间距离相等,服务范围也是同一半径的圆形区。

推崇运费最低原则,两圆形区橡胶区域被相邻的两个中心区评分,每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变成蜂窝状的六角形,各地等规模中心地之间无空隙,成为数学最佳结构。

三、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与城市系统空间模式: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还受以上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城市空间分布系统。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发展理论

简述城市发展的理论城市发展的理论主要由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进化理论、增长极核理论和经济全球化理论组成的。

1、城市经济理论。

城市经济由城市基本经济与非基本经济,基本经济活动具有离心的,向心的的特点。

而非基本经济活动有自给的,输入的的特点。

一个城市,如果它的基本活动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

如果基本活动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又没有新的基本活动来替代,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走向衰落。

城市经济活动等于基本经济活动与非基本经济活动之和,城市的基本经济活动与非基本经济活动之间的比值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城市进化理论。

城市化的进程是这样的: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到再城市化。

城市化就包括了绝对集中时期和相对集中时期,绝对集中时期是指在工业化社会,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相对集中时期是指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期,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开始向城市郊区发展,但城市人口大于郊区人口。

与郊区化相对应的是相对分散时期,相对分散时期是指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郊区人口超过城市人口增长。

逆城市化与绝对分散时期对应,绝对分散时期是指,后工业化时期进入成熟期,第三产业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增长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区域内部从城市到郊区的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下降和郊区人口上升。

3、增长极核理论。

增长极核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核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它以不同强度呈点状分布,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

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

增长极核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增长的意思。

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增长极。

第二章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城市增长理论
城市增长的内涵/ 主要动力/增长阶段/城市发展规模
离心力是指使产业、家庭向外扩散的力量,其方向同向心 力相反。 城市增长离心力的原因有四个:①市场竞争的需要; ② 地价差; ③生态环境效应; ④制度与技术创新。
第二节 城市增长理论
城市增长的内涵/ 主要动力/增长阶段/城市发展规模
/大都市大城市带理论
(集中发展理论)
巴顿(H·Barton)在《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Urban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一书中将聚集经济效益的产生原因划分为十种, 体现出集聚经济的效益。
1——市场规模经济(人口) 2——交易成本的降低 3——公共事业的规模门槛 4——工业规模化效益 5——充足的劳动力 6——人才以及财富集聚 7——金融服务优越 8——基础设施的广泛补充 9——商业交流的便捷 10——竞争成长
田园城市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分散发展理论)
卫星城理论由英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发展而来,并经历了附 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母城
母城
母城
田园城市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分散发展理论)
子母城关系: 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三类; 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 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 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及人为规划发生; 按其与母城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
典型宏尺度增长结果 典型微尺度增长结果
典型土地增值结果
大都市
大都市带
国际性城市网络
同心圆及其交通变形
多中心
城市内部网络
城市中心高峰,衰减快、沿 交通线增值大

区域规划理论

区域规划理论

区域规划思想理论(国外)综述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在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区域规划经历了萌芽-兴起-繁荣-衰落-复兴等阶段。

像任何知识一样,区域规划的理论也经历着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样此起彼伏中,各中规划理论和社会思潮都对区域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相应的区域规划理论也层出不穷。

下面已时间为轴线,对区域规划的理论进行总体的回顾和论述。

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霍华德在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

这一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以后大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而提出的。

霍华德明确的田园城市的概念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该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他主张田园城市应该兼有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型城市。

“田园城市”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城镇群体组合发展的城市群体概念,闪烁着现代区域规划的思想光辉,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也就在此产生。

二、格迪斯的区域规划学说规划界公认格迪斯为西方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的创始人,是使西方城市研究由分散走向综合的第一人。

格迪斯是一名生物学家,他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区域。

格迪斯于1915年出版了《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运动和文明之研究导论》(Cities in Evolu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lanning Movement and the Study of Cities)一书,他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促进城市整体全面发展。 (5)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为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是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则从事成品制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城市中。
这种考题也是我们考试中比较偏爱的主要考的是对应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记忆的时候要对比来记这个考点还有个特点就是从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而时间也是由先后的从工业化社会初始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后工业化社会初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对应的人口特点是向城市集中到向郊区所谓的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都是对城市人口特点而言的也就是绝对集中时期呢城市人口在增加相对集中时期呢城市人口仍在增加但已向郊区转移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相对分散时期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人口的增长绝对分散时期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上升
定的规模之后,极化效应会相对或者绝对减弱,扩散效应会相对或绝对增强,最后,扩散效应就替代极化效应而发挥主导作
用。
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的上升运动。
增长极核理论曾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发展政策。尤其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而言,有限的资源应该集中在发展条件
较好的城市作为增长极核,由此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使区域经济最终能够趋于均衡。 中心城市——具备发展条件、通过区域极化发展的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 (2)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
相互竞争导致为追求生产效率而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同时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依赖。
相互依赖则既强化了社会分工又使社会紧密团结在一起,在这样的基础上促使人类在空间上的集中。 (4)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 1960年,古登堡发表论文揭示了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所谓可达性就是:交通设施通达的方便程 度。 1962年,梅耶出版了《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提出了城市关于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交通、通讯等物质措施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发展领域中普遍采用的一种理论框架。

它强调了在城市中将资源集中到特定区域以促进发展的重要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原理、应用和效果。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集中资源和投资来激励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

这种集中可以表现为在某个区域内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吸引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等措施。

通过这种集中化的方法,最近发展区理论旨在创造一个有吸引力的商业中心,增加区域内的经济活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包括城市内部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和土地使用规划。

许多城市都根据这一理论制定了发展计划,将资源和投资重点放在特定区域,以期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增长。

这些特定区域通常是城市核心区或潜力较大的发展区,具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市场潜力。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效果因城市而异,但总体上它可以带来许多积极的变化和发展。

首先,通过集中资源到特定区域,可以提高该区域的经济活动水平,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

这种集中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其次,最近发展区的建设通常伴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市环境的提升。

例如,该区域的道路网络、交通系统、公共设施和绿化环境可能会得到改善,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这些建设还可以增加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外来投资。

然而,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过度集中资源可能导致社会和经济失衡。

如果特定区域发展过于迅速,其他区域可能会被忽视或落后,从而加剧城市内部的不平等。

此外,过度依赖某个特定区域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此外,最近发展区的规划和建设也需要做好长期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考虑。

由于城市的发展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可持续性等因素。

这需要精心的规划和管理,以确保最近发展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一种常用的城市规划和发展理论框架。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发展理论城市发展理论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化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涵盖了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城市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和应用。

一、城市发展的经济理论城市发展的经济理论主要研究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作用和影响。

其中,新经济地理学强调了城市的凝聚力和溢出效应,即城市能够集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本,形成经济活动的集中区域。

城市的密集性和多样性使得创新和合作成为可能,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二、城市发展的社会理论城市发展的社会理论主要关注城市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公正等问题。

社会结构理论指出城市的社会结构是由社会阶层、职业类别、民族群体等因素共同构成的。

社会关系理论则强调了城市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城市社会网络的发展有助于信息传播和知识流动。

而社会公正理论则关注城市中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公平问题,强调城市规划和政策应该追求社会公正。

三、城市发展的环境理论城市发展的环境理论主要研究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城市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城市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城市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生态城市理论强调了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和资源节约利用,通过生态恢复和城市绿化等方式来改善城市环境。

四、城市发展的规划理论城市发展的规划理论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设计等方面。

城市总体规划理论重点研究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旨在实现城市的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规划理论则关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

城市设计理论则注重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设计,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综上所述,城市发展理论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和规划等多个方面,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化的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和运用城市发展理论,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决策支持,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简介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开展过程中,基于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因素,制定出合理而科学的城市开展规划的一门学科。

城市规划主要依据一系列的理论来指导规划工作。

本文将介绍城市规划主要的理论,包括功能分区理论、城市适应性理论和可持续开展理论。

1. 功能分区理论功能分区理论认为城市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将不同功能的区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生活质量。

功能分区理论的核心原那么是“相近原那么〞,即相似功能的区域应该靠近彼此,以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浪费。

同时,该理论也强调城市的层次性,即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得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分布合理、有序。

2. 城市适应性理论城市适应性理论认为城市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和社会需求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展。

该理论强调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倡导通过适应性规划来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为干扰和环境破坏。

城市适应性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地关系〞,即要根据人类活动的需求和地域条件的特点来合理布局城市。

例如,在建设城市住宅区时,应考虑当地气候、地形和生态环境,选择适宜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3. 可持续开展理论可持续开展理论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了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该理论认为,城市的开展应该以经济开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为目标,追求长期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开展理论的根本原那么是“三位一体〞,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开展。

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社会公平、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等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实现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结论城市规划主要依据功能分区理论、城市适应性理论和可持续开展理论来指导规划工作。

功能分区理论通过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提高城市效率和生活质量;城市适应性理论强调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保护自然环境和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可持续开展理论追求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实现城市可持续开展的目标。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在1898年提出的恩温——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提出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沙里能——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考试大|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大城市带3、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1)格迪斯、芒福德等——从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2)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发表的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

(3)贝利等——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对城市经济行为的分析和中心地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四项基本原则1.《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A.以人为本,功能分区B.物质空间决定论C.综合多功能D.大众参与答案:B 考P29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雅典宪章》。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考试大|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城市发展的区域观

城市发展的区域观

城市发展的区域观1.区域的概念每个学科对区域的定义都有所不同,地理学认为区域是地表壳的地域单元,区域是指特定的地理范围;社会学认为区域的划分是根据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政治学对区域的定义则是行政管理的划分;经济学则认为区域是由人类活动所构成的一个集中的经济综合体。

对于城市规划工作者而言,正确地分析不同学科对区域的不同定义,并且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区域观是必要的。

195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D.Whittlesey主持的国际区域地理学委员会研究小组提出“区域是选取并研究地球上存在的复杂现象的地区分类的一种方法”,认为“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个区域”,并认为“这种分类指标,是选取出来阐明一系列在地区上紧密结合的多种因素的特殊组合”。

2.城市发展的区域观城市的发展可以说是区域的发展,城市的演变史可以说是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演变史。

“从区域论城市”是“就城市论城市”的一个突破。

区域观的确立打破了传统局限于城市内部发展的探究,以区域规划带动城市规划让城市与外部环境相协调。

传统的区域观指以行政管辖区为主,边界较稳定。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新的区域观应运而生。

新的区域观的边界是动态的,是人的经济活动和市场需求所划定出来的。

城市规划的区域观可以概括为“从区域论城市”和从“体系论城市”。

从“区域论城市”可概括为三个阶段:从区域视野认识城市、从区域条件发展城市、从区域空间布局城市。

从“体系论城市”:一个区域内有多个城镇,每个城镇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城镇与城镇之间的相互发展构成了一个体系,也就是从“体系论城市”。

3.区域规划的分类城市的规划发展也就是区域的规划发展。

区域的划分可分为多个类型。

早期的区域规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规划。

这个区域规划主要是解决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国城镇化猛速发展的阶段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大量的人口涌进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各种设施都跟不上城市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包括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经济学和人类地理学等。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这些理论进行介绍。

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取决于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该理论主要关注供给侧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通过分析产业和企业间的空间关系,探讨企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

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内的企业集中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外部性和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效率和地区经济增长。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Krugman。

新经济地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关注区域发展和城市竞争的空间性格。

该理论通过分析企业和产业之间的区位选择,研究市场和非市场因素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技术进步、市场规模和交通成本等因素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Fujita。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种关注制度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制度安排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制度安排不仅影响企业和市场的行为,还影响着资源的配置和收入的分配,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通过研究制度的安排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优化制度安排和保证制度稳定性的政策建议。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North。

人类地理学是借鉴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与环境、人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学科。

人类地理学关注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该理论通过研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区域规划的政策建议。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Bradshaw。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各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解释和预测区域经济发展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不同的理论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发展进行解释和分析,提供了不同的政策建议和应对策略。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_3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相关基本理论与主要内容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_3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相关基本理论与主要内容

3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相关基本理论与主要内容3.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相关基本理论3.1.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重要战略思想,目前已被全世界所普遍接受,并逐步向社会经济各个领域渗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起源于人类对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粮食危机、生态危机等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的反思,作为一个有明确定义的概念是在1987年发表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被提出来的,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1992年5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使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指导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战略。

可持续战略被认为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途径,它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

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是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具体体现为三个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

二是持续性原则,即要求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是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的联合行动。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人类应享有与自然相和谐共存的方式生活,并公平的满足后代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

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可持续性,即发展对现代人和未来人需要的持续满足,达到现代和未来人类的利益统一;第二,协调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达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表达了发展与限制,社会、经济与环境,当代与后代,以及地方、区域、全球之间辩证统一关系,这对我们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发展与限制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城市的人口、经- 19 -济、社会都需要发展,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但是,发展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它必须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与城市发展

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与城市发展

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是指对城市和区域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的理论体系。

它涉及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方向、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
面内容。

城市发展是指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城市发展包括城
市化进程、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转型等方面。

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它提供了科学的工具和方法,用于
指导城市和区域的发展。

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可以帮助研究城市和区域的特点、问题和需求,为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规划理论可以为城市的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合理的城市
规划可以优化城市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2.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需要考虑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
面因素,以实现城市的综合发展。

3.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可以对城市和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合理分
配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城市规划理论可以为城市和区域的交通规划提供指导,优化交通网络,
提高交通效率。

5.城市规划理论可以保护城市和区域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之,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科学的城市与区
域规划理论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推动城市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城市化理论的内容有哪些?

城市化理论的内容有哪些?

城市化理论的内容有哪些?
1、城市化的区域理论认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

有极化与扩散效应。

2、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在诸多因素中,城市的经济活动是其中最重要和最为显在的因素之一。

经济基础理论认为城市的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它是关键。

3、城市化展的社会学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不一定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而社会发展一方面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可能与潜力,同时更加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

人类生态学认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人类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

是进一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认为,在发展同时,由于城市中各类物质设施和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而得到发展。

城市是一个由人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而交通及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

很显然,城市在发展时,通常显示出其通讯率或信息交换率也得到提高,反之亦然。

5、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

两种主要趋势,即分散发展与集中发展。

分散发展理论,包括卫星城理论(恩温提出)、新城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和广亩城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对日常活动进行功
能性集中,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

6、城市体系理论,较好地综合了城市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的基本取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是区域环境中的一个核心。

无论将城市看做是一个地理空间、一个经济空间,还是一个社会空间,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是在与区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整个地域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定地域环境中的中心。

因此由于城市发展的原因,就需要从城市和区域的相互作用中去寻找。

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

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向上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

佩罗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城市对周围区域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是既不平衡也不同时进行的,一般来说,城市最为增长级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的上升运动。

在城市成长的最初阶段,极化效应会占主导地位,但当增长极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极化效应会相对或者绝对减弱,扩散效应会相对或绝对增强,最后,扩散效应就替代极化效应而成为主导作用过程。

与此同时,由扩散效应所带动,城市的极化效应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得到提升。

广州陶粒厂广东陶粒厂 编辑:ejdnch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