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都市区融合发展的建议

合集下载

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决策观 察
郑州大都市 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 的对策建议
◎文 / 赵朔
习近 平 总 书 记 指 出, “ 十 三 五 ” 时 期 至 西 南 、西 北 至 东 南 的 高 效 便 捷 的铁 路 大 市 区 和 全 省 范 围 航 空 运 输 体 系 , 有 力 助
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发展、服务水平提高 通 道 , 完 善 国 家 路 网 结 构 , 优 化 全 国 经 推郑州作为航空枢 纽的地 区建设。 和转型 发展 的黄金 时期。建设现代综合交 济发展 布局,确 保 国防战略运 输安 全等,
中心 城 市和 全 面建 成小 康社 会具 有重 要 连 霍高速 郑州段 、郑云高 速 、郑 卢高速 、
意义。

势。继续 与 中国邮政深 化战 略合作 关系,
郑 民 高 速 、机 场 高 速 为 放 射 线 , 以 G 1 0 7 、 依 托 跨 境 贸 易 电 子 商 务 服 务 试 点 和 郑 欧
区域协调发展和省委 、 省政府 “ 三区一群” 对 全 省 路 网 进 行 了 全 面 改 造 升 级 , 当前 ,
保 税 加 工、展 销 购 物, 以及 与 口岸 配 套
的 金 融 、 物 流 、 中 介 、 电子 商 务 等 产 业 ,
战 略 部 署 的 重 要 支 撑 , 对 建 设 郑 州 国 家 以 郑 州 为 中 心 , 以 京 港 澳 高 速 郑 州 段 、 迅 速 将 郑 州 口岸 优 势 转 化 为 经 济 发 展 优
和 重 要 内 容 。 郑 州 大 都 市 区 的 发 展 离 不 构 成 了郑 州大 都 市 区 重 要 的 支 撑 轴 带 。
过 程 中始 终把 “ 口岸经 济 ”作 为 内 陆 中

大力推动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大力推动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都市圈发展能级不断扩大,对外围地区辐射带动和协同引领功能不断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基础日益深厚,一体化发展需求愈加迫切。

与此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要素依然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筹协调推动机制尚不健全。

行政体制分割,形成了本区域利益优先和最大化的发展惯性。

在协调层面,缺少高层次的统筹协调机制,川渝两地规划难以有效对接。

在落实层面,缺乏跨区域高层次合作推进机制,促进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招商引资协同开展、合作项目成本共担利益分享的精准化政策依然不多。

同时,行政壁垒的客观存在,也导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亟待建立健全合作协调机制,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激发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强大合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要素自由流动依然存在障碍。

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导致成渝两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等国家级科研创新主体、重大科研平台的对接不足,人才资质和职称认定标准不统一,科技资源共建共享、联合攻关创新难度大。

跨省市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不及时,各类信息缺乏有效整合,信息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大数据优势,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

跨行政区多方联动、协同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对突发事件、偶发事件和非常规事件的准备不足、应对不力,协同处理能力不强。

(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高。

成渝地区铁路网络不够发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铁运营里程不足1400公里,仅开通成绵乐、成渝、渝万三条具有城际功能的铁路,连接枢纽城市、节点城市的城际快速公路、铁路交通网络体系不完善。

沿江港口建设缺乏统筹,航道等级整体水平较低,四川全省四级及以上的高等级航道仅占13.1%。

两地基础设施建设时序不一致、建设标准不统一,共建共享及成本分担机制依然不健全,川渝两地尤其是毗邻地区基础设施存在多处“瓶颈路”和“断头路”。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建议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需要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按照统筹谋划使命共担、双向互动协调共进、改革创新开放共赢、优势互补协作共兴、政策协同利益共享的原则,加强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加快建立区域规划、产业发展、功能布局、协同创新、基础设施等分工协同发展机制,逐步消除由于行政分割和行政壁垒造成的资源错配、同质化竞争等现象,形成紧密互动、协同共建和共生演化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格局。

关于产城融合的建议

关于产城融合的建议

关于产城融合的建议
一、促进产业腾挪
1.加快落实国家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提高企业申报的效率与灵活性;
2.逐步放开产业布局,加大对区位自由和产能分布的管制,完善宏观审查机制;
3.发挥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之间的协同作用,积极发展经济结构再平衡、地区分工协调、产业腾挪等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二、支持城市发展
1.完善城乡规划管理,提高城市建设正确定位;
2.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住宅房地产的对重点上下游产业的经济效应;
3.健全获取融资的法治环境,金融和资本市场有效配合城市产业发展需求。

三、加强人才引领
1.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培养实施城市发展的能力;
2.落实税收实惠政策,为有能力的人才提供就业、科研、创新等环境;
3.增强对研究院、企业等科技合作交流的支持,实施高新技术人才成长环境完善。

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1.完善知识产权体系,支持企业专利权产品的发展;
2.加大科研惠,以技术进步为保障,推动优秀的科研项目获得资助或受到关注;
3.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优质高效的全域都市承载技术创新体系。

五、完善生态环境
1.实施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切实降低破坏环境的成本;
2.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资源优化利用,促使区域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同步;
3.注重生态周期可持续性,及时更新技术,促进环境治理的有效实施。

六、提高本地政府决策能力
1.培养制定政策、计划、项目等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的能力;
2.加强考核和监督,推动地方政府负责制,严肃追究违法违规行为;
3.协助地方政府不断改进政策,推进规则法治、政务公开、精细化运作等制度建设,提升产城融合发展的实效性和全面性。

宁波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策略

宁波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策略

宁波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策略◎ 方一崴 国家开发银行宁波市分行摘 要:在加快世界一流港口建设的背景下,推动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成为近年来港口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总结了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内涵,借鉴了国内外港产城发展的先进经验,分析了宁波在港产城融合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发展策略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宁波发展的生命线和最大的资源,“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育港、港产城一体化”是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1],也是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宁波港产城融合发展面临新问题新矛盾,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

本文基于宁波港产城发展条件,提出高质量融合发展策略建议,为宁波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和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参考。

1.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内涵经济全球化以及工业化进程对港口依赖程度持续加深,港口功能不断拓展,不再只具有简单的装卸、搬运功能;港口的定位也由传统的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向国际物流中心和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节点转变。

港产城融合发展包括港口、临港产业和城市三大核心要素,三个要素相互影响、互动发展。

其中,港口是临港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石,临港产业是港口和城市发展的支撑,城市则是港口和临港产业发展的依托。

港口可以提供原材料和产品物流等服务,对临港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临港产业为港口发展提供货源保障,对港口功能拓展和城市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城市为临港产业集聚和港口发展提供要素资源,临港产业和港口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进而形成港产城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合力[2]。

2.港产城融合发展经验鹿特丹、汉堡、新加坡、香港等国际港口名城港产城发展已形成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模式。

2.1 统筹优化空间布局港口名城均统筹兼顾港口岸线与生活岸线,推动港区和城区相对独立,减少港区对城区的影响,实现港城相对分离;优化临港产业空间布局,推动港口和临港产业紧密结合,协同合作,减少物流量,降低物流成本。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150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12期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2018年国家正式公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明确了上海的远景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和任务举措。

上海大都市圈的重磅登场,标志着长三角区域协同进入新阶段。

上海大都市圈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力量加强规划引领,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上海2035”为上海未来近20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海市连同江苏、浙江两省酝酿出台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将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把握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机遇,并从区域层面构建开放协调的空间格局。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发挥了空间协同规划的引领作用,对区域内各城市总体规划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从而加强了上海大都市圈内各城市功能、交通、环境、设施方面的衔接,最终促进了区域空间协同和一体化发展。

强化战略协同,构筑上海大都市圈发展新优势。

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适应了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机遇,有利于复制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有利于加快推进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更能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从而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聚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助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上海2035”以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推动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其优化了产业布局,推动了产业链深度融合,并通过共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助力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高地。

程善兰(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基金项目: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实证分析”(课题编号:18YJC880150);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需求对接的导向与路径研究”(课题编号:ZYB323);苏州市社科基金“苏州与上海大都市圈协调发展的竞合关系研究”(课题编号:Y2019LX090)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共同打造长三角更优营商环境。

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摘要:我国跨省(地区)城市群有10个,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总计包含87个城市,国土面积96.4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2010年GDP总计22万亿元,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54.8%;省级城市群有17个,如大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等,总计包含113个城市,国土面积130.31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6%,阿2010年GDP总计13.85万亿元,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34.54%。

在分析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群;区域发展;发展现状;政策建议一、引言关于城市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的学者霍华德(E. Howard,1898)提出的关于“田园城市”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强调了城市的活力和效益,又强调了乡村的清净与优美;另一位城市学家盖迪斯(P. Geodes,1915)则提出了城市区域的概念(City Region)。

盖迪斯重点关注了城市之间相互交叠的区域,城市的功能跨越边界相互交叠在一起,盖迪斯将其称为“集合城市(Conurbation)”。

法塞特(C. B. Fawcett,1932)根据英国城市发展的情况,提出了“城镇密集区”的概念,将这种城市群模式限定为城市的建成区。

而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群(Megalopolis)的概念是由法国学者戈特曼于1957年提出的。

根据戈特曼的观点,城市群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第二,有相当数量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地区有较为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第三,有较为方便的交通渠道能够将各个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都市区之间联系紧密且不存在间隔;第四,人口在2500万以上且过着现代城市方式的生活;第五,属于国家或地区的核心且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周一星(Zhou Yixing,1988)提出了与戈特曼的“megalopolis”不同的城市群概念—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工作研究: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工作研究: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的建议和思考加强区域空间协同,打造复合型组团式发展格局要做大做强XX主城区,夯实郑新融合的基础,不仅要强化产业协同,而且要加强空间协同。

现在大东区区域内在土地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是:生态用地不足,林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占规划区面积的6.9%,比例偏低,河流、沟渠水域的水质情况和景观情况整体不佳,部分河流干枯断流;土地利用不够集约,高速公路以东城市外围组团和周边乡镇沿公路连绵带状发展现象较为明显,整体布局不够紧凑,规划建设管理不够规范,建设用地利用较为粗放,在各产业园区起步之初部分企业有“圈地”现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不足,道路网密度较低,城市主干道和次级道路较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缓慢,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占城市(镇)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明显偏低,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缺乏,东西贯通的大运量快速客运交通系统和全域内的公交客运网尚未形成;村庄布局集中程度不够,布局较为散乱,空间集中程度不够。

面对上述空间规划的基础与现状,还要考虑诸多空间协同发展需求:一是XX大都市区层面。

大东区要想在XX大都市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分享区域一体化和同城化发展的“红利”,必须首先建立起与周边核心、重点地区之间的快捷交通联系,构筑发达的对外交通网络,形成内外交通高效衔接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

二是XX中心城市层面。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仍然是XX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动力源泉,同时,XX建设地区性中心城市以及强化在XX大都市区中的地位都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创新功能、服务功能。

这就要求大东区发展要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引领XX实现新型城镇化,积极打造创新功能和现代服务功能,有效承载新增城镇化人口和主城(老城)部分外迁人口,促进XX中心城区持续保持经济活力。

三是大东区相关县(市)、区层面。

继续延续粗放式的空间利用模式,难以解决大东区内各区域之间因土地问题而发生的利益冲突,也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增强规划引领能力、优化大东区整体空间格局、推进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建立高效集约的空间利用模式。

新时代我国港产城融合发展问题、形势与建议

新时代我国港产城融合发展问题、形势与建议

新时代我国港产城融合发展问题、形势与建议作者:***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23年第12期[摘要]港產城融合是港口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既是优化港口、产业、城市布局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内在要求。

基于我国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和主要问题,分析新时代面临的发展形势,提出高质量融合的主要思路和发展路径。

研究表明,随着港、产、城快速发展,港产城之间协同水平不高、空间布局不优、融合动能不足、体制机制不畅等突出问题逐步显现,现有融合发展格局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科学把握新时代港产城融合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围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型城镇化体系,坚持港城共兴、产城交融、港产互促、空间统筹,实施以港兴城战略、产业立市战略、以港促产战略、空间重构战略等四大战略,分步推进、分类发力、分域施策,着力构圈铸链,加大创新引领,扎实推进新时代港产城高质量深度融合发展,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港产城融合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时代;港产城;融合发展;港口经济;临港产业[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23)12-0074-07国内外重要港口和港口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港口、产业和城市之间存在密切和良性的互动发展关系[1]。

形成以港口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以城市为保障的互利共赢关系,实现以港促产、以产兴城、以城育港的港产城融合协调发展,是全球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

我国是港航大国,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许多城市因港而生、依港而兴、应港而盛,地区经济总量排名前列的城市绝大多数拥有港口,依托港口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既是新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2],也是港口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破解资源约束矛盾,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抓手。

当前,我国主要港口相继提出港产城融合发展战略,旨在建设一流港口,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现代滨海城市,形成港产互促、产城交融、港城共兴新局面,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都市圈建设推动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

以都市圈建设推动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

以都市圈建设推动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作者:张学良来源:《上海城市管理》2018年第05期摘要:都市圈是我国新型城镇格局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大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三个空间尺度紧密相连。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城市群建设要以大都市圈为核心,打造都市圈这一个“强核”,进一步发挥好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

在长三角区域发展历史进程中,上海的核心地位越突出,上海服务越好,整个长三角发展就越好。

上海大都市圈是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强核”,需要进一步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需要发挥上海都市圈在更小空间尺度上跨区域合作的示范作用。

新时期促进上海大都市圈应注重三个“结合”:上海都市圈建设要与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相结合,上海都市圈建设要与跨区域的规划编制相结合,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要与上海城市功能疏解相结合。

关键词: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城市功能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8.05.001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标志着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向更深范围与更高层次迈进。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也都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近10年来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在内的各类城市群国家级规划也相继出台。

城市群是由两个及以上规模和功能不同但联系紧密并空间上呈现连绵的都市圈构成,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在区域协调发展与城市群建设中,都市圈特别是大都市圈发挥着关键作用。

与城市群相比,都市圈是突破城市行政边界、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优化配置的更小空间尺度,都市圈是以某个大城市为中心,以经济、社会联系为纽带,以发达的交通通道为依托,以时间距离为标尺来划分的大城市及其毗邻区域。

大都市区城郊融合型同质化村庄优化设计策略——以长沙县黄兴镇“乡村联合体”设计为例

大都市区城郊融合型同质化村庄优化设计策略——以长沙县黄兴镇“乡村联合体”设计为例

大都市区城郊融合型同质化村庄优化设计策略——以长沙县黄兴镇“乡村联合体”设计为例摘要:文章分析长沙大都市区城郊融合型村庄现状并针对联片村庄在产业、景观呈现同质化现象问题,以长沙县黄兴镇“乡村联合体”设计为例,提出优化设计策略,深入研究村庄资源禀赋丰裕要素、文化基因特征因素,结合创新设计理念与方法,从战略、空间、产业、文化、特色五个方面寻求创新路径,并提出破解大都市区城郊融合型同质化村庄规划的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郊融合,乡村联合体,同质化同质化村庄,是指不同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其内在本质特征逐渐趋同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促使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重组,引发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转型。

西方学者韦伯认为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和性质是一个自治性很高和自我防御能力较强的村庄联合体[1]。

村庄发展以趋利为目标遴选产业,忽视“差异化格局”。

从解构视角研究中国城乡社会关系,以“乡村联合体”为分析对象,研究破解同质、求异造极的应对策略建议,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与背景。

1“乡村联合体”规划背景和同质化要素分析长沙县人民政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域建设美丽乡村,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建设品质长沙的重要内容,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长沙县黄兴镇“乡村联合体”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编制。

2同质化要素分析本文以大都市城郊融合型村庄为例进行剖析,将同质化要素分解为发展战略、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文化构建、特色风貌等5类。

2.1发展战略大都市区城郊融合型村庄与城市社会关系紧密,伴随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思维导向受到城市模式影响,村镇体系规划对村庄规划定位及发展模式较宽泛,具体指导实施力不强,各村自发发展形成单村壁垒,联片村庄缺乏协同发展战略。

2.2空间布局大都市区城郊融合型村庄地处城郊边界土地扩张区域,其空间发展方向导向城市,发展要素单向流往城市,村镇体系规划对空间布局逐步引导其向城市延伸,村庄传统空间结构开始蜕变为伴城半乡。

2.3产业发展现状村庄产业同质严重,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端不全,缺失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迟缓,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须遴选体系。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青海省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青海省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青海省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4.25•【字号】青发改规划〔2022〕268号•【施行日期】2022.04.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青海省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级各相关单位:现将《青海省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2年4月25日青海省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为深入贯彻国家新一轮新型城镇化规划,落实国家《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发改规划〔2022〕371号),持续推进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纲要(2019—2035年)落地落细,全面提高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现提出如下年度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历次全会和省“两会”精神,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镇,不断增强城市群及都市圈辐射带动能力,提升重点城市及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持续推动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二、促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镇坚持把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首要任务,加大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力度,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高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一)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中心城市国家级新区融合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心城市国家级新区融合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作者简介:岳伟,男,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㊁区域经济等㊂中心城市国家级新区融合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以贵阳贵安新区为例岳㊀伟(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摘㊀要:所谓中心城市国家级新区融合发展就是既要解决中心城市大城市病,产业发展超出城市配套,住房教育医疗交通超负荷运转;同时又要改变新区鬼城产业发展落后城市配套的现状,聚人气聚财气聚城市功能要素㊂要科学回答 融什么㊁怎么融 ,即统筹基础设施建设㊁做好体制顶层设计㊁推动产业产城融合;坚持质量变革㊁效率变革㊁动力变革㊂关键词:中心城市;国家级新区;融合发展; 三大变革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2.0040㊀引言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方向而设立的国家级重大发展功能综合先行区,现共有19个国家级新区,除舟山群岛新区,其余新区均紧邻省会级中心城市,利于发挥省会级中心城市的经济要素辐射溢出效应㊂西部新区发展乏力无不因为所邻中心城市实力不足,缺乏产业的支撑,如何高质量发展国家级新区破解发展难题,中心城市国家级新区融合发展的模式正应运而生㊂融合发展就是既要解决中心城市大城市病,即:产业发展超出城市配套,住房教育医疗交通超负荷运转;同时又要改变新区鬼城产业发展落后于城市配套现状,聚人气聚财气聚城市功能要素,合理配置和整合两城资源,实现1+1>2的放大效应㊂以贵阳贵安为例,贵阳,虽有8034平方千米行政面积,但以山地㊁丘陵为主,坝地较少,仅912平方千米,缺少产业发展的承载空间;贵安新区具有贵州作为山地省难得的发展大都市所需的大片平地区域优势,但缺少人气㊁商气㊂融合发展,对于贵阳市,有利于拓展其发展空间㊁提高贵阳城市形象,把贵阳的龙头舞起来,在区域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对于贵安新区,依靠中心城市的发展溢出效应,夯实产业化,加速城市化进程㊂中心城市国家级新区融合发展要回答 融什么㊁怎么融 的问题,对此,本文以贵阳贵安为例,基于 三大变革 ,贵阳贵安融合发展愿景可从三个方面推进㊂1㊀融合发展着力点1.1㊀坚持质量变革,统筹中心城区国家级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敢于大手笔高档次适度超前谋划深入调查研究,实施 走出去引进来 的发展战略,边干边总结,总结他区和本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时汲取他地教训,纠正本地发展偏差,注重高质量变革,科学合理做好中心城市国家级新区功能划分的工作㊂高规格规划,高水平建设,把中心城市规模效应发挥好,把国家级新区的国家级文章做好,实现中心城市国家级新区融合发展所需要的交通㊁水利㊁环保㊁重大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得以保证,使中心城市国家级新区教育医疗㊁社保养老㊁文化体育等社会发展事业同城化㊁一体化㊁均等化㊁无差别化发展,吸引新区聚人气财气,甚至适当超前规划更能把新区高质量发展成为生态良好㊁环境优美㊁人文和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都市新区㊂贵阳㊁贵安科学规划,结合两地实际,谋划构建 多中心㊁组团式㊁网络化㊁集约型 的 大贵阳都市圈 ,推动两地区域间的功能整合和升级,打造黔中城市群核心区㊂要把贵阳贵安放在同一张蓝图中高起点适度超前谋划,发挥云岩区㊁南明区㊁花溪区㊁观山湖区㊁清镇市等重点区域经济动力溢出效应,结合各自优势,科学合理规划,确保贵阳贵安各个功能区各具特色㊁协同作战㊁同城发展㊂贵阳贵安融合发展,除了各自交通路网完善推进,更为关键的是加强两地交通市政互联互通工程,加快推动城市干道㊁轨道交通㊁有轨电车互联互通㊂交通路网互联互通是贵阳㊁贵安融合发展的基础建设设施保证,包括 四高四铁四轨九干线 立体综合交通网,用 八横十二纵 撑起贵阳贵安市政交通互联互通骨架路网㊂两地互联互通的关键是轨道交通S1号线的开工建设,该线西连贵州第二高铁站贵安站,途经贵安生态新城㊁金竹生态新城腹地,东抵贵阳主城区,打造贵阳贵安零拥堵互联互通交通融合㊁人城空间融合㊁心理融合还需要公交地铁一卡通,贵安新区范围内户籍㊁医保㊁机动车牌照与贵阳同城化㊁一体化融合,贵阳贵安要切实做好公共服务配套优㊃01㊃质化㊁均衡化㊁同等化,鼓励发动主体融合,运用多元主体,把贵阳优质教育资源溢出到贵安兴办分校,打造两地教育融合发展共同体㊂贵阳贵安融合发展的 六网会战 不只局限于 铁公基 的传统基建,还应包括新基建,全面铺开两地供水㊁供气㊁供电㊁地下管网㊁信息技术互联网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突出质量变革,高起点规划统筹,高品质特色彰显,形成贵阳贵安融合发展宜居宜业生态精致的现代化都市,学习苏州 小桥流水,白墙黑瓦 城市影像,贵阳贵安融合下的贵安新区努力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打造 绿水㊁青山㊁红瓦㊁白墙 海绵田园城市,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㊂1.2㊀坚持效率变革,做好中心城市国家级新区融合发展体制政策顶层设置新区开发成败的关键需要中央㊁省级㊁地方三级联动,但中央的支持更多是允许地方政府先行先试,不可能单独对某一区域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特殊照顾,所以省级政府㊁新区管委会如何运用中央赋予其战略实验发展红利,不负中央重托,是一个很需要智慧的工作㊂一般设立新区都较为远离主城区,发展基础可以说一张白纸,实现中心城市国家级新实现区融合发展是两地优势互补㊁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资源实现新区成功开发的可行性选择路径㊂融什么,怎么融呢?关键做到中心城市国家级新区交通互联互通㊁产业相互配套㊁环保联防联治㊁公共服务设施共用共享,推动以产兴城㊁以城促产㊁产城融合㊂而实现这一切,必须推动机制体制创新,坚持效率变革,提高推动工作的执行力㊁战斗力,坚决杜绝懒政㊁怠政㊁推诿扯皮等不良政治风气,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㊂贵安新区采用的行政运行体制借鉴东莞等珠三角发达城市模式,只设 新区+乡镇 两个层级,省去县级行政,两级扁平化管理,推行大部门制和雇员制,为贵阳市整体接管贵安新区在行政设置上提供了实际意义的管理模式,但为了降低贵阳接管贵安两地融合的阻力,贵安新区党工委㊁管委会主要负责人正厅级职级需保持不变,正厅级干部由省委任命,副厅级干部由贵阳市会商省委组织部任命,同时贵阳市委书记兼任新区党工委主任㊁市长兼任新区管委会主任,特别是贵阳市委书记同时又是省委常委,这种政治安排能够保证两地融合发展中行政效率的提高㊂利用好两地党政联席会议机制,两地具体职能部门做好交接融合工作㊁加快职能划转,贵安新区党工委㊁管委会作为省委㊁省政府派出机构,利用所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实现贵阳生产要素有效流向贵安,壮大贵安新区经济活力和实力,其他职能顺利划转贵阳市统一管理㊂贵阳贵安融合发展,为避免统计重复计算,GDP可计入贵阳市,做大贵阳经济总量,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㊂贵阳贵安基于效率变革的体制政策顶层设置,不能局限于政府层面,更应该形成社会㊁企业㊁民众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融合机制,直面社会热点㊁企业痛点和个人难点动态变革㊁科学管理㊁高效施政㊂1.3㊀坚持动力变革,推进中心城市国家级新区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形成具有本地优势的产业集群贵阳贵安两地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贵阳贵安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基于这一最大实际出发考虑问题;贵阳贵安两地最大的短板就是实体经济发展不足,但又不能饥不择食㊂高污染㊁高能耗㊁高排放三高企业坚决不能引进,必须坚持动力变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始终以新技术㊁新材料㊁新能源三新产业为引进方向,走出一条有别于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这不仅是贵阳贵安两地更是整个贵州省最大的政治㊂贵安贵阳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有紧迫感㊁要有决心㊁要有定力㊁更要有信心㊂贵阳贵安发展的大数据㊁大健康㊁大旅游等新兴产业可以说是最能发挥其气候凉爽㊁风景优美㊁地质结构稳定㊁资源丰富的地域优势,贵阳贵安产业融合就是要你中有我㊁我中有你,产业发展㊁要素配置要统一规划㊁协同作战,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竞争为迸发活力提高合作的基础,合作为实现1+1>2效应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对于贵安新区必须更加强调产城融合,以产兴城㊁以城聚产㊁产城联动,始终把产业发展做强做大㊂实体经济作为贵安新区开发成败的 牛鼻子 工程,营造 融合必谈实体经济㊁发展必谈实体经济㊁干事创业必谈实体经济 的浓厚氛围,在贵阳贵安神奇的大地形成最能发挥两地比较优势的提升中国志气㊁彰显贵州骨气㊁夯实贵阳贵安底气的产业集群㊂对于贵阳贵安产业融合㊁产城融合㊁发展实体经济有如下几点建议:先行探索贵阳贵安 飞地经济 模式,即贵阳研发贵安生产㊁贵阳办公贵安加工㊁贵阳市场贵安制造㊁贵阳总部贵安基地的新型实体经济产业园区㊂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利用政府有形之手积极推动贵阳六城区㊁清镇市和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在贵安新区设立各区贵安园区,充分利用好新区各项优惠政策,为实体经济企业做好服务;坚决避免贵阳各区之间㊁贵阳贵安之间行业同质㊁恶性竞争,做好统一规划,积极分工合作,实现错位发展,如观山湖区经开区贵安新区均有汽车制造,贵阳贵安同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等,这难免存在竞争,竞争是发展的动力,但恶性竞争特别同一区域的重复建设对地方经济建设伤害巨大,贵阳布局的优势产业企业,贵安新区为贵阳做好上下游配套企业生产,延长生产链,同理,贵安新区布局的优势产业企业,贵阳为之做好配套服务,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楼宇经济,包括人力外包㊁财务外包㊁大数据云计算应用等,实现两地产业融合;抓 二八定律 关键少数,结合本地区产业规划,注重引进诸如美的㊁正威㊁浪潮㊁新希望㊁㊃11㊃华大基因㊁赛峰㊁特斯拉㊁梅里亚等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没有条件的,可以培育贵阳本地的老干妈㊁满帮等成为大型巨头公司,充分发挥这些企业的带动作用,一个企业一个园区,一个园区一个行业,实现贵阳贵安 一品一业㊁百业富贵 ,补齐实体经济发展的短板;充分利用大型集团的行业带动力,不仅一个重要企业带动形成一个行业一个产业,更重要要延伸发展相近行业产业,比如利用华为云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发展大数据技术支持㊁华为技术培训基地,服务器㊁华为智能手机生产等实体经济㊂2㊀结语与展望中心城市国家级新区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和国家级新区成功开发的积极可行的选择路径,以贵阳贵安为例,必须坚持质量㊁效率㊁动力三大变革,从基础设施㊁机制设置㊁产业互动上融合发展㊂参考文献[1]贾若祥.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发展观察,2016,(17).[2]薄文广,安虎森.我国区域发展思路的演进与未来展望[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3]汪东,王陈伟,侯敏,等.国家级新区主要指标比较及其发展对策[J].开发研究,2017,(01).云南多民族葫芦笙传说与中华文化认同李㊀丹(云南商务信息工程学校,云南昆明650000)摘㊀要:云南作为葫芦笙的主要流传地,其葫芦笙文化为多个民族共创㊁共享㊁共传,尤其是在起源传说方面,葫芦笙起源有着多样化的叙事,各个民族之间,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特点㊂这种文化既促进了民族成员内部的凝聚力,也外化成为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纽带,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部分㊂关键词:葫芦笙;起源叙事;多样性;共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2.0050㊀引言葫芦笙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 葫芦笙主要流行于云南,广西㊁四川㊁贵州部分地区亦有流传㊂使用葫芦笙的民族有彝㊁佤㊁怒㊁纳西㊁傈僳㊁哈尼㊁普米 ㊂云南地区是葫芦笙的主要流传地,从澜沧的拉祜族到佤族,怒江的傈僳族到大理㊁楚雄地区的彝族,都是葫芦笙文化的持有者㊂在云南的这些民族地区,葫芦笙是必不可少的乐器,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民族中,表现出同中有异的特点㊂如在楚雄的彝族地区,葫芦笙主要用在节日㊁祭祀和婚嫁;而在临沧的拉祜族地区,葫芦笙是婚丧嫁娶都离不开的乐器㊂各地的葫芦笙起源叙事不尽相同,如彝族史诗‘梅葛“中是这样叙述的: 竹子长大了,葫芦长好了,竹子砍成节,葫芦挖成洞,竹片作舌头,放进竹节里,竹节安在葫芦上,公配母来母配子,5个竹节各有音㊂葫芦配竹节,做成葫芦笙㊂ 布朗族的传说是这样的:以前有一个眼睛失明的寡母,她独自抚养大了5个儿子后,儿子们各自外出谋生㊂老人非常想念儿子们㊂5个孩子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们用竹子做了5根长短不一的管子并安装在葫芦上,做成了葫芦笙㊂因为葫芦笙的管子粗细和长短都不一样,所以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又因为是5个兄弟一起做的,就代表了不同的寓意㊂从葫芦笙的制作技艺到葫芦笙乐再到葫芦笙舞蹈,各地的葫芦笙文化相互交融,在云南地区形成了以葫芦笙器乐为核心的文化交融场,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㊂1㊀葫芦笙起源叙事的多样性葫芦笙起源有着多样化的叙事,各个民族之间,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特点㊂葫芦神话是中华神话中稳定的神话叙事㊂许多民族共享这一神话,这也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一个表现,也是各民族多元文化交流㊁交融互借后的结果㊂葫芦笙和葫芦的密切关系,可从葫芦神话到葫芦笙传说之间的流变中看出,如 葫芦崇拜 ㊂葫芦是葫芦笙的重要构成部分,葫芦文化在我国的各族中都有分布,其中最具代表的是葫芦神话㊂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葫芦神话的母题㊂汉族有 女娲作笙簧 的传说,袁珂认为 笙之所以叫 笙 ,据说是为了人类的繁衍滋生,其义同 生 ㊂而古代笙用葫芦(匏)制作,其事又和伏羲女娲入葫芦避洪水,后来结为夫妻,繁衍滋生人类的古神话传说有关 ㊂女娲伏羲神话也流传在许多少数民族中,如苗族认为伏羲㊁女娲是他们的先祖,彝族也有类似的说法: 彝族不仅把葫芦作为祖先崇拜的实体,还把葫芦看作彝㊁汉㊁苗㊁傣各族的共同始祖㊂在这里(云南楚雄彝州南华县属哀牢山区摩㊃21㊃。

惠州融入深圳都市圈的发展路径思考

惠州融入深圳都市圈的发展路径思考

52January 2021 /广东经济区域·聚焦AREA 黄忠平 胡嘉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包括深莞惠河汕在内的深圳都市圈,极核带动能力强、产业协作配套好、城市功能互补、发展阶段各异、交通联系日益紧密,发展有量、创新有质、融合有动力,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前景可期。

惠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战略腹地、枢纽门户和新兴工业城市,在对接深莞、辐射河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可望由深莞惠经济圈的外围城市一跃成为深圳都市圈的工业枢纽。

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以及深圳所需、惠州所能的基础上,就惠州如何积极融入深圳都市圈、借力借势加快自身发展提出对策思考。

惠州有条件成为深圳都市圈新增长极深莞惠河汕历史上都曾属于惠阳地区管辖,1979年3月撤销宝安县、设立深圳市,1988年1月惠阳地区拆分为惠州、河源、东莞、惠州融入深圳都市圈的发展路径思考汕尾4个地级市。

在市场引力和政策推动下,5市正从行政区划的“分”再次走向同城化发展的“合”。

放眼全球,每个超级都市背后都“自带一个圈”,像涟漪一样向外扩散,纽约、东京、首尔、深圳,莫不如是。

这个进程中,惠州凭借区位、空间、产业等优势,有条件成为深圳都市圈新的增长极。

(一)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优化让惠州优势更加凸显城市规模的决定是个人、企业和政府互动的过程,其基础是企业和居民的选址行为,是市场主体权衡利弊的结果。

企业选址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个人选址反映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口向着收入更高、就业机会更多和综合生活质量更好的地方迁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资本冲着湾区来、人才跟着资本走,成就了深圳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并辐射带动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联动发展,为国家和广东发挥重要价值创造作用。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进一步提升浙江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思路和举措建议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进一步提升浙江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思路和举措建议

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党 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 战略部署。

本文以浙江省为例, 通过分析当前浙江在区域经济 发展布局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 的问题,提出在“十四五”及未 来更长时期,要进一步发挥主体 功能区战略的发展引领和基础 支撑作用,促进空间均衡发展, 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实现空 间治理现代化。

在具体举措上, 提出要优化完善主体功能区定 位,并配套建立差异化的财政、 土地、产业、户籍和考核制度, 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 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全省协调发展格局。

一、当前浙江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不同 阶段的需求和特征,浙江省顺时 应势、因地制宜地提出不同时 期的生产力布局,从“两片四 区”“三区三带”到“一体两翼” 不断深化。

当前,大湾区、大都 市区、大通道、大花园建设正成 为浙江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区 域经济发展也呈现了一些值得 关注的特征现象。

(_)区域发展差距仍在加 大,沿海地区发展“极”化显著1.全省经济发展和资源要 素集聚水平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仍在扩大。

2019年东北部沿海八个市G D P 达到 54743.31亿元,占全省比例 为87.80%,西南部金衢丽地区G D P 为7610.03亿元,占全省比例为12.20%,占比差距从 2013年的73.33个百分点扩大 到75.6个百分点。

(见图1)2.东部沿海地区集聚资源 要素的趋势日益明显。

尤其是杭 州湾地区集聚了全省7 6 %的国 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75%的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75%的上市企业、77%的民营 500强企业、62%的全国百强 县(2019年排名)、100%的 国家重点实验室、93%的高新 技术持色小镇,以及大部分的高34 | 2021年第4期智库建设表1杭州湾地区集聚资源情况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个)上市公司数量(家)民营500强数量(家)全国百强县(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个)高新技术特色小镇(个)杭州湾16633073131214全省21844095211215校、新型科研机构等。

西安市城乡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路径

西安市城乡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路径

存 在 的 城 乡 居 民 收 入 差 距 过 大 、生 产 要 素 单 向 流 动 、医 疗 卫 生 机 构 分 布 失 衡 及 教 育 资 源 不 均 衡 等 问
题 ,并 针 对 问 题 提 出 推 进 城 乡 居 民 收 入 均 衡 化 、促 进 劳 动 力 均 衡 发 展 、缩 小 城 乡 医 疗 卫 生 服 务 差 距
3.1.3 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失衡。医疗机构分 布的均衡性直接影响人们的医疗救护水平。配置分布 均衡的医疗技术人员是提高地方医疗水平和提高医疗 服务质量的主要举措[9]。虽然西安市采取了多项措施 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融合发展,但是城乡医疗卫 生服务水平依然存在较大差距。2017—2020 年西安市 医疗卫生机构及人员配置情况如表 2 所示。由表 2 可 知,2017—2020 年,城市的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远多于农 村;城市的医疗卫生机构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农村 的医疗卫生机构数有缩减的趋势;从医疗卫生人员总 数来看,城市和农村的卫生人员数量与卫生机构数量 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只是城市卫生人员数量远超过 农村卫生人员数量。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西安市卫 生资源总量明显增加,主要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得到 一定改善,但城市的医疗机构数量和卫生人员数量仍远
2023 年 1 月 第 14 卷 第 1 期
西安市城乡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路径
贺艳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摘 要:城乡融合发展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强大动力,是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也
是 国 家 现 代 化 的 重 要 标 志 。 总 结 当 前 陕 西 省 西 安 市 城 乡 融 合 发 展 取 得 的 重 大 成 就 ,分 析 其 发 展 中
及城乡基础教育服务差距等改善建议。

关于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接融合的建议

关于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接融合的建议
化 进 程 的 城镇 体 系 ;建 立 促进 可 持续 发 展 的 生 态合 作 机 制 。
关 键 词 :省会城市群经济 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 区;对接 融合 ;建议
作 者 简 介 :吴学军,中共济南市委党校经 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 邮政编码
2 5 0 0 1 4 )
中图分类 号 :F 1 2 7 . 5 2 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2 —6 3 5 9( 2 0 1 3 )0 1 —0 1 0 2 —0 5
的合 作协 议 、 区域 性 政 策 法 规 ,协 调 能 源 、交 通 、基 础 设
合 理的引导和市场的调 节,逐 步形成 区域 城镇之 间合理 的
产 业 分 工 与城 市 定 位 ,形 成 大 中小 城 市 结 构 相 宜 、空 间 布
局合理的区域经济群体 ,发挥城镇 群体 的优势和综合效益 , 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 的辐射力 和带动力 。重点 编制好 产业 布局 、区域交通 、信息共享 、资 源开 发、环境保 护等专 项
所 面 临 的制 约 因 素 ,都 将 影 响 两大 区 域 之 间 进 行 深 层 次 的
机 制 。强 化规 划 的法 律 效 力 和 可 操 作 性 ,真 正 成 为 推 进 两
大 区 域 协 调发 展 的重 要 依 据 。区 域 各 市 规 划 要 接 受 区 域 整
体 综 合 发 展规 划 的约 束 和 指 导 ,在 制 定 和 调 整 本 地 的 发 展 规 划 时 ,不仅 要 考 虑 自身 的 条 件 和 发 展 趋 势 ,同 时 还 应 充
合 作 。课 题 组研 究 认 为 ,实 现 两 大 经 济 区域 之 间 的 对 接 与 融 合 应 着 眼 于体 制机 制 的建 立 和完 善 。

构建青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

构建青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

构建青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作者:毛振鹏来源:《商周刊》2023年第25期到2035年,青岛都市圈在国际国内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大幅跃升,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资源配置中心的枢纽作用更加凸显,同城化机制更加健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基本建成,基本完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目标。

青岛都市圈建设应当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创新体系协同共建、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把青岛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完善青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都市圈,是从日本、美国等城市发展经验中,诞生出的一个城市功能概念。

我国在2014年正式提出了这一说法,并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青岛都市圈是分别以城阳区政府和黃岛区政府为中心节点,车程半径一百多公里的范围之内、联系紧密的周边县级市(区)共同组成,横跨青岛、潍坊、日照、烟台等四个地级市。

在青岛都市圈范围内,坚持极核带动、同城先行、轴带辐射、多点支撑,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一极两区六带多组团”的都市圈空间格局。

一极。

发挥青岛环湾都市区的龙头作用,提升城市创新、产业支撑、资源组织、融通辐射和服务保障能力,强化辐射服务功能,引领都市圈更高质量的同城化发展。

两区。

指青潍日和青烟两个同城化片区。

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打破行政壁垒,强化基础设施、创新创业、产业体系、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同城共建,成为我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示范区域。

以交通先行推进青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以交通先行推进青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观察O bservation24城市群建设、都市圈发展,交通要先行。

坚持优化提升、适度超前,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通勤能力,协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互联互通、运行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共同打造“畅达都市圈”。

紧抓青岛都市圈新机遇,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来看,青岛正处于“一纵一横”的交汇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内辐射带动力较强的特大城市,应当紧抓机遇,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加快打造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的现代化都市圈。

关于如何打造青岛都市圈,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曾经指出,做大做强青岛都市圈,应以同城化为方向,统筹推进交通一体、产业融合、生态共建、文化交流、服务共享,加快青潍日一体化,完善分工协作、资源利益共享机制,整体打造智慧都市圈。

近年来,青岛市按照“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会同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市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为青岛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胶东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方案》的基础上合力提升青岛都市圈的交通设施通达度和覆盖度。

目前,潍坊至莱西高铁建成通车。

潍坊至烟台、莱西至荣成铁路、潍坊至青岛公路及连接线、明村至董家口高速公路、董梁高速公路董家口至沈海高速段加快建设,青岛西至京沪高铁二通道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应当以此为基础,集中上马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促进青岛都市圈内互联互通。

根据山东省政府制订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青岛要迈入特大城市行列,并引领一个都市圈。

青岛都市圈的区域范围,包括青岛全域、潍坊高密市和诸城市、日照市东港区、烟台莱阳市、海阳市和莱州市。

青岛都市圈将是以上合示范区为中心节点,车程半径一百多公里的范围之内、联系紧密的周边县级市(区)共同组成,横跨青岛、潍坊、日照、烟台等四个地级市,面积2.15万平方公里,2022年末常住人口超过1558万。

都市圈同城化进程中产业同构问题及优化路径

都市圈同城化进程中产业同构问题及优化路径

都市圈同城化进程中产业同构问题及优化路径摘要:产业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而且推动都市圈之间的产业协同是都市圈同城化进程的核心。

建立地区分工清晰、配套完善的错位发展格局,不失为一种产业协同的有效方式。

然而,目前部分城市地区产业空间分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同构现象。

这一现象是都市圈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固有的,也是都市圈在同城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相关人员应通过各种途径,逐步削弱“不可取”的产业同构,而强化“可取”的产业同构,促进都市圈产业空间结构由“同构”向“协同”方向发展。

关键词:都市圈同城化;产业同构;优化路径前言:城市群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地带,对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加快构建现代都市圈,加强对都市圈的领导与发展”。

当前,我国已有24个城市(上海,北京,佛山,昭平),以及珠三角,上海,苏州,杭州等都市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和发展现代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办〔2019〕328号)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为基础”,从而使都市圈同城化进程中产业同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一、产业同构是都市圈同城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产业同构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由于各自经济条件的差异,造成产业间的相互竞争。

长三角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杭州,珠三角地区的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地区,中三角地区的武汉、长株潭、南昌地区,均有一定的产业同构性。

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受供给、需求和政策三个因素的影响。

部分都市圈由于其区位相近、资源相似等表现出某种程度之间的共性,说明都市圈的产业同构是都市圈经济发展所必然存在的,也是都市圈同城化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类似资源禀赋为都市圈地区产业同构奠定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既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市都市区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
城市都市区融合发展需要各个城市之间加强合作与协同,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可以通过建立区域合作组织、共享信息资源、制定统一的规划政策等方式来实现。

二、优化交通网络建设
加强城市之间的交通联通,完善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可以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交通等,缩短城市之间的距离,便利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三、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
通过合理布局产业资源,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提高城市都市区的经济竞争力。

可以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式来实现。

四、加强城市规划管理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合理控制城市扩张速度,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可以通过制定规范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监管和管理。

五、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可以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推动垃圾分类与处理,提高空气和水质量,打
造宜居城市环境。

六、加强教育与人才培养
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可以建设大学科技园区、合作办学项目等,吸引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流动,培养高素质人才。

七、推动社会公平与民生改善
推动社会公平与民生改善,提高城市都市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可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

八、保护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
保护城市都市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可以修缮历史建筑、举办文化活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等,传承与弘扬地方文化。

九、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
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可以加强政府机构改革,推动政务公开,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十、加强宣传与推广
加强对城市都市区融合发展的宣传与推广,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可以通过媒体宣传、举办展览会、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宣传城市
都市区的发展成果和优势。

总结:城市都市区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交通网络、推动产业升级、加强规划管理、提升环境品质、加强教育与人才培养、推动社会公平、保护文化遗产、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和加强宣传与推广等措施,可以实现城市都市区的融合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