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二诗三首学案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7课《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7课《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10分钟)
教师或学生小结
(2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问题:你以为在本诗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贤才难得: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从“青青……断绝”
功业未就,求贤若渴:“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3、相关背景
学生阅读背景材料,筛选重要信息,记忆。
(2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完成字词解释。
教师质疑
(出示问题)
学生自学探究
(13分钟)
学生小组交流
(5分钟)
学生展示成果
教师引导归纳
诗三首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余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味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
难点
1、把握意象,进入意境。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2、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法
教具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第一课时
赏析《短歌行》
一、导入新课:
二、目标定向:
1、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登高》、《咏柳》、《春望》三首诗。

2.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感悟诗中的意境。

3.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背诵三首诗。

2.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2.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分别是《登高》、《咏柳》和《春望》。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情感,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诗歌解析1.《登高》(1)作者简介: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其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被誉为“诗史”。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62年,是杜甫流离失所时期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落寞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句子,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

2.《咏柳》(1)作者简介:贺知章,唐代诗人,字维摩,号石山居士。

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53年,是贺知章晚年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春天柳树的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柳树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

诗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春望》(1)作者简介:王之涣,唐代诗人,字梦得,号鹿门山人。

其诗风格雄健豪放,善于抒发豪情壮志。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52年,是王之涣晚年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春天景色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忧虑。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2)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2)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2)《短歌行》一、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

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

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

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高中语文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语文:2.7 《诗三首》教案(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诵读并背诵这3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作展露出的内心痛苦和惆怅,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涉江采芙蓉》一、导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就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二、文学常识《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诗歌的知识: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7 #%诗三首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7 #%诗三首教案(2)

《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诗三首》为高中语文第2册必修,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课要求“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目标综合中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

“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体现在“不同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三个维度目标的具体体现如下。

1、继承中国诗歌传统,接续诗歌发展脉络,探讨中国诗歌创作规律,为今后学习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单元前有说明文字,称这一时期的创作为“后世诗歌典范”,其表现在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

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必修教材2第13页)2、从诗歌深蕴的思想情感中汲取精神养料,丰富人生体验,强化审美感受力。

本课《涉江采芙蓉》似出自枚乘之手(见教参朱光潜《〈涉江采芙蓉〉赏析》),《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分别为魏武帝曹操和“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之笔,其创作主体不同,体裁不同,思想内容不同,篇幅长短不一,其表现手法更是各有特色,又都做到“能言人同有之情”(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藉此,在不同层次上滋养学生的阅读世界,也让学生了解中国诗“缘情”、“言志”的本质。

3、了解中国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学习其独创的方法,特别是“比”的手法,掌握这种深刻而含蓄的传情达意方式,并让学生将其自觉运用于平时写作中。

(注:课时设置可设计2课时,以下设计包含了两课时的内容)【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作业(与九年义务制教学目标的衔接)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有一定的积累,要借助学生已有的储备,来达到高中课标。

以下预习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与整合的能力。

九年义务制教育教材(苏教版和人教版)中与本课有关的内容有《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陌上桑,曹操的《观沧海》(步出夏门行)、《龟虽寿》,陶潜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高中语文 7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7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诗三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课时]2课时[预习达标]一、文学常识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矢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

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X 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建安诗人。

他是继《诗经》以后重振四言诗的第一位作家,他的五言诗也颇具乐府民歌的色彩,文章写得更是简约严明、不拘旧格。

鲁迅先生曾经把曹操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3、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某某某某〕人,东晋遗世独立的大诗人。

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又作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时间都很短。

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农业劳动。

后来又出任彭泽令。

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

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就离职回乡。

这年,他41岁。

以后就没有做官,死时63岁。

他的作品现存的有诗120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等。

陶渊明的诗歌具有高超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

其诗朴素、自然,看起来作者似乎全不费力,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

二、读准字音遗〔wèi〕还顾〔huán gù〕三匝〔zā〕羁鸟〔jī〕阡陌〔qiān mò〕故渊〔yuān〕榆柳〔yú〕后檐〔yán〕守拙〔zhuō〕暧暧〔ài〕墟里〔xū〕狗吠〔fèi〕掇(duō) 衿〔jīn〕颠〔diān〕樊笼〔fán〕涉江采芙蓉一、迁移感知《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2.让学生学会联系写作背景把握诗歌情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歌的意境及主旨品味2.《短歌行》中的情感把握以及运用典故的技巧3.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三、书目推荐2009年,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得到考古确认。

墓室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

但随后部分专家质疑曹操墓真假。

而曹操出生地安徽亳州称为抵制安阳抢夺名人资源将大打曹操故里牌,拟举办一场高规格的曹操学术研讨会。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诸多争议的人物,如今又一次再掀波澜。

那么,曹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请大家去看看《三国演义》或读读《曹操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或从网上查找有关他的传记或诗文,对曹操作一自己的评价。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

大家课后可以去网上阅读一下《古诗十九首》所有作品及其赏析,感受一下诗歌的魅力.四、文本教学《涉江采芙蓉》(一)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诗三首导学案 高一语文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二单元 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 高一语文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二单元 导学案

《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曹操、陶渊明及其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短歌行》中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和用典贴切的特点,体会《归园田居》的白描手法和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点。

3、激情投入,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珍惜时光,积极上进。

【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了解五言诗的地位,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结构艺术。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知识链接】I、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民歌体文人诗,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们。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3、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是东晋大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的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与不肯与之合作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二、了解背景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吹捧,文人士子备受压抑。

高中语文(诗三首)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诗三首)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预习方案(一)基本任务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的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述志令》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魏书》裴松之:“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三国志(注)》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三国志》曹操形象的不同内涵:文学、民间、历史上的不同形象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

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

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课时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诗三首教案必修二

诗三首教案必修二

诗三首教案必修二教案标题:《诗三首教案必修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必修二中的三首诗歌:《登鹳雀楼》、《静夜思》、《终南山上》。

2. 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学习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复印必修二中的三首诗歌。

3. 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诗歌主题,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诗歌有什么了解?你们最喜欢的诗是哪一首?为什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学习诗歌《登鹳雀楼》(20分钟)1. 展示《登鹳雀楼》的全文,让学生跟读一遍,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分析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解释生僻词汇和典故。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夸张等。

4.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展示并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

三、学习诗歌《静夜思》(20分钟)1. 展示《静夜思》的全文,让学生跟读一遍,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分析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解释生僻词汇和典故。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借景抒情等。

4.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展示并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

四、学习诗歌《终南山上》(20分钟)1. 展示《终南山上》的全文,让学生跟读一遍,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分析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解释生僻词汇和典故。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排比、借景抒情等。

4.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展示并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三首诗歌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2. 提问:“你们对这三首诗歌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写一篇读后感。

高中语文诗三首教案2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诗三首教案2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诗三首教案2背景资料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离乡背井,外出游学或游宦。

他们或游京师,上太学;或奔走权门,进谒州郡,请求举荐,以便获得一官半职。

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自然要产生沉重的乡愁。

外有游子,内有思妇。

因此,《古诗十九首》中有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游子思乡、闺妇怨别的痛苦。

这类作品虽然社会意义不大,但所描写的游子、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并且基本上是健康的,在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

《涉江采芙蓉》就反映了游子思乡的痛苦。

1.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

但《涉江采芙蓉》在这一点上却表现得与众不同。

请你借助此诗的前四句来分析一下此诗表达人的凄清心境的特别之处。

思路提示:既然是要分析《涉》诗表达人的凄清心境的特别之处,就应该先清楚惯常的表现人物的凄清心境的方式——把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

此诗采取了与日常不同的烘托方式。

参考诗的前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知作者先营造了一个热闹的情境,在此热闹的情境之中,有女子发出了感叹——“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以“乐”衬“哀”,正是此诗表现人物的凄清心境的独特之处。

参考答案: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姑娘们划舟采莲,湖面上尽是姑娘们的嬉笑之声。

但与众姑娘的嬉笑不同,有位女子却怅立船头,独自哀叹——“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当姑娘们竞相采摘荷花,声言要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远在天涯。

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人群之中,往往更令人感到自身孤独、寂寞之可怕!此诗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是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

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思路提示:通过诗的前四句,我们可判定诗的主人公该是那位采莲思夫的女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课《诗三首》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课《诗三首》导学案

必修②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目标择定】1.通过相关材料,了解古代诗歌的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通过对基本意象的分析,能够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意义。

3.通过对这三首诗的阅读鉴赏,能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熟读成诵,谈谈三首诗中诗人各自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1.《涉江采芙蓉》中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短歌行》中多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你能举几例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吗?3.陶渊明是怎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的?【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中国古代诗歌的流变》http://wenku.baidu/view/4726ab8e84868762caaed563.html2.《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http://zhidao.baidu/question/32813836.html?fr=qrl&index=03.《陶渊明诗词全集》/html/poemt/174.shtml第二部分必修②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列加横线汉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pì)慷慨(kǎi)守拙(zhuō)青衿(jīn)B.笙箫(shēng)阡陌(mò)契合(qiè)羁鸟(jī)C.周匝(zā)哺育(pǔ)鼓瑟(sè)暧暧(ài)D.沉吟(yín)荫后檐(yìn )拾掇(duō)呦呦(āo)2.默写填空。

(1)同心而离居,。

(2)曹操的《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被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化用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千古名句。

(3),。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4)户庭无尘杂,。

,复得返自然。

二、课文探究检测3.《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熟读《短歌行》回答下面问题。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学案及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学案及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学案及教案内容感知《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这些诗的艺术成就颇高。

本诗主要写的是采芙蓉送给心爱之人。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但最后两句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短歌行》是曹操借乐府旧题抒发怀抱的代表作之一,颇能体现曹操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曹操的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主要写对人生苦短的感叹,后半部分主要写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古雅雄浑,气度非凡,体现了曹操的王者风范和英雄气度。

《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

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诗的开头几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

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误入官场)→思归→归隐田园。

中间写自己回归田园的生活、居住、守拙。

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

最后四句又回到眼前,叙写自己真正找到了自己“性本爱丘山”的田园生活。

全诗运用了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遗(wâi)还顾(huán gù)三匝(zā)羁鸟(jī)阡陌(qiān mò)故渊(yuān)榆柳(yú)后檐(yán)守拙(zhuō)暧暧(ài)墟里(xū)狗吠(fâi)掇(duō)衿(jīn)颠(diān)樊笼(fán)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1.重点词遗:赠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梳理
1、作者介绍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2、给字注音
故渊()榆柳()后檐()守拙()暧暧()墟里()狗吠()颠()樊笼()
3、解释重要词语
误落尘网:守拙:
暧暧:依依:
4、重要句式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误落(于)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开荒(于)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5、朗读课文,谈谈读后感(学生谈最初感受)
二、师生赏析本诗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讨论、明确:
3、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⑴、从何而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