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晚清的中体西用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戊戌时期的嬗变 :“中体西用”变成反对维新的文化纲领
甲午前后维新思潮萌动时,洋务派和维新派政治分野不明 确,康梁对张之洞还寄予厚望,“中体西用”充当着不完 全反对西学的各色人等的共同口号。康梁也将“中体西用” 当做天经地义的口号打出来,充当护身符。
随着维新的高涨,“中体西用” 从提倡采西学的革新基 调,变为反对以西方为模式实行变法改制的保守基调。
第十一讲-晚清的“中体西用”思想.
一、形成的时代Baidu Nhomakorabea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风头甚健, 成为部分官方或半官方、主流派或非主流派文化人士尊奉 的文化观念准则、规范。
辛亥后,始逐渐式微,但仍有相当的影响。在该论题下, 包含相当庞杂的思想和不同的见解,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 过程
一、形成的时代背景
洋务派出于策略上的考虑,为着防卫对手的攻击,减少提倡 西学的阻力。
“中体西用”绝非书斋中想出的学术新见,而是论争的产物, 是时代潮流催生的一种观念
四、洋务后期的发展
1、发展的原因
洋务运动后期“中体西用”观念大有发展,分析 论证越来越详细
守旧派反对西学言论的刺激:守旧派极力贬低或

抹杀西学对于振兴中国的任何积极作用,洋务派
张之洞、康有为中西会通之比较:张的会通观,没有构成 破除中西文化界限、创制新文化学说体系的内涵。和康梁 “新学”相比,张的议论除掉不谈“改制”外,两者几乎 没有什么差别
六、严复等人对“中体西用”的批评及其得失 1、论点
20世纪初,清廷迫于国内国际形势宣布实行“新政”,而 “中体西用”仍是官方舆论基调,张之洞等尊奉其为办学 宗旨。 严复对此进行尖锐批评,并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自我反省, 其论点: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 说“西政为本”,“西艺为末”,同样不通 “主”与“辅”,必须是有机的一体
结语
谢谢大家!
其最基本特征:在中学和西学兼容并蓄的文化结构中,以突 出中学主导地位为条件,确认西学的辅助作用。形式上强调 “体”,事实上强调的是“用”,“中体西用”意在“西 用”。
三、洋务前期“中体西用”的成型
2、动因
产生这种做法的动因
受洋务派、尤其是前期洋务派价值观念及其对西方认识水准 所制约,他们对固有文化没有形成反省考察的自觉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提出的“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对中体西用的形成起了承前启后的作 用。但冯“本辅”说用意于提倡“采西学”,清廷的评估 对西学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冯的主张承袭了传统说法,但 已有所变异
三、洋务前期“中体西用”的成型 1、最基本特征
从冯桂芬“本辅”说起,“中体西用”文化观基本构架已成 型。
六、严复等人对“中体西用”的批评及其得失 3、内在矛盾
严复的意图:必须破除以“中体西用”为由对学习西方先 进科学文化设置的种种障碍,让人们放手去汲取西学中有 用的知识。 矛盾之处:牛体马用的比喻推论下去,会导向中西文化之 间绝对无法交流、无法融会。其片面性在于缺乏历史的态 度,忽视了“中体西用”曾起过的进步作用 他主张只要有利于“保国全种”,管他什么夷狄禽兽,一 概应当师从
张之洞也借助“西学中源”说证明西学可学可用,并根据 “今胜于古”的文化进化论阐释了中西文化何以不相等,颇 有创新精神,进而提倡中西并重,但又以不准超越政治变革 为界限
五、戊戌时期的嬗变
3、不同的中西会通
康梁“新学”对于“中体西用”的突破:维新派认为,洋 务派在文化观念上的错误,导致政治见解上的错误。只有 立即实施改制变法,才是唯一出路。涉及该怎样对待西学 之“本”和“中学”?为此,康有为提倡“会通中西”, 意在提倡学习西方治国建邦的西学,推进中国的变法改制
“中体西用”是在洋务运动中形成和定型的,它是一种时 代思潮、时代产物。
讲求洋务包含一个必须解决的前提性问题: 所讲求的洋务是否适用于中国? 涉及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和西学?
一、形成的时代背景
促使“中体西用”问世的直接导因是守旧派对西学的顽固 拒绝。守旧派对待中西学的关系问题比较敏感,体察到西 学的引入必将动摇传统的纲纪法度、道义准则。
鸦片战争前半个世纪清廷对西学的评估:“所格之物皆器数 之末”——肯定其科技成就,否定其学理。
清廷文化政策: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其潜台词是认 定中国的圣贤名教为学理的正宗
二、思想渊源
2、魏源、冯桂芬的继承与发展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转述了清廷上述做法,据此可判定 他提倡“师夷长技”时已想到了如何评估西学,他从中找 到了不学西学义理,可学西学技艺的依据


则极力论证西学对富国强兵的不可替代作用,重


点说明“中体”离不开“西用”
洋务派对西学认识的加深:认识到西方富强的原 因在于实行“重商富民”政策,并建立了相应的 法度
四、洋务后期的发展
2、具体论述
洋务派:在实践中懂得了“强”与“富”不可分割,于是兴 起“重商富民”思潮 郭嵩焘:提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意味着西学不只是 “末”,西洋立国之“本”也应学习,西洋的本末是配套的、 相辅而成的 钟天纬:主张学习的重点应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引进“西 体”,对中国固有的君主专制政体进行变革
五、戊戌时期的嬗变
1、发生嬗变的背景
守旧派与洋务派在文化思想上渐趋合流,洋务派从强调“西 用”以反对守旧派,转为强调“中体”反对维新派
维新派与洋务派则分道扬镳。张之洞1898年作《劝学篇》以 反对维新变法,《内篇》重点在于推崇纲常,反对民权
五、戊戌时期的嬗变 2、洋务派文化观的新矛盾:反维新而倡西学 《劝学篇》在驳斥维新派的前提下,阐述了学习西学的重要 性。 张之洞通过《劝学篇》想达到双重目的:同维新派划清界限; 有保留地表达对新法新政的若干赞同。他提倡的西学范围颇 为广泛,但他抽去了民权来谈论讲西学、致富强的道理
洋务派多是孔孟之道信徒,也不敢正面承认西学的冲击, 只好竭力论证中西学不会发生冲突,能相通相容。策略之 一就是利用“西学中源”说,以反击守旧派,但没能阐释 清楚中西文化的全部关系(两者所处地位、所起作用、构 成何种关系)
二、思想渊源 1、清廷对西学的评估与文化政策
“主辅”、“本末”、“体用”等范畴均取之于传统典籍,洋 务时期主要是按主次轻重模式来评估中学与西学,确定对待 二者的不同态度。而这种方式的思想渊源是洋务运动之前就 已存在的清廷对西学的评估
七、“中体西用”的时代意义
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更进一层的认识,这种 认识无论其成熟与否,已胜过前人
代表着中国士人对西方态度的一种开新的阶段,承认西学的 学术地位,并视其足资辅助中学
“中体西用”理论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重新提出接受西化的 方法
七、“中体西用”的时代意义
前述三层意义,只是一个观念的三方面,与前一时代做比 较,就更加明显。 此前,中国士大夫将“技”视作西方之长,采取“师夷长 技”的态度,洋务运动大致是符合这个观念而展开的。 之后,已认识到西方自有其优长之学,进而提出“中体西 用”的方式,作为接受西方知识的原则
四、洋务后期的发展
2、具体论述
郑观应等:主张在科技、教育、政治、经济、军事诸领域, 一概采用“西法”,而“中体”已不包括具体的政教法度, 只剩下传统的学理原则、伦理信念(扩大“西用”,缩小 “中体”)
论战双方认识上的共同误区:似乎儒学的伦理政治观念与 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就等于中西文化的全 部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