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名词解释333

中体西用名词解释333
中体西用名词解释333。
中体西用:这个名称最早是出现在《新唐书》卷十一上的“儒学”条目中,可见此时已有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趋势。
到明清时期,则更加普遍地把两者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方略。
表面看来,这种结合与治理天下似乎没有太大的联系。
但实际上,其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它包含两层意思:
中体西用不是“全盘西化”或“全盘西用”,而是提倡借鉴与学习西方的某些先进东西来加速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是洋为中用,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技成果和文化知识来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中体西用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也是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前提和根本保证。
- 1 -。
对“中体西用”的几点看法

对“中体西用”的几点看法“中体西用”是一个复杂且历史悠久的观念,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一思想强调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的前提下,吸收和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中体西用”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国近代社会的特殊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
在西方列强不断入侵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制度,并尝试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知识,以增强国家的实力和地位。
因此,“中体西用”观念应运而生,它既体现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自尊,又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利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体西用”观念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
首先,这一观念仍然没有摆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模式,过分强调了中国文化和制度的优越性,而忽视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和价值。
其次,“中体西用”观念在实践中往往被扭曲和误解,导致了不必要的文化冲突和社会动荡。
例如,一些人将“中体西用”理解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或者“西方文化只是用来补充中国文化的不足”,这种片面的理解不仅无法真正吸收和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知识,还可能引发文化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反弹。
此外,“中体西用”观念也存在着一些理论上的问题。
一方面,它没有解决如何将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和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有机结合起来的问题;另一方面,它也没有解决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避免出现文化冲突和社会动荡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使得“中体西用”观念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但是,“中体西用”观念并非完全无益。
它至少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和制度时,应该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同时,它也启示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和制度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自尊,避免出现文化自卑和文化保守主义。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中体西用论名词解释

中体西用论名词解释
中体西用论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价值观可以进行相互融合和交流,以实现更好的发展。
中体西用论的名词解释如下: 中体: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
中体西用论认为,这些思想可以为西方的价值观提供指导,但不能完全取代西方的价值观。
西用:指西方的价值观,包括基督教、哲学、科学等。
西用论者认为,这些价值观可以为中国文化提供新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但不能完全取代中国文化。
中体西用论主张通过相互融合和交流,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
它认为,只有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价值观相结合,才能实现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发展。
中体西用论的观点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因为它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除了哲学上的中体西用论,在文化、教育、经济等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中体西用的实践。
例如,在文化领域,中国的古诗词、书法等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和启发。
在教育领域,中体西用论认为,应该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经济领域,中体西用论认为,应该将西方的市场经济和管理理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相结合,以实现更好的经济发展。
中体西用论是一个有意义的哲学观点,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吸收西方的优点,避免盲目崇拜和排斥,以实现更好的发展。
中体西用对当今教育的意义

“中体西用”对当今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中体西用”是指在教育中,既要注重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健康,也要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文化修养。
这一教育理念的意义在于,希望学生能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成为具有健康体魄、精深文化修养和扎实科学知识的人才。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果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可能会忽略学生的身体发展和文化修养。
而如果只注重学生的身体发展,可能会忽略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文化修养。
因此,“中体西用”教育理念的出现,旨在解决这一问题,希望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当今教育中,“中体西用”教育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既体现了对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视,也体现了对学生文化修养和智力发展的重视。
在当今社会,能够兼顾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的人才,无疑是最受欢迎的。
因此,“中体西用”教育理念在当今教育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体西用的内容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的洋务派,其内容如下:
1. 中学: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包括道德、伦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理论。
它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
2. 西学: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括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实用技术以及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方面的知识。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先进的科技和工具来富国强兵。
“中体西用”主张在维护封建专制体制的基础上,采用西方科技和工具来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这一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论的提出在洋务运动期间具有进步的历史作用,表现在:它突破了传统的“华夷之辨”,实现了从“鄙夷”到“师夷”的转变;它突破了不识西学、轻视西学的观念,开始向引进西学、重视西学的观念转变;它作为洋务运动的思想路线为洋务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为洋务运动开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开辟了道路。
但“中体西用”的宗旨毕竟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体”,所以从其语境生成之始它就内含消极与落后的一面。
随着西学引进的深入,其合理诉求逐渐被消解,进步作用渐渐丧失,愈来愈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和障碍。
“华”者,中华也;“夷”者,西夷也。
“华”展示了国人对本土中原文化的认可与坚持。
“夷”代表的是国人对非中原文化的否认与轻视。
一、洋务运动开展的本身就是对封建保守观念的有力冲击近代的中国,在社会发展水平上和西方国家出现巨大的反差。
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方主要国家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从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新发明、新技术不断出现,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社会面貌日新月异。
而中国,却正处在封建社会江河日下的阶段,政治腐朽,经济、军事落后。
落后招致受欺,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中国蒙受了空前的民族屈辱。
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社会发展水平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的中国,竟然远远地落在了世界潮流的后面,这是十分可悲的事实。
然而,更为可悲的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大部分人在连续遭到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情况下仍然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事实。
愚昧无知和虚骄自大是清朝君臣的两大特点,无知强化自大,自大加重无知。
他们一方面对手持先进火器的侵略者束手无策,屈辱求和;另一方面却仍然沉迷在“天朝上国”的梦幻里,自我欣赏,夜郎自大,拒不承认落后。
鸦片战争时期道光皇帝的情况就很有典型性。
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之后,他在“上谕”中仍不断使用对英军“开恩”、“示恩”等词句。
鲁迅笔下所深刻讽刺的“阿Q”精神在清朝君臣身上有淋漓尽致的表现。
他们愚昧无比又顽固无比,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极端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不肯睁眼面对现实,不承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在一连串的失败面前仍然拒绝做出任何不符合传统观念的改革。
名词解释中体西用论

名词解释中体西用论
中体西用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种,是一种对诗歌创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论。
中体西用论强调在诗歌创作中,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又要吸收借鉴西方现代诗歌的创作技巧和表现形式。
中体西用论的核心理念是“中体西用”,即通过学习西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借鉴其创作方法和结构模式,来提高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
这一理论观点最早由清代学者梁启超提出,他认为中国古代诗歌应该坚持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同时吸取西方现代诗歌的自由和透明度。
中体西用论对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提倡以自然写实为基础,追求对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尊重自由创新的思维方式,注重个人情感的真实性和独特性。
这一理论观点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新诗运动等提供了思想基础。
中体西用的评价范文

中体西用的评价范文中体西用是一种综合性评价方法,旨在评估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能力,对个体的整体素质进行综合评价。
该评价方法以个体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为核心内容,通过对身体素质、心理水平和社交能力的测评来评价个体的发展状况。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综合评价中体西用的优缺点。
首先,中体西用评价方法从多维度的角度进行评估,对个体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分析。
传统的评价方法通常只侧重个体的学业成绩或特定的技能水平,而中体西用考虑到个体的身体素质、心理水平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更加全面地了解个体状况。
其次,中体西用评价方法注重个体发展的平衡性和综合性。
在评价过程中,中体西用评价方法充分考虑到个体的身体、心理和社交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个体全面发展中的平衡度。
这一综合性的评价能够更好地反映个体的整体水平,避免了单一指标评估的片面性。
再次,中体西用评价方法强调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培养。
在中体西用的评价中,个体不仅仅是被他人评价和评分,还会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并参考自己对于自己发展情况的认识和评估。
这种个体主体性的评价过程,有助于个体发展出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然而,中体西用评价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操作性较强。
因为中体西用评价方法需要对身体素质、心理水平和社交能力进行综合测评,需要设计较多的测量工具和评价方案,这对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需要较多的耗时和精力。
其次,中体西用评价方法容易受到评价者主观性的影响。
由于中体西用评价方法相对较新,对于评价指标的确定和操作步骤的规范化尚不完善,评价者在进行评价时容易受到个人主观意识和偏见的影响,导致评价结果可能不够客观准确。
最后,中体西用评价方法的结果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体西用评价方法虽然能够提供一个较全面的评价结果,但是由于其评价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且细致,难以简单地将评价结果应用到实际决策中。
因此,在将中体西用评价结果应用于课程设置和教育资源配置等实际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将评价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中体西用”学生姓名授课日期教师姓名授课时长1小时1、洋务运动的背景。
上海会考无要求。
上海高考要求B,为理解程度。
2、“中体西用”论的代表人物。
上海会考无要求。
上海高考要求B,为理解程度。
3、“中体西用”论的评价。
上海会考无要求。
上海高考要求为B,为理解程度。
一、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来华西人不断增多,中外交往不断扩大,西学再度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冲击。
面对中西交汇的千古编剧,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在保持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
【拓展】西方近代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精神变革到制度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的变革,而中国则正相反。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列强的侵略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
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因此林、魏也好,洋务派也好,都是受制于这一历史条件而提出类似“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的思想。
二、人物与思想1.冯桂芬最早阐发“中体西用”思想的是冯桂芬。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最早提出。
2.李鸿章、郭嵩焘、王韬、薛福成、郑观应也曾表达过类似见解。
3.张之洞1898年,张之洞著《劝学篇》,系统阐发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拓展】“中体”指的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西用”指的是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
【拓展】“中体西用”的产生和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是密切关联的。
洋务运动期间,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西方知识通过洋务派和地方自办的学校、翻译机构、出版机构传入中国。
这些新知识逐渐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
“中体西用”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拓展】王韬、薛福成、郑观应同时又是早期维新思想家。
从他们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洋务派只学习器物的做法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
他们认为应当全面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废除八股取士,推行现代教育体制。
同时他们的维新思想又是不成体系的,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
总之,一个历史人物是很复杂的,他的身上可能同时具有多个时代的特征。
三、评价“中体西用”论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洋务派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
据此,洋务派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与民用工业,开设各种洋务学堂,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也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但是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且仅在器物层面上学习西方,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整体,并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甲午战争的失利就是最好的例证。
此后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神话,“中体西用”论渐趋沉寂。
【拓展】要把洋务运动放在中国由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变(现代化)的背景下来看待。
“现代化”的定义参见第七分册第166页。
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的军事、民用工业、教育、思想等一系列领域由传统走向现代。
例如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广方言馆)的创设。
尽管新学制直到1904年清末新政时的《奏定学堂章程》才最终定型,它的基础却是在洋务运动时期设立新式学堂的热潮中奠定的。
总之,不要认为洋务运动和后来的戊戌维新、清末新政是孤立的事件,它们都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一环。
【题目】1865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之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的这段话( )【选项】A.嘲笑清朝官员愚昧无知 B.干涉中国内政,推行奴化教育C.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D.认为中国必须推行政治改革【难度系数】3【题目】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选项】A.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C.符合当时的国情 D.是理想的救国方案【难度系数】3【题目】张之洞曾说:“今日五洲各国之交际,小国与大国交不同,西国与中国交又不同。
即如进口税,主人为政,中国不然也。
寓商受本国约束,中国不然也。
各国通商,只及海口,不入内河,中国不然也。
华洋商民相杀,一重一轻,交涉之案,西人会审,各国所无也。
”由此,他主张( )【选项】A.取缔列强特权,实行闭关锁国 B.清除外国势力,推翻清廷统治C.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改革 D.抵御列强干涉,维护国家主权【难度系数】2【题目】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变局论”流行开来,以下属于这一时期“变局论”思想的是【选项】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C.“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D.“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难度系数】3【题目】《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
中国试图赶上这次发展的机遇,但最终失败。
”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选项】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清末“新政”【难度系数】2【题目】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写道:“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
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这一论述主要是针对【知识点】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运动D.义和团运动【难度系数】3【题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分析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
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诸派的救国思想,其中能印证张鸣教授观点的是【选项】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D.设议会、开国会【难度系数】2【题目】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选项】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难度系数】2【题目】“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当时的中国政府作何反应()【选项】A.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B.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运动C.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D.资产阶级兴起维新变法运动【难度系数】3【题目】(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材料评述的是【选项】A.经世致用B.“中体西用”C.维新思想D.“兼容并包”【难度系数】3【题目】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生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选项】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难度系数】3【题目】19世纪60年代的“体用之争”的叙述,错误的是【选项】A.大体上局限于“是否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B.冲击传统“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C.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D.促使知识分子的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难度系数】3【题目】“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撅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选项】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D.革命派对维新派的批评【难度系数】3【题目】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评论某人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尔、炮尔、船尔、机器尔。
”梁启超评论的“某人”是【选项】A.林则徐B.李鸿章C.康有为D.孙中山【难度系数】2【题目】1875年,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选项】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难度系数】3【题目】“自秦变法而败亡,后世人遂以守法为心传。
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伏诛,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
今后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令败亡灭绝而不悔。
”李鸿章这段话的主旨是【选项】A.反对变革B.主张革新C.希望进步D.要求守法【难度系数】2【题目】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屋子叫____;“材料”是____。
( )【选项】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难度系数】3【题目】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选项】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难度系数】4【题目】陈旭麓先生说:“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 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即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
”下列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的主张是【选项】A.“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
”B.“道为本,器为末;器可变,道不可变。
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常经也。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D.“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姻缘”,“要去帝制,必除孔教!”【难度系数】2【题目】鸦片战争后,一些中国人认为林则徐如果有机会主持军事,中国就不会输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