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关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内容、手法和影响。
2.在朗读和品读当中感受《关雎》的四种美。
3.关注本诗中淑女和君子这两个关键词,结合其它作品思考《诗经》的传承。
【教学重难点】寻找《关雎》中的美,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诗经概说《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比兴则是《诗经》的艺术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喻,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最初的应用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其二,作为宴享、祭祀时的仪礼歌辞;其三,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作为称引的工具,以此表情达意。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二、诗意解读【注释】1.关关:水鸟叫声。
雎鸠: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
2.洲:水中的陆地。
3.窈窕:娴静美好的样子。
4.好逑(hǎo qiú):喜欢追求为对象。
逑,配偶,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追求为对象,娶为妻子之意。
5.参差:长短不齐。
荇(xìng)菜:一种水草。
6.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流,顺水势采摘。
7.寤寐:这里的意思是日日夜夜。
8.思服:思念。
9.悠哉: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10.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11.芼(mào):挑选。
《关雎》共三章,第一章共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初步诵读,把握朗读节奏和语气,品味诗歌韵律和节奏;(音乐美)2.反复诵读,赏《诗经》艺术手法,品析诗歌内容和语言;(景物美)3.深入研读,多角度解读诗歌主旨,感悟诗歌情韵和内涵。
(情感美)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赏《诗经》艺术手法,品析诗歌内容和语言难点:深入研读,多角度解读诗歌主旨,感悟诗歌情韵和内涵三、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文常导入,了解《诗经》1. 谁能介绍一下《诗经》?预设:《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叫做《诗》或《诗三百》。
《诗经》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风是地方民歌民谣,雅是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
2.你们还记得比兴手法吗?预设:我们在第2课《回延安》中就学过比兴手法,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中。
诗人自比做羊羔,而延安就是作者的母亲。
上句写羊羔吮吸母亲的乳汁成长,引出下句延安的小米饭养活了作者,表达了延安人民对作者的养育之恩。
设计说明:了解《诗经》特点,迁移学过的旧知,为更好地品味其语言特色做铺垫。
(二)理解《关雎》1.读一读,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预设:一位君子爱上了窈窕淑女,并对她展开了追求,可追求未果,于是陷入了绵长的相思之中。
他整晚辗转反侧,在思念中忍不住幻想自己与淑女与琴瑟相交终成眷属的美好画面。
2.除了君子追求淑女外,诗歌中还写了什么呢?预设:关关雎鸠写的是雎鸠鸟在不停鸣叫,在河之洲写出了雎鸠鸟的位置。
一个人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求取荇菜的样子。
设计说明:借助注释,大致读懂诗歌字面的意思。
3.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预设:这首诗歌描写了君子对窈窕淑女深切的爱慕,热烈的追求,借此表现出当时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这首诗中所表现的情感有乐有哀,乐体现在与淑女的相遇,淑女的美好让君子心动、追求,哀体现在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表现了君子在追求遇挫后的痛苦。
2020—2021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2020—2021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关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
2.学习比兴手法,体会一咏三叹的写作结构,体会它朴素优美、音韵和谐的语言特色。
3.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以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
2.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以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比兴手法,体会一咏三叹的写作结构,体会它朴素优美、音韵和谐的语言特色。
【课文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教学过程】一、出示目标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
2.学习比兴手法,体会一咏三叹的写作结构,体会它朴素优美、音韵和谐的语言特色。
3.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以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资料链接相关资料:《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
自西汉以后被儒家学派尊崇为经典,奉为“六经”之一。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风: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
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诗经>二首》是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包含两首诗《关雎》与《蒹葭》。
从教材编排上来说,这是初中三年来,《诗经》选编的第一篇。
从单元提示上来说,第三单元要求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在通过几篇文言文的学习了解古人的思想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诗经》属于抒情类古诗文,是能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文本,所以我将《关雎》与《蒹葭》的教学目标都定位在“审美”上。
从课前预习提示来看,要求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同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从课后思考探究来看,第一题是分析重章叠句的形式,第二题是分析比兴手法,第三题针对《蒹葭》的独特意境提出。
综合以上可梳理出一条线:读——解——品。
读诗,读诗中的节奏和韵律,解,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形式和比兴手法,品,品诗的语言,从语言去挖掘隐藏在语言背后,诗所歌咏的美好感情。
二、设计思路在备课过程中,我想到这是两篇文章,如果两篇设计为同一种上法,那教材没有必要安排《诗经》二首,大可《诗经》一首,也就让我开始思考,这两篇古诗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细读后发现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关雎》是《诗三百》的开门首篇,具有重要地位。
《关雎》为何能够作为开篇而存在,这就要联系到孔子了,孔子在《论语》中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认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毛诗序中也说《关雎》“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有着教化作用。
教化天下什么呢?像《关雎》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成为“君子”和“淑女”。
这篇诗能成为首篇,成为“风之始也”,跟这样的教化作用是分不开的,而作为现代青少年,有必要在这样十几岁懵懵懂懂的年纪,了解什么样的人是君子(淑女),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今天的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于是这篇《关雎》经过分析,就有了新的教学点,就是通过诗歌中语言的品读,分析“君子”和“淑女”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明白古代对君子和淑女的定位,从而使其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受到熏陶和感染(即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在本次教学《诗经二首-关雎》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把握古文韵律和节奏上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着重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在讲授《关雎》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色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但仍然感觉到部分学生在理解上有所欠缺。这可能是因为我对古代诗歌的背景知识介绍不够充分,或者是对诗歌中一些关键意象的解释不够到位。为了改善这一点,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前准备更多的图文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关雎》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爱情观。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关雎》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的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诗歌和《关雎》的异同,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关雎》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关雎》中的自然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活动。学生尝试仿写《关雎》的韵律和风格,创作一首简短的诗。
-词汇、词义掌握:学习课文注释,掌握如“关关”、“雎鸠”、“窈窕”等古代词汇的词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文化背景了解:认识《诗经》的成书背景,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增强文化底蕴。
举例:《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重点在于理解“雎鸠”象征着爱情的忠贞,以及“窈窕淑女”和“君子好逑”所表达的古代婚恋观。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探讨如何将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应用到现代生活中。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感受《诗经》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培养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5.通过对两首诗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诗经》二首,使学生深入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审美体验,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念。《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关雎》这首诗。这首诗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展示了《诗经》中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的字词理解:《关雎》和《蒹葭》中的生僻字、古汉语词汇的理解和识记,如“关关”、“雎鸠”、“蒹葭”、“苍苍”等,以及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两首诗歌表达的爱情、婚姻观念,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比兴、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中的作用。
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关雎》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感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2. 反复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把握全诗主旨。
3. 朗读背诵,积累名句。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理解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 朗读并背诵诗歌,积累名言。
2. 了解比、兴的手法,感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理解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说的就是不阅读《诗经》,你就不懂得怎样去说话。
那么,同学们你们读过《诗经》了解《诗经》吗?今天我就学习其中的一篇《关雎》,来感受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吟唱!(展于ppt1,生齐声朗读,师板书课题)二、《诗经》知多少抢答通关:(出示ppt)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2、《诗经》收录了什么时期的作品?3、《诗经》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4、从内容上来说,这些诗歌分个哪三个部分?5、《诗经》的表现手法有哪三种?附加题: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风”:“风土之音曰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
“雅”:“朝庭之音曰雅”“,分“大雅”和“小雅”是朝庭里的乐歌。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三、朗读五步法:•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读出节奏韵律•第三步:读出情感变化之美•第四步:读出复沓的音乐美•第五步:唱出意境的诗意美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句读。
然后请生读并说说自己认为该如何朗读此诗。
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出示ppt),生齐声朗读。
四、读懂诗意,读出情感变化之美;师: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字音节奏句读基本读准了,可是调子过于平没有高低起伏的变化,或许是同学们还不太理解本方内容的原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懂其意,知情感之变化。
所以下面我们请同学们展示预习成果,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或不太懂的词语,大家一起解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 之《关雎 》教学设计
《诗经*关雎》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温故学习上节课介绍的有关《诗经》的资料)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1、学生自学疏通文意,教师帮助理解个别字词。
2、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 关雎 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一)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
(二)学习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
(三)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它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特点。
(四)背诵诗歌。
二、能力目标:(一)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提高想象力。
三、德育目标:(一)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问题探索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
【教学重点】1.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这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首先要向大家介绍一本书,然后请大家在听完老师的描述之后回忆一下这本书是哪本书。
(一)它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三)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四)它收集了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六世纪春秋中期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
(五)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没错,这部作品就是《诗经》。
而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就是《诗经》中的首篇——《关雎》。
二、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儒家经典之一。
它收集了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到公元前六世纪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共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乐歌,共40篇。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介绍《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案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虽有亮点,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关雎》的诗意、韵律、节奏及表现手法;
2.对《关雎》中重要词句的理解和赏析,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等;
3.掌握《关雎》所反映的古代婚恋风俗及文化内涵;
4.分析《关雎》中所体现的儒家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等;
1.对古汉语词汇的讲解和训练,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3.创设更多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
4.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关雎》相关的文化或情感问题。
2.诵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关雎》的集体诵读。通过诵读体验诗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的美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它以比兴的手法表达了古代青年对爱情的向往和赞美。我们要了解这首诗的基本结构、韵律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关雎》,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增强文化自信:深入了解《诗经》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培养思维品质:分析《关雎》的艺术手法和哲理内涵,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古典诗词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5.塑造道德品质:通过学习《关雎》中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结合课本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新时期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内容理解:学生需掌握《关雎》的全文内容,理解诗意,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案,选自202:
1.《诗经》简介:了解《诗经》的背景、地位和价值。
2.《关雎》诗歌解析:
a.熟读诗歌,理解诗意。
b.分析诗歌的韵律、比兴、对仗等艺术手法。
-诗歌艺术手法分析:学生需学习并识别《关雎》中的韵律、比兴、对仗等古典诗歌艺术手法,理解其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需学会从音乐美、意境美、哲理美等方面鉴赏《关雎》,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文化背景认识:学生需了解《诗经》的成书背景、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认同感。
举例解释:
-对于诗歌内容理解,例如学生需明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仅仅是描述自然景象,而是通过自然景物引发对人物情感的描绘。
其次,对于诗歌艺术手法的讲解,我发现部分学生仍然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生动的例子和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艺术手法的美妙之处。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关雎》教案
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主备人刘真真使用人单元第三单元课题关雎上课时间课型新授课时 1 总课时延期时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歌“赋、比、兴”及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情感态度理解和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难点理解和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教法指导讲读法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预习闯关,你准备好了吗?《诗经》是总称。
它收录了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年了。
它一共收录了篇诗歌。
这些诗歌是分为三类。
二、知识链接,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等手法。
篇名大多取自各篇的第一句,多是取两个字。
《诗经》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风”:“风土之音曰风”,包括周代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共160篇。
“雅”:“朝庭之音曰雅”,大多是贵族作品或为贵族服务的作品;是朝庭里的乐歌,共105篇。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40篇。
三、诵读《关雎》,说词解诗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憔悴而死。
一就忧思不食,独立思考,你答对了吗?注意以下字词:重点实词:洲: 窈窕:逑: 芼:寤寐:特殊用法:琴瑟: 友:钟鼓:乐:流:虚词:之:1.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首诗,写了故事,抒发了。
2.关键词句:能统领全诗对全诗起关键作用的词句是什么?在结构上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能突出主旨是全篇中心的一个字是:。
四、品读《关雎》,画意诗情1.诗歌中有一个赞美女性的成语,请找出。
(窈窕淑女)2.分析形象:她在随风飘荡的荇菜丛中采摘,诗歌中用了哪几字来形容?(流、采、芼)3.把握心情:结合诗句,请用几个词语概括男主人公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爱慕——思念——愿望)4.在君子日夜思念之中,你觉得这位姑娘值得被追求吗?为什么?女子:淑女一样,美丽大方,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勤劳本身就是人品的最好体现。
12.诗经二首《关雎》(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关雎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②了解诗经中运用的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⒉过程与方法:①学生在反复吟咏中,了解诗歌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淑女的爱慕、思念、向往之情。
②在品味语言中,领会诗歌中青年男女的“思无邪”的淳朴真挚的感情。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理解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理解诗的内容教学方法1、朗读为主2、吟唱诗歌3、以诗赏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背景音乐:宋祖英《关雎》,幻灯出示:席慕蓉《信仰》)近现代诗人席慕蓉曾作了首题为《信仰》的诗(师朗诵),诗中的“三百篇诗”和“遥远而谦卑的源头之上”遥遥指向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
屏显,生读:《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老的《诗经》中的一首优美的恋曲——《关雎》(板书:关雎)二、讲授新课(一)一咏三叹读《关雎》1、都说“三分诗,七分读”,朗读是阅读诗歌的最好方法。
(回顾以往吟读诗歌的经验,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读准音、读出节奏、要有重音。
)2、同学们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屏显)强调:雎鸠窈窕好逑荇菜寤寐辗转琴瑟芼3、一学生读,大家点评。
(语音:饱满、圆润;语调:舒缓;做到身心放松、驰骋想象、拖腔带调。
)3、学生齐读全诗。
(大方热烈地表达内心的情感)4、师:同学们,觉得自己读得怎样?让我们来听听名家配着音乐的朗读。
(课件播放相关视频)师生听配乐朗读5、教师小结:诗歌的朗读,不仅要吐字清晰准确,还要停顿恰当,读出节奏。
读诗,要按它的节奏来读。
一般五言诗,我们采用“二一二”或者“二三”的断法,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七言诗一般都是“二二三”的断法,如“朝辞/白帝/彩云间”。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关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中、解读中、品读中,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方法:诵读、联想、想象、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关雎》吟唱(课件)。
同学们,你们熟悉这里面的唱词吗?这是《关雎》,出自《诗经》,哦,诗歌也可以唱。
以后我们也可以用唱的方式来记忆诗词。
这样既有诗的内容的滋养,也有音乐的陶冶。
刚才我们说这是《诗经》中的关雎,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
今年我们就走近《诗经》,欣赏其中的《关雎》,相信这一定是大家喜欢的内容。
二、了解诗经:1.《诗经》就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的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列入“五经”之首。
2.《诗经》六义:作品分类:《风》:国风,各地的民谣;《雅》:大雅、小雅,属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表现手法:赋:铺陈直叙。
比:类比、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3.问:《诗经》里的诗词我们是首次学习,但《诗经》里的成语、名句、名号我们都接触过了。
只是我们不知道是出自《诗经》,因此《诗经》离我们很近,也看出《诗经》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你知道多少?例:哀鸿遍野:《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爱莫能助:《诗经·大雅》“维仲山甫之,爱莫助之”。
不可救药:《诗经·大雅》“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情熇熇,不可救药”。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关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韵律特点2.掌握诗经“赋、比、兴”的手法教学过程一、朗读三篇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乘马/在厩,摧之/秣之。
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乘马/在厩,秣之/摧之。
君子/万年,福禄/绥之。
根据朗读,我们能够感受诗经的的韵律特点:(1)句式上具有以四言为主的特点(2)章法上具有反复咏唱的特点二、自主翻译结合注释,自主翻译三篇诗歌,说一说三篇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情感,填写在下面的表格。
内容情感《关雎》《鹊巢》《鸳鸯》翻译(1)《关雎》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2)《鹊巢》喜鹊筑成巢,鳲鸠来住它。
这人要出嫁,车队来迎她。
喜鹊筑成巢,鳲鸠占有它。
这人要出嫁,车队送走她。
喜鹊筑成巢,鳲鸠住满它。
这人要出嫁.车队成全她。
(3)《鸳鸯》鸳鸯双双轻飞翔,遭遇大小罗与网。
祝福君子万年寿,福禄一同来安享。
鸳鸯相偎在鱼梁,喙儿插进左翅膀。
祝福君子万年寿,一生幸福绵绵长。
拉车辕马在马房,每天喂草喂杂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关雎》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精读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解读、品读中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
位。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象、讨论交流
学法指导: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范读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
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同学们读过《诗经》吗?
二.七嘴八舌话《诗经》
1.请学生谈谈对《诗经》的认识、了解
(PPT展示《诗经》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诗经》六义:
作品分类:《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2.教师问:《诗经》离我们远吗?
PPT展示---
跟《诗经》有关的①成语②名句③诗词④名号
《诗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
它的文化传统就像空气一样滋养着我们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
三.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全班齐读(订正字音)
窈窕yǎo tiǎo 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 mèi
2.男女和读(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
3.学生个读、评读
4.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思考: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个君子对一个淑女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四.诗情画意译读《关雎》
1.吟读诗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这首诗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
雎鸠和鸣图——舒缓、平正(美好,生机,岁月静好)----PPT图片展示
少女采荇图——渴慕、爱慕(清新、活泼)
长夜难眠图——忧思、惆怅(速缓、调沉—急切,速稍快)
琴瑟鼓乐图——喜悦、庄重(“钟鼓乐之”语顿、重音)
2.学生想读诗歌,展开想象以文译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请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文。
五.意趣盎然品读《关雎》
引:好诗不厌百回读,《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大家深入品读比诗,读出其美。
1.小组讨论交流,寻觅《关雎》的美点;
2.师生交流:
预设以下内容:
①意境美:
关关鸣叫的雎鸠,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君子,左右飘摇的荇菜……
②情感美:
喜悦、爱慕→苦闷、惆怅→陶醉、幸福
“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③形象美:
淑女:勤劳贤惠、娴静美丽
君子:重情重义、志趣高雅
④语言美: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
⑤艺术表现美:
以景起兴、情景相融
六.诗意栖居再读《诗经·关雎》
1.师生美读(背诵)
2.冠之《诗经》首篇的《关雎》仅仅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吗?流传了三千年的经典还为我们
的中华文化留下了些什么?
①天人合一,万物和谐
②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③周礼对婚姻关系的重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结PPT显示:《诗经》——中华文化创生时期绽放的精神之花。
七.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简单、丰盈而纯美。
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更亲近它,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二、作业布置:
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三(比较阅读,体会情感)
活动:为诗配乐,古诗吟唱
三、板书设计:(使用课件:是)
诗经·关雎
形象美艺术风采
意境美诗经思想观念
语言美精神准则
情义美
四、教学反思:
因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拿到课题备课时我很长时间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要让学生感知哪些内容?训练哪些能力?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教什么”?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诗经》作为国学教材的重要篇章,透过这篇课文,作为诗三百开篇之首,《关雎》肯定有着无比丰富的内涵,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舍弃,有重点,有突破。
否则,内容越多,越是走马观花,水过无痕,不能给学生留下印象,也不能锻炼其能力。
作为九年级下册最后一篇课文,在初中阶段学生语文素养的最高点遇上这么经典的文本,应该有一场思想碰撞的盛筵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是的,应该如此。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对我国最早的这部诗歌总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寻生活中的《诗经》元素,让学生走近《诗经》,亲近《诗经》。
而后在此基础上进入文本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我的教学设计以读来贯穿整个课堂。
教学步骤分为:读通、读
懂大意、读出情味等几大步,为了达到每一步的要求,根据课堂生成灵活设计相关小活动或小问题。
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本课重点放在“诗情画意”上,完成“诗中有画”。
图片引领,美文示范,走进《关雎》、走进想象,走进诗歌的意境,走进劳动中的文字产生,把文本还原为求偶场面,劳动场面,婚恋场面,朗诵场面,让一个个文字“活”起来,让学生的思想“动”起来,让他们吟咏朗诵诗歌的声音靓起来,培养学生学诗在遵循原文大意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以丰富形象的良好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以及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表达能力。
这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学,他们(她们)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她们)对爱情有着一种渴望了解的心理,所以我们面对这首诗绝对不能“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作为教师我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一古老而神圣的话题,尤其是通过这首描写君子对淑女思念得辗转反侧并进而以琴瑟和钟鼓追求的爱情诗。
但是在探讨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文章不能上得肤浅了,否则就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基于这点考虑,这堂课一定要上出深度和广度,在给学生一定方法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内心感受,引领学生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君子”和“淑女”特点,体会劳动人民纯洁、朴实、健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中产生正确的爱情观。
当然一节课上下来也有许多遗憾和不足之处,首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仍然不能很好地把握好课堂节奏,前松后紧的问题依然存在,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还是偏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表现与发挥。
再就是学生在品味语言和赏析形象方面互动不到位,交流缺乏深入,拓展缺乏广度,很多同学只是浅尝辄止。
我在引导方面对于一些词句分析也是草草收场,这样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最后,就是很好板书设计最终败给了我的狂书乱草,有失语文教师的体统。
通过这节课的尝试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与启示,探索尝试中的“缺憾”会变成听课的老师以及我本人的一种“美丽”,这种“美丽”需要所有的教育者去关注与更新。
当然在新的教学理念贯彻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应成为一名研究者,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充满乐趣。
《关雎》一课,早已落幕,留给我的是震撼,是回味,是反思,是激励,我想,只有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语文才能真正生动起来,快乐起来,丰韵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