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物理教学情景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例谈
教学篇•教学创新初中物理知识抽象,如何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生动化,情境教学是必然选择。
然而,情境法在使用的实践中,一些不足普遍存在,造成情境的低效、无效,甚至浪费。
下面从四个方面论述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点体会。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情境的创设,脱离教材实际,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基础,存在形式主义的现状。
新课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情境教学也应突出这一主题。
例如,教学杠杆时,利用学生自幼儿园就熟悉、感兴趣的跷跷板而创设情境:把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带到室外,让学生再次玩跷跷板游戏,感受玩跷跷板上下运动的原因,从而得到杠杆的原理。
再如,对于“电学”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情境:一天晚上,家中的所有电器都停止了工作,请你猜一猜可能的原因,并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去证实你的猜想。
让学生给出自己的猜想,如整个小区停电,证实这个猜想的方法是观察法、访问法;家中用电器的功率过大,造成保险丝熔断,或者开关跳闸,证实这个猜想的方法是查看保险丝是否完好;用电卡欠费,把电卡插在电能表上进行查看……学习“三态变化”时,教师提出学生比较熟悉的情景:在潮湿的空气里,打开冰箱的门时,有“白气”冒出;在水杯中倒入热水,会冒出“白气”;在炎热的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矿泉水,放在空气中一会儿,矿泉水瓶子的外面会附着许多小水珠;学习“电的知识”时,创设情境:用久的日光灯,两头会变黑……这些情境,对于学生来说,可谓司空见惯,熟悉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二、注重在情境中合作探究在学习电学部分时,教师可以针对测量电阻值的问题而设计实验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的方案,准备实验器材,说出实验的步骤。
对于测量电阻的实验方法不止一个,鼓励不同的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再如,在学习“测小灯泡的电功率”时,可以将学生分为3~4人一组,让学生分别担任小组长、策划员、记录员等,在实验情境中,强化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及相关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及相关案例分析问题情境创设:
情境一:小明在学习摩擦力的实验时,发现实验结果与教科书上的预期结果不符。
情境二:小红遇到了一个物理题目,她在做题时一直尝试不成功,感到很困惑。
情境三:小刚在学习浮力的时候,对物体为什么能漂浮产生了疑问。
案例分析:
老师应该:
1. 鼓励小明将疑问和实验过程详细描述出来,从而全面了解实验的操作和结果;
2. 检查小明的实验记录,并指导他核对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是否遵循了实验步骤、实验条件是否准确等;
3. 解释实验与预期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实验中存在的误差(如测量误差、数据读取等);
4. 引导小明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异,思考可能的原因,并帮助他找到错误或改进的方法。
案例二:做题时无法成功解答
老师应该:
1. 鼓励小红将题目的理解和解题过程详细描述出来,从而全面了解她对题目的理解和解题的思路;
2. 检查小红的解题过程,并指导她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是否理解了题目的要求、是否运用了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公式等;
3. 引导小红再次阅读题目和相关的知识点,并帮助她理清解题的思路,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
4. 鼓励小红勤于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并给予奖励和鼓励,增强她的信心。
案例三:对浮力的疑问
老师应该:
1. 倾听小刚的疑问,鼓励他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 解释浮力的概念和原理,引导小刚理解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的上升力大于物体的重力;
3. 通过实际演示和实验,帮助小刚观察浮力的现象和测量液体对物体产生的上升力;
4. 引导小刚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例如为什么重物体也能漂浮、浮力大小与物体下沉的关系等,培养小刚的思考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北师大版物理八下7.5《二力平衡》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如荡秋千、走钢丝等,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如荡秋千、走钢丝等,引起学生对平衡现象的关注和兴趣。
2.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平衡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够保持平衡?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力的作用?”
4.宣布本节课的主题:“二力平衡”,并简要介绍二力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利用PPT或板书,详细讲解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条件,如“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如利用力的矢量图或平衡方程等。
3.讲解二力平衡的应用,如物体在斜面上的平衡、桥梁结构的平衡等,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5.作业小结的布置:教师布置具有实际应用性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2.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如自己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自己的数据分析是否准确?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如每个小组的实验设计是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实验结果是否可靠?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及相关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及相关案例分析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面就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及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一、电路中的负载问题情境创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路中的负载概念,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情境:情境一:小明的妈妈想要煮一壶水,但是煮水壶的电线烧断了。
小明知道电线烧断了就不能用了,所以他想起了电路中串联电阻的概念。
他找到了一根铅笔和一根橡皮擦,用铅笔代替电阻,橡皮擦代替煮水壶,串联在电源之间。
小明发现,橡皮擦加热发烫了,他就知道这个橡皮擦是电路中的一个负载。
情境二:小红正在给手电筒换电池,电池不知道哪里弄不到了。
她有一个想法,把小灯泡从手电筒上拆下来,串联在电线上,用电路去点燃壁炉里的炭火。
小红开始很高兴,但是很快发现,小灯泡点不燃炭火,也变得比较黑了。
这时,她意识到可能是电路中的负载问题,于是她开始去探寻负载的概念。
二、能量守恒问题情境创设情境三:小刚在游乐园里玩摩天轮。
摩天轮可以蓄能,比如当摩天轮电机工作时,就会有能量输入摩天轮中。
小刚好奇地问:“那么摩天轮为什么能一直在转呢?”教师可以通过解释能量守恒原理来回答他的问题,告诉他输入的能量转化为了摩天轮上面的动能和重力势能,且一直守恒下去。
情境四:小绿在做日常的家务时,看到妈妈在用电饭煲煮饭。
她开始琢磨电饭煲的使用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于是,她开始观察电饭煲上的温度计,发现随着煮饭的过程,温度在逐渐升高,同时水也在逐渐蒸发。
经过对比,小绿发现电饭煲内部的水分和煮食的米饭之间的转化和能量的消耗过程,进而理解了能量守恒的原理。
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8篇
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8篇第1篇示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介绍几种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在物理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引入物理知识。
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中发现物理规律。
为什么水壶里的水会烧开?为什么冬天的电灯会发出光亮?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践,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老师可以设置一些实验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物理规律。
通过实验研究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实验验证光的折射规律等。
通过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体问题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它在什么条件下会停下来?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情境模拟来创设问题情境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模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模拟操作和实践。
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进行物理实验,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通过情境模拟的问题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第2篇示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老师经常需要通过一些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物理知识贴近生活,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高中物理情景创设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情景创设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2. 掌握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定律;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实验器材:
1. 光源;
2. 真空玻璃容器;
3. 水壶;
4. 水;
5. 透明玻璃板;
6. 直尺;
7. 速度计;
8. 余晖计。
实验步骤:
1. 将水煮沸,并倒入真空玻璃容器中,形成白热气体。
2. 将光源靠近容器一侧,通过透明玻璃板使光线射入容器中。
3. 使用直尺在容器内测量光线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4. 使用速度计和余晖计分别测量光线的速度和折射角。
5. 对比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和折射角。
实验结果:
1. 在气体中,光线传播速度快,折射角较小;
2. 在液体中,光线传播速度略慢,折射角适中;
3. 在固体中,光线传播速度最慢,折射角最大。
拓展实验:
1. 在不同介质中改变光线的入射角,观察光线的折射情况;
2. 探究不同介质中光线的反射情况及相关定律。
注意事项:
1. 操作实验仪器时要小心谨慎,避免发生危险;
2. 实验结束后要彻底清洁实验器材,并将实验室恢复原状。
这样设计的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将能够明晰光在不同介质中的特点,掌握光的折射定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创设物理教学情景案例
创设物理教学情景的有效途径“情境”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教学事件”。
在心理学家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中,教学被认为是通过设置“教学事件”去激发、维持和强化学生学习的过程。
情境教学中,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主体置身其中,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愿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这些学习的动力资源促使学生主动去为问题的解决设计方案,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与组识,最终指向问题的解决。
一、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高尔基说:“惊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
”爱因斯坦也说:“妨碍青年人用惊奇的心情去观看世界的那种学校教育,完全不是通向科学的阳光大道。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曾提出一个适当新颖的原则,他认为呈现给学生的材料和主体进去的经验既要有一定的联系又要足够新颖,能产生不协调和冲突,这样才能引起好奇心,激发认识兴趣,启迪思维。
教学中适当提供与教材紧密联系的新奇有趣的材料,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1、由“杠杆”引起的震惊平衡条件,我就想起了阿基米德的一句话:‘只要给我一个支点和立足点,我就能移动地球。
’杠杆真的有这样大的魔力吗?阿基米德真的能够搬动地球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造成学生的一种惊奇,激发起学生“想试试看”的求知欲望。
待学生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后,详细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并讲述阿基米德在发现杠杆原理后,向叙拉古国国王希罗讲解的全过程。
2、教《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给出的“信息”课前,学生回忆前一节课看到当水沸腾时,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汽”,问:这“白汽”究竟是什么呢?由于学生对沸腾有了初步认识,出口就答:是水蒸气。
再问:大家看得见空气吗?(看不见)给出信息:水蒸气和空气一样是无色的气体,空气是看不见的,按道理水蒸气也是看不见的。
那“白汽”究竟是什么呢?教师提供了一个引导学生新颖感的注意线索,既对认知的定向起到指导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惊异感,唤起了学习动机。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创设情景
易受 表 象 因素 丁 扰 , 不善于抽象 l 叶 I 问题 的 本 质 特 . 导 致 建 立
\
的. 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 体时 , 学生用 导线将 电池 、 小灼 泡 和 两 个 鳄 鱼夹 组 成一 个 检 验 物 体 是 否 导 电 的 实 验 组 . j 鳄 鱼 夹夹住丰 f } 笔 芯 部分 时 , 小 灯泡发 光。 说 明 电路 连 通 , 碳质 导 电 是导体 ; 当鳄 鱼 夹 夹 住 铅 笔 木 质 部 分 时 。 小灯 泡不 发 光。 说明
绎 实 验 得 m答 案 后 , 冉 创 没 第二 次情 景 : 不 平 行 主 光 轴 的 平 行
女 同学 甚 至 到 了 谈 物 理 而 色 变 的 程 度 . 而 其 普 遍 现 象 都 是
“J 课 听得 懂 , 但课 后不 会 做 ” , 问题 的 症 结 就 在 于 学 生 不 能 从 实 际 的问 题 中抽 象 具体 的 物 理情 景 和物 理 模 型 . 学 牛 往 往 容
平 行 光 线 射 入 凸 透 镜 后 义 怎 样 ? 阿次 实 验 证 明. 最 后 总 结
l 掌
l 研
得m结论 , 学 卡 对 透 镜 的认 识就 较 为 明确 .
三、 利 用 物 理 实验 观 察 物 理 情 景 物 学 是 ・ 门 以实 验 为 础 的 学 科 . 中 学 物 理 实 验 是 巾
初 中物 理 课 堂 教 学 创 设 情 景
■ 陈 健
幸教学精心创设情景 , 可 以 史 好 地 为 学 牛 提 供 良好 的 暗, J 或启迪. 这 不 仅 有 利 于 直 接 提 高 学 生 对 学 习 的积 檄 性 , 使 学 习 活 动 成 为 学 牛 主 动进 行 的 、 快乐的事 , 而且 有 利 于 锻 炼 学 生 的创 造 思 维 , 培养其学习能力. 下面试举几例说明之.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及相关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及相关案例分析1. 引言1.1 介绍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缺乏实际应用和体验。
而问题情境创设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物理理论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设置各种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并且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来验证和应用所学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1.2 说明问题情境创设对学生学习的意义问题情境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学生可以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与思考,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掌握物理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passively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去发现规律,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问题情境创设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从而更有动力去探索更多物理知识。
通过问题情境创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
问题情境创设对学生学习的意义不言而喻,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 正文2.1 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与技巧问题情境创设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与技巧:1. 创设真实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并将物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物理课STEAM案例《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物理课STEAM案例《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就物理学科而言,其本身就与技术和工程有潜在的联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STEM教育模式: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物理情境,经历理论回顾、问题分析、方案设计、模型制作以及改进应用等步骤,逐步学会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技术问题。
教学目标情境引入设置问题播放视频:教师播放胶济铁路脱轨事故新闻,通过新闻案例,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火车超速会引起脱轨。
设计意图:利用真实的新闻案例,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研究兴趣。
知识讲解理清思路演示实验1:教师演示水流星实验,即提着水桶使其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
学生观察桶内水的运动状态。
教师提问:水为什么没有洒出来?受力分析:教师带领学生以桶运动至最高点为例进行受力分析(如图1),引导学生得出重力,桶底的弹力提供了向心力,且重力全部提供了向心力,因此水未洒出。
教师追问:如果减慢环绕速度,实验能否成功?演示实验2:教师减慢速度环绕水桶,环绕过程中水洒出。
教师提问:为何速度减慢,水会洒出来?回顾知识:教师在学生思考时予以提示,向心力的表达式这个式子表示了一定质量的物体,以一定的线速度,一定的轨道半径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需要向心力的大小,即体现出向心力的需求量。
但要解决实际问题,重要的是把向心力的来源分析清楚,即分析向心力的提供量。
水流星实验中,只有当向心力的需求量等于提供量,实验才能成功,减慢了环绕速度,使得减小,重力不需要全部用来提供向心力,因此水洒了出来。
教师提问:根据这一思路,能否解决火车脱轨问题?形成初步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火车本身质量很大,又以高速经过弯道,即很大,按照上述思路,一定是给火车提供向心力的“源头”出现了问题。
火车在铁轨上行驶,那么向心力的来源一定与铁轨有关。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前认知,引导学生在前认知基础上进行深层加工。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物理情景和两次实验现象,对向心力概念、公式进行回顾,强化其科学基础(S),再将公式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理清解决圆周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即①找到向心力的来源即提供量;②计算向心力的需求量;③根据提供量、需求量的关系判定能否做圆周运动。
创设良好物理课堂教学情景
创设良好的物理课堂教学情景新课程理念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活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课堂的活力要靠兴趣来激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
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
教学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下面试举几例说明之。
一、利用物理实验创设情景学生能否有效的获得物理知识,实验的教学很重要,如果实验设计的很有趣味,或许更能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
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
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
二、创设递进教学情景讲授过程。
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使学生掌握概念,学习探求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此情景的创设要注意层次清楚,要符合解疑推理的逻辑性。
如在“透镜”一节中,第一次创设情景: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凸、凹)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第二次情景: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会怎样?又经实验得出答案。
创设情景:非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
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就较为明确。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教学中通过一些动态画面,将一些看不见摸不着,不便演示的实验现象,过程展示出来。
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
例如在“速度”一节新课导入时,首先播放2008北京奥运会百米比赛争先恐后的场景,再播放龟兔赛跑的场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过来了,紧接着引入速度的物理意义,很快进入关于速度的情景中,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利用课本插图创设教学情景新教材编写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增加了插图的数量,改变了插图的形式,丰富了插图的内容,提高了插图的地位。
高二物理下册《链式反应》优秀教学案例
3.结合实际案例,如切尔诺贝利事故等,让学生思考核能利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在本章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实验、讨论等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高二物理下册《链式反应》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高中物理课程中,《链式反应》是高二下册模块的重点内容,它涉及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对于深化学生对于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策略,引导高二学生深入理解链式反应的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以《链式反应》为主题,结合教材内容,围绕核裂变的过程、链式反应的条件以及核能的利用等核心知识点,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性强、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科学的力量。
3.小组合作与互动交流: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共同进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促使他们在互动交流中拓宽视野,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4.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案例中,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如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切尔诺贝利事故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结构,理解核裂变的基本原理,掌握链式反应的定义及其在核能释放中的作用。
2.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分析核裂变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变化,能正确计算核反应的释放能量。
3.掌握核电站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核能的利用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及潜在的安全问题。
物理教学情境创设案例分析
物理教学情境创设案例分析摘要:情境是实现“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的载体。
因此,本文以“液体表面张力”[1](选择性必修三)教学为例,通过若干教学案列,介绍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培养学生理解物理情境的能力。
关键词:情境创设,案例分析,物理教学1.理论基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下称“体系”)明确规定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分为生活实际情境和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实现考查要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因此,在日常课堂中,要注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入—展开—应用—深化等)的情境创设,用好情境教学法[3],依托情境进行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2.实验情境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概念)2.1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4],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其实是在引领学生重温科学家探究大自然的历程。
若是在日常课堂的时候,利用物理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物理概念规律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验教学能给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其认知规律的实际情境,让学生看到更多直观感性材料,将理论分析与实验情境结合起来,消除纯理论分析带来的枯燥,同时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课堂教学更有趣生动。
2.2【案例1】演示实验创设物理教学情境课题:液体表面张力授课对象:高二学生【案例片段】教师将装满水的透明塑料碗放在在桌面上,并准备硬币和细针。
师: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小实验:这里是一碗水,没放盐,大家猜想一下,这枚硬币和细针能不能“放”到水面上?生1:细针可以,硬币不可以。
生2:硬币也可以。
师:验证猜想的唯一方法是实验,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硬币会不会“浮”起来实验现象:硬币和细针都“浮”在水面上师:为什么硬币可以停留在水面上,因为浮力吗生1:应该是,是浮力大于重力吧。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及相关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及相关案例分析问题情境创设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老师正在上课讲解电路的基本原理。
他使用了一个简单的电路示意图,包括了一个电池、一个灯泡和一根导线。
老师使用导线连接了电池和灯泡,并让灯泡发光。
有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我们为什么要用导线连接电池和灯泡呢?能不能不用导线,直接将电池和灯泡放在一起呢?”案例分析: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引发了学生对电路的思考和探索。
老师可以通过回答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老师可以解释导线的作用是将电流从电池传递到灯泡,电流是电子的流动,需要一个通路才能传输。
如果没有导线连接电池和灯泡,电流就无法流动,灯泡也就不会亮起来。
导线在电路中起到了连接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可以理解为什么需要使用导线来连接电池和灯泡。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老师正在教授光的传播和反射。
老师使用一个镜子来进行实验,将光线照射到镜子上,并观察光线的反射现象。
有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为什么镜子可以让光线反射呢?”案例分析:这个问题涉及到光的反射原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老师可以通过回答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
老师可以解释光是由光线组成的,光线在空气中传播时,会遇到其他物体,如镜子。
镜子有一种特殊的表面,称为光滑表面。
当光线照射到镜子上时,光线会与镜子表面发生相互作用。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光线在与镜子表面相互作用后会发生反射,即按照一定的角度从镜子上反射出来。
镜子可以让光线反射。
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可以理解为什么镜子可以让光线反射。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老师正在教授声音的传播和吸收。
他示范了一个实验,用一个玻璃瓶装满水,然后敲击玻璃瓶的底部,发出了声音。
有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为什么水会影响声音的传播呢?”案例分析:这个问题涉及到声音的传播原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声音的特性。
老师可以通过回答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原理。
高中物理情境教学教案人教版
高中物理情境教学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直线传播;2. 知道光在真空、空气和透明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3. 掌握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情境教学设计:1. 情境设定:小明在一个夏日的清晨,站在校园的操场上。
突然,他看到远处的一栋高楼上有阳光照射下来,他想知道光是怎么从阳光源传播到高楼上的。
于是,小明决定进行一次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阳光的传播现象,引出光的传播方式。
(2)实验设计:小明在操场上放置一个小镜子,然后站在高楼的附近,用手持小镜子向阳光照射,观察阳光是如何通过小镜子传播到高楼上。
(3)实验过程:学生模拟小明的实验过程,亲身体验光的传播现象。
(4)实验分析: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讨论阳光是如何经过小镜子直线传播到高楼上的。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的传播规律,强调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3. 拓展练习:(1)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设计一个新的实验,探索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案例分析:教师呈现一个真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光的传播规律在其中的应用。
4. 性检测:学生互相提问,回答问题检测学习效果。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 教学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为下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以情境教学方式设计,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
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民族心、责任感,同时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而人才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
课堂教学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活动策略。
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活动环境是一门教学艺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针对性、好奇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可以采取如下形式进行情境创设:一、利用物理实验创设教学情景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最直观有效的教学形式。
实验设计的如果很有趣味的话,或许更能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上。
例如在讲授“动量”时,用“高空落蛋”的实验拉开序幕:将鸡蛋放进一个塑料袋内从一定高度后放手,使其直接落于桌面上,其结果可想而知;而第二次在鸡蛋的正下方放上一块海绵垫,结果鸡蛋完好无损。
然后问学生:这是为什么?虽然这只是一个小伎俩但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同学们也会屏注呼吸,眼睛紧盯住鸡蛋担心这颗小小鸡蛋的命运。
虽然损失了一颗鸡蛋但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用实验创设物理情景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实验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致,要为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服务。
(2)实验的设计要有启发性,趣味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验现象要明显,仪器的尺寸要足够大,测量仪表的刻度线要适当粗些,观察物体与背景的对比度要强,过程中的变化要显著。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时间的充分利用;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可以有效的将网上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等等。
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但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物理情景不宜过度过量,但是如果运用的过量过度,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多媒体的画面上,听课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九年级《电流做功的快慢》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
a.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家中各用电器的电功率,分析其节能情况。
b.结合实际,思考如何降低电流做功的快慢,提高能源利用率。
2.作业评价:针对学生的作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探究物理知识。
3.教师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学习积极性。
4.定期总结: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了解教学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生活实例:以教室中的灯光、投影仪等电器为例,提问:“为什么同样是电器,有的电器在使用时消耗电能较快,有的较慢?”让学生思考电流做功的快慢与电能消耗之间的关系。
3.课后反思:要求学生进行课后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巧妙融入
本教学案例在导入新课和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日常生活中的电器为例,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电流做功的快慢。这种生活情境的巧妙融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
3.生活化问题设计:将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如“为什么空调的功率比电视大?”等,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鼓励每位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小组实验:小组共同完成实验,分工合作,观察现象,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家中使用电器时的观察和体验,引出电流做功快慢这一概念。
活用电子白板技术 创设物理情景——以《平抛运动》教学片段为例
礼, 这 种 教 授 式 的 教学 方 法 就 不 再适 用 于 高 中 教 学 当 中 , 充 其 量 也只能作为辅助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做 出
一
2 . 教 师应 重视 教 学 设计
新 课标 对 教 师 提 出 了 新 的任 务 : 教育观念的更新 , 教 师 角 色
的转 变 。 由此 可 见 进 入 高 中 后 这 种 教 学 设 计 将 被 逐渐 淘汰 , 因此
们 的创 新 思 维 感 到 惊 叹 。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只 有 用 科 学探 究 理 念 的 指 导 , 服 从 教 学
需要, 符 合 学 生实 际 , 才 能 真 正 实 现 技 术 与 教 育 的 有 机 结 合 。而 且 这 样 不 仅 提 升 了学 生 的 科 学 素养 , 同 时也 促 进 了 教 师 的 专 业
“ 教学 ” 无非是 教与 学这两个 方 面, 二者 紧密相 连 , 缺 一 不 可。 因 此 对“ 学” 的探 讨 也 是 必 要 的 。 初 中 生学 习物 理是 被动 的 ,
他 们 更 多 习惯 于 被 动 地 接 受 知 识 , 照搬照抄 , 对 概 念 规 律 往 往 采
取 死 记 硬 背 的办 法 进 行 表 面性 的理 解 与 认 识 。 进入高 中后, 这 种
的 反应 。 从 这 一 现 象 中教 师 可 以得 到 启 发 一 建 构 一 个“ 刺 激 一 反
应” 的教 学 模 式 从 而 带 动 课 堂 的 气 氛 。 这 种 步 步刺 激 反应 的方 法 使 学 生 很 快 投 入 到新 课 的教 学 当 中 ,并 纷 纷 提 出 自 己 的一 些 猜 想 。这 种 “ 刺 激 一 反 应 ”的 教 学 模 式 不 仅 改 变 了传 统 的教 学模
高中物理情境创建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情境创建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理情境创建的概念,掌握物理情境创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
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物理情境创建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和实物模型,PPT课件,学生实验报告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用PPT展示一幅物理情境图,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并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何利用物
理学知识解决这个情境中的问题?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物理情境创建的概念和意义。
2. 分析物理情境创建的步骤和方法。
3.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特定情境中的问题。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学生按照实验操作要求,分组进行物理情境创建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并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四、讨论分享(15分钟)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进行讨论分享。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及解
决方法,并指导学生将实验结果与物理学知识相结合。
五、 Homework(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物理情境创建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物理情境创建的概念和方法,培养了实践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了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物理教学情景的有效途径“情境”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教学事件”。
在心理学家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中,教学被认为是通过设置“教学事件”去激发、维持和强化学生学习的过程。
情境教学中,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主体置身其中,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愿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这些学习的动力资源促使学生主动去为问题的解决设计方案,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与组识,最终指向问题的解决。
一、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
高尔基说:“惊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
”爱因斯
坦也说:“妨碍青年人用惊奇的心情去观看世界的那种学校教育,完全不是通向科学的阳光大道。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曾提出一个适当新颖的原则,他认为呈现给学生的材料和主体进去的经验既要有一定的联系又要足够新颖,能产生不协调和冲突,这样才能引起好奇心,激发认识兴趣,启迪思维。
教学中适当提供与教材紧密联系的新奇有趣的材料,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1、由“杠杆”引起的震惊
平衡条件,我就想起了阿基米德的一句话:‘只要给我一个支点和立足点,我就能移动地球。
’杠杆真的有这样大的魔力吗?阿基米德真的能够搬动地球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造成学生的一种惊奇,激发起学生“想试试看”的求知欲望。
待学生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后,详细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
并讲述阿基米德在发现杠杆原理后,向叙拉古国国王希罗讲解的全过程。
2、教《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给出的“信息”
课前,学生回忆前一节课看到当水沸腾时,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汽”,问:这“白汽”究竟是什么呢?由于学生对沸腾有了初步认识,出口就答:是水蒸气。
再问:大家看得见空气吗?(看不见)给出信息:水蒸气和空气一样是无色的气体,空气是看不见的,按道理水蒸气也是看不见的。
那“白汽”究竟是什么呢?教师提供了一个引导学生新颖感的注意线索,既对认知的定向起到指导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惊异感,唤起了学习动机。
美学上有一个让熟悉的东西“生疏化”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利用“新颖”的感觉引起人的审美注意。
能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给出新颖的信息,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二、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
黑格尔曾经说过:“凡事追本求源,这是思维的一个普遍要求,一个特性。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给出的新事实、观念和理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出现“认知冲突”。
学生进入这种问题情境,会感到困惑,头脑中的概念在“打架”,这就掀起他们探索的愿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须稍加点拨,就会有水到渠成的结果。
制造“问题情境”,引起争论。
如在讲“物体受力怎样运动”时可以这样开始,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把一个一吨重的铁球放在地上,一只蚂蚁能不能推动它?”话音刚落,学生大笑,齐声答:“推不动!”“如果地面非常光滑呢?”“也推不动!”仍有几个学生不服气地说。
老师没有笑,要大家考虑。
忽然有人醒悟过来,“推得动推不动,不是看大铁球的重量,而是要看它与地面摩擦力的关系……”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研究推力与摩擦力大小怎样影响水平方向的运动。
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
又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由认知冲突而引发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
而一个问题放在一种极端情况下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既制造了“问题情境”,又与物理的“理想化”思维方式相切合。
这样的教学真是妙不可言。
三、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
“悬念”是一种认知的张力,具有很强的激发作用。
我国古典小说和说书人常以“且听下回分解”来吸引力人,用的就是这种力量。
如讲授“摩擦力”一节时,一上课,讲台上放两个玻璃容器,
一个盛油,一个是空的。
在两个容器中分别放入一粒光滑的钢珠。
教师先用一只手拿竹筷把放在空玻璃容器里的钢珠夹上来,然后请学生
用光滑的塑料筷夹放在油中的钢珠。
这个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成功,于是教师利用这一“悬念”因势利导地板书课题并和学生开展有趣的讨论。
这样只花不多的时间就可讲清楚有关的知识。
学生自己碰到未能“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引发了他欲知原因的心理张力,学习也就变得有趣、有劲了。
事实上,未能如“愿”的状态,具有了多方面的心理效应,就像陈景润在中学时代埋下的“哥德巴赫猜想”悬念那样,持续很久很久甚至一生。
四、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新课程的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应尽力推动学生自发“卷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只有设法使他们“卷入”任务之中,才能达到激励内在动机的目的。
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卷入到学习任务之中呢?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的过程至少不会受到失败的威胁,而且他还应使学习任务变得更加容易完成,学生的学习因此被促进。
方法之一是,抓住每一个机会向学生指出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社会价值。
1、让学生“设身处境”地卷入思考
在学习《升华》时,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的片段。
请学生依据看到的“烟雾缭绕”场景,以场景布置人员的身份参与拍摄,你应该怎么做呢?有的学生说,洒此水,利用水蒸气液化产生的雾。
有的学生说点些蚊香之类的东西。
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讲出这些方法可能有一点点效果,但绝对达不到影片中的
效果。
实际中工作人员只要撒一些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就能产生“烟雾缭绕”的景象。
这样让学生置身于拍摄现场去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急于求知的积极性。
2、参与活动,促进思考
电学中,引入滑动变阻器时,组织学生在试验中去体验所学的知识。
一上课就放手让学生选用器材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最好是能调节灯泡的亮度。
学生见到桌面上的新“东西”(滑动变阻器),就跃跃欲试,部分同学经过自己的摸索,终于把它连接在电路当中,并且滑动滑片,发现小灯泡的亮度发生了变化。
学生看到自已的活动成果,自然兴高采烈,思维活跃。
接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层层深入提出问题让其思考。
班上某位同学想对家里的学习台灯变为可调节台灯,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他。
学生想到学有所用,思考积极。
教师逐步引导,台灯的亮度与什么有关?(与电流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改变哪个因素最方便?(改变导体的长度)水到渠成地介绍滑动变阻器这种仪器,让学生认识它的结构以及对电流的作用。
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串联)这样让学生卷入活动并促使其思考,学生既可追寻学习的乐趣,又对滑动变阻器这个新仪器的结构以及原理能理解得透彻些。
总之,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教师给出了能导致问题深入的相关信息,创设合理的物理教学情境,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
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点拨启发,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研讨的动力,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