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 现代文阅读 难点突破1 论述类文本阅读(杂文、评论)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板块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板块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

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难点突破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难点突破

短板快攻点三重比对,筛选整合精准分析诊断论述类文本考查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做好这类选择题需要把选项和原文进行细致比对。

经过一轮的复习,我们基本掌握了解答论述类文本时需要比对的内容,但在准确掌握词语含义、句间关系、论述方法等方面还存在欠缺。

在二轮复习中需要加强对词语、句间关系、论述方法等方面的比对训练,以熟练掌握比对技巧。

请找出下列句子和原文信息不相同之处。

选项1.(2018·全国卷Ⅲ,1-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原文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对结果原文说“片面地强调空间的……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会”字说明这是一种可能,是或然。

但选项说成“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属必然。

这里犯了混淆时态的错误。

续表选项2.(2018·全国卷Ⅲ,1-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原文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

原文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

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比对结果原文是说“是否意味着”,是一种猜测,只是表现对二者未来关系的担忧。

而选项中说“最终会形成”,显然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我存在的问题:高效突破提升技法比对词语,明确文意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看是否偷换概念;比对范围词,如“都”“所有”等,看是否扩大或缩小范围;比对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未来”等,看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是否绝对等。

(一点通)高考语文二轮 现代文阅读 难点突破1 论述类文本阅读(杂文、评论)

(一点通)高考语文二轮 现代文阅读 难点突破1 论述类文本阅读(杂文、评论)

NO.10现代文阅读·难点突破1 论述类文本阅读(杂文、评论)【高考原貌再现】一、[2012福建,三(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人民日报》评论部①市场里向你讨要手中空饮料瓶的阿婆,道路上堵在你旁边开面包车的中年男人,公共汽车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年轻学生……他们如此平凡,即便擦肩而过,你可能也从未留意。

②但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让寻常的人生展示另一个向度,为躁动的时代开辟另一种可能:她可能是在18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救起受伤女童的陈贤妹,他可能是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

③如果说人心中都有向善的因子,那么,这些普通人正是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

他们给社会注入向上的力量,为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拓展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④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

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了“体面的工作”,选择帮助麻风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

我们看到,“伟大”、“尊严”、“价值”这些词汇依然熠熠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灵。

⑤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力也从未衰减。

面对乡村文化的衰落,硕士毕业生李英强回到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

从丰盈乡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实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的,还有一个叫“精神”的港湾,这里有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⑥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永恒存在于人性中的向善、向上的力量。

山东青岛的“微尘”,是无数不愿留名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140字发起的“免费午餐”,源于一个又一个3元“微善行”。

即便是当前的春运,32亿人次舟车劳顿,不就是为了物质之外的精神慰藉吗?⑦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

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人生的贫瘠,你或许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这些,不也都标注着心灵成长的空间和路径吗?⑧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复杂,“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40年前,提起红枣,还只有“桑枣人家近”的山东大枣。

现在提起红枣,食客们可选择的还有新疆和田枣、陕西狗头枣、山西板枣、甘肃临泽小枣;2018年,河北省优质强筋小麦、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98万亩、265万亩,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68.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广东省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有望到2020年建成3000个农业特色专业村,旨在用差异化推广、全域化部署打造高质量产业品牌,形成发展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

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6%以上,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

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摘编自“央视网”2018年11月24日网文)材料二:罗霄山脉脚下的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自明代以来就是江南著名“粮仓”。

如今,“北盛仓”农事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水稻播种就像用印刷机“印刷”;病虫害防治,专业防治公司用无人机“飞虎队”统防统治;水田里不光种水稻,还养鱼、养鳖、养青蛙……北盛镇党委书记李斌说,现在,种的粮食更好了,农民的腰包更鼓了。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2月23日网文)材料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

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到2050年可能超过70%。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语文试卷的第一题,很多考生谈之色变,避之如虎,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读懂文本是关键,在阅读文本时,我们要具备两遍阅读意识和文本串联意识。

一、泛读,即勾画意识。

圈画观点材料,落实结构层次。

1.圈注论点句。

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在文章的开头,即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即所谓的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2.圈注论据句。

论据有两类,一类是选用的事例、数据、史实;一类是道理、格言、原理等。

这些往往紧跟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后,起支撑论点的作用。

3.圈注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论述文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总分等关系,而这些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

二、精读,即逆向阅读意识。

紧扣绾结,因题读文,找出对应处。

精读是对文章与题目的“绾结处”进行的精细阅读。

这遍阅读,须仔细比对,从试题到文本,确定考题中的每一项在文中的对应处,并在文本中做出明显的标识,并力求找出题目设置的干扰项,确认排除依据。

三、串联,即迅速串联文本大意,理清论证思路。

文本读完后,再根据思考的问题和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更利于做好论证选择题。

【读文示范】请利用两遍阅读意识和文本串联意识分析理解2018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

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近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突破练1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分析题)(2021年整理)

近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突破练1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分析题)(2021年整理)

专题突破练1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分析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迄今为止,记忆一直与人体尤其是大脑联系在一起。

按照这种理解,群体不可能有记忆,因群体不拥有身体和大脑。

学者们充其量承认,某个个体所具有的记忆是在他与其他人交往中,并且是在社会的框架里形成的。

这正是法国哲学家哈布瓦赫的观点。

根据他的论证,没有社会机制就无从谈起记忆,因为一个人总是根据一定的范畴把接收的印象整理成可以回忆的信息,而这里所说的范畴具有社会性质.如果使用哈布瓦赫的老师涂尔干的话说,回忆和过去是“集体的描述"。

因此,哈布瓦赫使用“集体记忆”这个概念,以指代个体的记忆及其社会起源。

我们用“文化记忆”这个命题对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加以扩展和完善。

首先区分三种记忆形式:个体记忆属于大脑研究和心理学的范畴,集体记忆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文化记忆是文化科学研究的对象。

文化记忆的概念超出了“传统”这个概念的范围,因为文化记忆还涉及遗忘和隐瞒,遗忘和隐瞒导致传统的消失和断裂。

文化记忆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且形态各异,所以很难接受政治、意识形态或者宗教的限制.文化记忆具有多层含义,一旦借助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并被人阅读,就面临被修改的可能性。

有的文献可能被废弃或者受到忽视,有些则被视为核心文献.文化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随着环境的变化,所有那些被认为对当下无足轻重的东西都被忘记;而在有文字的情况中,文献通过审查被分为经典与档案,经典指那些必不可少的,而档案则是可有可无的。

我们把哈布瓦赫称为“集体记忆”的东西叫作“交流记忆”,目的是把这种记忆与文化记忆加以区别。

所谓交流记忆就是随着具体环境变化的记忆,这种记忆一般不超过三代人,内容主要包括回忆、想象、俗语等。

这些记忆存储在头脑里,人们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便能够凭借这些记忆进行交流,而且这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

哪些集体记忆最终转化为文化记忆,起决定作用的是时间,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犹如长销书与畅销书。

2020届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近三年江苏卷命题与考情分析1.考查体裁,各种形式均有涉及,如议论文、论文、说理散文等。

2.文本题材,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选文涉及人生、艺术、美学、历史等诸多方面,且都具有思想性、知识性、逻辑性,文化内涵深厚,思辨性强,语言也有文采。

3.考查内容,对重要概念的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归纳内容要点、分析论证结构或思路、归纳文章要点、赏析作品内蕴等,这些都是考查的重点。

4.命题形式和赋分,一般设置3道题,2017~2018年题型为主观题。

赋分共18分,每小题6分。

2019年江苏高考,考题形式发生变化,江苏考题趋向全国卷模式,论述类文本考题形式出现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题型,主观、客观题同时考查,分数值也发生变化,两道客观题6分,主观题6分,共计12分,2020年高考备考时要加以重视。

(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书家和善书者沈尹默“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

”前人是这样说过。

就写字的初期来说,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正同音韵一样,四声清浊,是不能为晋宋以前的文人所熟悉的,他们作文,只求口吻调利而已。

笔法不是某一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写字的人们逐渐地在写字的点画过程中,发现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认真利用它,彼此传授,成为一定必守的规律。

由此可知,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在初期是不会有的。

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

凡是人为的规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

在这里,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家的分别了。

有天分、有修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是详细检查一下它的点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1 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1 Word版含答案

论述类文章阅读01一、最新考纲解读1.结合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2.结合上下文理解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语句3.根据试题要求对原文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4.研究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5.理清顺序,抓住要点,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能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6.在整体阅读中通过审读标题、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思维突破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某一事物的所有性质及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该事物的属性。

其中,为该事物所特有并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是本质属性。

概念和词语有联系也有区别。

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词语是概念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是表示事物或概念的语言形式。

不同的民族对于同一事物的正确反映是相同的,同一民族的语言中,也常常用不同的词语去表示同一的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一切科学都是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

所以,对于论述类、说明类文章,《2007年普通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改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这样表述更准确。

所谓“重要概念”,就是指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涵文章主题思想,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一般涉及以下三点: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③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有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一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

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1论述类文本阅读1_2_3课件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1论述类文本阅读1_2_3课件
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讲 核心突破——学会分析论证
考向3 时评
样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各类真人秀综艺栏目的发展呈现出井喷 状态。然而,由于栏目扎堆,同质化现象严重,风格雷同,一部分作品缺乏质感、灵性和 情怀,格调低下,大有走向“愚乐”之途的不良趋势。有的栏目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经济 效益而轻社会效益,这种创作观念上的误区严重制约了栏目文化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 美功能的发挥,使其日渐成为粗制滥造、营养匮乏的快餐文化,消耗着观众的观看热情。 此外,不少栏目大量购买国外版权,“拿来主义”盛行,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的不同,国外栏目模式的综艺在国内市场遭遇“滑铁卢”的例子不少。在这种“泛娱乐化” 的背景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栏目异 军突起,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是从当下各类真人秀综艺栏目缺乏营养、没有深度、粗制滥造、只求经济效 益的不良倾向切入的。 B.文章第二段具体就四个代表性栏目进行评述,是为提出文化类栏目应当追求“缓 慢”与“深度”的观点蓄势。 C.文章以网友的盛赞和清华大学教授的观点论证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深情关怀与回 望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D.文章遵从了从某一文化现象到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继而提出对这类文化栏目 的深度思考的思路。
角度④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A 解析:A 项的表述中,前件和后件的因果关系不成立,前件“真人秀综艺栏目 扎堆,同质化现象严重,风格雷同”会导致一些综艺栏目走向“愚乐”之途的不良趋势, 而非选项后件所述的“极容易成为营养匮乏的快餐文化”。 近两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 3 题考查的角度集中在对作者的观点、态 度、思想等的进一步推理上,常见的词语有: 【如果……那么(就)】表假设,即假定文本中的某些内容是列举的情况,其结果就是 “那么(就)”后面的内容。 【只有……才】表条件,即给出的内容是如此,才可能会有某种结果。

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之论述类文本阅读高分攻略

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之论述类文本阅读高分攻略

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之论述类文本阅读高分攻略论述类文本阅读高分攻略一.知晓解题三部曲1.锁定关键词、关键句。

2.回归原文定位,找出相应区间。

3.进行信息比对,发现信息差别。

二.明白三种转述方式选项设置常用的转述方式主要有三种: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

三.熟知四种命题手段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文本原句进行了改装、重组,这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1.“删”,即删除原文句子中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句子原意。

2.“漏”,即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3.“改”,即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4.“凑”,即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

四.掌握十三种命题形式1.偷换概念2.无中生有3.强加因果4.因果颠倒5.夸大事实6.扩大范围7.以偏概全(选项以部分替代整体或遗漏了信息)8.颠倒是非9.表述绝对化(注意条件与结论,注意“就”与“才”)10.张冠李戴(混淆对象)11.答非所问(注意题干,选项于题干而言“答非所问”)12.混淆已然和未然(混淆已发生的与未发生的)13.混淆或然和必然(混淆或许发生的与必然发生的)五.灵活运用四重比对1.比对词语,看选项是否偷换词语概念。

2.比对句子,看选项是否偷换句意。

3.比对句间关系(分句间、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4.比对论据和结论,看论据是否合理,结论是否成立。

六.掌握十二种信息“变形”方式“正确选项”指的是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变形”是指在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常常对语句做最大限度的外形变化,来个“似非而是”; “错误选项”指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它在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常常对语句对最小限度的外形变化,来个“似是而非”。

一道题目中,三个选项“似非而是”,一个选项“似是而非”,常常让人云里雾里,分不清真假。

“错误选项”人们都很重视,不但每道题都有解析,系统总结也随处可见;而“正确选项”的“变形”处理,虽很重要但常被人忽略,所以对其进行专门探讨有其必要性。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2024高考二轮复习考点精准突破】2024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II文学类文本之小说阅读探究标题、主旨意蕴精准突破考点1探究小说标题作用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五种作用1.点明小说的中心。

2.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3.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4.交代主要人物。

5.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二、探究小说标题题的常见设题方式1.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还是“×××”?为什么?3.小说以“×××”为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4.小说以“×××”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探究小说标题题五个答题角度1.标题与情节的关系。

看标题是不是小说的线索,能不能组织全文;是否设置了悬念,能不能吸引读者;是否对情节进行了概括。

如果标题中有对物象、情感等的表述,考生应注意从情节角度进行思考;如果与标题相关联的内容在文章中屡次出现,考生应从情节角度思考作答。

2.标题与形象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否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了概括。

3.标题与环境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气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义。

标题中如果有表明时间(或时代)、处所、状态(社会状态、自然状态)的字眼,考生在答题时必须从环境角度思考。

4.标题与主旨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旨;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旨的阐发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标题与读者的关系。

看标题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四、物象意蕴(含义)1.找出文中描写该物象的所有句子物象一般散见于文中各处,应该找到文中描写物象的所有句子,以形成对物象的整体把握。

同时,物象一般具有多层含义,如果漏找一处,很可能就遗漏了一层含义。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一部分难点突破篇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1.3分析概括推断文本观点专题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一部分难点突破篇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1.3分析概括推断文本观点专题

限时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

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

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

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

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为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

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

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

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

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

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

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

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材料二: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

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

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材料三: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

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

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03 论述类文本高频考点题型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03 论述类文本高频考点题型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易 错
[注意] 有些文本中论点的提出、论证方式和论证语言等没有特色,则无须
·
集 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似乎说了点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一种废话式吐槽,已经成为最近
焦 易 这届年轻人之间最流行的梗。微博上,“废话文学大赛”达到了1.1亿的阅
错 读量;豆瓣上也开设了废话文学、豆瓣废话学小组;B站(哔哩哔哩视频网站)
聚 焦
看着影视剧中的康熙大帝、尔康、甄嬛们一本正经地讲废话,观众们属实是
易 乐疯了。而视频的弹幕以及评论,也迅速成为网友们交流“废话文学”的场 错 集 地。“当康熙在怒斥群臣的时候,他在怒斥群臣。”“还好这个视频只有两
·
中 分半钟,让我浪费了两分半钟的时间。”


随着网友们对“废话文学”写作的得心应手,“废话文学”也衍生出各
聚 材料一:
焦 易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错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
·
集 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
中 突
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 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
焦 论点的 的梗,然后又说到微博、豆瓣上等关于“废话文学”兴起的现象,
易 错
提出 从而引出“废话文学”的话题
·

第一段是总起部分,引出“废话文学”的话题;从第二段到第五段
中 突
第二步: 为第二部分,先说到“废话文学”的渊源、流派,接着论述“废话
破 分析论 文学”的功能;第六段为第三部分,探讨了“废话文学”产生的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10现代文阅读·难点突破1 论述类文本阅读(杂文、评论)【高考原貌再现】一、[2012福建,三(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人民日报》评论部①市场里向你讨要手中空饮料瓶的阿婆,道路上堵在你旁边开面包车的中年男人,公共汽车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年轻学生……他们如此平凡,即便擦肩而过,你可能也从未留意。

②但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让寻常的人生展示另一个向度,为躁动的时代开辟另一种可能:她可能是在18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救起受伤女童的陈贤妹,他可能是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

③如果说人心中都有向善的因子,那么,这些普通人正是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

他们给社会注入向上的力量,为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拓展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④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

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了“体面的工作”,选择帮助麻风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

我们看到,“伟大”、“尊严”、“价值”这些词汇依然熠熠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灵。

⑤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力也从未衰减。

面对乡村文化的衰落,硕士毕业生李英强回到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

从丰盈乡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实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的,还有一个叫“精神”的港湾,这里有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⑥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永恒存在于人性中的向善、向上的力量。

山东青岛的“微尘”,是无数不愿留名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140字发起的“免费午餐”,源于一个又一个3元“微善行”。

即便是当前的春运,32亿人次舟车劳顿,不就是为了物质之外的精神慰藉吗?⑦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

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人生的贫瘠,你或许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这些,不也都标注着心灵成长的空间和路径吗?⑧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复杂,“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

正因此,我们能理解一些人在衡量种种语境、预设种种想象之后的“现实选择”;也正因此,我们更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

当怀疑、焦虑成为习惯性选择,当“负”的力量驱动社会前行,我们同样需要“正”的力量,同样需要对真与善、对精神与心灵的毫无保留的赞美和颂扬。

这种力量和赞美将支撑我们的心灵,向着更蓬勃、更饱满、更崇高不断生长。

(选自2012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陈贤妹、司占杰、信义兄弟、李英强等人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

B.从司占杰故事中反思自己,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标注着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

C.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与道德、物质与精神产生冲突,“理性的经济人”的“现实选择”更值得肯定。

D.文章列举一些正面事例,意在强调这个面临道德困境的时代需要赞美和颂扬来自民间的正面力量。

解析: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C项中“理性的经济人”,文末讲到,这是一种“‘负’的力量”,是作者要否定的。

2.支持我们“心灵成长”的是怎样的人?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2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回答“支持我们‘心灵成长’的是怎样的人”。

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心灵成长”这句话所在的段落,也就是要找到答题的区间——第⑦段。

由第⑦段可知,“心灵成长”这句话前面有个“这些”,所以,“这些”指代的内容应该在上文。

这样就能快速而准确地找到答案。

参考答案:保持着纯真良知、践行最质朴信仰的最普通的人。

3.“寻常的人生”有哪两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向度?为什么?(4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最后一段,末段是对两个“向度”的概括和总结,作者也在该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参考答案:一个向度是:物质、金钱的多少。

另一个向度是:精神、道德的高低。

文章提倡的是“另一个向度”。

因为,对物质、金钱的追求,文章只是表示可以理解,而对精神、道德的追求,则主张要“毫无保留”地赞美和颂扬。

二、(2011江苏,六,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3题。

捧与挖鲁迅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

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

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

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

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作贺礼。

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

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

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

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

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

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

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

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

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

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

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

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4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论述类文本通常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式。

第1~2段讲是什么(压与捧);第3~7段,讲的是为什么及其结果(捧的原因、后果);第8、9段是讲怎么办(挖),我们要将他压下去,而不是捧。

参考答案: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

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

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

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

2.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应在文中找到与题干有关的信息,然后整合归纳。

找出例证的那几段(5、6、7),然后分析关系。

三个例证之间存在由小范围到大范围、由个体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递增的递进关系。

非但不能使自己安心,反而助长了被捧者的贪心,自讨苦吃。

从笑话到现实,被捧者不满足的程度愈来愈重,捧者愈来愈不安心。

参考答案:(1)后果:①助长贪婪,人们反受其害;②腐蚀人格,使之蜕化变质;③恶性循环,造成毁灭性后果。

(2)递进关系:揭示“捧”的危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3.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分)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的能力。

文章最后一段,提出我们应该挖。

我们首先不要捧,第二,不要有太多的惰性,第三,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参考答案:①“挖”是“自求多福”之道;②“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不相同;③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

【高分突破方案】一、要根据文本文艺性的特点去阅读。

二、要善于从微观把我文本,分析题干。

三、明确题干常见陷阱。

1. 无中生有题目根据原文内容有意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出现一个似是而非的推断,或者出现一个正确判断,但是这一判断不能从原文任何一处找到相关依据。

2. 混淆范围命题者经常故意删掉原句的有关部分,使选项与原文对应句相比,或扩大了表达的范围,或扭曲了意义内涵。

3. 夸大其词这种设题,或在范围上将原文的部分变为全部,或在程度上将原文轻的变为重的。

4. 正反混淆这种设题,常把文中的语句进行改换,而把其中的信息关联说反,使正反混淆。

5.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在表述语句时故意把因果进行颠倒,或者强加因果,而句子原本没有这种逻辑关联。

6.以偏概全故意缺漏某一方面的内容,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

7.张冠李戴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8. 由或然推出必然这种错误,原文用了“可能”“可以”“能够”“也许”等词语,而推断中常常用了“必定”“必将”“一定”“定然”“定要”等词语,因而造成了错误。

9. 由未然推出已然也就是原文中表达事物的可能性,在选项中当成了现实性来表述;原文中的预测,在选择项中却当成了事实。

【高分实战演练】说明:本试题满分120分,每小题10分;测试用时为60分钟。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在现时的中国,从政界、学界到大众传媒,“城市化”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它拥有无可置疑的正当性。

“城市化”在今天的中国,不仅是由政府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它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由国家及各级政府组织所担当,并被广大社会成员所内化。

“城市化”思想理论的重要源流之一就是发展主义。

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中,发展主义一直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由“落后就要挨打”的民族记忆中沉淀凝练而成的朴素真理——“发展是硬道理”,早已成为中国人广泛认同的观念意识。

在今天,“提速城市化”也被人们看成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实现现代化大目标的无可选择的选择。

就概念而言,“城市化”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人口、生态的侧面,社会结构的侧面,生活结构的侧面和社会意识的侧面。

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城市化”被简单地解释为人口学的过程,被等同于产业化或者被解释为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

人、社会以及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被忽视了。

在“城市化”的名义下,实际上存在着许多与城市化主旨相违背的制度设置或实际举措,实际上出现了扼制城市化、片面城市化、逆向城市化等反城市化的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