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名变更由来
建国后,都有哪些城市改了名字,为什么?
建国后,都有哪些城市改了名字,为什么?建国后,都有哪些城市改了名字,为什么?大部分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行政区划逐步调整,以前的地区“撤地设市”时进行的改名。
主要是对行政单位进行重新划分。
在这场“撤地设市”的改革中,全国有大量城市或设立或切分或兼并。
因此,也就牵涉到了很多地区易名的问题。
徽州改名“黄山”的根本原因,是当地政府想通过黄山来带动地区的知名度。
徽州古称歙州,北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将歙州改为徽州,由此得名。
随后,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徽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区域文化,徽商、徽州民居、徽墨也成为了响亮的地域名牌。
清康熙年间,在给江南左布政司命名时,更是取当时安庆府和徽州府的第一个字作为省名,故名“安徽”。
现在当很多人在吟诵着“无梦到徽州”的词句时,却在地图上找不到这个城市。
唯一仍以“徽州”作为正式行政区域名称的,只有黄山市下辖的徽州区。
徽州改名“黄山”的根本原因,无非是当地政府觉得“徽州”的牌子没有“黄山”的响,想通过黄山来带动地区的知名度。
凡事都是利弊兼有。
在这几次的行政区划调整中,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最终被一分为二,划出7个乡镇成立了县级徽州区。
徽州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绩溪县则被划到了宣城市。
更早之前,另一块徽州文化的组成部分婺源县更是划到了邻近的江西省。
还有一种是为了和历史称呼相合而改名例如被很多人“吐槽”的“合肥”,其实早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就有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
”可见,此“肥”非彼“肥”,而是指流经的“淝水”。
唐代也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今董铺水库西北边的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一条往西北,流经寿春注入淮河;一条往东南流经合肥入巢湖。
《尔雅》说:“归异出同流,(曰)肥。
”但无论怎么说,合肥的“肥”和现在“肥胖”的“肥”都是不沾边的。
这种改名最为常见。
很多网友指出的庐州,则是以合肥为府治的庐州府。
简而言之,现在的合肥市只是以其县名(合肥县)设市,虽然的确没有庐州的古韵,但也称不上“改错名”。
新中国成立后的四次地名更改潮
新中国成立后的四次地名更改潮作者:来源:《百姓生活》2017年第01期自1949年以来,中国有过4次大规模的地名更改潮,原因各有不同。
第一次:1951年政务院发文要求清理更名1951年,政务院下发文件,要求清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地名。
随后,相当数量被认为具有华夏文化优越感的地名被取消,如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迪化更名为乌鲁木齐、景化县更名为呼图壁县、懋功县更名为小金县、镇南关更名为睦南关……基本上,地名凡含有“绥”、“化”、“平”、“镇”、“宣”这类彰显中央王朝、华夏文明影响力所及之字眼者,都被更改了。
这场更名运动,本意是好的。
但具体到某个地名,是否有充足的理由更改,却很值得商榷。
比如,云南宣威县,被认为有“宣扬大汉天威”之意,遂被更名为榕峰县。
但是,宣威县的前身是雍正五年(1727年)所设宣威州,已沿革200余年,当地百姓也已非雍正时代的土司之民,实无必要更改。
且随意更名,也破坏多年来聚附在地名上的品牌资源。
至1959年,因“榕峰火腿”海外出口不利,经国务院批准,榕峰县又改回了宣威县。
第二次:因推广汉字简化更名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出台,又有大批地名随之更改。
因为汉字简化本身乃是作为“汉字拼音化”的一种过渡手段,故当时在更改地名时,并未考虑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问题。
较为典型者,如“瑷珲”被更名为“爱辉”,只简掉了两笔,但却割断了该地名与1858年《瑷珲条约》等重要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至2015年,“爱辉”已被好几代人使用习惯了,却又改回了“瑷珲”。
其他很多更改,也是章法混乱。
如“大庾县”更名为“大余县”(理由是“庾”字生僻,但“大庾岭”却又不改成“大余岭”)、“沔县”更名为“勉县”(理由是“沔”字生僻,但该县之来历“沔水”却又不改)、“鬰林”更名为“玉林”(“鬰江”、“鬰南”当时更名成了“郁江”、“郁南”,独独“鬰林”非要更名为“玉林”,当地又不产玉)……第三次:“文革”时路名大革命1966年,一场更大的、深入街道巷陌的地名更改风潮袭来。
中国地名变迁
地名概述地名是人类为便利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命定的地物或地域名称。
所谓地物,既包括山、岭、河、湖、海一类的自然物,也包括人类建造、利用的一些人工物如运河、道路、村落、城镇、矿山等。
地域则是包括各类自然物与人工物所组成的大小不一、类别各异的区域,包括政区、自然区以及林带、渔场、工厂、农庄等等。
这些地名所代表的区域是人们经常接触,甚至须臾不离的生活或劳动场所。
因此,地名一出现,就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人们的接触与交往也在日渐频繁与不断加强,地名的使用也随之日益广泛,它涉及工、农、运输、贸易、民政、外交以及国防等许多部门;另一方面,在地名使用过程中,地名本身又不断地发生演变。
这种演变既包括地名空间位置的变动,又包括地名含义、语词特征以及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地名更易等。
因而地名研究也就成为适应时代需要和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不仅目前所使用的地名居于世界各国之首,而且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地名之多,更是其他任何国家难以比拟的。
地名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即通名与专名。
所谓通名,即山、川、河、湖、郡、县、省、区一类的名称,显示出地名的类别。
专名才是某一类别中地名的特称,有人把通名比作人们的姓,将专名比作人们的名,仅有姓难以识别其人为谁,单有名也会混淆不清。
在习惯上将寄往安徽省蚌埠市的信写作安徽蚌埠也可以,可是寄往山西省大同市的信写作山西大同则不合适,因为除大同市外,雁北地区还有一个大同县,单写大同则会造成邮递困难。
所以这个通名不能省去。
通名有时也会转化为专名,例如浙江是一条江名,浙是专名,江是通名,但在浙江省这个地名中,省是通名,江则是专名的一部分。
又如沙市市与津市市这两个地名中,后一个市字是通名,前一个市字也是专名中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所设的一些县级市中,如万县市、达县市等其中县字也是通名转化为专名一部分的。
我国目前的大小地名,大部分都有悠久的历史,这是因为1949年以后对于旧有地名可改可不改的一律不改。
原来,中国各省名字是这样来的!
原来,中国各省名字是这样来的!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其⾏政区划⾃古⾄今多有变更。
中国⼀共有34个省级⾏政区,在历史上和习惯上,各省级⾏政区都有简称。
那么,这些名字和简称都是怎么来的?北京春秋战国时期,北京作为燕国的都城被称为“蓟”。
公元938年,辽太宗将幽州(所治在北京⼀带)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称燕京,作为陪都。
(图源@)⾦灭辽后,迁都于此 , 称中都。
元代改称⼤都。
明代朱元璋灭元朝后,将元⼤都改称北平。
明成祖朱棣时期,改称“北京”,迁都于此后称京师,直⾄清代。
(图源@)民国时期,北京曾称北平市。
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北平更名为北京,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天津“直沽”是天津城市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正式名称,⾦贞祐⼆年(1214)建⽴了直沽寨。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为“海津镇”,为盐业开发和漕运中⼼。
(图源@)明代永乐2年(1404年 )筑城设卫,取“天⼦经过渡⼝”之意,始称天津卫。
(图源@)1949年10⽉1⽇中华⼈民共和国成⽴,天津被定为中央直辖市,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上海北宋淳化⼆年(公元991年),外来船舶常停泊在松江的⽀流“上海浦”上。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
(图源@)⾄元⼆⼗九年(1292年)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1949年中华⼈民共和国成⽴后,上海成为新中国的中央直辖市。
(图源@)上海曾为楚春申君黄歇的封⾢,故别称为“申”。
晋代渔民发明捕鱼⼯具“扈”,江流⼊海处称“渎”,松江下游⼀带便称为“扈渎”,后⼜改“扈”为“沪”,即上海简称的由来。
重庆重庆古称“巴”,秦代称江州。
隋开皇元年(581年),因渝⽔(嘉陵江下游古称)绕城,称渝州,即重庆简称“渝”的来历。
(图源@Chlich/)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渝州改名为恭州,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登帝位,⾃诩“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
回眸新中国四次大改地名
回眸新中国四次大改地名作者: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16年第11期时下,一场声势浩大的地名普查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
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的决定,本次普查,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存在的“大、洋、怪、重”地名。
此次地名清查的核心主旨是“文化保护”。
其实,自1949年以来,中国已有过4次大规模的地名更改潮,原因各有不同。
第一次改名潮取消了被认为带有文化优越感的地名1951年,政务院下发文件,要求清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地名。
随后,有相当数量被认为具有华夏文化优越感的地名被取消,如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迪化更名为乌鲁木齐、景化县更名为呼图壁县、懋功县更名为小金县、镇南关更名为睦南关……基本上,地名凡含有“绥”、“化”、“平”、“镇”、“宣”这类彰显中央王朝、华夏文明影响力所及之字眼者,都被更改了。
这场更名运动,本意是好的,但具体到某个地名,是否有充足的必要更改,却很值得商榷。
此一时期,清除帝国主义侵略及封建迷信色彩,也是地名更改的一大方向。
最著名者,莫过于“额菲尔士峰”被更名为“珠穆朗玛峰”、“外喜马拉雅山”被更名为“冈底斯山”。
第二次改名潮受《汉字简化方案》影响,章法很混乱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出台,又有大批地名随之更改。
较为典型者,如“瑷珲”被更名为“爱辉”,只简掉了两笔,但却割断了该地名与1858年《瑷珲条约》等重要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至2015年,“爱辉”已被好几代人使用习惯了,却又改回了“瑷珲”。
其他很多更改,也是章法混乱。
如“邠县”更名为“彬县”(笔画反而多了)、“大庾县”更名为“大余县”(理由是“庾”字生僻,但“大庾岭”却又不改成“大余岭”)……第三次改名潮“路名大革命,全城一片红”1966年,一场更大的、深入街道巷陌的地名更改风潮袭来。
在北京,张自忠路被改成“工农兵东大街”、赵登禹路被改成“中华路”,佟麟阁路被改成“四新路”。
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
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中国地名沿革是指中国各地地名的变迁过程,包括地名的起源、演变、改名等情况。
地名沿革对照表是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名对照,以了解地名的变迁情况。
下面是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北京市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地名历史悠久。
早在远古时代,北京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当时称为“蓟”,是华北地区的重要城市。
后来,蓟被称为“蓟门”,意为“通向蓟州的门户”。
宋朝时期,蓟门改名为“大都”,成为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明朝时期,大都改名为“北京”,意为“北方之京都”。
二、上海市上海市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国际经济、金融中心。
早在唐朝时期,上海地区已有渔村,当时称为“上海港”,意为“河口之前”。
元朝时期,上海港改名为“上海”,此后逐渐发展为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
清朝时期,上海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迅速崛起为中国最重要的商业中心。
三、广州市广州市位于中国南方,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早在秦朝时期,广州地区已有渔村,当时称为“脚州”,意为“鱼脚地”。
汉朝时期,脚州改名为“广州”,意为“广阔的州郡”。
广州历史悠久,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港口之一,对中国人与外国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南京市南京市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南京在古代被称为“金陵”,意为“金色的陵墓”。
金陵在秦朝时期就有人类聚居,曾是齐国和吴国的首都。
随着历史的变迁,金陵成为了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明朝时期,金陵改名为“南京”,意为“南方的京都”,成为中国的首都。
五、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南部。
早在汉朝时期,香港地区已有人类居住,当时称为“乌巴”和“游牧”。
后来,香港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英国殖民者占领香港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贸易城市。
1997年回归中国后,香港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
六、台湾省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早在古代就有人类居住。
唐朝时期,台湾地区被称为“蕃界”,意为“番地”。
中国各省份名字的历史来源
中国各省份名字的历史来源中国各省份名字的历史来源1、北京:战国时期称蓟,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京城。
辽国称燕京。
金国改称京都。
元朝称大都。
明朝朱元璋改称北平,永乐帝朱棣改北平为北京。
简称京。
2、天津:明朝,燕王为抢夺皇帝位,在这儿出兵渡河南下,打败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了位。
为留念在这儿渡河起兵,所以称「天津」,意即天子通过的渡头,简称津。
3、上海:北宋前期,这儿已构成居民点,从这儿上海洋,所以称上海。
上海原来是捕鱼的当地,其时渔民发明了一种捕鱼东西,叫「邕」(它是由竹子编成,插在水中),后来邕改为沪,所以上海简称沪。
4、黑龙江省:由黑龙江而得名。
由于江水呈黑绿色,弯曲地流着象条游龙。
简称黑。
5、吉林省:清朝在松花江沿岸树立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满语吉林是『沿』的意思,乌拉是「大川」的意思。
即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后来建省时,就用它命名叫吉林省。
简称吉。
6、辽宁省:由于它在辽河流域,取辽河持久安定之意,简称辽。
7、河北省:相对于黄河为北。
唐朝时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区域为河北道,1928年称河北省。
因古代属冀州区域,所以简称冀。
8、河南省:相对于黄河为南,首要部分在黄河以南,由于古代属豫州区域,所以简称豫。
9、山西省:相对于太行山为西。
明朝设置山西省,春秋时是晋国疆域,所以简称晋。
10、山东省:相对于太行山为东。
明朝设置山东省,春秋时是鲁国疆域,所以简称鲁。
11、湖南省:相对于洞庭湖为南。
由于湘江直通全省,所以简称湘。
12、湖北省:相对于洞庭湖为北。
清朝时省会武昌属鄂州统辖,所以简称鄂。
13、浙江省:境内的浙江盘回曲折,浙江即是富春江。
简称浙。
14、江西省:唐朝为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
清朝时改为江西省。
因赣江直通全省,所以简称赣。
15、陕西省:是指如今的河南省陕县西南陕陌以西的区域称陕西。
简称陕。
古代时是秦国疆域,又简称秦。
16、安徽省:以清朝时的安庆府(今安庆)和徽州府(今歙县)的头一字构成。
因境内有皖山(天柱山),因而简称皖。
中国各省名称及简称的来历
中国各省名称及简称的来历一、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辖区古称西域。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
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
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
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
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
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
中国地名的沿革对照表如下:
北京:古称蓟、幽、燕都,元代定为大都,明清时期才改称北京。
上海:原为渔村,清朝初期设上海县,1842年租借给英国,1863年成立上海道,1927年设立上海市。
天津:古称济河口、海口,元代称天津,明清时期设天津府,后改为天津市。
重庆:起初为渝州,宋代称江陵,明清时期设重庆府,1949年设为直辖市。
广州:古称脱服、番禺,元代称羊城,明清时期设广东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为广州市。
深圳:原为一个边境小渔村,1979年划归广东省管理,1980年设立市辖区,1981年成为广东省辖市。
成都:古称蜀中、蜀都、锦官城,宋代设成都府,明清时期设四川府,1911年设成都市。
西安:古称长安、咸阳、京兆,明清时期设陕西府,1949年改为西安市。
武汉:原为汉口、汉阳两个城市,改革开放后合并为武汉市。
南京:原为古都建康,明清时期设江苏府,辛亥革命后设南京市。
上述仅列举了部分中国地名的沿革,根据历史的变迁以及政府的行政管理,许多地方名称都有相应的更名和调整。
古代地名变迁的原因
古代地名变迁的原因
古代地名变迁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列举一些主要的原因:
1.政治因素:在古代,地名往往与政治密切相关。
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政治局势的变化,地名可能会被更改或重新命名,以体现新的政治理念或纪念重要事件。
例如,由于某些政治原因,一些城市可能会被重新命名,或者在战争或政治变革后,新的政权可能会对地名进行更改。
2.地理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环境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河流改道、山峰塌陷、湖泊干涸等。
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地名的起源和含义。
此外,地理名称的变迁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了解的不断变化。
3.文化因素:地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随着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一些地名可能会被更具有文化意义的名称所取代。
同时,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的提高,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地名也得到了保护和恢复。
4.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可能会因为经济繁荣而改名,以体现其商业或工业特色;相反,一些地方可能会因为经济衰退或产业转型而失去原有的地名特色。
5.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后,一些地方可能会被重新规划和重建,因此地名的来源和意义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6.语言和文字变化:随着语言和文字的发展,一些地名的发音和拼写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此外,一些地名中的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成
分可能会逐渐消失或被更广泛的语言所取代。
总之,古代地名变迁的原因多种多样,反映了政治、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了解这些变迁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地理背景,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中国各省简称由来
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地名的来历一、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 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 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建立蒙古国。
有些城市为什么要改名
有些城市为什么要改名首先说区域名。
我们知道,历朝历代,对于一个地方的行政划分是不尽相同的,比如明代的时候两京十三省,其中一些省份比如山东,完全不同于现在的山东,这里有政治的因素,也有地理的因素(比如黄河的改道等等),所以在研究历史地理的时候,一般在解释古代地名的时候多会说“现在某某某区域,某某某地附近”而不是直接把古代地名和现代地名对等起来。
当然也存在几乎可以完全对等的或者疆界变化不大的,这里不作详细考证。
而在建制发生变化的时候,一般而言都会改变名字来进行区分。
题主图中提到的“姑苏-苏州”“琅琊-临沂”“常山-石家庄”等等,都不是严格的对等,在历朝历代建制沿革的时候区域上都有变化,为了新的建制需要新的名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一点最为重要,需要历史地理的仔细考证。
其二,有一些地名的更改确实出于明确的意图。
比如长安在明代的时候改名西安,西安在明代乃是西边的门户,边防重镇,朱元璋觉得这样改名取义“西域安宁”,当然是为了好意图;明州在明代改名宁波,朱棣觉得明州和大明朝的国号冲突了,为了避讳,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其实,不少城市和区域在历朝历代有无穷多的名字,一大串,改名的原因很多,上面说的两个比较常见。
所以,好多题主图片里提到的改掉的名字其实早就存在。
“苏州”“临沂”“枣庄”“扬州”“合肥”这些名字的历史都有几千年了,而且各有寓意,古人的审美观念不会太差,选择一个名字是很有讲究的,比如“合肥”是因为“肥水汇流”得名,大家的脑洞太大,才会想到两个胖子。
而好多的城市,比如南京,历史上的地名有“金陵-建康-建邺-应天-秣陵-江宁”等等,杭州历史上也有“钱塘-西陵-西州”等等名字,这些名字在审美上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无关取舍,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都是清代或者民国时候定下来的名字,那都是为了因循和便捷罢了。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 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 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 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 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 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中国各省简称的由来
中国各省简称的由来一、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辖区古称西域。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
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
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
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
中国各省区市名字由来
中国各省区市名字由来北京市简称:京由来: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部于此,改称“北京”。
中华是国时期称为北平,后复称北京。
1949 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天津市简称:津由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明永乐2 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 年设为直辖市,1965 年与河北省合并。
1967 年,天津恢复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河北省简称:冀省会:石家庄由来:战国时,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称为河北。
汉设河北县。
唐设河北道。
辖区与今有出入。
1928 年设河北省。
辖区相当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的冀州,故简称“冀”。
山西省简称:晋省会:太原由来: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为山西。
元时,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是山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
明初设山西省。
辖区为春秋时晋国地,故简称“晋”。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简称:内蒙古(在车牌等只能用一个字的时候,可以用蒙代替)由来: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 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建国前设内蒙古自治区。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辽宁省简称:辽省会:沈阳由来:秦汉魏普时代,在辽河以东设辽东郡,以西设辽西郡。
清设辽东将军。
后因辽河流域为清朝发源地,取“奉天承运”之意,改为奉天省。
1929 年,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改称辽宁省。
取全称中的“辽”字作为简称。
一说因境内有辽河,故简称“辽”。
吉林省简称:吉省会:长春由来:吉林一名源于“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松花江的城市”。
1673 年建城。
1676 年置吉林将军。
1907 年将其辖区改称吉林省。
取全称中的“吉”字作为简称。
黑龙江省简称:黑省会:哈尔滨由来:1671 年为抵御沙俄东侵,清政府在黑龙江沿岸修筑黑龙江城(黑河旧城),设置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流域。
中国地名变更由来
中国地名变更由来研究古今地名更替,发现河南是被误会得最惨的。
古代叫宁邑,现在竟然叫新乡;古代叫应城,现在竟然叫平顶山,古代叫怀州,现在竟然叫焦作;古代叫颍川,现在竟然叫登封;古代叫归德,现在竟然叫商丘;古代叫汝南,现在竟然叫驻马店!很多人高呼我高端大气的中原文明,竟硬生生地给改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调查后的事实告诉你:1.很多地名本身就是沿用的某个朝代的古地名,如“西安”之名沿袭自明朝。
2.部分地名所指代地区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例如汝南和驻马店,却不知道汝南之名现在仍在被使用,就是驻马店市所辖的汝南县。
驻马店市辖1个行政区9个县,汝南固然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始于春秋的新蔡县就没历史没内涵?西周时就建立封地的遂平县(西周时为房国,唐宪宗改为遂平县)。
此外,撇开地名的历史由来不谈,很多名称本身是很有意趣的,如“商丘”,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承载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重量,居然被世人误会成不如“归德”一名,此等逻辑和审美让人叹息。
我们来简单探讨下部分被误会得最厉害的地名出处,看看到底是谁“没文化毁历史”。
时间和篇幅有限,只重点说某地区目前使用的地名渊源。
西安-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刘邦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唐玄宗把长安所在的雍州改为京兆府。
该地区在宋代则经历了“永兴军路-陕西路-京兆府路”的沿革。
元代先后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和“奉元路”。
明洪武二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沿用至今。
长安自古帝王都,若都城改换,长安之名自然不适合沿用。
宝鸡-陈仓:宝鸡地区是周秦王朝发祥地。
公元前11世纪,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宝鸡市岐山县)。
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秦在“千渭之会”建立国都,称为“陈仓”(今宝鸡市金台区代家湾一带),这是宝鸡建城史的开端。
研究报告关于地名的演变
研究报告关于地名的演变地名是人们为了便于交流和记忆而给地理实体命名的标识符。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地名会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演变。
本文将从地名的演变及其原因、演变的步骤以及演变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地名的演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地名的基本形式保持不变,但其含义和功能发生了改变;另一种是地名的基本形式发生了变化,如音译、形译等。
地名演变的原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自然因素等。
以政治因素为例,地名的改变常常与统治者更迭或国家边界的变化有关。
比如历史上,中国的北京曾先后以“镐京”、“北平”、“北京”等地名命名,这与中国的中央政权更迭和北方的政治地位变化有关。
地名的演变通常经历着多个步骤。
首先是地名的起源和初次命名,这是地名演变的起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名可能会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比如我国的“南京”最早是南朝时期的建业,后来迁都于此,因而更名为“南京”。
接着是地名的发展和变化,这通常是地名逐渐被大众接受和使用的过程。
最后是地名的固定和维持,此时地名已经成为人们共同的记忆和认知。
地名的演变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名的演变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转变,可以为研究历史和文化提供线索。
其次,地名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感知,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名曾先后经历过“吴淞”、“江南”、“上海”等地名,这些地名的变迁反映了当地历史、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最后,地名的演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比如一些地方会将地名融入到旅游推广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综上所述,地名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经历起源、发展和固定的过程,并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地名的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并促进地方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很多城市为什么改名
中国很多城市为什么改名
中国的城市名千百年来,鲜有一直不变的,改名的原因也是各有不同,分为了八大类。
一、恢复旧名
如辽宁旅大改名为大连、湖北荆沙市改名为荆州市
二、因从辖区地名而改名
如河北秦榆改名为秦皇岛、辽宁锦西改名为葫芦岛
三、原名之意有问题
如归绥改名为呼和浩特、辽宁安东改名为丹东
四、发展旅游
如安徽徽州改名为黄山市、福建崇安改名武夷山市、湖南大庸改名为张家界市、吉林浑江改名为白山市、湖北蒲圻市改名为赤壁市、海南通什改名为五指山市、江苏淮阴改名淮安、云南中甸改名为香格里拉、辽宁铁法改名为调兵山市、云南思茅改名普洱、湖北襄樊改名为襄阳、山东苍山县改名兰陵县
五、改制而改名
如1984年内蒙古昭乌达盟改制为赤峰市、1999年哲里木盟改制为通辽市、2001年伊克昭盟改制为鄂尔多斯市
六、重名而改名
如吉林西安改名为辽源
七、因矿务局而改名
如黑龙江兴山改名为鹤岗、安徽濉溪改名为淮北
八、其他
如江苏新海连改名连云港、陕西南郑改名汉中、四川渡口改名攀枝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名变更由来研究古今地名更替,发现河南是被误会得最惨的。
古代叫宁邑,现在竟然叫新乡;古代叫应城,现在竟然叫平顶山,古代叫怀州,现在竟然叫焦作;古代叫颍川,现在竟然叫登封;古代叫归德,现在竟然叫商丘;古代叫汝南,现在竟然叫驻马店!很多人高呼我高端大气的中原文明,竟硬生生地给改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调查后的事实告诉你:1.很多地名本身就是沿用的某个朝代的古地名,如“西安”之名沿袭自明朝。
2.部分地名所指代地区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例如汝南和驻马店,却不知道汝南之名现在仍在被使用,就是驻马店市所辖的汝南县。
驻马店市辖1个行政区9个县,汝南固然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始于春秋的新蔡县就没历史没内涵?西周时就建立封地的遂平县(西周时为房国,唐宪宗改为遂平县)。
此外,撇开地名的历史由来不谈,很多名称本身是很有意趣的,如“商丘”,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承载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重量,居然被世人误会成不如“归德”一名,此等逻辑和审美让人叹息。
我们来简单探讨下部分被误会得最厉害的地名出处,看看到底是谁“没文化毁历史”。
时间和篇幅有限,只重点说某地区目前使用的地名渊源。
西安-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刘邦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唐玄宗把长安所在的雍州改为京兆府。
该地区在宋代则经历了“永兴军路-陕西路-京兆府路”的沿革。
元代先后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和“奉元路”。
明洪武二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沿用至今。
长安自古帝王都,若都城改换,长安之名自然不适合沿用。
宝鸡-陈仓:宝鸡地区是周秦王朝发祥地。
公元前11世纪,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宝鸡市岐山县)。
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秦在“千渭之会”建立国都,称为“陈仓”(今宝鸡市金台区代家湾一带),这是宝鸡建城史的开端。
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迁都于雍(今宝鸡市凤翔县)。
唐朝时改陈仓为宝鸡,沿用至今。
一说唐玄宗有关,一说和唐肃宗有关。
《旧唐书▪地理书》凤翔府下载:“至德二年,肃宗自顺化郡幸扶风郡,置天兴县,改雍县为凤翔县并治郭下。
初以陈仓为凤翔县,乃改为宝鸡县。
”揣其用意,当是取“天兴唐室”、“凤翔原野”、“宝鸡殷鸣”(历史上曾有“宝鸡殷鸣”的故事,并被当作秦国历史载入史册)的吉祥之意。
枣庄-兰陵:枣庄唐宋时期形成村落,因多枣树而得名。
明朝初年,朝廷允许民间开矿,使得枣庄地区以矿业为命脉发展起来。
夏代在兰陵地区设次室邑,公元前261年楚国占领兰陵,置兰陵县。
在历史上,现今的枣庄地区有部分属于兰陵县,例如在秦朝,枣庄地区东属郯郡的兰陵县、鄫县,南部为傅阳县,西为薛郡的薛县、戚县,北部为滕县。
但枣庄作为一个依靠矿业发展起来的城市,并非由兰陵易名而来。
兰陵县至今仍然存在,为山东省临沂市的下辖县。
同样,请向往兰陵美酒的去兰陵县走一趟。
商丘-归德:一万年前,燧人氏出生于商丘并在这一带建立燧明国。
约在公元前24世纪,颛顼、帝喾高辛氏等先后在商丘建都。
阏伯死后葬于封地,建有阏伯台,由于阏伯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即今商丘市的由来。
“归德”之名缘于五代,明清两代设“归德府”和“商丘县”,府县同城。
1948年11月6日商丘解放,成立豫皖苏第一行政区,1948年11月18日建立商丘市。
历史如此悠久的一个地名,竟然会被误会为“没历史没内涵”,悲矣!驻马店-汝南:驻马店市古为交通要冲,因历史上在这里设驿站而得名;“旧为遂平至明港间驿马驻所”;亦有说法指是因为古时这里以苎麻知名,所以被称为苎麻店。
另见一说,认为驻马店是赤壁之战时曹操的后备粮仓、军马散养地、屯田区。
驻者,停驻也;马者,军队之谓也;店者,小城之谓也。
不管何种说法,均可见驻马店历史悠久、交通位置重要。
1965年6月15日,国务院批准河南省增设驻马店地区,汝南县为驻马店地区辖县。
如今的驻马店市下辖9县1区,除汝南县外,还有驿城区西平县、上蔡县、平舆县、正阳县、确山县、泌阳县、汝南县、遂平县、新蔡县。
开封-汴梁:夏朝曾在开封一带建都232年,史称老丘。
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
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战国时期魏国在此建都大梁。
公元534年东魏孝静帝时,设立梁州辖陈留、开封、阳夏三郡。
北周武帝建德五年,改梁州为汴州,这是开封称汴之始。
五代梁太祖建都开封,改名“东都”。
后汉、后周、北宋均沿称“东京开封府”。
公元1368年,朱元璋改汴梁路为北京开封府,公元1379年,罢北京称号,封第五子朱橚就藩开封,称周王。
之后开封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汴京的首府衙门就叫开封府。
新乡-牧野:新乡源于西汉为获嘉县的新中乡,东晋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在今新乡市建新乐城。
《史记志疑》说:“乐者村落之谓,古字通用”,新乐亦即新乡之意,隋开皇六年置新乡县。
1949年5月5日,新乡和平解放,设新乡市。
牧野是史上的一个地名,其地在今新乡市北部,包括新乡市所辖凤泉区、卫辉市、获嘉县等地。
牧野原非专有名词,这里是相对于殷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而言的。
从朝歌城由内向外,分别称作城、郭、郊、牧、野。
《尔雅》:“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
”也就是说,“牧野”从来不是一个专属地名,而是指城外宽阔的原野。
用白话文来解释“牧野之战”,就是“朝歌城郊外发生的战役”,你会把“朝歌城郊外”当做一个地名吗?2003年12月25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新乡市郊区更名为牧野区,你看,人家也是把郊区称为“牧野”的。
平顶山-应城:平顶山1957年由叶县、宝丰县析置平顶山市,以环绕市区北面的山峰皆为平顶得名,1964年改为特区,1968年设市。
在平顶山这块地方,周代有个诸侯国名为“应”,“应”通“鹰”。
古应国的历史自黄帝时期应龙氏立国至东周早期灭国已历数3000年之久。
《汉书·地理志》颍川郡父城县班固原注:“应乡,故国,周武王弟(应作子)所封”。
也就是说,虽然应国存在过,但在东周早期就灭国了,汉代就已经用“故国”称之。
新中国成立前虽然应国记载在历史上,但根本没有实物证实古应国的具体位置。
直到考古工作者上世纪80年代在滍阳镇考古发掘出一个古应国城址,出土了一批带文字的文物,上面刻有鹰字和鹰形图案,才确定了应城的遗址位置,哦,原来就在平顶山这个地方,从此,平顶山又被称为“鹰城”。
1957年平顶山建市的时候本不知道这里就是应城的所在地。
焦作-怀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焦作地区就发现了煤炭。
1898年,英商福公司在焦作地区进行较大规模的机械化煤炭开采,集聚了一批产业工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生活区域,成为焦作的雏形。
1910年,清政府置焦作镇,1945年置焦作市,1948年改焦作县,1949年改设焦作矿区,1956年国务院设焦作市。
这也是一个由矿业发展来的城市,“焦作”的名字来源说法之一就是指其为“煤炭作坊”。
古地名“怀州”所治的区域为焦作市隶属的沁阳市。
沁阳为中国首批“千年古县”,夏代为覃怀地,属冀州,后地名沿革多带“怀”字,如怀州、怀庆。
明代属怀庆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存县,改为沁阳县,因在沁河之北,故名。
1949年建国后,改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销,改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86年改属焦作市。
1989年9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沁阳县,设立沁阳市。
沁阳市直属于河南省,由焦作市代管。
焦作共辖四区四县,代管两个县级市,即孟州和沁阳。
登封-颍川:夏王朝最早在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建都,称为禹都阳城。
西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正式设立崇高县。
隋大业初年(605)改为嵩阳县。
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以示大功告成,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
现在的登封是郑州管辖的一个县级市。
颍川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大郡,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
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
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市、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
颍川的主要辖地是河南省许昌市下辖的禹州市。
杭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今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
白居易《忆江南》词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宋人范成大记载民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公元1138年,南宋以杭州为行在,改杭州称临安府。
临安之名,本身有苟且偷安之意。
合肥:合肥地区在秦朝属于九江郡。
在汉朝,九江郡经历了九江王国、淮南郡、淮南王国等数次易名,到汉武帝时复更为九江郡,辖合肥等县,合肥县名始见于此。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意思是合肥作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水运的节点,是南北皮革、鲍鱼、木材的转运站。
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个地方。
隋文帝时设庐州郡,合肥县属庐州郡。
一直到清朝,合肥都是庐州府下辖的一个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庐州府废,合肥县直属安徽省。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安徽省省会迁至合肥县,合肥成为安徽省的省会。
黄山市:为了促进旅游,徽州变黄山,这倒的确是个有待探讨的改名。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徽城镇为府县同城),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
“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
徽州一府六县,历史悠长,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
1934年婺源被划入江西,1987年徽州地区建立黄山市,将绩溪县划归宣城地区。
徽州六县被拆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一般被认为是比较失败的行政区划作品。
徽州之土已分属两省三市,而徽州之名也被改成黄山,名实俱全的“徽州”早已失去了原有内涵,被包含进安在黄山市下辖某县级区头上的行政区划名词——“徽州区”,早已不复明清时的一府六县,甚至新中国成立后徽州地区的历史风采。
厦门:有人说厦门过去叫同安,这名字比“大厦之门”好听。
其实这个和驻马店-汝南类似,又是属于县、市概念搞混淆的。
厦门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意寓国家大厦之门。
同安县始建于晋太康三年,解放后行政区域曾几度变更,1973年划归厦门市管辖,曾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唯一辖县,1997年05月01日撤县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