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中疯女人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
简析《简爱》中伯莎梅森的形象
简析《简爱》中伯莎梅森的形象《简·爱》作为一部受到全世界人民欢迎、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长篇小说,里面的人物角色可谓都是形象鲜明,有渴望忠贞的爱情、独立自主的女主人公——简·爱;风度翩翩、坐拥整个庄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小说当中的主要情节主要讲述的是关于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的爱情故事。
然而,与此同时,还能让读者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疯狂”、“扭曲”的女人——伯莎·梅森。
在《简·爱》里面,她被人们称为“疯女人”,大部分人们都会觉得,“疯女人”的存在就是因为作者夏洛蒂勃朗特需要,她的出现来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
但是,这其实并不是作者的主要原因,“疯女人”的称号其实具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一、《简·爱》里“男权主义的受害人”——伯莎·梅森1. 被夏洛蒂勃朗特刻画成“恶魔”的女人《简·爱》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第一次报复人,我尝到了滋味,像喝酒似的,刚一喝,芬芳甘醇,过后却满嘴苦涩。
”,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笔下,一位曾经美丽动人、富有魅力的小姐变成了一个可怕、卑微、充满暴躁的“疯女人”。
身边的人视她为“恶魔”,她撕毁即将成为新娘的简·爱的婚纱,她一直在故事里跟幽魂一样突然的出现,并且每一次的出现都带着诡异的气氛和动作。
她被男主人公无情的禁锢,关在红色的小屋里,她受尽了压迫,她之前高贵的地位,美丽的梦想都化为灰烬。
所以,她的内心充满了对她身边一切的“憎恨”。
2.男主人公的冷漠和歧视造就了伯莎·梅森的“疯狂”如果是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下,没有男权主义,没有身份、种族的歧视,这位美丽的夫人的生活是美好的,自由的。
在《世界文学评价》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就冷漠无礼的天性和过分自尊的疾病而言,你简直是无与伦比。
”在书本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疯女人”她是有自己的名字——伯莎·梅森,她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黑洞”,男主公对她的态度除了对她身份的厌恶,没有任何情感,所以,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是十分痛苦的。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伯莎·梅森的“疯癫”形象
目录【摘要】 ...................................................................................................... - 2 -一、“疯女人”形象呈现 ............................................................................ - 3 -二、“疯女人”写作隐喻 ............................................................................ - 3 -(一)、“疯女人”在小说中作用 ........................................................ - 3 - (二)、男权压迫与“疯癫”的产生 .................................................. - 5 -三、“疯女人”形象与女性写作的关联.................................................... - 6 -四、结语 ...................................................................................................... - 8 - 参考文献 ...................................................................................................... - 9 -【摘要】伯莎.梅森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悲剧性人物,是潜藏在桑菲尔德庄园的一座阁楼上的带有精神病史的一朵罂粟花。
伯莎.梅森的存在意义-文档资料
伯莎.梅森的存在意义作为一部女性主义的开山代表作,以往的研究通常关注于简的特质,而往往忽略了小说中唯一一个失语的重要角色,一个对于情节发展有着决定性的角色-伯莎?梅森。
作为带给罗切斯特财富与地位的原配,伯莎在整个小说中却始终带着娘家的姓氏,罗切斯特似乎从来没有想过与她一道分享自己的姓氏。
小说作者勃朗特用近乎冷酷的笔触安排了伯莎的命运,同时还彻底地剥夺了她的话语权,让她无法分辨,也让读者难以揣度其内心的想法。
笔者认为伯莎?梅森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整个小说中重要情节的决定性推手,可以说,没有她,小说的许多情节无法发展。
并且,她是作为女主人公简的一个对立体而存在的,她不仅帮助简?爱实现了她无法实施的重大愿望,并且以失语的形态作为简――这一第一叙述者的对立体而存在,以自身的悲剧经历说明了话语权的重要性。
一、伯莎?梅森对罗切斯特财富地位的延续与毁灭罗切斯特有着较为显赫的家庭声誉,然而,除了那个能给他带来荣誉的姓氏,他不过是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光蛋。
作为次子的罗切斯特要么过普通人的生活,要么就靠着这个显赫的姓氏,赶紧找个有钱人家的女人结婚,靠女方丰厚的嫁妆继续过着贵族生活。
理智的罗切斯特选择家人为他安排的第二条路,他娶了有着三万英镑嫁妆的伯莎,继续过他体面富裕的生活。
而伯莎却因为自己丈夫当年“幼稚无知,没有经验”所犯的错误,开始了作为疯子的15年不见天日的禁闭生活。
在罗切斯特对她的描述中,有着微妙的矛盾:婚前的伯莎.梅森“是个美人、雍容华贵”,而婚后初期的伯莎则“既粗俗又陈腐,即怪僻又愚蠢”。
再后来,读者所能看到的就是一个疯掉的、失语的伯莎,那个曾经出自富裕家庭的美人变成了一个人见人怕的“穿了衣服的野狗”,无法想象勃朗特创作时以怎样的心理写下了这些文字。
无疑,即使是已经疯掉的伯莎还是有着自己的独立思想的,她不止一次偷偷地溜出来,但却从不离开这个禁锢她的空间。
也许,她还在捍卫着自己女主人的地位。
当年轻的小姐太太们来到桑菲尔德府,大家都误会英格拉姆小姐会成为这里女主人的时候,伯莎第一次纵火了,她想以毁灭自己丈夫的方式结束这一切。
《简爱》中的疯女人—— 另类的复仇者形象
摘要:经典的具有女性独立反抗意识的文本《简·爱》,主人公简爱形象被认为是一个要求平等独立的新型女性。
而作品中的疯女人这一角色常常被忽略视为简的陪衬物,甚至被视为“贵族社会的一种象征”。
而疯女人伯莎是一个进行复仇的大胆的抗争女子;同时伯莎是男权社会中另一个被压抑的简爱,是简爱的内心世界或者说是她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关键词:简爱;疯女人伯莎;男权社会;复仇形象在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群当中,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可谓是真正在文字中确立妇女主体意识的一部发轫之作。
简爱因其刚毅的个性、自尊自爱的品格、要求人格独立和平等的美德等,为广大读者所喜欢。
然而,作品中仍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女性——疯女人伯莎-梅森,她常被世人冷落忽略,被视为“简爱的陪衬,以自己的丑与恶衬托出简的善与美;疯女人只是一个道具,三角关系中的多余者,罗切斯特与简的爱情的一个障碍物” ,更有甚者,认为“疯女人,可以说是贵族社会的一种象征”笔者认为这是对疯女人这一形象的误解。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女权运动的不断发展,女权主义批评方法也应运而生。
批评家们从社会、文化、生理等各个方面对女性问题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从以往著名的女作家创作的经典作品人手,运用最新颖的批评话语重新解读女性作家创作的文本,并从中挖掘出许多新意,由此形成了许多与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结论。
其代表人物桑德拉·吉而伯特和苏珊·格巴合著了《阁楼上的疯女人》,在这部论著中他们仔细地考察了十九世纪妇女文学的文本,明确指出从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丁,到爱米莉·狄金森,弗吉尼亚·伍尔夫,尽管这些作家属于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然而她们的作品在主题和意象上都有某种同一性。
通过对这种贯穿于女性文学传统之中同一主题和意象进行研究,她们清晰地发现“历代的女性文学中都反复出现’锁闭和逃跑’的意象,小说中往往有精神失常者作为主人公的对立面现出,这些疯癫人物充当了那些安分守己的自我的社会替身,这些作品中还反复出现被禁闭在冰冷的或滚烫的环境中痛苦煎熬的种种隐喻。
从佛洛伊德的精神角度分析《简爱》中的伯莎·梅森
从佛洛伊德的精神角度分析《简爱》中的伯莎·梅森[摘要]从女权主义角度出发,《简爱》中伯莎?梅森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疯女人,她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巨大密码,通过多这个密码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她与简实际上是同一人格的不同部分,伯莎以简的“本我”面目出现,隐藏在简的背后,通过她的行动,理性世界里的“自我”——简潜意识里要做的事情都由伯莎来完成。
[关键词]佛洛伊德、简爱、伯莎1979年,女权主义批评家吉尔伯特和库巴合著的《阁楼里的疯女人》一书,《简爱》中伯莎以一个女性控诉者的形象由阴暗的阁楼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之内。
她也被解读成女作家女权主义思想的表现:“疯女人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女作家的复本,是作家的自身的焦虑和疯狂、精神上的压迫感和分裂感的投射,女作家既要实现自己逃离男性住宅和男性文本的疯狂欲望,又难以摆脱其过程中的自卑情结,所以她们不是通过塑造浪漫主义的女强人而是塑造一位巫婆加恶魔般的疯女人来进行情感宣泄。
”方平先生曾直截了当的指出;“疯女人的形象成了隐藏在作品中的一个密码,她储存的信息是有多层次含义构成的:既有人类心理学意义上的,又有社会学意义上的,又有宗教和道德观念上的。
”伯莎的形象密码中的确隐藏了大量的现在还不为人所知的信息,在此,我仅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切入,通过对伯莎的再讨论,论证伯莎在作品中的地位。
一在大量的女权主义作品中都把伯莎看成简灵魂的化身或她的另外一个自我。
在《阁楼里的疯女人》一书中,伯莎被诠释成了简的灵魂。
“就字面上看,夜间出没于桑菲尔德庄园的幽灵是伯莎?梅森?罗切斯特,然而从寓意和心理学的层面上讲,这令人毛骨悚然的幽灵就是简灵魂的化身。
弗洛伊德曾经明确的指出;“以症候的形成来解读精神矛盾也是一种很便利的办法,最符合唯乐原则的精神:因为症候可以免去病人精神上的痛苦。
”而精神上的疾病是症候的典型表现,所以,以精神病人、疯子面目出现的伯莎就变成了唯乐原则即“本我”的理想代言人。
简析《简爱》中伯莎梅森的形象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简析《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刘梅1847年,天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名作《简·爱》问世,被人们广为称颂。
《简·爱》问世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到底有多少痴心的女读者在这个相貌平平、过早饱尝人间辛酸、但终末失去与生活搏斗勇气的简·爱身上找寻自己的影子,寄予同情。
虽然她历经挫折坎坷,却有一个幸福如意的归宿,同自己所爱的罗切斯特结了婚,并且还继承了一小笔遗产。
人格上独立的简·爱有了经济上的自立,又嫁了如意夫君。
《简·爱》让我们记住了女主人公独立、自强、自尊、理智、自觉地挑战传统,追求幸福的成长故事。
然而,小说中那个简·爱追求幸福的苦难历程上的障碍——幽禁在顶楼上的疯女人伯莎,那个和简·爱的幸福美满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发疯而被囚禁,最终投身于自己亲手点燃的火海中毁灭的疯女人,又有几人会为她感到一丝一毫同情,甚或对她产生一点儿好感的?我们在关注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时,也许对那个阁楼上的疯女人毫不注意,甚至可能会为其死去而让简爱名正言顺的嫁给罗切斯特而欣慰。
疯女人伯莎让我们憎恶,厌弃,恐惧,让我们对其不屑一顾。
但细读《简·爱》,深究伯莎由发疯而被幽禁,最终投身火海死亡的人生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伯莎其实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被压抑,被迫害,被抛弃,被扼杀的不幸的女性形象。
一、伯莎是名利交易婚姻的牺牲品伯莎的不幸,首先表现在她同罗切斯特一样,同是多年前的那桩不幸婚姻的受害者。
罗切斯特的父亲是个“一钱如命”的贪财之人,为了金钱的缘故, 与富有的种植园主兼商人的梅森先生即伯莎的父亲谈定了儿女的婚事。
罗父看中梅森给女儿的三万英磅的陪嫁, 而梅森则看中了罗切斯特的家世。
在双方家长的撮和之下, 这对年轻人在西班牙得以相见, 很快成婚。
一位疯癫而又清醒的奇异女子——《简·爱》中的伯莎·梅森形象解读
双重压迫与钳 制之下 ,是难 以且也无法 获得真正 的 爱情和幸福——或者安于沦落为金钱和男人的奴隶, 或者疯狂甚 至死亡 , 伯莎正是这种环境之下的可怜牺 牲品 !无论其清醒还是疯癫 ,皆难逃离这种厄运。
全丧失了理智,她就不可能总是每每在最关键时候, 准确无误地把灾难酝酿筹划出来并予 以实施 , 也就不 可能存在 “ 偶尔神志清醒的时候”了。须知在简 ・ 爱 初到庄园和罗切斯特宴请宾客时, 伯莎清醒得很 , 丝 毫没有侵扰其他无辜客人。 另外 , 被囚禁在受到严格
一
位富有 自 自 尊 爱、自强不息、 大胆追求独立人格与 男女平等权利精神特质 的新 型女性形象上 。简 ・ 爱
亦 因此成为西方现代社会以妇女 解放为 旨归 的女权
主义运动 的先驱 。
,
疯癫而又清醒的女人
在小说 中为数不多 的几次 出场里 ,伯 莎均 以神
相形之下 ,小说 中另一位女性角色往往被 人忽
志不清者的面目亮相。其不顾一切地歇斯底里地咆 哮, 甚至屡次闯出阁楼实施报复行为 , 使得 读者往往 将其认定为缘 自家族利益而缔结 的一桩失败婚姻所 造成的,一位 I 生格扭 曲变态 的彻头彻尾 的疯女人 ! 但伯莎・ 梅森果真全然丧失理智了吗?知妻莫若 夫, 关于这点其丈夫罗切斯特先生也不得不坦承 ,她 “
被剥夺 了 自白和 申辩的话语权 ,甚至连 自己的存在 还只能依赖于弟弟梅森先生之 口( 如他是 以罗切斯特
《简爱》中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
- 250-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简爱》中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南通大学杏林学院(钟秀校区)/丁佩 指导老师/吴子飞【摘要】《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在1847年发表的小说,是现实主义杰出的代表作品。
它讲述了有关痛苦、爱和成长的故事,其中伯莎·梅森是一个在父权制社会中被赋予了一个魔鬼形象的人物,本文将主要概述疯女人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象征意义 疯女人 反抗在《简爱》中,虽然伯莎这个疯女人形象的存在构成了对于男女主人公爱情发展的巨大阻碍,但大多读者更多把目光聚焦于男女主人公身上,而将伯莎这个疯狂女人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然而,正是因为伯莎·梅森的存在,才并未让主人公简成为复制版的“灰姑娘”。
也甚至可以说,伯莎·梅森是《简爱》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因为她的存在成为了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向前演进且愈加跌宕起伏的有力工具。
近年来,关于《简爱》中疯女人象征意义的研究越来越多。
事实上,伯莎·梅森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潜意识的形象,她希望通过疯女人的人物设定来宣泄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不满。
一、借人物抒作家心中块垒《简爱》这一小说,采用的是自传式叙述方式,在维多利亚时期,女作家们通常通过在作品中塑造消极人物攻击父权统治这样一种方式,以达到表达不满情绪的目的,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也不例外。
她通过塑造伯莎·梅森这一疯女人形象,来表达内心压抑的情感。
简和作者夏洛蒂本人在气质、情感等方面都较为相像,更重要的是她们都拥有一颗为自由不断奋进的心,可以说,小说中的伯莎·梅森就是另一个夏洛蒂·勃朗特。
除此之外,小说中出现的一些角色和地点,也可以在夏洛蒂·勃朗特所处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像简早期学习的洛伍德学校就很有可能是夏洛蒂曾经呆过的慈善学校。
而小说中可爱小姑娘海伦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罗彻斯特这一人物和当时勃朗特姐妹的法语教师埃热先生也较为相似。
伯莎
却一直驻留着追求自由与平等的信念。伯莎梅森
对爱情同样有美好的向往,但其家庭以三万英镑 的价格将她“卖”给了家世显赫的罗切斯特。这 场买卖婚姻给伯莎带来了一段噩梦般的生活。
• 通过罗切斯特向简爱谈论自己当年的婚姻时我们
可以得知:当时的伯莎“在西班牙城以美貌著
称”,有众多的追求者,罗切斯特也极愿参与到男
伯莎.梅森的“疯癫”形象解读
• 伯莎是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角色,在简爱的光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下,很多人都把她遗忘到不为人知的黑暗角落。
她的形象与简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梅莎同时也
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 伯莎梅森,一个出生于西印度群岛富有的种植园
主家庭的西班牙女子,纯洁、聪明、谦虚,美丽
优雅,可以说集美貌财富于一身,而伯莎的心中
人们对伯莎追逐的队伍中,并且承认“我以为我
爱她”。可见,在当时伯莎美貌又富有,又有魅力 和才华,同时不乏仰慕者,这是罗切斯特决定娶伯 莎的真正原因。
• 伯莎曾经也是个远近闻名的美人,她的父亲以为为她
找到了一个好归宿,而后来却被和自己生活了四年的
丈夫禁闭在没有窗户冰冷的桑菲尔德庄园长达十年, 整整十年暗无天日的生活啊!十年后,这个在西班牙以 美貌著称的美人变成了“四肢发达、腰圆膀大、脸 没有光泽”,显示“凶相”,在她的丈夫眼里成了“魔 鬼”、“怪物”,对一个女人而言,没有比容貌殆尽、 受丈夫无情诋毁侮辱更可悲了。
浅谈《简·爱》中的边缘人物——伯莎·梅森
浅谈《简爱》中的边缘人物——伯莎梅森洪晓睿【摘要】《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十爱.然而,其中与女主人公截然不同的另一位女性角色伯莎·梅森,明显受到读者的忽略甚至产生误解.本文将对这个悲剧人物进行介绍,并从女权主义分析这个边缘人物伯莎·梅森,从而证明她的存在对于《简·爱》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4)005【总页数】2页(P67-68)【关键词】边缘人物;疯癫与清醒;命运;女权主义【作者】洪晓睿【作者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以前人们读《简·爱》往往并不注意伯莎这个形象,毕竟她在小说中的出现机会很少。
因此,多数人把伯莎视为可有可无的陪衬,实际上,她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契机,她的行动总是选择“关键”时刻。
当简与主人神话般相遇,对桑菲尔德的环境感到高兴时,伯莎以她可怕的笑声向这宁静的生活之湖投入一颗石子,激起简的疑惧之波。
当简习惯了家庭教师的角色,一切释然,伯莎就深夜纵火,这把火促进了罗切斯特对简的了解,为他们爱情种子萌发提供了温床。
此后罗切斯特不冷不热,以及英格拉姆小姐的出现,使爱情故事趋于平淡,于是伯莎再次行动,用刀刺伤了神秘来访者梅森,这才引出了简的那段不卑不亢的求爱宣言。
一、疯癫而又清醒的女人伯莎·梅森果真全然丧失理智了吗?知妻莫若夫,关于这点其丈夫罗切斯特先生也不得不坦承:“她也有神志清醒的时候,有时候清醒几个星期”。
换言之,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由于两人毫无感情基础与交流,婚后生活颇不如意。
伯莎的性情变得更加暴躁,而罗切斯特亦深感失望,对妻子不闻不问而远游寻欢的做法,彻底打破伯莎对幸福生活的幻想。
从此她只能困守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棺木”——桑菲尔德府中那间幽暗的阁楼里,压抑之久必然会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
《简爱》:阁楼上为什么藏个疯女人?夏洛蒂塑造伯莎的意义何在
《简爱》:阁楼上为什么藏个疯女人?夏洛蒂塑造伯莎的意义何在•万万的壹莳光 2019-10-13 16:15:07世人都爱读《简爱》,特别是女性。
夏洛蒂倾力塑造了一个勇敢的,不屈的,坚持自己的原则与底线,追求爱情与婚姻平等的女性形象。
然而,她却用魔化的手法来处理另一个女人---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把所有的败坏与恐怖,都加诸到她身上,让她得不到任何同情与怜悯。
疯女人伯莎的存在,真的只是为了让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合情合理合乎道德吗,或者说,仅仅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首先从这部作品永恒的主题----反抗意识说起。
《简爱》明暗交替的两条反抗路线简爱将反抗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
从小说中大量的心理独白可以窥见简爱内心的反抗意识从萌芽、产生、发展到坚定的曲折过程,这一切反抗的动力皆源于简爱内心对于平等的强烈渴望。
1.明线:简爱少女时期和成熟时期的公然反抗。
里德舅舅家:对无爱的养育的反抗。
寄宿舅舅家的小简爱,在里德舅舅过世后,冷漠自私的舅妈,刁蛮娇横的表兄妹对简爱百般刁难与折磨。
面对这种无爱的养育,简爱不畏强暴,奋起反抗。
当约翰表兄又一次粗暴地用书将她砸得头破血流时,简爱有了第一次疯狂的反击,她直面怒斥到:“你是恶毒残暴的孩子”“你像个杀人犯……”她说自己的恐惧心理已经越过了极限,被其他情感所代替,这其他情感正是她所形容的“像其他造反的奴隶一样,我横下一条心,决计不顾一切了”的疯狂。
不顾一切的疯狂反抗后果,是让她关进了带有恐怖意味的红房子。
但从某种程度上讲,简爱的第一次反抗取得了胜利。
一个令人同情怜悯和初见不凡气质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离家前夕,舅妈在布罗克赫斯先生面前对她进行刻毒的奚落与中伤,深深地刺痛了简爱,简爱再次反抗:“我非讲不可,我被践踏得够了,我必须反抗,可是怎么反抗呢?我有什么力量来回击对手呢?我振作精神,直截了当地发动了进攻”。
她对舅妈发起了大胆的责问与控诉,这一举动显然让舅妈始料未及,隐约地感觉到简爱性格中不同寻常的因素,而简爱却感受到:“内心已开始感到舒畅和喜悦了,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奇怪的自由感和胜利感,无形的束缚似乎已经冲破,我争得了始料未及的自由。
探析《简·爱》最显著的两处象征
031文艺评论张芳杰象征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和比利时,其重要人物有法国诗人马拉梅(Mallarmé)、魏尔伦(Verlaine)、兰波(Rimbaud),画家雷东(Redom),以及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Maeterlinch)等。
象征主义始于对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逆反。
象征手法是象征主义惯用的手法,按照Cuddon的说法,“象征手法就是用一个象征体生动地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1]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咀嚼回味的余地。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用许多象征体来象征不同的意义,其中最明显的两个,一是伯莎·梅森,一个是红屋子,这两处的描写是小说的重要部分。
作者运用的象征手法,一点也不会使读者感觉象征体很微小,表达内容却很宏大,难以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相反,她的手法很高超,甚至于让读者自然地联想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一、疯女人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伯莎·梅森是罗彻斯特先生的第一任妻子,患有精神病后被锁在桑菲尔德园的一间阁楼里。
简·爱第一次见到她,“在一间点了一根蜡烛没有窗户的黑暗房间里,蜡烛周围坚固的围栏护住,一盏灯从天花板上用链子吊下来。
格蕾丝·普尔俯身在炉子上,显然是用炖锅煮什么东西。
在房间远端的阴暗处,一个人影在忽前忽后地跑动。
它是什么东西,是人还是兽,第一眼看见,人们无法辨别:它看来像是四足匍匐在地上,像某种怪兽抓狂地吼叫。
但是它的身上又穿着衣服,披着一头灰白的头发,像野马身上的鬃毛,甩在自己的头和脸上。
” [2]虽然有许多评论家们认为伯莎·梅森这一人物有着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但笔者认为她象征着简·爱的被压抑的情感和她对与罗彻斯特的婚姻的反省。
尽管简·爱爱着罗彻斯特,但她害怕结婚,她不喜欢婚姻对自己的束缚。
疯女人伯莎·梅森与简·爱
d i s c o v e r e d t h a t i t i s B e r t h a Ma s o n t h a t c o n n e c t J a n e E y r e w i t h Ro c h e s t e r a n d i n d i r e c t g u i d e J a n e t o g r o w
S e e mi n g l y,Be r t h a Ma s o n a p p e a r s e v e r y t i me t o b e u n i n t e n t i o n a 1 .Ho we v e r,wi t h c re a f u l r e a d i ng,i t c a n b e
t e n n e g l e c t a t i n y i f g u r e— — B e r t l l a Ma s o n .B e r t h a Ma s o n O C C U s r a l l t h e t i me i n t h e s t o r y o f T h o r n f i e l d
.
的人物—— “ 疯狂的- k - A . ” 伯莎 ・ 梅森。伯 莎 ・ 梅森始终贯穿在桑菲 尔德庄 园的故事里. 她 面 目狰 狞、 脸 膛 发 紫、 凶神 恶煞 、 猖狂 暴力 。每 一 次伯 莎 ・ 梅 森都 看 似无 意 之 间 出现 在 简 .爱 的 眼前 但 细
.
细品味 , 可以发现 , 她的出现和简 ・ 爱的境遇有着千丝万缕。正是伯 莎 ・ 梅森的一次次出现 . 才把 简 爱和罗彻斯特一点点地联 系 在 了一起 , 也正是伯 莎 ・ 梅森 , 才指 引着简 . 爱去成 长、 去独立、 去寻 求幸福。
疯女人形象
赏析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
她的生活遭遇令人同情,但她那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更为人们所赞赏。
在里德太太家,10岁的简面对舅母、表兄妹的歧视和虐待,己经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
当她的表兄殴打她时,她勇于回击;当舅母嚷着叫自己的孩子远离她时,她高喊“他们不配和我在一起”;当她被囚禁在空房中时,想到自己所受到的虐待,从内心发出了“不公正”的呐喊。
在孤儿院,简的反抗性格更为鲜明,这和她的朋友海伦·彭斯忍耐顺从的性格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海伦·彭斯虽遭迫害却信奉“爱你的仇人”,在宗教的麻痹下没有仇恨,只有逆来顺受。
而简对冷酷的校长和摧残她们的教师深恶痛绝。
她对海伦说:“假如她用那根条子打我,我要从她手里把它夺过来,并且当面折断它。
”充分表露了她不甘屈辱和不向命运妥协的倔强性格。
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
简·爱的爱情观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
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在追求个人幸福时,简·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纯真、朴实的思想感情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仆人地位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的爱情是纯洁高尚的,她对罗切斯特的财富不屑一顾,她之所以钟情于他,就是因为他能平等待人,把她视作朋友,与她坦诚相见。
对罗切斯特说来,简·爱犹如一股清新的风,使他精神为之一振。
罗切斯特过去看惯了上层社会的冷酷虚伪,简·爱的纯朴、善良和独立的个性重新唤起他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因而他能真诚地在简面前表达他善良的愿望和改过的决心。
简·爱同情罗切斯特的不幸命运,认为他的错误是客观环境造成的。
尽管他其貌不扬,后来又破产成了残废,但她看到的是他内心的美和令人同情的不幸命运,所以最终与他结婚。
亦真亦幻,似痴似狂——《简·爱》中疯女人伯莎的艺术形象评析
2013年11月November ,2013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夏洛蒂·勃朗特作为19世纪女权运动的先驱,摈弃了传统的“才子佳人”式的小说创作。
她以现实的笔触,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位其貌不扬但敢于反抗、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新型妇女形象。
小说中疯女人伯莎这一艺术形象具有其生活来源与心理基础。
文学作品作为作家主体意识的反映,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作家的创作心态。
作品给我们的启示: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形象,她的产生和存在具有某种内在的必然性。
[关键词]疯女人艺术形象生活经历心路历程[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1-0048-02[收稿时间]2013-06-21[作者简介]周蒲芳(1954-),男,上海金融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汉翻译理论暨实践研究。
作为19世纪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爱情之作,《简·爱》一经发表,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人们对《简·爱》的关注和喜爱已经超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
时至今日,人们还在品读它、赏析它。
《简·爱》带给人们的是强烈的精神震撼,作为读者我们不仅要为夏洛蒂·勃朗特那洞察事态人心的细腻笔触所折服,也深深地对她笔下塑造的人物的不幸命运给予同情。
历来人们谈及这部作品,更多的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男女主人公身上,而将文中的疯女人———伯莎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这一欣赏角度不免偏颇,文中的伯莎并非可有可无,也并不是男女主人公曲折爱情故事的陪衬,而是推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一个有力道具。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才使得小说的情节多了许多惊心动魄。
小说中疯女人的每次出场都会产生一种紧张的气氛,其中以她在婚礼上的出现尤为精彩:一边是热闹的婚礼现场,一边是疯女人的出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如果不是这个插曲,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可以完美收官,而这个小插曲,使读者对小说的结尾充满了期待和无限的遐想。
分析《简爱》中简爱与伯莎.梅森的关系
分析《简爱》中简爱与伯莎.梅森的关系分析《简.爱》中简.爱与伯莎.梅森以及两人的关系【摘要】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去分析《简.爱》,女主人翁简爱是一个自由、叛逆、自尊、纯洁以及追求平等的一个新女性。
然而那个被关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并不是巧然地出现于故事中的。
在心理学的分析下,我们可以发现她们之间存在应该存在着某种关系,而这种关系也正代表着作者的某些思想。
【关键词】简爱伯莎梅森心理学思想19世纪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写下的《简.爱》,在当时轰动了整个文学界。
而从现在看来,仍然是一部世纪巨作。
与19世纪典型的顺从、依赖、无知的女性截然不同,在书中我们看到的简爱是一个叛逆、崇尚自由、追求平等、自尊自主的新时期女性。
何以见得呢以下结合文本进行分析:首先,简爱是叛逆自尊的。
小时候,简爱就被寄养在舅母的家里,却受到舅母一家的折磨。
骄横的表哥、冷酷的舅母,使简爱的童年就充满了叛逆精神。
在涝渥学校的悲惨经历,在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情况下,简爱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生活,而不被他人所左右束缚,毅然离开学校,追求自己的生活。
这也正体现出她的反抗精神。
而简爱的自尊,则体现在她对罗彻斯特的那份爱情上。
当罗彻斯特提议到法国去过同居生活时,她却说出这么一句话“我关心我自己,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
”○1其次,简爱是坚强而睿智的。
她的坚强、睿智,也是在小时候受到舅母家的虐待、学校的折磨所磨砺出来的。
一切力量都在压迫着她,残害着她的天性,但是简爱并没有屈服。
反而,越恶劣的处境越能培养出其坚强的内心和敏锐的观察力。
而这些,大概也是她吸引主人公的最主要原因。
以至于刚开始罗彻斯特对她的冷酷不足以使她害怕,反而让她观察出罗彻斯特内心的恐惧和空虚。
再次,简爱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平等。
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了罗彻斯特,她不顾低位上的高低之分,不顾财富的悬殊,敢于去爱。
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也足以见证她的勇气。
_简_爱_中疯女人伯莎_梅森的象征意义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独 立的女性形象,尽管她矮小,贫穷,不美丽,但却为了获得自由而和命运 做斗争。很多读者被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浪漫爱情故事所吸引,同时那 个自尊自强,纯洁的简·爱也在读者心中扎根常驻。
然而,另一个女性—— —阁楼中的疯女人伯莎·梅森明显受到读者的 忽略、漠视甚至误解。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伯莎·梅森—— —这个古怪的, 可怜的疯女人只是被当做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工具或者是作者“哥特 式小说”的证明。近几年来,关于《简·爱》中的疯女人的象征意义的研究 有所发展。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桑德拉·吉尔伯特以及苏桑·古芭在他 们合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中认为伯莎·梅森就是女主人公简·爱的心 灵中的阴暗面,就是她一直想抑制的另一个“凶悍”的,秘密的自我。本 文中,我将尽力呈现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以及社会条件,从个人角度来 阐释疯女人的象征意义。
而且,从女性角度来说,在那 个男权主义盛行的社会,伯莎·梅 森 和 简·爱 都 经 历 了 相 同 的 考 验 和磨难。归根结底,爱情毁灭了伯 莎·梅森,却成就了简·爱。爱情, 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人性的弱 点和光辉在爱情里显露无疑。我 个人认为,把疯女人和简·爱结合 起来才是简·爱的完美代表。疯女 人 代 表 了 简·爱 内 心 深 处 的 气 愤 和愤怒,并且她以实际行动来缓 解自己内心深处的这种情绪。读 了这部小说你就会发现,疯女人 做 了 简·爱 一 直 想 做 但 未 做 的 所 有事情。
其分的描写 了 伯 莎·梅 森这 个疯 女人。简·爱和伯莎·梅森是女性 形象的两种极端的代表。一方面, 简·爱 充 满 智 慧 ,坚 强 缄 默 ;而 伯 莎·梅森却疯癫无常,感情热烈。 伯莎·梅森是夏洛蒂·勃朗特作品 中的独一无二的人物。疯女人的 意义不仅仅在于她的出现为小说 增添了很多神秘的色彩,成为小 说的一个悬念,同时也在于她身 处的那个社会以及她申述和反抗 能力的缺失。因为她被囚禁在阁 楼里,终日暗无天日,这就给读者 留下了很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根据男女平 等 主 义者的观 点,疯 女人申述和反抗能力的缺失某种 程度上是文学历史上女性文学作 品的缺失。她留下的空白值得我 们填补并且重新审视,同时也可 以看做是她对自己的孤独和与世 隔绝的无声的反抗。
失语的女人——伯莎.梅森之印象
失语的女人——伯莎.梅森之印象《简·爱》是世界文学作品中一部著名的小说。
读者在读这部小说时常常会被女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所折服,于是就自然而然的忽视甚至讨厌伯莎·梅森这个藏在阁楼中的疯女人。
从女性意识角度来看,伯莎与简·爱是同受男性社会压迫的姐妹。
相对于简·爱而言,由于丧失语言功能,伯莎的反抗隐蔽迂回,但却更彻底。
最终两个完全不同的女人在她们自己的反抗和小说的主题中实现了统一。
标签:简·爱;伯莎·梅森;失语的女人十九世纪的英国是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大国,但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妇女的地位。
英国妇女仍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
“嫁人”几乎是唯一向他们敞开的“职业”,而集谦卑、柔顺、牺牲、忘我等品德于一身的“家庭天使”或“高尚淑女”则成为当时理想的女性角色。
简·爱针对当时认为妇女只要做做布丁,织织袜子,弹弹钢琴,绣绣口袋就可以了的观点,大声疾呼:“妇女可以做更多的事,学更多的东西,需要运用她们的才能,需要有一个努力的场地。
”“我不是天使,我就是我自己。
”这句话也成了女权主义者经久不衰的口号。
纵观《简·爱》,到处都渗透着女作家对爱情、自由的渴望和对妇女命运的思考。
作品以“妇女人格”这一崭新的命题,向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挑战。
《简·爱》是一部女性主义作品,通过这部作品,夏洛蒂不只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而是给我们提供了广阔丰富的女性生活图景。
所以在这部作品中,不仅是简·爱,其他女性一样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这里要说的就是小说中一言未发的疯女人—伯莎·梅森。
失语症原指在医学上因大脑左部受伤而造成的言语功能障碍或丧失。
我们这里所说的,当然不是指妇女在生理上受到损伤而导致其言语功能障碍或丧失,实际上,“说不出”,难以说,无从述说自己经验的困境,就是典型的女性失语症。
肖沃尔特曾经说过:“问题不是语言不足以表达女人的意识,而是女人未能得到充分运用语言的手段,故而被迫沉默,或陈述婉约、迂曲。
伯莎·梅森在《简·爱》中不可或缺性论文
浅议伯莎·梅森在《简·爱》中的不可或缺性摘要:伯莎·梅森是《简·爱》中的一个小人物,她常年被关在桑菲尔德庄园的顶楼,经常发出“恶魔般”的笑声,并不断制造袭击,被人叫着“疯女人”。
但伯莎·梅森绝不是一个疯子,她所做的只是在不断的抗争。
也正是因为她的存在和不屈的抗争,增加了这部文学作品的价值。
不管是在结构上还是内容上,她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关键词:伯莎·梅森疯女人抗争不可或缺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发表的小说《简·爱》,犹如春雷般震惊了当时的英国文坛,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历代诸多读者。
小说以回忆自叙的语气,描写了自幼父母双亡的孤女简·爱如何受到她的舅母以及其子女们的歧视和虐待,如何在冷酷而艰苦的慈善学校中成长为一个勇敢刚强的少女,踏入社会后如何尝到了爱情的滋味却又突然遇到惊人的变故,在经过出走、流浪后,终于跟她一直爱恋着的男主人公结合而最终获得了幸福的故事。
毋庸置疑,《简·爱》讲述的是主人公简·爱不断与其命运抗争的一生。
但小说中另外一位小人物,也在和简·爱一样对命运做不屈的斗争,与那个统治她、压迫她的男权社会作斗争。
就斗争的形式而言,她更直接、更彻底。
但可惜的是,她在小说中除了发出那“清晰、呆板而忧郁寡欢”的声响和压抑而低沉的“恶魔般”的笑声外,并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作者对她的描写也是寥寥数语。
但是在桑菲尔德庄园,在简·爱与罗切斯特的恋爱中,她的影子却是无时无处不在。
她就像“囚犯”一样被关在桑菲尔德庄园那暗无天日的顶楼,不时发出那“恶魔般”的笑声,还适时地对宁静的桑菲尔德庄园进行骚扰,这个小人物,这个“疯女人”,就是罗切斯特的前妻——伯莎·梅森。
二伯莎·梅森及其被功利化的婚姻伯莎·梅森是西印度群岛一种植园主的女儿,是一位漂亮的富家小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爱》中疯女人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
内容摘要:小说《简?爱》中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明显受到读者的忽略、漠视甚至误解,但伯莎?梅森作为一个弃妇的代表,同简?爱一起,向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发起攻击,她的存在、她的行动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本文对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这一角色对19世纪的英国妇女的悲惨命运及社会现状的折射,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与理解小说的实质。
关键词:象征意义简?爱疯女人复仇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
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独立的女性形象,尽管她矮小,贫穷,不美丽,但却为了获得自由而和命运做斗争。
很多读者被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浪漫爱情故事所吸引,同时那个自尊自强,纯洁的简?爱也在读者心中扎根常驻。
然而,另一个女性――阁楼中的疯女人伯莎?梅森明显受到读者的忽略、漠视甚至误解。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伯莎?梅森――这个古怪的,可怜的疯女人只是被当做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工具或者是作者“哥特式小说”的证明。
近几年来,关于《简?爱》中的疯女人的象征意义的研究有所发展。
美国
女权主义批评家桑德拉?吉尔伯特以及苏桑?古芭在他们合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中认为伯莎?梅森就是女主人公简?爱的心灵中的阴暗面,就是她一直想抑制的另一个“凶悍”的,秘密的自我。
本文中,我将尽力呈现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以及社会条件,从个人角度来阐释疯女人的象征意义。
一.我眼中的《简?爱》和疯女人伯莎?梅森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是19世纪英国文坛的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不同于传统的女主人公形象,简?爱虽然相貌平平,却自信机警,正直且富有同情心,摈弃了以往女主角的千篇一律的形象。
《简?爱》成功的克服了以往小说的弊端,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成为19世纪英国文坛的经典之作。
疯女人伯莎?梅森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都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她的出现难道仅仅是为了增加小说的神秘色彩以及趣味性吗?我们究竟该怎么定位这个疯女人呢?接下来我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挖掘和剖析疯女人这一形象。
在疯女人出现之前,简?爱的生活平淡无奇,她的个性也显得过于简单。
如果没有疯女人的出现,简?爱将会一直延续她的平淡的生活,恋爱结婚,相夫教子,充其量是一个经济独立的女性。
然而,伯莎?梅森改变了这一切。
她的出现使得简?
爱的形象趋于完美,简?爱内心深处的东西由于她的出现而得以爆发。
从这个角度来说,疯女人的出现完整且丰富了小说结构。
而且,疯女人的失踪使罗伯斯特经历了一连串毁灭性的打击。
疯女人的出现也使得罗伯斯特的形象变得复杂丰满。
而且,从女性角度来说,在那个男权主义盛行的社会,伯莎?梅森和简?爱都经历了相同的考验和磨难。
归根结底,爱情毁灭了伯莎?梅森,却成就了简?爱。
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人性的弱点和光辉在爱情里显露无疑。
我个人认为,把疯女人和简?爱结合起来才是简?爱的完美代表。
疯女人代表了简?爱内心深处的气愤和愤怒,并且她以实际行动来缓解自己内心深处的这种情绪。
读了这部小说你就会发现,疯女人做了简?爱一直想做但未做的所有事情。
二.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
在《简?爱》这部小说里,夏洛蒂?勃朗特把伯莎?梅森描写成一个美丽的女性,不同于以往的是,她内心邪恶,道德败坏。
关于伯莎?梅森的背景描写全部是通过她的丈夫――罗伯斯特先生来完成的。
他单纯地以为伯莎?梅森的疯癫完全是来自于她家族基因的遗传以及她邪恶的本性。
小说呈现的只是伯莎?梅森身体上的疯癫。
婚后四年,她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疯女人,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人们都认为她粗鄙
不堪,脾气暴躁,腐化堕落。
当然这一切都出自罗伯斯特先生之口。
作为一个读者,我们看不到伯莎?梅森疯癫之前的状态,所有一切关于她的事情都是“道听途说”――来自罗伯斯特先生。
伯莎?梅森好像是不存在的,即便存在,也只是以一具躯体,而不是以一个人的形式而存在。
通读这部小说,你会发现,文中用“它”来代替她的地址。
显而易见,对于一个被囚禁了很多年的孤独的女人来说,这是极不公平的。
如果我们撇开罗伯斯特和简?爱的幸福婚姻不说,我们就不难发现,伯莎?梅森才是这桩婚姻的牺牲品。
她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地位,
失去了自由,甚至是失去了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权利。
伯莎?梅森就像是作者内心深处的一个自我,一个一直想做的人。
然而在那个社会,伯莎?梅森却不能以一个真正觉醒的角色出现。
隐藏在阁楼里的疯女人就像一个女巫,一个普通的神话故事,却更像一个白日梦,不仅是因为这个梦一直隐藏在夏洛蒂?勃朗特的潜意识里,同时也因为她可以预见到自己悲惨的命运。
她并没有直接宣告这些,却用一个看似虚无的形象来表现她的意图。
总之,伯莎?梅森这一疯女人形象具有很深远的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
她的经历似乎聚焦了那个社会女性遭受的所有不幸和痛苦。
通过这个疯女人的疯狂的报复行为,作者表达了她对那个社会大男子主义强烈的不满和愤慨。
因此,这个人物反映了对那个不公平的社会的仇恨以及对建立在金钱
和社会地位上的婚姻关系的憎恶。
夏洛蒂?勃朗特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她成功的描绘了简?爱这个人物形象,还在于她恰如其分的描写了伯莎?梅森这个疯女人。
简?爱和伯莎?梅森是女性形象的两种极端的代表。
一方面,简?爱充满智慧,坚强缄默;而伯莎?梅森却疯癫无常,感情热烈。
伯莎?梅森是夏洛蒂?勃朗特作品中的独一无二的人物。
疯女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她的出现为小说增添了很多神秘的色彩,成为小说的一个悬念,同时也在于她身处的那个社会以及她申述和反抗能力的缺失。
因为她被囚禁在阁楼里,终日暗无天日,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根据男女平等主义者的观点,疯女人申述和反抗能力的缺失某种程度上是文学历史上女性文学作品的缺失。
她留下的空白值得我们填补并且重新审视,同时也可以看做是她对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的无声的反抗。
参考文献:
[1]Altick,Richard.Victorian People andIdeas:A Com panion fortheModern Reader of Victorian Literature.New York:Norton,1973.
[2]Bronte,Charlotte.JaneEyre. Oxford:Oxf 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Glen,Heather.Charlotte Bronte:the Ima
gination inHistory.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2.
[4]Sandra M.Gilbert and GubarSusan.A Mad Woman in theAttic. 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 1979.
[5]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
[6]于洪英.西方文学的文化性格[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7]朱虹.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J].外国文学评论,1:88-92,1988.
李倩,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