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中的物候知识
名词解释 咏物诗
名词解释:咏物诗引言在文学创作中,咏物诗是一种通过描述和赞颂物体来表达情感、思想和美感的文学形式。
咏物诗的创作主题可以是任何物体,包括自然界的景色、动物、植物,以及人造物品等。
通过对物体的细腻描写和赋予其意义,咏物诗能够唤起读者的感官体验,增强情感共鸣,并引发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物体之间的关系的深入思考。
物体形象的细腻描写咏物诗以物体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物体的外观、形态和特征。
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诗人可以将物体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对物体产生直观的感知。
例如,在咏物诗《月亮》中,诗人可以通过描绘月亮的光辉、圆满和清冷来表达对月亮的敬畏和赞美。
物体象征意义的赋予咏物诗不仅仅是对物体的直接描写,更重要的是通过赋予物体象征意义来传递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物体在咏物诗中可以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在咏物诗《蔷薇》中,蔷薇可以象征着爱情的美好与短暂,通过对蔷薇的描绘和赋予象征意义,诗人可以表达对爱情的讴歌与思考。
咏物诗的情感共鸣咏物诗通过对物体的细腻描写和赋予象征意义,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诗人通过咏物诗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触动读者的心灵,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涌起共鸣和共情,进而引发对于自身情感和生活的思考。
通过和物体在情感上的共鸣,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生命、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从而产生更深入的思考。
思考物体与人的关系咏物诗不仅仅是对物体的描写和表达,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物体的描述和象征意义的赋予,引发对于人与物体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咏物诗使读者重新审视物体,并通过审视物体反思人与物体的关系。
读者在咏物诗中对于物体的感知和思考也可以促使其思考自身与物体的关系,进而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物体之间的联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结论咏物诗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通过对物体的细腻描写和赋予象征意义,展现了诗人对于物体的独到观察和思考。
咏物诗通过传达情感和思想,引发读者的共鸣并促使其对于自然、生命和人与物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
咏物诗常见意象及情感
咏物诗常见意象及情感
咏物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常常通过对物品的描
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咏物诗中,常见的意象包括花、树、鸟、云、水、月、风等自然界的事物,以及琴、剑、壶、杯、镜等
日常用品。
这些意象往往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反映了诗人对生活、情感和人生的思考和体验。
花是咏物诗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可以代表美丽、纯洁、坚韧
等多种情感。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雄鹰
的描写,表达了对壮丽景色和远方的向往之情。
这种情感通过对鹰
这一意象的塑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另外,咏物诗也常常通过对日常用品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
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楼的描写,表达了
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之情。
总的来说,咏物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常见的意象包括自然界的事物和日常用品,这些意象往往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反映了诗人对生活、情感和人生的思考和体验。
(完整版)咏物诗常见意象
常见意象:1、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常被诗人自喻,以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淡泊的气质,顽强不屈的节操。
(生长环境:清幽,绝俗,苦寒)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唯有香如故。
”2、竹:亭亭而立,节节而高。
常被喻为贤才,以表达正直、不屈的品性。
如《严郑公宅同咏竹》“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浮云长。
”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比喻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隐士君子3、菊:凌霜自行,不趋炎附势,生性淡泊,是隐者的象征。
诗人或托菊表达对其的喜爱,如《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或者诗人以菊自况,通过菊的高洁、幽香的品质,表达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宋人常常将木芙蓉与菊花并称。
晏殊:“数枝金菊对芙蓉,摇落意重重。
”欧阳修:“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张耒:“空山寂寂何所有?晚菊芙蓉相对幽。
”菊以陶渊明为知己,木芙蓉就与菊花一样,成为隐逸高洁的象征。
4、松柏:是中国士子坚贞心志的人格典范。
《论语·泰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杜荀鹤《小松》。
5、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芳草自怜,淡泊高洁。
喻高洁美好的品质。
兰途——美好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如李白《古风》“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怀才不遇)6、牡丹:娇艳多姿,雍容华贵,喻富贵吉祥美好。
欧阳修“天下真花独牡丹”。
7、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也可喻“离情”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8、莲花(荷花):冰清玉洁,喻君子。
(“莲”谐音“怜、恋”,乐府诗《采莲曲》)9、红豆:相思。
古诗分类讲解(二) 咏物诗
古诗分类鉴赏(二)咏物诗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二、咏物诗的特点:1、从描写对象上看,咏物诗中往往只有一个主体对象,并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
2、从表达手法上来说,常常采用象征或以物喻人的方式。
三、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一)咏物抒怀类: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1、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
例如: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
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
“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
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
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
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
“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
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
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首诗歌中的“菊”,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咏物诗鉴赏要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一、概念解说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物与景: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与情: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构思上——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三、咏物诗分类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点蜡烛去欣赏花。
将海棠比拟为美人,写出了海棠的娇艳妩媚,深切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⑵托物言志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寓情于物,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咏物诗鉴赏
常见类别及相关主题
(一)客观咏物类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多表达诗人健康 高雅的审美情趣或对自然之物的喜爱。
(二)托物寓意,别有寄托
例1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借物讽世——借助诗歌中物象,批判社会丑恶
现象。
(二)托物寓意,别有寄托 例4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借物说理——借助诗歌中物象,表达某种人生
感悟、生活哲理。
咏物诗常见主题
(一)客观咏物,抒咏物之情
(二)托物寓意,别有寄托
咏物抒怀
托物言志 借物讽世 借物说理
诗歌复习专题之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的特点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咏物诗的特点
1、从描写对象上看,咏物诗中往往有 一个明确的主体对象,并主要描写此物 的特点,诗歌也常以所咏对象为题。
2、常常采用象征、比喻、托物言志的 方式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借菊花表达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志向追求
托物言志——借助诗歌中的物象,表达诗
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人格追求。
(二)托物寓意,别有寄托 例3
咏物诗知识点大全
咏物诗知识点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的实质是咏人、咏怀、咏世象。
在内容上,它的描写对象往往是动物、植物、矿物、器物、山川地理事物。
一句话,是“物”而非“人”。
在艺术上,它常常采用“兴”的手法,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连类而及,托物咏志。
在修辞上,或将人拟物,或将物拟人。
在咏物诗中,不同的事物往往寄托着不同感情。
下面为大家例举一些常见事物。
一、常见咏物诗的特点:1、形式特点:a、标题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b、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拟人、象征等手法;c、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2、内容特点:(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郭震之《莲花》,其以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比拟将莲花之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莲花(唐·郭震)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
如韩愈之《芍药》,其诗比拟生动,借物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之基本特征:芍药唐·韩愈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
如王维之《辛夷坞》,其借深谷中自开自落的辛夷坞来寄寓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且表明作者孤芳自赏之性格:辛夷坞唐·王维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如元稹之《菊花》,其诗理趣浑然,精巧可爱,说明物候对繁花之影响,菊开花于秋,而秋后无花可赏,故作者“此花开尽更无花”是真正爱菊之原因: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咏物诗的特点
咏物诗的特点一、什么是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的生活情趣。
古人很喜欢咏物。
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2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7首。
咏物诗最多的在晚唐时期。
二、咏物诗描写对象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三、主要特点1.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 [1]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如:古诗中虞世南的《咏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等咏物诗。
又如左河水的《咏棉花》:“不恋虚名列夏花,洁身碧野布云霞。
寒来舍子图宏志,飞雪冰冬暖万家。
”短短四句托物言志特征明显。
2.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无论是余石南想表达纯洁,罗想表达怨恨,还是李商隐想表达孤独,都不直白,都是通过塑造蝉的形象来表达,不生硬直白,能让人产生生动的想象力。
写诗一定要注意形象思维,要生动。
只有这样,它才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报告或论文。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诗歌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特点。
3.形象思维都是经过理性思维烛照过你要知道你想通过一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内涵。
怎样才能在形式上表达出这样的思想内涵,用的是什么样的思路和规则?这也离不开理性思考。
当然,这种思考有些是下意识的。
写诗不仅要有诗感,还要掌握写作要领,熟悉诗歌内容本身的规律和文本的要求。
只有理性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在形象中更好的感受和表达自己。
4.诗都是物情交融的产物以上三首诗都是写蝉的,都是抒发情怀的。
虽然有的是直接表达,有的是曲折表达。
古代咏物诗中的物象与物性
古代咏物诗中的物象与物性以动植物作为题咏对象是古典诗词中的一大景观。
诗词中对动植物的吟咏不仅仅局限于其自身的物貌、物声、物色、物味等特性,而且以其作为审美客体,在对物的描绘中融入诗人自身的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给予物以某种审美评价,并以之来言情明理,抒发诗人的情感,寄托诗人的理想。
然而作为咏物诗审美主体的诗人,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个人遭遇及其思想人品等方面不尽相同,给诗人带来不同的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审美情绪和审美心态。
这种个人感受观照下的物象,常常因更多地受到诗人主观因素的制约而影响对其内在属性(物性)的把握。
因此一些诗人的咏物诗中所描绘的动植物的物象便往往与其本身的物性不相吻合。
就其情形而言,大致有以下两种:第一种褒物贬绘,即诗词中出现的动植物,其自身具有对人类有益的某种物性,只因其物象的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物貌丑陋凶恶,或物鸣凄厉诡怪,或物色晦涩难看等,引起诗人视觉或听觉等直观感受的不满乃至憎恶。
而这种不满乃至憎恶又影响了诗人的审美情绪和审美心态,从而导致了诗人对其物性理解的偏差,以致于以偏概全地对其大加贬斥进而以之来影射某些丑恶的人或事。
如禽鸟中的鸭,本是猫头鹰中的一种,善于捕食对农作物有害的鼠类,但因其相貌凶恶,叫声凄厉而被古人视为恶鸟,并常用来比喻恶人。
《诗?大雅?瞻仰》云:“熬厥哲妇,为枭为鸱。
”这里的“枭鸱”便是用来比喻商纣王宠妃褒姒的言语恶毒。
王安石在七律诗《鸠》中这样写到:“依倚秋风气象豪,似欺黄雀在蓬蒿。
不知羽翼青冥上,腐鼠相随势亦高。
”在这首诗中,王安石把自己对鸱相貌、鸣声的憎恶进一步扩展至对鸱本性的贬低,认为其能飞翔于高空显示自己淫威的原因,只不过凭借秋风的力量;认为鸱本性卑劣肮脏,终日乃“腐鼠”相随。
蝙蝠,以捕食害虫为生,因其外形颇似老鼠,而被古人所鄙视。
“伏翼昏飞急,营营定苦饥。
聚蚊充口腹,生汝亦奚为?”(宋朝范成大《蝙蝠》)这里诗人将蝙蝠捕食害虫的行为讽刺为为己之私而营营求利。
咏物诗鉴赏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咏物诗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 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 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二、咏物诗的特点
以物象为题,如《小松》《 1、 形 子规》 式 标 咏(题、赠、赞)+物象,如 志 《咏梅》《咏柳》 2、咏物诗中常见的意象 岁寒三友:松、竹、梅(高洁)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虞世南原是前朝旧臣,入唐后以文 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 直孤傲,不合于世。 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诗中描绘一只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它 的头部的触须像下垂的冠缨,它饮着清 露,蝉声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
诗人写蝉是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 诗人自己的自况,喻指诗人生性高洁自 立,虽处显赫之位,却生性高洁自立, 决不凭借外在势力。
艺术手法
寄托的情与志
主要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其他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衬托、双关等。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 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 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判别特征: 主题: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声色形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 所处环境等) (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 寒荒凉。
黄巢诗: 1、事物特征:在百花凋谢后,菊花盛 开,香透长安。 2、所言之志:抒发了自己的凌云 壮志,不甘为人下的远大抱负。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 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 使心伤。
咏物诗鉴赏课堂PPT
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
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
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
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
洲.
(1) 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 好?为什么?
答:好,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 表现了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
20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移情世外, 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种悲壮之情在诗 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 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 作喻 ,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 “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 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概念理解:
(1)咏物诗: 客观的“物”(山 特点 (形态、色彩
借描写 川河岳、草木虫鱼)的__或__其__所__处__的__环__境__) 表达 诗人理想_、__志__向__、__情__怀。
(2)主要的写作技巧 托物言志 。
1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徒 ③玄鬓,指蝉
高唱、难飞
高洁的品性、
政治上不得意
11
5、表达喜好和兴趣的。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 花。
花中最后凋谢
对菊花的喜爱
12
6、借事物讽喻的 金钱花 罗隐 占得佳名绕树芳, 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 应被豪门尽劚①将。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侯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侯一、导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
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尤其是唐宋诗词中,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生观念、价值取向,同时也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环境、自然现象的描绘。
这些描绘自然的诗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古代气象、物候的重要资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二、教学目标:1、理解物候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理解唐宋诗词中物候现象的意义和价值。
3、培养学生从古典文学中挖掘科学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物候概念及影响因素: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物候。
物候是指自然界中植物、动物、气象等自然现象的周期性变化现象。
这些变化现象与季节、气候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唐宋诗词中,许多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绘,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影响物候的因素。
影响物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等。
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不同地区的物候现象有所不同。
此外,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物候产生影响。
2、唐宋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在唐宋诗词中,物候现象的描绘非常普遍。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就反映了植物的周期性生长和枯萎现象。
而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则描绘了风雨对植物的影响。
此外,唐宋诗词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动物迁徙、气象变化等物候现象的描绘。
这些描绘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气象、物候的重要资料。
3、物候现象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唐宋诗词中物候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这些信息对于我们了解历史、研究古代文化、探索自然规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通过对物候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和生命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责任。
生物古诗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物古诗知识点归纳总结古人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常常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达。
在古代,生物古诗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通过描绘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的形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表达了古人对生物世界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本文将对生物古诗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动物类古诗 1. 描述动物外貌特征:古人常通过描绘动物的外貌特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察,如《白鹭》中“白鹭晴来一片云,青天如洗后楼门”描绘了白鹭的纯洁和高雅。
2. 描绘动物的生活习性:古人观察到动物的生活习性,通过诗歌来表达,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描绘了野鹤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 比喻动物的特质和性情:古人常通过比喻动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鸡鸣》中“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通过比喻鸡的勇敢和坚韧来表达对春天的期盼。
二、植物类古诗 1. 描述植物的四季变化:植物随着四季的更替而经历不同的变化,古人用诗歌来描绘这些变化,如《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繁花似锦的景象。
2. 比喻植物的生命力和坚韧性:植物的生命力和坚韧性常常被古人用来比喻人的品质和境遇,如《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中“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通过比喻菊花的坚韧和不屈精神来表达对境遇的抱负和追求。
3. 描绘植物的芳香和色彩:古人对植物的芳香和色彩也有着深深的感受和喜爱,如《秋夕》中“銮舆千乘过,藻井何高啊!荐福别君辈,松柏是神家。
”通过描绘菊花的香气和翠绿色来表达秋天的美好和丰收的喜悦。
三、其他生物类古诗 1. 描绘昆虫的特点和行为:昆虫是古人常用的描写对象之一,通过描绘昆虫的特点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如《题临安邸》中“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通过描绘蜜蜂采蜜忙碌的景象来表达邸宅的繁华和生活的美好。
咏物诗鉴赏指导qin
古人云:“一枝一叶总关情”
“歌诗合为情而发”。
咏物诗常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
咏物诗的目的不在“物”,而在“情 “物”只是一个载体。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 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 法。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自怜结束小身材, 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 万人头上一声雷。
对象:爆竹 特点:小身材,芳心、寒一物为描 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①诗歌是抓住子规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子规》诗中抓住子规“冤亡”和“年年啼血” 的特点来写。
这是咏柳寄慨之作,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诗人年轻 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 的春柳。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 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 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 悲凉心境) (主旨)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
一生开落任东风。
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
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⑴耐寒开花 拟人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吕诗描写的木芙蓉逍遥闲适,任由风吹 雨打,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
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 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木芙 蓉是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 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 生机。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 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 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 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 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 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 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 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描绘的是草的生命周期,草一年四季生长,经历了枯荣交替,然而即使草被野火烧焦,只要有春风吹来,草就可以重生。
诗词中涉及的生物知识不仅包括植物,还有动物、昆虫等。
以下是一些例子:1.《庐山谣》:“庐山谷中道,独行客自娱,谷口依草木,行径如烟雾。
”这首诗中描绘的是庐山的山谷景色,其中草木生长茂密,形成了独特的雾气效果。
草木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护生物圈的平衡。
2.《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中提到的“地上霜”,指的是一种气象现象,也是一种生物现象。
霜是指在温度降至零度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冰晶,附着在地面、建筑物等物体表面的现象。
此时,一些植物和昆虫也会被冰晶所覆盖。
3.《观书有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中的“秋霜”,也可以指植物上的霜,即霜降之后,植物表面出现的水晶状结构。
这些水晶状结构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十分美丽。
4.《赤壁怀古》:“群鸟何来哀,故国空余恨。
云物一何翠,江山暗复明。
”这首诗中的“群鸟”,指的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生物,鸟类。
鸟类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种子散布、食物链的建立和繁殖生态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5.唐代李白的《将进酒》:“衣裳已成陈迹,肌肤如雪皎洁。
花发摇落水纹闲,月明直到晓。
”这首诗中的“花开摇落”,指的是春夏之交,一些花卉因受阳光、风雨等因素影响而先开花,后花落。
同时,月光照射下的花朵和草地也会呈现出水纹状,别有一番美景。
6.唐代白居易的《拟行路难》:“平生不喜武陵人,独爱卢山谷口云。
江南江北本无云,似此如彼何足论。
”这首诗中的“云”,指的是天空中的云朵。
云朵的形态千变万化,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含义,是天气变化中的重要指标。
同时,云朵也作为自然美景,为各位诗人提供了灵感。
咏物诗鉴赏要诀_诗词鉴赏
咏物诗鉴赏要诀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中华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
但要做到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
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首先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
那么,什么叫做“不即不离”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
例如,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曰:“东坡《水龙吟》起句云:‘似花还似非花。
’此句可作全词,盖不即不离也。
”也就是说,苏轼在咏杨花的同时,也在咏思妇,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达到“物我一境”的最高境界。
词中的杨花像是很有情意,能万里随梦寻郎,能化为浮萍,还能变成离人泪;而词中的思妇“愁绪满怀无着处”,梦中万里寻郎“不得到辽西”,又“无计留春住”,梦醒后“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咏物与抒情所似水中着盐。
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此词曰:“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词,才之不可强也如是。
”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杜甫、崔涂的咏孤雁诗,姜夔的咏蟋蟀词,林逋、陆游、姜夔的咏梅诗与词,于谦的咏石灰诗,郑板桥的咏竹诗等,也都属于这类精品,不可不细心研读,以求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我们即以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这样一道练习题:“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思考时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石灰的同时,也在咏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然后才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展示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坦荡的胸襟。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咏物诗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咏物诗【—第一天语文总结之咏物诗】,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
咏物诗的特点是以物抒发意志或以物抒发感情。
刘熙载在《艺术概论》中说:“咏物就是咏心,其中有我。
”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本文以余世南的咏蝉诗、罗斌旺的狱中咏蝉诗和李商隐的咏蝉诗为例,分析了咏蝉诗的特点。
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无论是于世南想要表达高洁,罗斌旺想要表达委屈,还是李商隐想要表达古青,他们都不是直截了当的。
它们都是通过塑造蝉的形象来表达的,并不直截了当,能让人产生生动的想象力。
写诗,必须注重形象思维,必须写得鲜活生动,只有这样,才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报告也不是论文。
形象思维受到理性思维的启发想通过一首诗表现什么样的思想内涵,作者是应当明白的。
在形式上怎么才能表达好这样的思想内涵,用什么样的构思和章法安排,这也离不开理性思想。
当然,这样的思维,有些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
写诗不仅要有诗的感觉,还要掌握写作的要领,熟悉掌握诗歌内容本身的规律和文本要求。
只有当我们理解和理性地理解时,我们才能更好地在形象中感受和表达。
诗都是物情交融的产物以上三首诗都是关于蝉的,表达了它们的感情。
虽然有些是直接的表达,有些是曲折的表达。
总结:咏物诗,必须有物,没有物就称不起咏物诗。
但只简单写物不行,还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灵魂。
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写的物就会苍白无力。
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诗中的物候知识
梅花
[北周]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提示:当农历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梅花应该凋残了。
不相信今年入春已很久了,梅花还没有开放,于是都来雪里寻梅。
树枝摇动,挂在树上的冰凌也坠落下来,伸出手攀看高处的梅枝感到非常寒冷。
如果早知天寒寻梅而不得,该多穿一点衣裳,现在徒然受寒,真令人懊悔。
诗人原居南方,梅花开得较早,留仕北朝后,居住北方,仍然在腊月下雪天去寻梅,哪知花还没有开,却饱受了冰雪严寒之苦。
看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差异比较明显。
竹下残雪
[唐]罗隐
墙下浓阴对此君,小山尖险玉为群。
夜来解冻风虽急,不向寒城减一分。
提示:墙下竹子的浓阴里有一片残雪,而高险的小山上为白雪环绕。
夜里解冻的东风虽然很急,但环境的严寒酷冷却一点也没有减。
“墙下”与“小山”空间相错落,“浓阴”与“玉”色调上相映衬,形象地反映了高下差异会影响物候现象。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提示:曾经追逐东风,犹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原中游玩。
怎么会到深秋的季节,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
象了。
诗歌从盛春到暮秋,写柳的季节变化,反映随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这便是物候知识。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自由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