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社会批判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社会批判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从《达洛卫夫人》中的两条看似平行的叙事线索出发,分别通过对“孪生型”人物克拉丽莎·达洛卫和史密斯·赛普蒂莫斯的分析,理解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当时战后英国社会的批判及其作品中意蕴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达洛卫夫人》社会批判“孪生型”人物现实意义

一、理智下的挣扎

《达洛卫夫人》描写的是议员夫人—克拉丽莎·达洛卫一天的活动过程。伍尔夫的批判精神首先围绕克拉丽莎对爱情和婚姻的选择态度展开。彼得·沃尔什和克拉丽莎年轻时曾是一对恋人,他们彼此相爱,情趣相投,甚至“总是不必交谈便能息息相通”。然而,由于社会偏见和习俗的影响,出于对财富、地位、世俗等对婚姻的决定意义的考虑,克拉丽莎拒绝了彼得的求婚,转而嫁给了更符合“社会标准”的理查德·达洛卫。

而与萨利·赛顿产生的巨大隔阂也意味着克拉丽莎曾经向现实与社会规范做出的又一次妥协。作为女权运动的先驱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她的作品中均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她的女权主义思想,《达洛卫夫人》这部作品也不例外,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萨利·塞顿这一人物形象就是伍尔夫“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克拉丽莎的性格特点。

从克拉丽莎对爱情和婚姻的选择态度不难看出,克拉丽莎的整个人生都是社会道德和规范的指导下做出的“适当”选择。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如今她是达洛卫夫人,甚至不再是克拉丽莎,而是理查德·达洛卫夫人。”达洛卫夫妇表面相敬如宾,实则形同陌路,毫无精神和情感的交流,“她无法与丈夫分享她的内心”,剩下的只是越来越窄的床;她走在街上,看着出租车时,“总有一种自己是远远地、远远地独自在海上的感觉”,生活于她是无意义的、孤独冷漠的,而她只是一个旁观者。她感到“生命深处的源泉被蜡封住了”,“即使生活一天也是极其危险的”。传统道德标准下“令人欣羡”的婚姻,其本质不过是精神世界的一片空洞虚无,伍尔夫的批判意义不言而喻。

二、疯狂下的抗争

伍尔夫曾在自己的日记中提到:“我要描述生与死,理智与疯狂;我要批判当今的社会制度”。如果说伍尔夫通过达洛卫夫人及其所在的上流阶层所表达的批判意义还相对含蓄的话,那在史密斯·赛普蒂莫斯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伍尔夫则对当时的英国社会进行了尖刻的批判。

史密斯·赛普蒂莫斯是小说展开的另外一条主要线索。在整部小说中,赛普蒂莫斯集中反映了伍尔夫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在战争开始前,赛普蒂莫斯是个年轻诗人,腼腆、内向,对生活抱有热情、充满希望。战争爆发后,他怀着一颗纯洁的心第一批自愿奔赴战场,他到法国作战,为了“拯救”英国。然而,当他来到血腥的战场,面对的却是人类残酷的自相残杀。面对着残酷的现实,自身背负的道德体系顷刻崩塌,赛普蒂莫斯在战争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对现实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情感体验的能力。甚至,当他的好友埃文斯在意大利牺牲时,他显得无动于衷,甚至没有看作一场友谊的终止,反而庆幸自己能泰然处之,颇为理智。战争“教育”了他,他在战争中得到了晋升,并预料到自己会活下去,而最后一批炮弹也真的没有击中他。他娶了一位意大利女孩,却惊恐地发现自己失去了感觉的能力。他食不知味,就连少年时代对语言的陶醉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患了

“弹震症”,神经已变得不正常了,甚至有了自杀的倾向,最后也真的自杀了。在赛普蒂莫斯的整个意识流的过程中,社会的黑暗、战争对人性无情地摧残得到了最深刻地揭露。

三、“孪生型”人物

整部小说中,伍尔夫通过理智与疯狂两种视角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表达她对战后英国社会的批判态度。小说由两条平行线索分别展开,两个中心人物—达洛卫夫人和史密斯·赛普蒂莫斯看似全无交集,只是由达洛卫夫人在晚宴上得知了这个青年人的死讯。实际上二者在灵魂上的相似性和互补性才是小说真正的内在联系。伍尔夫就曾在介绍这部小说时说:“赛普蒂莫斯这个角色,是克拉丽莎的‘孪生型’”。二者都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历着人性,承受孤独,探寻生命的价值所在,渴望生命的存在意义在交流和联系中得到完整。面对生命的中心,达洛卫夫人每天被无聊的闲谈折磨、淹没,每天都在腐败、谎言与闲聊中虚度。而赛普蒂莫斯用死亡捍卫了生命这个中心的完整与独立。因而,在听到赛普蒂莫斯的死讯后,达洛卫夫人被深深震撼,她仿佛意识到她与赛普蒂莫斯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不知怎地,她觉得自己和他很像—那自杀了的年轻人”。她与赛普蒂莫斯一起经历了灵魂的死亡,并从中获得新生。她从中领悟到“死亡乃是一种挑战,一种拥抱”,因而获得了生存的力量,重新振作精神后再次回到了宴会的宾客中,鼓起了“照样生活下去”的勇气。

四、现实意义

伍尔夫对人类复杂人性的精准把握,使她的作品即使放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今社会,当代人同样面临着伍尔夫作品中所反映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在当下社会,人际关系冷漠、社会公信力降低、恶性事故频繁发生等等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都在对我们当下社会的道德标准进行着拷问,都提醒着我们在急功近利的物质社会里,保证精神文明健康发展,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保有一片净土,是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精神的独立、生命价值的完整统一应该成为人们永远的追求!

参考文献:

[1]Sue Roe, Susan Sellers. Virginia Woolf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91.

[2]弗吉尼亚·伍尔夫. 达洛卫夫人[M]. 孙梁苏美,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Gina Wisker. 伍尔夫到灯塔去[M]. 宋应财,译.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