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生物【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莆田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生物
【含解析】
必修一第五第六单元必修三第一第二单元
一、单选题
1.与无氧呼吸相比,有氧呼吸特有的是
A. 有CO2的生成
B. 有机物彻底分解
C. 有能量的释放
D. 有NADH生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或者二氧化碳和酒精;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的过程。
【详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有CO2的生成,A错误;有氧呼吸有机物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有机物不彻底分解成为酒精或乳酸,B正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有能量的释放,C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有NADH生成,D错误;故选B。
【点睛】对于不同细胞呼吸方式的产物的比较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关于微生物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硝化细菌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B. 乳酸菌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C. 破伤风芽孢杆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受到抑制
D. 酵母菌产生C02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虽然没有线粒体,但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乳酸菌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只有约30%的能量转化储存在ATP中,其余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B正确;破伤风芽孢杆菌为厌氧细菌,适宜生活在无氧环境中,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受到抑制,C正确;
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02,场所在线粒体基质,又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02,场所在细胞质基质,D正确。
故选A
3.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A. 可直接用于细胞各项生命活动
B. 转移过程与物质的变化同时进行
C. 大部分转移到ATP中,少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D. 可以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量,在代谢反应中循环利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中的能量利用率 1mol葡萄糖在体内彻底氧化分解和体外燃烧都能释放出2870kJ能量,但是体内氧化分解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约38molATP),其余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式,以维持体温的恒定;葡萄糖有氧分解时,能量利用率为40.45%左右,还有59.55%左右的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
【详解】A、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只有转移到ATP中后,才可直接用于细胞各项生命活动,A错误;
B、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有少部分转移到ATP中,其过程与物质的变化同时进行,B正确;
C、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只有34.05%左右转移到ATP中,C错误;
D、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只有转移到ATP中后,才可以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量,在代谢反应中利用,且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A.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抑制厌氧菌的繁殖
B. 稻田需要定期排水,可避免水稻幼根因缺氧产生乳酸导致变黑、腐烂
C. 花盆土壤板结,需要及时松土透气,以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D. 种子在低温、低氧、干燥环境中,可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厌氧菌的大量繁殖,A正确;
B.稻田要定期排水,否则水稻幼根会因缺氧产生酒精而腐烂,B错误;
C.板结的土壤氧气含量少,及时松土透气,增强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以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C正确;
D.种子在低温、低氧、干燥环境中,既可降低有氧呼吸,也可降低无氧呼吸,进而减少有机物消耗,D正
确。
故选B。
5.研究发现,冬小麦在秋冬受低温袭击时,呼吸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持续的冷害使根生长迟缓,吸收能力下降,但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明显的提高。
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 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不利于抵御寒冷
B. 低温持续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影响可溶性糖合成淀粉
C. 低温使细胞内结合水含量降低,自由水含量增加,以适应低温环境
D. 低温使根细胞呼吸减弱,使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能力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冷害初期,呼吸速率先升高,释放能量增加,有利于抵御寒冷;但持续冷害,会使呼吸减弱,供能不足,导致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矿质离子的能力下降;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对可溶性糖消耗减少,使得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明显的提高。
【详解】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释放能量增加,利于抵御寒冷,A错误;
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使细胞呼吸减弱,而氧化酶与可溶性糖合成淀粉无关,B错误;
低温使细胞内结合水含量增加,自由水含量降低,细胞液浓度上升,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C错误;
低温使根细胞呼吸减弱,提供能量减少,导致细胞吸收矿质营养能力下降,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呼吸速率增强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更多的能量,但是长期低温会导致酶的活性较低,呼吸速率降低,影响细胞的供能。
6.下图为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类型实验装置。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装置1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表示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
B. 若装置2的红色液滴不移动,则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C. 若装置1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不动,则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D. 若装置1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右移,则说明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装置1中NaOH吸收了CO2,所以测定的是O2的吸收量,因此能判断有氧呼吸的强度。
当液滴不动,则无O2释放,表明没有进行有氧呼吸;当液滴向左移动,则吸收了O2,进行了有氧呼吸。
装置2中当红色液滴不动时, O2的吸收= CO2的释放,表明没有进行无氧呼吸;当红色液滴向右移动时, CO2的释放大于O2的吸收,表明进行了无氧呼吸。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装置1的红色液滴向左移动的体积就是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的O2体积,A正确;
装置2中红色液滴不移动,只能表明装置中二氧化碳量不变,说明酵母菌没有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
根据以上分析,若装置1的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的红色液滴不移动,则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若装置1的红色液滴左移(进行了有氧呼吸),装置2的红色液滴右移(进行了无氧呼吸),则说明酵母菌既进行了有氧呼吸也进行了无氧呼吸,D正确。
故选B
7.将置于阳光下的盆栽植物移至黑暗处,该植物叶绿体中所发生的变化叙述错误的是()
A. O2产生停止
B. CO2的利用率降低
C. ATP的生成停止
D. 短时间内C3减少,C5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还原氢和ATP;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是指三碳化合物被还原氢还原形成有机物、五碳化合物,暗反应消耗光反应的产物,为光反应提供ADP、Pi、NADP+,促进光反应进行。
【详解】A、没有光照,光反应停止,O2产生停止,A正确;
B、由于光反应停止,不再产生[H]和ATP,所以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减弱,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固定,导致CO2的利用率降低,B正确;
C、没有光照,光反应停止,叶绿体内ATP的生成停止,C正确;
D、移至暗室,导致光照强度减弱甚至没有光照强度,进而直接影响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H]和ATP的不再产生,导致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减弱,C3消耗和C5生成的量减少,但是由于二氧化碳浓度不变,短时间内C3生成量和C5的消耗不变,综上所述,短时间内C3增加,C5减少,D错误。
故选D。
8.关于叶绿体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叶绿素a和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B. 绿叶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同
C. 利用纸层析法可分离4种叶绿体色素
D. 无水乙醇提取
的叶绿体色素不能吸收光能【答案】D 【解析】【分析】(1)叶绿体色素提取色素原理是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分离色素原理是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2)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橙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详解】A、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A正确;
B、叶绿体中叶绿素含量为3/4,类胡萝卜素含量为1/4,B正确;
C、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可用纸层析法对其进行分离,C正确;
D、乙醇提取的叶绿素只要结构没有被破坏,仍是可以吸收光能的,D错误。
故选D。
9.某学生进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离实验时,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B. 研磨时未加入SiO2
C. 研磨时未用无水乙醇提取
D. 实验选择了黄色叶片为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提取绿叶中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丙酮)、SiO2、CaCO3,其中无水乙醇(丙酮)的作用是提取色素,SiO2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CaCO3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
分离色素时,用层析液,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越快,距点样处越远。
距点样处的距离由近到远的色素依次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详解】图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很少,可能是研磨时未加入CaCO3破坏了叶绿素类物质,或者叶片变黄,因为与类胡萝卜素相比,叶绿素类更易受到破坏,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萨克斯利用饥饿处理过的植物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淀粉
B. 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为材料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C. 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 和CO2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来自水
D. 卡尔文用14C 标记CO2发现了C 的转移途径是CO2→C5→(CH2O)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A、萨克斯利用饥饿处理过的植物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正确;
B、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正确;
C、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来自水,正确;
D、卡尔文用14C标记CO2发现了C 的转移途径是CO2→C3→(CH2O),错误。
故选D。
11.如图所示,原来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移至光下后,CO2的吸收量发生了改变。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 曲线BC段表示绿色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C. 在B点显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
D. 整段曲线表明,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曲线纵坐标CO2的吸入量表示绿色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详解】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A错误;曲线BD段表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小于光合作用速率,B错误;B点显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C正确;整段曲线表示,随光照强度的递增,光合作用增强,D错误。
故选:C。
12.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体积越小,表面积也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
B. 原核细胞只能通过无丝分裂增加数目
C. 人的红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蛙的红细胞能进行无丝分裂
D. 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也导致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受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限制②受细胞核控制范围限制.
2、真核细胞分裂方式: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详解】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高,A错误;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B错误;人的红细胞为分化细胞不能发生细胞分裂,蛙的红细胞能进行无丝分裂,C错误;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也导致细胞不能无限长大,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正确理解次知识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3.植物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中期有16个着丝点,则该植物细胞在下一时期染色体数、姐妹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依次是 ( )
A. 16、32、32
B. 32、32、32
C. 32、0、32
D. 16、0、32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特征:着丝点在赤道板上,染色体的形态、数目较清晰,适合观察染色体的特征。
【详解】有丝分裂中期含有16个着丝点,说明含有16条染色体,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为32条,姐妹染色单体消失,此时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故有32个DNA分子。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该题的易错点:题目描述的是中期,需要考生注意问题是问的下一时期即后期相关物质的数目。
14.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
②制片之前要通过漂洗洗去染料,便于显微镜下观察
③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分散开,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
④视野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最多.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①正确;
制片之前要通过漂洗洗去染料,便于染色,②错误;
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分散开,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③正确;
由于分裂间期时间长,所以视野中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④错误。
故选A。
15.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
A. 基因组的改变
B. 原癌基因的突变
C. 基因选择性表达
D. 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据此答题。
【详解】A、细胞分化后,细胞中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因此基因组不变,A错误;
B、原癌基因的激活是细胞癌变的原因,不是细胞分化的实质,B错误;
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
D、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变化是细胞分化的结果,而不是细胞分化的实质,D错误。
故选C。
16.下列能为“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观点提供直接证据的是
A. 壁虎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
B. 蜜蜂的未受精卵细胞发育成雄蜂
C. 用体外培养的皮肤治疗烧伤病人
D. 小鼠肠上皮细胞增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详解】壁虎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属于器官的再生,是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能力,并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未受精的卵细胞能够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体现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B正确;用体外培养的皮肤治疗烧伤病人属于动物细胞培养,没有把细胞内所有的遗传信息表达出来,C错误;小鼠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属于动物细胞培养,没有把细胞内所有的遗传信息表达出来,D错误。
【点睛】判断细胞的全能性的实现关键要抓住是不是单一细胞发育成为一个完整生物个体。
17.将胡萝卜的根细胞进行组织培养,可培育成幼苗。
该过程不涉及()
A. 受精作用
B. 细胞分裂
C. 细胞分化
D. 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1.从胡萝卜植物体中获取韧皮部细胞,经过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2.愈伤组织再分化成胚状体;3.胚状体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
【详解】A、将胡萝卜的根细胞培养成幼苗的过程属于无性生殖,没有精子卵细胞的产生及受精,不涉及受精作用,A符合;
B、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B不符合;
C、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进行了组织、器官的分化,C不符合;
D、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就是细胞的全能性,D不符合。
故选A。
18.细胞衰老是一种正常生命现象。
人的细胞在衰老过程中会出现的变化是()
A. 细胞内色素减少
B. 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加快
C. 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D. 细胞内水分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细胞衰老后,细胞内色素增多,A错误;
B、细胞衰老后,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B错误;
C、细胞衰老后,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降低,C正确;
D、细胞衰老后,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减慢,D错误。
故选C。
19. 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细胞中不正常的基因
B. 癌变的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以无限增殖
C.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遗传信息有所不同
D. 癌细胞的转移与细胞间黏着性下降有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是细胞中正常基因,它们发生突变才可能导致细胞癌变,所以A错。
B、癌变的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以无限增殖,B正确;
C、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基因突变造成遗传信息有所不同,C正确;
D、癌细胞的转移与细胞间黏着性下降有关,因为癌细胞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黏着性下降,D正确;
故选A
20.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指出,根据目前的癌症发病趋势,到2020年全世界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1500万人.癌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下列关于癌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癌症是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被致癌因子激活所产生的,它不属于基因突变
B. 癌细胞易分散和转移,手术治疗成功后,仍有复发的可能
C. 目前医学上常通过用化学药物抑制癌细胞DNA的复制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化学药物作用的时期是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
D. 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癌变的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是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特点:有无限生长、转化和转移三大特点,能够无限增殖并破坏正常的细胞组织。
【详解】A、癌症是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被致癌因子激活所产生的,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形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癌细胞易分散和转移,所以治疗时,可能已经发生了癌细胞的扩散而出现复发,B正确;
C、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以用药物抑制癌细胞DNA的复制,是将癌细胞的分裂停留在分裂间期,C正确;
D、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D正确;
故选A。
21.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无丝分裂过程没有纺锤丝的出现和DNA的复制
B. 细胞分化导致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个体的衰老与细胞衰老一般是同步的
D. 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
【答案】D
【解析】
【详解】无丝分裂过程没有纺锤丝的出现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有DNA的复制,A错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B错误;对于单细胞生物体来说,个体的衰老与细胞衰老是同步的,但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的衰老不等于个体的衰老,细胞普遍衰老会导致个体衰老,C错误;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
22.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细胞生长,细胞表面积增大,物质运输效率增强
B. 细胞分化,细胞遗传物质不变,蛋白质种类变化
C. 细胞癌变,基因发生突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易分散转移
D.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稳态的维持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的生长主要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细胞癌变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详解】A、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即相对表面积下降,物质交换效率降低,A 错误。
B、细胞的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使不同的细胞内基因的转录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mRNA,合成不同的蛋白质,但此过程并没有改变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B正确。
C、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是癌变细胞的特征之一,因而癌细胞易分散转移,C正确。
D、细胞凋亡是细胞在基因的控制下主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于多细胞个体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稳态的维持,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癌变和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解加记忆。
23.下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三种细胞外液中,只有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渗透的,而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再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回流到静脉,形成血浆,都是单向的,C正确。
故选C。
24.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溶酶体
B. 溶菌酶
C. 肝糖元
D. 血红蛋白
【答案】B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