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爱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

合集下载

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

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

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华游戏对幼儿来说就是一种学习( 包括已有经验的练习和新经验的获得) 。

在游戏中, 幼儿主要是通过操作游戏材料来实现游戏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的。

在此, 我们将游戏材料界定为被用于幼儿游戏的一切物品, 包括专门为幼儿游戏而制作的玩具,以及任何日常物品或自然材料。

正如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 幼儿在97%的自由游戏时间里会使用某些玩物( Tizard, Philps &Plewis, 1976) 。

我们的观察研究也证明, 无论是与陌生的玩伴在一起还是与熟悉的玩伴在一起,无论是进入新活动室还是进入熟悉的活动室, 幼儿都会先寻找可玩或想玩的物品, 作用于材料的游戏行为平均达96%以上。

也许正因为如此, 游戏材料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才被教育者所重视, 我们才会去关注儿童作用于游戏材料的行为, 关注投放游戏材料的方式对儿童游戏行为的影响。

一、幼儿与游戏材料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研究表明, “游戏材料和儿童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

也就是说, 材料会影响幼儿的行为方式, 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

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说明这种关系。

1.材料的外在特征决定着材料对幼儿行为及发展的显性功能与材料的特征相关的指标有两个: 一是形象性, 二是结构性, 前者是指材料与实物之间的逼真性, 后者是指材料使用方法的规定性。

两者有一定的关联,越是逼真的形象性材料就越具有玩法的规定性, 因此它同时属于高结构性材料, 其作用是诱发儿童进行想象性游戏; 而非形象性材料在想象性游戏的情景下可以被用作实物的替代物, 由于它在不同的情景中具有多种替代的可能性, 所以又属于低结构性材料或非结构性材料。

但结构性材料不限于这些, 它除形象性材料外, 主要是指教师为某一特定幼儿发展目标而预设玩法的材料, 只有一种玩法的为高结构性材料, 有多种玩法的为低结性材料, 无玩法限制的为非结构性材料。

关于区域材料的投放对幼儿活动的影响

关于区域材料的投放对幼儿活动的影响

关于区域材料的投放对幼儿活动的影响作者:杨芳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第19期【摘要】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非常重要,如果区域中缺少材料,就会影响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如果投放的材料过于繁多又会影响幼儿的游戏。

作为老师,如何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是值得我们当前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区域材料投放幼儿活动影响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主题活动和幼儿的发展需求,有目的的创设教育环境,投放区域材料,组织幼儿通过操作材料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

案例描述:“小超市”是进入中班以后新开设的一个活动区域,对此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经营的商品大致分为三种:家长和老师自制的面点、以搜集的各种商品包装盒当做相应的商品、幼儿自制甜点。

我们对货架也进行了分门别类:饮料区、食品区、日常用品区、果蔬区、小吃街,并且和孩子们一起制定好区域规则、设置好相应的标志,我们信心满满,孩子们跃跃欲试,我笃定,这肯定是一个非常热闹繁华并且能给孩子们带来直接性社会经验的区域。

然而,事实并不遂人愿……情境一:2017年3月7日,至今为止小超市已经开设三个周了。

今天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区域,我发现小超市一个人也没有。

于是,我问道:“谁愿意去小超市?”没有一个人理我,我进一步追问:娃娃家的妈妈想去买菜,可是小超市里一个人也没有呀?这时尹明煦说:我去,慢慢的又有几个人来到超市,娃娃家的“妈妈”去超市买了面条和蔬菜,尹明煦负责收银。

过了一会儿,几位“营业员”显得无所事事,有人坐在地上,有人拿出货架上的“商品”玩,负责制作甜点的任子萱也扔下了材料。

终于,尹明煦过来说:“老师,我能不能换个地方?”我问为什么,他说没人来买东西了,太没意思了。

案例分析:华爱华教授在《活动区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一文中曾指出:判断一个活动区材料是丰富还是缺乏,应当依据幼儿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增减,而非材料数量的多少。

《2024年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范文

《2024年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范文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活动区的材料投放方式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篇论文将重点研究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我们将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材料投放的种类、数量、布局以及儿童对这些材料的反应和互动行为,以期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材料投放策略。

二、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方式幼儿园活动区的材料投放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种类:包括但不限于玩具、图书、绘画工具、积木、拼图等。

这些材料应满足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的需要。

2. 材料数量:根据活动区的面积和儿童人数,合理分配材料数量,确保每个儿童都有机会接触到和使用这些材料。

3. 材料布局:材料的摆放应考虑到儿童的可达性、安全性以及方便性。

同时,布局应有利于促进儿童的探索和互动行为。

三、儿童行为的研究我们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在活动区的行为,分析材料投放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主要观察的行为包括:1. 探索行为:观察儿童对新材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以及他们如何使用这些材料。

2. 互动行为:观察儿童之间的互动,包括合作、分享、交流等行为。

3. 学习行为:观察儿童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是否能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等方式学习新知识。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1. 多样化的材料投放方式能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2. 适量的材料数量和合理的布局能够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和机会,使他们能够自由地选择和使用材料。

3. 儿童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操作等方式学习新知识,促进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发展。

4. 互动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材料投放方式能够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分享和交流。

五、结论与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幼儿园应定期更新和增加活动区的材料种类,以满足儿童不断变化的兴趣和需求。

关于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关于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关于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的影响的文献综述一、选题缘由和意义游戏材料是儿童游戏的工具,是游戏的物质基础。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很少空着手玩,必须有许多玩的东西来帮助,才能满足玩的欲望。

”英国学者的一项研究发现,在97%的自由活动中,孩子都在玩某些玩具。

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的专家则发现,玩玩具可以刺激神经元多长出25%的突触。

可见,游戏材料对于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游戏材料的投放与使用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开展幼儿园游戏活动,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故选择该课题进行研究,以期通过该文献能引导教师为孩子创设适合其年龄特点、科学合理的幼儿游戏活动区,让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的影响(一)、游戏材料种类的不同对幼儿游戏的影响邱雪青和王春燕在《材料对教师组织游戏活动影响》中指出游戏材料是游戏活动的物质支撑,材料缺乏可能会导致游戏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而黄静在《从幼儿的指尖出发——游戏材料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也谈到:在游戏中,作品或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指导是有限的,引导幼儿大胆创造和探索尝试才是它的“生命支柱”。

而幼儿在游戏中创造性发展的载体则是引导幼儿使用大量的、各种个样的材料与辅助材料以及提供幼儿看、想、说、做的机会。

为此,我们把游戏材料种类对幼儿游戏的影响分为两部分来研究。

1、传统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的影响传统游戏一般都是群体性游戏,王海燕在《民间传统游戏的失落与回归》中指出民间传统游戏材料或是就地取材,或是对自然材料进行简单加工、改造,或是自制游戏材料。

如跳皮筋、丢沙包、跳方格、踢毽子等,它对幼儿及儿童身体、认知、人格、社会性及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莫晓超、李姗泽在《民间游戏资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及其策略》中指出,民间游戏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民间游戏本身是民间孩子自己创编的活动。

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的游戏才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中班区域活动材料开发和投放策略的一些建议

中班区域活动材料开发和投放策略的一些建议

中班区域活动材料开发和投放策略的一些建议摘要:区域活动是一种个性化、个别化的教育方案,它将幼儿的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对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从区域活动的材料入手,研究如何合理地投放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积极互动中获得经验,获得快乐。

关键词:幼儿;区域活动;材料;个性化中班年龄段的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见到新奇的事物总喜欢伸手去摸、去拿,但他们用各种感官去了解、探究新事物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

而区域活动可以为中班幼儿提供有效的学习空间,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幼儿与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实现“玩中学”“做中学”。

区域活动的开展能有效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他们通过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共同商讨,既提高了他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效促进了他们良好个性的发展。

一、原因探究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

材料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是教师引发、支持幼儿探究.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载体。

材料本身特性及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方面的发展。

在区域活动时.幼儿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出现的困惑,原因有多种,其中材料投放不合理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1)材料与幼儿的生活相脱轨。

1.投放策略不同的材料蕴含不同的教育功能,不同的材料会萌发幼儿不同的活动行为和思维创造。

因此,教师要精选材料,选择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全方位呈现多样化的材料,并不断增添和变换新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心,让材料真正服务于区域活动,从而发挥材料的最大价值。

1.材料生活化—帮助幼儿把握活动内容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

”生活化教育是以幼儿的能力、兴趣、需要及生活为中心,创造适合幼儿的生活氛围,以实践为表现基本手段,促进幼儿的个性全面发展,力争在幼儿教育中体现生活化的特征,实现生活化的价值。

学习内容: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

学习内容: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

学习容: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作者:华东师大学华爱华容摘要:一、实施《指南》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一)游戏对实施《指南》的重要意义1.游戏是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殊性所在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目的在于幼儿园教育的“去小学化”和“去学科化”。

对幼儿来说,游戏的重要性在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其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游戏。

对教师来说,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专业性区别在于游戏,而不是上课,游戏最能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殊性。

因为组织和指导儿童游戏的专业技能,通过游戏促进幼儿发展的专业能力,是其他学段教师难以取代的。

对儿童游戏的把握,才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拿手好戏和看家本领,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体现。

2.《指南》提示我们: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指南》中的目标告诉我们:幼儿阶段应该学什么。

《指南》中的教育建议告诉我们:促进幼儿发展的式是什么。

《指南》中的说明部分告诉我们:促进幼儿发展的式为什么是这样的。

我们知道,《指南》就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提出了32条目标,并列举了各年龄段目标达成的典型表现以供教师参考。

这些目标告诉我们,在幼儿阶段,哪些东西是最值得学的,我们可以从哪些面为幼儿创设有助于发展的物理环境,可以从哪些面为幼儿营造健康成长的心理氛围,我们可以从哪些面关注幼儿的发展,以及如了解他们的发展状况。

然而,《指南》部分目标的述式,却并非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界定,因此很难像行为目标那样直接用于训练,更难直接作为评价指标用于测查。

所以,《指南》通过教育建议来告诉我们,用怎样的途径和式来促进幼儿实现这些目标。

我们认为,《指南》中目标的这种表述式本身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取向。

首先,目标没有作年龄分段,每一条目标适用3-6岁的所有儿童,不用年龄来一刀切,也就是允幼儿在这个年龄围先后达成目标,强调的是发展的连续性、差异性和过程性。

最新华爱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

最新华爱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

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1华爱华2游戏对幼儿来说就是一种学习 ( 包括已有经验的练习和新经验的获得 ) 。

在游戏中,幼3儿主要是通过操作游戏材料来实现游戏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的。

在此,我们将游戏材料界4定为被用于幼儿游戏的一切物品,包括专门为幼儿游戏而制作的玩具,以及任何日常物品或5自然材料。

正如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幼儿在 97 %的自由游戏时间里会使用某些玩物6(Tzard , Phlps&Plews , 1976) 。

我们的观察研究也证明,无论是与陌生的玩伴在一起7还是与熟悉的玩伴在一起,无论是进入新活动室还是进入熟悉的活动室,幼儿都会先寻找可8玩或想玩的物品,作用于材料的游戏行为平均达 96 %以上。

也许正因为如此,游戏材料对9幼儿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才被教育者所重视,我们才会去关注儿童作用于游戏材料的行为,关10注投放游戏材料的方式对儿童游戏行为的影响。

11一、幼儿与游戏材料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12研究表明,“游戏材料和儿童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

也就是说,材料会影响幼儿13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

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14来说明这种关系。

151 .材料的外在特征决定着材料对幼儿行为及发展的显性功能16与材料的特征相关的指标有两个:一是形象性,二是结构性.前者是指材料与实物之间的17逼真性。

后者是指材料使用方法的规定性。

两者有一定的关联,越是逼真的形象性材料就越18具有玩法的规定性,因此它同时属于高结构性材料,其作用是诱发儿童进行想象性游戏;而19非形象性材料在想象性游戏的情景下可以被用作实物的替代物,由于它在不同的情景中具有20多种替代的可能性,所以又属于低结构性材料或非结构性材料。

但结构性材料不限于这些,21它除形象性材料外,主要是指教师为某一特定幼儿发展目标而预设玩法的材料,只有一种玩22法的为高结构性材料,有多种玩法的为低结构性材料,无玩法限制的为非结构性材料。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引言幼儿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活动区是幼儿园中儿童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

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对于儿童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对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的建议。

一、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的分类1.有序投放方式有序投放方式是指幼儿园将活动区材料按照一定规则有序地摆放在活动区内。

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儿童在使用活动区材料前进行选择,提高儿童择取材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有序投放方式也能够培养儿童整理和保管材料的意识,提高儿童的自理能力。

2.无序投放方式无序投放方式是指幼儿园将活动区材料放置在活动区内,不特别标明或摆放顺序。

这种方式带给儿童更多的自由和创造的空间,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无序投放方式更加符合幼儿园强调的自主性和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能够让儿童更好地发展个人兴趣和特长。

二、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关系1.有序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关系有序投放方式能够提供明确的选择范围和使用规则,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秩序感。

儿童在有序投放的活动区内能够更好地找到所需材料,并培养整理和保管材料的习惯。

与此同时,有序投放方式能够减少儿童之间的冲突和争抢行为,促进儿童之间的合作与友谊关系的发展。

2.无序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关系无序投放方式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加儿童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儿童在无序投放的活动区内能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并将其进行自己的组合和运用。

这种自由的投放方式能够促进儿童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对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的建议根据以上分析,为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建议:1.有序投放和无序投放结合的方式既要给予儿童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又要保障一定的秩序和规范。

可以将有序投放和无序投放的材料交替使用,使儿童既能体验无序投放方式下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又能培养有序投放方式下的整理能力和自理能力。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幼儿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最早接触到的场所之一。

幼儿园的活动区是孩子们学习和游戏的主要场所,对于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以及合理的投放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园儿童的行为发展。

一、活动区的功能与作用活动区是幼儿园中,为儿童进行各项活动和游戏的专门设计的场所。

正确投放材料能够有效地刺激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主动性。

同时,活动区也是儿童与朋友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场所,他们通过与他人互动,学习如何与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二、材料投放方式的影响1. 易获得性材料的易获得性指的是儿童获取材料的简易程度。

当儿童能够简单地获取材料时,他们更容易培养起主动探索的习惯。

例如,在活动区放置书本时,可以选择将书本摆放在易于儿童取阅的地方,并保持有序,方便他们随时翻阅。

2. 视觉吸引力材料的视觉吸引力对儿童的行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色彩丰富、形态各异的材料更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在幼儿园的活动区中可以使用不同材质、形状、颜色的材料,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搭配。

3. 范围广度活动区材料的范围广度也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行为发展。

多样性的材料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他们的活动体验。

因此,投放材料时应多样性考虑,包括但不限于积木、拼图、绘画工具、玩具车等。

三、材料投放的具体策略1. 定期更换为了让幼儿保持对活动区材料的新鲜感,定期更换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通过更换材料可以让幼儿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定期更换材料也能够让幼儿适应变化的环境,培养他们的适应性和变通能力。

2. 分区设置活动区的分区设置也是投放材料的重要策略之一。

不同功能的活动区可以设置相应的材料,以满足儿童在游戏和学习中的多元需求。

例如,在阅读角落摆放图书、在艺术角落提供绘画工具等。

通过合理划分区域并投放相应材料,可以提供一个有序和友好的学习游戏环境。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一、概述在幼儿园教育中,活动区是孩子们学习、探索和游戏的重要场所。

活动区的材料投放方式不仅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和学习效果,还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发展和社会性交往。

研究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关系,对于优化幼儿园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类型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的分析,观察儿童在游戏和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从而揭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合理投放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介绍幼儿园活动区的定义、类型和功能,明确研究背景和目的。

接着,将详细阐述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的理论基础,包括儿童发展理论、学习环境理论等。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观察和分析儿童在活动区中的行为表现,探讨材料投放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机制。

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提出优化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研究背景:介绍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重要性及其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在幼儿教育中,活动区的设置与材料的投放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活动区不仅是孩子们游戏、探索和学习的场所,更是他们社交互动、情感表达和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平台。

合理投放材料,确保活动区的丰富性和适宜性,对于激发儿童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适宜的材料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而过于简单或复杂的材料,都可能使儿童失去兴趣,导致活动的有效性降低。

材料的投放对于儿童的行为表现具有显著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材料能够引发儿童不同的行为模式,如积木类材料可能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角色扮演类材料则可能促进儿童的社交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户外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幼儿游戏行为的研究

幼儿园户外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幼儿游戏行为的研究

幼儿园户外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幼儿游戏行为的研究幼儿园是培养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其中户外活动区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环境之一。

幼儿园户外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对幼儿游戏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户外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对幼儿游戏行为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是幼儿社交与认知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

幼儿在户外活动区通过游戏来探索环境、发展自身能力。

材料是幼儿户外活动区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材料的投放方式对幼儿游戏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材料投放方式材料投放方式是指教师或保育员将玩具、器材等游戏材料放置于户外活动区的方式。

通常有两种投放方式:自由投放和有序投放。

自由投放是指教师将各种材料混放在一起,由幼儿自由选择和使用。

这种投放方式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增加他们的选择余地。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玩具和器材,以适应个体差异的需要。

同时,自由投放还能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有序投放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规则和顺序将材料进行分类、摆放。

这种投放方式可以提供幼儿有限的选择和指导,促进其游戏行为的目标导向性。

有序投放通常会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和教育目标进行规划和准备,使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更好地发展认知、运动和情感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三、幼儿游戏行为幼儿的游戏行为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展示的行为表现。

根据游戏的性质和内容,幼儿的游戏行为主要可以分为社会化游戏行为、发散性游戏行为和逻辑性游戏行为。

社会化游戏行为是指幼儿与他人进行的互动游戏行为,如合作游戏、角色扮演等。

这种游戏行为能够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共享,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感认知。

发散性游戏行为是指幼儿进行自身创造和想象的游戏行为,如搭积木、绘画等。

这种游戏行为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艺术和表达能力。

逻辑性游戏行为是指幼儿进行规则性和逻辑性的游戏行为,如拼图、分类等。

这种游戏行为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和逻辑思维发展,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分析能力。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摘要:以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幼儿进行学习,会更大程度的加大幼儿对于学习的兴趣。

而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需要许多的游戏教学素材和对应的材料。

这就涉及到游戏材料的选取和材料的投放问题。

据研究表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及位置的正确选取对儿童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部分老师在借助游戏材料进行讲学时,要正确使用合适的游戏素材,结合游戏材料,注重幼儿的天性特点,更大程度的加强自主学习模式的培养。

关键字: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儿童行为以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去激化幼儿对于学习的枯燥性,有助于幼儿在学习中获得自主性,对于天性烂漫的幼儿园孩子来说,娱乐化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其自身的娱乐性功能,同时也展现了其教育的功能。

幼儿园教师应该掌握和具备游戏化教学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能够自主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能够正确的投放教学材料进行教学,通过游戏化教学方式的实施,老师要注意观察幼儿对于教学方式的反响和幼儿的行为,及时调整材料的投放区域,争取以更加适合幼儿的教学方式和材料的投放方式去引导幼儿学习。

教学材料的投放方式的选取也就是材料投放的空间问题,首先利用幼儿园活动区域进行空间的规划,对活动区域有一个初步的布局,再根据游戏的特殊性和实际空间占位,进行材料的投放调整,加大幼儿对于游戏化教学方式的适应度。

一、幼儿园活动区域材料的投放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材料的选择和幼儿的行为方式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选择适合幼儿行为方式的材料,材料本身具有指导幼儿产生一定的行为,而幼儿对于材料的需求行为也对规定了材料的选择。

(一)材料的正确选取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幼儿园活动区域的规划是学校和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同时区域的规划也影响着材料的选取。

幼儿园活动区域就是教学空间,幼儿园的活动多种多样,活动区域的分类也是种类繁多比如图书角、纸牌游戏区、泥人塑造区(以橡皮泥为主的游戏)、生活类游戏模拟区(跳绳区)、棋室区等活动。

《2024年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范文

《2024年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范文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篇一一、引言幼儿园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其活动区的材料投放方式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方式及其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以期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二、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方式1. 分年龄段的材料投放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选择适合其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材料进行投放。

例如,对于小班的孩子,可以投放一些颜色鲜艳、形状简单的玩具和材料,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对于大班的孩子,可以投放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材料,如积木、拼图等,以促进其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2. 多样化的材料投放活动区的材料应该多样化,包括各种形状、颜色、大小、质地的玩具和材料。

这样可以满足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 安全性与教育性的平衡在材料的选择和投放过程中,必须注重安全性和教育性的平衡。

所有材料都应符合安全标准,无毒无害、无尖锐边缘等;同时,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能够促进孩子们的认知、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三、儿童行为与活动区材料投放的关系1. 促进儿童探索行为多样化的材料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发现和创新。

这种探索行为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儿童社交能力活动区的材料投放方式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社交能力。

在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学会分享、合作和沟通,以共同完成任务或游戏。

这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3. 影响儿童情感发展适宜的材料投放方式可以带给孩子们愉悦的体验,使他们感到被关注和爱护。

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其情感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四、实践建议1. 定期更新材料为了保持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应定期更新活动区的材料。

这可以通过定期采购新玩具、组织DIY活动等方式实现。

《2024年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范文

《2024年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范文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篇一一、引言幼儿园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活动区作为儿童学习、游戏和社交的重要空间,其材料投放方式对儿童的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背景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幼儿园教育越来越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等方面的发展。

活动区作为儿童学习和游戏的主要场所,其材料投放方式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表现和学习能力。

因此,研究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材料投放方式1. 材料种类与数量:幼儿园活动区的材料种类应丰富多样,包括积木、拼图、绘本、玩具等。

材料的数量要适中,避免过多或过少。

2. 空间布局:活动区的空间布局应合理,便于儿童取用和收纳材料。

同时,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高、动作发展水平等因素,确保空间布局的安全性。

3. 更新与维护:活动区的材料应定期更新和维护,保持材料的清洁、卫生和安全。

对于破损或过时的材料应及时更换,确保其教育价值。

四、儿童行为表现1. 探索行为:儿童在活动区中通过触摸、观察、操作等方式探索材料,了解其性质和功能。

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 社交行为:儿童在活动区中与同伴互动,分享材料和经验。

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社交技巧。

3. 学习行为:儿童通过操作材料进行学习,如拼图、绘画等。

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专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关系1. 丰富多样的材料有助于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和创造力,促进其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2. 合理的空间布局为儿童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其社交和身体的发展。

3. 定期更新和维护的材料保持了其教育价值,有助于维持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建议与措施1. 增加材料种类和数量:幼儿园应尽可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以满足儿童的不同需求,激发其探索欲望和创造力。

华爱华教授——活动区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华爱华教授——活动区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游戏是幼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自发练习和自发探索,从 而获得小步递进的自我发展。
游戏的特征决定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因而获得了 对未来的应变性和适应性,所以游戏中的学习具有长远效应 。
二、支持和指导幼儿的活动区活动
目标: 理解教师对活动区环境的预设作用 知道教师如何通过游戏支持幼儿发展
《指南》告诉我们什么?
《指南》中的目标告诉我们: 幼儿阶段应该学习什么;
《指南》中的教育建议告诉我们: 幼儿园教育的方式是什么;
《指南》中的说明部分告诉我们: 幼儿园教育的方法为什么是这样的。
《指南》中的年龄表现告诉我们: 实现目标幼儿会有怎样的行为表现。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
为什么在这些重要的文件中一再提出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对幼儿:发展规律、年龄特点
重要
对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性的重要体现
没做到
重课轻游戏 小学化倾向
提前教小学的内容 用小学的方法教
请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提前教小学的内容?幼儿园的内 容是什么?
为什么用小学的方法而不用幼儿园的方法教? 幼儿园的方法是什么?
摘自《指南》说明部分
游戏是一种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 因此:
相比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游戏是每个幼儿是在自己的水 平上,根据自己的需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充分体现了个体 差异性;
相比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游戏是幼儿在解决真实问题的 实际情境中,操作材料并与同伴互动,充分体现了直接经验。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来实施《指南》中的目标, 教师需要具备如下专业素养和能力:
餐具 容器
分类、对应
计算、排列组合 沉浮、空气压力
注:益智区可以投放教师设计的规则游戏材料,而非作业性材料。

借助游戏材料,提升幼儿户外自主游戏水平------以户外游戏“丛林野战”为例

借助游戏材料,提升幼儿户外自主游戏水平------以户外游戏“丛林野战”为例

借助游戏材料,提升幼儿户外自主游戏水平 ------ 以户外游戏“丛林野战”为例华爱华教授指出:“游戏材料的提供,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儿童起着游戏暗示的作用,刺激儿童选择了某种游戏方式,并表现出不同的游戏行为,间接地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作用”。

我园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教育资源,在户外开辟出多个游戏区域,让孩子们充分体验自主游戏的快乐。

在众多户外游戏区域中,“丛林野战”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

可是一学期下来,教师发现幼儿的兴趣在不断消减,这一现象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如何在户外游戏中持续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呢?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游戏区所投放的材料息息相关。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幼儿在“丛林野战”游戏中的活动情况,发现在户外游戏中材料的投放大多存在以下问题:1、高结构材料较多,无法体现游戏的多变性我园在丛林野战区中,设有瞭望亭、防空洞、掩体墙、独木桥、攀爬墙等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材料,这些材料可以组合成一个“战争”的游戏情境。

为了契合情境,教师还投放了迷彩服、冲锋枪、手榴弹等高结构材料。

幼儿进入游戏场地后,穿上迷彩服,拿上冲锋枪,就可以开始“战斗”了,整场游戏都是在互相打枪中度过。

孩子们每天重复着这样单一的游戏模式,时间久了就会感到乏味。

2、材料缺乏难易度,不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需要教师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想象中的游戏情节投放材料,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小、中、大班幼儿都用同样的材料玩同样的游戏,未能凸显游戏的层次性。

如此,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的游戏难度太大,可能会打击到幼儿的自信心;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的游戏又过于简单,无法激发其挑战欲望。

3、辅助材料较少,难以提升幼儿的兴趣由于我园野战游戏区设在户外,游戏场地较大,每天都有很多幼儿进入游戏。

游戏中,孩子们需要依靠许多辅助材料来丰富游戏情节,推进游戏进程。

而教师往往只是在开学初提供一些材料后,就很少更新和增添材料了,不能及时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

《2024年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范文

《2024年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范文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篇一一、引言幼儿园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未来的学习能力。

在幼儿园中,活动区的材料投放是影响儿童行为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关系,以期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1. 材料的种类与数量幼儿园活动区的材料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兴趣和发展需要来选择和投放。

材料的种类应该丰富多样,包括玩具、图书、绘画工具、积木、拼图等。

同时,材料的数量也要充足,以满足儿童的活动需求。

2. 材料的摆放与组织材料的摆放与组织应该遵循安全、有序、易于取放的原则。

材料的摆放应该有序,避免混乱,以便儿童能够方便地取用。

同时,要注意材料的安全性,避免存在尖锐、易碎等危险因素。

3. 材料的更新与维护幼儿园活动区的材料需要定期更新和维护,以保证其新鲜感和吸引力。

定期更换部分材料,引入新的玩具和图书等,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其探索和学习。

三、儿童行为的分析1. 儿童对材料的兴趣与偏好儿童对不同种类和颜色的材料有着不同的兴趣和偏好。

他们往往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和玩耍,从而促进其认知、语言、社交等方面的发展。

2. 儿童的行为表现与材料的关系不同的材料对儿童的行为表现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玩具可以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图书可以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绘画工具可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等。

因此,合理的材料投放方式可以促进儿童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与结果本研究采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幼儿园活动区的材料投放方式和儿童行为进行了研究。

观察了不同年龄段儿童在活动区的行为表现,并收集了教师和家长的问卷调查数据。

研究结果显示:1. 丰富的材料种类和充足的数量能够满足儿童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2. 材料的摆放与组织应该遵循安全、有序、易于取放的原则,以方便儿童取用。

《2024年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范文

《2024年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范文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篇一一、引言幼儿园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其活动区的材料投放方式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篇研究将针对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方式展开讨论,并深入探讨其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我们将通过实地观察、数据分析及教育理论探讨来详细解析这一问题。

二、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方式1. 安全性与适宜性在幼儿园活动区的材料投放中,首要考虑的是材料的安全性及适宜性。

这包括材料无毒、无害,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同时也要考虑到材料的尺寸、重量等因素,以防止儿童在玩耍过程中发生意外。

2. 多样性及丰富性活动区的材料应当具备多样性及丰富性,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投放的材料可以包括玩具、图书、绘画工具、积木、沙土等,这些材料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及动手能力。

3. 动态调整与更新随着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活动区的材料也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

这不仅可以保持儿童的新鲜感,还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成长需求。

三、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1. 促进儿童认知发展多样化的活动区材料可以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促进其认知发展。

例如,通过积木、拼图等材料,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及空间想象力等。

2. 培养儿童社交能力在活动区中,儿童可以通过与同伴一起玩耍、交流,培养其社交能力。

如通过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可以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意识及沟通能力。

3. 增强儿童自信心与创造力通过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搭建等活动,可以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及创造力。

这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与结论本研究采用实地观察法及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

通过观察儿童在活动区的行为表现,以及收集教师、家长等的相关反馈,分析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同时,结合相关教育理论及研究成果,探讨更有效的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

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社交能力及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培养。

科学活动区探究材料的投放

科学活动区探究材料的投放

科学活动区探究材料的投放作者:黄静红来源:《小学科学》2024年第02期〔摘要〕科学区域活动是科学集体教学活动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根据《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精神,我们应该重视将幼小衔接的理念落实在此处。

因此,为了更好地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小衔接,我们要积极创设好科学活动区,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而作为连接教师与幼儿重要纽带的活动材料,对科学活动效果的实现起着关键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科学材料的投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不利于在科学活动中开展幼小銜接。

因此,针对现阶段在科学活动区中材料投放上存在的问题,经过在实践中的不断反思和总结,将从材料的数量、特性和管理方式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材料投放策略。

〔关键词〕幼小衔接;科学活动区;材料投放〔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2 100-102《指导意见》强调了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我们在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在积极地贯彻和探索,特别是在各个区域活动中渗透了幼小衔接的内容,以区域活动为载体,应将幼小衔接落到实处。

而科学活动区作为幼儿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场地,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为了更好地在科学活动区中开展幼小衔接,我们要积极创设好科学活动区,有利于我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帮助幼儿储备更多的科学基础知识,提高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其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而在科学活动区中,材料作为科学活动中连接教师与幼儿的主要媒介,其有效性能够激发幼儿参与互动,帮助幼儿开展科学探索活动,建立科学经验,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所以,在创设科学活动区时,投放的活动材料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师更要重视科学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那么,在科学活动区中究竟需要投放什么样的材料来支持幼儿的学习和探索?在幼儿对材料失去兴趣后,如何重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投放的材料需要具备什么特性?针对这些问题,我将从材料投放的角度结合在具体实践中的发现和案例进行一一阐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华爱华游戏对幼儿来说就是一种学习( 包括已有经验的练习和新经验的获得) 。

在游戏中,幼儿主要是通过操作游戏材料来实现游戏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的。

在此,我们将游戏材料界定为被用于幼儿游戏的一切物品,包括专门为幼儿游戏而制作的玩具,以及任何日常物品或自然材料。

正如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幼儿在97 %的自由游戏时间里会使用某些玩物(Tzard ,Phlps&Plews ,1976) 。

我们的观察研究也证明,无论是与陌生的玩伴在一起还是与熟悉的玩伴在一起,无论是进入新活动室还是进入熟悉的活动室,幼儿都会先寻找可玩或想玩的物品,作用于材料的游戏行为平均达96 %以上。

也许正因为如此,游戏材料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才被教育者所重视,我们才会去关注儿童作用于游戏材料的行为,关注投放游戏材料的方式对儿童游戏行为的影响。

一、幼儿与游戏材料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研究表明,“游戏材料和儿童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

也就是说,材料会影响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

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说明这种关系。

1 .材料的外在特征决定着材料对幼儿行为及发展的显性功能与材料的特征相关的指标有两个:一是形象性,二是结构性.前者是指材料与实物之间的逼真性。

后者是指材料使用方法的规定性。

两者有一定的关联,越是逼真的形象性材料就越具有玩法的规定性,因此它同时属于高结构性材料,其作用是诱发儿童进行想象性游戏;而非形象性材料在想象性游戏的情景下可以被用作实物的替代物,由于它在不同的情景中具有多种替代的可能性,所以又属于低结构性材料或非结构性材料。

但结构性材料不限于这些,它除形象性材料外,主要是指教师为某一特定幼儿发展目标而预设玩法的材料,只有一种玩法的为高结构性材料,有多种玩法的为低结构性材料,无玩法限制的为非结构性材料。

可见,玩法取决于材料的特征,材料的形象性特征和结构性特征可以引发幼儿特定的游戏行为.这些游戏行为又有助于实现某些特定的幼儿发展目标。

正因为材料特征具有这一价值,所以教师才能通过在活动区( 如娃娃家、医院、交通工具等) 投放不同种类的形象性材料和赋予不同学习要求( 如发展计算、分类、感知、手眼协调等能力) 的结构性材料,用材料的预设玩法引导幼儿从事某一特定的活动,以便实现材料对幼儿发展的显性功能。

2 .幼儿的个体特征激活了材料对幼儿行为及发展的潜在功能不可否认,在一般情况下材料确实能引发幼儿特定的行为,但也不尽然。

我们发现,如果得到教师允许,幼儿常常会改变游戏材料的通常玩法和教师的预设玩法.甚至不同的幼儿对同一种材料可以玩出不同的花样。

比如,幼儿会用娃娃家的碗和盘子玩“车轮大战”与“转陀螺”,会用听诊器替代淋浴用的莲蓬头,会用木珠玩击珠比赛,会用拼图方积木进行搭建,会将原用于分类的小木棒与橡皮泥组合在一起进行手工造型.甚至会用扑克牌进行立体造型,等等。

这些幼儿自创的“反常规玩法”在满足幼儿游戏需要的同时,客观上也实现了材料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只是我们在预设玩法时忽略了这些价值。

由于这些价值的实现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游戏材料对幼儿行为及发展还具有潜在的因人而异的功能。

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中,教师过分重视材料的预设玩法。

当幼儿不按预设玩法对待材料时,教师常常指责幼儿“不好好玩”“瞎玩”:当幼儿不敢“瞎玩”或因对材料不感兴趣而“不玩”时,教师又常常无可奈何。

于是,教师总是做两件事,不是千方百计引导幼儿按要求去玩,就是频繁地调整或更换材料( 重新预设) 。

其原因可能是教师重视了材料投放,却没有认识到幼儿与材料的双向关系,教师只注重“让环境说话”,让环境作用于幼儿的行为,而不重视幼儿反作用于环境的自主性.结果未能使幼儿与环境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幼儿为什么会改变材料的预设玩法和通常玩法。

原因或许有三:一是材料的规定玩法没有趣味;二是材料的预设玩法对幼儿来说难度过大:三是材料的通常玩法很快就被幼儿充分掌握,不再具有挑战性。

我们还必须明白,幼儿生成的玩法不比教师预设的玩法价值低。

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每一种自创玩法,我们就能解读其中的发展价值,幼儿在原有玩法基础上形成的自创玩法往往最能体现他的最近发展区。

因此,允许幼儿在教师规定的玩法以外按自己的方式游戏,是实现游戏材料价值最大化的体现。

二、取决于游戏材料结构性特征投放方式当前,区角活动已成为幼儿园实施课程和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活动区投放丰富而适宜的游戏材料也就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我们在观察不少幼儿园的活动区材料后发现,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教师对活动区的游戏材料大致采用了三种投放方式。

1 .目标导向式这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高结构性材料投放方式,如上所述.教师试图通过材料的玩法设计.引导幼儿按照要求游戏,以促进幼儿发展。

在预设课程中采用这种材料投放方式是必要的,但问题是被教师设计了玩法的材料常常无法满足幼儿的需要,结果幼儿很少选择教师在材料设计上花费精力最多的活动区,在那里逗留的时间也很短( 朱若华,2005) 。

其实问题并不在于材料的投放方式,而在于教师预设的玩法不适宜。

教师如果为了实施课程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而将游戏材料的玩法设计成枯燥的作业让幼儿操练。

或者设计成只需重复而没有变化的单一玩法,那么实际上就是在用材料控制幼儿,而不是由幼儿控制材料。

幼儿对材料缺乏控制感时必然会失去兴趣,该材料的价值也就难以实现了。

例如同样是用于计算的游戏材料,一种玩法是让幼儿根据卡片上的加法算式来摆放正确的答案,如根据“2+3= ”找出数字 5 摆上,并用摆珠子的方式来验证。

这对幼儿来说只是一种被动的练习。

不仅缺乏趣味,而且单一而有限的数字摆放很快就会因不断重复而失去挑战性。

另一种玩法是让幼儿根据卡片上的加法算式按颜色特征有规律地穿珠,如果卡片上的算式是“2+3= ”,那么幼儿可以自选两种颜色的珠子( 如以“ 2 红 3 绿”的规律) 来穿珠,并摆上数字 5 ,穿完后数一数有几个 5 。

假如有 4 个 5 ,就在算式下面摆上数字4 。

一串珠子与一个算式放在一起,就算完成任务了。

如果卡片上的算式是“2+2+2= ”,幼儿可以按“ 2 红 2 绿 2 黄”的规律来穿珠,并摆上答数 6 ,穿完后数一数有几个 6 ,再摆上数字几。

这种设计显然是由幼儿来控制材料的,他们可以依据算式自选颜色体现穿珠规律,穿出各种相同颜色不同规律、相同规律不同颜色的美丽“项链”。

在这一手眼协调的练习中,幼儿既巩固了加法的学习.又开始了乘法的启蒙学习。

看来,同样是用目标导向式投放高结构性材料,幼儿的操作方法是被动枯燥的练习还是主动有趣的探索,该操作方法所蕴含的幼儿发展目标是可以由其他更简单的材料和方法替代的还是不可替代的。

这是检验一个高结构性材料是否最有意义的重要指标( 沈晓燕,2007) 。

我们认为,在活动室里,高结构性材料的数量应当是有限的,但必须是最有意义的。

2 .自由开放式这是一种不预设教学目标的材料投放方式,即直接投放非结构性或低结构性材料,如积木、插塑、珠子、纸张、黏土以及各种废旧物品。

教师不对材料作任何设计制作,也不对材料的玩法作任何规定,幼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可以变换花样玩。

这种投放方式有助于幼儿更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游戏材料,产生自发性的游戏活动。

当然,非结构性材料对幼儿的发展价值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尽管也意识到非结构性或低结构性材料对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是有价值的,但常常忽略它们对幼儿具体行为的实际意义。

幼儿在面对非结构性材料时常以不同的方法作用于同一种材料,比如用棍子当马骑,用棍子当杠杆撬开东西,用棍子在地上划线,用棍子来测量长度等,或以同一种方法作用于不同的材料,比如测量物体长度时用棍子、书、长条积木、盒子、扫帚等作为工具。

幼儿正是从他们自发生成的玩法中获得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

意识到这一价值,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就不会“放羊”,而是仔细观察幼儿对每一种材料的各种玩法,分析和判断这些玩法对幼儿发展的实际价值,适时地给予幼儿支持和指导。

3 .探索发现式这是一种将教学目标隐蔽化的材料投放方式,即教师对活动材料进行大致的规划,将预设的学习目标落实到一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间接达成目标。

探索发现式具体又有两种投放方式:一是问题情景式投放,即通过材料投放来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让幼儿通过探索逐渐接近正确的知识。

比如.为了让幼儿获得沉浮的经验.教师投放了玩水的材料,当幼儿认为大的东西会沉下去时,教师便投放小的下沉物和大的上浮物,让幼儿产生认知冲突,通过再次探索获得新的认识。

二是经验系统化投放,即通过若干并列或递进的探索活动,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经验。

比如,先投放单面镜,再投放可折叠成不同角度的双面镜,然后投放三角镜,最后让幼儿玩万花筒,这样幼儿自然地初步掌握了万花筒的原理。

又如,小班、中班、大班以不同方式呈现天气预报,小班呈现的是表示晴、阴、雨的标志图,中班除了每天呈现标志图,再加上表格式记录方式,将晴、阴、雨的标志图贴入表格中,大班在月表格的旁边加上用于记录晴、阴、雨的三条立柱,将表格中的小标志图数一下,涂于立柱中的相应位置.这虽然只是一种简单的数数,但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获得了统计的经验。

探索发现式的价值在于分解知识点的难度,让幼儿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在适宜的挑战中获得循序渐进的发展。

三、取决于游戏材料丰富性原则的投放方式幼儿能否在环境的影响下获得多样化的经验,能否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全面发展,一个重要的检验指标就是活动区游戏材料的丰富性。

为此,广大教师正在付出极大的努力,以种类多样的游戏材料来保障幼儿发展的全面性,以数量充足的游戏材料来保证每个幼儿在使用材料上有均等的机会。

但“种类多样,数量充足”究竟该如何把握? 我们认为,这需要从幼儿的游戏行为来分析,从游戏行为带来的发展可能性来判断。

1 .游戏材料的类别多样性决定了幼儿获得多种不同经验的机会不同种类的游戏材料会诱发幼儿开展不同类别的游戏,而不同类别的游戏对幼儿发展又各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提供各类游戏的相应材料是活动区材料丰富性最基本的要求。

目前一些幼儿园很少考虑各区域内材料丰富性以及区域之间的材料搭配与幼儿行为的关系。

尽管每种游戏都有其基本材料( 如装扮区中的各类主题道具,建构区中的积木和插塑,表演区中的服装和乐器.益智区中的高结构性操作材料,美工区的纸笔、颜料、剪刀、黏土等非结构性材料) ,但是基本材料只是提供了开展活动的基本条件,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丰富的经验,还必须添加辅助材料,而其他任何区域的材料往往都能构成某一区域的辅助材料。

例如,如果在建构区的积木和插塑中添加装扮区的模拟形象材料,小年龄幼儿就很容易将建构行为转向象征性游戏行为,并增加交往与想象行为;而模拟物则可增强大年龄幼儿建构行为的目的性.有助于幼儿提高建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