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药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体药理学
1.受体:细胞膜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
细胞内受体:核受体
2.离子通道型受体:是细胞膜上的跨膜蛋白质,受体本身构成离子通道,能识别配体并与其特异结合。当配体与受体结合后,分子构象改变,使离子通道打开或关闭,选择性的促进或抑制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快速流动,产生去极化或超
极化,在几毫秒内引起膜电位变化,从而传递信息,产生
生物效应。
γ-氨基丁酸():是由谷氨酸在谷氨酸脱羧酶()作用下
脱羧而成,是一种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
3蛋白偶联受体:G ,
目前研究最广泛、深入的受体类型,已通过分子克隆技术确定了上百种G蛋白耦联受体结构。此型受体与配体结合后,效应时程一般为数秒到数分钟。
G蛋白:全称为结合蛋白或结合调节蛋白,在受体与
效应蛋白之间起传递信息作用。
G蛋白位于细胞内侧,是由α、β和γ亚基构成
的三聚体。
不同来源的β和γ亚基十分相似,而α亚基结构
不同(目前已发现20多种),形成了不同的G蛋白。
活化的G蛋白的α亚基主要作用于生成或水解
细胞内第二信使的酶,如、等效应分子,改变它们的
活性,从而改变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浓度。
G蛋白偶联系统:表面受体(七次跨膜)、G蛋白和效应物
G蛋白的活化启动信号转导
信号转导途径的基本模式:配体+受体——G蛋白——效应分子——第二信使
——靶分子——生物学效应
第二信使:蛋白、,、、肌醇磷脂、2+
4.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如胰岛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等。效应时程一般为数小时。
作用模式:⑴配体(如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二聚化;
⑵二聚体的酪氨酸蛋白激酶被激活,彼此使对方的某些酪氨酸残基磷酸化,这一
过程称为自身磷酸化;
⑶利用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进而影响细胞内信息传递体系,产生生物效应
5.核受体:位于细胞内的受体多为转录因子,与相应配体结合后,能与的顺式作用元件结合,调节基因转录。效应时程为数小时甚至数天。
高度可变区:位于N端,为转录激活结构域
结合区:位于中部,含有锌指结构
铰链区:含有核定位信号
激素结合区:位于C端,结合配体或热休克
蛋白,含有核定位信号,使受体二聚化,激活转录
作用模式:⑴在细胞内,受体与抑制性蛋白(如90)结合形成复合物,处于非活化状态;
⑵配体(如皮质醇等甾体激素)与受体结合,导致抑制性蛋白从复合物上解离下
来,从而使受体暴露出结合位点而被激活;
⑶与靶基因结合,调节其转录、表达,从而影响靶细胞的代谢。
配体与受体结合的部分在细胞膜的外表面,而腺苷酸环化酶在膜的内表面,那么,信息是怎样由受体传到腺苷酸环化酶系统的?
细胞信号转导
1.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路线
细胞外信号——受体——细胞内多种分子的浓度、活性、位置变化——激活的信号转导分子进入胞核——进入胞核的转导分子作用于基因转录调控区——基因表达改变
2.蛋白激酶
⑴大多数第一信使→第二信使水平升高→激活蛋白激酶→底物蛋白质磷酸化→蛋白质构象改变,特定生物学效应。
⑵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生物调节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公共通路。
⑶磷酸化修饰可能提高酶分子的活性,也可能降低其活性,
取决于酶的构象变化是否有利于酶的作用。
⑷蛋白质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是控制信号转导分子活性的最主要方式。
⑸蛋白激酶是催化 γ-磷酸基转移至靶蛋白的特定氨基酸残基上的一大类酶。
⑹蛋白磷酸酶:催化已经磷酸化的蛋白质分子发生去磷酸化反应的一类酶分子,与蛋白激酶相对应存在。 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蛋白酪氨酸激酶是主要的蛋白激酶。分类如右:
3.信息的转导途径
(一)信号途径:胞外信号——受体——G 蛋白————
————蛋白质磷酸化——生物学效应
的作用
(1)对代谢的调节作用:通过对效应蛋白的磷酸
化作用,实现其调节功能。
(2) 对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二)3信号途径
的生理功能
(1)调节代谢:活化的引起一系列靶蛋白的丝 、
苏氨酸残基磷酸化。
靶蛋白包括: 质膜受体、膜蛋白和多种酶。
(2)调节基因表达
(三)信号途径
的功能:使有关蛋白或酶类的丝、
苏氨酸残基磷酸化。
激酶 磷酸基团的受体 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蛋白酪氨酸激酶 蛋白组/赖/精氨酸激酶 蛋白半胱氨酸激酶 蛋白天冬氨酸/谷氨酸激酶 丝氨酸/苏氨酸羟基 酪氨酸的酚羟基 咪唑环,胍基,ε-氨基 巯基 酰基
生物学效应::松弛血管平滑肌、利尿利钠、降血压。
: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
(四)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
酪氨酸蛋白激酶分类:受体型(位于细胞质膜上):如胰岛素受体、生长因子受体
非受体型(位于胞浆):如底物酶编码的
(1)受体型途径
组成:催化性受体、2、、
蛋白、蛋白、系统
蛋白:具有丝/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
系统:包括、激酶()、激酶(),是一组
酶兼底物的蛋白分子。
蛋白:原癌基因产物,
类似于G蛋白的亚基
: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
2
域:能识别磷酸化的酪氨酸残基
2
并与之结合
:富含脯氨酸,可与3结合,促使的换成
(2)非受体型信号途径(途径)
配体与受体结合导致受体二聚化——二聚化受体激活——将磷酸化——形成二聚体,暴露出入核信号——进入核内,调节基因表达
: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
一氧化氮生物系统及其药理学作用
1的代谢:⑴很快被氧化代谢,半衰期3~5s,故仅限于局部发挥作用;
⑵代谢产物为硝酸根和亚硝酸根;
⑶还可与亚铁血红素和键结合而失活。
2的生物学分类
①内皮型(,),又称Ⅲ型、3,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心肌内膜及脑和神经组织中。扩张血管,保护内皮
②神经元型(,),又称I型、1,主要存在于脑、脊髓和外周非肾上腺素非胆碱()能神经,当相应神经元需要时,催化产生极微量的。
神经细胞损伤
③诱生型(,),又称Ⅱ型、2,存在于除神经元外的多种组织中,正常情况下不表达,但在炎症和免疫反应剌激下,被诱导表达。
促进炎症反应
3.在信号途径中,与可溶性鸟苷酸环化
酶分子中的血红素铁结合,引起鸟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