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作者是、国诗人。
被称为。
三.诗文理解:1.注音及释义: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理解诗意1)、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内容(写在书上)2)题目为什么是“未选择的路”而诗人其实选择了自已的路了?3)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诗中表面上写的是自然界的路而实际上有深刻意义,暗示的是。
5)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0课 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 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
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将人们选择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象征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的寓意,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学情分析】由于年龄限制,学生没有深沉的生活阅历和体悟,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着丰富敏感的心灵。
而且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索,这种质朴无华的风格使这首诗如夏夜里清凉柔和的风,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情趣,给人一种沁人心脾之感。
因此教学中应努力唤醒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的兴趣,进入文本情境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了解象征的知识,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对比阅读,合作探究,体会诗歌意境,悟出诗中蕴含的哲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及对生活的理性思考,慎重思索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教学重难点】读中感悟,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策略】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高效的视听效果和形象的情境感染学生的心灵。
2、通过反复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3、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学习策略】在自主学习中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清思路——读懂结构——读出情感——读出哲理;在合作互动中通过: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1、图片导入:师:展示岔路口图片,请同学们联系生活说说,如果你行进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该怎样走?如果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磨难,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答:会想到自己选错了道路,会特别留恋另一条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教案(通用10篇)
《未选择的路》教案《未选择的路》教案(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未选择的路》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未选择的路》教案 1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自制胶片或卡片一张。
(如果没有教具也可以板书到黑板上)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
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
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作者和有关背景”这一问题,谁能帮大家解决?师作小结即可。
三.诗文理解: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注意字形 (学生演板)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 理解诗意首先整体把握(1). 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19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象征意义。《未选择的路》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著名诗歌,它通过描绘两条道路的选择,反映了人生道路决策的复杂性。这首诗对于我们理解选择的意义和后果具有重要启示。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象征元素和哲理,理解诗人在面临选择时的心理活动和决策过程。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未选择的路》的基本意思、象征意义和哲理内涵。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选择重要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明智地做出选择。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探讨“而我选择了那条走得少的路,结果带来了很大的不同”这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人生选择对人生道路的影响。
(3)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讨论人生道路选择的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举例:提出问题:“如果你面临这样的选择,你会如何决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独立思考。
(4)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内涵,学会独立学习。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举例: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未选择的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做出重要选择的情况?”(如:选择参加哪个兴趣班、在朋友冲突中如何站位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选择的重要性和影响。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自制胶片或卡片一张。
(如果没有教具也可以板书到黑板上)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
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
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
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
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作者和有关背景”这一问题,谁能帮大家解决?师作小结即可。
三。
诗文理解: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注意字形(学生演板)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 理解诗意首先整体把握(1). 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
?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啊!(先由学生叙述,师再小结。
回答完整的,可不必小结) 选择前的慎重(久久伫立), 深思(板书)(2). 谁来告诉大家你对第二节内容的理解?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 未选择的路 》说 课 稿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未选择的路》。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
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并没有指出选择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选择本身。
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读诗的,尤其是现代诗,因为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同时还讲究音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
但是,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常还处于感性阶段。
既没有掌握诗歌朗读、欣赏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备鉴赏情感含蓄、内容深奥的诗歌,尤其是意象丰富的哲理诗的能力。
当然,更谈不上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把握诗歌的内涵了。
而《未选择的路》就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
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两个目标是以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理论依据的。
四、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导入法、指导朗读法、品读诗句法和引导总结法”。
1、开门见山导入法就是指在导入课题时,我先是要求学生介绍所搜集到的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然后我适时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警句,这样直截了当地进入了课题。
中学教师说课教案《未选择的路》
中学教师说课教案《未选择的路》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未选择的路》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运用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启发学生勇于面对人生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解读;2.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创作实践中个性化表达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未选择的路》的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齐读诗歌《未选择的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思考:诗中的“两条路”分别象征什么?(2)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学生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意境。
5. 诗歌创作实践(1)学生尝试运用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创作一首小诗;(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未选择的路》;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情况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表现和诗歌创作,给出建设性的反馈。
未选择的路 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
哲理初探
望路-选路-别路-忆路
入文质理
说过程和感悟
激趣导入 诵读感悟悟
1. 诗人选路的理由是什么? 2. 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3.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哲理初探
入文质理
说过程和感悟
激趣导入 诵读感悟
1. 资料互读,打破建构的基础 2. 潜入文本,打破构建的结论
哲理初探
入文质理
说过程和感悟
《未选择的路》好在哪里? ——知乎
好在很多人被它骗了
说过程和感悟
激趣导入 诵读感悟 哲理初探
• 教师配乐范读 • 学生自由朗读 • 学生单独朗读 • 带着问题朗读
入文质理
说过程和感悟
激趣导入 诵读感悟悟
1. 这个单元讲托物言志,那么这首诗 所托之物是什么?
2. 请以“路”为中心词,概括四小节 内容。
说目标和意图
• 通过诵读感悟,讨论诗歌哲理; 知识与能力
• 通过涵咏语句,译本比读,透析诗歌本意,训练学生的思 过程与方法 维能力;
•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情感与态度
说方法和理念
重
巧
藏
诵
点
方
读
拨
法
说过程和感悟
激趣导入 诵读感悟 哲理初探 入文质理
说过程和感悟
激趣导入
诵读感悟 哲理初探 入文质理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一首会骗人的诗
说教材和学情 说目标和意图 说方法和理念
说过程和感悟
说教材和学情
•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首外国诗歌; 说教材 • 从整体出发,结合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情感。
• 看似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 说教材 • 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
未选择的路教案《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7篇)
未选择的路教案《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首席帮助大家整理的7篇《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
导入新课: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
作者是、国诗人。
被称为。
三。
诗文理解:1.注音及释义: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理解诗意1)、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内容(写在书上)2)题目为什么是“未选择的路”而诗人其实选择了自已的路了?3)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诗中表面上写的是自然界的路而实际上有深刻意义,暗示的是。
5)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中学教师说课教案《未选择的路》
中学教师说课教案《未选择的路》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未选择的路》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弗罗斯特及其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诗人弗罗斯特及其作品《未选择的路》。
2.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选择和决策。
教学方法:1. 通过多媒体展示弗罗斯特的照片和简介。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生活中选择的经验和看法。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经验分享。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和形式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元素,如两条路、树林、决定等。
教学方法: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象征意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解读和观点。
第三章:深入探讨主题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讨论诗歌中关于选择和后悔的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决策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经验分享。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帮助学生将诗歌中的主题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教学内容:1. 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形式表达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解释其与诗歌主题的联系。
教学方法:1. 提供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选择,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
2. 引导学生通过作品表达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作品和分享内容。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寓意。
(新)人教部编版七下《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未选择的路》。
一、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未选择的路》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一首外国诗歌。
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外表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
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衬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 教学目标经过先前的学习积累,初中生对外国文学和中国的诗歌都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生们接触到的外国诗歌还是很少,因此要让初一年级的学生透彻深入的理解这首含义丰富的哲理诗是相当困难的。
也正因如此,我才觉得把这样一首外表看似简单实则隽永丰厚的外国诗歌讲好才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以后更加深入、全面的学习诗歌、品读文学打下坚实的根底。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结合这首诗歌的特点和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象征的知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二、说教法分析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接下来我说一下教学方法。
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就是说,课堂上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来确定。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导入法、指导朗读法、品读诗句法和引导总结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运用情感体验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这首诗。
七(下)19-2《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象征的手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抓住关键字词,品味诗歌情感;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读,辩证理解“选择”的艰难。
3.合作讨论,个性解读诗歌内涵,尝试在写诗中提炼感悟。
【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个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散文《散步》,又印象么?一家人在田野走着走着,遇到了什么难题?他们最终做了什么选择?诗人弗罗斯特也像我们展示了两条路的选择问题,今日,就让我们学习《未选择的路》,看看在这首外国诗歌中,又将面临一番怎样的选择?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本诗,读完谈谈你的初读感受。
2.题目是“未选择的路”,那么,这路是指自然之路么?从哪儿看出?用自然界中具体的、常见的道路来表现人生这一抽象的、复杂的概念,这种手法我们叫做象征。
齐读象征概念。
(屏显:象征:指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法。
)三、精读细品诗歌中写了两条路,作者选择了其中一条。
但注意,诗歌的题目叫“未选择的路”。
这是为什么?1.我们先来看看诗人选择前的心情。
①自由朗读诗歌第一节,找找哪些动词能体现作者的心情?【相机朗读指导】②同学们在生活中,做选择时有相似的心情么?总:我们在做小选择时,在面临非错即对的单一选择时尚且如此困难,更何况是面临人生这一没有真正对错的巨大选项呢?无怪乎作者会如此纠结、犹豫了。
2.诗人终于做出了选择,那么,诗人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呢?(荒草萋萋、十分幽寂:荒凉、充满危险;诱人、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具有挑战性、值得探索。
)②这是一首外国诗,老师在读此诗时,发现了本节的另一个译本。
请同学比较下,这两个译本有什么不同,各侧重强调的是什么?③你觉得从内容上来讲,哪个版本更适合本诗?(生答,言之有理即可)我们在读诗歌时,尤其是外国诗歌时,可以关注不同的译本,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理解。
而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而不迷信于课本。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课件教学说课
知识链接
笔记体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后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笔记体小说已经较为成熟,以《太平广记》为代表。 到了清代,笔记体小说达到了巅峰时期,代表作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尤其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笔记体志怪小说的巅峰之作。
背景资料
象征与比喻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1.订正字音 沧州(cānɡ) 沉焉(yān) 曳铁钯(yè 啮沙(niè) 溯流( 募金(mù) 木杮(fèi) 坎穴(kǎn xué) 臆断(yì) 圮于河( 倒掷(z
检查预习
2.古今异义
古义:一起。例:二石兽并沉焉。今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平排着。
学习目标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清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识渊博,曾外放福建学政,后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坐卢见曾盐务案,谪乌鲁木齐佐助军务。获释回京后,受命总纂《四库全书》。大功告成后,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并在其基础上精益求精,写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对我国目录学贡献卓著。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初中语文《未选择的路》优质说课稿 参赛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有配套的教学PPT、说课PPT、完整的教学设计、说课稿。
请点进我的主页查看,祝老师身体健康、事事顺遂!我说课的内容是《未选择的路》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加以具体的阐释。
一、教材分析(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未选择的路》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最后一课,本单元主要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所选篇目均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可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二)本课教材分析《未选择的路》是一首新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以道路喻人生之路,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本课可使学生认识到选择的重要性,以及选择后该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经历和阅历都较少,可能理解得较肤浅,且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学生不能真正地品透此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帮助学生回忆上个学期学过的新诗《天上的街市》,使学生产生知识的迁移,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置知识与技能:识记“幽寂”“萋萋”等词,理解诗中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以往知识的回忆,产生知识迁移,分析理解本诗象征手法的运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品味重点字词领会课文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面临选择时慎重的态度和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选择后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精神;体会诗歌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读懂诗中的形象,初步了解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诗歌蕴涵的情感;思考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理解诗人为何重点写“未选择的路”,能联系生活体验,多角度思考诗歌的内涵。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大方向,正确引导学生。
四、教学方法教法:启发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学法:多样化朗读法、讨论辨析法设计意图:反复朗读以至于当堂成诵,有利于学生通过“读”达到理解、感知的目的,通过“诵读”感悟出诗歌的内在美;适时解答疑惑,有利于学生领会课文内涵;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说课教学PPT课件
伫立
象征
选择
人生之路
叹息
第五单元 ·阅读
未选择的路
导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 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 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 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 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04
比较阅读
问题导引 1.比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 歌的异同点。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明确:(1)相同点: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对人生的思考。
(2)不同点:前者直抒胸臆,诗歌中没有具体的形象;后者通过 具体的形象,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阐释哲理。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自然之路
4.如何理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 路”?
自己选择的路,就一定要走到底,无怨无 悔,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而有意义的。因此, “选择”除了需要理智的放弃、睿智的选取, 更需要意志的延续。
深入思考
• 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 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 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 生有许多道路可以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 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 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 道路发出感慨,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的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在教学《未选择的路》这首诗时,我将采取以下步骤进行说课:
首先,我会引入课题,通过提问学生对于人生选择的看法,激发他们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我会问:“你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刻?那些选择对你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经历,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接着,我将介绍诗歌的背景。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两条分叉的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
我会简要介绍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
然后,我会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会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停顿和重音,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
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押韵形式,我会让学生找出押韵的词语,并讨论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如“两条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而“未选择的路”则象征着未知的可能性。
在理解了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语言之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我会提出问题:“你认为作者通过这首诗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你从这首诗中得到了哪些启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最后,我会进行课堂总结,强调诗歌中关于选择和人生的重要主题。
我会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并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未知的未来。
通过这样的教学步骤,我相信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并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未选择的路》。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未选择的路》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一首外国诗歌。
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
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 教学目标
经过先前的学习积累,初中生对外国文学和中国的诗歌都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生们接触到的外国诗歌还是很少,因此要让初一年级的学生透彻深入的理解这首含义丰富的哲理诗是相当困难的。
也正因如此,我才觉得把这样一首外表看似简单实则隽永丰厚的外国诗歌讲好才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以后更加深入、全面的学习诗歌、品读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结合这首诗歌的特点和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象征的知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二、说教法
分析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接下来我说一下教学方法。
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就是说,课堂上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来确定。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导入法、指导朗读法、品读诗句法和引导总结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运用情感体验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这首诗。
1、开门见山导入法
就是指在导入课题时,以作家诗人对路的描写说明人生好比走一条路,这样直截了当地进入了课题。
2、指导朗读法
即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并组织学生学以致用、现场点评。
结合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齐读、指定学生朗读的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
3、品读诗句法
在分析这首诗的过程中设计了诗句的赏析品读以及分析关键词的环节,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仔细揣摩诗句的内涵,对诗歌主题进行准确的把握,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4、引导总结法
《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它看似倾诉诗人的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了人们的共同感受。
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诗中发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正因为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将它表达出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有设计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归纳总结。
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就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挖掘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的要求。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
开门见山导入课题,用诗人作家对“路”的描写说明人生好比走一条路,而对路的选择也就是对人生的选择,引导学生来了解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什么特别的意蕴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诗”
教师传授查找资料的方法,指导学生筛选有关诗人生平事迹、时代环境、创作背景、主要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这有助于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三)诗文朗读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部分,通过朗读活动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
它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注音及释义,主要解决字音以及字义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第二个部分是初读课文。
首先是教师范读,再是指定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朗读的方法,并用这个方法进行朗读评价。
(四)走进文本,具体分析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诗歌时,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因此,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主要通过以朗读法为主,以提问质疑法为辅,引导学生通过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以及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方法,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每小节在解读之前都请学生朗读,结合多种朗读方法如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定学生朗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然后以对应诗歌四个小节的四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
在第一小节中的问题是“这一小节主要写到了什么”,教师又通过“文中提到了几条路?作者在面对这些路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心情?”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小节的内容,同时,又以文中的“可惜”一词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
第二小节以“犹豫着的诗人会选择哪条路?这条路又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展开,我认为这一小节是整首诗中分析情感比较重要的部分,因此我也是重点引导学生赏析。
首先请学生独立思考,诗人面对这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犹豫着不知如何选择,让学生学会在文中寻找答案,诗中说“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一句表明诗人的选择,以及这条路的特点。
然后我接着提出设想说“如果是你面对这两条路,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每个学生们肯定都有自己的选择,可以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一问题使学生结合自身体验,体会文中情感。
进而引导学生“虽然我们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但只能走其中的一条,所以在选择之前必须慎重。
你的选择决定了你一路沿途的风景和经历,就像人生一样,每个人
选择不同的人生之路,就会体验不一样的人生”,这样自然而然的把诗歌的主题引导出来,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文中诗人选择时的犹豫、慎重,进而联想到我们的人生选择也要慎重。
第三小节的问题是“诗人在选择了一条路之后又是什么样的感受”,请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总结,又以“恐怕”一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惆怅之情。
第四小节的问题是“这一小节讲到了什么”,在分析完整首诗之后,请学生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文中情感。
(五)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设计三个小问题分别是“这首诗的路指的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为什么把题目取为“未选择的路”?“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难点是对于象征的理解,所以在三个问题中我将重点分析第一个问题即:这首诗的“路”指的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路表面是写自然界中的路,实写人生之路。
诗人以林中岔道的选择象征人生之路的抉择。
诗歌的前三小节一直在写林中的两条路,第一小节中是说林中有两条路,一条是怎样的另一条是怎样;第二小节是诗人开始慎重选择走哪一条路,第三小节是在途中的思考,试想另一条路是什么样的风景。
而最后一小节是诗歌主题的表明与升华。
诗人借将来的回忆,表明对于未选择之路的留恋,可惜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路来走。
进而又以“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一句来说明这里的路是写人生之路,学生再回到前边三节诗中品味感情,就更加能理解诗的主题了。
从而明白是用到了象征的手法。
我再详细的为学生讲解象征的用法,然后请学生自己用象征的手法来写一段话,这样既加深学生对于象征的理解,同时又能锻炼学生动手和说话的能力。
通过诗文的学习增加对象征手法的理解,这也是这一课时的教学难点。
而对于问题2和问题3,我将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总结的方法完成。
诗人为什么把题目取为“未选择的路”?这个问题从题目出发,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虽然有两条路,但诗人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所以诗人感叹人生之路有多条,但人生短暂我们只能走一条路。
对于那些未选择为走的路,人们往往更加留恋。
因此,通过引导,使学生理解之所以把题目选为“未选择的路”,
主要是深化主题,深入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而问题3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问题让同学自己思考,答案可多样,不拘于一种。
学生可以说是“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也可以说是“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学生可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六)、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为课下复习回顾打下基础。
(七)、作业布置
根据本文的学习,请学生完成一篇题目为“路”的小作文,字数不限,主要是表达自己对于这节课的理解以及对人生之路的体会。
这也符合新课标对于初中生习作的要求。
四、说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