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当前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重视阅读量的积累。
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开阔。
读书的好处不胜枚举,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在匆忙之中静下心来,我不断问自己:你引导学生读书得法了吗?真正帮助学生把读书所得转化为能力了吗?这里的能力我认为不单指学习方面,还应包括学生的生存能力。
这样的想法是源于我教过的学生,读了很多书,很爱读书,可书面和口头表达都成问题,与人交往也不通畅,有一点自我封闭的状态。
那么书读哪儿去了呢?很遗憾,任教两年,虽使他的学习状态有改观,但我一直无法走进他的内心,没有机会去了解这现象的本质原因。
可见,如放任孩子去读,仅提供书目或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越来越多的学者、教师在研究读书的方法指导、思想引领等等,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就好比吃一顿自助餐,美食琳琅,个个营养,是否随意吃进去都有益处呢?在程序上也有先后之分,讲究吃的科学。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中,我找到了源头。
且看叶老的原文:“教师指定一本书教学生阅读,要他们从书中得到何种知识或领会,必须有个预期的标准;那个标准就是判定成绩的根据。
完全达到了标准,成绩很好,固然可喜;如果达不到标准,也不能给他们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就了事,必须研究学生所以达不到标准的原因——是教师自己的指导不完善呢,还是学生的资质上有缺点,学习上有疏漏?——竭力给他们补救或督促,希望他们下一次阅读的成绩比较好,能渐近于标准。
一般指导自然愈完善愈好;对于资质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的个别指导,尤须有丰富的同情与热诚。
总之,教师在指导方面多尽一分力,无论优等的次等的学生必可在阅读方面多得一分成绩。
单是考查,给分数,填表格,没有多大意义;为学生的利益而考查,依据考查再打算增进学生的利益,那才是教育家的存心。
”看,读书不是漫无目的,教师一定要有所思考。
叶圣陶教育文集阅读心得
叶圣陶教育文集阅读心得
叶圣陶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的
教育思想深刻而实践性强,对中国现代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阅读叶圣陶的教育文集,我对他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叶圣陶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传统
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他主张要让学生在研究中保持主动性,通过启发和引导,激发他们
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动力,使其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真知灼见。
叶圣陶的教育理念还强调教育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不仅
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他
主张培养学生的品德,使其具备自律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的情感,
使其具备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
其能够融入社会并做出积极贡献。
在阅读叶圣陶的教育文集过程中,我深受他的教育理念的影响。
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研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感,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同情心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叶圣陶的教育文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教育理念启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并对我的教育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能够不断借鉴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做出贡献。
叶圣陶教育文集阅读感想
叶圣陶教育文集阅读感想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文集给
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读完叶圣陶的教育文集,我深受启发,有以下几点感想:
1. 人本教育的重要性
叶圣陶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独
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整个人的发展,而不仅
仅是研究知识。
这一观点让我深思,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致力于
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知识的基础上成为有道德、有创造
力的人。
2. 教育要关注社会问题
叶圣陶在他的教育文集中也强调了教育要关注社会问题,并将
之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教育了解社会问题、社会责任,并积极参与解决问题。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
是为了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3. 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叶圣陶提出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在学校中进行的。
他认为教育应该贯穿个人的一生,并强调了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共同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总之,叶圣陶的教育文集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他的人本教育理念、关注社会问题的观点以及对教育的持续性的认识都让我深受触动。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借鉴叶圣陶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和改进教育的方式,为培养有道德、有创造力的新一代做出贡献。
叶圣陶作品读后感
叶圣陶作品读后感叶圣陶作品读后感篇一:叶圣陶作品读后感我怀着对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之心,翻开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教育文集》,跃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鲜灵的故事,透过一篇篇文章,我看到了作者那大海般宽容的胸怀,那天地般博大的爱。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是我国现心文化史上的巨子。
他思想博大精深,著作等身,在文化教育界独领76年的风骚,既体现文化巨子——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
叶老毕生不懈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国外近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创新,他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源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生命力,学习、贯彻叶圣陶教育思想是切实有效地推进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切实有效的途径。
他的理论:知识是不能灌输传递的,必须由学生领悟获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
叶圣陶主张平等地对待学生,“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
“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快乐;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
有了欢乐,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
”“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
”所以叶圣陶一贯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叶老的这种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着深刻的影响,对此我深有体会。
在教学中我曾经碰到过这一样情况:一年级学生老是找不到位置,整不好队。
如何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快速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整好队伍哪?一次,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我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嫩嫩的、可爱的小脸。
我按常规向学生介绍了体育课的.穿着和一些基本知识,望着一年级学生认真听讲的样子,我想:看样子蛮聪明的,排队一定没问题吧?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同学们,你们记住自己的位置了吗?”“记住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可当我把队伍带到操场上,问题却发生了:“同学们,现在按老师要求分成四组,开始!”随着一声令下,同学们纷纷找起自己的位置,有的站好后又叫嚷着:“喂,你在这里的!”有的把其他同学硬是挤开,还有的忘记了自己的位置,硬是站在原地不肯移动,害得一些人没地方排又去占了其他人的地方,弄得场面乱哄哄地。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叶圣陶教育文集》是一本关于教育哲学的经典之作,作者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在这本文集中,叶圣陶先生阐述了他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对于我来说,读这本书是一次极富启发性的学习之旅。
叶圣陶先生通过一系列独立的论文,探讨了许多重要的教育主题,如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人格培养等等。
我特别被他关于培养人格的观点所吸引。
叶圣陶先生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格比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
他强调,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以及培养他们的品格是教育的核心任务。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分析了人格培养的重要性,还提出了许多实际的教育方法。
例如,他主张学校要营造出公正、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成为诚实、正直、宽容和有责任心的人。
他还提出了个别教育的观点,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需要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我深以为然,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背景、兴趣和学习方式,教育应该根据个体差异来进行,以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人格和品格。
传统的教育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他们的道德发展。
然而,一个人的道德和品格决定了他的行为和他与其他人的关系,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此外,叶圣陶先生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能力。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并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来制定教育方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帮助每个学生实现最好的潜能。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还给了我很多思考。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应该保持学习和成长的心态。
这使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总的来说,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阅读体验。
《叶圣陶文集》读后感850字(通用18篇)
《叶圣陶文集》读后感850字(通用18篇)《叶圣陶文集》读后感篇1最近读了《叶圣陶文集》,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便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这也是我们姑苏区提倡的教学方法。
读完,我就思考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
1、创设“自然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课堂导入是课堂活动开始的引子,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情感,启发、引导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进入课堂活动的最佳状态。
导入环节应该简洁明了,不至于使孩子们进入迷茫,兴趣、情绪减弱。
因此,“自然有趣”的导入,是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的前提。
导入活动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以新闻视频导入;通过谜语、儿歌、故事等趣味性活动导入;以问题情景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科学现象导入。
如: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时,可以以四则不同的谜语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而且自然地引出了我们生活中的路灯、邮筒、长椅、红绿灯这些公共设施,很快进入了课题的学习。
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地球在“发低烧”》一课时,可以选取了“北极熊变瘦了”的新闻视频导入,很自然地引出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即地球在“发低烧”。
2、创设“融于生活”的情境,提高学生自主性《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因此,创设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又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消除对新知的陌生感。
小学生由于心智不成熟和生活经验的匮乏,极易受到当前社会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生活和越来越多元的价值观念,时代呼唤思想教育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正确做出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职责。
而学会正确做出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必须依赖于对具体情境的积极思考,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如: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时,可以出示了一张行李箱的图片,让学生看看这些物品是否都可以带上飞机。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文集是他对教育理念的总结和阐述,通过阅读叶圣陶的教育文集,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也对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叶圣陶的教育理念主张“以人为本”,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自由和平等的氛围中成长。
这种理念与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科举制度”有着根本的区别,叶圣陶的教育理念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叶圣陶的教育文集中,他对教育的目标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情感。
他主张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他还强调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的,注重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叶圣陶的教育理念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因材施教,让他们在自由和平等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同时,我也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叶圣陶的教育文集还让我对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中国的教育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应试教育、功利化倾向、教育资源不均衡等。
叶圣陶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努力和探索,也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总之,叶圣陶的教育文集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温情的著作,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我相信,在叶圣陶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的教育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推荐五篇]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推荐五篇]第一篇: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关于教育的见解,千差万别,可是扼要地区别起来,也很简单,大大可以分为相反的两派。
就教育的目标来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人。
就教育的理解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像个空瓶子,其中一无所有,开着瓶口等待着把东西装进去,另一派认为受教育者自有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教育事业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养和启发工作。
就教育的方法说,一派注重记诵,使受教育者无条件地吞下若干东西,另一派注重创新发展,不但使受教育者消化那些东西,化为自身的新血液、新骨肉。
就受教育者的方面说,受前一派的教育是“为人”,有人需要一批工具,你是应命准备去做工具,不是“为(别)人”是什么?受后一派的教育是“为己”,“古之学者为己”的“为己”,发展知能,一辈子真实受用,这种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教育”.也是《叶圣陶教育文集》贯穿始终所提倡的教育。
书中所提到的前一派教育的弊端,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在今天的教育界仍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尤其是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时,有不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态度都由分数来决定,把学生当作一架考试机器,希望在他们的大脑中尽可能多的“填”入知识。
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学生也是有感情、有知觉的生命体,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感受。
通过本书的学习,使我再一次领略了教育的真谛——是为了受教育者和谐、健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心灵的健全比接受知识的多少要重要的多。
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更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要使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的高兴,发挥自己的天份、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仅仅一时感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工作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向教育先哲学习,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教育,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尊重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对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的给予关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的心灵、人格都健康发展。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书体会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书体会刘军语文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切近生活的语文教育“教什么”,在学术界存在众多分歧。
有的认为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基本能力训练、语言基本素材、语文基础知识、典范文章及课外活动。
也有的认为语文教育的内容是“传授给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态度的总和。
”在教育实践中,语文教师实际上也有属于自己的内容观,并付诸实践。
只是大多未形诸文字而已。
但是,在语文教育的内容上,不论持哪种观点,抱什么看法,人们必然会问:内容缘何而来,“问渠哪得诸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在哪里,在生活,这是叶老的一贯主张。
以写作为例,叶老就有详尽的阐述。
写作并不神秘,它只是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思想情感的文字表述。
他说:“咱们每天认识些事物,研究些问题,习惯地完成一串串的思想过程。
写作不过是把它写到纸上去罢了,并不是什么特别稀罕的事儿。
” “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
”长期以来,一些人的心目中,把写作看得很神秘,认为一般人缺乏写作的基础,没有写作的本钱。
叶老却明白地告诉每一个人:生活就是基础,生活就是本钱。
人人都在生活,人人都有基础,人人都有本钱。
他认为“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指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
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
”写作不为特殊目的,而是为了生活的需要。
撩开了神秘的面纱,使人们认识到了写作的本质,从而明确人人能学会写作的道理。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
对于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叶老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生活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有了生活,写作的素材就不会枯竭。
“必须根源于现实生活,文章才真能写通,写来才真有意义。
”作文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要养成写作能力,第一宜着眼于生活和发表的一致;说明白点,就是发表的必须是自己的意思或情感,同时,又正是这意思或情感。
读《叶圣陶文集》有感【精选资料】
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读《叶圣陶文集》有感翻开《叶圣陶教育文集》这本书,我心中充满惊喜与震撼,深感这本书的实用性,同时也被叶老这样的“一代宗师”深入浅出的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论述所折服。
对于像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应该如何来教学,他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他的许多观点与我们当前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一致的,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体味,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同样,叶圣陶先生也十分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语文是来自生活的,是为了生活服务的,是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
他说,“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
”语文教学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而且这一思想贯彻于他一生。
学生学习语文,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生活的需要,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原有知识与课文对话,建构课文的意义;阅读的收获,又提高了生活的品位。
阅读教学自始至终离不开生活,所以教学中要沟通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如苏轼的《定风波》,在学习课文时,就要抓住作者的旷达来思考在生活中的自己。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叶圣陶先生是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他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引导之后,学生能自己理解,要在学生走不通的时候,才给他们扼要点明。
教师教语文课时,‘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是叶老教学思想的精髓。
当然,叶老并不是否定教师讲的作用。
他认为“当讲则讲,而且要讲透。
把文章讲透了,就也是‘文’与‘道’兼顾了”。
叶圣陶先生对教学方法的论述对于当前我们正确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其实有着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张衡传》里的“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征”。
学生应结合整句话和上下文理解“征召”,要联系已学的征字(从此替爷征、岁征民间等等。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书心得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书心得读《叶圣陶教育名篇》让我受益匪浅。
XXX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巨子,他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源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生命力。
他的理论“由而革新自己,由革新自己而成就自己”深深地影响了我。
在阅读他的文章时,我看到了他独具的慧眼、敏锐的心智、海一般的胸怀和天地般的博爱。
XXX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来说,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他提到,语文老师应该自己动笔,写一些与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其他文章,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XXX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首先自己写了一篇下水文,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写作。
我也意识到,只有善于读书,才能有所得,才能教好书。
因此,我开始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各种书籍,精心准备下水文,认真听取学生对我的作文评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步喜欢上了读书、写作,对自己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优秀的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如何研究。
他们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自我解决疑难问题,辨别是非,自我奋斗,自我探索,成为能够自我满足的人。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终身研究,学到老。
我从大师的话中明白了,教育是一种责任。
知识不能单纯地灌输,必须由学生自己领悟和获得。
学生是研究的主体,而教师则是研究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XXX课堂上没有美妙的音乐、色彩迷人的画面或精细周密的预设。
他只使用了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和两三张幻灯片。
尽管如此,学生们在他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而且学得非常兴致勃勃,效率也非常高。
这让听者从中悟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认生字、写字、读懂课文、背熟课文、学会活用词语、理解道理和情感、培养好惯。
于老师的简单教学中透露出了他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真诚关注学生的态度。
我想这就是大师所说的“上课的一种责任”。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有感也谈“教是为了不教”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有感:也谈“教是为了不教”特级教师王崧舟曾铿锵有力地说:“不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无以为语文教师。
”的确,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因此,《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成了摆在我案头的一本重要书籍,仿佛是漫漫长夜里一盏明灯,使迷茫在语文教学路途上的我认清了方向,对我的专业成长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本书中,叶老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众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阐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
叶老先生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文中常常提到“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知识,乃是教学生学”;“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叶老先生通过这些言论,苦口婆心地告诉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为了不教而教。
其实,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境界。
叶老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教育思想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教育正是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人的素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试想,如果教师仅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容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丝毫没有创新思想,绝不可能成为高素质人才。
“教是为了不教”,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叶老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
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539页)。
这并不是减轻教师的负担,放任学生不管,而是新课程目标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文集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对教育实践的深刻思考,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启示。
通过阅读叶圣陶的教育文集,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叶圣陶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
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人格和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叶圣陶强调了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因材施教。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他主张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叶圣陶的教育文集中还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业,更是社会的事业,教育应该与社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业,更是社会的事业,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通过阅读叶圣陶的教育文集,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将继续努力,以叶圣陶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叶老的教育论述很多,其中关于语文教育的部分已经辑印了两个专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和《叶圣陶论语文教育》;为了方便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地了解、学习和研究叶老的教育思想,我们特约请了杜草甬、商金林一道编辑了这本《叶圣陶教育文集》。
本书编入叶老1919年至1984年间论述教育问题的论文短评、散文书信和诗等一百二十四篇。
为便于读者历史地了解叶老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了解叶老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哪些教育上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看法和见解,所编入的文章,按年代顺序编排,有写作日期的以写作日期为序,没有写作日期的以发表日期为序。
在本书中,读者将会看到,叶老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许许多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论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
其中叶老不仅论述了如何当好教师这个问题,还在反复强调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或者说,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叶老在1941年写的《论写作教育》、1945年写的《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1979年写的《去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等文章中针对当时的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论述的观点,仍然发人深省,给我们以现实的启迪和教益,使我们看到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并不随之一个历史时代的宣告结束而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退。
它继续安居着,继续发出影响。
不必讳言,一切为了高考,教学中的装进去、倒出来的“瓶子观点”,等等,寻“根”是可以在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中寻到的。
大家知道,叶老是教育家,也是作家。
他曾经以教育界的人和事做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写了好些短篇小说和童话。
叶老在谈起他写小说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他当过不少年教员,熟悉教育界的情形,“不幸得很”,用他的理想作为尺度去衡量,许多现象都不能使他满意,就想提起笔来“讽它一下”,目的自然并不在讽,他讽的是这一面,希望却寄托在另一面。
吕叔湘先生曾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按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字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6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精选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1最近一段时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使我获益匪浅,解决了困扰我的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的性质,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语文教学不是文学的教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语文课为什么要重视口语交际,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等等。
下面就谈一谈我读完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每一个教育者都会面对学生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学语文”,每当教学中遇到难题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我也会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我们为什么要教语文?叶圣陶先生在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叶老首先从“什么叫语文”入手,谈“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
”“语言是一种工具。
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
工具不是目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叶老认为,学语文为的是为了使用,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是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叶老说,“教书教书,就是‘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习语言的知识并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让自己的“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
从知道、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实践是必然的桥梁。
所以,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3篇)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叶圣陶先生作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其德育思想深刻地融入了他的教育思想体系,成为其中的核心要素。
自叶圣陶研究会成立以来,众多专家对其德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
普遍认为,叶圣陶的德育思想是其教育理念的基石,他提出的“一切知识的根源就是道德”等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教育精髓可以用“都是为了达到不教”来概括。
这一理念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蕴含深刻。
叶圣陶主张,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最终达到“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的境界。
为此,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生活本源观。
二、叶圣陶教育思想特别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他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念,旨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体现人的发展的具体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方设法,使学生逐渐能够自主学习。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和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创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
三、叶圣陶教育思想强调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成长,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叶圣陶提出的“导”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教师应致力于提高自身素质,以引导学生从依赖老师到独立学习的过程。
21世纪的中国教育,将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中走出来,重视全面发展,加强德育教育,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二)研读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教育文集》后,深感启发。
书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为教师职业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宝贵的指导,犹如夜海中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神圣职责。
每一天,我们都面对着充满活力、满怀梦想的学生,他们的信任与敬仰赋予我们无尽的动力。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体悟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体悟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
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叶圣陶教育文集后,我获得了一些深
入的体悟。
首先,叶圣陶强调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健康。
只有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其次,叶圣陶提倡个性化教育。
他赞成关注每个学生的特长和
兴趣,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机会。
叶圣陶认为,每个
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只有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才能充分发掘和
发展这些潜力。
叶圣陶还强调了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
他主张教育者应该秉持
崇高的教育理想,敢于创新,为学生树立榜样。
他认为,优秀的教
育者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更是引导学生成长、开拓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的引路人。
最后,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和研究的地方,应该重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作用。
同时,叶圣陶也强调了家长应该扮演的角色,他提倡家长要成
为孩子的引导者和启蒙老师,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通过阅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
者的使命。
我希望能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践行叶圣陶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做出积极的贡献。
{800字以上的内容}。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书收获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书收获叶圣陶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在他的教育文集中,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宝贵的知识和启示。
以下是我读完叶圣陶教育文集后的一些收获:1. 教育的目的:叶圣陶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
他强调了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知识、道德、情感、智慧等方面的发展。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品格。
教育的目的:叶圣陶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
他强调了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知识、道德、情感、智慧等方面的发展。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品格。
2. 教师的角色:叶圣陶认为,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朋友。
他强调了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关心他们的需求和困惑。
这使我明白到,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他们支持和指导。
教师的角色:叶圣陶认为,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朋友。
他强调了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关心他们的需求和困惑。
这使我明白到,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他们支持和指导。
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叶圣陶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他主张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指导。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有机会思考和探索。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叶圣陶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他主张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指导。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有机会思考和探索。
4.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叶圣陶主张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和应用。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是我国现心文化史上的巨子。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体现文化巨子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
课余时间里,我怀着对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之心,翻开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教育文集》,跃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鲜灵的故事,透过一篇篇文章,我看到了作者那大海般宽容的胸怀,和那天地般博大的爱。
大多数人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功名利禄。
比较通达的人不是这个看法,认为学习是为了受用,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传统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直要坐十六年,听十六年。
十六年坐着听,是一种很重的刑罚,随便做点什么,都比白做十六年强得多。
我觉得受教育是一个人一生的事,一个人首先知道自己的需求,才会从学习中得到所需要的宝贵知识、生活信念,不是没有主次的知识灌输;二是要知道社会国家团体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即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来发展自己而所必需的人才;三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运到实践中去,增强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使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加强。
所谓数业有专工,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一专多能使学生们最好的选择。
要使学生们在一些重要的课程上培养自己的兴趣,使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有趣味的学习,不但会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还能使自己的注意力加强,让学习事半功倍。
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博学多才志趣盎然的新型学习者。
就如有人说过:“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使学生们在学习中更自信、更成熟、更愉快,让学习变成一种艺术。
《叶圣陶文集》有感
重读xx,走进新课标──读《xx文集》有感翻开《叶圣陶教育文集》这本书,我心中充满惊喜与震撼,深感这本书的实用性,同时也被叶老这样的“一代宗师”深入浅出的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论述所折服。
对于像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应该如何来教学,他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他的许多观点与我们当前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一致的,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体味,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同样,叶圣陶先生也十分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语文是来自生活的,是为了生活服务的,是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
他说,“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
”语文教学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而且这一思想贯彻于他一生。
学生学习语文,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生活的需要,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原有知识与课文对话,建构课文的意义;阅读的收获,又提高了生活的品位。
阅读教学自始至终离不开生活,所以教学中要沟通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如苏轼的《定风波》,在学习课文时,就要抓住作者的旷达来思考在生活中的自己。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叶圣陶先生是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他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引导之后,学生能自己理解,要在学生走不通的时候,才给他们扼要点明。
教师教语文课时,‘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是叶老教学思想的精髓。
当然,叶老并不是否定教师讲的作用。
他认为“当讲则讲,而且要讲透。
把文章讲透了,就也是‘文’与‘道’兼顾了”。
叶圣陶先生对教学方法的论述对于当前我们正确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其实有着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张衡传》里的“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征”。
学生应结合整句话和上下文理解“征召”,要联系已学的征字(从此替爷征、岁征民间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叶老的教育论述很多,其中关于语文教育的部分已经辑印了两个专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和《叶圣陶论语文教育》;为了方便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地了解、学习和研究叶老的教育思想,我们特约请了杜草甬、商金林一道编辑了这本《叶圣陶教育文集》。
本书编入叶老1919年至1984年间论述教育问题的论文短评、散文书信和诗等一百二十四篇。
为便于读者历史地了解叶老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了解叶老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哪些教育上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看法和见解,所编入的文章,按年代顺序编排,有写作日期的以写作日期为序,没有写作日期的以发表日期为序。
在本书中,读者将会看到,叶老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许许多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论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
其中叶老不仅论述了如何当好教师这个问题,还在反复强调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或者说,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叶老在1941年写的《论写作教育》、1945年写的《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1979年写的《去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等文章中针对当时的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论述的观点,仍然发人深省,给我们以现实的启迪和教益,使我们看到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并不随之一个历史时代的宣告结束而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退。
它继续安居着,继续发出影,教学中的装进去、倒出来的“瓶子观点”,等响。
不必讳言,一切为了高考等,寻“根”是可以在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中寻到的。
大家知道,叶老是教育家,也是作家。
他曾经以教育界的人和事做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写了好些短篇小说和童话。
叶老在谈起他写小说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他当过不少年教员,熟悉教育界的情形,“不幸得很”,用他的理想作为尺度去衡量,许多现象都不能使他满意,就想提起笔来“讽它一下”,目的自然并不在讽,他讽的是这一面,希望却寄托在另一面。
吕叔湘先生曾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按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字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吕先生的这些话,就这本《叶圣陶教育文集》来说,也是适合的。
马克思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受社会的教育观念制约的。
旧式的教育奉行的是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所以旧式教育可以培养出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社会上如果视“古典”为光荣,视“利禄”为目的,就很容易让学生脱离现代生活,侧重与再现知识。
叶老倡导的语文教学则强调学文与做人做事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结合,为公民生活服务。
体悟文中描摹的境遇,进行探究,不断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不断整饰语言,获得表达的技能,最终能阅读,能写作,能运用于生活。
这些观念仅是老师,仅是教育界知道是不够,还要让学生知道,让家长知道,让社会各界知道。
叶老在文中说,让学生看一看课程标准,我觉得也有这个必要。
如果社会的教育观念正确了,它的招生制度及评价体系就会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语文的学习。
教师对学生语文的学习影响是很大的。
作为教师该怎样去进行语文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转变旧式的教育观念。
不要像以前私塾教师一样去讲文言文了,不要把教语文变成当“翻译”工作,只是把古文转换成现代文,转换成方言,逐字逐句地去讲解课文。
我们现在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白话文了,再这样“翻译”已经没有必要,但很多老师还是受这样教法的影响,只是变成问内容、情节了。
现在的老师进行阅读教学,应该把握这几个关键词:境遇、情思、表达、听说读写并重。
叶老先生所说的境遇,我想应该和“情境”这个意思差不多。
一篇文章往往是有情境的,起码有具体的形象。
但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的“境遇”也许和课文中体现的情境有时是不一致的。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外生活语文化》,对教师要创设的“情境”有所阐述,可以作为参考。
创设、感受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情思,于是可以朗诵,想要讨论,这样就可以磨练学生的思想,培养情感,激起说话的欲望。
此时,教师再暗示、指导,使之每句话合于论理,出于至诚。
这样就有组织,有条理,发于真知真情,而不是从教科书或老师的话再讲述一遍。
这样的教学理念如何落实到一篇课文的教学呢,叶老举了《“国家的”》、《三黑和土地》这两篇课文的教学。
在这个教例中,我们看到叶老的教学也是用到讲解的,而且还比较多,不过他不是逐字逐句字讲解课文,讲解内容。
教学的开始阶段,他也是让学生自学,读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理解内容和文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他就把阅读欣赏及写作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了。
这里摘录几句,可以看出他是如何结合“情境”引起学生思考的。
“第十四节,用的是“阳韵”,这也表示喜欢的情绪。
送公粮,看闺女,都是高兴的事,在韵脚和节奏上也可以体会出来”“是不是三黑工作的时候,苏金伞在旁边看着他,然后写成这首诗的”他们也会回答:“就算苏金伞在三黑的身旁看着他,也不会看到他心里想的心思。
”从这一点引到第三人称写法的一些写作特点。
文中还提到抓出几个比喻句来谈谈,感悟一下运用的精妙;还有比较一下“看见”和“一看见”的区别和运用。
叶老先生这样的教学具有了语文味,有语文的特色。
他使我们觉得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文史知识,还要语言、修辞、写作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善于结合文章做具体的分析运用,从中传授语文知识,让学生学会读书与写作。
看这个教例时,我曾设想了一下拿到这样的一首诗,我会怎么教,然后和叶老的教法进行比较,发现差别很大。
细究一下,我是立足于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而叶老是在初中教的这篇课文。
所以同样一篇文章,如果是放在不同的年级,它所采用的教法就应该不同。
所以我们当老师的,很有必要熟悉课程标准对个年级的要求。
这样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年段要求,才好确定教材的使用。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中心小学陈宇华《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
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
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
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
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
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
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
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
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
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
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
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
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
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
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
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我们教育者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哥儿们”~学生曾有肺腑之言:“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却永远相通~”可见师生间的情感有多深~由于他赢得了学生的心,也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实实在在地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实在可喜可贺~记得我在学生时代,非常讨厌老师偏心,不能一视同仁。
我在平时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对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爱这一点却没做到。
学生时代哪一位老师谈吐幽默,学识渊博,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进而喜爱其所教的学科,自然学习上也学得轻松愉快,成绩很好。
这在我们当今,教育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这是非常提、可行的。
倡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
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
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