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练习题
人教版2021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
人教版2021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义犬救主》,完成习题。
义犬救主华隆好弋[1](yì)猎。
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
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4]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往复路间。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摘自《太平广记》注释:[1]弋:射。
[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
[3]后:后来,以后。
[4]咋:咬。
[5]闷绝:窒息。
[1]解释加点的字。
(1)华隆好弋猎(______)(2)犬遂咋蛇死焉(______)(3)二日乃苏(______)(4)隆闷绝委地(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_________________[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永之氓咸善游[唐]柳宗元永之氓①咸善游。
一日,水暴②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③,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④。
其侣⑤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⑥。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⑦之甚!身且死,何以货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⑨。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注释)①氓(méng):古代指百姓。
②暴:突然。
③中济:渡到河的中间。
④寻常:平常。
⑤侣:同伴。
⑥有顷,益怠:一会儿就疲乏了。
⑦蔽:蒙蔽,指为金钱所迷惑。
⑧货:这里指钱。
⑨吾哀之:为动用法,我为他感到悲哀。
部编版2021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
部编版2021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内外比较阅读。
语段一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选自《精卫填海》语段二夸父逐日①夸父与日逐走②,入日③。
渴④,欲得饮⑤,饮于河、渭(wèi)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⑦。
未至⑧,道渴而死⑨。
弃⑩其杖,化为邓(dèng)林B11。
注释:①本文选自《山海经》。
夸父: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
②逐走:追赶,赛跑。
③入日: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④渴:他感到口渴。
⑤饮:喝。
⑥河、渭:黄河与渭河。
⑦大泽:大湖。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⑩弃:遗弃。
B11邓林:桃林。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故为精卫为:①化为( ) ②因为( )(2)夸父与日逐走逐走:①走路( ) ②赛跑( )(3)河、渭不足河:①河流( ) ②黄河( )(4)道渴而死道:①路途中( ) ②道理( )[2]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夸父逐日》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呢?选择恰当的评价打上√。
(1)目标远大( ) (2)气魄非凡( )(3)不自量力( ) (4)追求光明( )(5)意志坚强( ) (6)决心坚定( )[4]比较两个故事,完成填空。
《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都是中国古代________故事,我觉得《精卫填海》中想象最丰富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夸父逐日》中想象很奇特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两个故事,选一选。
(1)这两个故事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_____)的愿望。
六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语文S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语文S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加点的字(1)日初出沧沧凉凉(____)(2)孔子不能决也(___)[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对的画“√”,错的画“×”。
(1)“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这句话朗读时的停顿完全正确。
(____)(2)“孰为汝多知乎?”本句采用反问的形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____)(3)本文选自《列子·汤问》,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____)[3]下列名言警句中,最能表明孔子在本文中的态度的一项是()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阅读理解。
原谷收舆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②,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③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
②舆:手推的小车③凶:不吉利[1]下面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①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②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③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④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句中的意思①谷年十有五(_________)②捐祖于野(_________)[3]上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言文阅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语文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语文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①处吾子②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③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④之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⑤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注释)①所以:用来。
②处吾子:安顿儿子的地方。
③贾人:商人。
④学宫:学含。
⑤揖让进退: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其舍近墓舍:______。
(2)遂居焉居:______。
(3)遂迁居市旁迁:______。
(4)此可以处吾子矣处: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幼时,其舍近,常嬉为墓间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可以处吾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甲)田真哭荆京兆(zhào)①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zī)②,皆平均。
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③三片,明日就截之。
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
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zhuó)④,所以憔悴(qiáo cu ì)⑤,是人不如木也。
”因悲不自胜⑥,不复解树。
树应声荣茂⑦。
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⑧。
(注释)①京兆:京城地区。
②生赀:财产。
③破:劈开。
④斫:砍。
⑤憔悴:枯萎,凋零。
⑥悲不自胜:悲伤得自己受不了,形容极度悲伤。
胜:承受,控制。
⑦荣茂:繁荣茂盛。
⑧孝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家庭。
(乙)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持①作羹(gēng)②,漉豉以为汁③。
部编版2021年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
部编版2021年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司马光勤学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②成诵而游息③矣,独闭门不出,俟④能讽诵⑤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⑥,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⑦,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⑧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患:担心。
②既:已经。
③息:休息。
④俟(sì):等待。
⑤讽诵:背诵。
⑥及长:等到年龄大了。
⑦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⑧寝:睡觉。
[1]结合句子,解释下列加点字。
(1)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2)俟能讽诵乃已________(3)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________[2]对“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等他长大了,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
B.等他长大了,读了哪些古代书籍,他依然记得很清楚。
C.依靠他强大的记忆,长大了,还记得安放书籍的地方。
D.依靠他强大的记忆,等到他长高了,拿得到(家中放得高)古代书籍。
[3]下列选项中能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这句话运用____的手法,表现了司马光____________的特点。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冕好学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________)②辄默记辄(________)③儿痴如此痴(________)④恬若不见恬(________)⑤父怒挞之挞(________)⑥曷不听其所为曷(________)[2]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
部编版2021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
部编版2021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子罕①弗受玉宋人或②得玉,献之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日:“以示玉人③,玉人以为宝④也,故敢⑤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⑥以玉为宝,若以与我⑦,皆丧宝也,不若人⑧有其宝。
”——选自《左传》(注释)①子罕:人名。
②或:有人。
③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
④宝:指珍贵的东西。
⑤敢:表敬辞。
⑥尔:你。
⑦若以与我:如果把它给我。
⑧人:各人。
(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字。
(1)子罕弗受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敢献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以与我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皆丧宝也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文。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觉得子罕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①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②,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有改动)(注释)①卒:同“猝”,突然。
②操:琴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________(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________[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限4处)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六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外阅读。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③。
太夫人④以⑤荻⑥画地,教以书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⑧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②孤:幼年丧父。
③资:财务,钱财。
④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⑤以:用……办法。
⑥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⑦书:写。
⑧闾(lǘ)里:街坊,乡里。
[1]结合语境和注释,理解下列加点字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孤:幼年丧父。
资:财务,钱财。
B.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以:用……办法。
以:原因。
C.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惟:只是。
务:致力,从事。
D.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2]根据下面的句子,写出相关成语。
(1)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自幼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邻里街坊都有藏书,慷慨借给他阅读。
D.他刻苦读书,心无旁骛。
2. 阅读《学弈》,完成下列各题。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五年级语文2021年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语文版
五年级语文2021年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语文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古文阅读。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扬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杨氏之子》选自___________。
2.请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孔君平诣其父() A.拜见 B.到(2)甚聪惠() A.好处 B.同“慧”,智慧(3)儿应声答曰() A.叫做 B.说3.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对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用“/”画出该句的停顿。
(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的作品。
(3)联系短文内容,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甚:____________诣:____________乃:____________示:(4)联系上下文填空。
①为设果。
②孔指以示儿曰……(5)从杨氏之子的语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孩是一个的人。
小孩回答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实践。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注释)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五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本文出自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余尝谓____________ (2)心不在此___________(3)却只漫浪诵读____________ (4)心到最急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
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
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量。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解释加点词语。
(1)余尝谓:__________ (2)却只漫浪诵读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所说的“三到”是指____、____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原因是_____(用原文短句回答)。
[4]优优经常嘴在读书,心却飞到别处去了,请你用这篇短文的道理来劝劝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六年级语文2021年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语文版
六年级语文2021年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语文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②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加点的字:(1)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2)尝射于家圃(______)(______)(3)乃取一葫芦置于地(_______)(________)(4)睨之,久而不去(______)(5)无他,但手熟尔(_______)(6)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亦无他,惟手熟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使我们明白了______(成语)的道理。
[4]哪句话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书戴嵩画牛》选段,回答问题。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今乃掉尾而斗乃:_____________处士笑而然之然之:_____________[2]牧童认为戴嵩画中的错误在何处?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语文版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语文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词语。
通国:____________ 鸿鹄:____________弗若:____________ 非然:____________[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3]文中“___________”说明了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而效果不同。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小古文,完成习题。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
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并解释整个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六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部编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部编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①人也,亦不说其姓字②。
宅边有五柳树,因③以为号焉。
闲静④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⑤,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⑥,家贫不能常得,亲旧⑦知其如此⑧,或⑨置酒⑩而招之。
注释:①何许:什么地方。
②姓字:古人有姓、名和表字;③因:因此,因而;④闲静:安静,没有什么欲望;⑤甚解:刻意求深的意思;⑥嗜酒:非常爱好喝酒;⑦亲旧:亲戚朋友;⑧如此:指喜欢喝酒而又得不到满足的情况;⑨或:有的、有时;⑩置酒:准备酒。
[1]请你说出五柳先生名号的来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五柳先生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请你简述他的几个特点,并说说自己喜欢五柳先生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①字稚圭(ɡuī),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②。
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注释]①匡(kuānɡ)衡:西汉经学家。
②逮:到,及。
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③穿壁:在墙上凿洞。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衡乃穿壁引其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篇文言文讲的是哪则成语故事?(选一选)()A.囊萤映雪B.凿壁借光[3]你认为匡衡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短文。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擒之。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蚌方出曝(___________)蚌合而箝其喙(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五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语文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语文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与理解。
围魏救赵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①/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军,而/孙子②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④于魏也。
”田忌/从之。
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⑤。
①刑余之人:受过肉刑,身体不完整的人,孙膑曾受膑刑。
②孙子:这里指孙膑。
③罢:同“疲”,疲劳,疲乏。
④收弊:坐收挫败的结果。
⑤梁:魏定都大梁,故亦称“梁”。
[1]田忌想要直接带兵去援救赵国,孙膑给了他什么样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一下“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浙江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在全文中起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用“”标出文中具体描写浙江潮的句子,这是按由到的顺序,从、、、四个方面来写的。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
孔君平_________,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_________。
孔_____曰:“_________________。
”儿应声答日:“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部编版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古文阅读。
①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③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④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⑤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A.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译文:荔枝的特点大致如上所说,它实际上比我介绍的还要好。
B.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
译文:如果离开了树的枝干,一天就会变颜色。
C.树形团团如帷盖。
译文: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D.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译文:叶子像桂树,冬天青翠;华丽像橘树,春天一片繁荣。
[2]下列对本段层次的分析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3]填空题(1)文章写树从____、____、____再写到____。
写果实是由____写到____、____、____。
(2)文章大量运用____,连用十个“如”字从____、____、____、____各个方面加以描述。
[4]文段中作者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种物体作比,依次进行具体生动地说明,请你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______[1]在横线上补全文段。
[2]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吾矛之利(______)弗能应也(______)不可同世而立(______)[3]此文段出自文言文《______________》,这则文言文意在告诉人们:___________[4]本文篇幅短小,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四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语文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语文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冕(miǎn)传(节选)王冕者,诸暨(jì)人也。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lǒnɡ)上,窃①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zhé)②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③牵牛来责蹊(xī)田,父怒,挞(tà)④之。
已而复如初。
(注释)①窃:偷偷地。
②辄:就。
③或:有人,有的人。
④挞:用鞭子打。
[1](理解句子)读一读,给句子选择正确的翻译。
(1)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________)A.王冕进入学堂偷窃,听到学生们在读书。
B.王冕偷偷地进入学堂,听学生们读书。
(2)或牵牛来责蹊田。
(________)A.有人牵着牛来责骂王冕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
B.或者牵着牛来践踏田里的庄稼。
[2](梳理内容)文中写了哪个事例来说明王冕爱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个性表达)结合短文,试着说说王冕能成为大文学家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语言积累)王冕读书的故事让你想到了哪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铁杵成针》,回答问题。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李白小时候的读书态度任何?(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在路过一条小溪的时候,遇见了谁?她在干什么?(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了解情况后,反应如何?做出了怎样的举动?(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六年级语文2021年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2021年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①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①少孺子:年轻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黄雀延颈(_________)乃罢其兵(_________)[2]翻译句子。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足跌没水中(_____)众皆弃去(_____)[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与群儿戏于庭(_______)(2)众皆弃去(_______)(3)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3]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足跌没水中。
(_____)A.没有B.埋没C.淹没(2)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A.代词,指群儿B.代词,指瓮C.代词,指石头(3)众皆弃去。
(_____)A.离开B.距离C.除掉[4]下列停顿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群儿/戏于庭B.一儿/登瓮C.光持/石/击瓮/破之D.足跌/没水中[5]根据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训练。
四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部编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部编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乐园。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róng rǒng)七岁,尝与诸(chǔ zhū)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jìng jǐng)走取之,唯(wèi wéi)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此时,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诸儿竞走取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胤恭勤不倦,________________。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____________焉。
[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__________》。
[2]按原文内容填空。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胤恭勤不倦。
(______)(2)家贫不常得油。
(______)[4]文中车胤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5]写出两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理解。
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
”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
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1]从上文中找出与加点词意思相关的单音词。
(1)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反义词:________)(2)豹视之,顾谓三老(近义词:________)[2]填空。
六年级语文2021年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部编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2021年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部编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加点的词。
(1)而日中时远也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初出沧沧凉凉沧沧凉凉: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下列加点词古今不同的意义。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2)及其日中如探汤。
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3]联系课文,翻译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2)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___[4]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一儿认为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出原文作答)[5]两小儿所持的依据有道理吗?你认为该怎样解释这一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读文言文,做练习。
楚人居贫,读《淮南方》①:“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云:“不见。
”嘿然大喜,赍(jī)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②县。
县官受辞③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四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2021年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习题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把短文中的句子补充完整。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尝与诸小儿游(______)A.经常 B.曾经 C.尝试(2)唯戎不动(______) A.但是 B.唯一 C.只有[3]王戎不去摘路边李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4]读了这个故事,你能从王戎身上学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历史人物故事,生动有趣,给人智慧和启迪,历经千百年仍然广为流传。
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故事,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写一写,与大家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①,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②?”徐曰:“不然,譬如③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释:①戏:玩耍,嬉戏。
②邪:疑问词,在这里相当于“啊”。
③譬如:好比,就好像。
④瞳子:眼睛的瞳孔。
[1]结合注释,说一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短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徐孺子认为月亮特别干净所以明亮。
B.徐孺子是举瞳孔的例子来反驳对方。
C.从文中能看出徐孺子观察能力很强。
D.徐孺子与王戎的特点与年龄都相同。
[3]结合短文,说说徐孺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巩固练习
题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
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三、常见文言虚词归纳总结。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例如: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例如: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例如: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四、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
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
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针对性练习及答案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
“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④冀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五)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
②从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