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之课程学习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之课程学习体会“异化”这个词古已有之,是指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哲学上的意义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人们在异化的世界中,总是在陌生化周围的人和世界,就是把周围所有的人都对立起来,让人们在最不可思议的关系下发生冲突。而马克思却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提出了“异化”理论,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理论和认识意义,使我们意识到这种异化的世界观是确实存在的。

马克思在《1848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对于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本质的东西;”这里所说的劳动,和我们平时所提的劳动的内涵有所区别,应该是指在机械化大生产情况下的、缺乏工人自主能动创作性的劳动。“所以,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这句话说明真正的劳动,是出自内心的,有创造性的劳动,也就是内在的劳动。那么外在劳动的异化是怎样的呢?马克思这样解释到“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的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是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强制。”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工人的劳动并非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出自内心的劳动。我们说真正劳动或是创造,是一种内体验的外化形式,当劳动这样一种外化的形式不再出自工人的内体验,那么“异化”就随之产生了,而这种异

化的代价,正是工人的自我牺牲以及自我折磨。

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世界。这里的劳动是指人本质的、内在的、具有创造性的内涵概念的劳动。那么为什么马克思要说劳动对于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工人本质的呢?我想这正如宗教的异化对人的影响一样。其实宗教本身带给人的从精神上的净化能力是不可忽视的,从建立完善和谐的社会秩序角度来看,与其用国家机器使用暴力强硬的使人民服从统治,不如使人民从内心相信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和秩序带给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平静。在封建社会时期,宗教的社会意义便是这样的。那么从宗教本身的教义来看,也是从人的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来使人的内心获得

某种自我暗示的满足。但是,中世纪宗教的异化却是宗教失去了本身的意义,人们更注重形式而非内心。教会的横征暴敛使得教徒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怀疑,所以才有了宗教革命。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人所制造的基督教变成了一种僵化的反过来压迫人的异己力量。”也就是说,真正的宗教教义或者说是精神是和教会形式存在着某种差异的,属于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其实这说明什么呢?劳动本身是美好的,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环境下,“工人的活动也就不是他自己的了。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这样,劳动也就产生了异化。那么这种异化在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中有什么后果呢?

马克思总结说:“工人同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这种关系同时也是工人同感性的外部世界、同自然对象这个异己的与他敌对的世界的关系。”即是说,劳动产品是异化行为下的产品,

他代表了在异化的劳动下,工人同自然界的关系从和谐的关系变为了异化的、对立的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同生产行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工人同他自己的活动—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的关系。在这里,活动就是受动;力量就是虚弱……他个人的生命就不在依赖于他,从而反对他自身的活动。这就是自我的异化。”我们再劳动中生存,不论这种劳动是什么前提下的劳动,也不论是什么内涵下的劳动,我们靠劳动在某一环境下生存和发展。但是,工业化生产的劳动下,我们虽然也可以创造价值,在因为这种劳动并不是出自内体验的条件下,劳动就异化了,而最终的结果就是自身的异化。不仅如此,首先,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其次,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再次,从人的类本质看,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最终,从人际方面看,人同人也同样产生异化。

于是,在这样的社会生产大环境下,人的思想也开始异化。很多的思想家开始针对这样一种异化的世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萨特的“他人即地狱”,这虽然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说法,但却是反应的工业文化时代一种异化的世界观。“他人即地狱”这句话总是被人误解,很多人以为他的意思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是坏透了的。而且这是永远难以沟通的问题。其实人总是把“他人”看成一个客体,这就粗暴的剥脱了他人的主观性、主体性,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了“物”,萨特认为,

他人的目光,不仅把“我”这个自由的主体变成了僵化的客体,而且还迫使“我”多少按照他们的看法来制定

自己,专心修改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当然“我”对别人的批评也是这样。于

是,“我”努力把我从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来,反过来力图控制他人,而“他人”也力图控制我。异化,就是陌生化周围的人和世界,这样的观点和意识,在卡夫卡的《城堡》里面有,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里面也有。异化把所有的人都对立起来,让他们在最不可思议的关系下起冲突,比如亲情,比如爱情。“他人”对于我来说是地狱,而“我”对于他人也一样。

不难看出,如果把文化看做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是上层建筑的反应的话,不难看出这种资本主义的异化对于文化甚至是文学的影响。劳动的机械化以及工人的流水作业的工作方式,毫无创造性和人本关怀,在一切讲求效率和利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中,劳动异化是必然的结果。而随之而来的人们思想上的异化也使人们看待彼此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也成了物质的一种,而不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那么如果想改善这样的状况,是不是只要消灭资产阶级,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就可以了呢?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以“为人类解放而斗争”为己任,得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扬弃异化劳动的结论,从而实现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复归,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人才能真正的发挥自身内在的主题能动性,进行有创造力的劳动。实现自我与劳动,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人们也要实现自身思想上的转变,采用辩证的,理性又不失感性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尊重理解他人。要摈弃资本主义异化思想给人们带来的“物化”他人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的体

会到和谐社会的意义,真正从内心中体会到全面发展的人格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从意识上知道或是了解“异化”的负面作用。

马克思的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出发,分析了在大生产的模式下进行的工人劳动并不是工人本身自愿自由的劳动,而是一种劳动的“异化”表现。这种经济生产模式直接或是间接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以至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出一种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