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练习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时间:40 分钟满分:90 分)
1.(2015 •南阳期末)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重,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2)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
2.(2016 •长春质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孝文断北语而改姓元,是亡其祖也,不惟失德,实非吉兆。
——乾隆帝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材料二
鲜卑族“尚勇、纯朴,好射猎”的性格,造就了他们团结、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正是由于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质,造就了强盛的北魏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的断胡语、改胡姓、禁胡服,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更是对其民族精神的摧残。孝文帝不顾民族差异想通过改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来“中夏正音”,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
孝文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发展和本民族的进步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而是他本人对汉文化的仰慕向往和好大喜功,是不顾本民族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冲动,是对本民族的一种否定。
——摘编自付义汉《孝文帝迁都改革与北魏亡国析》
(1 )概括上述材料中对北魏孝文帝的不同看法及理由。(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其人其事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可取之处。
3.(2016 •商丘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 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徙贵就贱,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
料三
(苏)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中哪几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效果。(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经济工作的看法。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初,漕运方式是水陆兼挽,参用海运。永乐十三年,运河全线畅通,明王朝行“支运”之法,以运河漕运取代“海(河)陆”兼运。具体为:各地漕粮先由当地民户运至指定的粮仓,再由各地卫所军官分段递运至京。此法每年四次,运粮达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明廷始行“兑运”,实行军民联运。先由农户运粮至粮仓附近各府州县水次(码头),交兑给官军领运,再由官军全力负责运往京师,粮户只需按道里远近,给官军以一定数量的耗米和轻资银作为酬劳。至成化七年才被“长运”法取代。……“长运”又名
“改兑”,是直达法。它是让运军直接赴江南各州县水次交兑,然后径直运往京师,免除农民长途运粮,只是在原有的加耗之外,每石加米一斗,充作渡江费。长运法是明代漕运方式不断变革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比较完善的一种漕运方式。
——整编自吴琦《中国历代漕运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5.(2016 •临沂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一个奇特现象”的理解。
6.(2016 •石家庄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之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
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
——《梁启超传》材料二
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套,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
——《光绪大事汇鉴》(1 )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变法失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