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桥边的老人公开课

合集下载

桥边的老人获奖教案

桥边的老人获奖教案

桥边的老人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故事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善恶。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梗概:本故事讲述了一位老人在桥边卖水果,他善良、乐于助人,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天,他意外地获得了一个奖项,引发了周围人的嫉妒和怀疑。

老人用他的善行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敬意。

2.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思考故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善恶。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老人获奖前后周围人的态度和行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桥边的老人》文本。

2. 投影仪:用于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讨论题:提前准备与故事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3. 故事讲解: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事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善恶。

5. 分享讨论成果: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讨论成果。

6. 总结:总结故事的主题思想,强调善良和正义的力量。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善恶的思考深度。

3. 课后作业:收集并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故事主题思想的把握和思考。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读物: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文学作品,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

2. 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推荐学生观看与故事主题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思考。

八、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中的社会问题:学生可能对社会问题缺乏深入的理解,需要通过讨论和讲解帮助他们把握。

高二课文《桥边的老人》教案一等奖

高二课文《桥边的老人》教案一等奖

高二课文《桥边的老人》教案一等奖1、高二课文《桥边的老人》教案一等奖一、教材编排:八单元:本教材的理念以及编排方式,都很有创意,与以往教材有着鲜明的区别。

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大单元。

四板块:每个单元又分为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

二、这套教材有什么特色?1、在分类和编排上与以往不同。

历来讲授作品无非是在内容、形式两方面机械地做些文章,作品尽管千差万别,但分析起来都是差不多的路数。

这套教科书则致力于打破这样的框架,依据小说的一些基本特质来区分为8个单元。

以这些特质作为组织教材的“纲”,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这样的编排使本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当于一本微缩型、简略型的外国小说史和小说创作论。

既有利于照顾到“面”,又有利于在“点”上纵深挖掘,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小说的系统性认识。

2、选文的可读性。

本来应该生意盎然的语文教育曾经在某一段时间里被扭曲得枯燥乏味。

恢复语文教育的审美活力是我们的用力之所在。

故所选文章都有较强的可读性,面孔新鲜,覆盖面和地区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激情,有利于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苦差。

3、引入较新的学术成果,清洗关于文学、小说的一些陈旧认识。

有人曾经说过,教科书里的见解一般要落后于学术研究10年。

本教材致力于使新的、较有共识的研究成果进入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走出已习惯的阅读陈见,发现另样的进入作品的方式。

比如,在谈“主题”时,明确提出“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对于小说很难说是一个优点”。

在谈“人物”时,引入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的“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概念。

在谈“虚构”时,区分“事实”与“真实”,明确指出“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4、深入浅出。

本书的难度按照高中生的中等水平设置。

其中许多话题其实牵涉的理论问题已经比较深入,但尽量采取较为浅显的表达方式来表述,多举例,多提示,少纠缠名词术语,使学生既易于进入,又知堂奥尚深,可以激发进一步的探究兴趣。

《桥边的老人》公开课教案

《桥边的老人》公开课教案

《桥边的老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并分析《桥边的老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2 掌握并运用相关的文学鉴赏技巧,如描述、分析、比较等。

1.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关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桥边的老人》的阅读与理解。

2.2 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2.3 讨论故事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老人是否应该让年轻人先走。

2.4 探索故事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3 课堂讲解:教师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4 文化探索:通过查找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4.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4.4 文化探索报告:评估学生对故事背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桥边的老人》。

5.2 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如历史书籍、文化背景介绍等。

5.3 阅读理解测试题。

5.4 小组讨论报告模板。

5.5 文化探索报告模板。

第六章:教学安排6.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背景,阅读课文《桥边的老人》。

6.2 第二课时:分析故事情节,讨论道德和伦理问题。

6.3 第三课时:探索故事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6.4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学生展示文化探索成果。

6.5 第五课时:总结课堂内容,进行阅读理解测试。

第七章:教学建议7.1 在阅读课文时,鼓励学生做好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疑问。

7.2 在讨论道德和伦理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桥边的老人》公开课优质课课件一等奖外国小说欣赏选修课

《桥边的老人》公开课优质课课件一等奖外国小说欣赏选修课

一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血淋 淋的人类战争史。而战争的根源,说到底,就是 人类中极度自私、贪婪、残暴之本性所铸成,所 以战争是应该诅咒的,而更应该诅咒的则是人性 中的顽劣与丑恶。因而,人类对于战争的书写, 不能总是去歌颂战争的雄壮及其最后的胜利者, 更不能总是流于战争表面的生死搏杀的历史记录, 而更需要通过战争的残暴、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 中人们关系的极端复杂性,来烛照人性中常常隐 藏着的那些正面与负面。
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含而不露、平易简 洁,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
“冰山原理”既是作者创作的指导原则,也是读者 读解作品的指南。我们必须通过水上的八分之一去 发现水下的八分之七。
结语
老人不懂政治,也不懂战争,却被卷入 战火之中。老人是个弱者,是个无辜者。海 明威关注的不再是英雄,也不再是争议,也 是战争之下的弱势群体,这让小说充满了悲 悯的力量。让我们在祈祷和平中结束我们这 堂课。记住:生命何其可贵,战争何其残酷。
所谓?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掩藏于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桥 边 的 2008.02.19 老 人
( 美 ) 海 明 威
观看《红海行动》片段感受战争
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 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 么地点。”“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 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我‛也许是名战地记者, 也许是名抗击法西斯的战士。
叙述视角
叙述人称: “我” 第一人称
讨论总结
叙述视角第一人称的优点: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 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 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由‚我‛来讲述故事,那么‚我‛就是故 事的见证者,故事的每一情节都是‚现在进行时‛, 增加小说的真实性,使读者对下一个情节有所期待, 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拉近读者和作品的距离。 最后‚我‛是线索人物,贯穿故事始终。推动故 事情节的发展。

桥边的老人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桥边的老人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第4页
每逢放学时候,附近那所小学,就有稠 厚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蚁穴。那 是家长等着接各自孩童回家。
在远离人群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 悄无声息地站着,从不张望校门口。直到有 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过来,拉着他说,爸,咱 们回家。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拄起盲杖, 一同横穿马路。
第5页
重点赏析二
桥 边


海 明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年上学期
第2页
背景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佛朗哥叛军展开鏖战。海明威不但 与许多美国著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 班牙人民正义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 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 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 《丧钟为谁而鸣》。
第12页
最终,‘我’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仅仅是 ‘我’所见所闻,对其它人物感受只能推测, 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心理,玩味故 事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 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动作描写和 语言描写:老人‘摇摆了几步,向后一仰,终 于又在路旁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 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展现出 来,关于老人在战争中命运和老人对现实情感 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信息推导出来。
第一人称 (显示)
①身临其境,亲切自然 ②缩小读者与作品距离 ③表示流畅,口语化
第9页
她也是一个漂亮感人姑娘,好象因为命运 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家里。她没有陪嫁资产, 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体面人认识她,了 解她,爱她,娶她;最终只好跟教育部一个小 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考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 不过她以为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身分似。 因为在妇女,漂亮、丰韵、娇媚,就是她们出 身;天生聪明,优美资质,温柔性情,就是她 们唯一资格。

《桥边的老人》公开课优质课课件一等奖外国小说欣赏选修课ppt课件

《桥边的老人》公开课优质课课件一等奖外国小说欣赏选修课ppt课件
纪实…… (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
15
• 人物描写手法: 按内容:语言 动作 肖像神态 心理 细节 环境 (景物) 按技巧:工笔 白描 侧面 正面
• 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 • 情节模式:
完整模式: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一般模式: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16
海明威(l899~1961),美 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 《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整体感知
• 首段进行__场__面___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__环__境_。 • 主体部分由__对__话____构成情节。 • 最后一段交待_结__局___,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
又有一定的反讽意第一段,感受大战即将来临时的场 面,大战之前是什么场面?用一个简单的 词语概括。
的形象,把握课文的主旨。
13
关于小说
14
• 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
• 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 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 叙事性文学体裁。
•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 分类: (1)按篇幅:长、中、短、微 (2)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5)按题材:言情 武侠 科幻 魔幻 侦探 历史
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 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 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1。9
积累字词
蹒跚 轮辐 撇下 嘎嘎 脚踝 踯躅 踟蹰 踌躇
pán shān
lún fú piē xià gā gā huái zhízhú ~~街头 chíchú ~~不前

桥边的老人优秀教案一等奖二

桥边的老人优秀教案一等奖二

桥边的老人优秀教案一等奖二《桥边的老人优秀教案一等奖二》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桥边的老人优秀教案一等奖二教学目标:1、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2、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设计理念: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教学重点: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课前准备:1、请学生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2、自读文章,体验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的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

说起海明威,我想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这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这出自什么作品?明确:老人与海海明威曾经在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强悍的老人形象——“硬汉子”圣地亚哥。

这个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终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还要大几倍的马林鱼。

然而,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击,吞食老人的捕获物。

老人决不屈服,用鱼叉、船桨等排名抗击了三天三夜。

最后,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付骨架。

老人虽然未能战胜厄运,但他确实一位精神上的强者。

他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2、海明威也正是凭借《老人与海》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大家知道海明威在创作上有何特点?明确: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

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欣赏他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为我们叙述的故事及人物形象。

《桥边的老人》公开课

《桥边的老人》公开课

三、小说的主题
• 考试中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 主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 •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从小说 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 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 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 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 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 作品的主题。
桥边的老人一样的天空下流着一样的血一样的地球早已是千疮百孔拾起人类记忆的碎片却满是战争的伤痕阴霾的天空下魔鬼得意的狞笑白鸽高举着橄榄枝飞向太阳一样的天空下流着一样的血一样的地球早已是千疮百孔拾起人类记忆的碎片却满是战争的伤痕阴霾的天空下魔鬼得意的狞笑白鸽高举着橄榄枝飞向太阳桥边的老人海明威学习目标
一样的天空下流着一样的血 一样的地球早已是千疮百孔 拾起人类记忆的碎片 却满是战争的伤痕 阴霾的天空下 魔鬼得意的狞笑 白鸽高举着橄榄枝飞向太阳
1、“我”是谁?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 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 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 在向埃布罗挺进。”
反法西斯的战士 或战地记者
2、由“我”来讲这个故事, 有什么好处?
(1)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 实感、亲切感。 (2)由“我”来讲述老人的故事,故事的每一 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 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老 人的情况是有限的,正因如此,方能使读者进 一步发掘故事内涵,发人深省
“我有一个梦想”
一样的世界上回响着一样的呼唤 一样的是一双双渴望和平的眼睛 罪恶的战争 永远地安息吧 我们呼唤和平,我们拥抱和平 我们渴望着一个平静美丽的新世界 当人类和地球 不再呻吟的时候 我愿意 流尽我所有的血和泪 化作一条和平的小溪永远安详地流淌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桥边的老人》 (2)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桥边的老人》 (2)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桥边的老人》教学目标:1.梳理概括故事情节;2.把握人物形象与内容主旨;3.理解本文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的好处;4.海明威文风和“冰山理论”。

学情分析:理科班学生。

语文水平一般。

课堂参与度一般。

重点难点:1.把握人物形象与内容主旨;2.理解本文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的好处;3.海明威文风和“冰山理论”。

教学过程:一课时新设计:紧扣小说文体特点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活动从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分析鉴赏小说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桥边的老人教学活动《桥边的老人》课堂教学活动思考一、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即将战争前,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围绕劝离和不走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从而展示了这位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思考二、分角色朗读“我”和老人的对话明确人物特点:老人:一个76岁孤独的老人。

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

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最普通的人。

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

老人充满爱心的人,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

“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思考三、想一想、议一议:本文主题?背景介绍: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

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

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1《桥边的老人》上课公开课一等奖

1《桥边的老人》上课公开课一等奖

作者、作品 (1899-1961)
• 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 • (1927)、《永别了,武器》美国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 30、40年代,转而塑造反法西斯战
士形象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1940)
• 50年代后,“硬汉性格”中篇小说 《老人与海》
王周平 制作
风格特点
•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 “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 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 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 不起来啦!
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
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
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
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
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
败他。”
王周平 制作
文学常识——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 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 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 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 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 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 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 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 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 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 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王周平 制作
王周平 制作
海明威(l899~1961),美
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
《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
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
篇小说《老人与海》(塑造了以

《桥边的老人》公开课微课

《桥边的老人》公开课微课

桥边的老人【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主旨;2、了解海明威小说的艺术特色3、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理解海明威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课文内容的研习、互相讨论【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预习全文2、了解海明威相关资料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

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

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

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

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课文研习(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1、本篇文章的写作思路?A、第一自然段: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B、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C、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2、在这三部分内容中,最重要的就是中间的主体部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予以解决:一问“家乡”:“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一等奖 桥边的老人公开课

一等奖  桥边的老人公开课

老人是谁?
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
品析鉴赏——老人形象
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 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 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又佐以后文对于 “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 下去”等动作的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烘托出了在人们竞 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通过其好似不断在 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 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是的心态,这与 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 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表现 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并非他不恐惧死亡,而是他根本不 知道战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 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 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 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 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 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 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 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 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 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 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海明威(l899~1961)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 乐和绘画。 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 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 战。 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 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桥边老人》省级优质课一等奖

《桥边老人》省级优质课一等奖

背景知识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 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 朗哥 的叛军展开激战。《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 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 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 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 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 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讨论:讨论: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 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只是”意味深长。这里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 感: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 切?在这个“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讨论:小说描写老人的主要方法。
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另外还有情 态描写、动作描写等。
二、局部阅读(二):人物塑造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 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那边我没有熟人”。 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 土中坐了下去。
■讨论: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 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 有对未来的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 欲望减退了。
二、局部阅读(二):人物塑造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 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获奖公开课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获奖公开课

文学常识——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 冰山漂浮在海面上的时 候,我们只能看到它露出水 欣赏公益广告(图文类) 面的一小部分,可是在水下, 却潜藏着巨大的山体。海明 威以此比喻写作:作家有八 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蕴藏在 文字背后的,真正通过笔端 表现出来的,只有八分之一。 如果作家能够处理好这一点, 读者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八 分之一背的分量。
• 答案要点(红色字是关键):
• (1)由“我”来讲述故事,给读者一种亲 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情 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个 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3)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 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经历 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 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 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 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 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 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 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 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散文、诗歌、剧本 概念: 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 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 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 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 以来的6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 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6000多年中,人类共有 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即,每100年中,人类最少 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由“我”来讲述故事,每一个环节都是 “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 抓住读者的心。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
类生与命的践残酷踏战争人形成类鲜明生的命对比的。作残者旨酷在呼战唤人争性形与爱成的回
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鲜明的对比。 2021/2/7
20
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首先,采用第一人称,给了我们一种“亲身经历” 的感觉,显得比较客观,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
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 战。
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 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2021/2/7
7
1、《桥边的7
8
2、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故事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
2021/2/7
9
2、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 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
• 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
• 情节模式:
完整模式: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 局 尾声
一般模式: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2021/2/7
5
海明威(l899~1961),美
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
《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
《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
(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 当代小说
(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5)按题材:言情 武侠 科幻 魔幻 侦探 历史 纪实……
(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
体、意识流 2021/2/7
4
• 人物描写手法:
按内容: 语言动作 肖像神态 心理
细节 环境(景物)
按技巧: 工笔 白描 侧面 正面等
“我”的揣测而已。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
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
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一
个对老人充满同情,厌恶战争的战地记者,或
是抗击法西斯的战士。
2021/2/7
18
老人是谁?
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
2021/2/7
19
品析鉴赏——老人形象
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
一位朴实、善良,充满爱心, 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是的心态,这与
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
孤独而又痛苦的西班牙老人。其 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表现
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并非他不恐惧死亡,而是他根本不
知道形战争象的来闪临,耀死亡着的即普将通到来的,将人主题性表现的的淋光漓辉尽致,。
2021/2/7
14
5、联系小说,细读对话,你还能更 多地感受出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吗?
对话以外的句子也同样包蕴丰富的 内容,你能找出几处?作出分析。
2021/2/7
15
6、纵观全文,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这篇 小说的特点,你会用哪个字?
• 小说的构思的精巧,这篇小说给人的整体感 觉是简洁、朴实、明快,同时又不乏深度, 海明威不愧为著名小说家和记者,一个 “巧”字也许可以尽含其中。这些精巧之 处在海明威的其他小说中都可以找到,大 家有空可以多去阅读。相信海明威的《桥 边的老人》能给我们许多的启迪,关于战 争,关于生命,关于尊重,也关于写作……
2021/2/7
1
2021/2/7
2
• 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 概念:
一种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 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社 会生活中的矛盾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021/2/7
3
• 小说分类:
(1)按篇幅:长、中、短、微
(2)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2021/2/7
13
• 资料链接 :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 解释:“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 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 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 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 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 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应 该留给读者您去感受。
2021/2/7
11
3、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2021/2/7
12
4、“冰山理论”:“冰山运动之雄伟壮 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放在文学写作上,如何理解这句话?
•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 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 之七”。
• 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 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 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 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
2021/2/7
10
• 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都是在逃难中对小动物关 心的几句语言。一共有以下四处:
•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 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 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 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 罢。”
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
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又佐以后文对于
“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
下去”等动作的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烘托出了在人们竞
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通过其好似不断在
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
升起》(“迷惘的一代”的代
表作) 《永别了,武器》; 中
篇小说《老人与海》(塑造了
以桑地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
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
2021/2/7
“硬汉形象”。
6
海明威(l899~1961)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 和绘画。
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
2021/2/7
16
7、“我”是谁?
“我”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 抗击法西斯的战士。
2021/2/7
17
品析鉴赏——“我”的形象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
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
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
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
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