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测评技术第二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孟子特别重视对人的考察,他同齐宣王的一段对话中曾 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 甚”。意思是:人的心理能力和个性特征的差异是可以 被测量出来的。这包含了对人的心理进行测量的数量化 意识。
• 同样重视人才考察的还有墨子,墨子说:“听其言,迹 其形,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 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Leabharlann Baidu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 邑。”(《墨子?尚贤中》)墨子主张通过观察人的言行, 考察人的能力之后,根据能力大小再授予官职。这包含 了人—职匹配的思想。
二、我国古代代表性的测评方法
(二)孔子提出了“鉴人九法”。即“远使之而观 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 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 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三)诸葛亮提出了“七观法”。即“间之以是非, 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 其识;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七观法 中,前四种是问答法,后三种是情境法。
三、我国古代的选人、用人制度
(一)禅让制:在“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流传着 禅让制,通过让贤的方法来推选首领,这种可以认为是 人材选拔制度的最早萌芽。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帝挚当了九年首领,政绩平平,而挚的部下尧聪明能干, 建树颇多,于是人们便拥戴他,挚顺应民意,主动把首 领的位置让给了尧,这就是历史上禅让制的开始。
第一节 我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历史
一、我国古代代表性的测评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对人才的识别进行了深 入的探讨,形成了很多人才识别的思想和方法,称之为 “识人法”或“识人术”,其形成过程大致代表了人员 素质测评研究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过程。
孔子把人分为两类:“君子”和“小人”,并从思 想心态和外在行为两方面提出其分类标准。思想心态方 面,君子的标准用四个字来概括:德、义、刑、泰,小人 则是土、利、惠、骄。
第二,传统儒家重德轻才,法家重才轻德,刘邵对这 两家思想进行了融合,提出不同职位对德和才的要求各 有侧重。同时,刘邵又列出了十二种类型的人才所各自 适合担任的职位。刘邵认为,人材“能各有异”,“材 能既殊,任政亦异”。这比墨子的人职匹配思想往前迈 进了一大步。
二、我国古代代表性的测评方法
(一)周文王提出了六征法(见《大戴礼记?文王观 人篇》)。六征法就是观察人的六个方面的特征。一曰观 诚:观察验证一个人是否真诚;二曰考志:考察度量一个 人的心志;三曰视中:考察一个人的内心;四曰观色:观 察一个人的表情;五曰观隐:观察一个人隐藏伪托之处; 六曰揆得:考察度量一个人的道德。
“品”是中正官对本郡士人评出的等第,这与普 通士人入仕的资格并且和入仕后所授职位密切相关,一 般“品”高则所授职位高,“品”低则所授职位低。当 时“品”分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 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就是“九品”。
• 韩非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较早地发现考核的作用和意义 的一位思想家,他主张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工作能力。
• 至三国时期,刘邵写出了我国的第一部人才专著《人物 志》。作者总结了中国历史上关于识人的思想与方法, 对人才识别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了精辟见解。其 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第一,根据德才关系,刘邵对人才进行了更精细的分类,他 把人才概括为“三类”、“十二材”。“三类”即“兼德、 兼材、偏材”,也就是德行高尚者、德才兼备者和才高德下 者。这比孔子的“君子”与“小人”的分类更全面。“十二 材”是指:
(四)刘劭参照先秦时期思想家们的人材识别思想, 提出了“八观五视”的方法。“八观”即“观其夺救, 以明间杂;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至质,以知其名; 观其所由,以辩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 以辩恕惑;观其所短,知其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 达。”“五视”即“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 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
(三)察举制:察举制的基本内容是:首先由皇帝下
诏规定察举的科目和要求,然后由丞相、诸侯王、公卿、 刺史、郡国守相等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按照诏令指定的 科目和要求,参照地方基层的评议考察人材,并向中央推 荐。中央对所推荐的人材,经过一定的考核程序,由皇帝 授予相应官职。
(四)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在东汉末期察举制已 经完全腐败的基础上,为适应新的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而 建立起来的。所谓中正官是指由中央派遣的专门负责人材 品评与选拔的各级人事官吏,是实施九品中正制的主体。 其主要职责是“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即负责品评本州 郡的人材,并向中央推荐。
(二)世官制:又称世卿制。世官制是夏、商、周三 代最主要的人材选拔方式。禹的儿子启借助暴力夺取最 高权力,建立夏朝,开创了中国古代王位世袭制的先河。 这三代在世袭继承人的选择上有所不同:夏朝王位由儿 子接任,偶尔也有传给兄弟的;商朝的王位继承在商代 (盘庚当政时期)以前,一般实行“兄终弟制”,中期 以后改为“父死子继”制。周朝则更进一步,确立了以 嫡长子继承为主要内容的宗法制,“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王位继 承制的基本规范。
(一)“国体”,兼有德、法、术三材,宜“三公之任”等; (二)“器能”,兼有三材,三材皆微,宜“冢宰之任”等; (三)“清节家”,德行高妙,容止可法,宜“师氏之任”
等; (四)“法家”,建法立制,强国富人,宜“司寇之任”等; (五)“术家”,思通道化,策谋奇妙,宜“三孤之任”等;
(六)“臧否”,具有辨察是非之能,宜“刻削之政”(批评时 政);
(七)“伎俩”,不能创思远图,而能受一官之任,有理烦纠邪之 能,宜“司空之任”;
(八)“智意”,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有赞明计虑之能 宜“冢宰之佐”等;
(九)“文章”,属文著述,宜“国史之任”等; (十)“儒学”,能够传圣人之业,不能干事施政,宜“安民之任
等; (十一) “口辩”,应对资接,宜“行人之任”等; (十二)“雄杰”,胆略绝众,材略过人,宜“将帅之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