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第24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知识点 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24.诗词五首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作者】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

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背景】《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选择题、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选择题、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24.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同步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同步习题(含答案)

《饮酒》同步练习一、解释下列词语:1.结庐: 2.喧:3.君: 4.心远地自偏:5.悠然: 6.辨:7.忘言: 8.相与还:二、根据提示写句子。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与陶渊明的“ , ”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 。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 。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

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饮 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 .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 .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

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答: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达标一、1.结庐:建造房屋。

庐:简陋的房屋。

2.喧:吵闹的声音。

3.君: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文中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4.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新品推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借酒抒情言志课文同步讲解新人教版

【新品推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借酒抒情言志课文同步讲解新人教版

最新审定版试题
借酒抒情言志
《饮酒(其五)》以“饮酒”为题,描绘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后两句写出了“无车马喧”的缘由,揭示“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这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诗的基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诗人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

这两句描写衬托出诗人闲适的心情。

“悠然”二字用得极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它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两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后两句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欢迎下载!。

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上《诗词五首》饮酒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知识点与习题 含答案

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上《诗词五首》饮酒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知识点与习题 含答案

《诗词五首》积累卷20181122(一)《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课文说明身庙宇割弃尘缘,而是身处“人境”。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人“写景区”,即王国维在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二、反馈练习1、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请你说说理由。

答:因为“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天成、浑然天成的意境。

2、赏析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抒写了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尽享自然之趣,表现出心灵的超脱世俗和心灵的安静平和。

3、欣赏“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课文说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 (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一凤翔。

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饮酒》赏析及练习(含答案解析)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饮酒》赏析及练习(含答案解析)

第24课诗词五首诗词赏析饮酒(其五)陶渊明(八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1]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云气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总体理解:《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主旨情感:这首诗写诗人辞官回归田园后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世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和恬静的心境。

阅读理解: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饮酒·结庐在⼈境》是晋朝⼤诗⼈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的第五⾸诗。

这⾸诗主要表现隐居⽣活的情趣,写诗⼈于劳动之余,饮酒⾄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的作品之⼀。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四课《饮酒(其五)》教案 [教学⽬标] 1.知识与能⼒:了解陶渊明⽣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追求和热爱⽥园⽣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志⾼远的精神境界,启⽰学⽣培养乐观向上的⽣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的⽣活⽅式⽣存的处世⽅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陶渊明出⾝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司马,祖⽗陶茂、⽗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与母妹三⼈多在外祖⽗度⽇。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24.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二、赏析简答题: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答案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赏析简答题: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2、《春望》杜甫【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B.角.(jiǎo)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

C.折戟.(q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mó)洗认前朝。

D.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màn)有惊人句。

2.下列各句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D.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学诗谩有惊人句同, 。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飞鸟相与..还(相伴)B.我报路长嗟.日暮(叹息,慨叹)C.浑.欲不胜簪(全部)D.黑云压城城欲.摧(将要)5.下列作品与作者及所属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春望》——杜甫——唐代B.《赤壁》——杜牧——唐代C.《雁门太守行》——李贺——宋代D.《渔家傲》——李清照——宋代课内品读(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6~7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诗中的“结庐”“日夕”分别是什么意思?7.“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都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

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饮酒》其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饮酒》其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饮酒》其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第24课《诗词五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第24课《诗词五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第24课《诗词五首》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父母外出打工后,姐姐挑起家庭重担,像母亲一样无时无刻呵护着弟弟妹妹。

B.南极的恐龙和两栖动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其原因是板块把它们带到了南极而造成的。

C.文明只要不断提高文明意识,从小事做起,才能真正养成文明的好习惯。

D.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是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字词书写2 .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xiè(______),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背影》)(2)她chóu chú(______)(_______)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背影》)(3)它没有婆娑(______)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白杨礼赞》)(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区嶙峋(_______)的技干就是一幅好面。

(《苏州园林》)三、情景默写3 . 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是故_________,教然后知困(《礼记·虽有嘉肴》)(3)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4)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卖炭翁》中展现诗人深刻理解卖炭翁矛盾的内心活动和艰难处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马说》中表达作者对统治阶级有眼无珠、不识人才的愤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A.“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二)阅读杜甫的《春望》,完成下面的题目。

8.诗题为“春望”,请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

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的“望”字有哪些含义。

【示例】“望”到的景物:国都、山河、草木、花、鸟。

“望”字的含义有: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

(意思对即可)9.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诗人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移情于景。

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表达了诗人“感时(忧伤国事)”“惜别(恨别家人)”之悲。

10.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03拓展阅读思吴江歌张翰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1.请结合全诗欣赏“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详见本课“学法点津”】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诗词五首复习要点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诗词五首复习要点

24 诗词五首复习要点(一)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注释结:构建、建筑。

庐:简陋的房屋。

尔:这样。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气:气象、景致。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辨:分辨、辨识。

二、文学常识1、创作背景这首诗选自组诗《饮酒》,共20首,是陶渊明弃官归田后饮酒的即兴之作。

选自《陶渊明集》。

2、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江西人。

东晋诗人、辞赋家,田园诗的开宗和代表者。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四、赏析(1)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诗中描写的田园景物表现了生活的恬淡宁静,句中“悠然”一次,不仅写人闲适自在,也意在写山静穆而高远。

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交织在一起,情感共鸣,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

(2)语言朴素隽永,结构严谨开头四句质朴平实,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思路清晰而流畅,结构严谨。

语言上没有夸张的修饰,平淡自然,但却意境隽永。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文学常识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

唐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八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小家安顿在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因他官职卑微,未被囚禁。

这首诗写于次年三年。

二、注释国:国都,指京城,这里指长安。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叹时局。

恨别:悲恨亲人离散。

惊:使……惊动。

烽火:战火。

家书:家信。

抵:值,相当。

搔:用手指轻抓。

短:稀疏。

浑:简直。

不胜:禁不住。

三、翻译京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草木丛生(闹市已成荒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当堂达标题)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当堂达标题)

24《诗歌五首》当堂达标题一、积累运用1.下列对《饮酒》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空喻指自己出仕。

B.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XXX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

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这里有隐居生活的真正乐趣,作者想说却不知怎样表达。

2.下列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的“国破”指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

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3.对《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战场血迹,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 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4.理解诗的含义。

(1)《饮酒》“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

(用诗中句子回答)(2)《雁门太守行》第三、四句分别从、两个角度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的气氛。

(3)《饮酒》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乐趣的一个词是。

(4)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仍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这句诗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5.翻译下列句子。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课后巩固6.《饮酒》中以自间自答的情势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

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24课 诗词五首(第2课时)

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24课 诗词五首(第2课时)

24诗词五首(课时2)知识1.主旨归纳。

《饮酒(其五)》本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归隐自洁的清高行为和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春望》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的所见、所感,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通过描绘将土们临危不乱、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赤壁》这首咏史诗借助三国时期英雄成败之事,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成败的深刻感悟,同时又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激愤。

《渔家傲》这首词词人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创造出一个把梦幻和真实、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的神话世界,充分反映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依据拼音写汉字。

地自偏.()燕.脂()霜重.()提携.()折戟.()前朝.()嗟.日暮()谩.()péng()舟周láng()结lú()féng()火sāo()更短不胜zān()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结庐..在人境()(2)悠然..见南山()(3)城.春草木深()(4)黑云压城城欲摧.()(5)折戟沉沙铁未销.()(6)殷勤..问我归何处()参考答案2.piān yān zhòng xié jǐ cháo jiē màn 蓬郎庐烽搔簪3.(1)建造房屋(2)闲适的样子(3)长安城(4)毁坏(5)销蚀(6)情意恳切重点1.《饮酒(其五)》中的写景、抒情、说理有什么特点?全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融为一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在写景中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

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2.《春望》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本诗融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情景交融的范例。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借酒抒情言志课文同步讲解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借酒抒情言志课文同步讲解

借酒抒情言志
《饮酒(其五)》以“饮酒”为题,描绘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人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后两句写出了“无车马喧”的缘由,揭示“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这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诗的基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诗人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

这两句描写衬托出诗人闲适的心情。

“悠然”二字用得极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它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两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后两句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知识点+同步练习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
【注释】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悠然:自得的样子。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五、课文主题
《饮酒》(其五)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节操,表现了诗人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之后的恬淡心情。

饮酒(其五)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感悟诗歌精美的语言。

2.领会诗歌内涵,积累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背景透视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词义解释。

(1)结,庐,。

(2)相与:(3)日夕:(4)尔:
(5)辨:(6)心远:(7)山气:(8)言:(9)真意:
4.理解诗句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探究案
1.读完全诗你知道全诗写了什么内容吗?
2. 从“在人境”“无车马喧”到“心远”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3. “采菊”“见南山”和“飞鸟还”这几个细节描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此中”与“真意”分别指的是什么?
5.飞鸟的生活方式与诗人的生活方式有何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蕴涵着一种怎样的文化精神?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延伸
饮酒(其四)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参考答案
一、
3.
(1)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尔:如此、这样。

(3)日夕:傍晚(4)相与:相伴
(5)辨:辨识。

(6)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7)山气:指山景。

(8)(9)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4.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二、
1.在人聚居的地方,我建造了简陋的房子,却没有车马的喧闹。

你问我为何能做到这样?我说心灵清远,地方自然就偏静了。

我在东篱下采摘菊花。

悠然间,那远处的庐山呈现于眼帘(或: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此时,夕阳西落,山气氤氲,景色真美,天空一群飞鸟结伴而归。

这其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要辨识清楚,却又忘记了表达它的语言。

2.“在人境”“无车马喧”显示了诗人放弃了仕宦之途的喧嚣,选择了回归日常生活。

“心远”一词又暗示了诗人别有怀抱。

心寄何处?从学过的《五柳先生传》看,即在日常生活中饮酒、读书、赋诗。

3.“采菊”“见南山”和“飞鸟还”这几个细节描述了诗人的日常生活所为与所见。

陶渊明爱菊,“采菊”为食菊。

古人认为菊花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屈原的《离骚》中就写道,“餐秋菊之落英”。

“南山”即庐山,灵秀之山,历来为高士栖居之地。

投射了诗人回归自然,会心南山、飞鸟,物我两忘,涵养了一颗自由、清洁、高迈的心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道“采菊”句达“无我之境”,而我却
以为“飞鸟”句意境深远不在前者之下。

庄周梦蝶,醒来不知我为蝴蝶,还是蝴蝶为我。

“飞鸟”句意境恰如是,诗人偶看南山,飞鸟结伴而归南山,不知诗人为飞鸟,还是飞鸟为诗人。

“飞鸟”,是指向精神家园的一个自由美好意象。

4.“此中”指的是细节刻画“飞鸟相与还”;“真意”指的是诗人从飞鸟结伴而归领悟了如何安顿人生的真义,即人应该像鸟儿回归山林那样,回归属于自己的家园,建设像《桃花源记》里所描述的质朴本真的美好世界。

5.鸟儿倦飞而回归属于它们的山林,这是一种本真的生活方式;人不能飞翔,但人的思想精神却可以像鸟儿般自由翱翔,人依其本真也应回归自己的田园。

至此,诗歌归结为一个“归家”的主题,在归家路上,诗人表现出了一种不屈抗争、执著坚守的精神。

这就是诗歌精神。

而最终,这种精神,在《桃花源记》中具体化为对美轮美奂的桃源世界的守望,在《咏荆轲》《读〈山海经〉》里具体化为侠客的长剑出鞘、精卫的衔木填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