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55生态系统稳定性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中生物必修三5.5【2017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中生物必修三5.5【2017人教版】

(2)结果分析 ①生态缸中虽然成分齐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可以进 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但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 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 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②如果生态缸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则生态系统的成分复杂, 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强,在没有巨大外界环境干扰 的情况下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1)实例 1:受轻微污染的河流。
(2)实例 2:森林。 ①调节过程
②结果:鸟类、害虫的数量趋于稳定。
2.特点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 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难以 恢复。 3.基础:负反馈调节。
1 新情境·激趣引航
生态平衡(ecological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 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 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 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 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 C
跟踪训练 2.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设计 了如下实验。
Ⅰ.实验过程如上图所示: ①取三个相同体积的无色透明的玻璃瓶分别标记为 1、2、3 号; ②在 1、2、3 号瓶内加等量的无菌水,3 号加少许河泥;

_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四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_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四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础巩固1.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相反关系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答案 B解析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因此,一般情况下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且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因物种单一,其恢复力稳定性差B.发菜没有叶绿体,在生态系统中不属于第一营养级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复杂D.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答案 C解析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发菜没有叶绿体,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复杂,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强,所以C选项正确。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为维持稳态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的是( )。

A.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B.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D.受到污染的湖泊,死亡腐烂的鱼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为维持自身稳态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可表现为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以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等。

D选项表现为正反馈调节,最终会破坏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巩固提升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学习重难点】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自主学习与点拨】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知识点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并使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食物网越,其自动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

知识点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

【思考与交流】〖例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 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 温带草原解析: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题中的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最复杂的是热带雨林,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其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答案:B。

〖例2〗(2000年上海卷)在某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A.CO2 B.O2 C.硝酸盐 D.磷酸盐解析: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高中生物_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必修3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3.情感目标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四教学流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初中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所了解。

高中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学习了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物质、能量的运行规律,信息的传递等内容,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也知道什么叫负反馈调节。

2.能力基础: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对现象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但都有待提高。

具有结构决定功能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在一定生物学的经验基础上,能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找寻到周围存在有关生态学的现象生活经验: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所了解,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缺乏本质的认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效果分析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本课设计比较好体现了学生的学的主体性地位。

既落实了既定的三维目标,教师又能用适当的启发和疑问引领学习活动沿着一定的主线进行。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比较等学习生物概念。

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高,热情高涨,节奏紧凑,效果很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五节内容,它既是对前面有关生态系统内容的一个总结,又是对相关内容的一个提升,使我们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更加注意对环境的保护,更加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而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共处。

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而言既有德育方面的教育价值,又能充分体现本学科的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评测练习1.下图曲线Ⅰ代表抵抗力稳定性,曲线Ⅱ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掌握其内涵和外延。

2. 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2.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3.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5.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 运用图表展示法,直观地呈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生态景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讲授新课: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出具体措施。

5. 总结归纳: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呼吁学生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查周围生态环境状况,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a. 播放一段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视频资料。

b.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提问:“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什么它对我们很重要?”2. 第二步:讲授新课(15分钟)a. 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解释其在生态学中的重要性。

b. 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如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c. 阐述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持的原因,包括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等。

3. 第三步:案例分析(15分钟)a. 提供几个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的案例,如过度捕捞、森林砍伐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不仅存在于生物群落 内部,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A项正确,C项错误;七星瓢虫捕 食蚜虫,二者之间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相对平衡,B项正确;人体甲状腺激素 分泌的调节也属于负反馈调节,D项错误。
【变式训练】 1.下列对生态平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平衡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保持不变 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而且不变的营养结构 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收支不变 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平衡的能力 答案:D 解析: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其组成成分、营养结构、物质和能量 的收支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
第3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01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索 引
02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一、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2.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的特征 (1)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平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 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 (3)收支平衡。
2.右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解,下列对此图的理解,错误的是( )
A.一般情况下,b可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B.一般情况下,自我调节能力与a曲线相似 C.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通常呈正相关 D.所有生态系统都符合这一数学模型 答案:D
解析: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低,与b曲 线相似,A项正确;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 越强,与a曲线相似,B项正确;通常,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二 者呈正相关,C项正确;极地冰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 恢复力稳定性也低,不符合这一模型,D项错误。

2021-2022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21-2022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缘由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或_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______。

2.缘由:生态系统具有肯定的____________。

3.调整基础:________调整。

4.实例。

(1)河流:稍微污染⎩⎪⎨⎪⎧⎭⎪⎬⎪⎫沉降化学分解 的分解消退污染—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2)森林:鸟类数量增加害虫数量 鸟类数量削减害虫数量5.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力量是________,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力量会快速丢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答案:1.保持 恢复 力量 2.自我调整力量 3.负反馈4.(1)物理 微生物 (2)增加 削减 5.有限的 肯定限度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及其提高措施 1.类型。

项目抵制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________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______________的力量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______后____________的力量特点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______,自我调整力量就______,抵制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少,食物网越简洁,恢复力稳定性______项目抵制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实例热带雨林中假如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削减,将由这个养分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使整个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河流与土壤若被有毒物质稍微污染,通过自身的________,可以很快恢复;若被重度污染,河流和土壤的________稳定性就遭到破坏了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把握对生态系统__________,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当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__________的协调。

答案:1.抵制 保持原状 破坏 恢复原状 简单 越强 越高 净化作用 恢复力2.(1)干扰的程度 自我调整力量 (2)物质、能量 结构与功能三、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看其稳定性1.目的要求:设计并观看人工生态系统的________。

高中生物第五章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第五章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2.稳定性表现 . • (1)结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 结构相对稳定: 结构相对稳定 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 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 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可用如图曲 线表示。 线表示。
• (2)功能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 功能相对稳定: 功能相对稳定 与输出相对平衡, 与输出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 相对平衡。 相对平衡。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1)二者往往呈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 二者往往呈相反关系, 二者往往呈相反关系 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 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亦然 二者之间及与营养结构的关系,如图所示: 二者之间及与营养结构的关系,如图所示:
联 系
• 两种稳定性一定呈负相关吗? 两种稳定性一定呈负相关吗?
• 4.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型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型 •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又称信息交流,此过程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又称信息交流, 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往往是双向 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往往是双向 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 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 出到输入的信息反馈。如下图所示: 出到输入的信息反馈。如下图所示:
比较
负反馈调节 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 能力的基础, 能力的基础,能使最 初发生的那种变化向 作用 相反的方向发展, 相反的方向发展,使 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 相对稳定 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 虫的数量变化 实例
正反馈调节 加速生态系统最初 所发生的变化, 所发生的变化,使 生态系统向着更好 或更坏的方向发展 ,即人们常说的良 性循环或恶性循环
• 例3.下图为生态系 . 统信息传递模式图, 统信息传递模式图, 叙述正确的是( ) 叙述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第五章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五章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同时存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 关系 一整体。
1.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它们可以形成下面 几种营养结构,如图所示,其中最稳定的是( B )
丁 甲 乙 丙 乙 丁 甲 丙 甲 乙 丁 丙 甲 丙 乙 丁
A
B
C
D
2.下列哪种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减少寄生生物和捕食者的数量 B.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物种的数目 D.对生态演替进行限制
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
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能力。
适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 功能不会破坏,还能促进森林的更新。
措施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
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对农田生态系统要不断施肥、灌溉,增加投入, 控制病虫害,才能保证高产出。
适度捕捉生态系统中的动物, 也不会导致种群严重减小,更不会 灭绝。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1) 净化作用 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是,能通过什么方式消除污染? 物理沉降 化学分解 微生物的分解 2)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实例
害虫数量增加 食虫鸟数量减少 食虫鸟数量增加
害虫数量减少
2)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负反馈调节的实例
环境资源与人的比例严重偏小
恐怕还有比例不对的原因,在真的生物圈中平均每人所 对应的大气,水,植物等是那么的广阔,而二号呢?环境资源与 人的比例严重偏小,就那点大气,水,植物等,哪怕就是生活一个 人也已严重不够了,更何况是几个人. 二氧化碳多、氧气少是结果而非原因,二氧化碳多、氧 气少是因为植物相对太少了,不足以将人和植物自身产生的 那么多二氧化碳转化并释放氧气.氧气的消耗速度高于产生 速度,而二氧化碳的产生高于消耗.

3-5.5 生物必修3课堂教学课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5.5 生物必修3课堂教学课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森林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高,当 遭受严重破坏时,要想再恢复到原来的结构 和功能,哪一种系统更难?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稳 定 性 抵抗力 稳定性 恢复力 稳定性
生物量、生态系统复杂程度等
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成正相 关,与恢复力稳定性成反相关。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理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生物既有出生也有死亡,既有迁入也有迁出; 阳光、温度、水分等无机环境因素也在不断地改变。因而生态 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但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生态系统 来说,系统中的各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生态系统的结 构与功能就不会发生大的改变。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 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1、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其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常常会造成森 林毁灭、水土流失和草原退化。 2)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也常破坏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如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等污染物的排放,使水生 生物因缺氧或中毒而死亡,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针对各种生态系统稳定 性的特点,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这样才能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黄土高原源自 哪些因素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
沙化的耕地 旱 台 灾 风
泥 石 流 雷 电
洪 灾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与功能 保持原状的能力。 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来源: 1)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 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 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 3)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各种干扰造 成的不利影响。

高中生物生态平衡与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生态平衡与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生态平衡与稳定性知识点总结生态平衡与稳定性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在生物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高中生物中与生态平衡与稳定性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包括生物群落和其所在的非生物环境。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来维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而人工生态系统是人为创造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生态系统,如人工湿地、人工森林等。

二、生态位生态位指的是生物在生物群落中所处的具体地位和角色。

每个生物种都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其角色和功能也不同。

生态位可以分为基本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基本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特定条件下实现生存和繁殖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潜在生态位则是物种在理想条件下可能发展起来的生态位。

三、相互关系在生物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关系。

这些相互关系可以分为捕食关系、共生关系和竞争关系。

1. 捕食关系: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是食物关系的简化和线性表示,由食物的传递关系构成。

食物网则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关系。

2. 共生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和维持共生。

互利共生指的是两个物种之间相互受益的关系,如蜜蜂与花朵之间的传粉关系;维持共生则是指一个物种为了维持生存而依赖于另一个物种,如昆虫繁殖在特定植物上的关系。

3. 竞争关系: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为获取有限资源而进行的争夺。

竞争关系可以分为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种内竞争是指同一物种内个体之间的竞争,种间竞争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

四、稳定性与扰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受到外界扰动后能回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稳定性可以分为静态稳定和动态稳定。

静态稳定是指系统维持某种状态不变的能力,动态稳定则是指系统回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多样性、环境条件和物种相对丰度等。

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环境条件的变化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物种相对丰度的分布越均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5.5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5.5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5.5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1.教学设计思路本节是人教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③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实验设计的内容。

内容包括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探究各种生态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在前一个课时已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内容相关进行了学习,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知识的基础上我们从探究活动的角度设计了“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通过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中动植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的长短,就可以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进一步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并对全章知识的进一步总结概括和深化。

具体思路如下:(1)提出问题①你设计的生态缸是生态系统的哪种类型?②动物的大小和数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③植物种类及数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④设计的生态缸的稳定性有条件吗?(2)猜想假设生态缸中的生物能稳定生活天。

(3)设计实验制作生态缸——观察生态缸稳定性——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4)表达交流(5)实验评价(6)问题探究(7)教学反思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①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分析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2.2技能目标(1)通过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探究各种生态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

(2)通过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发言等,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应用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2.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①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

②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③通过小组的合作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从中体会探究、合作学习的乐趣。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PPT精品课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PPT精品课件

• 例2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等材料制作了2个生态 瓶(如图所示),并用凡士林将广口瓶密封,观察其稳定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 生态系统
• (1)每个生态瓶构甲成一个 甲瓶有光,其照,中植各物种能生进物行存光合活作用
• 时间更长的是 是
CO2等瓶无,机原物因
物质循环 。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 施
设计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目标:通过动手自制小型生态瓶(缸),认真观察记录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思考:1.设计时要考虑的生态系统成分有哪些? 2.达到稳定状态后,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无变化?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 施
原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结构和功能发展要协调的重要标志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的温度;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 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生态缸的采光用散射光
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 多,个体不宜太大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生物死亡 容易适应新生态环境,减少对O2的消耗, 防止O2的产生量小于消耗量
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取决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协调 关系
观察指标:观察生态缸中生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影 响稳定性的因素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 施
分析下列生态缸设计的相关要求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 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 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二、学习方法1、结合正反实例理解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

2、通过建构负反馈调节模型理解生态系统如何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完成自我调节。

3、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四、自主学习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为什么能维持相对稳定?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实例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这样害虫种群数量就会受到抑制。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什么?知识链接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

其中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3)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何谓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的能力。

讨论:归纳总结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之间及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何?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从哪些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其;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5、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1)目的要求:探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

(2)设计要求及分析五、典例分析1、(考查目标一 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子种群数量与植物种群数量之间的反馈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植物减少植物增加(1)兔子种群和植物种群数量的这种调节属于 负反馈 调节,它是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 能力的基础。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间换一次水?老师怎么不通氧呢?……
所以讨论比较热烈,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到 课例研究综
位,真正体会了学以致用带来的快乐。课后积极利用周 述
末时间制作了生态瓶,跟踪观察了好长时间,还不断的
改进,甚至有些同学把家里的鱼缸也改造了,换掉了观
赏鱼。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旦激发出来,就能达到最高的学
习效率。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及总结反 思
学科
高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称Leabharlann 此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
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
教材分析 其中负反馈调节是重要概念。同时要让学生明确:自然
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人类活动已干扰了全
球范围内的生态平衡。
系统的稳定有什么具体的条件?课后制作生态鱼缸应
如何操作?
三、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发言
四、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总结制作生态瓶的
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
五、布置生态瓶的制作
这一环节的设置,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为之
前很多同学到实验室做实验是见到过那个大鱼缸的。很
多同学当时就问:老师你们喂它们吃什么?老师多长时
1.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能用物质、能量输入
和输出平衡的观点,认识具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对生态系统各种成分功能和营养结构关系
的讨论,以及运用反馈调节原理,能初步判断不同生态
教学目标 系统维持其稳定性的相对能力。
3.能够根据生态系统各种成分、结构以及数量关
系构建稳定性生态系统模型,并制作简易生态瓶。
4.能够为常见生态系统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出

【高中生物】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导航1.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了阻力和恢复力的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制造生态水池,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学习建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内容较抽象,学习时应通过仔细阅读领会教材上举出的例子、注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并回顾前面所学的激素调节过程中的反馈调节,进行知识迁移,使知识的掌握变得相对容易。

在理解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时,注意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

阻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是本课程的难点。

学习时,首先要把握抗干扰稳定的核心是“抗干扰、保持原状”,韧性稳定的核心是“被破坏、恢复原状”。

并举例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自我测评一、多项选择题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 温带草原B温带落叶林C北部针叶林D热带雨林2.人造马尾松林比天然马尾松林易遭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马尾松人工林营养结构复杂。

B.人工马尾松林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c.人造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d.松毛虫适应环境的能力弱3.在下面对生态系统的描述中,问题是()。

a.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组成部分c.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d、生态系统具有在一定限度内自动调节以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4.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几种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如果大量捕杀蛇会导致()。

a、大鼠降低了B.草产量增加c.羊因食物不足而减少d.人口增加5.在一个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中,突然的污染会杀死所有的植物。

在可测量的变化中,首先增加浓度的是()。

a.二氧化碳b.硝酸盐c.氧d.磷酸盐6.由于污染物的排放,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

污染物停止排放后,由于其自身的净化效果(这是由于生态系统的特性),它将逐渐恢复到原始状态()。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标分析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标分析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标分析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环境密切相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如此。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代社会,应当通过生物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认识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而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树立环境意识。

从学生的个人发展角度看,本章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系统的本质、理解生命科学,以及系统论的思维方式的训练、生态意识的形成都是重要的。

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角度看,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章内容在本模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4章《种群和群落》是学习本章的基础。

生态系统是比种群、群落层次更高的生命系统,需要以对种群和群落这两个层次的生命系统的理解为基础。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可以与必修1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包括光合作用)建立联系。

负反馈的概念可以与第2章中有关激素调节时的反馈调节建立联系。

学习本章内容是进一步学习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