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章节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章节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章节版)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 米,课桌的高度约0.75 米。

2.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 分米=0.1米=10-1米;1 厘米=0.01米=10-2米; 1 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 1 微米=10-6米。

3.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有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

(答案:可先用小绳测出楼的高度,再用刻度尺测出小绳的长度)(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答案: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曲线的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6.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知识点总结全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知识点总结全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

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h。

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完美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完美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完美版)本文档是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

第一章:机械的基本概念- 机械是指利用物体的力和运动进行能量转化和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

- 力有大小和方向,用矢量表示,单位是牛顿。

- 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 加速度是速度单位时间内的变化率。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合力为零。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二章:机械运动的描述- 位移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变动到另一个位置的矢量量,与路径无关。

-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是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 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 平均加速度是物体在某段时间内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 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图线是一条直线。

- 物体匀加速度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图线是一条抛物线。

第三章:重力与压强- 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重力的作用方向是向下的,符号为负。

- 在地球上,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²。

- 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 压力的大小与物体受到的力和受力面积成正比。

- 压力的单位是帕斯卡(Pascal)。

第四章:浮力与飞行- 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浸没物体的上向力,大小等于排除所占的液体或气体体积。

- 物体完全或部分浸没时浮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 飞行是物体在空气中受到浮力的支持而保持在空中的运动状态。

- 机翼形状和空气动力特性是飞行器飞行的基本要素。

第五章:电的基本概念- 电是物质带电后产生的现象。

- 带电物体之间存在电力相互作用。

- 电荷是电的基本物理量,单位是库仑(Coulomb)。

- 电荷守恒定律: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 电流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单位是安培(Ampere)。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常考点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3.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6.匀速直线运动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7.描述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8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常考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整理归纳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整理归纳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整理归纳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 运动的描述运动是一个具有时序性的现象,它包括位置、方向和速度等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物体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来描述运动。

2. 运动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就是速度。

速度大小的快慢与所经过的路程多少有关,也与所用时间长短有关。

速度=位移÷时间。

3. 运动的方向速度的方向称为运动的方向。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速度大小可知道运动方向。

4. 运动的轨迹物体在运动时所留下的路径称为运动的轨迹。

不同情况下运动的轨迹是不同的。

5. 运动的周期性当物体以相等的时间间隔做往复运动时,我们便称这种运动为周期性运动。

周期是作周期性运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往复运动所需的时间。

6. 运动的追求追求是指一种运动物体在运动时对另一运动物体的行为。

追求包括追上和逃开两种情况。

7. 运动的图象用图象表示运动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和分析运动的规律。

8. 运动的物理量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等都是属于运动的物理量,它们用来描述运动物体的特征。

二、第二章力和压力1. 力的作用效果力是使物体产生静止或变速直线运动的原因。

力的作用使物体产生形变,产生速度、方向变化或产生转动。

2.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大小用力的大小表示,方向用力的方向表示。

力的作用点是力的作用位置。

3. 应变物体受力后会产生形变,这种形变称为应变。

4. 力的平衡物体受到的多个力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我们称这些力形成的平衡状态为力的平衡。

5. 物体受力状况的几种特殊情况简单支持、固定支持、悬挂、受力分解等都是物体受力的特殊情况。

6. 压力的大小和方向压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也就是压力=力÷受力面积。

压力的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7. 浮力的大小和方向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浸没时,所受的向上的支持力称为浮力,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第三章力的作用1. 力对物体的影响力对物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速度、方向和形状上。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章运动的基本概念
- 运动的定义
- 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
- 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点及判断方法
- 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公式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概念及说明
-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的概念及公式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的概念及应用
第三章力的概念与测量
- 力的定义及单位
-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及计算
- 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 力的合成与分解
第四章能量与机械功
- 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 功与能量的关系
- 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第五章物体的机械震动
- 物体的周期、频率和振幅的定义
- 简谐振动的特点及公式
- 波的定义及波的传播特性
-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以上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的主要知识点整理,内容涵盖了运动的基本概念、牛顿运动定律、力的概念与测量、能量与机
械功以及物体的机械震动等方面。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对于理解物理世界的运动规律和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所有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所有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所有知识点
一、物理奥秘
1. 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2.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范围
3. 动量定理及其应用
4. 能的定义和分类
5. 势能与动能的关系
6. 势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7.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8. 热能的转化和守恒
9. 动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10. 热力学的三定律
11. 分子的运动
12. 气体的特性
二、电学
1. 电的定义
2. 电荷的行为规律
3. 极化
4. 电流
5. 电压
6. 电容
7. 电阻
8. 电路
9. 比较电压
10. 电流比较
11. 功率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12. 电磁感应
13. 电磁波
14. 电磁线圈
15. 电场
16. 电容器
三、光学
1. 光的特性
2. 光的折射
3. 光的反射
4. 光的折射与反射
5. 透镜的形状
6. 镜的分类
7. 镜的衍射
8. 色散
9. 色环法
10. 光的干涉
11. 光的全息
12. 光的极化
13. 电磁辐射的特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的单位——衡量万物的标尺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2.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刻度尺、卷尺、米尺等。 (2)长度单位: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km、dm、cm、mm、μm、nm 换算关系:1km=103m 1mm=103μm 1μm=103nm 1nm=10-3μm 1nm=10-9m (3)估测:黑板长2.5m、课桌高0.7m、指甲宽 1cm、铅笔芯直径1mm、新铅笔长1.75dm。 (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②会放:刻度尺要紧贴并平行于被测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③会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会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①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 ②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 ③测跑道长度等常用轮滚法(化直为曲) ④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 2. 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脉搏;(现代)钟表、秒表(停表) (2)单位:国际单位:秒(s) 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 3.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无法消除;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而假定不动的物体。 (2)除被研究对象以外,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①确定被研究对象;

②选参照物;(即假定不动的物体) ③判断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 (3)不能选取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4)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⑵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定义:①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②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 公式:V=tS  S=Vt t=VS 单位:(国际)m/s 、(常用)km/h 关系:1m/s=3.6km/h 。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3.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直线运动 ⑵曲线运动 (根据运动速度)⑴匀速运动 ⑵变速运动 4.⑴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 a 图像:图a是某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 图b是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 ⑵变速直线运动:沿着直线但速度变化的运动。

①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公式:V平 =总总tS ②平均速度物理意义:粗略表示变速运动的快慢。 b 5.常识:人步行1.1m/s,意义:表示人步行1s通过的路程为1.1m 。 自行车5m/s、火车140 km/h、小汽车108km/h、光速3×108m/s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原理:V=tS

2.工具:斜面(带刻度)、小车、垫块、挡板、刻度尺、秒表、 3.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秒表测时间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4.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3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3.声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注:声速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在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 4.回声: (1)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声音。 注: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此时人离障碍物的距

离至少为17m。(S=21vt)

在屋子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更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原声与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差不足0.1s 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原声和回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2)回声测距: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离山崖的距离等。测量方法: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回声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相应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v,代入公式S=2

1vt进行计算。

5.人们如何听到声音: 空气传导:声音经空气传到耳膜,引起耳膜振动,再经听小骨等传给听觉神经和大脑,引起听觉。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和大脑,引起听觉。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等也就不同,人们根据这些差异就能判断声源方向。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人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 Hz。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20Hz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 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大小)。 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与人耳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振幅: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声音的品质。由物体本身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4.区分声音的三要素:闻声知人(指音色); 高声大叫(指响度); 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4

三、声的利用 1.声包括:声音、超声、次声。 2.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声呐(回声定位)、超声波诊断(B超)、超声波金属探伤、次声波地震预报等。 (2)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污垢、超声除结石。

四、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1.乐音:发声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噪声:(1)噪声的定义: ①物理学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②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噪声的来源:交通运输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 3.噪声强弱的等级:人们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听觉下限,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4.减弱噪声的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防止噪声产生)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传播) ③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规定: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叫1℃。 2.摄氏温度t -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单位:摄氏度(℃) 热力学温度T: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单位:开尔文(K) 摄氏温度t与热力学温度T的换算关系:T=t + 273 K (即0 K= -273℃) 3.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1)构造:玻璃外壳、玻璃泡(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毛细管、刻度和符号。 (2)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3)分类: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5

(4)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两观察”:量程、分度值。

使用时“三让”: ①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让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让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1)物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 (1)定义: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注:熔化和凝固是互逆的物态变化过程。 (2)熔点与凝固点: ①固体分为晶体与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常见的晶体:冰、海波、金属、石英、水晶、食盐、萘等。 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 ②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注: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1) 晶体熔化条件:a.温度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固态→固液共存态→液态)

晶体凝固条件:a.温度达到凝固点,b.继续放热。 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吸热、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固液共存态时)。 晶体凝固过程的特点:放热、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固液共存态时)。 (2) 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温度不断升高。(固态→变软→变稀→液态) 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