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现象的冷思考
热现象中的冷思考
热现象中的冷思考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部将课间操改为大课间体育活动。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基于课间操形成的一种新型课间活动组织形式,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运动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本文从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教学实例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功能及应注意的地方进行探讨。
标签:大课间体育活动;认识;素质教育1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基于青少年成长的一般规律,在课间操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建构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课间活动组织形式。
在大课程体育活动的构建上首先应遵循体育活动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加强体育活动的实践性,一般体现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广播操和游戏部分。
另外,大课间体育活动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主要体现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自由活动部分。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构建上必须注重挖掘潜在的体育文化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其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队列部分属于社会文化的结构。
2 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必要性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以生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其中在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上,不仅要求加强体育学科的改革,还需要对体育活动类的课程进行重新的定位。
这就需要学校将一般的体育活动变成在体育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实现的过程,充分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挖掘潜在的教育机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加入丰富愉快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以实现对学生能力的无限培养。
这是中小学生体育课程改革的新途径,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课程的效率,有效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对于当前中小学生的课间操而言,这是一种对学校体育课程的补充与延伸,传统的课间操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运动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传统的课间操相比,其体育活动的时间较长、组织形式丰富多样,能够让学生在以音乐为背景的体育环境中参与各种游戏、队列、舞蹈以及健身操等各项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够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间氛围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高中生留学五宗“惑”——高中生留学“热”现象下的“冷”思考
晨 晨在 电话 哭 着 埋 怨 父母 亲 : “ 怪 你 同规则指引下进行的不同方式的角逐。 都 们 ,让 我出 国 !”
专 家 解 惑 :孩 子 如 果惧 怕 高 考 ,证
王 大姐 十 分 伤 心 。当初 为 了 让 孩 子 明其 在抵抗 压力 以及解 决问题 方面 能力缺
活得更 轻松一 点的选 择 ,在国外 高昂 的学 乏 。国 内高 考虽然 竞争 激烈 ,但仍属 于本
在 接受调 查的 计划 留学 的高 中生 里 ,来 自
20 私 立高 中 ,一 个 学生 一 年 的学 习和 0所
生活 费 用 为 3 到 4 美 元 。值 得 注 意 的 万 万
普通 工薪 家庭 的 比例达 到 了3 %。而 《 4 大 是 ,美 国高 中为 四年制 ,因此 ,总费 用大 学指 南 》杂志 《 中生 留学专项 调 查 》的 约 为 l万美 元 。另外 ,在 美 国公立 大 学的 高 5 数 据 表 明 :在 “ 想 了 解 的 留 学 信 息 ” 最
St d r d u v ab oa
T pi o c 。
联合国教科支组织 ( NS O 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 股 新潮 流。 UEC ) 目
前全球在校大学生总数#9 0 万左右。 00 其中, 中国占2 5万 09
高中生留学究竟是 “ 洋人栽树 、 国人乘凉”的捷径 坦
捷足先 登 。洋洋 所从 事的 工作 基本上 都是 工作 范围必 须在 校 园之 内)。
“ 不体 面 ,收入 低 ”的餐 厅女招 待 、洗碗
斯 国立 大学 ,是前 苏联 四大 著名 国立大 学
国 外 一 流 的 高 中 与 大 学 都 有 n e 之 一 ,在 世 界 名牌 大 学排 名 第 4 位 ,其 ed 7
“热”背景下的“冷”思考——关于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反思
北 京 : 民教育 出版社 ,0 5 人 20 . 以人为本 的指导思想 , 以发挥 人的主体性 为宗 2 】余 文森 . 课程教 学改革的 成绩与 问题反 新 旨, 将实现学 生充分的有个性 化的发展放 到 了 [ 思 [ . 程 教材 教法 ,0 55 J课 】 20 ,. 突 出的地位 。尊重 每个学 生做 人的尊 严和价 3 】 课程 改革忧思录 . 中学政治教学参 值, 关注每个 学生的个性差异 鼓励学生 多样 化 [ 杨洪芳 . 考 [ . 西 师范 大学 ,0 7 7 J陕 ] 20 ,. 个性化 的学 习 。应 该说 无论从 理念还 是从 实 践 角度说这都是 很了不起的进步 , 但在教学 实 践 中教 师采取 的张扬 个性 的策 略总感 到有些 不尽人意 。 种现象 是过于 强调学 生的独 特见解( 体 验) , 却忽 视对教材 基本原理 基础知识 的尊重 。 有 的老 师 上政 治课 , 学生 对 教材 有十 几种 理 解 , 的切 中要害 , 角独特 , 有 视 而有 的却是牵强 附会 , 浅尝辄 止 , 可 谓众说纷 纭 。而教 师在 真 此是 “ 共不语 结 果一节课 下 来学生或 是 听 , 各执 一 词 , 不及 其余 , 或是 莫衷 一 是 , 无所 适 从。 另一 个极端—— 舍本逐 末 , 味地鼓励学 一
一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 i d c t n Inv t n H rl h a E u a i n o a i ead n o o
17 5
2 N 0 01 0 O. 2
科 教 论 坛
C l dct n h aE uai n : o
鬲
“ " 景 下 的 ‘ , 考 热 背 ‘ , 思 冷
国学热的冷思考
呢v
格局巾越来越起到举址轻不帅时雌.
足
严格意义上米【兑,到现在为止.学
一p 罔的文化也血肖在全世界扯¨”l 自
台消学者龙臆台曾经说过.文化
术界关于同学的定义还没有统一明确 亮的Jb音。
小魁余必消遣.小是有钱有刚之余的
的界定,但__f }=Ⅲ否认的是,作为中华民
然而随着幽学的热度越来越高,
膏侈品国掌不仅仅是古代的表装,不
神危机,也急丁寻找一个噼决办法这
l蛳LI李些叉}ij成丁“吲学热”的一个觋定心
j l l ! J ^础布造个意z h我们城l &歧趔
I 肆掌的复兴, H为E垡然井小 能标本 将淞仉越 码能成~州下 州仃与一r 衡 人“』心理从而使礼会选成稳定的种 有嫂F段
旌殳 化复*的商度 邯么,真正的同学义是怎样n0概
砭的址.n I 罔蛔起的历生背景下. 文化的复兴也是同家轼宴力的垂要
打肴同 +节救育”旗垮 的人,}| :拔 了们
靠胖解地而读叫书五经,只会增加
念崛,l q底’l 目。! {热”盛典热迸是假热 组成f f f ;分j 当I l I 瞰 =i J E世界蝗清 经济 擅r 们的 学业缸担。如 此剃r 种.小 一l nl
旗优秀文化的集合体,例学不仪是~
奇怪的现象崖出不穷北r #,所人学
仪仪 足简 单的“ 之乎 者电 ”.更 术是 老
种历史的创造和存在.更屉历代积累
”办了一十“同学老板班1 每月J 一
板们孛来相互炫耀的资本。如果“幽
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 一次耀.一年的学赀就要好儿万元,
学”变成时尚的东西.变成奢侈的东
效果,但选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真的 能使人们解决自己在现实t l r 面临的生 存问题——习为无沦如何用“蚺卉’ “智者…‘r 者’的处} h方法米橱甘自 己.也毕竟H能姓一种主观上的努力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热”现象与“冷”思考
师根据学生 的回答相机板书几组分数 , 引导学生观 察比
较、 理解倒数 的意 义 , 探讨求倒数的方法 。
生: 它 有很 多的 字母 , 我 们 平 时不 这 样 说 的 。 师: 这 些 字母 分 别 表 示什 么 呢 ?
生1 : P 、H 是 表 示 书 名 的 。
粗看之下 , 这位教 师似乎 创造性 地使 用 了教 材 , 从 学生生活实 际 出发设计 “ 倒着 说 ” 的游 戏情 境 , 力求 借
教 育 论 坛
2 0 1 3 年 象 与“ 冷’ ’ 思 考
温志 旺, 杜 兆 义
[ 会 宁县东关小 学,甘肃 白银 7 3 0 7 0 0 ]
越来越多 的教师开 始重视情境创设 , 这 已成 为课 堂 境仅仅 为了引出课题或引起探索 , 当课题揭 示或探究 引 教学 中一个新 的亮点 。一个 好的“ 情境设计 ” , 或有 利于 出后 , 情境也就完成 了它的使 命 , 接下 来 的学 习便与情 激发 学生 的学 习愿 望 和参 与 动机 , 使 学生 主 动思 考 问 境无关 了。表 面看 来这情境确实吸 引了学生 , 人人都参 题, 积极投入 到 自主探索 、 合 作交流的氛 围中 , 或 能够 突 与到情境 中 , 课 堂气 氛热烈 , 学 生 说得不 肯罢休 。可是 出教学重点 、 化解 教学难 点 ……这样 的“ 情 境设 计 ” , 我 我们不禁 要问 : 情境创设 到底 为哪般?这样 的新 课导入 们都为之 叫好 。然而 , 有 些教 师煞 费苦 心创设 的情 境 , 应该得 到质 疑 , 因 为这 称不 上是真 正 意义 上 的情 境创 在课堂教学 中 只不过 是 “ 花 架 子” , 甚 至成 了学生 学 习 设 , 只是一幅供 学生 欣赏 的美 丽 画面。在一定 程 度上 , 的“ 拦路 虎” 。它忽 视 了情境 的针对 性 、 真 实性 和 实效 还 可 能成 为 分 散 学 生 思 维 的干 扰 因 素 , 把学 生的数学思 性, 这实 际上是 对新 课 程标 准 中“ 情境 创设 ” 理 念 理解 考淹没在 童话 所引起 的其他想象 中 , 把《 几个数连 加》 之 的偏差 , 这些形 似而神离 的“ 情 境设 计 ” , 不 但不 能为教 类 的数学抛在 一边。因此 , 创设情 境不能 只图表面上 的 学锦上添花 , 反 而多 了些 累赘 。因此 , 在教 学 中我们 提 热 闹 , 也不能拘 泥于过 多 的非数 学信 息 , 不 能 干扰 和弱 倡有效情境 的创设 , 摒弃无效情境 的“ 虚张声 势” 。
小学奥数热的冷思考
2、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应该因材施教,不要盲目追求奥数成绩。对于有 数学天赋和兴趣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强奥数训练,但是对于其他学生则应根据 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引导。
3、加强数学教育的普及
为了提高整体数学水平,应该加强数学教育的普及,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接 触数学知识和应用,激发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强对数学教 育的重视和支持,提高数学教育的地位和水平。结论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分析 了小学奥数热的原因和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最后,考研热也反映了社会对学历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在一些行业和领域,高学历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好的职业发展,而用人单位更看 重的是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
针对考研热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应该在 选择是否考研时更加理性,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做出决策,避免 盲目跟风。对于高校来说,应该注重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 本科教学质量,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指导。对于家庭和社 会来说,应该转变对学历的过度追求,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培 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近年来,校园足球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随 着校园足球的持续升温,一些问题和挑战也开始浮出水面。本次演示将对校园 足球热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校园足球的健康发展提供参 考。
一、校园足球热的背景及原因
校园足球热的出现,一方面源于国家对足球产业的重视和支持。政府将足球列 为“三大球”之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足球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校 园足球的普及也与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密切相关。传统体育项目如田径、篮球 等,由于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足球作为一种富有激 情和团队合作的运动,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申论考试热点“招商热”还须冷思考
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
未来,招商引资将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更加注重企业的自主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实现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招商引资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不仅包括物质资本的引进,还将注重引进人才、技术 、管理和文化等非物质资本,推动经济的全面升级和发展。
05
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破坏生态环境
招商可能会对当地环境造 成破坏,如过度开采资源 、破坏自然景观等。
增加污染程度
引入重污染企业可能会增 加当地的污染程度,影响 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破坏生态平衡
不合理的招商可能会破坏 当地的生态平衡,对当地 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造成威胁。
04
对招商热现象的冷思考
级等方面。
对招商热现象的总结
招商热的优点
招商热的缺点
招商热现象可以带来多方面的优势, 如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 动产业升级等。同时,吸引外部投资 还可以为当地引入新的思维方式和发 展模式,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招商热现象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 益,盲目吸引投资,导致一些低质量 的项目入驻,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可 能对环境造成破坏。此外,一些地方 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往往只注重招商 数量,而忽略了项目质量和长期发展 效益。
招商热现象的反思
过度依赖招商引资
当前,许多地方政府过度依赖招商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这可能导致忽略本土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以及过度追求短 期效益,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缺乏自主创新
招商热现象可能导致一些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过于依 赖引进外来技术,从而失去本土产业的自主性和竞争力。
“小组合作学习”热现象背后的冷思考
3注重 展示学 生 的个 性 ,忽视学生 健康 心理 的 . 培养 。合作学 习 旨在将个体 间的差异 当作一种教 学
资 源 ,以 集 思 广 益 、取 长 补 短 、协 同发 展 ,使 学 生 的 知 识 与 技 能 在 合 作 中获 得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羞 于 开 口 ,久 而 久 之 ,变 成 了 “ 音 机 ” 。 这 样 的 收
发 挥 小 组 合 作 学 习 的优 势 ,应 做 到 以 下 几 点 : 1 理 组 建 合 作 学 习 小 组 。 众 所 周 知 ,不 同智 . 合 力 、不 同 背 景 、不 同 思 维 方 式 甚 至 不 同性 别 的学 生 可 以起 到 互 补 的作 用 。教 育 家 陶 行 知 也 说 过 : “ 孩
说 : “ 同学们 自己选择伙 伴讨论这个 问题 ”。孩 请 子 们皆雀跃不 已 ,几乎都 离开 自己的座位 ,寻 找可 心 的伙伴 去 了。于是 ,优生 一伙 ,中等生一伙 ,后 进 生加入不 了他 们的行列 ,也只好合 成一伙 。在 合
作 学 习 时 ,有 的 小 组 早 已结 束 ;有 的 小 组 还 在 热 热 闹 闹 地 进 行 。 教 师 此 时 左 右 为 难 , 收 场 吧 ?起 不 到
子最好 的先生 ,不是 我 ,也不是 你 ,而是孩子 队伍
中 最 进 步 的 孩 子 !” 小 组 成 员 组 成 十 分 重 要 ,这 是
合 作 学 习成 败 的关 键 。小组 的 编排 以4 人 最 合 ~6
适 。至 于 对 象 ,可 以 先 让 学 生 自由选 择 ,教 师 再 做
侃 而谈 ,教 师更是喜形 于色 ,似 乎全班学 生都 已达
对我校课改热的冷思考
对我校 课改热 的冷思考
州 卢海 霞
近 年 来 ,针对 学生 学 习能力 下 降,尖 子 生少 ,差 生多 , “ 瞌 睡 ” 生 多,教师教 学活力 不足 ,教法 陈 旧,不符 合新课 改理念 ,教师歧视 后进生 , 变相 体罚 学生 等不 良现象 ,学校领 导班 子通 过研 讨 ,决定 在吸 收 山东 昌乐 二中 “ 2 7 1 ”教学 模式精 髓 的基 础上 制定 出符合 蔺中校 情 的新 教学 模式—— “ 2 5 1 ”高效 课堂 ,并要求 全校师生 共 同实施 。 我校 自2 0 1 2年秋 期开始推行 以来 ,已经取得 了一些 初步 的成就 。课 堂 教学 从理 念到 行为 发生 了重 大改变 , 然 而反 思现 阶段 工作 ,数 学课 堂教 学 中, 或 片 面理解 课 改精 神追 求表 面热 闹 ,或 “ 小富 ”即 可 , 浅 尝辄 止 。如 何将 课改 的精 神实 质有 效地 贯彻在 课 堂教 学 中 ,促进 学生 的发 展是 现阶 段 教师 仍需 探索 的 问题 。作为 一名 高 中数学教 师 ,在高 考 的指挥 棒和 新课 改 理念 下 ,我对 自己过去 的教 学思想 和 行为进 行 了冷静 的 思考 ,现将 思考 中 得到 的体会 总结出来 ,以求与 同行共勉 。 “ 高效课 堂”改革 过程 中出现 的问墨 : ( 一 )忽视对 双基 的学习 ,合 作交流流 于形式 独立 思考 与合作 学 习的关系 小组 合作 学习作 为数 学课堂 教学 中一种 有 效 的学 习方 式 ,能较好 地体 现学 生 的主体 地位 , 提 高课 堂效 率 , 但 是我 们 也不 难看 到一 些 不和谐 的现 象 。有 时貌似 气氛 热烈 的小 组合 作 ,并无实 际 效果 : 有 时只 有个 别人 参与 小组 合作 ,大 多为 旁观者 。或 许是 由于学 习 内 容不 适 合合作 学 习 , 但 是更 主要 的是 在合作 学 习之前 缺 少了独 立 思考 的过 程 。新课 程强 调 学生 的合作 交流 ,但 并不 是不 要双基 。作为基 础 教育 阶段 的主 要 学科 数学 对基础 知 识、基 本技 能 的要求 并没 有 降低 。我 们 有相 当一 部分 教 师片 面理 解课 改 的要求 ,对新 知识 的 理解 、巩 固做得 很少 。这样 导 致我 们 的学生计算 能力 降低 , 书 写不规 范逻辑推 理能 力不强 。而一些 合作 交流 却 常常 流于 形式 。一些 简单 的 问题 ,数学 思考 的难 度不 大不 具有挑 战 性 的 ,仍 然要 求 “ 小组 讨论 ”。一节 课 中反反 复复 多次 出现 “ 小 组讨 论 ” 看似 很热 闹其实学 生并没有 真正学 到多少数 学知识 。 ( 二)课堂 热闹 ,实际效率 不高 在 相当 一部分 数学课 中教 师在 教学设 计 时对教 学 目标 的确 定、各 个教 学环 节 要达 到 的子 目标为 达到这 些 目标所 采取 的教 学策 略等 不清 晰 ,甚至 是模 糊 的常常 出现 课堂引入 拖拉冗长有 的教师 ,甚至用 1 5分钟才 开始进入 新课教 学过程平铺直 叙, 无重点更无 难点突破有 的甚 至把巩 固本节知 识的 “ 议 议 ”作为 本节课 的主要 内容进 行小组活 动 。整堂 课下来虽 然很热 闹实质上 对重 点知识并没有真 正掌握,教学 目标和 重点知识并 没有完成和落实 。 二 、建议 改进的措 施 ( 一)必须 坚持不 断地提高对 课程 改革 的认 识、增 强责任感
大学生博客热现象的冷思考
关于大学生博客 的建设 ,综合性和地域性 的博 客 托管 网站 发展 迅速 。例 如 ,在 “ 客 中 国” 中 博 、“ 国博客网” 博客网”等综合性博客网站上几乎都 、“ 有 专 门的大 学生博 客 版块 ;在 “ 新浪 ” 搜狐 ” 等 、“
每 天访 问学生 博 客 网的总 人数 达 到 了 653人 。 0
此 外 ,近 半年 内 ,在北 京 大 学未 名 B S B 、清 华
收 稿 日期 :2O —1 —0 O7 2 8
作者简介 :李艳艳 (9 1 ) 18一 ,女 ,四川广元人 ,清华大学人文 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石 家庄经济学 院人文 学 院教师 。研究方 向: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
Ap . O 8 r2 O
大 学生博客热现 象的冷思考
李 艳 艳
( 石家庄经济学 院 人文 社科 学院 ,河北 石家 庄 00 3 ) 50 1
摘
要 :近年 来 ,大 学生博 客 群体 日益 壮 大 ,分 类 日益细化 。博客 日益成 为 大学 生释 放 现代 性 焦
虑 的新 方 式 ,以及 梦 想成 真的 “ 台” 舞 。将 博客 运 用 于思 想政 治教 育 工作 中,具有现 实迫切 性 。 关 键词 :博 客 ;大学 生 ;思想政 治教 育
中 图分 类 号 : G4 6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85 (O 8 202-4 0767 2O )0-170
博客 (l )即 网络 日志 ,是 个 人 通 过 互联 网 Bo g
发布信息 的一种方 式。 自 20 02年登 陆 中国 以来 , 博客在我国出现发展十分迅速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 息 中心 ( N I 的 统 计 数 据 ,截 至 2 0 C NC) 0 6年 8月
新课程改革热潮中冷思考论文
新课程改革热潮中的冷思考当前一场规模、力度空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热潮正在基础教育系统蓬勃兴起。
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在大量研究国外调查的基础上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而形成的。
其目的是要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与世界人才观相接轨的高素质人才,把巨大的人口压力变成巨大的人才基础。
如何才能使新课程改革达成目的,实现设计者的预期目标,保证新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本人根据自己的粗浅学习在此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一、内热外冷的“热水瓶”变成内外都热的“热水袋”。
基础教育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关系到国家是否能可持续发展,也是千家万户的基本消费,事关每个家庭、每个人的需求和利益,教育问题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当今的新课程改革在教育部门是热火朝天,各种报刊、各种会议、各级教育部门领导,乃至与一般教师都在积极宣传、实施新课程,它实际上就是教育的一场革命,与其他经济、人事改革相比,其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毫不逊色,但至今的宣传还是局限在教育部门内部,社会上对新课程改革了解的人还极少。
因此,要保证新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实施,首先必须加大宣传的力度,让社会、群众都了解、理解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了解改革的大致内容和做法,造就支持改革的雄厚群众基础,取得广大群众对改革的支持。
同时在现阶段主要领导在各地区、各行业部门具有特别重要作用的情况下,要保证改革的成功,必须取得各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作为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的具体行动,教育部门应该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安排各级地方党政一把手进行学习、培训,只有他们了解理解了新课改,他们才能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支持新课改,也才能支持到点子上,为新课改开放一路绿灯,为新课改的成功提供最重要的保证。
二、要用冷静、客观的态度允许改革过程中不同声音的热烈讨论。
冷与热的辩证思考作文
冷的象征意义
冷酷、冷漠
在人际关系中,冷可能代表着冷酷、冷漠的态度,缺 乏同情心和关爱。
消极、沮丧
在情感层面,冷可以象征消极、沮丧的情绪,失去热 情和活力。
静止、停滞
在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中,冷可能意味着静止、停滞的 状态,缺乏活力和进步。
热的象征意义
热情、关爱
在人际关系中,热代表热情、关爱的态度,对他 人充满同情和善意。
积极、活力
在情感层面,热可以象征积极、活力的情绪,充 满希望和动力。
运动、发展
在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中,热意味着运动、发展的 状态,充满活力和进步。
冷与热的对立统一
相互依存
冷与热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冷,就无法感知热;没有热,冷也失去意义。
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冷与热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冷漠的人可能因关爱而变得热情;热情的人 可能因失望而变得冷漠。
植物休眠
在寒冷季节,许多植物进入休眠状态,以应对低温环境。
自然界中的热现象
火山喷发
01
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火山灰和气体释放,展示出自然界
的热烈激情。
温泉涌动
02
地壳内部的热量使得一些地区形成温泉,热水涌动,热气腾腾
。
沙漠炎热
03
沙漠地区阳光强烈照射,地表温度极高,形成热浪滚滚的景象
。
冷与热对自然界的影响
保持内心平和
面对生活中的冷热变化,我们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冷静,不被 外部环境所左右。
积极应对挑战
在遭遇困难时,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将冷转化为热,化被 动为主动。
珍惜人际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珍惜彼此间的感情,用热情去温暖他人, 同时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过度热情造成对方的困扰。
冷与热的辩证思考作文
2023-11-10
目 录
• 引言 • 冷的本质 • 热的本质 • 冷与热的对比 • 冷与热的转化与统一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的提
冷和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相反的体验,它们代表 着温度的不同程度。然而,除了物理层面上的意义,冷和热 还有着深刻的哲学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冷和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如寒门和豪门、贫贱和富贵等,这些词语中蕴含着社会地 位和财富的对比。
这个定律指出,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 传导到低温物体,而不会反过来。这 意味着,热和冷之间存在一个自然的 转化过程,即热量从高温区域流向低 温区域。
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呈现出不同的 状态。例如,水在低温下会结成冰, 而在高温下会变成水蒸气。这些状态 的变化都涉及到冷和热的转化。
象征意义的转化与统一
社会地位的象征
政治立场的象征
在政治领域,冷和热也被用来象征不同的政治立场。例如,在冷战期间,“冷战”一词就形象地表达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对抗状态。
情感体验的转化与统一
温度与情感体验
冷和热不仅仅是物理属性,它们也可以影响我们的情感体验。例如,当人们感到孤独或失落时,他们可能会感到 内心“冷”而缺乏热情和动力。相反,当人们感到幸福或兴奋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内心“热”而充满激情和动力 。
度范围。
分子运动减缓
冷可以理解为分子运动减缓,导致 物体内部能量的传递和释放减慢。
热力学第二定律
该定律指出,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 传导到低温物体,而不能反过来。 这解释了为什么物体可以变热但不 能自发地变冷。
冷的象征意义
01
02
03
死亡与毁灭
在许多文化中,冷与死亡 、毁灭相联系,象征着生 命的终结和无助。
小学奥数热的冷思考
小学奥数热的冷思考摘要: 小学奥数热现象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直接原因是当前的择校机制。此外,奥数经济也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奥数热折射出当前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不利于教育公平,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展望未来,奥数教育应该抛弃功利化,回归它本身。关键词:奥数热;功利化;回归奥数是“数学奥林匹克”的简称,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参加奥赛。作为一种选拔手段,那时奥赛目的只是发现智力超常儿童,选拔奥赛选手。近十年来,奥数陡然升温,其目的已经不再仅仅是选拔奥赛选手。几年前,国家和地方三令五申严禁奥赛辅导,但是各种奥数辅导依旧改头换面招摇过市。前段时间,杨东平先生撰写博文《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我为什么反对奥数》,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奥数为什么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陡然升温?奥数热有什么现实影响?奥数的出路何在?本文将进行探讨一、奥数热的原因探析奥数陡然升温绝非偶然。有人认为,“最直接的原因是初中入学考试取消,这一‘减负‘ 举动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少中学为了招收更多的优秀生源,把奥数作为标准。其次, 是因为高校开始扩招,大家都意识到,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只有进入名牌大学热门专业,才有好的出路,而奥数又自然成了进入这些好专业的敲门砖”[1]。笔者认为,这两方面原因只是奥数升温的外在动因,奥数热现象背后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1.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当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我国《义务教育法》第22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是当前的教育现实却不尽如此,很多地方都存在重点学校以及重点班级。既然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势必导致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学校如何招到优质生源?学生如何才能进入那些升学有保障的重点中学?在当前情况下,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当前很多地方出台政策,取消初中入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于是很多学校把目光放在了奥数上,将奥数成绩作为选拔新生的重要标准。奥数考试不是学科考试,通过这种竞赛方式可以选拔出智力超群的学生,可以保证他们升入更好的学校。出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供需双方把奥数与择校捆绑起来,促使奥数陡然升温。2.基础教育中的择校机制如果说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是奥数热形成的根本原因,那么当前的择校机制就是奥数热的直接动因。自从小学升学考试取消后,中学入学大部分采用就近入学和“电脑派位”,但是择校现象并没有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而销声匿迹,相反,很多地方的择校愈演愈烈。择校是一种双向互选的行为,学生选择考取什么样的学校,学校选择录用什么样的学生,在取消统一考试的情况下,互选双方通过什么标准进行选择呢?毫无疑问,学生的选择目标肯定是重点中学,那么,学校通过什么标准选择学生呢?“从实践看,在我国现阶段,在高质量的教育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规范人们择校行为的主要手段是考试分数、行政命令和货币交易”[2]。相比较而言,考试分数更为公平,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为了选择优质生源,很多学校在自主组织升学考试的同时,也把奥数水平作为学校招生的重要考量标准。“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由于每所学校都需要一些比较优秀的生源,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而入学考试制度的取消,学校无法对来校的学生进行甄别时,所以人为地设置考奥数的门坎,一方面可以挡住声势浩大的入学人流,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漏网地捕捉到一些优秀的学生”[3 ]。为了让孩子升入好的学校,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进奥数培训班,为的就是在择校时增添一些砝码,奥数已经演变为择校的敲门砖。3.奥数经济推波助澜奥数之所以不降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巨大的奥数经济的诱惑。奥数热的背后是丰厚的经济回报,这一点单从学习奥数的费用就可一目了然。有调查表明,“有64%的家庭每学期用于孩子学奥数的费用在300元以下,24%的在500元以下,12%的家庭则在500元以上。调查中,有六成以上的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上奥数班,这就意味着大部分的学生在自己的小学阶段有至少4年的奥数学习经历。按平均每个家庭每年用于子女奥数学习的费用是800元的标准计算,每个家庭在孩子小学阶段奥数学习的投资就超过了3000元!”[4]奥数热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奥数产业链。奥数产业链形成之后,各相关利益者通过各种方式运作奥数活动,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奥数热。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家三令五申严禁各地方开展奥数辅导,但是各种形式的奥数辅导依旧存在。透过奥数经济,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其中的端倪,奥数经济大行其道,奥数已经异化为某些人谋求利益的工具。难怪杨东平教授呼吁要“像打击黄赌毒那样,严禁戕害小学生的奥数训练,这个东西无论从教育规律上还是实践中,已经有非常确定的证明它对于培养人的数学思维没有任何好处,是一个数学杂技,是一个毒品,是少数人盈利的工具”。二、奥数热的现实审视1.奥数热折射出教育的功利主义取向当前小学奥数教育有两个不良的倾向,低龄化与泛化。家长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在小学一年级就让孩子参加奥数培训。有调查表明,“64%的学生参加过两年或两年以上的奥数学习。根据调查对象所涵盖的年级推断,大部分小学生是从一年级开始学习奥数的,目前仍坚持学习的学生占64%”[5]。除此之外,小学奥数教育泛化现象也极为严重,奥数教育太过“繁荣”,很多学校80%~90%的学生都在学习奥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参加奥数学习。中国数学奥委会副主席吴建平表示,奥数只适合于两种学生, 一是对各门学科学有余力的学生,二是对数学特别有兴趣的学生。奥数低龄化与泛化,反映出当前小学奥数教育工具化的倾向和功利主义取向。教育功利主义取向的“最直接后果是使人工具化。 功利主义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一种经济和社会需求,引导人片面追求利益,对人的精神成长很少关注。接受了这样教育的人就可能成为追逐欲望的工具,丧失人的尊严,人不再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是实现自身欲望的手段”[6]。奥数“繁荣”折射出的恰恰是奥数教育的功利主义。当前的奥数教育承担了太多本不应该承载的东西,学奥数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升学的砝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原因,优质教育资源本来不均,好学校数量有限,而家长让孩子上好学校的期望值却在不断攀升,不可调和之下难以找到平衡器,加上国家为减轻学生负担又三令五申小升初不准考试,几方矛盾纠葛,找不到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于是本来是培养选拔少数人的奥数被彻底异化,成为活跃于学校教育体制之外却又对学校教育产生着巨大制衡的选拔利器”[5]。2.奥数热加剧了教育不公平奥数陡然升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而这一目的是通过当前的择校机制来实现的。在取消小升初、实行就近入学的情况下,很多重点中学成为家长和学生追逐的对象。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很多学校通过奥数成绩选择生源,导致奥数在很短的时间内陡然升温,出现全民学奥数的现象。奥数热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择校热,但是奥数热出现之后又进一步强化了当前的择校机制,加剧了教育不公平。奥数热强化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奥数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而是有偿教育,奥数培训的背后意味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对于弱势群体阶层的孩子而言,接受奥数培训首先就意味着高额的费用。姑且不论奥数培训是不是合理,也不论参赛者能不能在奥数竞赛中获得名次, 仅仅培训费用就把很多学生挡在门外。此外,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学习奥数,把奥数成绩作为入学的重要指标本来就有失偏颇。奥数热加剧了教育过程的不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指个体能够自由平等地分享当时当地的公共教育资源,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同等的对待,包括硬件与软件条件两个方面” [6]。当前我国很多地区有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分,二者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人为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布。在取消小升初考试的情况下,很多重点学校为了保证生源的质量大都把奥数成绩作为入学的重要考核标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参加奥数的机会,失去了进入重点中学的砝码,也就意味着不能够与其他学生共同享有当地的优质教育资源。3.奥数热加重学生的负担奥数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生身体发育和智力开发。一方面,奥数学习一般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学生要牺牲本来属于自己的时间。有调查表明,“61%的学生利用双休日参加奥数学习,29%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10%的学生寒暑假里也参加过奥数学习,其中有部分学生在双休日和寒暑假都参加过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学奥数的学生课时安排为每天1-2小时,利用双休日学习的学生中有81%在双休日中的一天上奥数班,另有19%的学生双休日两天都要上奥数班”[5]。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将过多的课余时间花在奥数训练上,对于学生的生长发育无疑是一种摧残。另一方面,过分低龄化的奥数教育也是对孩子数学智力的掠夺性开发,作为一种数学竞技,奥数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可以参与的。当前的奥数培训在训练方式上,采用“题海战术”,试图通过大量的训练来锻炼孩子的思维;在培训内容上,奥数内容一般要超前于所学内容三、四个年级的水平,难度太大, 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无论从培训方式还是培训内容上讲,当前小学奥数教育都是对学生数学智力的掠夺性开发,最终会导致对数学失去兴趣,不利于学生数学智力的可持续开发。三、奥数热背后意义的反思奥数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通过奥数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奥数教育之所以受到广泛争议并不在于奥数本身,而是人们对待奥数的功利态度。奥数升温已经十年有余,在这段时间里,奥数更多的是与择校联系在一起,成为升入重点中学的砝码。当前的奥数已经沦落为学生和家长择校的工具和少数人盈利的工具,承载了太多本来不该承载的东西。笔者认为,奥数的未来走向应该是非功利化的,不要将奥数与择校捆绑在一起。奥数可以存在,但是大规模的奥数培训、低龄化的奥数学习应该废止, 这样才可以还奥数以本来面目。参考文献:[1]熊斌,葛之.历史与现实:中国奥数现象的背后[J].新华月报,2005(6).[2]周凤荣.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择校机制的优化——基于美国择校制度的分析[D].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5.[3]胡松林.择校与奥数现象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4(5).[4]叶莎莎,柴葳.“奥数”背后的经济链[N].中国教育报,2005-02-28.[5]张贵勇,叶莎莎,柴葳.解析——落入功利泥淖的“奥数”[N].中国教育报,2005-03-06.[6]刘尧.教育要在功利与自由之间追求平衡[J].教育科学研究,2008(4).[7]徐韶峰,霍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对大学生公务员热冷思考
对大学生公务员热的冷思考摘要:公务员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及实行,使公务员这一职业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公务员考试持续升温,报考人数不断刷新记录,每年的公务员考试都成为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求职的首选阵地,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公务员热”。
这一现象看似很富有积极性,但是其中却也隐含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复杂问题。
关键词:公务员热;大学生;冷思考一、大学生热衷于公务员考试的现状(一)国内情况所谓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自从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正式实行以来,全国报考公务员的人数逐年激增。
根据调查,2003~2012年,我国公务员报考人数维持增长的态势。
2006年以后,平均录取率基本保持在50:1以上,竞争极其激烈。
就拿2012年的公务员考试来说,全国计划录用岗位大约有2.1万个,比去年增加了3000个,而参加考试人数接近112万,比去年增加了15万,录用比为53:1,与去年基本持平,公务员考试报考情况整体呈平稳态势。
不仅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盛况空前,地方各级公务员考试也是异乎寻常的激烈,许多考生考完国考,考省考,考完省一级的考市县一级,考完市县一级的考乡镇一级,考完一个地方的考其他地方。
层层考,重复考,考不上决不罢休。
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国外情况公务员热并非只有国内才存在,诸如在韩国、法国、印度、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也出现了这种现象,甚至比国内更夸张。
特别是前几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在被就业压得喘不过气的许多国家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报考工作稳定的公务员。
在许多国家,公务员俨然已经由“铁饭碗”变成了“金饭碗”,以下就以韩国和印度为例。
在韩国,超过30%的年轻人想当公务员。
因为,公务员在韩国被称作是“神的职业”。
职业的稳定性加上良好的社会保障和退休制度,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和外务(外交)考试并称韩国三大热门考试。
对当前大学生炒股热的冷思考
虽然大学生炒股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知识的普及和投资意识的觉醒,但也 需要警惕过度炒股可能带来的风险。
正确引导大学生炒股
家庭和学校的责任
家庭和学校应当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炒股,教育他们理解炒股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如何进行理性的投资。
社会的支持
社会应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投资教育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和技能。
大学生炒股现象
大学生炒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学生将生活费甚 至学费投入股市。
一些大学生认为炒股可以轻松赚钱,希望通过股市实现财 富自由。
大学生炒股热的原因
金融市场的繁荣和股市的赚钱 效应是大学生炒股的主要原因 之一。
大学生对金融市场的了解和投 资热情也逐渐提高,使得更多 学生愿意尝试股市投资。
大学生炒股可能会过度占用他们的学习时间,导 致学业成绩下降。此外,股市的波动性可能会对 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未来研究的展望
1. 深入研究股市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未来可以对股市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例如股市波动如何影响大学生的情绪、焦虑程度等。
2. 探讨如何平衡学业和投资
针对大学生如何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参与股市投资,可以 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实用的建议。
此外,一些学生也希望通过炒 股锻炼自己的投资能力和理财 意识。
02
大学生炒股热的利弊分析
积极影响
增加金融知识储备
炒股是一种金融投资活动,需要 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和市场分析 能力。大学生通过炒股可以学习 到这些知识,提高自己的投资理
财能力。
培养风险意识
炒股是有风险的,大学生通过炒 股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这一点,
并逐步培养自己的风险意识。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热”现象的“冷”思考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热”现象的“冷”思考[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多媒体与课程教学整合已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要处理好多媒体与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好地促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应用多媒体“热”的现象中,要实现让其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
笔者认为应必须冷静地认清以下“四个点”,即:出发点是填补传统教学的缺陷;着力点是优化课程内容的训练;制高点是促成有效学习的课堂;落脚点是助推学生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应用现象思考在进入主题以前,我们不妨先简单地扫描一下,几个具有“代表性”错误做法的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镜头:镜头一:形式主义,忽视文本内涵。
一位教师教学《画风》课文,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听风-说风-试风-看风-画风”五个环节,且每个环节都应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整堂课学生们都在很“活”的气氛中度过。
看视学生兴味很浓,实则学生的思维却被那些声、光、形、色等束缚了,并没有多余的时间且也无法去深入理解字词的用意、品味句段的精彩、感悟语言的美妙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其结果,语文课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在文本边缘的以“媒”作秀。
镜头二:本末倒置,忽视学科特点。
一位教师教学《妙不可言的位置》课文,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以拓展、延伸课外知识的名义,用大量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围绕课件探索与地球相关的种种知识,而对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思等最基本的训练,尤其是文中妙用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文学常识,却是蜻蜓点水似地路过。
其结果,语文课被多媒体异化为百科知识的大杂烩。
镜头三:以机替人,忽视情感体验。
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课文,教师或许是认为自己的朗读不够好,于是课堂上凡需要教师读时,多半是采取以音频、视频的形式给学生范读。
殊不知教师的声情并茂是多么的重要,即使是教师的读音不够标准、读的感情不够突出,但教师的读毕竟是学生眼前活生生的语感训练的示范,毕竟是因教学的不同需要而灵活地读、应变地读,更容易触动学生的心弦,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多媒体与课程教学整合已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课题。
商业营销视角下“洋节热”的冷思考
商业营销视角下“洋节热”的冷思考【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洋节热现象在中国逐渐盛行。
商业营销背景下的洋节热现象在不断膨胀,对传统节日产生了一定影响。
商业营销作为洋节热背后的推手,推动着这一现象的持续发展。
洋节热背后商业盲目跟风现象也日益严重,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
我们需要理性看待洋节热,保持冷静的思考和分析,避免盲目跟风。
在商业营销视角下,应当意识到“洋节热”的商业操控和消费陷阱,理性对待洋节热现象,不被过度商业化所左右。
通过冷静思考和观察,我们才能更好地抵制商业诱惑,保持文化传统的纯粹性和独立性。
这种冷思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洋节热现象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关键词】商业营销、洋节热、传统节日、影响、商业推手、商业盲目跟风、理性看待、冷思考1. 引言1.1 洋节热现象初探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和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洋节热现象成为了当下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
在中国,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逐渐被人们接受和热衷,商场、餐厅、电商平台等各个领域也纷纷推出相关主题的促销活动,将洋节氛围引入到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洋节热”现象。
洋节热现象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讨论。
一方面,洋节热给人们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体验和享受,丰富了生活的多样性。
也有人认为洋节热带来了文化传统的冲击和侵蚀,让人们在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之间感到迷茫。
在洋节热现象背后,商业营销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
商家们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推广洋节,吸引消费者购买相关产品,从而促进销售和盈利。
商业营销也加剧了洋节热的热度,使其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洋节热现象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现象,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探讨洋节热现象时,我们应该从不同视角和角度进行思考,理性看待这一现象。
本文将从商业营销的视角出发,分析洋节热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和启示,为大家提供一种冷思考的视角。
2. 正文2.1 商业营销背景下的洋节热现象在当今社会,洋节热现象愈发明显,商业营销不断推动着这种现象的蔓延。
蒋公的面子热效应下的冷思考
社会地位
02
03
文化符号
蒋介石在当时社会中拥有极高的 地位和声望,被视为国家领袖和 民族英雄。
蒋介石的形象被塑造为一种文化 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忠诚、孝道、正义等价值观念。
蒋公面子的特点
权威性
蒋介石的领袖地位和权力赋予了他极高的权威性,使 得他在国民政府时期具有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
象征性
维护社会稳定
蒋公的面子在一定程度上 维护了社会稳定,使民众 更加信任政府和领导人。
政治影响
强化政治权威
蒋公的面子强化了政治权威,使民众更加敬畏和 服从政府。
促进政治团结
蒋公的面子促进了政治团结,使政党更加紧密地 团结在一起。
提高政治效能
蒋公的面子提高了政治效能,使政府更加高效地 执行政策和决策。
经济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
蒋公的面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使 民众更加信任经济政策和市场环境。
增强投资信心
蒋公的面子增强了投资信心,使投资者更加愿 意投资于国内市场。
推动国际贸易
蒋公的面子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
04
蒋公面子的冷思考
对蒋公面子的理性认识
蒋公面子的本质
蒋公面子是指蒋介石在台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 。
热效应
热效应是指某一事件或话 题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和讨论的现象。
蒋公面子的背景
蒋介石的历史地位
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 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对中国近现 代史的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 响。
蒋介石的形象塑造
蒋介石在位期间,通过各种手段 塑造自己的形象,包括政治、军 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蒋介石的面子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现象的冷思考
思考一:复习铺垫与创设情境矛盾吗?
新课改的课堂中复习铺垫被有趣、新颖的情境所取代。
在情境中学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当我们冷静审视“情境热”的时候也会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线段》时,与学生亲切交谈:“天气渐渐变冷了,课外活动也丰富了,你们最喜欢什么活动?”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站起来很多。
“谁跳得最棒?”学生们异口同声报出来两位同学的名字,“我们就请他们来一显身手。
时间半分钟,其他小朋友帮忙轻轻数一数。
”就在同学们兴高的数数时,老师又下达了一个任务“你们观察一下,他们手中的绳子是怎样的?”试想学生这会儿怎么可能一心二用?当跳绳比赛结束时老师才开始转入正题,“跳绳的时候,手中的绳子是怎样的?”“弯曲的。
”“你能把它拉直吗?”两生一拉,“像这样,拉直后的一段就叫线段。
”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却被隐没了。
那么新授之前还需要复习铺垫吗?其实复习铺垫的准备题都是遵循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的。
教师教学时比较容易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
学生也能较快的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和补充。
如果学生旧知掌握的不牢固,就应该直接复习铺垫,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如果情境的创设只是表面的热闹,不能使学生很快地将生活问题数学化,那么这样的情境还不如不要。
如果学生已经具备了构建新知识的能力,则可以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去探究。
复习铺垫与创设情境,究竟采用用哪种形式关键是能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思考二: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能共存吗?
新课改走到今天,我们不难看到课堂变的活跃了,学生变的自主了,处处充满了“探究热”。
不管什么知识都让学生去探究去经历,如某教师在教学《厘米、分米的认识》时说“通过测量我们知道课桌高70厘米,你相对70厘米说些什么?”生1:我认为70厘米太高,桌子只要60厘米。
生2:“70厘米不高,1米还不到。
”生3:“70厘米有一点高。
”教学中教师挖空心思的,将浓缩的知识展开,尽量让学生象数学家一样去经历知识的创造,去体味发明的甘苦,希望学生在经验世界和动态作用中获得深刻的感受,得到真正的生成,面对这些事实性、概念性的知识。
有必要让学生去猜测、探究吗?所有的知识都这样教学可能吗?人类文明几千年积累发现的知识要在四十分钟内,为每一个学生“认知---知识结构”所同化。
怎能只依靠学生一味的自主探究?怎能离的开教师的加工与传授?况且《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不难看出,虽然自主探究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数学学习还是需要意义接受的。
由此可见,只有协调好探究和接受这一对矛盾统一的关系,在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之间寻找到平衡,让探究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有意义的接受式探究,让接受成为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有意义的自主式接受。
学生才能在一个新的探究情境中,对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了新的理解,产生出新的意义。
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
思考三:有了算法多样化还需要算法优化吗?
新课改中鼓励算法多样化,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尊重学生主体,促进个体发展的有效途径。
现在的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道题能够出现五六种甚至更多的算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停地鼓励,最终还不忘加上一句“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难道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了?不然,这种看似热闹的课堂,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这种多样化只是群体的多样,落实到个体还是要优化,即让学生通过比较交流感受不停方法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抉择,掌握最简捷、最容易、最快速的方
法。
算法多样化决不是越多越好,它只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最终的目标还是要实现算法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