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商业经济与社会变革

明清时期商业经济与社会变革

明清时期商业经济与社会变革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商业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代中,商业经济的兴起和社会的变革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首先,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明朝初期,由于久战疲惫和统治机构的重整,经济陷入低谷。

然而,鼓励海外贸易和商业活动的政策改革,使得商业经济得以重新崛起。

从明代中期开始,中国的海上贸易逐渐扩大,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成为重要的出口产品。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业中心城市的繁荣也日益显著。

如江南地区的苏州、杭州、南京等成为了繁忙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手工业者。

在这些商业城市中,商会和行会的出现为商人提供了组织和交流的平台,推动了商业活动的繁荣。

其次,商业经济的兴盛推动了社会结构和身份的变革。

在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逐渐提升。

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阶级格局开始变得模糊,商人阶层逐渐成为社会的精英。

商人通过积累财富和经商成功,逐渐获得社会上层的权力和地位,并且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这一现象表明,商业经济的兴盛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和身份的多元化。

另外,商业经济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

在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农民开始有更多机会将农产品卖给城市的商人,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

这使得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民在此过程中逐渐摆脱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

同时,商业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

而商业经济的兴盛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商业活动的兴盛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

拥有财富的商人成为社会的精英,而大量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却生活在贫困中。

此外,商业所带来的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也激发了社会变革的需求。

如西方文化的传入,以及与外国商人的接触,使得中国社会开始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产生了怀疑和反思。

这种思潮在明清时期逐渐增多,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

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

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以明清商书为个案①(论文提要)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经济面临转型、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多方位的交汇碰撞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较之前代有了长足发展,商品流通规模,市场发育程度,以及商人资本的实力,都较以往社会有了很大提高。

其中,明清时期大量区域性商人集团——商帮的出现,并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力量,尤令人关注。

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这一时期商人群体思想意识的变化,并对其经营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商人们的经济活动及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其活动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及社会思潮的变化。

因此,这一时期,商人群体的思想意识形态应予以重视。

到目前为止,关于明清时期(明朝至清鸦片战争前)商人思想意识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角度,大多侧重于明清时期各区域商帮的商业道德、商人的伦理观念、经营方式、商人形象等方面,尚无专文以明清商书为资料,就明清时期商人的“意识形态”作一总体考察。

本文从最能体现明清“商人意识形态”的明清商书入手,具体分析这一传统社会面临转型的特殊时期,传统文化对明清商人的影响、商人们对自身群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的认知及其经营理念等方面的认识。

一、明清大量商业书的面世——商人意识的凸现明清社会变迁,其对经济思想领域的主要影响表现在,明代中后期,“工商亦本业”、“农商互利论”的思想日益为社会所接受,经商已开始不再成为一种为人轻视的职业,“弃农从贾”(弃本从末)乃至“弃儒从商”、“士商渗透”之现象越来越多。

出于学习经商之道,适应商海竞争的需要,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日用类书,其中有些即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本文简称商业书或商书)②。

为数众多的商书,有的是商人们自己动手,根据商业的实际需要来编纂,有的则延请文人学士为之编纂。

其所纂内容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规、物价、商品生产、流通、市场、经营方法等经商必备基本知识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商业道德、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明清时期商业文化的发展与变革研究

明清时期商业文化的发展与变革研究

明清时期商业文化的发展与变革研究在明清时期,中国商业文化经历了多次发展与变革,这些发展和变革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格局和文化传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日后的商业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 商业文化的兴起与商人身份的改变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兴起,商业文化开始渐渐崭露头角。

商人身份也发生了重要改变,从以往的低贱贩夫形象转变为社会上一种值得尊敬的职业。

然而,在此过程中,商人们面对着严格的社会道德观念和权贵阶层的打压,商业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因此,商人们通过文化建设和艺术品牌打造等方式,试图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他们创新性地利用了社会文化资源,通过大力支持教育、依托信仰、积极推动艺术发展等途径,逐渐将商业经营和文化建设相互联系起来。

2. 商业文化与书法艺术的结合在商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书法艺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明清时期,书法艺术已经成为高雅文化的代表,很多商人都善于描绘书法作品,以此提升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

商业书法家以笔为本,以商脉为师,从而将商业经营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他们注重研究金石文字和碑刻书法,将其运用到商业书法中,从而创造出了更为独特、富有商业韵味的书法作品。

商业书法家们用自己的书法技巧和笔墨表现商业经营的恢弘和威势,成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品类。

3. 商业文化与徽商文化的结合明清时期的徽商,以其集团化商业经营和商人社会责任感著称。

在其经营活动中,徽商充分利用了地方文化资源,逐渐形成了徽商文化。

徽商文化充满了徽州乡村民间特有的文化元素,包括民间信仰、节日庆典等等。

徽商们积极参与乡村公益事业,并在官方场合中发挥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和地位。

徽商们以自己的商业影响力和文化传承能力,参与了很多文化事业的建设,这些都是徽商文化的生动体现。

总之,明清时期商业文化是一个融合了历史、文化和商业经营的复杂体系,其中包含了商人社会身份的改变、商业文化与书法艺术的结合和商业文化与徽商文化的结合等多个方面。

明清时期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

明清时期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

明清时期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明清时期是中国商业经济发展与变革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商业经济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和活力,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明清时期商业经济得到了政府的积极扶持与鼓励。

明代的开禁运动和清代的康乾盛世,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商业活动,例如开办聚市、规范商业行为、兴办银号等。

这些措施使得商业市场得以规模化、稳定化和专业化,为商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技术进步的推动。

中国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就,尤其是在冶铁、造纸、印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冶铁技术的进步使得铁器的生产大幅增加,满足了人们对于铁器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普及,则使得书籍和宣传品的传播成为可能,推动了知识的传承和商业文化的繁荣。

此外,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还受到了海禁政策的限制。

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商人不得不通过东南亚地区的贸易渠道与外界交流。

这一政策的实施引发了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大量的中国商品通过海外贸易网络输往世界各地,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

这使得中国商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然而,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交通运输的不发达。

尽管在这一时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整个国家的交通运输仍然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道路狭窄、不便利,河道淤塞频繁,使得商品的运输成本居高不下,限制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社会地位的制约。

在封建社会的压制下,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商业活动长期被传统观念所歧视。

这使得商业经济的发展往往受到限制,商人的利益也经常受到侵害。

然而,尽管面临种种问题,明清时期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依然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商业活动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促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与商业繁荣

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与商业繁荣

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与商业繁荣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该时期经历了许多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商业繁荣。

在此期间,中国的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并且商业活动也变得更加繁荣。

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从经济变革和商业繁荣两个方面谈一下明清时期的这些变化。

一、经济变革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变革是一个缓慢而有效的过程。

从传统的封建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特别是在明朝后期和清朝早期加速,当时在中国发展了一些新的经济活动和商业模式。

首先,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手工业和制造业的聚集地,例如蜀锦的成都和中国棉纺织业的主要中心:江南地区。

这些城市在明清时期得以蓬勃发展,由于车船交通的改善和商业铺路的开辟,货物往来更为频繁,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好。

其次,明清时期的税收制度也出现了变化。

明朝后期以及清朝的统治者对税收进行了重大改革。

由于税额的减少以及税收方式的改变,经济活动得以顺利发展。

最后,明清时期的贸易和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长城贸易的发展以及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对外贸易得以扩张。

同时,运河的开通也使得物资的运输更为便捷,商业活动得以更加顺畅地进行。

上述变化的产生,凸显出中国传统封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新的经济活动的出现也为商业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二、商业繁荣除了经济变革,明清时期的商业也经历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商业和手工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大量的贸易活动推动了商业的繁荣。

首先,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市场需求增长迅速,这也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

商人和手工业主产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市场和产品也变得更加丰富,交换的东西也更为多样化。

在这个时期,许多商人和手工业主开始建立商会和行会,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临时货栈和市场也开始出现。

其次,明清时期的商业也出现了许多繁荣的贸易城市,比如南京、杭州、广州、福州等城市。

这些城市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文化和艺术的中心。

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

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

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以明清商书为个案①(论文提要)明清时期, 是中国传统经济面临转型、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多方位的交汇碰撞时期。

这一时期, 社会经济较之前代有了长足发展, 商品流通规模, 市场发育程度, 以及商人资本的实力, 都较以往社会有了很大提高。

其中, 明清时期大量区域性商人集团——商帮的出现, 并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力量, 尤令人关注。

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这一时期商人群体思想意识的变化, 并对其经营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 商人们的经济活动及生活方式, 也影响着其活动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及社会思潮的变化。

因此, 这一时期, 商人群体的思想意识形态应予以重视。

到目前为止, 关于明清时期(明朝至清鸦片战争前)商人思想意识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角度, 大多侧重于明清时期各区域商帮的商业道德、商人的伦理观念、经营方式、商人形象等方面, 尚无专文以明清商书为资料, 就明清时期商人的“意识形态”作一总体考察。

本文从最能体现明清“商人意识形态”的明清商书入手, 具体分析这一传统社会面临转型的特殊时期, 传统文化对明清商人的影响、商人们对自身群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的认知及其经营理念等方面的认识。

一、明清大量商业书的面世——商人意识的凸现明清社会变迁, 其对经济思想领域的主要影响表现在, 明代中后期, “工商亦本业”、“农商互利论”的思想日益为社会所接受, 经商已开始不再成为一种为人轻视的职业, “弃农从贾”(弃本从末)乃至“弃儒从商”、“士商渗透”之现象越来越多。

出于学习经商之道, 适应商海竞争的需要,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日用类书, 其中有些即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本文简称商业书或商书)。

为数众多的商书, 有的是商人们自己动手, 根据商业的实际需要来编纂, 有的则延请文人学士为之编纂。

其所纂内容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规、物价、商品生产、流通、市场、经营方法等经商必备基本知识方面的内容, 还包括商业道德、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明代中后期“商人意识形态”的社会转型分析

明代中后期“商人意识形态”的社会转型分析

23报 刊 荟 萃shekeluntan 社科论坛一、明中后期的商人群体首先,明代中后期,随着商人这个群体的壮大发展,打碎了传统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格局,人们开始扔下手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满腔热情地投入商品交换活动。

商人把商业资本累积并投入再生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于是社会生产方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社会新的生产方式逐步建立起来。

日益丰厚的商业利润吸引了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注意,社会掀起了一阵前所未有的逐利狂潮。

“如果说有着文人气质的文若虚始终是个商人,与程宰、程大郎一样,做生意是他的本分,而韩赞卿、高愚溪的秀才身份则反映出知识分子对物质财富是一样的渴求。

”[1]商人逐利无可厚非,但事实上,社会各个阶层对利的追求都同样热切。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商业活动者,买卖经济已经走进大家的正常生活,人们不再排斥商人,商人在一定程度上的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肯定。

另外,商人们坐拥万贯家产,一些封建十分权贵垂涎商人的财富。

他们不再把工商业者看做“贱民”,而是千方百计拉拢他们,一改过去把经商视为“贱业”的论调,高唱“厚农而资商”和“厚商而利农”的商农并重的主张。

[2]商人凭借着自己的手段和能力,实现了自身价值,改变了长久以来被轻视的落魄处境,他们不但得到人们的接纳,还成为人们效法的对象。

许多地方已经把经商看做是正经之业,这足以说明商业活动的重要性,人们已经明显倾慕和重视商业活动者了。

最后,由于明代社会人口剧增,科举制度的腐朽,许多世代书香门第者求士无门,不得不另谋生计。

知识分子抛弃了自己坚守的理想和信念,暴露了传统求士之路的弊端,表明了知识分子对科第中举怠慢的情绪。

社会各个阶层对商人的价值进行了新一轮的评估,人们从落后的生活生产模式中摆脱出来,重商慕商,积极从商商业活动。

如《二刻》中提到,“徽州习俗,遵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

”[3]历代人们追求了半辈子的功名利禄,终为土灰,十年寒窗苦读带来的只是饥寒交迫,而商业给他们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获,涤荡了人们的灵魂。

从明代文学看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潮

从明代文学看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潮

从明代文学看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潮引言中国的明代和清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历史。

从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这些社会变迁的思考和反映。

本文将通过分析明代文学作品,探讨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潮。

一、明代社会变迁明代社会变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流动性增加、商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突破。

1.1 社会流动性增加明代的社会流动性明显增加,这首先表现在士人阶层的壮大。

明代的科举制度为社会底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晋身士人阶层的途径,这使得社会上的地位变得更加流动。

同时,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也使得社会的变动更加剧烈。

著名的农民起义如红巾军起义、张献忠起义等都对明代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1.2 商业经济发展明代是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朝的海禁政策的放松,使得海外贸易得以恢复和发展。

海外贸易的繁荣带动了国内商业的兴起,各地的商业市场繁荣起来。

商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经济的繁荣,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1.3 科技文化突破明代是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国在这个时期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技突破,如火药的应用、铸造技术的改进等。

这些科技突破不仅改变了战争和农业生产的方式,也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明代文艺复兴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文人雅士们追求文学艺术的成就,将文化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明代文学的思潮明代文学思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反封建、人性思考、社会现实。

2.1 反封建思潮明代是封建制度最为严格的时期之一,社会上的歧视和压迫使人们对封建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这种反封建思潮在明代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例如,《红楼梦》中对封建礼教和官僚主义的批判,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士人的思想动态。

同时,明代的杂剧也是批判封建道德和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夸张和讽刺,传达了对封建道德的悲观态度。

清代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

清代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

清代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交织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商业经济蓬勃发展,不仅为国家带来了经济繁荣,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变革。

本文将从商业发展和社会变迁两方面探讨清代的商业经济与社会变革。

首先来看清代商业发展。

清代是中国商业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商业活动趋于多元化和规模化。

在官方的支持下,商人有更多的机会和自由去创造财富。

这种良好的商业氛围进一步促进了商业市场的繁荣。

清代的商业经济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主要有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两大方面。

首先是手工业的发展。

清代的手工业主要以私家作坊为主,其中以纺织业和制瓷业最为兴盛。

纺织品是清代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之一,也是国内消费市场中的热门商品。

而制瓷业则以景德镇为中心,其生产的瓷器备受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追捧。

除此之外,清代的手工业还有制作字画、铁器等各种行业,这些行业的兴起不仅为民间经济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也为社会带来了独特的艺术品和文化遗产。

其次是商业贸易的发展。

清代的商业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

作为中国的主要外贸港口,广州的商业贸易地位无可置疑。

而在内地,长江流域地区则成为了商业交流的重要中心。

这些地方无论是在贸易额还是商业设施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通过这些商业交流,中国将丝绸、茶叶、瓷器等优质商品输送到世界各地,也引进了西方的科技、艺术品和生活方式。

这种商业贸易的繁荣无疑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清代商业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变革。

首先是社会结构的变化。

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开始逐渐解体,新兴的商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渐崛起。

商人因为其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变化,逐渐在社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打破了封建社会中士绅和地主的统治地位,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文化观念的变化。

商业发展带来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

商人阶层的兴起使商业精神成为社会中受人尊重的品质,人们开始追求财富和成功。

明末清初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明末清初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明末清初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一、明初商人的社会地位“重本抑末”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长期奉行的一种经济政策。

《汉书·食货志上》载:“士农工商,四民有业。

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在士农工商的“四民”中,商被排在了最末位。

朱明王朝建立后,继续奉行“重本抑末”政策。

朱元璋曾言:“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

”①洪武十四年(1381)还规定:“农民之家止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穿绢布。

如农民家但有一人为商贾,亦不许穿绸纱。

”②“重本抑末”,主题在于“重本”,“抑末”是为了“重本”。

所谓抑末,主要是政府制定贬黜商人的政治社会地位的政策法令,包括不准商人人仕、限制商人的生活水平,把商业看成“奸伪之业”,把商人看成末等之民。

中国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什么要推行这一经济政策呢中国的“重本”,不同于西欧18世纪的重农学派③,鼓吹理想农业,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大农业,而是重地主制经济的农业,对于土地利有权和封建剥削关系的确认及对封建剥削对象小农经济的讴歌。

换言之,中国的“重本”,是重在为封建剥削基础的农业土地关系,抑末的基本出发点是巩固封建经济,因此“重本”就特别强调巩固小农经济。

此可谓中国封建重农思想的基本特征。

小农经济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并非同义语(如日本的独立经营农户,现仍依附于现代资本主义)。

但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形式二者达到和谐一致。

中国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小农加上家庭手工业,再加上家庭饲养业,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中国……因农业和手工业制造的直接结合而造成的巨大的节约和时间的节省,在这里对大工业产品进行了最顽强的抵抗。

”④小农经济所以能在中国长期存在,其原因有二:一是自然因素。

中国的自然条件宜于发展种植业,由此而形成农户经营农业并力求自给自足;二是社会因素。

明代商业与社会变迁

明代商业与社会变迁

明代商业与社会变迁来源:免费论文网许敏2006-4-18 10:10:00 网友评论0 条字体:[大中小] 收藏本文※我要投稿!20世纪50年代,学界对有明一代的商业始予重视并着手,至80年代渐成风气。

尽管在80年代之前,大陆方面的这种研究一直囿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框架之内,但对明代商业及商品许多专题的研究终属开创性质,成果不少。

从80年代后期开始,海内外学者对明代商业的研究有进一步的深入,如对当时商路的拓展,商业、商人资本的积累与拓殖,以及封建统治者对商业的干预及造成等专题,都有相当详尽深入的研究,史者在各自的论著中反映了他们多侧面多层次的探索,思考角度和层面上也各不相同,不乏新的突破。

大多数学者认为,明朝商业尤其是晚明的商业活动,作为当时经济一个新的活跃点,不仅与市民百姓、大小官吏,乃至皇亲贵戚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它透过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对非经济因素的幅射,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及人们思维行为等,都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

我国商业在明中叶以后取得显著的进步,已成为学界的基本共识[1]。

但在肯定明代商业对社会变迁积极作用的同时,学者们对这种作用和其推动社会前进力度的估价意见并不完全一致,各有己见。

早年有代表性的看法,如傅衣凌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即指出,明清商人与商业资本的发展……我们又不可忽视的一点,即商业资本无论如何是建立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之上,总是孕育着封建制度的对立物的一种力量。

尽管商人和封建官府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对于当时处于正在解体过程中的中国封建社会,无疑的起了瓦解的作用,并促进独立货币资本的形成和集中,促使直接生产者,即小私有者破产,因而也就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若干前提,特别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创造了广大的商人层。

[2]王毓铨先生持大致相同的看法,认为,“商业容易使一个凝滞的社会秩序活动起来”,“不是政治,倒是商业和商品生产逐渐地摧开了封闭的凝固的经济结构,破除了贱商的政策和习俗,打破了传统的等级,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中国明清时期商业社会的形成及演变

中国明清时期商业社会的形成及演变

中国明清时期商业社会的形成及演变中国商业社会自古以来便已存在,但是其的发展历程却是十分复杂的。

从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是中国商业社会得以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商业的地位逐渐上升,商业生产日益繁荣,而且为中国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商业社会形成的历史背景在唐宋时期,由于商业发展的繁荣和金钱交换的普及,商业社会已经开始逐渐形成。

而在明清时期,商业社会进一步得到了推动和发展。

这主要得益于明朝在经济政策上的改革和开放政策的推行,也得益于清彻底扫除了明末的乱象,实施的“海禁”政策为中国商业的国际贸易创造了新的机遇。

明朝在朱元璋的统治下,实行“大一统”的经济政策,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由于农业生产已经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府逐渐转向重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也推动了商业社会的形成。

政府通过各种举措,例如设立商业管制机构、鼓励农业产品流通等等,逐渐改变了全国各地的商业经济现状,推进了商业社会的形成。

二、商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商业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市场需求的增加和市场规模的扩大。

因此,商业社会的商业活动成为人们交往和指向的一个重要方能。

与此同时,商业社会也经历了其他领域发展。

比如,城市化过程的加速,使得城市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

而与此同时,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也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商业活动实现了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紧密连接,形成了商业社会的一个集成结构。

三、商业社会形成的发展阶段⑴明朝商业的发展明朝商业的发展阶段同样可分为两个阶段。

初期,明朝地方政府对外贸易实行封闭和管制,但由于明朝在内部经济政策上实施了很多改革,因此国内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于是城市化进程加速,商业萌芽,工商业产值大幅飞升。

在明初的发展过程中,京杭大运河的建设和贩菜活动的开展,都是明朝商业发展的标志。

京杭大运河的建设,是为了方便粮食和商业交流的方向,成为明朝商业萌芽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明清之际士商观念转变的背景及影响

明清之际士商观念转变的背景及影响

【背景】1. 明清之际是我国社会发展变革的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2. 这一时期的变革在士商观念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呈现出了明显的转变趋势。

3. 历史背景的变迁为士商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社会的发展为观念的更新提供了土壤。

【士商观念的转变】1. 明朝时期,儒家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士人以读书为荣,从政为贵。

商人被贬为“市井之徒”,遭受社会歧视。

2.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清朝初期开始出现了对商人的改观,商人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

3. 道德经商观念的兴起,士人开始逐渐接受商业活动,并且开始有了对商业的认可和尊重。

4. 士人提倡“士为知己者用,商为知己者发”,表示对商人的看法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影响】1. 士商观念的转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商人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社会地位,促进了商业经济的繁荣。

2. 士商观念的转变也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部分传统的士人依旧保持对商人的歧视和排斥,社会观念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3. 在政治上,士商观念的转变也对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商人开始逐渐在政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论】1. 明清之际士商观念的转变是我国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不仅局限于思想观念的转变,还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

2. 士商观念的转变在当时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影响,为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 古代士商观念的转变历久弥新,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影响持续的原因】1. 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商业经济的兴起和繁荣,商人裙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增强。

他们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导致了士人对他们的认可和尊重。

商人在社会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而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士人对商业活动的理解和接纳。

2. 文化交流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士人开始逐渐接触到外来文化和思想,其中包括一些对商业活动的认可和推崇。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

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前言 (1)(一)选题的缘由 (1)(二)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的研究现状 (1)(三)研究方法 (2)一古代文学中商人形象的发展 (2)(一)明清之前的商人形象 (2)1.明清之前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2)2.明清之前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发展 (2)(二)明清时期小说中的商人形象 (3)1.正面的商人形象 (3)2.反面的商人形象 (4)二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的变化及原因 (5)(一)商人形象变化的表现 (5)1.商人类型的变化 (6)2.商人形象变得丰满 (6)3.商人感情观念的变化 (6)(二)商人形象变化的原因 (6)1. 社会原因 (6)2. 作者的原因 (7)3. 文学和思想原因 (7)(三)商人形象变化的意义 (7)总结 (7)参考文献 (8)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7030314007 学生姓名:李叶磊指导教师:刘惠芳摘要:明清阶段,国内已经出现了较显著的商品经济特征,相关经济表现较为常见,散布到常规运作过程,生意人在这一趋势推动下,集聚了不少财富,并且壮大了自己的势力,这使得商人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商人形象也有了变化。

本文围绕明清小说所呈递的商人角色,和之前朝代作品中的商人角色标签加以比对,试图了解商人角色演进历程,以及出现演进表现的缘由、价值。

本文认为商人形象经历了由配角到主角,形象单薄到形象丰满的变化,其原因有社会环境变化的原因和小说作者思想观念变化的原因,说明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其意义在于打破了封建社会的阶级观念和伦理观念,为古代中国文学带来更高实务价值贡献。

关键词:明清小说,商人形象,变化,正面。

Abstrac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ina's commodity economy has developed greatly,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have become more frequent and common in daily life. Businessmen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accumulate a large fortune and strengthen their own power, which makes the status of businessmen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 image of businessmen has changed.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image of merchant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ompare the image of businessmen before Ming Dynasty,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hange of businessmen's image.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he image of the merchant has undergone a change from a supporting role to a leading role, a thin image and a full image.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changes in the ideas of the authors of the novel have explain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s in the people's though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which is to break the class concept and ethical concept of the society. It makes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more realistic.Keywords: Ming and Qing novels, businessman image, change.前言(一)选题的缘由我国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商业活动,而商人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构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阶层。

明清时期的工商业与商人阶层

明清时期的工商业与商人阶层

明清时期的工商业与商人阶层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工商业和商人阶层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工商业蓬勃发展,商人阶层也得到了空前的崛起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发展以及商人阶层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得到了有效的推动和发展。

在明代,黄金时代的郑和航海活动为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他的航海活动不仅在海上贸易中开辟了新的通道,也带来了海外的贸易资源和文化交流。

与此同时,明朝政府积极推行海禁政策,倡导内销,促进了国内商业的繁荣。

明朝时期,经济的发达使得工商业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同时也为商人阶层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清朝时期,经济的发展更加稳定。

清朝容纳了大量的外国商人,使得中国的商业活动进一步扩大。

在山东地区,形成了盛产盐铁的商业繁荣。

此外,清朝还加强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允许民间办工,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这些举措为商人阶层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其次,商人阶层在明清时期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提升。

一方面,商人阶层的崛起使得社会的财富和利益逐渐向商人集中。

商人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们掌握了大量的货币和财富,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商人还经常与政府合作,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享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另一方面,商人的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阶层的结构。

在明清时期,士人主导的士农工商等社会阶层逐渐形成。

商人阶层作为非士人的代表,与士人阶层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立和矛盾。

尽管明清时期士人对商人有所压制,但商人阶层终究不可避免地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从生活方式到文化消费等方面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商人阶层对社会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商人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教育、文化和慈善事业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参与和支持。

明清时期盛行的慈善行为和赈灾教育事业与商人阶层的财力以及社会地位密不可分。

总结而言,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发展和商人阶层的崛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明清时期的商业经济与社会阶层流动

明清时期的商业经济与社会阶层流动

明清时期的商业经济与社会阶层流动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商业经济和社会阶层流动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商业经济蓬勃发展,社会阶层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明清时期的商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民们有了更多闲暇时间和剩余物质,这促使了商品经济的兴起。

特别是在明朝中后期,商业经济进一步繁荣。

许多商业城市如扬州、苏州、杭州等地成为了商业集聚区,各类商品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宝贵货物在这里交易。

此外,开放的海洋贸易也为商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等地成为了繁忙的贸易港口,与外国商人进行商贸活动。

这些商业活动极大地刺激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农村地区的商品交换和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的增加。

明清时期的社会阶层结构相对灵活,人们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完全由出身决定的,个人的才智和努力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商人阶层的崛起成为了明清时期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商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积极参与,他们逐渐积累起了财富,并赢得了社会地位和尊重。

很多商人通过对艺术文化的赞助和兴趣培养,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跻身于士人之列。

同时,不少干生意的贵族家庭也因为商业成功而逐渐走向富裕,而普通人也通过投资、从事商业活动等方式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然而,商业经济和社会阶层流动在明清时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商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道德观念的动摇。

商业活动强调利益最大化,一些商人利用权谋取暴利,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导致了一些士人对商业的鄙视和歧视,商人阶层在社会中依然受到某种程度的歧视。

另一方面,社会阶层流动也受到了一些制约。

明代社会地位还是以出身为主要依据,子承父业的传统观念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

而清朝则更加注重社会的等级差异,统治阶级倾向于维护社会的稳定,限制个人社会地位的流动。

综上所述,在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阶层流动的增加密不可分。

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谈明清时期商业价值观念的转变

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谈明清时期商业价值观念的转变

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谈明清时期商业价值观念的转变商业作为一个高利润的职业,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追捧,相传商业从夏朝就开始发展,到了商朝形成了固定的职业,因此经商的人也被称为“商人。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文明起源和孕育的大时代,这一时期诞生了很多著名的商人。

春秋时期的楚国人范蠡,曾经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后功成身退,化名鸱夷子皮,隐居在宋国做生意,最终富甲一方,后世尊称他为“陶朱公,”并供奉他的塑像,称其为财神。

最著名的莫过于战国商人吕不韦,他本是富商大贾,却因为“重农抑商”的政策影响没有政治地位,因此他通过各种手段,花费了大量钱财,把在赵国为质的秦国王孙嬴异人送上了秦王之位,自己也成为了大秦位高权重的丞相。

那么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又在封建社会晚期受到了怎样的冲击,这一贯穿封建社会始末的制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有钱任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重农抑商政策的提出1、早期的经济学家管仲与秦国的商鞅变法《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孥”意在鼓励人们发展农业,而把商业看做最末等的行业,不提倡人们经商。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的齐国,丞相管仲对齐国经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时,就曾经提出过让百姓安心务农,不可以做追名逐利的商人,不劳而获。

可以说管仲重农抑商的思想是萌芽,而商鞅变法将这个萌芽培育成了果实,奠定了历代王朝重农抑商的基础,使这一政策得到基本贯彻。

2、“存在即合理”:重农抑商提出的必然性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个大兼并的时代,所谓弱肉强食,只有自身不断的强大,拥有数量庞大的军队和训练有素的士兵,再加上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不断开疆拓土,实现统一华夏的梦想。

早在春秋初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私有制经济开始兴起,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因此在整个春秋战国的不断征伐中,农业的重要性就开始凸显出来。

而商人们不事生产,云游四海做生意,最终赚到的钱都属于个人而不属于国家,这就让统治者们感到非常气愤,因为对于一个以农业税收为主的国家来说,商人的存在,无疑是减少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而减少了国家的农业税收。

《明清商人与社会》 介绍

《明清商人与社会》 介绍

《明清商人与社会》介绍
《明清商人与社会》是一本202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明富。

该书主要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综合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对明清时期的经商潮进行了较为全面、连贯的考察。

书稿注重对中国商人精神的挖掘和阐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此外,该书稿还对明清经商潮兴起和发展、明清时期主要商帮的共性与个性、商帮的共性与个性、明清经商潮与社会变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对于我国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发展及明清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以明清商书为个案①(论文提要)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经济面临转型、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多方位的交汇碰撞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较之前代有了长足发展,商品流通规模,市场发育程度,以及商人资本的实力,都较以往社会有了很大提高。

其中,明清时期大量区域性商人集团——商帮的出现,并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力量,尤令人关注。

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这一时期商人群体思想意识的变化,并对其经营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商人们的经济活动及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其活动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及社会思潮的变化。

因此,这一时期,商人群体的思想意识形态应予以重视。

到目前为止,关于明清时期(明朝至清鸦片战争前)商人思想意识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角度,大多侧重于明清时期各区域商帮的商业道德、商人的伦理观念、经营方式、商人形象等方面,尚无专文以明清商书为资料,就明清时期商人的“意识形态”作一总体考察。

本文从最能体现明清“商人意识形态”的明清商书入手,具体分析这一传统社会面临转型的特殊时期,传统文化对明清商人的影响、商人们对自身群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的认知及其经营理念等方面的认识。

一、明清大量商业书的面世——商人意识的凸现明清社会变迁,其对经济思想领域的主要影响表现在,明代中后期,“工商亦本业”、“农商互利论”的思想日益为社会所接受,经商已开始不再成为一种为人轻视的职业,“弃农从贾”(弃本从末)乃至“弃儒从商”、“士商渗透”之现象越来越多。

出于学习经商之道,适应商海竞争的需要,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日用类书,其中有些即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本文简称商业书或商书)②。

为数众多的商书,有的是商人们自己动手,根据商业的实际需要来编纂,有的则延请文人学士为之编纂。

其所纂内容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规、物价、商品生产、流通、市场、经营方法等经商必备基本知识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商业道德、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商书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商人的经商之道,又大多出于当时人之手,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同时代商人的经营形态,因此,也更能准确地反映当时商人们①本成果为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原文两万字,将刊登于《复旦史学》第一辑(2005年1月)②主要代表性商书有:明黄汴《一统路程图记》八卷,隆庆四年刊;明陶承庆《商程一览》二卷,万历刊;明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万历二十七年刊;明周文焕、周文炜的《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万宝全书》三十五卷,万历间刊;明壮游子《水陆路程》,万历四十五年刊;明商浚《水陆路程》八卷,万历四十五年刊;明程春宇《士商类要》六卷,天启六年刊;明李德晋《新刻客商一览醒迷天下水陆路程》,崇祯八年刊;憺漪子《士商要览》三卷,明末刊;明鼎锓《商贾指南》抄本(主要内容为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的《商旅门》);清崔亭子《路程要览》二卷,清刊;清赖盛远《示我周行》全三卷附续集,清刊;清乾隆年间吴中孚《商贾便览》八卷;清乾隆间王秉元《生意世事初阶》等。

另见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第六章。

张正明等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陈学文《明清时期商业书及商人书之研究》,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罗丽馨《十六、十七世纪的商业书》,载(台湾)《中兴大学学报》第七期(1997年6月)等论著的介绍。

的思想意识和经营理念。

明清大量商书的刊行,说明了社会经商、行商风气之盛,同时它本身也凸现了商人意识的觉醒,它说明了经商者自身对这一职业的认可与重视。

另一方面,大量商书的刊行,也说明这一时期的商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凭经验行事的小商小贩,而是开始重视商业知识的累积和传播,并对子弟、生徒授以商贾职业的教育,而有些商书的书名及章节——如《士商类要》等名称本身,就反映了士人从商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思想上将士商并列的观念变化。

此外,明清商书的出版形式也值得注意,它不是以秘传的形式,而是以有关日常生活的书籍——万宝全书(或日用类书),公开示于世人的。

由此也不难想见,书中所述观点不仅是商人自身思想意识的体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商业的普遍看法,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和训诫,可以说是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业日趋繁荣的社会现实的反映。

以往学界关于商书的研究多是从经济史的角度或经济史料的运用等方面来分析研究商书及其研究价值的,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探讨商书所体现的明清时代商人的思想意识(文中亦称为“商人意识形态”),尚不多见。

本文主要根据目前所翻阅到的明清商书,着重探讨其中所体现的明清时代商人的思想意识。

二、传统伦理观念与商人意识形态商业是社会所必需的一种职业,商业行为本质上是讲求利益的,不可避免地会带着唯利是图的属性。

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又很注重利义关系,强调以义取利,不能见利忘义。

如何谐调这二者的关系,始终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商人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商人的地位及态度开始有所转变,“四民异业而同道”的观念开始为人们所接受,并出现了“新四民论”。

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士好言利”的社会氛围和士人“弃儒从贾”的社会现象。

但总体而言,社会风气导向仍然是传统伦理中的以义为重,利为轻,反对见利忘义,这一传统的“义利观”对明清商人具有深刻的影响,并在商书中有非常鲜明的体现。

从商书记载来看,在“利”、“义”关系问题上,对商人的要求便是:要重信义,守然诺,不刻剥;强调君子之财,取之有道。

关于商人的职业道德和道德规范方面,商书强调艰苦创业,节俭为本。

因商业经营的特殊性,商人们大多在财利场中应付周旋,无时不受风流场所“酒池肉林”的诱惑。

因此,在个人修养方面,商书反复告诫人们要洁身自好,不能贪图奢侈生活享受。

在经营理念方面,中国传统伦理中所提倡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①的信用为本的诚信观尤受重视。

商书反复强调不仅要公平交易,光明正大;而且要诚实无欺,重恩守信。

同时,传统的伦理观念中匡扶正义、扶弱济贫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传统的中国商人,商书中不时可见“救困扶危存博济,莫因倾倒共推人”、“轻炎拒势,谓之正人;济弱扶倾,方①《礼记·中庸》为杰士”、“趋显者防败,附势者必危”、“倚官势,官解则倾”的训诫。

综观明清时期的商书,可以看出,商书非常注重对商人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的培养,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对其影响至深,中国传统文化、人伦道德的规范作用,在明清商人的意识形态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经济学的角度言之,市场经济的运行是需要一系列社会秩序作保证的;而社会秩序是一个需要多元支撑的系统,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支柱,都会造成经济的畸形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市场交易始终缺乏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制度机制的保护,如果再没有信用支撑,那么市场运作的交易成本就会高得无任何效率可言。

透过明清商书中的谆谆教诲,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对维护正常的商业运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法律条文和制度保护成为市场经济中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儒家伦理中重德重于重利的教诲,以义取利的诸多训诫和诚信为本的伦理提倡,成为市场交易的无形约束,对保证传统中国社会正常的商业经济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经营环境与商人意识形态经营环境对商人意识形态的影响不能忽视。

明清各类商书中,多处可见著述者对经商不易之感叹。

这中间既有对春夏秋冬漂泊异乡之辛劳的感慨,更有对经营途中骗子盗贼之觊觎的提防。

从万历间的《三台万用正宗》中的《商旅门·客商规鉴论》,至清乾隆间吴中孚的《商贾便览·江湖必读原书》、赖盛远的《示我周行·江湖十二则》,无不多次郑重告诫经商者,从经商外出的结伴搭伙,到路上住店行船等等,要时刻注意人身财产安全。

程春宇《士商类要·为客十要》的前三要便首谈安全问题。

如果说客观上的生活环境令商人们缺少安全感,外出经营如履薄冰,那么制度保障上的缺陷则直接影响了明清商人们的意识形态。

中国古代始终缺乏完整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法律制度,这一点到明清时期也未有大的改观。

虽然清代政府的工商政策趋向宽松,各级官员的“恤商”思想也有所发展,政府时有恤商、宽商之诏谕,可以说提供了一种比较有利于工商业发展和提高商人地位的制度环境,但并没有明确保护商人利益的相关法律或制度保障机制。

明清时期民间的商事纠纷,仍然多由各级地方官员依据具体情况,“酌以情理”断案。

这一制度环境对商人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便是明清商书中所体现的商人普遍敬官、畏官及至依赖于官的现象。

他们时常不得不对当权者要谦卑恭敬,或者通过与之结合,“官商融合”,以期获得经营的成功。

商书中对经商人员的告诫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商人时常处于一种矛盾的两难之中,一方面,传统的伦理道德轻视附炎趋势、倚官仗势之辈,尤将那些附炎趋势之辈视同小人,另一方面,“官无大小”,“权可制人”的现实,又令他们不得不“是官当敬”,谨小慎微,甚至委曲求全。

在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社会环境中,商人们最终仍多有“万般惟有读书高”之感慨。

最终,明清时期的商人意识形态,也只能局促于这一社会体制之下,难以超越社会制度的局限,商人们在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知上,便难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四、《客商规鉴论》与《生意世事初阶》的代表性意义明清时期的商品贸易,大多借区域间的距离赚取商品差价,或低买贵卖,囤积居奇,把持行市,这是众多商人获取利润的主要方法。

因此,商人特别需要注意各种物产的季节、产地、价格、品质、年成丰歉等信息。

为此,商书时时告诫人们,经商不是简单的买卖,必须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顺应天时地利,审时度势,胆大心细,勤访多问。

同时,商海风云,诡谲多变。

“货有盛衰,价无常例”,稍有不慎,经营不当,便会倾家荡产,血本无归。

因此,商书特别强调对经商者基本素质的重视,强调要掌握市场信息和变化规律,审时度势,灵活经营。

在这方面,万历间《三台万用正宗》中的《客商规鉴论》和王秉元的《生意世事初阶》颇具代表性。

《三台万用正宗·商旅门·客商规鉴论》是现存明代最早的一篇有关商业经营规范的篇章,其基本内容是关于客商应有的姿态、作为商人必须具备的商品知识及思想准备,它非常概括地论述了经商的基本原则与要求,规范了经商的行为准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商人入门的必读文。

它从出门亦始所需注意之安全、结伴搭伙之事项,到经商途中的投宿问店,及至必备的经商专业知识,均有涉及。

其中对商人的职业道德尤为强调,即商人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戒骄戒奢,勤俭朴素;商业经营要合乎规范,诚实不欺人,特别强调不能见利忘义。

后来几乎所有商书有关商业经营内容和商人的道德要求都由此而延伸、衍生、释绎出来。

《客商规鉴论》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商业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后,开始进入了一个自身要求必须规范化的新阶段,表明明清商人日趋成熟,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培养新生商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