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设计纲要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5篇范文]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课程与教学论》教案下篇课程与教学概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的涵义,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深刻地把握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系,形成历史地看待课程于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课程与教学的多种涵义2、难点: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系三、教学的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从不同角度理解课程的概念(2)从不同角度理解教学的概念(3)了解课程概念复杂多样的原因(4)把握课程与教学的关系2、技能目标:厘清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在共同的视阈中探讨二者关系四、教学内容: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目前争议比较多的一个概念。
随着西方课程理论的引进和我国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课程逐渐以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研究领域而受到重视。
尤其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如何理解课程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1、课程的词源分析“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虽然他对“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实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
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都是这样解释的。
《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课程与教学论》二、任课教师:钟启泉三、课程性质:必修课四、学时安排:36学时五、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课程设计与教学原则,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将来的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教材:1. 主教材:《教学论》主编:杨锡佑2. 辅助教材:《教育原理与教学导论》主编:黄雅琳七、教学内容:1. 课程设计概述2.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3. 教学理论与教学过程4. 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5. 教学方法与技巧6. 教学管理与教学环境7. 教师角色与教学素质8. 教学案例剖析八、教学方式:1. 理论教学:讲授+互动讨论2. 实践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九、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课堂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课后作业2. 期中考试:闭卷考试3. 期末考核:开卷考试十、教学要求:1. 学生要勤奋学习,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认真完成作业。
2. 学生要按时听课,保持好的学习状态,做到课前准备,课后复习。
3. 学生要尊重教师和同学,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十一、教学重点难点:1. 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2. 教学设计的实际操作3.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4. 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解决十二、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课程设计概述第3-4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第5-6周:教学理论与教学过程第7-8周: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第9-10周:教学方法与技巧第11-12周:教学管理与教学环境第13-14周:教师角色与教学素质第15-16周:教学案例剖析十三、教学安排:1. 课堂授课时间:每周一、周三下午2-4节2. 实践教学时间:每周五下午2-4节3. 教师答疑时间:每周二下午2-3节十四、其他:1. 本教学大纲系列仅供参考,如有需要,教师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 学生有任何问题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教师交流。
在教学大纲所列的内容之上,我将继续扩写新的内容。
十五、教学资源准备:1. 为了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将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教学PPT、视瓶案例分析等,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理论和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明晰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和相互关系,理解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2.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并能运用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形成对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择取、教学方法与手段使用、教学组织与评价、教学管理与教学设计的兴趣和能力。
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通过学习相关课程与教学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敏锐地发现课程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创新性地解决这些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4.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3
4
5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主要参考资料
(1)钟启泉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汪霞.小学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doc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307004学时:51学分:3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面向对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课程英文名称:Curriculum and Pedagogy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目的: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正确认识和解释小学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掌握课程与教学的相关技能,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为从事小学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能从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课程和教学论第二节学习课程和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史,明确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妇女私和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史。
教学难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的基本概念第二节课程的历史发展第三节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课程的概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课程,表达自己的课程观;理解课程发展的历史概况,熟悉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了解课程理论所设计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课程的概念和课程的形态。
教学难点:课程的形态。
第三章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目标第二节课程内容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明确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教学重点:课程内容。
教学难点:课程内容。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实施第二节课程评价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要明确课程实施的概念,了解课程实施的取向、途径及影响因素;了解课程评价的概念和类型,掌握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教育学系(本科)学时数:56学分数:4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与教学论》是师范院校根据培养合格的教师的目标设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它是研究教学规律,解决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学科。
教学对象为本科师范教学专业学生。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真正掌握和理解“应该教什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课程与教学对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要使学生正确认识、估计教学的作用,尤其要掌握教学发挥作用不同于其它教育形式的特点。
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课程与教学理论理论于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
增强学生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自身修养的自觉性,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师德和形成“完整教师”。
二、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分为十三部分,总课时量为32个课时,各部分内容用时可作如下分配:(一)教学论逐步科学化历程的基本线索:本章课时数为2课时。
(二)当前世界范围教学论科学化的新探索:总课时数为4课时。
(三)为教学论的进一步科学化而努力:总课时数为2课时。
(四)教学的基本概念:总课时数为2课时。
(五)教学过程:总课时数为2课时。
(六)教学原则:总课时数为4课时。
(七)课程的历史发展:分配总课时数为2课时。
(八)课程的本质和结构:分配总课时数为2课时。
(九)课程设计的方法:分配总课时数为2课时。
(十)教学方法:分配总课时数为4课时。
(十一)教学手段:分配总课时数为2课时。
(十二)教学组织形式:分配总课时数为2课时。
(十三)教学效果的检查:分配总课时数为2课时。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总体要求是:通过对《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以及学生的自学和对教学事实、教育现象和课程理论的学习与分析,要求学生能够在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时,能从众多的教学方法或教学理论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与教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学与课程思想,成为既有先进教学与课程理念、又有先进教育教学与课程能力的、适合教学与课程改革发展新时代要求的教师。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设计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升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评估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教学目标的概念、类型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教学目标设计原则,制定具体、明确、可衡量的教学目标,并学会通过教学活动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增强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概念、类型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目标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以及教学目标评估的方式与策略。
具体内容包括:1.教学目标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2.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
3.教学目标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4.教学目标评估的方式与策略。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教学目标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教学案例,使学生学会如何制定与评估教学目标。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教学目标设计经验,取长补短。
4.模拟教学法:让学生模拟教学过程,实际操作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评估,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学目标设计教材,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生动展示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模拟教学的场地与设备,便于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实践,以检验其理解与应用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纲要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纲要一、教学的定义教学的定义有很多种。
最广义的理解,教学等同于生活实践;第二种广义的理解,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全面影响的活动,等同于教育;第三种,教育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是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第四种,教学等同于技能训练;第五种,具体的理解,指现实发生的具体的描述。
国内通行的定义: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这一定义的另一版本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
主体中心不一样。
本课程定义: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1.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三要素说: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四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方法五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和媒体六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媒体和目标七要素说: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上述要素说都可以看作三要素说基础上的增补。
2.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1)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学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的种族经验,作为个体在遗传上不能自然获得。
个体通过教育掌握种族的经验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实现人类文明的传递和再生产。
从教学内部看,教学内容是学生的认识对象,而学生又是认识的主体。
这样,教学内容制约了学生的认识方式,同时又建构了主体。
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有多种描述,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动说、师生合作说等。
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双方任务侧重点有别,互动实现教学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授业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对整个教学活动负责;学生一般是受业者、参与者、学习者和管理对象,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课程编码:16A04051 学分: 1.0 课程类别:教师教育课程计划学时:16 其中讲课:16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全校师范类专业推荐教材:刘欣,孙泽文,严权主编,《课程与教学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参考书目:1、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施良方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旨让师范类专业学生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价值和基本策略,正确认识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具备课程开发和实施、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掌握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为从事教学工作奠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教学目标、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模式、课程和教学评价及课程开发等内容。
2、通过课堂讲授与观看优质课视频要求掌握说课的方法、掌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技能。
3、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能形成对课程与教学现象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兴趣。
要求学生完成说课的视频录制和作业,完成期末考试。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述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旨在让学生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位,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要素,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进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研究对象;要素;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授课内容]一、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述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与任务三、课程与教学论基本要素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五、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六、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旨在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含义,了解课程的不同形态,掌握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涵义及其不同取向,掌握课程目标和内容确定的依据及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 课程与教学论学分: 2 总学时: 36适用专业:教育学(小学教育)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也是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掌握课程与教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掌握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与教学的组织、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以及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并能对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有深刻把握。
在对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理论深入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能结合小学的课程与教学实际,有效地开展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绪论1. 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内涵;2. 把握课程与教学的关系;3. 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与研究对象。
二、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 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2.客观且全面地评价课程与教学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思想。
三、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1.掌握课程开发的涵义和层次;了解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合理地评价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2.了解教学设计的内涵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与内容。
四、课程与教学的目标1. 掌握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2. 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3. 了解课程目标的确定;4. 理解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并学会设计教学目标。
五、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课程组织1.掌握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依据与原则及基本环节;2. 掌握课程组织的涵义、原则与具体形式;3.了解不同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重点掌握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自的涵义并能客观评价,掌握综合课程的涵义并能对其全面评价;掌握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涵义;掌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网络课程的涵义。
六、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组织1. 掌握教学方法的本质及基本类型及选择依据;2.掌握教学组织的涵义;了解宏观与微观角度教学组织的分类;了解班级授课制与个别化教学组织的基本特点并能全面评价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教案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2. 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框架和发展历程。
3. 分析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1.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课程的定义与分类教学的定义与过程2. 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辨析课程与教学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3.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框架课程论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教学论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4.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变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5.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价值课程与教学论在课程设计、编制与实施中的应用课程与教学论在教学方法、评价与改革中的指导作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发展历程,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教育实践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应用和价值。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课堂参与、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占总评的30%。
3. 课程设计: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方案,占总评的4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论文、研究报告、教育案例等辅助教学材料。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与教学论相关资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采用线下授课,结合线上辅助教学。
3. 授课时间:每周两次课,每次两课时。
1. 课程导入(2课时):介绍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引发学生兴趣。
2.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4课时):讲解课程的定义与分类,教学的定义与过程。
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设计
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教学论的知识,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教学论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的热情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等方面。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第二章:教学方法3.第三章:教学目标的设计4.第四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5.第五章: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1.讲授法:用于讲解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讨论法:用于探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典型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教学实际,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
4.实验法: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教学实施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学论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教学论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是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和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一门课程。
以其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该课程也可作为其他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必修或限选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将以往的课程论与教学论两门学科进行整合而成的一门新的学科。
与现有的课程论与教学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中外教育史、学科教学论等课程都有一定联系。
有些课程,电大的学员已在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专科学习阶段中有所学习,有些课程作为本学科的前置课程或后续课程将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安排。
如:“现代教育原理”是学习本课的基础,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已作为该课程的先修课程。
“中国教育简史”的内容在专科计划中已有安排。
“教育哲学”的内容则安排在本专业选修课程计划之中。
3.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教学中应全面具体向学生介绍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结合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思考和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讲述、讨论与案例分析等方式。
基本原理以教师讲述为主,发展性问题以讨论的方式为主,现实问题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5.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本课程基本内容的要求按“知道、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要求。
具体要求在第三部分中规定。
二、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1.学时分配本课程4学分,总课时为72学时。
根据电视大学的学习特点,除安排一定学时的讲授外,学员应结合音像教材自学或集中辅导学习,其余学时多数应为利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自学的时间。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到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评价以及教学中的个别差异和多样性。
同时,本课程还将重点关注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角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如何应对教学中的挑战和困难。
二、课程目标
1. 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掌握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4. 培养学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能力。
5.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
1. 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 课程的定义和内涵
- 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2.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层次
- 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 教学方法和教具的运用
- 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
3. 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和多样性
- 学生的认知差异和学习风格
-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 学生个性与学习动机的培养
- 包容性教育与差异化课堂的构建。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说明二、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目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也以通选课的形式为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或关心关注教育事业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小学教育、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一)理论和知识方面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与教学的界说和课程与教学观的构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考察、课程与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评价等方面。
(二)能力和技能方面养成关心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
五、教材与推荐读物1.张传燧:《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2.靳玉乐:《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3.徐学福:《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5.谢利民《现代教学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6.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7.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学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8.靳玉乐等:《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六、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学生成绩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和学习表现、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三部分,各部分成绩在学期总成绩中的比例为10%、20%、70%。
七、其他说明本课程的教学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二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三是继承和批判的结合;四是学习与研究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教学。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纲要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纲要说明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是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教育管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专业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公共必修课程。
本课程任务向学生系统传授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了解课程编制和教学的一般原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课程开发和编制、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课程教学实践作一般的分析探讨。
学生具备必要的教育学通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形态,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以及教学的功能、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等相关内容。
本课程纲要适合教育系普通本科和学院教师教育类普通本科专业。
教学时数42学时。
本课程是教育学知识谱系里专门对课程与教学问题作系统的介绍和研究,与教育学通论以及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期末闭卷考试。
期末成绩构成为:平时出勤答问等占35%,期末闭卷笔试占65%。
教材《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课程理论》,施良方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学论》,李秉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原理》,[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现代教学论》,裴娣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主要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以及作业设计。
多媒体设备、教学光盘。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变、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学知识谱系中的地位、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学重点】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研究的意义、对象、任务及课题、课程与教学论在当代的发展。
【教学难点】课程与教学论的演变、发展、课程与教学论的课题及当代意义;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教案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体系及其发展历程。
3. 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内容1.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1.1 课程的概念与类型1.2 教学的概念与过程2.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2.1 课程与教学的相互依存性2.2 课程与教学的互动关系3.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体系3.1 课程论的主要理论体系3.1.1 目标模式3.1.2 过程模式3.2 教学论的主要理论体系3.2.1 传递-接受教学理论3.2.2 自主学习教学理论4.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4.1 课程与教学论的起源与发展4.2 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5. 课程与教学的实际问题与策略5.1 课程编制与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5.2 教学评价与改进的问题与策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历程,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分析等。
3. 课程作业:评估学生对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课程与教学论》相关教材。
2. 辅助材料:相关论文、案例、研究报告等。
3. 网络资源:教育类网站、学术期刊、在线课程等。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第二课时: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第三课时: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体系(上)第四课时: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体系(下)第五课时: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六、课程与教学的实际问题与策略(续)6. 课程与教学适应性问题的分析与解决6.1 社会变迁与课程教学的适应性6.2 学生差异与课程教学的适应性6.3 策略:课程调整、教学方法创新、个性化教学七、课程开发与设计7. 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与步骤7.1 课程开发的理念基础7.2 课程开发的实际操作步骤7.3 案例分析:成功课程开发案例研究八、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与应用8. 教学策略的类型及其特点8.1 信息加工教学策略8.2 社会constructivist 教学策略8.3 情境教学策略8.4 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九、课堂教学管理9. 课堂管理与教学效率9.1 课堂管理的要素与原则9.2 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技巧9.3 课堂纪律管理及应对策略十、教学评价与反思10. 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10.1 教学评价的类型与方法10.2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10.3 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与实践十一、课程与教学研究方法11.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性质与方法11.1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点11.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11.3 研究设计: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十二、课程改革与实践12. 当代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12.1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12.2 课程综合化的实践探索12.3 课程改革的挑战与应对十三、教学技术应用13.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13.1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13.2 教学设计与教学平台的应用13.3 数字时代的教学策略创新十四、多元文化与课程教学14.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教学14.1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14.2 课程教学中的文化敏感性与包容性14.3 策略:跨文化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十五、课程与教学的未来展望15.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15.1 终身教育理念的实践15.2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15.3 未来教育:虚拟现实、与课程教学十一、课程与教学研究方法(续)11.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性质与方法(续)11.4 行动研究:教师作为研究者11.5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伦理considerations 11.6 研究案例分析与讨论十二、课程领导与政策12. 课程领导与教育政策的关系12.1 课程领导的概念与角色12.2 教育政策对课程领导的影响12.3 课程政策分析与案例研究十三、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13. 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管理13.1 资源开发的策略与流程13.2 教学资源的类型与整合13.3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维护十四、课程与教学实践案例分析14. 课程与教学实践案例分析14.1 案例选择与分析框架14.2 课程改革案例研究14.3 教学创新案例研究十五、课程与教学论的综合应用15. 课程与教学论的综合应用15.1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5.2 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教学15.3 未来教育挑战与课程教学论的回应教学反思与总结:安排在课程的阶段,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个人或小组的教学反思与总结。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教育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48学时、2.5 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16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当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本知识2.更新课程与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与教学思想3.形成课程与教学的规划与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基本技能4.养成将课程与教学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自觉地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和态度5.初步形成创新性地发现和解决中小学实际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能力6.增强参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二、课程教学要求1.明确《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的目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各章基本的概念与原理,并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理论去分析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总结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发现规律。
3.结合各章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书籍、资料,以开阔视野,提高教学质量。
三、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等。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把握各章的“教学目标”的内容和精神,重点理解和背诵需要识记的术语概念;使学生更新课程与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课程与教学的规划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技能。
难点:将课程与教学论中的理论自觉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待于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学习和应用;学生对于参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师收集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典型案例,并加以整理、分析和设计,采取案例教学。
2.教师及时掌握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新进展,经过筛选后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采用讲授法。
3.教师指导学生广泛阅读相关的课程与教学论著,深入理解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的基本主张,采用阅读指导教学法。
4.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争议的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纲要说明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是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教育管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专业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公共必修课程。
本课程任务向学生系统传授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了解课程编制和教学的一般原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课程开发和编制、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课程教学实践作一般的分析探讨。
学生具备必要的教育学通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形态,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以及教学的功能、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等相关内容。
本课程纲要适合教育系普通本科和学院教师教育类普通本科专业。
教学时数42学时。
本课程是教育学知识谱系里专门对课程与教学问题作系统的介绍和研究,与教育学通论以及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期末闭卷考试。
期末成绩构成为:平时出勤答问等占35%,期末闭卷笔试占65%。
教材《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课程理论》,施良方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学论》,李秉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原理》,[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现代教学论》,裴娣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主要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以及作业设计。
多媒体设备、教学光盘。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变、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学知识谱系中的地位、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学重点】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研究的意义、对象、任务及课题、课程与教学论在当代的发展。
【教学难点】课程与教学论的演变、发展、课程与教学论的课题及当代意义;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
【学时数】4学时【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变,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本节应了解、理解、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1.课程与教学论领域对研究对象的分类:现象、问题、规律;事实、价值、技术。
典籍里记载的古代东西方课程与教学的思想,重点是孔子、中国的蒙学、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古代课程与教学的特征。
2.近代课程与教学的进步,近代课程与教学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原因;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等人对课程与教学论的贡献。
近代课程与教学的特征和教学论的发展。
20世纪杜威以后课程与教学论的变化;泰勒的贡献。
3.课程与教学论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4.分科教学的由来及其贡献和局限。
5.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现象、问题、规律大学里任何一门严谨的学问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蕴涵其中的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概莫能例外。
从一般的角度看,这些要观察、分析和研究的对象问题和方法就是某一领域的现象、问题和规律。
以此类推,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就是研究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现象、问题和规律。
我们把现象定义为主体意识到的存在;问题定义为现象背后存在或隐含的矛盾冲突(即不是所有的现象都是问题,只有主体迫切要解决的现象才是问题,如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在牛顿之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不被意识为一个物理学问题,只有牛顿才是一个问题;依次类推,各个学科对同一问题有自己的思维,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植物学家和物理学家看到的问题的意义不一样);规律一般解释为普遍的内在联系,我们定义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现象、问题、规律都有特定的历史性(具体性)。
就课程与教学论来说,当年孔子亚里斯多德以及夸美纽斯等遇到的现象、问题和解决方法显然和今天人遇到的不一样。
这就有了科学的生长。
现象、问题和规律三者最核心的是问题。
2.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样和实际能怎么样三个角度来分类研究。
是什么为什么涉及对事物内部特性的认识,即事实问题(有真伪之辨);应该怎样涉及主体根据各种利害关系作出规范选择,即价值问题(有正误之别);实际能怎样涉及方法选择,即技术问题(有行与否之差别)。
问题的上述三个角度可以是从同一问题的三个方面来研究;也可以据此对不同的问题有所角度侧重。
这就有了不同类型的问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领域,事实问题主要包含课程与教学的性质、状态、关系等客观属性,如课程与教学的起源、历史演变、课程与教学构成要素、特征等等;价值问题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目的设定、意义判断和途径选择等,如课程与教学主要是出于国家的需要还是儿童个人的需要、什么知识在课程里出现、学校应该开设哪些课程、教学改革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等等;技术问题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实现形式、活动程序和操作方法,例如一节课该怎样设计、教材怎样编排、怎样个别辅导学生等等。
3.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举例课程与教学论的具体任务)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1.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在中国,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提炼出来。
春秋时“六艺”,“子以四教”,以及启发式、温故知新等;《学记》教学相长、“善喻”;汉朝以后儒家独尊等。
都是有关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见解。
古代希腊,智者派,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雅典的“七艺”和谐教育;斯巴达军体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是源头。
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7-19世纪。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德性智慧和笃信;百科全书式的课程;遵循万物的顺序;彻底、迅速和愉快的原则;集体教学等思想。
洛克白板说;卢梭性善和自然主义教育;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斯宾塞科学主义课程。
以1806年《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标志。
即理论基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独立;方法;名著等。
3.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间:20世纪开始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形式教育派与实质教育派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传统教育学派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凯洛夫教育学,共产主义方向;教学特殊认识说;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分科教学的强化斯金纳程序教学、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布卢姆掌握学习、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
泰勒的课程论;施瓦布等三、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相互独立;相互交叉大教学论,即教学论包括课程论大课程论,即课程论包括教学论第二节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本节应了解、理解、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1.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2.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3.学科的基本结构。
4.学习领域的扩展。
一、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1.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价值观念;专业技能2.联系实际问题意识,实践兴趣3.注意拓展学习阅读一些专业名著和专业杂志实践教学、作业环节: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可以举出课程与教学论的哪些课题?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掌握课程概念,关于课程本质的不同认识,课程发展的历史状况,课程论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教学重点】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分科课程、知识、经验、活动、计划与方案、课程的表现形式、学校课程、古代和近代地课程形态、现代课程的形成、当代课程的形态、综合课程、显性和隐蔽课程、影响课程的外部和内部因素【教学难点】关于课程本质的不同认识;课程的表现形态和分类。
【学时数】4学时【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掌握以下概念和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分科课程、知识、经验、活动、计划与方案、课程的表现形式、学校课程、古代和近代地课程形态、现代课程的形成、当代课程的形态、综合课程、显性和隐蔽课程、影响课程的外部和内部因素第一节课程的基本概念本节应了解、理解、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1.课程概念、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活动、计划(理解、掌握)2.课程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材(理解、掌握)3.古德莱特的课程形态划分(了解、理解)一、什么是课程1.词源学的释义汉语“课程”出现于唐代,但很难说是专用术语,只能大致说包括了学习的内容和进程安排。
近代,“课程”用来指称“教学科目”(即学科内容)以及教学这些科目的“顺序和时间”。
英语里”curriculum”词根原有“跑道”之义,引申为“学习的进程”。
但仍然有“教程”和“学程”的侧重。
概括来看,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2.学者下的“课程”定义尽管我们可以以“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两个维度来概括“课程”,但什么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却是很难把握,人们意见分歧更大。
这样,学者就下出了关于“课程”的许多定义。
对于这些定义,我们不需要找出哪个更正宗正确,而是研究这些定义的侧重点是什么,这样就能丰富我们对课程的认识。
所谓兼听则明。
在学者下的定义中,我们举例两个代表性的。
一是施良方教授归纳课程的六个定义,即课程是教学科目;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是学习经验;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是社会改造。
这六个定义,课程是教学科目课程是教学活动课程是学习经验,最值得注意。
二是美国学者古德莱特的层次定义。
他认为课程处于五种状态,即理想的课程、官方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实际运作的课程以及实际体验的课程。
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般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2.教学进程:它回答的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学科是学术的分类;还指教学科目。
课程论里的学科是用后者意义。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这个概念有动词的意义、名词的意义、认识论的意义。
也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有人认为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有人认为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又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