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范本(2篇)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范本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范本一、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建立全面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确保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输血的医疗机构。
三、责任部门1. 临床科室:负责监测和报告输血不良反应。
2. 血液科室:负责处理和记录所有输血不良反应。
3. 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和管理输血不良反应报告。
四、报告流程1. 监测临床科室负责监测输血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药物过敏反应:如发热、皮疹、药疹等。
- 输血相关肺损伤(TRALI):如呼吸困难、发绀等。
-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ACO):如心力衰竭、肺水肿等。
- 其他不良反应:如输血后感染、输血反应性肺栓塞等。
2. 报告一旦发现输血不良反应,临床科室应立即向血液科室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等。
- 输血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如反应类型、严重程度等。
- 输血的具体情况:如输血时间、血液制品类型等。
3. 处理血液科室负责对报告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处理,具体工作如下:- 确认不良反应:通过复查患者的诊断和检查结果,确认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 排除其他原因:排除其他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确保是输血引起的。
- 报告血液制品相关机构:如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向相关机构报告,配合调查和处理。
- 记录处理结果:详细记录不良反应的处理结果,包括治疗方法和疗效。
四、血袋回收登记制度范本一、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建立完善的血袋回收登记制度,确保血液制品的追溯性和安全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进行血袋回收的医疗机构。
三、责任部门1. 血液科室:负责血袋回收的具体工作和登记。
2. 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和管理血袋回收登记工作。
四、登记流程1. 回收血液科室负责对使用过的血袋进行回收工作,回收要求如下:- 必须回收所有使用过的血袋,无论是否完全使用。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可能产生的与输血相关的各种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从轻微不适到严重的生命威胁不等。
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及回报制度,我们需要了解不良反应的分类、识别及处理措施,以及对于不良反应的回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内容。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根据发生的时间和临床表现,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即刻性不良反应、急性不良反应和迟发性不良反应。
1. 即刻性不良反应:发生在输血开始后的30分钟内,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呼吸困难等。
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荨麻疹、寒战、发热等。
发热反应是指体温升高过1℃。
2. 急性不良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的30分钟到24小时内,主要包括输血相关肺损伤(TRALI)、难治性心力衰竭(TACO)等。
TRALI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可能伴有肺水肿;TACO 主要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的症状,如呼吸困难、胸闷等。
3. 迟发性不良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的24小时以上,主要包括细菌感染、非溶血性烂血病等。
细菌感染是指输血期间血制品受到污染或感染源在输血后开始繁殖引发的感染。
非溶血性烂血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疼痛等,病情较轻。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措施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是确保受血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常见的处理措施:1. 即刻性不良反应的处理:- 过敏反应:停止输血,按照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等。
- 发热反应:停止输血,应保持患者体温稳定,必要时给予抗热药物。
2. 急性不良反应的处理:- TRALI:停止输血,给予较高浓度氧气,必要时行机械通气治疗,并给予支持性治疗,如利尿剂等。
- TACO:停止输血,保持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利尿剂和呼吸支持等。
3. 迟发性不良反应的处理:- 细菌感染:停止输血,给予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 非溶血性烂血病:停止输血,给予对症处理,提供支持性治疗。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与报告制度

HL-01: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与报告制度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的为迟发反应。
一般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输血传播的疾病。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密切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一)发热反应的处理:1、发热反应轻者,先减慢输血速度,若症状继续加重,暂停输血并通知医生,维持静脉通路,迅速对发热反应进行判断,以排除溶血性及细菌污染性反应引起的发热。
2、注意保暖,根据医嘱给予抗组胺类或激素类药物,并口服少量镇静、解热药物。
3、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4、对怀疑细菌性污染所致的发热,应先给予广谱抗生素,并立即将血样送检验科做细菌培养。
5、高热严重时应给予物理降温。
(二)过敏反应的处理:1、若输血中发生荨麻疹:应暂停输血并通知医生,遵医嘱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如症状无改善,则需完全停止输血。
2、若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立刻停止输血,同时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畅通,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3、对喉头水肿发生窒息危险者,立即施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
有呼吸困难者给高流量吸氧,对症处理。
(三)溶血反应的处理:1、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生。
2、保留余血和患者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双侧腰部给予热敷,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
3、碱化尿液,以增加血红蛋白溶解度,减少沉淀,避免肾小管阻塞,遵医嘱静脉输注碳酸氢钠。
4、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止血钾增高,酌情进行血浆交换(严重贫血者先输同型血)。
5、严密观察血压、尿量、尿色的变化。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及回报制度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与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是指病人输注血液或血制品的过程中或者输血后,出现的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症。
一)红洗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1、分类可分为免疫性的输血反应和非免疫性的输血反应。
2、预防2.1 输血前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不完全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并保证检验结果无误。
2.2 必须保证临床血液的质量,防止人为造成血液的体外破坏。
2.3 血库与临床输血护士应该进行严格的核对、避免人为差错。
2.4 临床输血护士应当严格遵守输血有关规定,严密观察受血者输血后的反应并做相应记录,做好应对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抢救措施。
二)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1、分类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注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和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等。
2、预防2.1 非溶血发热反应的预防:选用洗涤红细胞或去除白细胞血液进行灌注,如果输注的是白细胞或血小板制品应当进行HLA抗体检测。
2.2 输注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预防:用一定剂量的r射线如出一60Co、137Ce或直线加速器X射线对献血员提供的血液进行照射,以灭活其中有免疫增殖活性的淋巴细胞。
2.3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的预防:对献血员进行HLA抗体检测或对献血员提供的血液进行洗涤处理,减少受血者外源血浆的输入量,不要进行全血输注。
三)血小板相关的输血反应1、分类血小板相关的输血反应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后紫癜以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等。
2、预防2.1 非溶血发热反应的预防:对患者和献血者(必要时)血清进行血小板抗体(包括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或对供、受血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选用合适的血小板进行输注。
或者对供血者血小板进行适当处理,如用过滤器除去白细胞,采用紫外线对血小板进行照射处理,采用枸橼酸或氯喹处理破坏供者血小板的HLA-1类抗原后进行输注等。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5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1、输液反应的处理的处理报告制度当病人可以发生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及时报告值班医生,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如寒颤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同时做好以下检查工作:(1)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工作操作规程,并药物配伍禁忌。
(2)立即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并通知值班医生。
(3)配合值班医生,对症治疗、抢救。
(4)根据医嘱留取标本及抽血培养。
(5)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脱:记下药液,输液器及使用注射器的名称、计量、厂家、批号,用消毒毛巾把输液瓶、输液器包好,送检验科做相关检查。
(6)上述各项均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____小时内上报护理部药剂科,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班工作。
(7)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2、输血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书写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用新的注射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将血袋连输血器用消毒毛巾包好送血库。
(4)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2)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感染等。
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具体措施如下:1. 根据病情轻重,及时暂停输血。
对于轻度不良反应可停止输液,观察病情是否改善;对于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适当的急救措施。
2. 给予适当的治疗,如抗过敏药物、退热药物、利尿剂等。
3. 根据病情和不良反应类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不良反应。
4.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监测生命体征。
回报制度是指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医院或血库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报告。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输血传染性疾病指通过输血途径传播的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这些疾病的传播可能会对受血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建立完善的上报制度。
下面将介绍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一、管理措施:1.严格血液和血制品的筛查:采集血液和制作血制品前,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筛查,如核酸检测、抗体/抗原检测等,以减少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潜在风险。
2.实施临床操作规范:在使用血液和血制品时,医务人员必须按照相应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3.建立质量控制体系:血液和血制品的采集、储存和输送环节都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设立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定质量标准和程序、进行培训等,以确保从采集到使用全过程的质量安全。
4.开展教育宣传:针对公众、医务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加强关于输血传染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认识和意识,增强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5.发展新技术:通过引进和推广新的技术和方法,如核酸检测技术、免疫分析方法等,提高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和筛查水平,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
6.加强监测和评估:建立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相关数据和信息,为制定和调整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上报制度:上报制度是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环节,能及时发现和应对可能的感染事件,保护受血者的健康。
1.建立完善的上报网络: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上报网络,包括医疗机构、监测机构、疾控中心等,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交流。
2.规范上报流程:建立统一的上报流程和标准,明确上报的内容、时间和方式,如采用电子化系统予以统计和管理。
3.鼓励积极上报:对于发现和上报疑似输血传染性疾病的医疗机构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激励,增加上报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4.加强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上报的数据和信息共享给相关的机构和部门,以便进行有效的防控措施和调查。
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与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与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输血不良事件主要是指由于人为的因素(例如抽错血、配错血、发错血、输错血等)引起相关输血反应的输血事件。
为了预防及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特制的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保证输血安全:1.全院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落实好输血各环节工作。
2.护士应认真执行“三查三对”核对制度,认真查对病人标本及血制品信息。
3.输血科工作人员加强工作责任心,遵守相关制度规范要求,仔细核查标本,按实验室sop完成输血相容性试验,规范血液管理及各工作流程。
4.输血委员会定期对输血环节进行检查监督,对输血环节缺漏、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查清原因,按公示制度全院公示,并对主要责任人进行输血技术规范培训、教育及作出相关处罚处理。
5.如有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的,在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处理,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6.输血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处理,具体措施参照___市宝坻区人民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第二篇: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第1 页共22 页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的为迟发反应。
一般包括:1.发热反应2.过敏反应3.溶血反应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5.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6.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7.输血传播的疾病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按如下要求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受血者,并积极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医院输血反应处理及报告制度

医院输血反应处理及报告制度L输血过程中,一旦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
2 .通知医生及护士长,按医嘱进行救治处理,并启动输血反应应急预案与流程。
3 .做好病情观察,记录病情变化和处理经过。
4 .将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立即送输血科低温保存。
5 .一般输血反应24小时内填写相关报表上报,严重输血反应应立即上报。
《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输血科,《输血反应报告及持续改进表》送护理部。
6 .分析输血反应的原因,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
常见输血反应临床表现及处理1、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
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Γ2h内发生,有畏寒或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8~41°C,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l~2h后缓解。
处理:反应轻者,减慢滴数即可使症状减轻,严重者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对症处理,并通知医师。
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如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大多数患者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输血时。
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瘙痒、尊麻疹、轻度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眼脸、口唇水肿);重者因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两肺闻及哮鸣音,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应给予抗休克治疗;根据医嘱给予0.1%盐酸肾上腺素0∙5~lmg皮下注射,或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
3、溶血反应溶血反应: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
第一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可引起头部胀痛、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
第二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可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
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
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与调查处理制度

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与调查处理制度临床出现输血反应或输血感染疾病后必须对其过程进行详细的登记、报告并调查处理。
一、对输血反应者,应立即停止输注,迅速给患者做出相应处理,收集余血血袋及所用输血器材备查,并立即通知输血科。
二、病房或输血科应及时报告医务科及分管院长,市中心血站及相关单位。
三、正确进行调查取证:首先由输血科人员对血型及交叉配血进行复检,如血型及交叉配血均没有问题,则应检查输血器材,操作人员及患者自身的情况,复检结果报告医务科,并由医院按有关文件规定进行处理。
四、对输血感染性疾病,应详细登记病人的发病情况、症状及输血前后的各项指标检查结果,并立即上报医务科,院内感染管理科,分管院长,市中心血站,卫生局,并对室内空气及所用同批号输血器材进行培养看是否同型细菌;其次是由中心血站配合进行,由血站调出供血者档案后,对供血者进行复检,综合分析后查出责任者,对所涉及人员的处理方案按有关规定执行。
五、将调查的有关详细资料登记,并报有关部门。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一、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使用范围: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及大剂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三、处置原则:立即停止输血,维护输液通道,积极救治,保留血袋。
四、处置程序: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查。
2、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3、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
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执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6、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标本一同送输血科。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五、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点,严重者使用%肾上腺素静注。
.(4)异丙嗪25MG肌注。
(5)10%葡萄糖酸钙10ML肌注。
(6)对多次输血有过敏反应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二)发热反应: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
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
2、据症状轻重处理。
(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2)重症: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
(三)溶血反应:1、症状: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疼、头胀、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或显示输血疗效不佳。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1 目的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发生、报告、调查、处理及追踪回访的基本程序,以确认是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确保输血不良反应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最大限度减轻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2 适用范围适用于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的整个处理过程。
3 职责3.1 实验室工作人员、临床用血科室医护人员执行本程序;3。
2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上报;3.3 科室主任负责输血反应处理的审核与监督工作。
4 工作程序4。
1 输血反应监测4。
1.1 输血前:观察或询问患者有无发热、皮疹、瘙痒等不适;4。
1.2 输血中:前15分钟输注速度要慢,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情况,15分钟后,无输血反应,可适当加快输注速度。
嘱咐患者家属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员;4。
1.3 输血后:持续观察患者24小时,无异常情况后,24小时内将血袋送回输血科统一处理.24小时后,患者出现血红蛋白持续下降、血红蛋白尿等情况,要排除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
4。
2 输血反应报告、调查程序4.2。
1 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实验室通报输血反应发生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逐项详细填写输血情况回报单,持续观察24小时后完善输血情况回报单并送至输血科备案保存。
患方提出疑义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4。
2。
2 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临床输血反应报告后,应仔细询问患者输血量、输血速度以及输血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协助临床医护人员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及性质,对临床科室提出初步的处置参考意见;4.2.3 对于严重输血反应,输血科应指派具有相应资质的科室负责人到临床进行会诊,协助临床查找原因、制定救治方案、观察处置疗效;4.3 即发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程序: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的24小时内出现的不良反应为即发性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目的: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的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确保患者安全。
一、监测与报告1. 监测范围:包括所有接受输血的患者。
2. 监测内容:监测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感染等。
3. 监测方法:实施严格的输血过程记录和患者观察,对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重点监测。
4. 报告程序:任何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相关人员应及时上报,包括输血科医师、护士、实验室人员等。
5. 报告内容:报告应包括不良反应的类型、程度、发生时间和相关的治疗措施等。
二、处置与处理1. 确保患者安全:发现不良反应后,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2. 交叉检验:对输血包和患者标本进行交叉检验,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不良反应分级:根据不良反应的程度,进行分级处理,轻型不良反应可以采取药物治疗,重型不良反应需要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
4. 处置记录:对每一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置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输血的处理过程、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等。
5. 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预防类似的不良反应再次发生。
三、管理与评估1. 质控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和管理。
2. 经验总结:定期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的经验总结,总结出有效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提高整体的输血质量。
3. 培训教育:针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置进行培训,提高相关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四、保密与保护1. 保密原则: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信息进行严格的保密,确保患者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
2. 信息保护:建立安全的信息管理和存储系统,防止不良反应信息泄露和丢失。
五、责任与追究1.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因不良反应导致的责任进行追究,包括医务人员的责任、质量管理人员的责任等。
2. 处理不良反应的记录:对每一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以备责任追究时使用。
《输血感染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输血感染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输血感染的管理,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开展输血治疗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输血感染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应当遵循依法依规、客观公正、及时有效的原则。
二、输血感染登记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输血感染登记制度,明确输血感染登记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第五条输血感染登记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住址、联系方式等;(二)输血治疗相关信息:输血日期、输血制品种类、剂量、批号、生产企业等;(三)输血感染症状出现的时间、部位、性质等;(四)诊断结果、治疗措施及效果等;(五)其他需要登记的内容。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对输血感染病例进行登记,并确保登记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
三、输血感染报告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输血感染报告制度,明确输血感染报告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第八条发现输血感染病例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按照相关规定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九条输血感染报告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内容包括:(一)患者基本信息;(二)输血治疗相关信息;(三)输血感染症状出现的时间、部位、性质等;(四)诊断结果、治疗措施及效果等;(五)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四、输血感染调查处理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输血感染调查处理制度,明确输血感染调查处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第十一条输血感染调查处理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输血治疗过程和感染情况;(二)对输血治疗相关人员进行调查,了解输血操作流程和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三)对输血制品来源、质量、存储、运输等相关环节进行调查,查找感染原因;(四)对输血感染病例进行随访,了解治疗效果和患者康复情况;(五)其他需要调查处理的内容。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对输血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感染的处理规范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措施
1. 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 用静脉注射
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填写反应调查表,上报输血科及医务科2. 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抗休克﹑扩容﹑利尿
﹑预防肾功衰竭.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 立即通知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输血科认真调查输血反应原因并
记录,给予正确的反应评估报告。
并做一下工作:
4. 核查核对受血者及输注血液有关信息和记录,复核用血申请单,血
袋标签.整个发配血环节有无差错,采病人血及血袋剩余血进行检测分析
5. 复查供﹑受血者血型及配血试验
6. 其他试验:尿血红蛋白,血清胆红素,血常规等
7. 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检验.。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范本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范本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范本一、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建立全面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确保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输血的医疗机构。
三、责任部门1. 临床科室:负责监测和报告输血不良反应。
2. 血液科室:负责处理和记录所有输血不良反应。
3. 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和管理输血不良反应报告。
四、报告流程1. 监测临床科室负责监测输血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药物过敏反应:如发热、皮疹、药疹等。
- 输血相关肺损伤(TRALI):如呼吸困难、发绀等。
-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ACO):如心力衰竭、肺水肿等。
- 其他不良反应:如输血后感染、输血反应性肺栓塞等。
2. 报告一旦发现输血不良反应,临床科室应立即向血液科室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等。
- 输血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如反应类型、严重程度等。
- 输血的具体情况:如输血时间、血液制品类型等。
3. 处理血液科室负责对报告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处理,具体工作如下:- 确认不良反应:通过复查患者的诊断和检查结果,确认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 排除其他原因:排除其他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确保是输血引起的。
- 报告血液制品相关机构:如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向相关机构报告,配合调查和处理。
- 记录处理结果:详细记录不良反应的处理结果,包括治疗方法和疗效。
四、血袋回收登记制度范本一、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建立完善的血袋回收登记制度,确保血液制品的追溯性和安全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进行血袋回收的医疗机构。
三、责任部门1. 血液科室:负责血袋回收的具体工作和登记。
2. 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和管理血袋回收登记工作。
四、登记流程1. 回收血液科室负责对使用过的血袋进行回收工作,回收要求如下:- 必须回收所有使用过的血袋,无论是否完全使用。
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范本(3篇)

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范本(一)溶血反应是输血中最严重的一种反应。
由于病人血浆中凝集素和输入血内的红细胞中凝集原发生凝集反应,而后凝集细胞又被吞噬细胞所吞噬而溶血,导致大量游离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反应。
通常输入10-15ml血后即可出现反应。
1.原因(1)输入异型血。
即供血者与受血者血型不符而造成血管内溶血。
(2)输血前红细胞已变质溶解。
如血液贮存过久;血温过高或过低;输血时血液被加热或震荡过剧;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影响ph变化的药物等因素,致使血液中红细胞大量破坏。
(3)rh因子所致溶血。
此种类型较少发生。
2.症状开始阶段。
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从而引出四肢麻木、头胀痛、胸闷、腰背剧痛、恶心呕吐等。
中间阶段;由于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则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酱油色)。
同时伴有寒战、发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
最后阶段;由于大量的血红蛋白从血浆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而变成结晶体,临床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
3.防治方法(1)认真做好血型签定、交叉配血试验及输血前的核对工作,避免发生差错;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要求。
(2)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氧气吸入,并通知医生。
(3)即行皮下或肌肉注射____%肾上腺素0.5-1ml(紧急情况可静脉注射)。
(4)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以及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血压下降者静滴多巴胺或间羟胺。
(5)保护肾脏。
为解除肾血管痉挛,可行双侧腰封或肾区热敷。
正确记录每小时尿量,测定尿血红蛋白,注意观察尿色。
(6)密切观察病情,尤其血压、尿量,一旦出现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二)发热反应1.原因(1)主要由致热原引起,当保养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原污染,输血后即可发生发热反应。
(2)病人原有疾病,输血后血液循环改善,导致病灶毒素扩散而发生发热反应。
(3)多次输血后,病人血液中产生一种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这两种不完全抗体易引起发热反应。
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范文(二篇)

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范文一、引言输血反应是指接受输血后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及时准确地处理输血反应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输血反应处理工作,制定本报告制度范本,以确保输血反应能够及时报告和处理。
二、目的本报告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输血反应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包括准确报告、迅速反应和适当干预。
三、范围本报告制度适用于所有的输血反应的处理工作。
四、主要内容1. 报告程序接收到输血反应后,医务人员应及时向上级报告。
报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2) 输血反应的表现,包括症状、体征等;(3) 输血前后监测结果,包括血常规、血型、交叉试验等;(4) 输血反应处理情况,包括打了什么药物、使用了什么治疗措施等。
2. 反应处理(1) 必要的检查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血液学、生化学等实验室检查;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等。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进行特殊检查,如超声心动图、胸部X 线检查等。
(2) 及时干预对于输血反应造成的生命危险,医务人员应当立即进行适当干预,如停止输血、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进行必要的抢救等。
(3) 注明处理措施医务人员在报告中应清楚地注明处理措施,包括给予何种药物、使用何种治疗方法等。
(4) 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应根据输血反应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应注意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识别和处理输血反应的能力。
3. 记录与报告(1) 记录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对输血反应的处理情况进行记录,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输血反应的表现和处理过程等。
记录应具体、准确,方便后续的评估和分析。
(2) 报告医务人员应将输血反应的处理情况报告给上级,并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给相关部门。
报告的内容应真实、全面,包括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类型、处理方法等,以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4. 质量控制(1) 监测与评估医院应建立输血反应的监测与评估系统,对输血反应进行定期的统计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1.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自采自供血液,不组织他人出卖血液,临床用血必须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购进血液,不得使用无血站名称和许可证号标记的血液。
2.经治医师给在决定输血治疗前,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输血同意书》。
应常规检查受血者的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急诊抢救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血红蛋白和HCT。
同时对受血者输血前检验HBsAg、Anti-HCV、Anti-HIV1/2、梅毒、ACT等项目,如患者不同意检验的,应由医患双方注明并签字。
3.若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后出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如短时间内出现体温急剧升高、过敏反应、寻麻疹。
输血后紫癜、休克、全身出血、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应立即停止输血和(或)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并重新校对用血申请单、血袋的标签等,经治医师或实施输血护士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回报单》,并抽取患者5ml血样( lml用 EDTA抗凝, 4ml不抗凝),连同血袋一起送回输血科。
医护人员对无输血反应的也应注明无输血反应,签字后返还输血科保存备案。
输血科根据回报情况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或医院输血委员会。
4.输血科在收到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回报单”后,应针对输血症状对患者血样和所输注的血液作相应的鉴定和检测,以查明原因。
应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 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同时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
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连同受血者的血样(无菌采集)做细菌学检验,如检出同一病原菌即可确诊为细菌污染;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
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5.对于必须继续输血的患者,应在排除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后选用相配合的血液输注,如经不规则抗体筛选、白细胞抗体的交叉配合试验等的血液,或选用特殊制备的血液成分,如去白细胞血液成分、洗涤红细胞、辐照血液等。
如果在开展此项工作上有困难,应将患者输血前、后血样及血袋一起送交当地的采供血机构作进一步检测。
6.如果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后一段时期内出现输血传染病症状,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经治医师和科室应向输血科报告,经医务科核准向供血机构书面报告
7.对于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感染疾病应由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组织召开输血评估会,输血科负责人和有关临床科室医生参加,并将评估意见转报采供血机构。
医院和采供血机构应进行内部质量评估,排除一切可能引发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和意外的人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