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印象形成与管理
二级心理咨询师复习笔记《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心理学诞生标志:1908罗斯(美)出版《社会心理学》,麦独孤(英)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的公式:勒温:B=F(P。
E),行为=函数关系(个体.环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班杜拉,沃尔特斯(1)学习的机制,联想:经典条件反射,强化:操作条件反射—正负强化,惩罚,模仿(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符号互动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3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荣格--集体无意识,霍妮——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沙利文-—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是个体有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继续社会化(成年),再社会化(社会急剧变化)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掌握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生活目标;社会角色.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从出生到独立生活,13-25岁,有变长趋势,2遗传素质(脑的智能)狼孩个体社会化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社会化分类:语言,性别角色,道德,政治.-社会角色的差异。
,道德行为。
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几类角色失调:1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同一角色的不同期待),角色间冲突(两个以上角色矛盾)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
自我是心理学中最古老的话题,又叫自我概念,自我意识。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以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在于有一个稳定的自我意识。
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发展1生理自我(8个月—3岁)2社会自我(3—13,14岁)3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是对其扮演的各种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综合。
社会心理学—3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
认知心理学 p286
定义: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
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
提取
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
储存
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
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
编码
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
物理世界 (客观事物)
社会世界/精神世界 (社会性事物)
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 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0
印象管理的作用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印象管理
• 促进社会交往 –当获得礼物时应该表示喜欢
• 获取物质或社会奖赏 –策略性的自我展示
(Strategic self-presentation, Jones, 1990)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2
品牌的晕轮效应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3
印象形成的效应3: 刻板效应/刻板印象
(social stereotypical impression)
闭上你的双眼,想象下列这些人物的长相与性别?
大学啦啦队长,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一个公司总裁
定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 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
软弱的。
¦ 逻辑性强 抱负宏大
¦ 欣赏艺术和文学 ¦
¦ 无依赖感 不因相貌而自负 ¦ 善于表达脉脉温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良好的仪表和姿态
整洁得体的仪表和自信大方的 姿态能够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
印象。
积极沟通
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 、表达和提问等,增强人际互 动效果,提升印象管理效果。
03
印象管理的策略和技术
自我呈现
自我宣传
通过积极展示自己的能力 和成就,来提升自己在他 人心目中的形象。
角色扮演
根据场合和目标受众,调 整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以 符合特定角色或形象。
印象形成的过程
总结词
印象形成的过程包括注意、编码、形成初步印象和验证四个阶段。
详细描述
在注意阶段,个体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或特征;在编码阶段,个体将所关注的信息或特征进行加工、整理和归 类;在形成初步印象阶段,个体根据加工后的信息形成初步的认知和评价;在验证阶段,个体通过进一步的信息 搜集和经验积累,对初步印象进行验证和调整。
注意真实性和一致性
在印象管理中,保持真实性和一 致性至关重要。
不要为了刻意塑造某种形象而做 出与自己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不符
的行为。
保持言行一致,避免给人留下表 里不一的印象。
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认知是进行有效印象管理的前提,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助于更 好地展示自己。
增强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状态。
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 印象形成的概念和过程 • 印象管理的重要性 • 印象管理的策略和技术 • 印象管理的应用场景 • 印象管理的挑战和注意事项
01
印象形成的概念和过程
印象形成的定义
总结词
印象形成是指个体在接触新信息或新 经验时,对他人或事物的认知和评价 过程。
详细描述
印象形成是个体对新的信息或经验进 行加工、处理和解释的过程,这个过 程涉及到对他人或事物的感知、记忆 、思维和评价等多个方面。
印象形成与管理
第二节印象形成与管理第一部分印象形成主讲人大家好,今天我们组给大家讲的是印象形成与管理。
我给大家讲的呢就是印象形成。
不知大家还是否记得,在大一刚来时,你遇见你的室友,新的同学。
在一开始接触时,你会注意到他的外表,他穿的衣服,他的行为等等。
这些东西会给你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就形成了第一印象。
随着交往的增多,你会了解他们的其他方面,然后你会把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一、印象形成概述那么印象的定义是什么?人际印象?人际印象形成?哪些同学能来回答下。
(印象是指人们记忆中保留的有关客体的形象,人际印象就是保留有关他人的形象,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形成的过程。
)然而,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其中都包含了三种成分?分别是行动者、知觉者和交往情境。
首先,介绍一下行动者,就是被形成印象的人。
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行动者的许多特质会被人们用来推论及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如书中提到的,行动者的性别是影响知觉者选择线索和对线索加权的一个因素。
还有行动者的行为也是影响总体印象形成的因素。
曾有一项研究,让被试阅读一些个体的行为描述,第一组描述行动者为一个早先对行动者友好的人做了一件好事;第二组描述行动者做了一件回报他人善意的好事;第三组描述行动者拒绝帮助一个行为自私的人。
第四组描述的是行动者拒绝做一件好事来回报早先对他友好的人。
然后让这些被试来评价这些行为,得到最好评价的是第二组,其次是第一组,然后是第三组,最后是第四组。
这一项研究说明了行动者的行为是影响总体印象形成的因素。
第二个是知觉者,也就是形成印象的人。
由于印象是知觉者形成的。
所以会受到知觉者的影响,包括心理过程和信息的加工过程。
定势就是影响因素中的一个,而定势是什么?比若说,你在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事先告诉你他是一位老师或者警察。
那么你是否会不自觉的注意和观察那些符合他身份和职业的行为?而这就是定势。
《心理咨询师 理论知识》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精华版)
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美】罗斯《社会心理学》,【英】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
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P97-99)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一)侧重心理学:【美】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G.W.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他人(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艾尔乌德,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界定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应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德】勒温的社会行为公式B=f (P,E)中,( B-行为, f-函数关系,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这是(勒温)的观点。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P99-104)★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美】F.奥尔波特)。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04-107)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伦理原则(1.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2.在研究进行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其同意参与;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批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3.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4.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5.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
如公开发表,须经其同意; 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之外的其他关系)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应用最广泛)、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且材料来源可能更加真实)、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档案法(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资料(过去及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P108-113)一.社会学习论(班杜拉为代表)1.社会学习论: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
社会心理学印象的形成与管理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印象的形成与管理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印象的形成与管理》①基本定义:印象的形成呢,就是我们怎么看别人,在心里对别人形成一个啥样的认识。
比如说见到一个新朋友,第一感觉这人挺阳光的,这就是印象形成了。
而印象管理呢,就是我们想要在别人眼里是个啥样的,就会去做点啥来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像参加面试,把自己打扮得特别精神,想给考官一个好印象,这就是在做印象管理。
②重要程度:在社会心理学里这可是挺重要的一块。
它能让我们明白为啥和有些人一见如故,又为啥有些人老被别人误会。
还能帮我们在生活里更好地和别人相处,在职场或者学校里混得开。
③前置知识:起码得知道人的基本性格特点是啥,还有人际交往是咋回事。
比如说要是不知道人有开朗、内向这些区别,就不好理解印象形成。
就像我以前不懂性格特点的时候,看到有人话少,就觉得人家不友善,其实可能只是内向罢了。
④应用价值:在找工作的时候,能通过印象管理让面试官觉得你靠谱。
在交朋友的时候,也能通过这个让你更快地和志同道合的人搭上线。
比如说我有个朋友,他想开个网店,参加电商交流活动的时候,总是把自己打扮得特别时尚,还很懂礼貌,没几天就认识了好多行业内的人,这就是印象管理的实际用处。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印象的形成与管理在社会心理学里算是社会认知这一大块里的重要内容。
它跟人际交往、社会态度都有密切联系。
②关联知识:和社会知觉、归因理论都有关系。
比如说社会知觉就是对别人的一种初步判断,这是印象形成的开始。
而归因理论里你怎么看别人的行为,也会影响你对他的印象。
就像你看到一个人上班迟到,你要是觉得他是因为懒惰,印象肯定不好,但要是觉得他是路上遇到特殊情况,印象又不一样了。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中等偏上。
难点在于要理解印象形成里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像外表、说话风格、行为举止啥的。
- 关键点:要明白印象形成是个不断叠加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还有印象管理不是骗人,只是适当展现自己好的一面。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2007版
形成
VS
管理
印象
印像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 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 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 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 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 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 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笼罩上类似的 色彩,这种现象叫做光环效应,也成为晕 轮效应。
面子
黄国光(1987)认为,中国人把面子和尊严联系在一起。面子 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尊严,一方面代表了社会形象,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地位,人们通过人情和各种社会交换手段 获取、维护和提高自己的面子,也通过权力来确认和巩固自己 的面子。人情和面子是中国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一般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 生作用的。
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者某类 事情有着较为固定的看法称之为刻板印象 比如基于性别、种族、外貌、肤色等特征对 人进行归类,认为一类人具有比较相似的人 格特征、态度和行为方式等。
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 成的刻板印象会产生偏 见甚至歧视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的定义 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的策略
印象管理的作用
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生 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因此人们在交往 中,会重视他人看法和感受,通过印 象管理策略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维护好自己的“面子”
杨国枢(1994)认为,中国人重视的是“重要他 人”的感受和对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与自己有密 切联系和利益关系的人,比如家人、朋友、同事 等,因此中国人很注意在重要他人面前维护自己 的形象,而不在乎与自己无关的人的感受和看法
三级心理咨询师辅导手册(培训教材)
三级辅导手册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基础(普通)心理学既是心理学专业的“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心理学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
学习时要把握好基本概念的基本定义,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分。
然后在基础心理学基础上学习其他学科,进行对照学习——社心、发心、变态、测验、咨询等。
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如下图: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名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行为主义华生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机能主义詹姆士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
(3反对3主张)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潜意识、性本能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心理学家应该关系人的价值与尊严、是当代心(第三势力)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神经系统构造及功能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动力定型:巴浦洛夫把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形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04传播者的印象形成及印象管理
一、信息的加权平均
传播者如何将来自他人的不同信息组合起来形成印象呢?一般来讲有两种可能:(1)将不相关联的信 息加起来形成统一的印象;(2)理的理论
库利和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每个社会交往的参加者都会试图“站在别人的角度” 上,以别人的方式去观察自己。这就使我们不仅能够预知别人对自己的感觉和反应,而且还 能据此调整自己的言论与行为,使之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而且人们的抽象认识能力是逐渐 增长的,随着这种能力的发展,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交往中,渐渐能够想象到自己的外观以及 他人的评价。这样人就开始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言行,以期给别人一个良好的印象。
无论人际传播还是大众传播,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都始终要和不同的人群打交道。可以这样说, 传播活动的对象就是人。一般来说,人们知觉到的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 物,一类是对人。传播者将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他人的信息加以组织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 人的印象,这被称作对人的知觉,也叫对人的印象。所谓对人的知觉不仅包括人的外貌、言谈、举 止,也包括对人的动机、情感、能力、个性等心理状况的判断。传播者总是试图通过某人的外表特 征推断其内部的心理活动状态,并将这些外在特性作为认识他人的一种判断依据。
总的来说,加权平均是更好的解释。所谓加权平均,就是我们在形成印象时,并非将来自他人的信息 资料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各种信息重要性的不同,分别赋以不同权重,之后再相加处理,得出最终的印象。
因此,在传播活动中,当传播者接触其他人时,搜集掌握的来自他人的信息越多,特别是能够引起价 值评价的正反两面信息越多,对这个人的印象就越趋于客观和准确。
基础知识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概述▲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的著作《社会心理学》。
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从孕育它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不同的研究传统,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取向,即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科划分为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实证分析阶段。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一、哲学思辨阶段(人文学科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在这一段,有关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是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混杂在一起的,很难把“纯”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分离出来。
二、经验描述阶段(社会科学时期)▲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的重要学术思潮包括:㈠达尔文的进化论㈡德国的民族心理学㈢法国的群众心理学㈣英国的本能心理学㈤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三、实证分析阶段▲实证分析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
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此后,由于研究方法的进步,社会心理学取得了越来越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广泛。
▲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两位先驱是:①勒温(K.Lewin)是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之父。
心理咨询师考前讲义社会心理学章节知识总结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考点串讲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诞生1908、罗斯(美)《社会心理学》麦独孤(英)《社会心理学导论》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侧重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勒温:B=f (P, E),B:行为;P:个体;E:环境;f:函数关系三、社会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发展三阶段及时间哲学思辨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辩论人性(善与恶)eg孟子/苏/柏拉图-善;荀子 /亚里士多德-恶经验描述 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初进化论、民族、群众、本能、精神分析麦独孤用本能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实证分析 20世纪初至今社会心理学进入了实证研究的阶段。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F·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反社会价值观-干预和引导)、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四、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特斯(1)学习的机制联想:经典条件反射(鸽子-和平)强化:操作条件反射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模仿(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符合互动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3、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意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荣格:集体无意识霍妮: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
沙利文: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1、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终身社会化的观点社会化分为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继续社会化(成年)、再社会化(社会急剧变化)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劳动教养-社区矫正)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掌握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生活目标;社会角色社会化基本条件:(题干:一个人要变成社会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包括)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从出生到独立生活,13-25岁,有变长趋势。
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三级)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汇总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P89-91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 (P,E B-行为; 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2社会心理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在个体层面(2在人际层面(3在群体层面(4在社会层面(参见本课程教学参考资料:专栏2-1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1教材(基础知识P91-97一、哲学思辨阶段1.这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十九世纪上半叶。
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辩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但在这一阶段,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思想是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混杂在一起,很难把“纯”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分离出来。
2.这一阶段对人性的争论,不能用经验方法证明其假设,因而不具有科学形态。
但对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具有启蒙作用.二、经验描述阶段(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三、实证分析阶段(1瑟斯顿、李科特的态度测量;(2谢里夫“游动效应”研究;(3莫里诺发展了社会测量法;(4勒温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
(参见本课程教学参考资料:专栏2-2、专栏2-3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教材(基础知识P97-102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1. 价值中立原则2.系统性原则3.伦理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1.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
2.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观察叫参与观察。
即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
(二调查法1、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头交谈来收集资料的方法叫做访谈法。
• 分类: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一、1.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W。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二、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⑴哲学思辨⑵经验描述⑶实证分析。
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2.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⑴达尔文的进化论⑵德国的民族心理学⑶法国的群众心理学⑷英国的本能心理学⑸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4.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5.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1.社会化的基本条件:⑴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⑵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⑴家庭⑵学校⑶大众传播媒介⑷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⑴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心理咨询师讲义
➢ 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次序有主要影响 ➢ 首因效应—最初取得信息影响比以后取得信息
影响更大现象
➢ 近因效应—最新取得信息影响比原来取得信息 影响更大现象
➢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机制 ➢ 熟人间尤其是亲密人之间易出现近因效应
2024/2/19
心理咨询师讲义
30
第30页
㈡光环效应
➢ 也叫晕轮效应
心理咨询师讲义
22
第22页
二、身份 ㈠定义
➢ 身份是由个体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自我认 同
➢ 社会地位所决定身份地位身份,相对稳定,是 身份主体
➢ 处境地位所决定身份是处境身份,是易变
▪ 身份是由角色组成 ㈡特点
➢ 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2024/2/19
心理咨询师讲义
23
第23页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 ㈠侧重于心理学定义
➢ F.H.奥尔波特(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 究个体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学科”
➢ G.W.奥尔波特(1954)——社会心理学了试 图解和解释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 现实、想象和隐含存在所影响
2024/2/19
心理咨询师讲义
4
第4页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定义 ▪ 印象
➢ 是个体头脑中相关认知客体形象
▪ 印象形成
➢ 个体在接触新社会情境时,普通会按照以往经 验,将情境中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 意义,使自己行为取得明确定向过程
2024/2/19
心理咨询师讲义
29
第29页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上)
20
什么是符号
社会心理学的“符号”包括
语言 文字 动作、姿势
符号的功能
1. 人们形成和改变着自我 的概念
2. 建立和发展相互的关系
3. 处理和应对外在的变化
21
(二)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1. 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 基础的。
2. 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 事物自身中。
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岳 飞作为将军和儿子)
角色内冲突: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有
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教师)
48
(二)角色不清 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
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色认识不清,还 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都会造成
角色不清。(某新上任的纪委书记)
49
(三)角色中断 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
中途间断的现象。(退休)
(四)角色失败
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
舞台,放弃原有角色。(商人破产打工)
50
第三单元 : 自我、身份与自尊
人啊,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51
一、自我
主我
(一)自我的概念
镜我
客我
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 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 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群体 风俗、时尚、阶层、阶级, 层面 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7
社会心理学简史
3 实证分析阶段
2 经验描述阶段
1 哲学思辨阶段
古希腊至19世纪 上半叶
主要是围绕“人 性”问题进行了 漫长的思考与辩 论。
19世纪中叶至20 世纪初
最新社会认知: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社会认知: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二、印象形成的郊应(一)首因郊应与近因郊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郊应。
最新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印象,称为近因郊应。
首因郊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郊应,而不熟悉的人或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郊应。
(二)光环郊应个体对认知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
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对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与肯定评价,这类现象叫光环郊应,也称晕轮郊应。
光环郊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而是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1、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2、平均模式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3、加权平均模式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心理咨询师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G.W.奥尔波特,1954)社会行为: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该公式含义:行为是个体及其环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一、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二、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催生作用的学术思潮(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三、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专项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价值中立原则:当面对反社会价值观时,咨询师要进行积极干预和引导系统性原则:不仅把研究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伦理原则:尽量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
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
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学习的机制:联想: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强化:个体为什么能学会某种行为,或者避免另一种行为?究其原因是行为后的奖赏与惩罚作为强化物,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模仿:个体之所以学会某种态度和行为,经常是对榜样模仿的结果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2)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3)动作再现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4)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荣格:“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第一单元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印象形成的线索: 1、言语(语言、语音、语调) 2、情绪/表情 3、其他非语言线索 (距离、身体姿势、目 光接触) 4、行为
影响第一印象形成的因素: 1、第一印象的形成有一半以上内容与外表有关。 (长相、体态、气质、神情和衣着)。 2、第一印象有大约40%的内容与声音有关。音调、 语气、语速、节奏都将影响第一印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形成。 3、第一印象中只有少于10%的内容与言语举止有 关。
第二节 印象管理
• 一、什么叫印象管理? •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 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 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 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 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 • • •
三、印象管理的策略 1、按社会常模、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或自我抬高 3、投人所好
第二章 印象形成与管理
• 1、印象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会依据哪些信 息形成印象? • 2、在印象形成中常出现哪些偏差?怎样克 服? • 3、印象管理的策略有哪些?
第二章 印象形成与管理
• 一、印象是怎样形成的? • 印象,是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 形象。 • 印象形成,它是指我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 的人格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 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复习思考题
• 1.一个长相漂亮的人往往在大多数方面都被别人作较高的评价,是 由于( )的作用。 • A.正性偏差 B.晕轮效应 C.整体印象 D.第一印象 • 2、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 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 A 定向作用 B 第一印象 C 首因效应 D 刻板印象 • 3.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这 被称为( )。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C、光环效应 D、刻板印象 • 4.“重庆人躁辣、上海人精明”反映的是( ) • A.刻板印象 B.晕轮效应 C.整体印象 D.第一印象 • 5.教师在学生面前作出符合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行动。这是印象管 理中的( )策略 • A 抬高自我 B 投人所好 C 按社会常模 D 符合社会期待
四、印象形成的规律 • 1、“中心特质”效应 对印象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特征称“中心特征”。真 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特征,虚伪、冷酷是消极的 中心特征。 • 2、“慈悲效应”/正性偏差。 人们比较重视负性信息,但却倾向于对他人做正性 评价。原因: (1)人们希望自己的周围都是好人好事,这样自己会感 觉舒服些; (2)在大多数文化中,正性词汇比负性词汇更常见; (3)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来显示自己的大度与仁慈
二、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模式 • 1、平均模型 认为人们把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 人的总体评价。 • 2、加法模型 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 的总和。 • 3、加权平均模型 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时,不仅考虑各种特征的数 量与强度,而且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长相好的人更吃得开? 北方人都豪爽、南方人都精明吗?
• 光环效应,根据某人身上一种或几种特征 来推论其他一些不曾了解的特征。 • 投射效应,把自己所具有的某些特质强加 到他人身上的心理倾向。
•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 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 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1、要与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广泛、深入交往 2、要与群体中有代表性、典型的成员交往 3、有意识地去寻找不一致的信息、有意识地校正 自己的判断
三、印象形成中的偏差 • (一)第一印象/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 (二)晕轮效应 • (三)投射效应 • (四)刻板印象
• 首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 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 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至关重要,第一印 象总是最鲜明的、最牢固的,并决定着以后的交 往。 • 近因效应,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 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 一般陌生人之间易出现首因效应,熟人之间易出 现近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