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典型案例研究新闻作者:管理员新闻来源:日期:2012-10-16浏览次数: 1482

“把跨越式发展写在湖北发展的旗帜上”是省委省政府对“十二五”时期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湖北构建成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

然选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点是县域,难点在山区,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扎实推进湖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咨询委员和专家赴保康县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解剖保康县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之路,对推进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值得关注的“保康现象”

保康县是地处我省鄂西北荆山腹地的一个边远山区县,属国家级贫困县,总面积3225平方公里,总人口28.2万人。境内群峰竞举,沟壑纵横,平均海拔1100米,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可谓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贫穷落后是长期困扰保康县人民的一大难题。至“十五”期末,全县生产总值仅14.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不足6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仅1937元,县域经济排名全省第73位,处于三类县(市)的落后地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区贫

困县,经过“十一五”短短的几年发展,发生了令人震撼的变化,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比2006年增长2.11倍;财政总收入由1.65亿元增加到7.5亿元,增长3.5倍,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6787万元增加到4.15亿元,增长5.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00元,比2006年增加58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710元,比2006年增加2565元。2010年县域经济在全省排名从73位提升到40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

——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县所有行政村普遍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257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4亿元,有3个村集体年纯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67.7%的村集体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尧治河、堰垭、中坪、黄龙观村集体形成的固定资产分别达19亿元、1亿元、2亿元和3000万元。年上交税费分别达2.5亿元、1500万元、3500万元和1018万元,四个村上交税整占保康县财政财政总收入的41.36%。

——崛起一批山区特色村镇,民生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最为典型的尧治河、堰垭、中坪、黄龙观等村,农民人平纯收入分别达15000元、8500元、8500元、8200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168

元、2668元、2668元和2368元;宽阔的山区公路穿越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与重峦叠障变成了通途,告别了出门就爬坡,肩扛背驼的时代,一幢幢前庭后院的花园别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社区规划、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民享受了市民生活,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尧治河村还率先建起了村级福利院,中坪村为全体村民购买了养老保险,农村社会保障实现了全覆盖。社会治安良好,农民安居乐业,和谐稳定。

二、引爆“保康现象”的动力之源

咨询委员与专家一行在实地考察保康尧治河、黄龙观、堰亚、中坪、大坪几个行政村后,无不为其发展成就感到振奋,为其艰辛的创业之路感到震撼。专家们认为,这几个村依靠自身的力量比较完美地回答了山区农村社会经济如何

发展,怎样消灭贫富差距两个现实问题,甚至认为他们创造了中国城市化新的道路,即就地城市化。推动了农村向城市的和谐演变。人们不禁要问,在一个区位商不高,甚至可以说交通闭塞、生存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能让专家们发出如此的感叹,是什么魔力让这个享有国家级贫困山区县之称的农村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出人间奇迹?在深入的调研中,我们认为引爆“保康现象”的力量源于:

——思变图强的责任。穷是长期以来压在保康山区人民心头的巨大包袱,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是保康山区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保康县委县政府及乡镇村各级基层组织肩

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此,思变图强成了保康县上下不懈的追求。他们从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入手,以培育基层党组织带着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强人、脱贫致富能手,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着力点,正确认识本地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客观现实状况,科学谋划山区农村脱贫致富、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在地下磷矿资源和高山水能资源富集的乡村,通过开发小水电,采掘磷矿石,逐步形成了水电和磷化工业为特色的现代工业。而在矿产资源匮乏的乡镇村,则充分发挥山区生态和高山气候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形成种、养、加一条龙产业链,走出了一条依靠自身力量,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差别化发展的山区内生型经济发展之路。

——愚公移山的精神。山高路陡,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是山区经济发展的拦路虎,与市场隔绝、因循守旧的小农意识和落后的自然经济是山区贫穷落后的“穷根子”。保康县广大干群,在强烈思变责任的驱动下,找准了祖祖辈辈穷困的根源。要致富,先修路。他们从心底发出脱贫致富的呐喊,下决心搬掉阻碍山区经济发展的拦路虎,挖掉贫困山区的“穷根子”,造就通向小康社会的出路。他们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发扬愚公移山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艰苦奋斗,契而不舍,谱写出了从贫困到富裕跨越式发展的壮丽

诗篇。尧治河村过去是全县有名的“高寒极贫村”,在村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村书记孙开林带头自掏腰包并带动村民自觉“凑份子”买雷管炸药,肩挑背驼,辟山修路,硬是在大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上,啃出90余公里盘山公路和10余公里的穿山遂道。不仅打通了与外界联系的通道,而且也开辟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他们利用修通的盘山公路,进行资源开发,使村级经济象滚雪球一样,一步步做大。

——榜样的带动效应。保康县山区农村逐步改变了其落后贫困的面貌,进而转变为山区跨越式发展,走向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行列,其榜样的示范效应产生了巨大作用。一是以孙开林为代表的一批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一心一意谋发展,带领村民奔小康,开拓进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成为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和主心骨,一批基层共产党员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激发了广大村民艰苦奋斗、克难奋进的激情,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致富奔小康的良好氛围。二是极贫村尧治河村的率先发展,脱贫致富,改变了贫穷落后的现状,使县内的各村镇有了学习的榜样,看到了发展的希望,激起了赶超的动力,从而步入你追我赶跨越式发展的轨道。原来马桥镇的堰垭与中坪、黄龙观等村都是保康县的贫困村,他们在“内学尧治河,外学美岭村”的口号下,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