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一 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 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 因而结怨于晋。
诵读提示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 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 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 )许之。
思佚:考沉:重—坚定。为国事而忧心焦虑(“危”),对烛之武的信任 1(“、“犹本必”段”、)“涉矣;及烛”到:、哪慨“些叹也人— 已伤”物感)?。;在才公括不:号能心里用平,气补牢和上骚。人满真物腹切姓(自名“责也,。”指,明利 2害、。理(解“是句,式过:”是、寡“人不利之焉过”也)。
记》、《三国志》等。学法Biblioteka 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
久之自悟。”
——清·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
——诵读、思考、积累(圈点批注)
预习检查
字词注音
秦军氾( fán)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亡:使动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形作动
翻译
3、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以为:把……作为
若舍郑以为东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
行李:古义:使者;今义出 门所带第二包裹、箱子等
所害。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物资。 形→名
翻译
4、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且君尝为晋君 赐矣,(晋君)许君 焦、瑕,朝济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欲三寸巧挑舌 力投挽狂澜釜纾国难,保
擒一番善拨辩 情其荡衷肠底罢干戈。全
故离 所 抽

纵间 好 薪

明里为秦,暗则为郑
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 老靠圆密。
——魏禧《左传经世钞》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 “左氏 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史书的类别
编年体 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国别体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
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1、郑既知亡 2、亡郑陪邻
(表面) 3、舍郑利秦
对秦 对秦
对秦
4-5、亡郑阙秦 对秦 (深层)
退出(示弱) 层
有害(离间) 层 深 入
有利(利诱) 步 步
有大害(瓦解) 紧 逼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烛之武谋略小析
为:给 赐:恩惠
朝:早晨—>在早上 名作状语
夕:傍晚—>在晚上
翻译
5、展望未来,晋将攻秦
夫晋,何厌之 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 图之。
厌:通”餍”满 东足:向东。名→状
封:使……作疆界。 使动 焉:哪里
阙:侵损,削减
利:使…..获利
诵读提示
结局: 子犯请击之,公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共( gōng)其乏困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若不阙( quē)秦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Zhāo )
使杞( qǐ)子、逢(páng)孙戍之 佚之狐(Yì)
预习检查
齐读课文,理清脉络
请在 “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概括 全文内容。
文言虚词
而:1.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2.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3.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4.朝济而夕设版焉→表顺承,连词
之:1.公从之→代词,指代佚之狐的提议
2.臣之壮也 →
助词,主谓之间
3.行李之往来→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邻之厚,君之薄也→
5.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烛之武( )退秦师
预习检查
请用简洁的语言(或一副对联)概括各段内容。
围郑
受命
退秦
撤围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迫晋撤围
1、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2、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3、勇士闯虎穴,巧言退秦师。 4、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诵读提示
课文详解
读课文1——2自然段
1. 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2. 郑国君臣为什么一开始就把劝说目标锁 定在“秦军”而不是“晋军”?你能从 文中找到根据吗?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 秦
函陵

氾南
晋侯、秦伯围郑, 以:因为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贰:从属二主 于楚也。晋军函陵, 军队驻军。名作动 秦军氾南。
翻译
一、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 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文言虚词
焉:1.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2.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3.朝济而夕设版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夫:1.夫晋,何厌之有?→发语词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指示代词,那人
微: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表示一种否定 的条件或假设(微斯人,吾谁与归?)
• 阙:削减,使……削减(使动用法)
• 利:使……获利,(使动)
• 敝:损害
与:结交
• 去:离开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13
古今异义 (古/今)
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数词二的大写)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使者/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您,对人的敬称/儿子) 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亦去之(离开/距离)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 (考虑) 既东封郑 (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受损、使…得利)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的状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的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 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 也。”
《烛之武退秦师》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 编_年_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 左丘所明作,
原名《春秋左氏传。》
在古文中,方位、时 间名词出现在谓语动 词前,一般活用作状 语 。如:朝、夕。
• 缒:用绳子栓着人从上 往下送
• 鄙:边境—>把…作为边 境 名作动(意动用法)
• 厚:变雄厚
• 薄:变薄弱 形作动 • 乏困:缺少的东西。形
作名
• 封:疆界—>使……成为 疆界,名作动(使动用 法)
• 济:渡河
肆:扩张
3、分角色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气、感情 。
诵读提示
关于烛之武
•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 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 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 《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 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 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诵读提3示、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 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 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1、烛之武是怎样的一个人?本文还刻 画了哪些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怎样?
深明大义
郑伯 虚心纳谏 勇于改过


之 临危受命 要 佚之狐 知人善举 慧眼识珠


智勇双全 物 秦伯 善于决策 善谋利益
能言善辩
晋侯 头脑清醒 随机应变
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之:代指秦军 夫人:那人 因:依靠 敝:损害 所与:同盟 知:通“智”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翻译
重点实词
• 贰:从属二主 • 军:驻扎,名作动 • 辞:推辞 • 许:答应 • 夜:夜晚—>在夜里 • 名作状
2、你认为哪一句说辞最能打动秦王?
3、简单品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诵读提示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郑 亡 (言于秦)
亡 郑 (害于秦) 舍 郑 (利于秦) 晓 以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赐 晋 (负于秦) 利 害
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肆 晋 (阙于秦)
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8 “君”,6 “郑” 。)
积累成语
•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今泛指两家联姻。
•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 以大欺小。
•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 明自己的态度。
第1说层,:郑与既郑知人亡盟。。(使语气杞沉子着、真逢挚孙。、)杨孙戍之,乃还。
第2层:亡郑利晋。(语气平稳、严正。) 第3层:存郑利秦。(语气高亢、诚恳。) 第4层:回顾过去,晋不讲信用。 (语气慷慨激烈。) 第5层:展望未来 ,晋必将攻秦。(语气慷慨激烈。)
思考:1、烛之武劝说秦伯的说辞可以分为几层?
1、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 烛之)武夜缒而出,
夜:夜晚—>在夜里
见秦伯,曰:“秦、
名作状
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在古文中,方位、时间 名词出现在谓语动词前,
一般活用作状语 。
翻译
2、阐述利害,晓之以理
越国以鄙远,君知 其难也。焉用亡郑 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
鄙:把…作为疆界 焉:怎么,疑问代词
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于:1.以其无礼于晋 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 动词,因为 • 表顺承,连词,来 • 介词,用 • 对,后面接对象 • 连词,又 • 连词,况且 • 代词,代郑国 • 代词,这件事 • 代词,自己的 • 表商量语气,还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