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烽燧考辨 精品
河北省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1月阶段调研检测(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国之歌者 时遂营 踩着青石板,走进沉淀昔日繁华的玉溪北门街,一幢一楼一底的土木结构民居,古朴 而宁静。房檐上仍有半截依稀可见的浮雕图案,黑底金字的横匾上,“聂耳故居”四个大 字仿佛回响着岁月的跫音。 1930年,从汀州向长沙,奋进和失败交织中,毛泽东写下了“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 为我从天落”的诗句。这一年,经常弹奏《国际歌》的聂耳18岁,从云南避难到上海。两 年后,他在清华大学用小提琴演奏了《国际歌》。日后,他借鉴《国际歌》创作的更加明 快的《义勇军进行曲》,和这位伟人产生了精神共振。 1932年2月7日,“一·二八”事变爆发后的第10天,聂耳在日记中质问自己:“能成 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又怎样?你演奏一曲贝多芬的《奏鸣曲》能够鼓动起劳苦群众的情绪 吗?早些醒悟吧!” 醒悟后的聂耳开始从人民大众中寻求出路,反映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生活的作品,占 据了他全部创作的主要部分。 在创作歌曲《新女性》过程中,聂耳曾多次于繁星满天、寒霜遍地的秋夜去沪西的纱 厂观察女工的劳动、生活情景。为了深刻反映工厂的生活和妇女在被剥削的劳动中所受的 苦痛,除了谱曲、配乐,聂耳还招募了一群女青年,成立了“联华声乐团”,并亲自担任 钢琴伴奏。 从摄影棚传出来的歌声,和谐、明快、有力,前来拜访聂耳的蔡楚生却很快就忘了那 是歌声,“而觉得那是‘人’的呼声,并被引进了现实生活的场景与斗争的场景。我看到 了在晨光朦胧、街灯暗淡的街头,许多被剥削、被践踏而失血的女工们正在匆匆赶路的情 景;我听到了工厂中机器的轰鸣,看到了人们成为特权阶级和机器的奴隶那种悲惨的景象 ……”歌声停歇,聂耳好像刚经过了一场剧烈的搏斗,喘着粗气,满头大汗,眼睛里还在 燃烧着斗争的火焰。 在离家去上海的前一天,聂耳曾和胞兄聂叙伦去了一趟西山,风雨大作中,聂耳拉响 了法国国歌《马赛曲》。在合着风雨声的优美旋律中,聂叙伦喃喃地说,如果中国也有人 能谱写出像《马赛曲》这样的歌曲,该有多好。聂耳干脆又坚定地说,中国,肯定会有这 样的人的!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个人,竟然会是他自己! 1932年4月的明月歌剧社,弦歌满耳。激动、拘谨的聂耳受到了上海文艺界赫赫有名的 “田老大”田汉的接见。
江苏省南通市十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南通市十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家①八百里太行山跨了京、冀、豫、晋四地,大致是一个东北到西南的走向,到了予城这里基本是南向,人便称南太行。
从高处看,从北边的大平原次第向南攀升,使得南太行的山势如一面巨坡,越高越深处便越接近于晋,而宝水村正处于豫晋交界。
穿过太行自是不易,好在山里有先人踏出来的无数古道,最有名的是太行八阻。
这八阻中,河南有三,河北有四,第八阻是军都阻,就到了北京昌平的居庸山。
②老原说,在予城的便是白阻,老原说,宝水村就在白阻边上。
前些年“驴友”这等人突然喜欢走野山看野景,于是就又有脑子灵活的人家腾出了空屋子,安置了干净床铺,收了钱,觉得多少都是赚。
③一个小弯转过,“宝水村”三个宋体白字显示在一块蓝底的标牌上。
老原不再说话,凝神开车,等到平路上时,就听见了狗叫声。
④老原把车窗降到了底,顿时风声大起,浓郁的草木之气扑面而来,清新如洗。
老原说宝水村分三大块,也就是三个自然村,西掌、东掌和中掌,咱这就要到西掌了。
我说咋都叫掌。
老原鄙视道,少见多怪。
山里少有平地块,有也不大,跟巴掌似的,就爱称掌。
南掌北掌大掌小掌的,你十里八乡打听去,准有。
咱村东边的那块就叫东掌,西边的那块就叫西掌,在东西掌中间的那块就叫中掌,多简单明了。
又说,咱家就在中掌。
我揶揄道,听你这骄傲自豪的劲儿,好像中掌跟象城的CBD似的。
⑤便问他,原家祖上挺有钱的吧?他笑了一声,说,那是,听我父亲说,原本也穷,后来高祖那辈儿跟山西客商结了亲方才打下了点儿基业,盖的是好房,买的是好地,用的都是大牲口,那日子就是顿顿吃肉喝酒也不算啥。
说到这里却停住了,只凝神开车。
⑥一条窄窄的砂石土路从主路上岔开,往右手边的山坡里蜿蜒而去。
老原车速更慢,用下巴示意了一下,说,顺着这条路进去,就是咱原家坟。
⑦回——来——啦——⑧循着声,便看见一个老太太正在前方的一个石墩上坐着,手里握着一根拐杖,戴着一顶黑帽子,穿着一件黑底起红花的中式棉袄,脑后盘着一个圆圆的发髻。
大漠中的唐代烽燧遗址活化一千多年前戍边生活场景
大漠中的唐代烽燧遗址活化一千多年前戍边生活场景来源:天山网4月13日“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入围终评20个项目的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虽然未能最终当选但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已获得广泛认可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从2019年至今这座唐代烽燧遗址先后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央视“2020年国内十大考古新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0中国考古新发现”等一座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烽燧遗址的考古发掘缘何备受瞩目?记者采访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胡兴军↓↓↓珍贵遗物惊天下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位于尉犁县境内的荒漠地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烽燧。
胡兴军介绍:“出土的文书和木简中可见'天宝’'开元’等唐代年号,根据地层堆积、出土遗物、结合碳十四数据和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已明确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始筑年代为唐代。
”2019年9月开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座烽燧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被列入2019年度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成果。
2020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继续对这座烽燧进行了发掘。
烽燧出图的唐代军事文书。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截至2020年12月31日,已累计清理发掘出土各类遗物1368件(组),其中包括文书(纸文书、木简、帛书、刻辞等)861件。
遗址中出土的这批纸文书、木简是近年新疆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汉文文书资料。
这些穿越千年的文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其中军事文书数量最多,许多内容尚为国内首次发现,蕴含极高的史料价值。
带墨书的绢。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其中,木简为我们研究唐代军事'计会交牌’'平安火’制度提供了实物标本。
'楼兰路’'麻泽贼路’等军事防御线路的出现,填补了历史文献关于焉耆镇下军镇防御体系记载的空白,又为我们研究唐代交通提供了新的参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主题情境运用 附答案
(4)三人同日来,喜看百花开。 (春 )
9 “园中草木春无数,_______”是一副描绘园林美景的对联。
根据对联的特点,与上联最匹配的是( B )
A. 明月高悬照九州
B. 湖上山林画不如
C. 窗间树色连山净
D. 月边红树艳仙桃
10 先将谐音歇后语补充完整,再选填到合适的句子中(填序号)。
A.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 B. 咸菜烧豆腐——有言( 盐)在先 C. 四月的冰河——开动( 冻 )了 D.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 鸣)声在外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件
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 主题情境运用
◎五年级(3)班的同学们自从学习了本册书的 第三单元以后,对自己的母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搜集了很多相关内容进行学习。你也来加入吧!
一 汉字真有趣。
1 感受汉字趣味,并完成任务。 形声字。火表意,表示烽是古时边防报警
的烟火;夆表声,夆是逢的省文,逢有遇到的 意思,表示烽是边疆遇到敌人侵犯时,报警的 烟火。本义是烽火。
2 象形文字是表意文字,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伙伴”的
“伴”表示“两个人并肩游玩”。下面图中表示“伴”的是( B )
A.
B.
C.
D.
3 神奇的“打”字。生活中,我们有不少动作都可以用“打” 字来表示。请你仿照示例,在括号里写出可以替换下面 词语中的“打”的字。 例:打酱油(买) 打鼓( 敲) 打柴( 砍) 打鱼( 捕) 打游戏( 玩 )
(1)经过老师耐心地分析、点拨,我这脑子总算是“___C__ ”。 (2)哥哥说:“我们‘____B_____’,这几天你完不成作业,去香
山玩的时候就不带你了。” (3)历史悠久的故宫博物院“____D_____”,吸引了世界各地的
成都市2022年高二语文后半期开学考试在线答题
成都市2022年高二语文后半期开学考试在线答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烽火,古代用于边防报警的烟火,也称烽燧,白昼放烟为“烽”,夜间举火为“燧”。
《墨子·号令》:“出侯无过十里,居高便所树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烽燧也可以指施放烟火的地方,即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烽候、烽墩、墩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
今天我们见到的古丝绸之路中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是始建于西汉宣帝年间的克孜尔尕哈峰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它是汉唐丝绸之路标志性的古代军事通讯建筑设施,是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军政系统和丝路繁荣的见证。
烽火台的设置,不是孤设一台,而是台台相连相望,遇到紧急的军事情况一台燃起烽燧,台台相继点燃,可以从边境一直传到内地直至京城。
烽火台上通常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燃放,因为燃料中通常会有狼粪,故又称烽烟为“狼烟”。
宋人陆佃《埤雅·释兽·狼》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烽火一起,常有战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故又常以烽火(包括烽燧)比喻战乱。
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从历史上看,各个王朝都重视烽燧的营建戍守,以保证边疆通讯的畅通和国家的安全,特别是边患严重的王朝或南北对峙的时代。
如陆游《过大孤山小孤山》中所记“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
营建戍守烽燧的历史悠久,早在周王朝就已经开始。
汉王朝是历史上大力经营烽燧的王朝之一,汉王朝的边患主要来自匈奴,最紧急的时候,“胡骑入代句注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史记·匈奴列传》)。
桓宽《盐铁论·本议》有载“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烽火关乎重要军事边防信息的传递和国家的安危,所以从设置到燃放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张家口长城烽燧燃放点调查研究——兼谈五连墩”:一烽五燧”的称谓失当
2011年6月,有网友在张家口市赤城县独石口段长城的烽火台附近发现了按一定距离排列有序的五处石头堆,将其称为“五连墩”,并认为“‘五连墩’是长城上一种独特的烽火墩台建筑,在西北长城上有少许分布,而在东部长城上则相当罕见”。
该消息被多家网站及各类媒体相继转载报道,此后又有“七连墩”、“九连墩”的发现,一时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张北长城》一书中则将其称为“一烽五燧”[1]。
但笔者在以往查阅有关长城的文献时从未见有“五连墩”、“七连墩”或“一烽五燧”的建筑制式的记载。
为辨明这些烽火台旁的石头堆的真实历史功能与确切名称,笔者对赤城县独石口镇马厂村和炮梁乡砖楼村一带长城沿线的三处存有石头堆的烽燧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以历代长城文献中的烽燧制度、建筑制式、设施配置等的记载为依据,认为所谓的“五连墩”其实是长城沿线的烽燧燃放点。
一、三处烽燧调查我们将这三处烽燧分别编号为F1、F2、F3。
F1位于独石口城正西2.5公里处山梁上的长城南侧,长城北侧山下约1.5公里处为沽源县三棵树村,长城南侧山下1.5公里处为赤城县马厂村。
该处长城由北向南至烽火台北侧偏东处拐向西行,并一直向西延伸。
建筑形制为片石干插砌筑的尖顶式长城,墙体底宽4.5~5米,顶宽0.8~1米,高3.5~4米。
除个别段落坍塌成豁口,整体保存情况较好。
F1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9′21.7″,北纬41°19′ 1.5″,海拔1700米。
烽火台亦为片石干插砌筑,圆角方梯柱形,东南角保存原建筑边际,其它几面均已坍塌,存高11米,顶部南北长6.7米,东西宽6米,底部直径10米左右(图一)。
烽台北侧为长城,东、南、西三面有石砌围墙,墙体宽1.5~2.5米,残存高0.8~1.5米,东西两侧墙长30米,南北长40米。
南墙与烽火台之间有一道障墙,现存高2米,宽2.3米。
在烽火台南面围墙外的山脊上,从北向南有规律地分布着10处石堆遗迹口城一字排列,间距8~12米不等。
2017年语文高考题型全国一卷及语文复习检测试卷
2017年语文高考题型全国一卷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烽火,古代用于边防报警的烟火,也称烽燧,白昼放烟为“烽”,夜间举火为“燧”。
《墨子•号令》:“出侯无过十里,居高便所树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烽燧也可以指施放烟火的地方,即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烽候、烽墩、墩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
今天我们见到的古丝绸之路中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是始建于西汉宣帝年间的克孜尔尕哈峰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它是汉唐丝绸之路标志性的古代军事通讯建筑设施,是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军政系统和丝路繁荣的见证。
烽火台的设置,不是孤设一台,而是台台相连相望,遇到紧急的军事情况一台燃起烽燧,台台相继点燃,可以从边境一直传到内地直至京城。
烽火台上通常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燃放,因为燃料中通常会有狼粪,故又称烽烟为“狼烟”。
宋人陆佃《埤雅•释兽•狼》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烽火一起,常有战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故又常以烽火(包括烽燧)比喻战乱。
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从历史上看,各个王朝都重视烽燧的营建戍守,以保证边疆通讯的畅通和国家的安全,特别是边患严重的王朝或南北对峙的时代。
如陆游《过大孤山小孤山》中所记“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
营建戍守烽燧的历史悠久,早在周王朝就已经开始。
汉王朝是历史上大力经营烽燧的王朝之一,汉王朝的边患主要来自匈奴,最紧急的时候,“胡骑入代句注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史记•匈奴列传》).桓宽《盐铁论•本议》有载“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烽火关乎重要军事边防信息的传递和国家的安危,所以从设置到燃放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依照《史记•封禅书》记载,烽火最早称为“权火”:“三年一郊,秦以冬十月为岁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见,通权火,拜于咸阳之旁。
【精品】四川省棠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2018年春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二年级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烽火,古代用于边防报警的烟火,也称烽燧,白昼放烟为“烽”,夜间举火为“燧”。
《墨子·号令》:“出侯无过十里,居高便所树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烽燧也可以指施放烟火的地方,即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烽候、烽墩、墩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
今天我们见到的古丝绸之路中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是始建于西汉宣帝年间的克孜尔尕哈峰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它是汉唐丝绸之路标志性的古代军事通讯建筑设施,是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军政系统和丝路繁荣的见证。
烽火台的设置,不是孤设一台,而是台台相连相望,遇到紧急的军事情况一台燃起烽燧,台台相继点燃,可以从边境一直传到内地直至京城。
烽火台上通常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燃放,因为燃料中通常会有狼粪,故又称烽烟为“狼烟”。
宋人陆佃《埤雅·释兽·狼》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烽火一起,常有战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故又常以烽火(包括烽燧)比喻战乱。
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从历史上看,各个王朝都重视烽燧的营建戍守,以保证边疆通讯的畅通和国家的安全,特别是边患严重的王朝或南北对峙的时代。
如陆游《过大孤山小孤山》中所记“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
营建戍守烽燧的历史悠久,早在周王朝就已经开始。
汉王朝是历史上大力经营烽燧的王朝之一,汉王朝的边患主要来自匈奴,最紧急的时候,“胡骑入代句注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史记·匈奴列传》)。
桓宽《盐铁论·本议》有载“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1
2021年春棠湖中学高二年级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烽火,古代用于边防HY的烟火,也称烽燧,白昼放烟为“烽〞,夜间举火为“燧〞。
?墨子·号令?:“出侯无过十里,居高便所树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与城上烽燧相望,昼那么举烽,夜那么举火〞。
烽燧也可以指施放烟火的地方,即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烽候、烽墩、墩台,是古代重要的HY事防御设施。
今天我们见到的古丝绸之路中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是始建于西汉宣帝年间的克孜尔尕哈峰燧,位于HYHY自治区。
它是汉唐丝绸之路标志性的古代HY事通讯建筑设施,是汉代HY政府在西域设置HY政系统和丝路繁荣的见证。
烽火台的设置,不是孤设一台,而是台台相连相望,遇到紧急的HY事情况一台燃起烽燧,台台相继点燃,可以从边境一直传到内地直至京城。
烽火台上通常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燃放,因为燃料中通常会有狼粪,故又称烽烟为“狼烟〞。
宋人陆佃?埤雅·释兽·狼?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烽火一起,常有战事,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故又常以烽火〔包括烽燧〕比喻战乱。
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从历史上看,各个王朝都重视烽燧的营建戍守,以保证边疆通讯的畅通和国家的平安,特别是边患严重的王朝或者南北对峙的时代。
如陆游?过大孤山小孤山?中所记“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
营建戍守烽燧的历史悠久,早在周王朝就已经开场。
汉王朝是历史上大力经营烽燧的王朝之一,汉王朝的边患主要来自匈奴,最紧急的时候,“胡骑入代句注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史记·匈奴列传?〕。
桓宽?盐铁论·本议?有载“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烽火关乎重要HY事边防信息的传递和国家的安危,所以从设置到燃放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汉代烽燧中的信息器具与烽火品约置用考论
汉代烽燧中的信息器具与烽火品约置用考论
上官绪智;黄今言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辑刊》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汉代烽燧中的信息器具有烽、表、灶、苣、积薪、鼓等,其置用情况一直众说纷纭,特别是烽,是主夜还是主昼,唐时就形成对立的颜师古与张守节、司马贞两说,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劳干两位先生力主颜说,似成定论.经考证,并非如此,烽作为一种工具,传递敌情信息24小时不能间断,昼夜皆举,只是根据昼夜不同特点所举之烽不同罢了.烽火品约规定了信息器具的置用方法,它可根据敌人的数量及入侵程度,施示不同组合的视听信号来传递不同的敌情信息.
【总页数】6页(P93-98)
【作者】上官绪智;黄今言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39;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社科部,河南,郑州,450004;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4
【相关文献】
1.九品官人法中的乡品称谓考论 [J], 李济沧
2.烽火科技动荡中成就光领域第一品牌 [J], 牟晓隆
3.论汉代器具中的组合设计 [J], 包旦妮;高志强
4.从王褒《僮约》看汉代川中私人园圃中的林业生产内容(附《僮约》原文注释及译文) [J], 张钧成
5.居延汉简《塞上烽火品约》考释 [J], 井普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烽燧辩
烽燧辩陈李杨作为中国两部辞书大典,同是“烽燧”,解释却截然相反。
《辞源》(商务印书馆)解释: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墨子·号令》:与城上烽燧相望。
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索引》韦昭:燧,束草置之长木之端,如挈皋,见敌则烧举之。
燧者,集薪,有难,则焚之。
烽主昼,燧主夜。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解释:引《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修烽燧”李贤注:“昼则燔燧,夜乃举烽。
”在下曾经投书请教,得到的答复是两家出版社所引证的作者年代的早晚不同。
到底孰是孰非,能有个统一的训释么?泱泱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到了现如今,连个“烽燧”训释都莫衷一是,实为憾事。
其实,《辞源》的训释清清楚楚,佐证明明白白。
倒是《辞海》引证的“李贤注”实在是站不住脚。
其一,墨子(生卒年不详)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他的原话应该是最具权威的。
其二,李贤(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3日 ),字明允,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
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女皇武则天次子。
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史称"章怀注",具有较高史学价值。
历史上的评价也不过“较高”而已。
从可信度而言,人们宁信墨子,而不能信李贤。
其三,韦曜(204年―273年),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
是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东吴四朝重臣。
韦曜是中国古代史上从事史书编纂时间最长的史学家。
即使是韦昭的可信度,也远在李贤之上。
其四,翻开《辞海》“烽”条,前后的解释也是前后矛盾的:《辞海》训释烽: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烧柴或狼粪以报警。
---这个解释明明是“白天放的烟”,因为“狼粪”(狼烟)是妇孺皆知的。
可是,到了“烽燧”条,就径直引证李贤的注释,说“烽”是夜晚烧的火。
其实,应该是《辞海》编辑部失误所致,考证不全,引证错误。
作为中国两大辞书,训释应该是一致的,不能误导读者。
新疆烽燧中国国家地理网
新疆烽燧中国国家地理网在中国人的惯常思维里,“万里长城万里长”,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山海关;然而,根据国家文物局等机构2012年发布的长城资源认定资料,人们清晰地看到,新疆也拥有丰富而精彩的长城资源,其最西已抵达中国“西极”塔什库尔干。
与众不同的新疆长城,有着怎样特别的身份和传奇?西域烽燧千百年的传奇烽燧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设施,根据不同敌情举放不同形式的烟火,其信息传递速度一昼夜可传达两千里。
新疆烽燧群的修筑与中央王朝统一国家,巩固边疆的举措密切相关。
图为巴里坤地区的一处古烽燧,这里地处古丝绸之路的要道,历朝历代在这里留下了数十处烽燧遗址。
有的高台下还筑有围墙,隐约可见房屋、马厩等生活设施遗存。
图为星空下的巴里坤烽燧遗址。
摄影/陈志勇牧场烽燧解甲归田听牧歌伴随着远去的时光,古老的烽燧早就淡出了风云变化的舞台,大地上只剩下一个个被风化的黄褐色土台,只能分辨出大概的轮廓。
羊群在烽燧旁悠闲地吃着杂草,牧人则在烽燧下休憩。
此刻的烽燧,像是解甲归田的老兵,淡泊而宁静。
图为阜康市滋泥泉子镇一带的烽燧遗址。
摄影/郝沛这绵延高大的墙体,似乎生来便和封闭、对峙、战争、紧张密切相连。
而说起新疆的长城,一般人的疑问会是:新疆也有长城吗?嘉峪关距离新疆还远着呢吧。
关于新疆,唐边塞诗人岑参曾写过这样的诗句:“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
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
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
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
”这里面的“驿”、“烽”、“亭”,透漏了新疆长城的秘密。
为新疆长城确实存在正名的,还有我国著名的文物学家、长城学家罗哲文先生等人。
约在十多年前,罗先生曾在一次采访中指出“新疆境内也有长城,汉朝时长城便由玉门关西延至盐泽(罗布泊)地区”。
他的这一观点拓展了长城的概念,也在诸多古籍、长城研究者和国外探险家的书中得到了印证。
烽燧(烽火台)
烽燧(烽火台)烽燧又称烽台、烽火台,是用以燃烽举烟示警的台状建筑。
烽燧一般置于长城城垣上或其内侧,两台之间的距离约为130米。
其形状为方、圆平面之土石墩台,直径5~30米,高度可超过10米。
台下另建小屋数间供守卫者居住。
汉代长城烽燧遗址蓬莱黑峰台烟墩(古烽火台)位于黑烽台顶端(西苑公园山上),圆形,土石结构,高7米,底座周长42米,四周砌石,保存教完整。
图片所示的顶端尖塔为现在垒砌,基座是原来样子,可见泥土和石灰混合填充物,瓷片等文化遗迹,主要由就地取材的火山石建设成,保持了明代原样。
此烽火台建设于明代,距今约400-600年。
在明代倭寇进犯时期,是海防的重要信息传递设施。
高处的哨兵发现倭寇船只就马上点上烽火狼烟,把信息快速传递到海防军。
大同烽火台标签:大同长城镇川口分类:风景杀虎口旅游明代大同为九边重镇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大同境内,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城墙,而是一处处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为墩台,是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古建专家罗哲文的《长城》一书里对于烽火台是这样描述的:烽火台,也称作烽燧、烽堠、烽台、烟墩、墩台、狼烟台、亭、燧等等。
汉代称作亭、燧,有时亭燧并称,唐宋称作烽台。
明朝称作烟墩、墩台等等。
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送军情的建筑。
如遇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放火。
烽火台的形式是一个独立的高台子,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房等建筑。
台子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与长城一样,有用土夯的,有用石块砌的,也有用砖石合砌的等等。
烽火台的位置大约有四种;一、是在长城的两侧,紧靠长城。
二、是在长城以外向远处伸展的烽火台。
三、是在长城以内向王朝首都联系的烽火台。
四、是与相邻的郡县,关隘、军事辖区“镇”相联系的烽火台。
大约每十里左右,造择易于互相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
烽火台在明代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
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
高中论述类阅读:于边防报警的烟火,也称烽燧,白昼放烟为“烽”,夜间举火为“燧”。《墨子·号令》: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烽火,古代用于边防报警的烟火,也称烽燧,白昼放烟为“烽”,夜间举火为“燧”。
《墨子·号令》:“出侯无过十里,居高便所树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烽燧也可以指施放烟火的地方,即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烽候、烽墩、墩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
今天我们见到的古丝绸之路中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是始建于西汉宣帝年间的克孜尔尕哈峰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它是汉唐丝绸之路标志性的古代军事通讯建筑设施,是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军政系统和丝路繁荣的见证。
烽火台的设置,不是孤设一台,而是台台相连相望,遇到紧急的军事情况一台燃起烽燧,台台相继点燃,可以从边境一直传到内地直至京城。
烽火台上通常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燃放,因为燃料中通常会有狼粪,故又称烽烟为“狼烟”。
宋人陆佃《埤雅·释兽·狼》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烽火一起,常有战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故又常以烽火(包括烽燧)比喻战乱。
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从历史上看,各个王朝都重视烽燧的营建戍守,以保证边疆通讯的畅通和国家的安全,特别是边患严重的王朝或南北对峙的时代。
如陆游《过大孤山小孤山》中所记“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
营建戍守烽燧的历史悠久,早在周王朝就已经开始。
汉王朝是历史上大力经营烽燧的王朝之一,汉王朝的边患主要来自匈奴,最紧急的时候,“胡骑入代句注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史记·匈奴列传》)。
桓宽《盐铁论·本议》有载“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烽火关乎重要军事边防信息的传递和国家的安危,所以从设置到燃放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烽燧考辨
>
[摘要]本文训燧为遂,认为烽燧并非指单一的烽火台而是指古代边关报警系统和制度,并用汉间论证其为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关键词烽燧汉简考辨
烽燧,作为古代边关军事报警的重要设施,历来为各代史家所重视。
但关于烽燧一词的解释,却众说纷纭。
综其要义,其一是说,夜里点的火叫烽。
白天放的烟叫燧。
《现代汉语词典》烽燧条其二是说,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墨子·号令》篇正同一说相反,烽、燧互换。
现分述如下。
主张昼则燔燧,夜乃举烽的学者,当推李贤。
他在《后汉书·光武纪》修烽燧条下注解说《前汉书音义》曰边方备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上有兜零笼,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
昼则燔燧,夜乃举烽。
查《汉书音义》,李贤是援引文颖之说,且为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所认同,称之为卓识。
1夜举火曰烽,昼燔薪曰燧之说,为《辞海》所沿袭《辞海》烽燧条,赞同上说的还有现代学者方诗铭先生。
他认为燧即积薪,早在秦统一之前,《薪郪虎符》刻辞中,就已经有了燔燧一词2,而烽举燧燔,是汉人的习惯用语。
可见燔,是燧的专用动词,故燧应是积薪,而不是火炬。
《墨子》昼则举烽,夜则举火该说后被韦昭发挥。
《史记·司马相如传·喻巴蜀檄》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
《索引》韦昭注烽,束草之长木之端,如契皋,见敌则举烧之。
遂者,积薪有难则焚之。
烽主昼,燧主夜。
认同此说的有陈梦家教授,他在谈到燧的问题时说颜注引文颖说,称燃积薪而望其烟曰燧,因谓‘昼则燔燧’,王国维氏认为卓识,实来必然。
因为‘燧’即火炬。
1陈说是向墨韦之说的回归和发展。
张扬此说的工具书是《辞海》,它对烽燧的解说是古代边关报警的两种信号。
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这样,围绕烽燧问题,就出现了相互对立的两种解说和观点。
那么,到底谁是谁非,尤其是燧,究竟是指什么而言呢?这就只能借助文物资料来谈这个问题了。
敦煌简中有一条叫做烽品的,其简文为虏守亭障,燔举昼则亭上烟,夜举离合苣火,次亭遂和,燔举如品。
3文中的品,似应作规矩、规定、次序来理解,因而该简就具有规章制度的性质。
虏守亭障,燔举,讲的是守卫烽火亭台吏士的任务和职守;昼举亭上烟,夜举离合苣火,是对昼夜间报警信号的规定和区分;而次亭遂和,是对报警信号传递的要求;最后的燔举如品则是对严格按有关烽火条例执行的强调。
如此看来,此简文对于了解古代的烽燧制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次亭遂和的遂,从文意看,本为虚词,作于是或就讲。
但次亭遂和却道出了烽燧的真正起源和固有内涵。
因为就烽燧而言,不单是指一个烽火台,而是指作为边关报警设施的整个烽火台系列。
前亭点火,后亭遂和,次亭再续,连绵不断,故曰遂,这个遂
即是跟着、顺着的意思,与随的常用意极为接近。
由此可见,遂即是燧原初的本字,指的是烽亭燔举,前后相继的次序。
随着烽火报警成为定制,烽燧二字连用,遂才添加了火旁,作燧,上升为名词,其甚而至于成为烽燧二字的代词。
从肩水金关汉简看,就有燧长、燧警侯等,他们显然是管理烽燧的官吏。
疏勒河汉简亦有威胡燧及玄武燧和燧卒的称谓,4这说明,燧的内涵已经扩
大。
所以,燧虽然包含有燔积薪的意蕴,但燧
不单指积薪,也不是积薪。
方氏燧为积薪说,是从韦昭注中遂者,积薪,有难则焚之断句不当中引绎出来的。
是对燔积薪的割裂。
而陈氏燧即火炬说,也只是着眼于一个烽火台而得出的结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简文中虽有夜举离合苣火一语,苣更为炬,指火把而言,但若不用离合来修饰,一把火炬,是绝对称不上燧的。
夜间报警,只有一个又一个烽火台把积薪点燃,相互传递信号时,才称之为燧。
如果说,敦煌烽品之简,作为孤证,难以定论的话,另有居延简可证之。
简文为;虏守亭障,不得燔积薪,昼举亭上烽一烟,夜举离合苣火,次亭燔积薪,如品约。
5真是无独有偶,两简文之吻合,也大出人们想象。
此简虽无次亭遂和之语,但次亭燔积薪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需要强调的是,二简均有次亭二字,一个次字昭明了整个烽燧系列次亭,是对前亭而言的,前亭是和后亭相对的。
前面有前,后面有后,故曰次。
所以,次亭燔积薪,则是对古代烽燧系统操作要领的实质性揭示,也是对遂和燧的间接说明。
还要提及的是,上引二简,均出土于汉时边关地带,很有可能是当时关亭烽火台的守卫吏士所书,与古代文人作注时的以书证书有天壤之别,因而具有史料的可靠性和科学的真实性,可以排除以讹传讹的存在。
因此,回过头来,用简文昼举亭上烽一烟,夜举离合苣火来评判围绕烽燧解说的两家之言,认同的砝码,势必倾向墨韦之说,而《辞海》对烽燧的注释,似较为妥贴。
参考文献
1陈梦家。
汉筒缀述[]。
北京中华书局,1980172
2郭沫若。
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3张凤。
汉晋西陲木简汇编[]。
上海上海有正书局,193156 4林梅村,李钧明。
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居延汉简甲编[]。
考古学专刊,19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