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教学大纲(精)
集成电路专业教学大纲
集成电路专业教学大纲集成电路专业教学大纲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集成电路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重要学科,集成电路专业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集成电路专业教学大纲至关重要。
一、课程目标集成电路专业教学大纲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课程目标。
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集成电路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1. 掌握集成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路设计、数字电路设计等。
2. 熟悉常用的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和软件,能够独立完成集成电路设计任务。
3. 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实验设备和仪器,进行集成电路的测试和调试。
4. 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参与到集成电路项目的研发和实施中。
5. 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能够跟上集成电路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二、课程设置集成电路专业教学大纲应该明确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电路分析与设计:介绍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包括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概念,以及电路的等效电路、戴维南定理等。
2. 模拟电路设计:介绍模拟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包括放大电路、滤波电路、振荡电路等。
3. 数字电路设计:介绍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包括逻辑门、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等。
4. 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介绍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包括半导体工艺、集成电路布局与布线、测试与封装等。
选修课的设置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确定,包括以下内容:1. 特殊集成电路设计:介绍一些特殊功能的集成电路设计,如模数转换器、数模转换器等。
2. 高频电路设计:介绍高频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包括射频放大器、混频器、功率放大器等。
3. 信号处理与处理器设计:介绍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处理器的设计方法,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等。
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教案
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教案西安理工大学教案(首页)学院(部):自动化学院系(所):电子工程系1课程代码 04110680 总学时:64 学时课程名称半导体集成电路学分 4 讲课:64 学时上机: 0 学时必修课( ? ) 校级任选课( ) 课程类别实验:0 学时院级任选课( ) 学位课( ? )授课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授课班级电子、微电任课教师高勇余宁梅杨媛乔世杰职称教授/副教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各种集成电路包括双极集成电路、MOS集成电路和Bi-CMOS电路的制造工艺~集成电路中元器件的结构、特性及各种寄生效应,学会分析双极IC、数字CMOS集成电路中的倒相器的电路特性~掌握一定的手算分析能力~熟悉版图,掌握静态逻辑、传输门教学目的逻辑及动态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了解触发器电路及存储器电路,和要求掌握模拟电路的基本子电路(如电流源~基准源等)的工作原理和特性~掌握基本运算放大器的性能分析和设计方法,掌握AD/DA电路的类型及工作原理~基本了解AD/DA变换器的设计方法。
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将来在集成电路领域从事科研和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在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概念。
重点讲述集成电路的寄生效应、典型的TTL单元电路以及MOS集成电路的基本逻辑单元和逻辑功能部件,尤其是CMOS集成电路(由于现在的教学重集成电路主流工艺为CMOS集成电路)。
难点在于掌握集成电路中的各种点、难点寄生效应,另外,集成电路的发展很快,很多最新发展状态在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东西,比如随着集成电路特征尺寸的减小带来的一些其他二级效应,以及各种不同的新型电路结构各自的特点和原理分析计算。
(1)朱正涌,半导体集成电路,清华大学出版社社(2)张延庆,半导体集成电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3)Jan M.Rabaey, Anantha Chandrakasan, etc. Digital IntegratedCircuits数字集成电路设计透视(影印版.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译本:周润德译电子工业出版社)(4)蒋安平等译,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深亚微米工艺,电子工业出版社教材和参(5)王志功等译,CMOS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第三版),电子工业出考书版社(原书名:CMOS Digital Integrated Circuits:Analysis and Design, Third Edition,作者:Sung-Mo Kang, Yusuf Leblebici[美],McGraw-Hill出版社)(6)陈贵灿等译, 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原书2 名:Design of Analog CMOS Integrated Circuits,作者:毕查德.拉扎维[美],McGraw-Hill出版社)西安理工大学教案(章节备课)学时:2学时章节第0章绪论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并教学目的掌握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
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教案
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教案西安理工大学教案(首页)学院(部):自动化学院系(所):电子工程系1课程代码 04110680 总学时:64 学时课程名称半导体集成电路学分 4 讲课:64 学时上机: 0 学时必修课( ? ) 校级任选课( ) 课程类别实验:0 学时院级任选课( ) 学位课( ? )授课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授课班级电子、微电任课教师高勇余宁梅杨媛乔世杰职称教授/副教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各种集成电路包括双极集成电路、MOS集成电路和Bi-CMOS电路的制造工艺~集成电路中元器件的结构、特性及各种寄生效应,学会分析双极IC、数字CMOS集成电路中的倒相器的电路特性~掌握一定的手算分析能力~熟悉版图,掌握静态逻辑、传输门教学目的逻辑及动态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了解触发器电路及存储器电路,和要求掌握模拟电路的基本子电路(如电流源~基准源等)的工作原理和特性~掌握基本运算放大器的性能分析和设计方法,掌握AD/DA电路的类型及工作原理~基本了解AD/DA变换器的设计方法。
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将来在集成电路领域从事科研和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在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概念。
重点讲述集成电路的寄生效应、典型的TTL单元电路以及MOS集成电路的基本逻辑单元和逻辑功能部件,尤其是CMOS集成电路(由于现在的教学重集成电路主流工艺为CMOS集成电路)。
难点在于掌握集成电路中的各种点、难点寄生效应,另外,集成电路的发展很快,很多最新发展状态在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东西,比如随着集成电路特征尺寸的减小带来的一些其他二级效应,以及各种不同的新型电路结构各自的特点和原理分析计算。
(1)朱正涌,半导体集成电路,清华大学出版社社(2)张延庆,半导体集成电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3)Jan M.Rabaey, Anantha Chandrakasan, etc. Digital IntegratedCircuits数字集成电路设计透视(影印版.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译本:周润德译电子工业出版社)(4)蒋安平等译,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深亚微米工艺,电子工业出版社教材和参(5)王志功等译,CMOS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第三版),电子工业出考书版社(原书名:CMOS Digital Integrated Circuits:Analysis and Design, Third Edition,作者:Sung-Mo Kang, Yusuf Leblebici[美],McGraw-Hill出版社)(6)陈贵灿等译, 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原书2 名:Design of Analog CMOS Integrated Circuits,作者:毕查德.拉扎维[美],McGraw-Hill出版社)西安理工大学教案(章节备课)学时:2学时章节第0章绪论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并教学目的掌握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
半导体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半导体材料课程教学大纲半导体材料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半导体材料所属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课程性质:专业限选学分: 3(二)课程简介:本课程重点介绍第一代和第二代半导体材料硅、锗、砷化镓等的制备基本原理、制备工艺和材料特性,介绍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碳化硅及其他半导体材料的性质及制备方法。
目标与任务:使学生掌握主要半导体材料的性质以及制备方法,了解半导体材料最新发展情况、为将来从事半导体材料科学、半导体器件制备等打下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固体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热力学统计物理》;本课程中介绍半导体材料性质方面需要《固体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中晶体结构、能带理论等章节作为基础。
同时介绍材料生长方面知识时需要《热力学统计物理》中关于自由能等方面的知识。
(四)教材:杨树人《半导体材料》主要参考书:褚君浩、张玉龙《半导体材料技术》陆大成《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外延基础及应用》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第一章半导体材料概述第一节半导体材料发展历程第二节半导体材料分类第三节半导体材料制备方法综述第二章硅和锗的制备第一节硅和锗的物理化学性质第二节高纯硅的制备第三节锗的富集与提纯第三章区熔提纯第一节分凝现象与分凝系数第二节区熔原理第三节锗的区熔提纯第四章晶体生长第一节晶体生长理论基础第二节熔体的晶体生长第三节硅、锗单晶生长第五章硅、锗晶体中的杂质和缺陷第一节硅、锗晶体中杂质的性质第二节硅、锗晶体的掺杂第三节硅、锗单晶的位错第四节硅单晶中的微缺陷第六章硅外延生长第一节硅的气相外延生长第二节硅外延生长的缺陷及电阻率控制第三节硅的异质外延第七章化合物半导体的外延生长第一节气相外延生长(VPE)第二节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外延生长(MOCVD)第三节分子束外延生长(MBE)第四节其他外延生长技术第八章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一):第二代半导体材料第一节GaAs、InP等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特性第二节GaAs单晶的制备及应用第三节 GaAs单晶中杂质控制及掺杂第四节 InP、GaP等的制备及应用第九章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第一节氮化物半导体材料特性及应用第二节氮化物半导体材料的外延生长第三节碳化硅材料的特性及应用第十章其他半导体材料第一节半导体金刚石的制备及应用第二节低维半导体材料及应用第三节有机半导体材料(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按照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板书和ppt进行讲解。
半导体物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大纲
《半导体物理学》课程教课纲领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半导体物理学》所属专业:物理学(电子资料和器件工程方向)课程性质:专业课学分: 4 学分(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半导体物理学》是物理学专业(电子资料和器件工程方向)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经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半导体物理学中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培育学生剖析和应用半导体各样物理效应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确立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从微观上解说发生在半导体中的宏观物理现象,研究并揭露微观机理;要点学习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及载流子的统计散布规律,学习半导体中载流子的输运理论及有关规律;学习载流子在输运过程中所发生的宏观物理现象;学习半导体的基本构造及其表面、界面问题。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有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连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含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学,学生应掌握这些先修课程中必需的知识。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继《半导体器件》、《晶体管原理》等课程的学习确立基础。
(四)教材与主要参照书:[1]刘恩科,朱秉升,罗晋生 . 半导体物理学(第 7 版)[ M]. 北京:电子工业第一版社 . 2011.[2]黄昆 , 谢希德 .半导体物理学[M].北京:科学第一版社. 2012.[3]叶良修 . 半导体物理学(第 2 版)[M].上册.北京:高等教育第一版社.2007.[4]S. M. Sze, 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2nd ed.), Wiley, NewYork, 2006.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第一章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第一节半导体的晶格构造和联合性质第二节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和能带第三节半导体中电子的运动有效质量第四节本征半导体的导电机构空穴第七节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的能带构造第八节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的能带构造第九节Si 1- x Ge x合金的能带第十节宽禁带半导体资料(一)教课方法与学时分派讲堂讲解,大概 8-10 学时。
半导体集成电路教学设计
半导体集成电路教学设计
一、前言
半导体集成电路是当今电子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近年来,集成电路的学科内容不断丰富,而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本文介绍了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了解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和设计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理解集成电路的布线和作用,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会使用集成电路设计和仿真软件。
三、课程设计
3.1 教学内容
本课程将介绍以下内容:
1.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和设计初步;
2.集成电路的布线和作用;
3.集成电路设计和仿真软件的使用。
3.2 教学方法
1.授课:老师将讲解课程知识点,并演示一些具体的例子;
2.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将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
所学知识;
3.课堂讨论:学生将有机会提出问题和进行点评。
1。
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教学大纲(包括《集成电路制造基础》和《集成电路原理及设计》两门课程)集成电路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集成电路制造基础英文名称:The Foundation of Intergrate Circuit Fabrication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总学时:32 学分:2适应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学生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工程技术专业课。
半导体科学是一门近几十年迅猛发展起来的重要新兴学科,是计算机、雷达、通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信息科学的基础,而半导体工艺主要讨论集成电路的制造、加工技术以及制造中涉及的原材料的制备,是现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与现代信息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半导体工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对半导体器件和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及原理有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概念,了解集成电路制造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使学生具有一定工艺分析和设计以及解决工艺问题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能力。
并为后续相关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为学生今后从事半导体集成电路的生产、制造和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硅的晶体结构特点,了解缺陷和非掺杂杂质的概念及对衬底材料的影响;了解晶体生长技术(直拉法、区熔法),在芯片加工环节中,对环境、水、气体、试剂等方面的要求;掌握硅圆片制备及规格,晶体缺陷,晶体定向、晶体研磨、抛光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及控制技术。
2、掌握SiO2结构及性质,硅的热氧化,影响氧化速率的因素,氧化缺陷,掩蔽扩散所需最小SiO2层厚度的估算;了解SiO2薄膜厚度的测量方法。
3、掌握杂质扩散机理,扩散系数和扩散方程,扩散杂质分布;了解常用扩散工艺及系统设备。
4、掌握离子注入原理、特点及应用;了解离子注入系统组成,浓度分布,注入损伤和退火。
《半导体集成电路》教学大纲
《半导体集成电路》教学大纲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课程编码:12A30550 学分: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计划学时:64 其中讲课:64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推荐教材:余宁梅,杨媛,潘银松,《半导体集成电路》,科学出版社,2011年参考书目:朱正涌,《半导体集成电路》(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廖裕评,陆瑞强,《Tanner Pro集成电路设计与布局实战指导》,科学出版社,2011年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掌握常用数字集成电路和模拟集成电路的类型、基本电路结构和设计方法,为设计复杂的集成电路结构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介绍常用数字集成电路和模拟集成电路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设计方法,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对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工艺基础和设计原理有全面和系统的掌握,为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打下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双极晶体管的基本原理、制作工艺、寄生效应及典型电路;掌握CMOS数字集成电路的基本单元、实现工艺、基本逻辑单元构成及特性、系统构成等;2、掌握MOS型及双极型的模拟电路特性,掌握基本的模拟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和各自特点;掌握半导体存储器以及D/A、A/D转换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能够采用静态电路设计方法、传输门逻辑方法和动态逻辑方法对数字集成电路进行设计;对带隙基准源电路、差分放大电路进行电路设计及功能仿真,提取并分析仿真参数,明确电路性能;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高速低功耗的SRAM存储器以及基本类型的D/A及A/D转换器。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1章绪论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基本概念、分类、发展动态、面临问题,明确学习目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深亚微米集成电路设计、性能与工艺面临问题与挑战[授课方法] 课堂教学[授课内容]第一节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概念一、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基本概念二、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分类第二节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发展过程第三节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发展规律第四节半导体集成电路面临的问题一、深亚微米集成电路设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二、深亚微米集成电路性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三、深亚微米集成电路工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2章双极型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及EM模型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双极型晶体管(BJT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掌握BJT管的制造工艺;3、掌握BJT管理想的EM模型[教学重点与难点] 不同结构BJT管的EM模型。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课程教学大纲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英文)中文名称: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英文名称:Semiconductor Physics and Devices二、课程代码及性质专业选修课程三、学时与学分总学时:40学分:2.5四、先修课程《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固体物理》、《电路原理》五、授课对象本课程面向功能材料专业学生开设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本课程是功能材料专业的选修课之一,其教学目的包括:1、能够应用物理、化学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相关工程问题,获得有效结论。
2、掌握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相关问题的特征,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法。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现代网络搜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具备应用各类文献、信息及资料进行半导体物理与器件领域工程实践的能力。
4、了解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的专业特征、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正确认识本专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5、了解半导体物理与器件领域及其相关行业的国内外的技术现状,具有较强的业务沟通能力与竞争能力。
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七、教学重点与难点课程重点:(1)掌握能带理论以及从能带理论的角度分析半导体的导电机制;熟悉半导体中电子的状态及其运动规律;熟悉实际半导体中的杂质和缺陷的种类、性质及其作用;掌握并且会计算热平衡状态下载流子的浓度问题以及非平衡载流子的概念、产生及其随时间的演化规律(寿命问题);掌握载流子的几种输运机制。
(2)理解和熟悉PN结及其能带图;掌握PN结的电流-电压特性以及电容-电压特性;熟悉PN结的三种击穿机理;理解和掌握PN结二极管的工作原理。
(3)在对PN结二极管工作原理分析的基础上,学会将此分析进行合理的拓宽,即从单结/两端二极管发展到双结/三端晶体管;掌握双极型晶体管(BJT)的基本概念、符号的定义、工作原理的定性分析以及关键的关系表达式等。
(4)系统地了解和掌握MOSFET的基本工作原理与物理机制;掌握MOSFET器件的主要结构形式、工作特性和有关的物理概念;熟悉MOSFET的电容-电压特性、伏-安特性及其交流效应,并能掌握主要参数和特性的分析与计算方法;了解半导体器件制备的方法、过程及几个器件制备的实例。
半导体集成电路教学教案
• 掺杂
• 平坦化与抛光
• 测试与封装
光刻工艺与刻蚀工艺
光刻工艺的原理与应用
• 光刻胶与光源的选择
• 曝光与显影过程
• 刻蚀与去除光刻胶
刻蚀工艺的原理与应用
• 干法刻蚀与湿法刻蚀
• 反应离子刻蚀(RIE)与深反应离子刻蚀(DRIE)
• 刻蚀气体与条件的选择
薄膜沉积与掺杂工艺
薄膜沉积的原理与应用
半导体集成电路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领域的应用
•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与计算机视觉
• 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
半导体集成电路在物联网与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
• 传感器与执行器
• 通信与数据处理
半导体集成电路在新能源与环保领域的应用
• 太阳能电池与燃料电池
• 节能与减排技术
⌛️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筛选合格芯片与不合格芯片
• 性能测试(如速度测试、功耗测试)
• 评估芯片的可靠性
• 可靠性测试(如热循环测试、振动测试)
05
半导体集成电路应用与前景
半导体集成电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通信电路的基本构成
• 信号处理电路
• 信号传输电路
• 信号接收电路
半导体集成电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 基带处理器与射频处理器
掺杂工艺的原理与应用
• 化学气相沉积(CVD)
• 扩散掺杂与离子注入掺杂
• 物理气相沉积(PVD)
• 掺杂材料与能量的选择
• 电泳沉积与喷涂沉积
• 掺杂浓度的控制
04
半导体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
集成电路封装技术概述
集成电路封装的目的与作用
半导体集成电路(精)
《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教学教案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教研室(微电)张新课程总体介绍:1.教材:选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由电子工业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教材《半导体集成电路》一书。
该教材参考教学学时为120学时。
2.目前实际教学学时数:课内66+实验6,共计72学时。
3.教学内容:(按72学时删减)第一篇双极型逻辑集成电路 26学时第一章集成电路的寄生效应(含序论) 7学时第二章 TTL集成电路 12学时第三章 TTL中大规模集成电路 3学时第四章 TTL电路版图设计 4学时第二篇 MOS 逻辑集成电路 26学时有关MOS管+前言 3学时第六章 nMOS 逻辑集成电路 9学时第七章 CMOS集成电路 8学时第八章动态,准静态MOS电路简介 2学时第九章 MOS集成电路版图设计 4学时第三篇模拟集成电路 20学时第十一章模拟集成电路中的特殊元件 8学时第十二章模拟集成电路中的基本单元 9学时第十三章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 3学时课程教案:序言 1学时内容:1 集成电路1.1 集成电路定义1.2 集成电路特点1.3 集成电路分类2半导体集成电路2.1 半导体集成电路分类2.2 有关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集成度2.3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优缺点3课程内容介绍及参考书课程重点:介绍了何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如何分类的(即可分为膜集成电路.半导体集成电路和混合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有何特点;介绍了何谓半导体集成电路,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分类(即按照电路中晶体管的导电载流子状况分类,可分为双极型集成电路和单极型集成电路两种;按照电路工作性质分类,可分为数字集成电路和模拟集成电路两种),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重要概念-集成度,以及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优点(即体积小重量轻;技术指标先进可靠性高以及便于大批量生产和成本低等)。
最后给出了课程总体内容介绍,并给出了有关参考书。
课程难点:有关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定义,不同方法的分类;有关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度的两种定义方法,以及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最突出的优点。
集成电路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集成电路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Project for IC Design课程编号:DZ240060 适用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先修课程:学分数:2总学时数:2周实验(上机)学时:2周考核方式:系考执笔者:孟李林编写日期:2010-07-2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设计属于实践课程,主要针对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本科生,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应安排在第七学期后两周。
通过本课程的实践学习,使学生巩固《数字集成电路设计》、《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EDA技术实验》等课程所学知识,熟练掌握集成电路设计的流程,熟练使用集成电路设计流程中的相应EDA工具软件,使学生初步具有对集成电路设计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指导教师布置的设计题目,使用EDA工具完成集成电路设计全部设计流程,包括:选题,需求分析,技术规范制订,详细方案设计,电路设计,设计功能仿真,电路综合,静态时序分析,版图设计等。
通过本课程的训练,使学生对集成电路设计流程有较完整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相关的EDA实现工具,培养学生初步的集成电路综合设计能力和较好的学习与实践能力。
第一章选题由教师提供设计题目,学生自己选题,完成IC设计流程的实践学习第二章需求分析、技术规范制订对选题进行需求分析,提出合理的设计需求,制订相应的技术规范。
掌握功能的定义和特点取舍,掌握接口的划分和接口时序的制定。
第三章详细方案设计熟悉设计方案编写格式。
针对所选题目,编写出详细设计方案。
第四章电路设计熟练掌握HDL,针对设计需求,采用HDL进行电路设计。
第五章设计功能仿真熟悉仿真工具的使用。
熟练应用EDA仿真工具进行设计功能仿真验证。
第六章电路综合理解电路综合的概念。
理解Tcl语言,掌握综合约束脚本的写法。
熟悉电路综合工具,完成设计电路的综合。
第七章时序分析理解静态时序分析中基本概念。
掌握PT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
集成电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集成电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7143 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时数:48 学分数:3执笔者:董珍望编写日期:2006年2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集成电路设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选修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介绍VLSI的基本组成单元及构成、设计思想、导线布局、电路结构设计、硬件描述语言CAD设计概况等。
使学生对VLSI的构成及设计有一个基本的系统知识,为日后从事VLSI的设计及生产提供知识储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数字系统和VLSI的知识概况;熟悉晶体管、逻辑门、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构成、参数及设计;掌握子系统设计、导线设计、结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理解CAD、硬件描述语言的原理。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内容(共40学时)1、VLSI概况(2学时)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概况、CMOS电路设计与测试、集成电路设计、VLSI设计及制造前景展望。
2、晶体管及其布局(4学时)晶体管制造程序、晶体管结构、寄生效应、布线、趋肤效应、设计规则、布局设计与工具。
3、逻辑门电路(4学时)组合逻辑电路构成、静态互补门结构、开头逻辑、交变门电路、低功耗门电路、电阻与导线连接的延时。
4、组合逻辑电路(4学时)单元电路布局、组合电路延时、连线设计、功率优化、开关逻辑网络、组合电路测试。
5、时序逻辑电路(4学时)触发器、时序系统与时钟规律、时序电路系统设计及有效性、功率优化、时序电路测试。
6、子系统设计(4学时)子系统设计原理、加法器、ALU、乘法器、高密度存储器、可编程门阵列和逻辑阵列。
7、布线设计(4学时)布线设计方法、单元布局、综合布线、电源和时钟布局、芯片连线、焊盘设计、I/O口结构,设计有效性。
8、结构设计(4学时)硬件描述语言VHDL、Verlog、C语言、寄存器—转换器设计、高端合成器、低功耗结构、芯片系统和嵌入式CPU、结构测试。
9、芯片设计(4学时)设计方法、定时器芯片设计、微处理器数据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导体集成电路》课程教学大纲(包括《集成电路制造基础》和《集成电路原理及设计》两门课程)集成电路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集成电路制造基础英文名称:The Foundation of Intergrate Circuit Fabrication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总学时:32 学分:2适应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学生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工程技术专业课。
半导体科学是一门近几十年迅猛发展起来的重要新兴学科,是计算机、雷达、通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信息科学的基础,而半导体工艺主要讨论集成电路的制造、加工技术以及制造中涉及的原材料的制备,是现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与现代信息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半导体工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对半导体器件和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及原理有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概念,了解集成电路制造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使学生具有一定工艺分析和设计以及解决工艺问题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能力。
并为后续相关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为学生今后从事半导体集成电路的生产、制造和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硅的晶体结构特点,了解缺陷和非掺杂杂质的概念及对衬底材料的影响;了解晶体生长技术(直拉法、区熔法),在芯片加工环节中,对环境、水、气体、试剂等方面的要求;掌握硅圆片制备及规格,晶体缺陷,晶体定向、晶体研磨、抛光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及控制技术。
2、掌握SiO2结构及性质,硅的热氧化,影响氧化速率的因素,氧化缺陷,掩蔽扩散所需最小SiO2层厚度的估算;了解SiO2薄膜厚度的测量方法。
3、掌握杂质扩散机理,扩散系数和扩散方程,扩散杂质分布;了解常用扩散工艺及系统设备。
4、掌握离子注入原理、特点及应用;了解离子注入系统组成,浓度分布,注入损伤和退火。
5、掌握溅射、蒸发原理,了解系统组成,形貌及台阶覆盖问题的解决。
6、掌握硅化学汽相淀积(CVD)基本化学过程及动力学原理,了解各种不同材料、不同模式CVD方法系统原理及构造。
7、掌握外延生长的基本原理;理解外延缺陷的生成与控制方法;了解硅外延发展现状及外延参数控制技术。
8、掌握光刻工艺的原理、方法和流程,掩膜版的制造以及刻蚀技术(干法、湿法)的原理、特点,光刻技术分类;了解光刻缺陷控制和检测以及光刻工艺技术的最新动态。
9、掌握金属化原理及工艺技术方法;理解ULSI的多层布线技术对金属性能的基本要求,用Cu布线代替A1的优点、必要性;了解铝、铜、低k材料的应用。
10、掌握双极、CMOS工艺步骤;了解集成电路的隔离工艺,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统计技术应用和生产的过程控制技术。
三、课程内容:1、介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历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硅的晶体结构特点;微电子加工环境要求、单晶硅的生长技术(直拉法、区熔法)和衬底制备(硅圆片制备及规格,晶体缺陷,硅中杂质和硅单晶的整形、定向及抛光工艺)。
2、SiO2结构及性质,硅的热氧化工艺原理、设备及工艺技术,影响氧化速率的因素,氧化缺陷,掩蔽扩散所需最小SiO2层厚度的估算,SiO2薄膜厚度的测量。
3、杂质扩散机理,扩散系数和扩散方程,扩散杂质分布,常用扩散工艺及系统设备以及工艺特点、杂质分布的影响因素。
4、离子注入掺杂工艺原理,浓度分布及影响因素,离子注入系统组成,注入损伤和退火,离子注入特点及应用。
5、真空技术基础知识,真空系统组成,等离子体基本原理及应用。
蒸发和溅射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形貌及台阶覆盖问题的解决。
6、化学汽相淀积(CVD)基本化学过程及动力学原理,不同材料、不同模式CVD方法系统原理及构造,简要介绍多晶硅、二氧化硅等CVD原理、方法以及工艺。
7、外延(同质、异质)机理和工艺技术及其装置与质量控制,外延层杂质浓度分布、外延缺陷控制及外延厚度和电阻率的测量。
8、光刻工艺的原理、流程、方法及特点,光刻缺陷控制及检测,光刻技术分类(光学光刻,非光学光刻);最新的光刻工艺技术动态,紫外线、X射线和电子束曝光等光刻进展以及掩膜制备;刻蚀分类(湿法刻蚀、干法刻蚀),常用刻蚀液组成及应用,干法刻蚀系统原理及结构组成。
了解半导体生产中常用材料的刻蚀技术。
9、金属化与布线技术(ULSI集成电路对金属性能的基本要求,铝、铜、低k材料的应用和工艺技术方法,布线技术)10、双极、CMOS工艺技术方法及工艺流程;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统计技术和生产的过程控制技术。
五、课程实验内容及要求因为学校学时和设备条件限制,未开设实验课程六、教材及参考书:教材:《硅集成电路工艺基础》,关旭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参考书:1、半导体制造技术,(美)Michael Quirk,Julian Serda著,韩郑生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2、微电子制造科学原理与工程技术,(美)Stephen A.Campbell著,曾莹严利人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3、芯片制造——半导体工艺制程实用教程(第四版),(美)Peter Van Zant著,赵树武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4、芯硅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理论、实践与模型,(美)James D.Plummer MichaelD.Deal Peter B.Griffin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4月七、说明:该课程为集成电路中实践性很强的工程技术类课程,建议结合微电子研究所现有条件(如超净实验室、溅射仪等),尽快开设出相应实验课程。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
八、考核方法:考试九、制订者:潘国峰《集成电路原理及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集成电路原理及设计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iut课程类别:必修总学时56学时:(包括实验:14学时)学分:3.5分适应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集成电路原理及设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该课程在《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半导体物理》等课程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介绍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基本原理、基本电路和基本分析方法。
课程全部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集成电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电路模型,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集成电路的具体元件构成和功能模块及其作用原理,第三部分讨论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并进行上机模拟仿真练习。
第四部分为实验,学生利用Tanner集成电路设计软件系统进行电路设计与仿真。
二、教学基本要求《集成电路原理及设计》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双极性集成电路和MOS集成电路的工艺特点;掌握双极性集成电路中TTL、ECL、I2L电路和CMOS集成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要求学生掌握集成电路传统设计方法和近现代设计方法的差异以及典型的集成电路设计方法;掌握在Tanner系统中利用S—edit模块进行电路图设计并对电路进行直流分析、瞬态分析;利用L—edit进行版图设计,满足设计规则,并进行版图与电路图一致性的检查,得到最终的版图,并且对版图进行验证,提取相关参数。
三、课程内容第一部分集成电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电路模型第一章集成电路的基本制造工艺掌握集成电路的基本制造原理和工艺,了解MOS与Bi-CMOS的制作过程和工艺。
第二章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及其寄生效应掌握埃伯斯-莫尔模型及其推导过程,理解有源和无源寄生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第三章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掌握集成电阻器、集成电容器和互连在工艺上的处理方法。
第二部分集成电路的具体元件构成和功能模块及其作用原理第四章晶体管-晶体管逻辑电路(TTL)理解TTL电路在集成电路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种简单TTL电路的级连和作用以及TTL电路的逻辑扩展。
第五章发射级耦合逻辑(ECL)电路理解ECL电路的特点,ECL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ECL电路的逻辑扩展功能。
第六章集成注入逻辑(I2L)电路理解I2L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电路正常工作的条件,电路逻辑组合以及工艺和版图设计。
第七章MOS反相器掌握MOS反相器的作用和原理,了解MOS反相器的差异和功能以及逻辑功能扩展。
第八章MOS基本逻辑单元掌握MOS基本单元电路的结构特点,级联级负载的设定方法,影响电气和物理结构的设计因素,以及各种逻辑类型的比较。
掌握传输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以及各种触发器的原理。
第九章MOS逻辑功能部件掌握多路开关、加法器、进位链、算数单元以及寄存器的工作原理。
第十章存储器掌握存储器的分类,各种存储器的存储原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未来存储器的发展方向。
第十一章接口电路掌握双极型集成电路之间的接口电路,TTL和MOS逻辑系列之间的接口电路,掌握接口电路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第三部分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和步骤第十七章集成电路设计概述掌握集成电路正向设计的原则,了解MOS和双极型电路的设计方法。
第十八章集成电路的工艺模拟和器件物理特性的模拟掌握工艺模拟的作用和工艺模拟的求解方法和器件模型。
第二十章集成电路设计方法掌握集成电路定制设计方法的思想和原则,理解全定制和半定制的设计方法。
实验Tanner系统掌握S—edit模块建立电路图的方法,以及对电路图进行各种分析的方法;掌握利用L —edit建立版图的方法以及版图设计中的规则。
四、学时分配:(总56学时,授课42学时)五、课程实验内容及要求(实验14学时)通过本课程实验部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集成电路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课程讲述集成电路从电路设计、电路性能分析到版图设计的过程,仿真过程以及仿真后输出结果的数据提取;以美国集成电路设计系统Tanner的教学平台为依托,通过实验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集成电路设计能力。
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具备集成电路电路与版图设计的初步能力,能熟练使用tanner工具软件。
六、教材及参考书教材:朱正涌半导体集成电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参考书:张延庆半导体集成电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杨之廉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孙润Tanner集成电路设计教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廖裕评陆瑞强Tanner Pro集成电路设计与布局实战指导科学出版社2008 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为自主编写的《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实验指导书,专门为该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实验准备。
七、说明《集成电路原理及设计》课程的先修课为电路分析、半导体物理、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后续课为微电子毕业设计。
本课程上课与实验的学时比为3:1,作业为每章后面3~5个习题,另外还要补充一下课外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