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当制度与文化相遇
李希贵教育箴言录
李希贵教育箴言录李希贵教育箴言录李希贵简介: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兼任教育部高中新课程专家工作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校本教研专家组副组长,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
历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潍坊市教育局长兼潍坊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筹建负责人。
●在我们学校,有一句话说起来似乎有些拗口,叫做“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干什么事就要干好什么事”。
应该说,这不算什么难事,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要求,但仔细想起来,要真正做到特别是要天天做到、处处做到还真是不简单。
●一般人只学会了取却没有学会舍,于是他便取得很有限,取得不多不精。
那些表面看来什么东西都抓在手里的人,由于他两手都抓满了很多不见得那么重要的东西,因此在碰到真正喜欢或需要的东西的时候,不是茫然而不自觉,错失机会,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没有多余的手去掌握了。
●在每个方面都杰出不是一个可行的目标。
——联合利华前首席执行官佛罗里斯·梅尔杰斯●滴水能够穿石,只因它永远打击一点。
●没有超常规的思路,没有超常规的办法,没有超常规的措施,绝不可能达到超常规的目标。
●我诚挚的相信,生命是一连串的企图和失败。
只有在偶然的机会中我们才能体验到成功,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
——玛丽·凯《掌握人性的管理》●语文素质的提高是学生诵读、涵咏、感悟和积累的过程,语文是自己学会的。
●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广种博收”,仅仅几本教材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必须加大阅读和写作的总量。
●学生应该到寻找写作的激情,把体验当作写作的源泉。
——莫言●教育时机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间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中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终生受益。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1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有幸拜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李老师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他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
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
感觉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是那么的清新。
这本书是他多年来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潜心实践的结果,是他理论和实践的结晶,也是他教育智慧和教育理想的体现。
这本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
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
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作业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地在告诉学生真理,其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低落。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
”这句话很简单,但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读李希贵《学校制度改进》
读李希贵《学校制度改进》有感熊昭制度是学校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着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的行为。
那么,这些制度是否适当?是否有利于师生人性中善的激发?是否有利于学校文化的建设和价值观的凝聚?李希贵的新作《学校制度改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改进学校制度的好视角。
一、制度的类型制度经济学认为,所有的制度都是因为要调节外部行为,也就是能够影响别人的行为而产生的。
学校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的时候,对此要有清晰的认识。
人的行为中,有很多是内部行为,这不是制度所要规范的。
还有不少虽然是外部行为,但对别人不会带来影响,也不适合利用制度去约束。
比如说教师上下班,一般就不需要通过制度来规范,也不必利用打卡等方式来监督,因为老师弹性上下班并没有对他人带来不利的影响。
只有那些外部的行为对他人产生影响的时候,才需要制度来规范。
比如说教师耽误了上课,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影响时,就必须用制度去规范。
在本书中,李希贵校长将制度划分成四种情况,并将它们归类到直角坐标系的四个象限之中。
第一类制度(第一象限)是针对那些让自己获益、让他人也受益的行为而建立的制度,比如说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归纳梳理出来,并和教研组的同事分享。
第二类制度(第二象限)是针对那些让自己受益但让他人受损的行为而建立的制度,比如说教师不认真批改作业。
第三类制度(第三象限)是针对那些让自己受损、让他人也受损的行为而建立的制度,比如说教师在校园里抽烟。
第四类制度(第四象限)是针对那些让自己受损、让他人受益的行为而建立的制度,比如说教师周末放弃休息到单位加班。
从上述的分类中不难看出,师生所产生的第一类、第四类的行为,应该是学校非常乐意见到的。
如果这样的行为非常多,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充满活力,提升办学质量也是可以预期的。
师生出现的第二类、第三类行为,则是要通过制度来规范的。
这样的一些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任由其蔓延开来,学校的文化和风气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当代中国教育名人追踪
当代中国教育名人追踪作者:郭德灵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10 更新时间:2012/4/20 热★★★当代中国教育名人追踪一、魏书生速写*他曾是一名工人,却写了150次报告要求做老师。
*他是语文老师,用20个课时就教完200个课时的内容,且学生成绩好得出奇。
*他同时担任几个班的班主任,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到了他的手上,个个品学兼优。
*他是一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家庭和谐,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他曾是中国唯一一位同时担任中学班主任、中学语文老师的市级在任教育局长。
*他巡游讲学海内外,至今演讲1400多次、公开课800多节,所到之处,场场爆满。
*他不是作家,却出版了几十本专著,本本畅销。
*他从未上过大学,却做过大学校长,且同时被聘请为几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他不是学者,但他的教育思想却作为教育成果在海内外推广了几十年。
*他获得的荣誉称号枚不胜举,甚至有人把他称为“穿西装的孔子”,而他却始终认为自己最名副其实的称号还是“人民教师”。
*任职: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兼教育局长、盘锦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兼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三十八项。
何为民主化管理?他说就是让大家来参与管理,让大家来想办法,出注意,制订方案,然后照定下的办法来做。
只有民主化管理,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福利分房年代,分房这样的大事,他召开教师会,大家来议应该如何来分?教师会一开,各种意见都有了,意见多了不要紧,进行修改,找出易操作,更公平、公正的方法,求同存异,分配方案通过,接下来,组织一个班子,严格按方案进行规范操作,确定能够分到房的人员,再进行公示,有意见有看法,学校重新对你进行全面审核,有问题进行纠正,没问题就这样办,大家都没有意见,除非无礼取闹。
班级管理也是民主化,班级有什么样的问题,同学们自己来想办法,采取措施。
以幸福的心做幸福的教育
以幸福的心做幸福的教育----校长迟学为我们渴求成熟我们并不成熟我们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熟做幸福的教育是我个人的教育追求..为什么我把幸福作为我工作基点呢因为;教师的素养;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教师的情绪;决定着学生的情感;如果一个民族不能让校园里的老师们笑起来;这个民族的未来就不会有多少笑脸..“我将关注我的老师的脸上是否有笑脸..”李希贵从局长重回校长的岗位;为什么先关注到老师有多少笑脸呢我想他与我到学校后的感觉是一样的;感到高度的教育竞争;使广大教师的越来越缺乏职业幸福感..教育的这样的现状让我想起黎巴嫩着名诗人纪伯伦的那句诗“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为了学生的幸福;也要为了老师的幸福..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建和谐校园;很难想像在如此高职业倦怠下;自身的情绪都很低落、很焦虑;怎么可能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学生的情感与生命呢我们教育人都知道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而教师自我都得不到真爱;又怎么会付出真爱呢因此才会有教育的冲突、矛盾;进而产生学生、家长、社会对教育的攻击与责难..基于此种思考;我提出了“幸福教育、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关注所有学生的个体生命的发展;关注每一名教师的精神需求;关注教育过程的和谐与幸福..只有教育者有了幸福的心;才能办好幸福的教育要办幸福教育;我先得回答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幸福我最喜欢的是季羡林老先生对幸福的概括;幸福有三要素:一是要有希望;二是要有事做;三是要有幸福的心..老先生讲;人有希望的活着才幸福;没有希望与目标就会痛苦..去年我给一个普通班做职业兴趣测试和生涯目标确定的时候;就发现部分学生哪个类型都没举手;表情木然;表交上来;我把名单拿给班主任;班主任一看这是班级最叛逆;与老师冲突最多的几名学生;为什么这样;他没有目标;你让他做什么他都认为是难为他..有几个甚至是入学成绩还不错的学生;于是我就分别找他们;告诉他们今天你站在哪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天你将走向哪里不管你现在的成绩如何;天生我才必有用;结果好一点的学生确立了各自的大学目标;有两个学艺术了;一个学生转到职业学校了;现在各自发展的主动性都很好..也理解和尊重了学校的教育..季老讲的第二点是有事能;能做成事;才会有成就感和幸福感..比如开车、做医生;熟练驾驭才幸福;我们做教师的更是如此;我告诉年轻老师你们现在痛苦的根源在哪儿;教育经验不足、教学水平不高;害怕走进教室;你就不会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什么时候有了足够的教育经验;甚至是上升为教育的艺术;能信心满满的走进教室;教学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赞扬;什么时候就有幸福感了;所以说有事做;能做好是一个人幸福的根本;而好的心态是幸福的保证..我们打造幸福校园也是紧紧围绕这三方面来进行的:一、让每一个人都充满梦想与希望:让学生有希望:为了能让所有的孩子到了八中都能建立明确的目标;首先我们开展人生励志课..我给学生做了带着责任、感恩与激情上路;做个有梦想的八中人和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报告;请了全国中学生人生规划第一人吴志兰、请了新东方创始人愈敏洪、请了新东方励志教育专家王强、请了吉林大学及新东方职业规划团队;做了多场人生规划的报告..其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发了校本生涯规划的教材;建立了独立的生涯规划室;我心目中的大学展室;通过规划课让每一名学生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适合做什么职业;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高中目标及阶段性目标..目标可以是多元的;可以是多层次的;大以成其大、小以成其小;学生有了自主的人生目标;老师、家长就成为他们成材的促进者、帮助者;不再是他们的管理者..经过生涯规划最大的变化是对学校教育的理解越来越多;冲突越来越少;在讲课时我就告诉他们;你们有了人生的目标;校长、老师和家长就是你们成长路上的促进者;有成绩我们为你们喝彩;有问题我们及时提醒;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这不可怕;也不可恨;只是对师长的提醒要充满理解和感恩..让教师们看到希望:我们引领上百名老师做了自己的人生规划;让他们通过自我的分析;学校内环境的分析;根据自身与学校的需求;确立自我的人生目标;找出目标实现的途径;专家组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建议自我分析:富有旺盛的精力;为人热情、直率;但情绪容易外露;容易激动;感情用事..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能够以自己的意志去克服;但如果短期内不能解决困难;则会情绪低落..我必须克服这个毛病;否则成不了大器..环境分析:人性化管理及和谐的人文环境是我安心现状努力工作的根本原因;某些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比如有时让你忙的手足无措;同一时间必须作几件事;造成“死机”状态..有时候做事又有较大的随意性;甚至朝令夕改;同志们忙的象陀螺一样;说心理话直到现在我还没完全适应过来..我寄希望于把我们学校三年规划搞好;各项目标、措施明确好;学校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校历有条不紊的运行了;同时把我们的生涯规划制定好;每个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去运行了..我与几十位老师谈人生、谈规划、谈目标;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教师知道他们的方向在哪儿;知道如何去实现他们的人生的价值;青年教师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我校也成为了全市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的示范校..要让学校有清晰的发展目标:并能激励所有的员工为之去努力;我们认真的制定了每一个发展规划;提出学校发展的总目标;提出了部门管理目标体系..为了不把目标矮化成指标;我们提出了“目标管理”模式;通过“三多三少”体现目标管理的全人理念..二、努力提升学校的效能: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绝不能仅限于教学这一个维度;还要研究德育的有效性、管理的有效性、服务的有效性等各方面的绩效水平;加到一起就是学校的整体效能;只有学校的效能提升了;教职员工才有做成事的自豪感、成就感、幸福感..从以下十个维度来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提升学校的总体效能:教学领导力、清晰的目标与高期望、有秩序的氛围与认同、共同体的感受、员工发展、学习的习惯与策略、家长的认同与参与、服务的意识与满意度、发展的潜能、有效的反思..三、倡导幸福文化;培育快乐的心态:幸福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心态..什么才是快乐、幸福的心态呢幸福就是珍惜你拥有的;少看你自己没有的..台湾有个非常着名的口足画家叫谢坤山;为什么是口足画家呢谢坤山十六岁时因工作失误触高压电;导致双手及右腿截肢;后来又瞎了一只眼;他没有过多的抱怨人生;却以无比的毅力;跨越了人生的逆境;成为了着名的口足画家;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生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她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我叫谢坤山;他说他幸福的秘决就是“珍惜你拥有的;少看你自己没有的”..教师如果有了这样的心态;就会少很多烦恼;看自己有的;别看自己没有的;我到九中参加教学活动;面对三百分左右的学生还不抛弃、不放弃;我们就没有理由去抱怨..如果谢坤山天天早晨起来;一看别人有两腿;我怎么就一个呢;别人有两只手我怎么一只也没有呢;他早就委曲死了;还哪儿来的贤惠的媳妇和可爱的女儿..幸福就是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柏拉图灵丹;一本将哲学经典的智慧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的书..细心解读里面的三句话:“请给我智慧;去分辨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能改变的;请给我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请给我耐心去接受不可改变的”..我们不幸福的根本在于没能分清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能改变的..比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是可以改变的;学习愿望是可以激发的;脾气禀性、固有品质是很难有质的改变的..看到人才你幸福;看到人灾你生气;气死你也不会在短期有大的变化..只能慢慢的去改良..前年我刚从后楼搬到前楼;经常能听到一女老师跟一男同学在走廊时发生冲突;问原因是男孩子的头发总是乱蓬蓬;让剪就剪一点;再让剪就急眼;老师也急眼;后来家长来;我把她叫到我办公室;家长说孩子哪点都好就护头发;从小学到初中都这样;现在因为这件事跟老师打了无数仗;严重逆反;成绩下降;我就找这个老师交流;不再纠缠这件事;结果现在到高三了学习、行为都很好..怎样培育幸福的心态一是提出幸福教育“十法则”:1、幸福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帮助每个人成功;让每个人都觉得有价值..真的爱每一个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差生需要一种情怀;让家长做生涯规划的志愿者;生涯规划第二节课做父辈的职业理想和现实的访谈;学生懂得了父母..让家长观摩军训;家长认同许多事就好办..2、珍惜你拥有的;少看你没有的..请给我智慧;去分辨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给我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给我耐心接受不可改变的..3、文化在制度管理不到的地方起作用..全国最大的教育集团翔宇教育集团的卢志文校长讲对文化与制度的认识..我们三年前就取消了对班主任的打分;取消了对班级及学生的打分;缺乏认同的管理是被动的;是容易产生教育逆反的;死的教育永远产生不了向上的激情..走廊打闹、打架、骂人没见增加;但师生对立情绪明显降低;贴吧这样一个自由发言的地方都没人骂政教的..4、莫求完美;难得糊涂..在开学初“全人教育”主题论坛会上;年轻班主任因为腿勤、眼勤;看到的问题就多;然后嘴也非常勤;看到学生有问题马上就一顿说;学生能改变的毛病说了;学生改不了也数落;结果说的与学生情感距离越来越大;说的学生逆反情绪越来越重..因此告诫那些沉迷于把泥人做成玻璃美人的班主任;我们糊涂一下吧;泥人有泥人美丽..因此能大度从容的接受也是一种包容与幸福的心态..缺了这种心态老师就会跟你斤斤计较;老师、学生、家长就会矛盾迭起..5、上下同欲者胜..6、激励别人比训导别人更有效..美国着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望是受到赞美和关注”;赞美能建立自信;提升内驱力..7、一切靠实力说话..名校的学生谈老师看不起他;俞敏洪的一分钟的演讲;大连万达的老总王健林的访谈;必须有沙子变珍珠才能受到重视..8、今天你站在哪里并不重要;明天你将走向哪里更重要..9、学会主张、学会对话、学会妥协、学会分享..10、存上心、居中位、享小福..二是文化的推介:书友会:倡导批注式阅读主题论坛:每一位老师全员参与建教师专业成长博客:提出幸福教育语录:沟通方式:学会主张、学会对话、学会妥协、学会分享幸福心态:珍惜你拥有的;少看你没有的;要宽容;不要牢骚文化与制度的关系:文化在制度管理不到的地方起作用三是搭建文化的载体:开展“最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开展“校园最具影响力的校园十件大事”评选活动..开展“感动八中校园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办好教师康乐协会:全校有摄影协会、书友会、羽毛球、乒乓球、太极、瑜伽、健美操、轮滑、登山、慢跑、游泳、排球、篮球等十四个协会;协会的活动丰富多彩;每天中午体育馆、教工活动室人满为患;艺术节、体育节、教师节联欢;协会的精彩表现;让全校学生惊讶;让参与其中的老师有自豪感;学生直夸老师太有才了为了当初的发展;只要参与就配衣服;就提供场所;就给时间..建立教师健康档案:每年一次全面的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作好重点病例的跟踪工作;作好常见病预防宣传讲座..提高全校教师的健康水平..多为教师做实事:落实好“八个多一点;八个少一点”为老师减负暖心工程:生日、老师节、圣诞节给孩子发礼物四是让文化成为一种习惯:老师问“同学好”了吗给孩子们真心的感动了吗校长要关注教师的精神成长别总想擦掉白玉上的那块斑点请点燃心中自我的那盏灯当心冷暴力对学生的伤害校园需要爱更需要爱的艺术人生就象一段旅程;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希望我们能珍惜我们同事在一起的这段旅程;以幸福的心做幸福的教育;不论将来我们走向哪里;都会带给我们一段幸福的人生..。
李希贵校长从管理到领导的讲座感悟
让管理中多份人性美听了李希贵校长从管理到领导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从班主任、教导主任到校长、教育局长,李希贵始终是一个教育者,但很多时候、他却能跳出教育,在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下俯视教育。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案例:有一所学校,校长为了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管理,他推行了一项监督政策,专门委派一名干部用照相机或者摄像机拍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一旦发现,轻则大会上公开批评,重则扣除奖金。
一个学期下来,弄得人人自危,当然表面上学校的风气有所转变,迟到、早退的现象不见了,但是每天早上八点老师准时到达,每天下午四点半准时离开。
其实老师们三点钟之前就整理好包准备离开学校了。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消极的效果呢?我思索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有一次在重温《论语》的时候豁然开朗。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篇第二》原来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告诫我们:单纯依靠政令来领导,用刑法来规范,百姓能免于犯罪,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俗来规范,百姓就会有羞耻心,并且真心归服。
李希贵校长有这样一段话特别让我有感触: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并提出教育理想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我们做的是对人的教育,是对人的管理;就如李希贵校长说的那样:“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在管理上,最高境界是:“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管理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学校不是工厂,每位老师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学校也不是超市,我们面对的不是规格一致的产品,每一位老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富有个性的学生和教育情境,每一个学科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又十分独特而不可重复,身处第一线的老师当然也包括干部们,每时每刻都面对着全新的挑战,他们应对挑战的决策不仅会因为挑战本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还会因为他们自身的素质、经历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个时候就需要激发起他们内在的创造性、主动性去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
李希贵:学校制度如何改进?
李希贵:学校制度如何改进?来源 I 源创图书作者 I 李希贵(北京第⼀实验学校校长)⽬前,⼤部分中⼩学规章制度的框架,基本来⾃20世纪80 年代。
在那个拨乱反正的年代,我们懵懵懂懂地引⼊了许多新⽣事物,制度管理便是其中之⼀。
当然,不可避免的是,⼤家⽣吞活剥,东抄西拼,相互模仿,结果各个学校的制度⼤同⼩异。
通常,这些规章制度⼀旦汇编成册,就被放在⽂件夹⾥,存到档案柜⾥,基本⽆⼈问津。
后来增加的⼀些制度,基本是哪⾥起⽕哪⾥泼⽔,出什么问题了,就制定⼀个什么制度,既缺乏系统性思考,也没有结构化设计。
因⽽,翻开各个学校的制度汇编,基本都能发现明显的拼凑痕迹。
这些拼凑起来的制度缺乏顶层设计,难免相互冲突,于是,我们陷⼊了⼀个怪圈,就是不断增加新的制度以解决新的问题。
让我们苦恼的是,⼀个制度的诞⽣,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反⽽经常带来⼀系列新的甚⾄更⼤的问题。
制度到底是⼲什么的?⼀个组织应该如何架构⾃⼰的制度体系?制度经济学认为,所有的制度都是因为要调节外部性⾏为,也就是能够影响别⼈的⾏为⽽产⽣的。
这些需要调节的⾏为⼤体有四种。
第⼀种是个⼈的⾏为让⾃⼰获益,同时也让其他⼈受益。
这种情况需要考虑以什么样的制度⿎励这类⾏为,以及⿎励到什么程度。
第⼆种是个⼈的⾏为让⾃⼰获益,但让其他⼈受损。
这种情况需要考虑以什么样的制度限制或禁⽌这样的⾏为,以及限制到什么程度。
第三种是个⼈的⾏为让⾃⼰受损,也让其他⼈受损。
这种情况需要考虑以什么样的制度禁⽌此类⾏为,以及怎样禁⽌。
第四种是个⼈的⾏为让⾃⼰受损,但可以使其他⼈受益。
这种情况需要考虑以什么样的制度补偿⾏为者,以及补偿到什么程度。
我们可以把这四种⾏为分别放到⼀个坐标的四个象限⾥,见下图。
我们把这个坐标称为“外部性⾏为类型坐标”。
⼈类的⾏为当然不⽌这些,我们在这⾥讨论的主要是对别⼈产⽣影响的⾏为,也就是制度经济学所说的外部性⾏为,只有这样的⾏为才需要通过制度进⾏管理。
按照这样的理论,我们可以试着把⾃⼰所在学校的所有规章制度进⾏分类,看看是否可以分别装到四个象限之中。
李希贵《学校制度改进》读后感
李希贵《学校制度改进》读后感制度是学校管理体系最重要的环节,是保障学校有效运转的基础。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制度体系,每所学校在总结办学成绩时都喜欢就此大书一笔。
但其实我们经常也充满困惑:为什么设计的制度与预期的愿望相去甚远,有时甚至成为阻碍?读了李希贵校长的《学校制度改进》一书,让人脑洞大开,学校制度的设计与完善是科学,是艺术,更是人性中善的激发。
好的制度要基于权力的归队制度作为学校管理者进行管理的“常规武器”,说得多,用得多,但不见得师生乐于接受,甚至会经常出现与之故意对抗,钻制度的空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回顾曾经管理学校十多年的经历,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制度是管理者制定的,是为了保障管理者的权力。
管理者希望制度成为保障权力的工具,而不是保障师生利益的武器。
因而,很多制度出现了越位,把本不应该让校长主任行使的权力,都集中到了他们身上。
是的,喜欢权力推卸责任是人的劣根性,哪怕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校长主任也概莫能外。
有的学校甚至将课堂45分钟的时间分布用制度的形式发布出来,有的将迟到不同时间的不同处罚方式细化出来成为制度,如此等等,以此来彰显学校管理的到位,其实这哪里是制度管理,分明是权力宣示。
但制度不是权力的附属品,更不应成为权力的“帮凶”。
要分清权力与制度的界限,正如李希贵校长在书中所说:“要想真正进入制度改进的旅程,首先要解决的是权力的分配、权力与制度的关系,以及权力与制度的边界。
”所以,有的制度是无事生非,有的制度是越俎代庖,有的制度是以管代育,失去了学校管理的本来面目,因而并不是所有的制度都是有效的。
好的制度要克服人性的缺点因为学校的教育属性,很多学校管理者喜欢强调精神层面的东西,如对教师强调奉献精神,要做春蚕、蜡炬。
要教师有奉献精神当然是不错的,但我们不能忽略教师其实也是普通人,也有人性的弱点。
当管理者把奉献精神当作教师的必备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过分要求。
因为我们在要求奉献的同时,其实要付出和牺牲,如休息时间、家庭责任、经济利益等。
李希贵:当制度与文化相遇
李希贵学校变革沉思录:一切皆有可能尊敬的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在十一学校校园里有好多好多大杨树和银杏树,这似乎是一种象征。
记得我2007年来十一学校做校长的时候,我的前任校长语重心长地给我一个嘱托,他说:“十一学校经过过去的努力,我们已经把它变成了一棵大杨树,希望你在任期能够把它变成一棵银杏树。
”我知道十一学校那个时候已经不仅是一棵大杨树,我更知道在我的手上,它也很难马上变成一棵银杏树,我想,甚至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嘱托我的后人。
但是,从我内心还是认可十一学校未来能有这样一种转变,就是怎么样把它变成银杏树。
但是,这样一个银杏树的选择,你就必须接受好多好多银杏树的特质,你就不能够期待着它汲取大杨树那种特别有旺盛生命力的东西。
所以,它的生长一定是慢的,它一定是没有杨树旺盛的生命力,但它却有着不同寻常的生命周期。
所以,我们选择了这样的一个价值观:我们把过去的十年树木,慢慢演化为百年树木,我们希望教育能够慢一点、再慢一点,不要有过高的目标、不要有太多的期待。
我们希望更加注重学校内涵的发展,而真正昭示学校内涵的东西是学生,学生好了、学校才会好。
不是按照传统意义上的办好学校,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
我非常感谢2001年我们国家启动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正是这样一种课程改革,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给我们长期在学校里工作的老师,心中树起了一个宏大的理想。
我也特别幸运,十一学校一贯的价值观、十一学校的使命就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我非常庆幸我自己的选择,但是这样的选择也不简单,现在在十一学校7年的时间里,我在思考我遇到了哪些挑战?第一个挑战就是,当制度和文化相遇。
当我来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我遇到的第一个纠结就是,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有好多老师批改作业,负责考勤的老师和主管考勤的干部找到我,说这件事怎么办?他们希望制定更加严格的制度来管理这件事、来杜绝这件事。
但是,在十一学校的价值观里,我们始终是这样说的:“把学校办成教职工心灵的栖息之所,教职工的幸福家园。
读李希贵校长《新学校十讲》
读李希贵校长《新学校十讲》曾经读过李希贵校长所著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学生第二》。
李校长的书平易近人,文笔通俗流畅又充满教育智慧,读后总是给人启迪,让人振奋。
这本《学生第一》讲述了66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在诠释着李校长的办学思想,每一个小故事都凝聚了北京十一学校全体教师的心血和汗水。
“学生第二”,这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的,应该将教师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尊重他们,相信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校长治校最为重要的策略,也是校长的管理智慧;而“学生第一”则是教育价值的取向,管理中的“学生第二”,从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校园里的“学生第一”。
读《学生第一》的时候,分明感受到,在李校长的眼里,教师永远是第一位的。
只有教师第一,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第一。
他的心里,装的是学校的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
当校长能这样重视老师的时候,什么会成为老师心中最值得重视的?那当然就是学生。
近日,又重读读了李校长的《新学校十讲》。
该书是李希贵在他领导的“新学校行动研究”的会议上的十次发言汇编。
每一讲读下来,讲讲都是精华。
序中,李校长说:“何为‘新学校’?简言之,就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
过去,我们评判一所学校是否优秀,其标准基本上是外在的:家长关注的升学率,领导和同行眼中的教育质量。
显然,我们忘记了学校里的人——学生和教师。
我始终认为:一所学校,如果不能让朝夕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和老师感受到幸福、快乐,无论外界的评价多么高,它都算不上一所理想的学校!”第一讲从优质学校走向新学校李希贵分析了新学校的行动愿景是通过对相关学校的测量、透视、诊断、追踪和对比、分析、研究,解决学校在课程、学生、制度、文化、教师和校长们的问题。
新学校研究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板块:新学生、新制度、新课程、新文化、新教师和新校长。
从学校存在的困惑、矛盾和问题,也包括经验和探索,来提取学校的基因,破译新学校的密码,构建新学校的模型。
李希贵的语录及教育思想
李希贵的语录及教育思想李希贵的语录及教育思想篇一:李希贵语录1、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2、敢于在一些地方认输,不是真的输了,说到底还是为了赢。
有所不为,是为了大有作为。
3、改革者要有“大船”意识,其中既要有“艄公不努力,耽误一船人”的紧迫感,更要有“万人划船唱大风”的团队文化。
4、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5、没有仓库的学校是一种理想,它其实是想告诉人们,学校里不应该有库存起来的资源。
6、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财富。
一个聪明领导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去寻找那些放错了位置的财富。
7、牛同马去赛跑,当然是牛输了,但牛的失败并不证明牛的无能,倒证明让牛和马去赛跑的人的无知。
8、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
9、管理者应当借鉴裁缝的做法:量体裁衣。
10、跳出教育看教育,需要擦亮我们的第三只眼睛。
篇二:李希贵的教育思想1.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就是发现和帮助,就是激发,就是发现学季的潜能,让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并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
2.学校文化二十条:包括“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领先一步,就领先一个时代;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包办”,这二十条成为学校的宪法,是学校我文化建设的根本大法。
3.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
4.知名度很容易造就行色匆匆的校长,他们被务种峰会和讨人论坛裹挟到了校园之外;知名度很容易让校长头脑发热,学校里的决策往往越来越多地带上了校长个人的主观色彩;知名度很容易造成封闭的胸怀和排斥的头脑,不再学人之长,丧失反思能力。
如果我们不提防知名度带来的负面效应,时间久了,就会应了诸如“墙内开墙外香”,甚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老话。
5.当我们能够排除干扰,从容淡定地在校园里春种秋收,我们才有可能拿出真材实料,用自己的智慧影响别人,改变教育,甚至改变世界,当然,我们并不一定在乎这些东西一定要打上自己的注册商标,只要它影响了社会,确有成效,我们就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走进北京十一学校 探寻名校改革启示录
与世界的对接搭建着多重平台。
启示三
崇尚选择——选择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题, 也成为导引学生未来生存的不二法则。
选择性是生命成长具有的特点之一,李希贵校长 有一句很经典而耐人寻思的话:“一切,看你如何选 择。”在北京十一学校,“选择”可谓是校园文化中的 重要词汇之一。无处不在的选择成为学生每天、甚至 每时必须做出的行动。
念,与大家达成文化认同,从而在思想上占据了主 动,也打破了一个外来校长推动改革执行的坚冰。
我们还发现,十一学校更多地依托纲领文件实现 管理而更少地制定常规管理制度。很多人都知道十一 学校有一个“学校办学的纲领性文件”,即 《北京市 十一学校行动纲要》。它不仅是在学校层面对教育规 划纲要精神的落实与解读,更是最近几年以李希贵校 长为首的全体“十一”人在继承学校原有文化与价值 观的基础上,对学校发展的深度思考与长远谋划。它 既不同于常规的学校发展规划,也不同于普通的师生 员工的行为守则。它更强调在文化层面上,表达全体 成员的价值追求、共同愿景与行为规范,为构建学校 机制、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等提供引领。学校在年级管 理、学校工会组织等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是紧紧围绕行 动纲领来推进,每年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允许大家 自由阐述观点,不断完善纲领文件。在学校管理中还 吸纳家长参与食堂管理,图书馆管理等事宜,甚至可 以参加校务会议。
通过亲历,我们还体会到,十一学校更多地选择 开放性的多元文化观而更少地限定趋同价值。十一学 校国际部有许多外聘教师,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各不 相同,所以在学校举办的一些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中, 很多时候与外来文化有冲突,如一向严谨、讲求身份 的英国教师不爱与学生一起在泼水节中活动,有的哈 佛大学毕业的优秀教师特别低调,不爱与学生互动等 等。在这样的时候,学校是选择融合、接纳,和谐共 生。它不像一所中学,更像一所大学,大有新文化运 动时期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著称的北京大学 的学府气息。
用智慧和勇敢构建温暖教育生态
用智慧和勇敢构建温暖教育生态作者:刁丽嫣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18年第112期“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
”我很赞同这句话,作为一名校长,智慧、勇敢、温暖都非常需要,《重新定义学校》这本书可以帮我们找到这三样东西。
《重新定义学校》作者是李希贵,李希贵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
在我心中,他就是教育界的领航者。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就提出并实施了以课内大量阅读为基础的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主持新学校行动研究,推进教育育人模式改革。
他出版有多部专著,其中我最喜欢阅读《重新定义学校》。
《重新定义学校》写的是近年来李希贵校长在全国新学校行动研究年会上的十一个演讲报告,大部分内容不同程度地涉及学校治理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
寒假期间,静静阅读,反复揣摩,仿佛亲历着十一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我从书中收获到了勇气、智慧和温暖,让我受益匪浅。
一、做校长,要有一颗勇敢的心课程是育人的蓝图,它承载着学生在校的一切学习活动。
然而,当发现学校很多矛盾、很多问题大都聚焦在课程上时,作为校长,就应该有一颗勇敢的课程改革之心。
李希贵校长就是这样的校长。
两年前,在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从学校的问题出发,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这场课程改革虽然与国家的课程走向完全一致,但他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的课程体系,把过去大一统,没有学校发挥空间,三级课程难以融合,容易增加学生负担的课程进行系统规划,从课程结构的变革上做文章,依据不同的学科建立分层或分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是巨大的,李希贵校长面对这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却自嘲说:“我在自找麻烦。
”的确,进行课程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
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后,课程多近300种,其中体育课程就有30多种,学生收到十一学校入学通知书时,同时还会收到一本《课程手册》,学生需要花一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去选课,一人一张课程表,学校有4000多名学生,就有4000多张课程表,要管理好这一切,可见这是一个大麻烦。
李希贵要创办特色学校仅仅推出具体举措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塑造共同价值观
李希贵:要创办特色学校,仅仅推出具体举措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塑造共同价值观例如:我校有一个“四环节课堂教学”改革实验,通过“自学自研、讨论问难、教师精讲、运用评价”四个环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可是,这个实验在有些教师那里是时断时续的。
再如:我校新开设了一门活动课程—“名家大师进校园”,学校每周邀请一位某一领域的大师和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互动、交流。
尽管学生非常喜欢这项活动,但有的教师却不支持,甚至个别教师还出面干预学生参加活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笔者经过深入思考后认为:一所学校要创办特色学校,仅仅着力于推出创办特色的具体举措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保证一个重要前提—塑造共同价值观,让全校的师生员工,特别是教师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
共同价值观一旦形成,那么我们在创办特色的过程中,就有了文化元素和文化基础。
“拧紧”课程与培养目标的纽带重视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机制确立价值观容易,校长坐在办公室里,也许一个上午就可以杜撰出一篇动人的文章。
但形成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绝不是校长在办公室里想好了,然后这个价值观就可以在学校生根开花结果了。
这里面必须有一个机制,一个帮助教师和学生形成共同价值观的机制。
第一个机制叫做“准入制”。
学校形成共同价值观并不是把人类所有美好的东西全部拿到校园,那样势必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人们在纷繁复杂中很难形成共识。
所以,总结学校长期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提炼出支撑学校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文化,并以此作为其他共同价值观生长的起点,就显得非常重要。
十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有许多好的文化。
我们通过召开教代会,发挥教职工的集体智慧,提炼出“学校文化二十条”,包括“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领先一步,就领先一个时代;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包办”等,这二十条就成为学校的“宪法”,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大法。
也就是说,当我们要想在学校里培养新的共同价值观的时候,必须用二十条衡量一下,看它是否与这些核心价值观一致,有没有冲突或矛盾。
读书笔记心得:读李希贵校长作品《学生第一》
读李希贵校长作品《学生第一》曾去北京十一学校学习过,买票,很贵,还难买,安排的也一般,但印象深刻,原味十足,的确很值,长见识。
那次校长李希贵主要谈思想:当学生发生不当行为的时候,恰恰教育的最好时机;当学生离开老师视线的时候,不要总认为他又去“犯罪”了,很有可能他去做好事了;社团只要成立,哪怕办了半年时间就死掉了,也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成长和反思的机会;学校是每一个人的,包括学生、老师和家长;学校应该每年让老师对校长进行信任投票,因此校长必须对老师好,你如果是火冒三丈的脾气,你到这个学校来要注意,小心你的票,制度会起作用;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工作不会使学校的工作扭曲;当制度与文化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先考虑的是改变制度;有统治欲的人不适合做一个校长、局长;学校要以培养学生信念为中心,培养学生信念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没有学生立场的教育不会是真正的教育;不能搞所谓洗脑,洗脑之后,他一旦没有头脑,太可怕了。
还是谈书吧。
几乎读过李希贵校长的所有著作。
其书平易近人,文笔通俗流畅又充满教育智慧,读后总是给人启迪,让人振奋。
《学生第一》讲述了66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在诠释着李校长的办学思想,每一个小故事都凝聚了北京十一学校教师的心血和汗水。
“学生第二”,这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的,应该将教师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尊重他们,相信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校长治校最为重要的策略,也是校长的管理智慧;而“学生第一”则是教育价值的取向,管理中的“学生第二”,从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校园里的“学生第一”。
读《学生第一》,分明感受到在李校长的眼里,教师永远是第一位的。
只有教师第一,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第一。
他心里装的是学校的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
当校长能这样重视老师的时候,什么会成为老师心中最值得重视的?那当然就是学生。
李希贵校长在本书中写到:在校内合影,除非外事工作需要,校长尽量不要处在中间位置,因为那样势必使处于边角位置的人感到被忽略。
品味李希贵的教育思想
品味李希贵的教育思想品味李希贵的教育思想(上)今天在国防大学礼堂听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讲座《一切皆有可能》,结合自己的感悟,以对话体的形式呈现如下:李希贵:十一使命,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把学校办成教职工心灵的栖所,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教职工的幸福家园。
梁恕俭:我曾经效力4年的北医附中,校训是尊重、适合、和谐、发展,想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希贵:当一个组织越来越依赖制度,管理容易僵化,导致水泄不通,有些问题永远不可能用制度解决。
梁恕俭:当前的所有教育问题都可归结到体制上来,制度是体制的一部分。
好的制度使好人办好事,使一般人办不成坏事或不敢办坏事,而过多的制度使人好事、坏事都办不成。
李希贵:管理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每一个被管理的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
梁恕俭: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是李希贵先生的一条重要的管理思想。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只有抛弃以权压人的传统管理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李希贵:在笼子里出生的鸟,认为飞翔就是一种病。
梁恕俭:夏虫不可以语冰!中国绝大多数教育管理者都是笼中鸟,都想飞又无法挣脱。
李希贵:竞争关系,永远不会成就团队。
建设拥有自愿分享功能的学习型组织,需要改变以甄别和排队为特征的评价制度。
梁恕俭:文人相轻,教师之间必须打破竞争壁垒,才能彼此欣赏,共同成长。
李希贵:校长要调停管理与文化的冲突,尽量选择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工作,但是,也不要希望文化能解决所有问题。
梁恕俭:教育的终极是文化,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梁晓声语)。
李希贵:鼓励先进,允许落后。
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处理学生。
过去的经验解决不了新的问题。
相互倾听,就是对双方关系的最好投资。
梁恕俭:在校长眼里,教师第一;在教师眼里,学生第一;如此而已。
李希贵:对于人我是没有统治欲的,要是你对人有统治欲,你就不适合做一个校长。
品味李希贵的教育思想(上)
今天在国防大学礼堂听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讲座《一切皆有可能》,结合自己的感悟,以对话体的形式呈现如下:李希贵:十一使命,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把学校办成教职工心灵的栖所,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教职工的幸福家园。
梁恕俭:我曾经效力4年的北医附中,校训是“尊重、适合、和谐、发展”,想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希贵:当一个组织越来越依赖制度,管理容易僵化,导致水泄不通,有些问题永远不可能用制度解决。
梁恕俭:当前的所有教育问题都可归结到体制上来,制度是体制的一部分。
好的制度使好人办好事,使一般人办不成坏事或不敢办坏事,而过多的制度使人好事、坏事都办不成。
李希贵:管理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每一个被管理的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
梁恕俭:“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是李希贵先生的一条重要的管理思想。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只有抛弃以权压人的传统管理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李希贵:在笼子里出生的鸟,认为飞翔就是一种病。
梁恕俭:夏虫不可以语冰!中国绝大多数教育管理者都是笼中鸟,都想飞又无法挣脱。
李希贵:竞争关系,永远不会成就团队。
建设拥有自愿分享功能的学习型组织,需要改变以甄别和排队为特征的评价制度。
梁恕俭:文人相轻,教师之间必须打破竞争壁垒,才能彼此欣赏,共同成长。
李希贵:校长要调停管理与文化的冲突,尽量选择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工作,但是,也不要希望文化能解决所有问题。
梁恕俭:教育的终极是文化,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梁晓声语)。
李希贵:鼓励先进,允许落后。
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处理学生。
过去的经验解决不了新的问题。
相互倾听,就是对双方关系的最好投资。
梁恕俭:在校长眼里,教师第一;在教师眼里,学生第一;如此而已。
李希贵:对于人我是没有统治欲的,要是你对人有统治欲,你就不适合做一个校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希贵学校变革沉思录:一切皆有可能尊敬的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在十一学校校园里有好多好多大杨树和银杏树,这似乎是一种象征。
记得我2007年来十一学校做校长的时候,我的前任校长语重心长地给我一个嘱托,他说:“十一学校经过过去的努力,我们已经把它变成了一棵大杨树,希望你在任期能够把它变成一棵银杏树。
”我知道十一学校那个时候已经不仅是一棵大杨树,我更知道在我的手上,它也很难马上变成一棵银杏树,我想,甚至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嘱托我的后人。
但是,从我内心还是认可十一学校未来能有这样一种转变,就是怎么样把它变成银杏树。
但是,这样一个银杏树的选择,你就必须接受好多好多银杏树的特质,你就不能够期待着它汲取大杨树那种特别有旺盛生命力的东西。
所以,它的生长一定是慢的,它一定是没有杨树旺盛的生命力,但它却有着不同寻常的生命周期。
所以,我们选择了这样的一个价值观:我们把过去的十年树木,慢慢演化为百年树木,我们希望教育能够慢一点、再慢一点,不要有过高的目标、不要有太多的期待。
我们希望更加注重学校内涵的发展,而真正昭示学校内涵的东西是学生,学生好了、学校才会好。
不是按照传统意义上的办好学校,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
我非常感谢2001年我们国家启动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正是这样一种课程改革,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给我们长期在学校里工作的老师,心中树起了一个宏大的理想。
我也特别幸运,十一学校一贯的价值观、十一学校的使命就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我非常庆幸我自己的选择,但是这样的选择也不简单,现在在十一学校7年的时间里,我在思考我遇到了哪些挑战?第一个挑战就是,当制度和文化相遇。
当我来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我遇到的第一个纠结就是,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有好多老师批改作业,负责考勤的老师和主管考勤的干部找到我,说这件事怎么办?他们希望制定更加严格的制度来管理这件事、来杜绝这件事。
但是,在十一学校的价值观里,我们始终是这样说的:“把学校办成教职工心灵的栖息之所,教职工的幸福家园。
”我们还不断地在说:“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当时,我就跟他们商量,我说:“我们能不能把每一个星期的会减少?”他们非常有顾虑,说你一旦减下来,以后再想增加就很难了。
我说:“为什么要增加?”就是说,当我们的制度和文化冲突的时候,我们到底要什么?这件事还没完,第二件事又来了,就是电梯问题。
一个六层的教学楼可以装2000学生,但是只有两部电梯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非常纠结,孩子从内心感觉到这个电梯应该他坐,我们的老师有时候长期处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大家就感觉需要更多的制度来约束。
比如说,拿出专门的人员来检查乘坐电梯的情况;比如说,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安一个刷卡机,老师刷卡才能坐。
这些事都可以解决,但是解决不了的是我们内心的纠结。
我们有一个班主任老师,实在跟开不了口说学生不能坐电梯,只能老师坐,他班上有一个学生就是要跟学校较劲,不仅偏要坐电梯,还当着老师的面去坐。
所以,这个班主任老师给他开了一个长期的病号请假条,有了这个条,他就可以长期坐电梯。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不能坐电梯?而且,我们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
因为,在笼子里出生的鸟,认为飞翔就是一种病。
如果我们真的认为师生平等的话,应该是先到先得,谁先来了谁先坐,这才叫平等。
当学生发生不当行为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教育的机会。
我们在冲突之中引导着学生怎么尊重别人、怎么尊重长者,我觉得这都是教育的机会,这些是靠制度解决不了的。
我遇到第三个难题就是资源的分享,有很多老师手中有非常优秀的教育资源,我们非常希望老师们能够分享,但实际上做不到。
我们能不能细化评价,让老师把手里的资源交出来?这在制度上很容易,但在我们的评价体系当中很难,如果我们把一个学科的老师非要评出个12345678,那她永远不会拿出来,因为老师之间是竞争关系,而不是一个团队。
当评价仅仅是为了区分、为了甄别到时候,往往有很多诟病。
这是文化当中的冲突。
当制度与文化冲突的时候,我们往往先考虑的是改变制度。
包括,我们教育教学调查的诊断,不再合并十个指标作为一个总分,而是在每一个指标,你是优秀、还是良好、还是一般,没有较差,因为我们认为学校里没有较差的老师,所以我们没有设这个指标。
这样一来,每一个老师看到这10个指标,我有8个是优秀、两个是良好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经过3年的努力,我们慢慢在调整我们学校文化和制度的关系,慢慢在各个领域,大家共同形成了我们的价值目标,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追求,也就是《学校行动纲要》,这个纲要成为了我们日后制定新的学校制度的依据,也成了我们调整一段时期,有些过渡性制度,在校园里和一些新生的事物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方向。
在这样一场制度和文化相遇的过程之中,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随时调整管理与文化的冲突。
这种冲突有时候可能没有显现到决策层面,它天天发生在老师和学生、老师和家长、老师和领导、老师和老师之间,需要我们天天去深入到火热的第一线的师生生活之中,去发现这些冲突、管理这些冲突。
再一个,尽量选择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工作,就是当我们有一些新的领域、我们还完全吃不准的时候,不要急于定新的制度,因为这样的制度有可能使你的工作扭曲。
所以,一段时间,我们有一种文化来推动这件事情往前去延伸,像十一学校走班上课之后,教学班变成了不超过24个学生,这样在不增加老师编制的时候,过去教两个班的数学课,在今天十一学校需要教三个、四个、甚至五个语文教育班,才能够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因为学生没减、老师没加。
刚刚推进这项改革的时候,我们没有在工作量的问题上跟老师们斤斤计较,因为十一学校的文化就是不计较,学校不要和老师去计较,不要因为这个老师少了一点工作量就怎么样,反过来也一样,老师也不要计较。
我们慢慢弄清了到底应该怎么走,也就慢慢形成了一个适合的制度。
作为一个管理者还需要不断假设新的校园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一定会产生新的文化,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地去归纳、总结、提倡,这种文化可能会迷茫,甚至会走到岔道上去。
所以说,我们怎么样及时抓住一些苗头、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提炼出新的学校文化来慢慢让大家能够去接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管理者的任务。
比如说,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处理学生,就是我们当时的高二年级主任总结出来的。
有一个学生因为和老师发生了一点误会,就在网上骂老师,有好多话非常出格,后来被发现,按照校规需要处分。
但是,这个学生尽管想通了,他还向老师提出了要求,说能不能过两个星期再处罚我?因为他妈妈正在住院,他爸爸是军人,脾气非常暴躁。
“等我妈妈出了院,你一块儿跟我父母谈话,这样我会有好日子过。
”我们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接受了这个学生的建议。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学生也非常棒了。
过去的经验解决不了新的问题,当我们没有行政班、没有班主任的时候,有好多事没有经验,过去的经验没法解决新的问题。
比如说学生的储物柜怎么分配?过去很简单,分到这个班外面去分配。
分配这个概念在我们脑子里根深蒂固。
我们习惯于按照分配的思路往前去想。
但事实上,学生一概不喜欢这种分配的思路,他喜欢的是选择。
把所有的柜子号给大家在网上公布出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有些学生想做实验的就选择化学实验室旁边的柜子,有几个学生都是篮球队的,他们希望在一层的某个地方找一个五个柜子连在一块儿的,他们好一块去玩篮球。
选择就会带来双方都比较高兴的一个状态。
所以我们有好多事情用过去的路径没法实现的时候,我们必须用新的方式去思考,包括不要把学生之间的好感当早恋,倾听就是对双方关系的最好投资;当我们不错的时候,我们也不一是对的,等等这样的文化价值观,我们是通过一件一件事情、一个一个故事,我们慢慢把它提炼出来的,把它假设为新的学校文化。
当然,我们不希望用文化解决所有的问题。
第二,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当成长与管控冲撞”。
特别是新的学校形态,学生走班上课,每一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方向、每一个学生自主管理自己的时间和学生生活的时候,跟管理的冲撞就处处都是。
这种冲撞有时候发生在表面上,事实上还是在我们内心。
我想举一些例子,当我们第一届走班上课的时候,事实上我们还想并行着班主任和导师,我们还想保留着行政班。
当我们保留着这个班主任,班主任的烦恼其实很多很多。
比如说,他要想的是:早读读什么?中午的时间干什么?课外活动要不要集体组织?因为他是这个班的班主任,特别是一上课,当他这个班40个学生全都到了不同的教室的时候,甚至到20多个教室去上课的时候,他可能一个星期都没有见到那些学生。
但是,他是班主任,班主任的职责,他非常清楚,甚至教导处对班主任的要求也很多。
这个时候,他没有办法在见不到学生的时候履行他的职责。
所以,班主任的内心非常焦虑甚至非常痛苦。
而且,导师也因为有班主任,他们做起事情来躲躲闪闪。
在和班主任的对阵中,导师一般是往后退。
这个时候,怎么办?我去年接触到欧洲留学回来的一个初中学生,他在那儿有一年的时间。
当我请教他,欧洲的学校跟中国的学校最大区别的时候,他想了想说:“尽管区别有很多很多,最大的区别还是信任。
”他在德国那个学校里,学校和老师什么事都信任他,当他离开老师视线的时候,老师以为他去做好事了。
他没有说后半篇,我已经明白了,当我们的老师见不到学生的时候,我们就认为他犯罪了。
那么,我们怎么样跳出管控这样一个思维方式,把学生成长的线理得更清,我们去欣赏这条成长之线,来帮助学生解决成长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遇到的问题。
终于,我记得10月份我们正在吉林开会,会议结束的时候,我跟当时的年级主任商量,我说:“大家这么痛苦、这么纠结,我们有没有可能取消班主任?”他没有答应我,他说让我想想,让我跟老师们商量一下。
坐飞机回到首都机场,我们在取行李的时候,他跑到我面前说:“校长,就这样吧!”他跟好多好多老师谈话,最后他感觉到利弊都有,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利还是更大一些,取消班主任。
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所以这个年级想开一个家长会、开一个年级学生大会,来跟大家说清楚为什么取消行政班的班主任。
不想,学生看得很简单:“说了半天不就是这事,早就该取消了。
”所以,当我们放在学生成长这样一个价值追求上的时候,我们很多事是可以调整的。
每一个老师都有一个学科教室,在学科教室里,他天天在影响着他的学生。
但是,这样的学科教室又让老师很纠结,为什么?平等了之后、没有了班主任的学生显得很开放,显得很自由,他们只要不违背校规就是自由的。
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个性、都有脾气,都有或多或少让你厌烦的小毛病,尽管不是大事。
但是,我们常常把这些当大事。
有好多老师看不惯很多学生,有学生对其他学生的行为不满意。
这个事情让我们一段时间很纠结,因为无论是从老师还是学生。
对一个老师来说,这种内心还是很纠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