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师的六种造像

合集下载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藏品赏析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藏品赏析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藏品赏析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的文物。

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总共达1052653件之多,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文物系统文物收藏单位馆藏一级文物的总数已达109197件,现已全部在国家文物局建档备案。

在全国保存一级文物的1330个收藏单位中,故宫博物院以8273件(套)高居榜首,并收有很多绝无仅有的国宝。

在几个宫殿中设立了历代艺术馆、珍宝馆、钟表馆等,爱好艺术的人在这些无与伦比的艺术品前,往往久久不忍离去。

故宫的东西六宫是嫔妃居住的地方,俗称“三宫六院”。

现在东六宫大都改为古代艺术品陈列馆,其中有明清工艺美术馆、陶瓷馆、青铜器馆、钟表馆、绘画馆、珍宝馆。

以参观珍宝馆和钟表馆的人数最多,钟表馆设在奉先殿,珍宝馆设在故宫东北角的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这些殿堂里。

珍宝馆真像是一座宝库,有各色宝石,闪闪发光的金银器皿,珍珠翡翠,还有金丝凤冠、象牙玉雕,各类珍宝举世无双;最为突出的是有一座镐多塔,重达5000公斤的大型玉雕。

但故宫博物院在我眼里又是最不专业的博物馆,由于将就“东六宫”的房屋设施和环境,文物的摆放以及灯光照明极不科学,在加之文物在玻璃罩内,房间光源众多,反光现象严重,很难拍到完美的照片。

一、凝固的仪轨—礼制文物封建社会,礼仪制度是关系到“别贵贱序尊卑”和国家兴衰的大事。

《大清会典》中详细记载了历代沿用的吉、嘉、军、宾、凶等“五礼”,涉及祭祀、登基、颁诏、朝贺、册封、大婚、筵宴、大阅、巡狩、外交、丧葬等方方面面,规定繁多,程序各异,等级森严。

金瓯永固杯,高12.5cm,口径8cm。

杯金质,鼎式,圆形,直口。

口沿錾回纹一周,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一面錾“乾隆年制”四字款。

“非遗”视野下的塔尔寺酥油花

“非遗”视野下的塔尔寺酥油花

“非遗”视野下的塔尔寺酥油花酥油花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供佛彩塑艺术,以青藏高原人民日常食用的酥油为原料,搭配鲜艳的矿物颜料,通过复杂精巧的技艺雕塑形成诸如菩萨、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亭台楼阁等形象,内容多为佛教题材故事。

青藏高原数以百计的格鲁派寺院,多会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这天供奉酥油花,但基本上都是单个的佛像和花草树木、动物的塑造,而塔尔寺的酥油花是成组的主题系列雕塑,技艺也更为精湛,因此脱颖而出备受关注。

2006年,塔尔寺酥油花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尔寺酥油花的起源与题材塔尔寺藏语称“贡奔强巴林”,意为十万佛像之弥勒院,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鲁沙尔镇,这里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作为青海蒙古族、藏族、土族等各少数民族信仰的中心,塔尔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十分重要。

关于酥油花的来源,目前学术界上没有确凿的记载。

塔尔寺寺管会常务副主任罗藏昂秀认为:“宗喀巴大师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聚万僧众在拉萨大昭寺举行祈愿大法会,法会期间大师做了一个梦,梦见荆棘变为鲜花,树木变为奇珍异宝,他梦醒以后,为了呈现这个梦境,开始召集僧人,用酥油做花卉、树木、人物,这样一直到现在。

”另外还有两种酥油花起源说:一种说法是起源于西藏苯教施食贡品上的小小贴花。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酥油花的产生与文成公主有关,唐代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嫁给松赞干布,从大唐带来一尊释迦牟尼佛的12岁等身像,被供奉于大昭寺内,按照佛教传统,佛像前需要供奉阏伽(净水)、涂香、花、烧香、饮食、灯明“六供”,但由于当时正是严冬,没有鲜花可以供奉,所以当地的藏民就用酥油制作了鲜花的样子供在佛前,酥油花从此在藏区流行开来,并由西藏传至青海塔尔寺。

题材方面,解放前酥油花在题材上主要是表现佛教内容,塑造佛经中的佛像和人物。

解放后,酥油花的题材上有了新的发展,开始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

综合历年的酥油花创作题材,主要有宗教方面,如《释迦牟尼本生故事》《释迦牟尼十二行传》《莲花生本传故事》等;有藏戏内容方面,如《智美更登》《卓娃桑姆》《诺桑王子》等;有神话传说方面,如《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有历史人物方面,如《文成公主进藏》;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开山修路》《农业丰收》《开国大典》等。

故宫馆藏藏传佛教造像精品赏析(下)

故宫馆藏藏传佛教造像精品赏析(下)

故宫馆藏藏传佛教造像精品赏析(下)编者简介:两对半,盛世收藏论坛“造像、古代雕塑”版块会员。

2003年注册为盛世收藏用户,累计在线时间5,459小时。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体系中的重要一系,其艺术分别起源于中亚、印度和中原汉地,是西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清宫佛堂内收藏的大量藏传佛教艺术品皆为供奉的圣物,主要是教义中所说“身、语、义”三皈依的佛像、佛经、法器。

这些佛教文物无论是出自元、明、清三代的宫廷制作还是藏蒙地区宗教领袖的进献,均精妙绝伦,为历代皇帝所敬奉和珍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族文化和艺术价值。

故宫收藏有藏传佛教造像数万尊,主要来源为元、明、清三代的宫廷铸造及蒙藏等地区的朝贡。

这些造像因制作时代及产地的不同而呈现出各异的风格。

宫廷藏传佛教造像的制作始于元而盛于清。

元代以降,历代宫廷均设有专事造像的机构,如元代的梵像提举司、明代御用监的佛作、清代的造办处等。

释迦牟尼佛坐像13世纪西藏黄铜高25cm佛面方,发际齐平,大耳下端呈方形,神态庄严。

着袒右袈裟,右手结降魔印,左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

身材壮健,臂膀浑圆,结实有力。

弥勒佛坐像15世纪西藏铜制鎏金高76cm弥勒瓜子形脸,头略左前倾,宽额细眉,细长的白毫突起于眉间,垂目视左下方,面带微笑,俊美似女性。

头戴五叶冠及镂雕耳饰,颈挂缨络,腰束珠饰,嵌各色宝石,裸上身,手结说法印,结跏趺坐,表现了弥勒讲经说法进入精妙之境时的神态。

五方佛坐像13世纪西藏高14cm五方佛为藏传佛教所奉主尊,此为金刚界五佛,亦称五智如来,即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及中央毗卢遮那佛。

此组造像承袭东印度帕拉造像风格,工艺精湛,堪称极品。

释迦牟尼佛坐像13-14世纪西藏黄铜鎏金高33cm坐像造型线条流畅,优雅生动。

面部极尽静柔之态,双目细长低垂,似有一种内蕴的力量使观者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外部轮廓呈等腰三角形,双臂圆润,腰围纤细。

袈裟承袭印度笈多时代鹿野苑艺术处理方法,薄透贴肤,边褶宽大,并饰以精美的花纹,极具装饰美感,而左肩上简单的小衣褶与双腿下复杂繁密的衣褶生动地表现了衣服的质感。

宗喀巴唐卡艺术鉴赏

宗喀巴唐卡艺术鉴赏

四川省博物院藏宗喀巴唐卡赏析一、唐卡介绍唐卡是藏语的音译,意为“用彩缎织物装裱而成的卷轴画”、也有说是“布画”的意思,据中国社科院的谢继胜考证,西藏的唐卡是中国古代“幡画”和古印度的“布袋画”联姻的结果(谢继胜,《唐卡起源考》),当然这还有待进一步去考证。

但从唐卡的形式和功能来看,它和藏民族早期的游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藏民族很早就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所有除了口中念的经咒外,还需要一件象征佛陀的圣物来搭载佛法,而唐卡方便携带和悬挂,故赢得藏民族的喜爱。

唐卡内容包括天文、历史、生活习俗、藏医学等,但主要还是侧重于宗教主题,它艳丽的色彩和高潮的技艺使得画面形象生动,因而又富有很好的装饰性。

绘制唐卡的颜料为矿物、植物颜料和纯金纯银加工制成,更有甚者用各类珠宝研磨绘制。

用这些颜料绘制的唐卡经历几百上千年后,画面仍金壁辉煌,灿烂如新。

因此,作为宗教文化的艺术精品,唐卡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川博宗喀巴唐卡(乘象宗喀巴)1、宗喀巴介绍宗喀巴是格鲁派创始人,本名罗桑扎巴,青海湟中人,藏语称湟中为“宗喀”,“巴”是藏语的语尾,“宗喀巴”人们对他的尊称。

宗喀巴3岁出家由噶玛噶举高僧受居士戒,7岁由噶当派高僧受沙弥戒,16岁赴藏求法,广学显密经论,达到了很深的造诣,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等书,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思想体系,奠定了格鲁派的宗教思想基础;他倡导从戒律入手,对佛教进行改革,在西藏地方政权和贵族的资助下创建了甘丹寺,甘丹寺的建立标志着格鲁派的创立;主持召开了西藏一年一度不分教派的“传召大法会”。

到了五世达赖时期,格鲁派在清王朝的支持下成为西藏执政的教派,对西藏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乘象宗喀巴唐卡首先这幅唐卡的所绘时间有待进一步确定。

主尊宗喀巴头戴黄色尖顶僧帽,内穿西藏特有的僧坎,外披袈裟;双手持花蔓,右手花蔓为一柄宝剑,左手花蔓上为一卷经书;双手并作说法印,斜坐在云朵的白象之上;主尊前面和右边为湖泊,左边为一颗杨柳树,天空上只有几朵祥云。

宗喀巴大师为什么称为“第二佛陀”?原因是什么?

宗喀巴大师为什么称为“第二佛陀”?原因是什么?

宗喀巴大师为什么称为“第二佛陀”?原因是什么?本文导读:宗喀巴大师本名为罗桑扎巴,而“宗喀巴”是后人对他的一个尊称。

“宗喀”是距离青海西宁五十里(今塔尔寺附近)的一个地名,“巴”是藏语的语尾音之一。

“宗喀巴”原义是宗喀地方的人。

在宗喀巴大师诞生前,曾出现诸多瑞兆,显示他是圣人再世。

他双亲曾做过无数次的祥梦,梦见所生的孩子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的化身。

大威德金刚也曾在净观中告诉宗喀巴未来的上师却杰?敦珠仁钦,说他将于某一年来到安多(西藏东北),成为他的心子。

相传宗喀巴大师脐带落地的地方生出了一棵檀香树,每一片树叶上自然生出狮吼佛的形象,因此此地被称为昆本,意即“十万佛像”。

后来格鲁派寺院塔尔寺就建造在该处。

宗喀巴大师不同于一般孩童,自幼即舍世俗幼童的习气,拥有与生俱来的慈悲心、出离心。

他聪颖好学,三岁时,由第四世噶玛巴游戏金刚授居士戒。

宗喀巴大师七岁时,跟随却杰?敦珠仁钦学习。

宗喀巴大师首先在止贡噶举派寺修习,学习了称为“大印五法”的止贡派大手印法、医学以及更为详细的大乘发心仪轨。

随后宗喀巴大师继续游学于藏传佛教各大寺院,学习要取得格西的“五部大论”及印度佛学教义,并参与无数的辩论考场。

据记载宗喀巴大师曾在一次法会中,同时合讲二十九部大论,让僧俗大众,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所有这些精彩的讲法情形,印藏各地,从未有过。

西藏新志中记载:“宗喀巴学于后藏扎什伦布之西萨迦庙,已涉红教之流弊,忧吞刀吐火之幻术,不足为世益,誓洗其风。

”宗喀巴大师忧心当时藏传佛教教律松驰的问题,重整了佛教的戒律,他改戴黄色桃形的僧帽,表示他继承喀且班钦?释迦室利(印度大师)所传说一切有部的戒律,并严格遵行的决心。

他所创立的格鲁派成为后来藏传佛教中威望最高的教派(世称黄教),也是至今为止我国藏地第一大教派。

藏语系统的佛教徒,大多崇奉他为教主。

(清代宗喀巴大师唐卡)宗喀巴大师在学问修持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

对于教理,他总结大小乘、显密一切教诫理论,而自成一家之言。

常见26尊铜像特征

常见26尊铜像特征

铜像特征(1)欢喜佛在喇嘛庙的密宗殿里常见拥抱着女性的仇怒形造像,这就是欢喜佛,也称双身佛。

佛教密宗认为:女性感化那些强暴的神魔,并引领他们到佛的境界中来。

因此,在密宗修行的最高阶段是必须有女伴合作才能修法的,称为双修法。

由于密宗义理非常繁琐和艰深,能习双修法的僧人极少。

(2)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像一般被安置在佛堂正中的莲花座上,常见姿势有以下几种:(成道相)释迦佛跏跌坐(俗称盘腿打坐)在莲坐上,左手垂放在左角上或者手捧钵盂(喇嘛庙常见捧钵形),右手垂直指地,叫作“降魔指地印”或“触地印”,表明释迦经过无数次磨难才降服了破环修法的恶魔,终于得道成佛,而这些只有大地才能作证。

(说法相)一手或双手在胸前,拇指和食指扣成环形,这种手印也称为“说法印”,表明释迦在鹿野院首次说法。

(旃檀像)这是一种立形的释迦相,据说是释迦在世时,优填王用旃檀木按释迦形象雕成。

(太子像)喇嘛庙中还经常供奉着没成佛前身为太子的形象。

一般是头戴宝冠,身上穿着花缎的袍服;或者头上梳着高高的发髻,身上袒露,佩带着各种精美的项饰、璎珞、臂钏、手镯等物件。

手和脚的摆放也较自如,可以轻松地盘放,成为“舒坐”,也可以是站立形的。

(3)三世佛喇嘛庙的显宗佛殿里常见三佛并坐的三世佛像。

三佛是释迦牟尼佛居中,燃灯佛居左、弥勒佛居右。

三尊佛的造型完全一样,只是手势微有变化。

这里以三佛表现三世,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弥勒佛。

(4)三方佛除三世佛,还有一种以所处的空间位置横向排列的三佛,也成横三世佛或三方佛。

这三尊佛中央是释迦牟尼,左边是药师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首尊阿弥陀佛。

(5)长寿佛阿弥陀佛的梵文原意是“无量光”和“无量寿”两种意思,具有空间和时间两种性质,本来是阿弥陀佛一身所兼具的。

但喇嘛教内却将两种含义分别作为两尊佛供奉。

喇嘛教认为无量光佛是原生的,无量佛是他的化身。

在喇嘛庙里无量佛的壁画、雕塑、唐卡画像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特别是在灵塔殿里,长寿佛是不能缺的。

唐卡——历史画布上流淌的文明

唐卡——历史画布上流淌的文明

唐卡——历史画布上流淌的文明唐卡种类是指用不同的材质,以不同的工艺描绘或制作出来的唐卡,西藏早期唐卡种类单一,主要为彩绘唐卡。

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与汉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尤其是各艺术流派的形成及不同场所的需要而出现各种类别的唐卡。

就大类而言,可归纳为“廓唐”和“止唐”两大类。

一、廓唐——丝质类唐卡1.刺绣唐卡刺绣唐卡是按照不同的表现内容,用不同色彩的丝线刺绣出来的唐卡。

其工艺最早源于汉地,后在藏区又衍生出多种刺绣方法,甚至用本土制作的染色毛线进行绣制,但传世精品极少。

现供于北京雍和宫的《金刚瑜伽母》则是以“纳沙”工艺绣制而成,显得极为拙朴厚重。

2.缂丝唐卡缂丝唐卡历史悠久,源于苏杭地区。

是用“通经断纬”的特殊工艺精制而成,其质地细密、图文清晰、色彩明快,而且双面成像。

此类唐卡多为汉地皇室御赐给西藏上层或由西藏提供图样在汉地加工制作。

清代以前的缂丝唐卡色彩鲜明,对比强烈,风格豪放,质地厚实,清代后便趋于精细华丽,层次丰富,质地较薄。

如现藏于布达拉宫的宋代《贡唐喇嘛像》、明代《不动明王像》、清代《三世佛像》等,均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缂丝唐卡中的精品。

3.织锦唐卡织锦工艺分为经锦和纬锦两种,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

其工艺复杂,制作周期较长。

特点是色泽典雅,层次丰富,图纹清晰,质地细密润滑,坚实厚重如铜钱,被古人视之为“黄金般贵重的丝织物”。

织锦唐卡的产地主要在杭州,至今悬挂于扎什伦布寺9幅一套的历辈班禅缂丝唐卡,是1938年国民党人士浙江省主席黄绍竑陪同九世班禅大师来到杭州飞来峰岩壁前,发现大师对几尊元代密宗石佛造像极感兴趣,便委托当地民营企业杭州都锦生丝织厂将一至九世班禅像用织锦工艺制成唐卡,作为礼1. All Rights Reserved.绿松石,极为华丽、名贵。

5.堆绣唐卡堆绣唐卡起源于安多地区,是在缎贴唐卡的基础上发展成型,被青海塔尔寺称为传统工艺的“三绝”之一。

现珍藏于塔尔寺大经堂的一幅长30多米的《十六尊者像》便是以传统的堆绣工艺制作而成。

文明的印记

文明的印记

———————————————文明溯源———————————————尽管远古交通不便,但并未阻挡文明之间的交流。

一系列考古发现告诉我们,早在史前时期,雪域高原文明并非孤立地发展,而是超越自然地理的限制,与周边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次展览的开篇,展示的是雪域高原远古文明的由来。

◎双体陶罐展览上呈现的双体陶器是西藏博物馆的“明星藏品”。

据西藏博物馆资料介绍,双体陶罐质地为夹砂黄陶。

口呈喇叭状,直颈,腹部为相连的袋状双体,肩颈部有一对孔钮用于穿系绳索。

陶罐的表面纹饰精美,使用了刻划纹和朱墨两色彩绘装饰。

陶罐的双体有多种纹饰,造型饱满优美,工艺娴熟,代表了当时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被誉为西藏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代表作。

在西藏昌都卡若遗址所发掘的陶器当中,双体陶罐仅此一件。

其艺术表现力与黄河流域典型的新石器文化彩陶艺术水平相差不大。

双体流畅的独特造型与唯一性,表明该陶器应不是普通的生活用器,可能在氏族部落举行重大祭祀和庆典文明的印记——216件文物铺就“雪域天路”近日,《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为此,首博的一层B 展厅为观众铺开了一条汇集216件文物组成的“天路”,主办方试图通过大量的文物、史实带领观众以较全面的视点,探寻西藏与内地的血脉联系。

. All Rights Reserved.活动时所使用的一种礼器,具有特殊的意义。

◎铁柄铜镜据曲贡遗址的发掘简报中描述,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所出土的铜镜看,带柄镜出现的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到宋代方多见,且皆为铜柄镜”,也提出了一个猜测,即这件铜镜可能为南亚次大陆某种古代文化的交流品。

铁柄铜镜,早期金属时代,现藏于西藏博物馆有学者认为这枚带柄铜镜的来源可能为西藏本地制造,也可能是通过与周邻的贸易、交换、贡纳或战争掠夺等不同方式获得。

即使为西藏本土制造,其形制样式,却并不一定源于当地,也不排除是模仿西方系统带柄镜意匠的可能。

透过这一面小小的铜镜,显示出古代西藏与周邻地区文化间曾经有过密切的交往与联系。

千佛山

千佛山

各位朋友,你们好!欢迎来到千佛山风景区,首先请让我代表千佛山景区全体员工,欢迎您来到美丽而神奇的千佛山旅游观光,愿您在这里留下一段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千佛山所在地——彰武县大四家子乡,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

拥有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辽代、金代、明代及清代文物遗址25处。

大四家子乡地域独特,矿产丰富。

近年来,乡政府充分利用丘陵多、无污染、基础好等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及乡镇企业。

如今,大四小米绿色品牌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鉴定,袋装及盒装的产品已打入省内各大超市;南果梨、大扁杏已远销到沈阳、大连等地;这里的沸石、矾石、珍珠岩等非金属资源丰富,其中沸石贮量达1000万吨,目前以恒大石材为龙头,初步形成了沸石、矾石加工等支柱产业。

朋友们,我们这里虽然没有名山大川的那种恢宏气势,却有着美丽而古朴的自然生态景观和藏传佛教独特的人文景观。

中国有句俗话说的好:百年修得同船渡,今天我们有缘修得同日游。

大家由不同的地方来到同一个目的地,由不相识到相见相知,这真是一种很奇妙而又美好的缘分,那就让我们在这佛之净地,将这种缘分发扬光大。

希望我们千佛山景区的好山、好水、好导游、好服务,带给大家一份好心情。

祝大家在这里吃的放心、玩的开心、住的舒心。

千佛山概况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地处彰武县大四家子乡阿古庙屯的千佛山景区,千佛山亦称阿古庙,位于彰武、法库、康平三县交界处,距彰武县城45公里,距阜新市区155公里,距省会沈阳市155公里,总面积15.9平方公里,是集宗教祭祀、摩崖石刻艺术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自然景观主要以峰峦、峭壁、古枫、怪石等为特色,人文景观主要以阿古庙、摩崖造像、观音洞等为特色,地势属浅山丘陵区。

历史上,这里归属科尔沁左冀前旗,是清代的皇家牧场。

千佛山交通十分便利,柏油路南通沈阳,北连内蒙,西达阜新,东到康平、法库,紧接铁岭至阜新高速公路出口。

千佛山内景点很多,我们今天游览的线路是:千佛山——阿古庙——龙王庙——观音洞——四皈依树——祈祷树——摩崖造像——夫妻树——灵泉水——圣经寺。

马头金刚的简介与造像

马头金刚的简介与造像

马头金刚的简介与造像在藏传佛教中马头金刚、玛哈嘎拉、金刚手菩萨这几尊佛像的造像都较为接近,很多朋友容易混淆,前几期我们详细介绍了金刚手菩萨,今天正瀚说石跟大家深入了解“八大明王”之一的马头金刚。

(清代马头金刚唐卡网络参考图)马头金刚的起源据研究在藏族原始宗教“苯教”中,从未形成神格清晰的马神形象,随着佛教的传入让马头金刚受人敬仰,成为藏传佛教中最为常见的佛像之一,我们先从马头金刚在印度教中的身世入手。

马头金刚,梵名“Hayagrīva”为“马头”的意思。

因为该神头上有一个马头形象作为标志,故而得名。

早期我们介绍观音的文章中提到,相传观音的原型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中的一位善神,叫“双马童”是一对孪生的小马,行动比人的思想还快,后来佛教从婆罗门教、湿婆教等等教派中吸收了大量神明,其中也包括了“双马童”。

慢慢演变为“马头观音”,呈现愤怒状的观音,藏传佛教又称为“马头明王”、“马头金刚”,汉传佛教天台宗称之为“师子无畏观音”。

(清乾隆马头金刚铜像网络参考图)马头金刚的流传说到马头金刚的传入不得不提莲花生大士,公元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

莲花生大士在家乡就修过《大瑜伽续·语续》中的《莲花马头金刚续》,并获得成就。

到西藏后,莲花生大士极力的推崇,马头金刚教法和佛像的传播很快。

当时莲花生大士亲自给藏王赤松德赞传播马头金刚密法,并指导他进行实修,赤松德赞的修习也是也是蛮有成就的。

在朗达玛王灭法之后,复兴佛教的阿底峽尊者也专注《莲花六臂马头金刚修法》和《四臂马头金刚修法》二论,指导马头金刚的修习。

西藏色拉寺的吉扎仓大殿内主供最著名的“马头金刚”塑像,相传宗喀巴大师乘马经过这里,他的乘马无故长鸣三声,宗喀巴断定三年以后将有马头金刚在此出世,于是命建此寺,所以马头金刚也就成了该寺的护法神。

(18世纪马头金刚唐卡网络参考图)在西藏,马头金刚是咒师们的主要本尊。

每逢有旱灾、水患或任何大自然灾害,咒师以及僧人或者牧民们便会聚集一起,修诵这位本尊的仪轨,来禳解灾难。

藏传佛教造像的几种风格

藏传佛教造像的几种风格

34TIBET GEOGRAPHIC藏传佛教造像的几种风格汉地造像唇凸出,四方脸,眼睛细长,衣褶纹饰清晰,手掌短窄,手指凸现;新期造像为大明王朝时的造型,造像材质多用青铜,也用少量黄铜,以这种材质制作的佛像被称为本尊像和法事像,本尊造像体态精美,打磨上光工艺精细,法衣褶皱纹饰美,四方脸庞棱角稍微分明,目细长,莲座上下莲瓣对称美,连珠纹间距稀疏匀称,有些造像无连珠纹饰,造像正背面涂抹的热镀金质厚发亮,装藏底盖的十字相交杵上施有釉料或朱砂颜料。

有些著名的本尊像底部刻有金刚十字相交杵纹饰,此类造像像体粗糙,材质多为黄铜。

闻名的法事像无其他装藏物,只是以绸缎等布料替代装藏。

大魏平和三年款合金弥勒佛坐像是一尊北魏时期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代表性作品。

汉传佛教指流行于我国内地,以汉语言文字为传播载体的佛教流派。

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我国内地,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在我国汉文化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具有鲜明汉文化特色的新艺术形式。

此像造型完美,工艺精细,气势宏伟,体现了北方鲜卑民族胸阔健硕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气质,是北魏造像“平城模式”的典范之作。

(供图/布达拉宫)34TIBET GEOGRAPHIC太和八年汉文款镀金合金旃檀佛立像旃檀佛是最早的佛陀造像样式之一。

此佛像直立于莲花座上,面容庄重、慈祥和睦。

衣袍至腋下随佛的手势形成具有灵动水波纹的法衣。

汉文题记清晰。

(供图/布达拉宫)35西藏人文地理明宣德款镀金铜文殊菩萨坐像布达拉宫所藏的这款明宣德时期镀金铜文殊菩萨坐像,体相镀金精美,金色明亮丰满,正背面都装饰有重叠的双合莲花瓣,莲花座垫上下都镶嵌有细密均匀齐整的联珠排列装饰,是明宣德时期造像的杰出代表。

(供图/布达拉宫)36TIBET GEOGRAPHIC36TIBET GEOGRAPHIC明永乐款镀金铜弥勒菩萨坐像金色明亮丰满,(供图/布达拉宫)37西藏人文地理吐蕃造像合金錾刻团龙纹松赞干布坐像此尊造像头饰布条绕缠的朝霞高冠,头上的化佛熠熠在目,五官工整端庄,神情肃穆庄严,有很强的写实感,双腿结全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身下着厚厚的软垫。

黄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

黄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

作者: 旦曲坚赞;格桑热杰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33-34页
主题词: 宗喀巴大师;格鲁派;罗卜藏;达鲁;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第二年;仁钦;罗桑扎巴;弥勒寺
摘要: 宗喀巴大师,原名罗卜藏智华,出生在青海省湟中县的一个牧主家庭,他父亲叫达鲁赤本,母亲叫西毛阿旦,原居住在离塔尔寺不远的上庄新村。

有一年,他家生下一头很好看的小黄牛犊,小黄牛生下后不久,便常独自跑失,而每次去找,都发现在莲花山一带的山坳里吃草。

于是,全家便搬到那里居住下来。

达鲁赤本和西毛阿旦原来已有三个孩子,就在他们搬来后第二年,又生下了第四个孩子,起名为罗卜藏智华。

时年为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即公元1357年。

据说宗喀巴诞生时,父亲不在家,母亲将他生下后,将他的胞衣埋在帐蓬旁边的一块平地。

浅析罗布林卡坚赛颇章宫殿壁画中的汉文化因素

浅析罗布林卡坚赛颇章宫殿壁画中的汉文化因素

天工|2022年第14期作者简介:张依果(2001—),女,汉族,山西晋中人,本科,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摘 要]壁画是人类艺术文化史上的瑰宝,其中记载了丰富的文化内容。

从平原到雪域高原,从制作技艺、绘画手法、文化重要程度来说,壁画是人类的宝藏。

罗布林卡是西藏重要的一处历史文化景观,是承载着西藏的建筑、文化和艺术的园林。

每一处宫殿从各个方面展现出西藏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罗布林卡的壁画被称作西藏历史上的瑰宝,是中国文化中的精彩一笔。

旨在通过分析壁画绘制内容,让大众了解西藏壁画绘制的高超技艺和手法,以及色彩的精准运用。

在历史长河中,汉藏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走向繁荣,最终在历史文化的长卷中留下精彩的一笔。

[关键词]罗布林卡;汉文化;汉藏文化交融[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14-0034-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张依果.浅析罗布林卡坚赛颇章宫殿壁画中的汉文化因素[J].天工,2022(14):34-35.张依果 西藏民族大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成为必然。

罗布林卡作为西藏重要的有着“宝贝园林”称号的藏式特色建筑,其中也并不缺乏汉文化因素的融入。

在这座精致的建筑群中,无论是宗教文化还是建筑特色、文化风格都有着汉文化的印记。

本文通过分析坚赛颇章宫殿中的壁画内容、壁画特色来寻找在历史长河中汉藏文化的交流沟通印记,以及汉文化因素形成的原因。

一、罗布林卡及坚赛颇章宫殿概况罗布林卡是西藏高原极具民族特色的藏式宫殿建筑群,有山河、水泉、草地、林木及鸟兽群集。

在建造过程中不仅使用了藏式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雪堆白”,还融合了汉式、江南园林风格,让罗布林卡成为了中国藏式古典园林艺术的丰碑。

这里也是达赖喇嘛的专属夏宫,从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时期开始,历代达赖喇嘛在每年的藏历三月至九月期间都会从布达拉宫移居罗布林卡。

坚赛颇章宫殿是罗布林卡三大宫殿之一。

噶举 传授极致之美

噶举 传授极致之美

噶举』意为『口授传承』『领受亲口传授的密咒教义』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玛尔巴大师开创,米拉日巴大师继承,达波拉杰大师时正式建立,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大宗派。

举巴支系众多,门派林立,留存沿袭的艺术门类中,让人称道的是其丹萨替风格的造像,95西藏人文地理噶举巴传承体系文/才让当智噶举巴是藏传佛教各宗派中支脉最多的一个,因而影响遍及藏地,拥有众多的寺院和僧人。

噶举巴有显宗佛法和密宗佛法的很多传承,内部区分为香巴噶举和塔波噶举两宗,其中,塔波噶举广泛兴盛于中部前藏地区,香巴噶举主要兴盛于后藏地区。

香巴噶举自从克珠·琼波南觉于现在的日喀则南木林县建立祥雄雄寺开宗扎根以来,就形成了香巴噶举传承系统,凯珠·群波南觉大师在后藏建立有一百零八座佛教寺院,他在祥雄雄寺传授佛法期间,曾会集有一万多位请赐佛法的僧伽,并创建了香巴转经传统。

在格鲁巴中,也有香巴转经中的一部分内容。

香巴噶举的观点与藏传佛教其他噶举巴观点一致,只是在密宗佛法的传承上与其他噶举巴稍有不同,各自依持的本尊和诸佛等也稍有不同,但是,在对“性空”观点的认识方法和意识本质的认定方式方面,与其他噶举巴毫无分别。

塔波噶举塔波噶举的渊源,要追溯到玛尔巴大译师。

玛尔巴为了请教密宗佛法,前后三次前往印度,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历经十三次生命危险,经受许多磨难,依持过上百位上师。

玛尔巴大师培养了诸多弟子,其中,四位主要弟子之一是米拉日巴尊者,米拉日巴尊者的主要弟子是塔波拉杰,塔波拉杰又传承出了噶举巴的“四大宗八小宗”。

其中四大宗是:1.噶玛噶举,自塔波拉杰的弟子噶玛巴·都松钦巴在堆龙建立楚布寺开宗扎根开始形成。

2.帕竹噶举,自塔波拉杰的弟子帕木竹巴·多杰嘉波建立帕木竹寺(即后来著名的丹萨替寺)开宗扎根开始形成。

3.巴绒噶举,自帕木竹巴的弟子巴绒·达玛旺秀建立巴绒寺开宗扎根开始形成。

4.蔡巴噶举,自喇嘛祥·尊珠扎巴大师建立蔡贡唐寺开宗扎根开始形成。

噶当派的万佛殿甲玛擦擦探究

噶当派的万佛殿甲玛擦擦探究

噶当派的万佛殿甲玛擦擦探究撰文、摄影/范久辉甲玛擦擦中的一部分,代表着十二三世纪“卫藏”地区擦擦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其艺术水准不亚于同时期的阿里擦擦。

梳理其艺术风格,可以看出藏地擦擦在吸收外来造像元素后,开始逐渐摆脱早期单纯的模仿翻制,形成本土化和民族化的风格特征。

甲玛擦擦由于“大量复制”得以存留下一批十二三世纪的造像,是拉萨地区帕拉艺术风格演变的一个重要的链珠。

图为释迦摩尼佛擦擦。

100T IBET GEOGRAPHIC 2014 11101西藏人文地理从拉萨出发,沿318国道快到墨竹工卡县城时,拉萨河由窄变宽,大片滩涂长着肥美的青草,相传松赞干布曾在此地策马扬鞭。

穿过写着“松赞干布出生地”大门,是一片平坦丰腴的农田,笔直的公路穿过其中,远处一座“噶当觉顿式”塔在林荫与村落中若隐若现。

这座巨大的佛塔,绝对是甲玛沟内视觉的焦点。

但很少有人关注佛塔内部及周边废墟出土的多种制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前后,甲玛地方一度是西藏高原政治活动的中心,见证了一个伟大王朝的兴起。

随着吐蕃政权的瓦解,甲玛地方开始退隐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在藏史的谱写中,它再次引起世人关注,已是十二世纪了,那是因为噶当派在甲玛地方的传播。

噶当派源于阿底峡大师,创立于其弟子仲敦巴,壮大于仲敦巴的弟子博多瓦、京俄瓦和普穷瓦及再传弟子。

五方佛坛城造像擦擦,是甲玛擦擦的精品之一。

擦擦为直径13.5CM的圆盘,大日如来持智拳印端坐正中,其余四佛安坐四方。

且强调密宗只能传授给经过考验的少数有“根器”的人,因此噶当派并不广传密宗。

此外,噶当派还调和了显密二宗的教理与修习,主张显密二宗不应当相互攻讦,而应当互相补充。

在甲玛地方弘传噶当派的是杰贡叔侄两师,在《青史》中,他们被誉为“这是一对成双的地上大菩萨,为利他而来受生。

”杰贡叔侄中的“叔”为杰贡巴大师,“侄”当教授派上师内邬素巴和甲域瓦。

由于在师从内邬素巴9年期间,除听上师说法外,其余时间都一心精勤闭关专修,获得大成就,所以普遍传称为杰贡巴(杰氏家族的大修行者之意)。

中国古代雕塑------中国历代佛造像欣赏

中国古代雕塑------中国历代佛造像欣赏

宋代佛像
元代佛像的特点
元代地域辽阔,佛 像深受印度及藏传佛 教的影响:菩萨袒露 上身,胸佩璎珞,璎 珞的颗粒较大;下身 着裙,纹络简洁。 佛 像面部为倒置的梯形, 五官紧凑;菩萨蜂腰 长身,姿态妩媚,高 乳丰臀,具有印度巴 拉王朝造像风格。
明代佛像的特点
这一时期佛像又回到传统审美中:面相丰润, 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 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佛造像的身材比较匀称 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 折自若。 其最大的特征是:宝冠叶片呈镂空状, 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仰俯莲座,莲 瓣宽肥;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腿部装饰略 呈椭圆形群褶;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这 些都是明代佛造像独有的特征。
天王像
• 天王像:佛教传说中,须弥山的山腰有一座名叫 犍陀罗的山,山上有四峰,每峰上有一王居住, 护一天下,称为四大天王。这四大天王是:东方 持国天王,身为白色,手抱琵琶;南方增长天王, 身为青身,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 手上绕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手中托 塔。在莫高窟彩塑中,中唐以后多有表现,也常 常和力士并列出现;归义军时期的洞窟中多于窟 顶四角画四大天王,表示护持四方之意。
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佛像特点
• 十六国(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 • 这一时期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且大多是青铜佛 像。 • 其特点有四: • 一、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 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且有分组状 发纹。 • 二、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 三、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 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 四、佛像台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 束腰须弥座。
弟子像
• 弟子像:按字面的意思讲,跟从师父接受教导的人都可以 称为弟子。这里的弟子指佛教中那些通过听从佛的教导, 进而自我修行,最终达到自我觉悟,解脱生死轮回的修行 者。与菩萨不同的是,弟子不能超度他人,只能解脱自己, 其最高果位是罗汉。就塑像而论,弟子多以比丘(即和尚) 的形象出现。在莫高窟,释迦佛左右作为侍者出现的比丘 都是迦叶和阿难两弟子。敦煌的弟子画像出现的很早,十 六国时期的第272窟就有,但北魏时期无此题材,北周又 重新出现了塑、画的弟子像。隋唐多绘塑结合进行表现, 以表现十大弟子为主,多是塑二而绘八。五代以后的洞窟 则是将弟子都付诸绘画,并有榜题保存至今。

炳灵藏韵

炳灵藏韵

时随地 观像修持 ,工匠们制作 了大量精巧轻便 的小 型造像 。这些造像 依据经典 中规定 的仪轨 比例 ,在
尺寸 、造 型 、身姿 、手印等方面有着非常严格 的限
制 ,各类 佛 、菩 萨或金 刚明王 等的密宗 造
牛头人身 的大威德金 刚 ,头戴骷 髅冠 ,怀抱 明妃 金刚
起 尸母 ,全 身赤裸 ,造 型奇特 夸张 ,据 称是文殊菩 萨
Bl Ll G G N N
窟 把 发
49
金铜 造像
藏传佛教分 为显宗 和密宗 ,而习惯上视密宗为 圣教精髓 ,提倡 显 、密共修 ,先显后 密。为便 于随
救 八难度母 。藏族历 来将文成 公主看作 是绿度母 的化
身。另展 出的一身泥 制 白度母 坐像 ,头戴花蔓 冠 ,左
度为二三十厘米 ,均螺髻高耸 ,坐势挺 立 ,神情庄
重 ;手结契印或托钵 ,结跏趺坐 于莲 花座上 ,宗教
色彩浓郁 ,具有典型 的藏传佛教仪轨像特征 。
菩萨多为丰乳细腰 的女性 形象 ,其 中以观世音 菩 萨的各 种造 型尤 为 突 出 ,有 八臂 观 音 、四臂 观 音 、水月观音 ,以及观音为救度众生 幻化成的绿度
明 。 他 们 既 是 对 藏 传 佛 教 的 发 展 革 新 做 出过 特 殊 贡 献 的一 代 宗 师 ,又 以精 深 的 佛 法 和 出 神 入
化 的 神 通 力 被 众 多 的 信 徒 视 为 在 世 活 佛 ,具 有 极 高 的威 望 。 镏金铜 塔 ,在方 形或圆形 的基 座之上 ,起
延 续 、发展 了炳灵寺 的佛教 历史 。如果 说 自东 晋十六
国至唐宋 的汉传佛 教谱写 了炳灵 寺前80 0 年的繁荣 ,那 么 自元 、明以来 的藏传佛教则辉煌 了炳灵寺后8 0 的 0年 历 史 。这两种 风格迥 异 、独 领风骚 的佛 教文化 体系 , 以各 自丰富 多彩 、博 大精深 的艺 术魅力 在炳灵 寺这个

法源寺流通处流通新印各种佛像

法源寺流通处流通新印各种佛像

作者: 法流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46-47页
主题词: 法源寺;宗喀巴大师;无量光佛;金刚萨埵;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贾曹杰;尊胜佛母;金刚手菩萨;寿佛
摘要:<正> 为了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班禅大师亲自选定并请画师绘制的上师本尊诸菩萨像十一帧,大师亲自撰写赞语,交中国佛协印制流通。

这十一帧画像的内容是:1.释迦牟尼佛和弟子目犍连、舍利弗;2.毗卢佛、无量光佛、药师佛三尊;3.无量寿佛、白度母、尊胜佛母三尊;4.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三尊;5.金刚萨埵菩萨、龙尊王佛、叶衣佛母三尊;6.宗喀巴大师和两大弟子贾曹杰、开珠杰;7.莲花生大师、息瓦措论师、墀松德赞;8.玛巴祖师、。

承德佛教摩崖造像

承德佛教摩崖造像

2014年7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

造像意为在摩崖山崖上刮摩或在石头上刻划出的造像,内容以佛教造像为主,特点是或置于露天或位于浅龛中,多数情况以群组形式出现,有时与石窟并存。

据清代冯云鹏《金石索》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其传播形式除了经典文字外,“以像设教”的艺术形式更易于被人们接受、膜拜南北朝以降造像之风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佛教信仰的深化和普及,陆续有造像、刻字活动,不断有各种新的作品增刻在山上,大者可达数丈,小者不足方寸。

在五世达赖所著的《西藏王臣记》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与石刻有关的资料,大致内容是:“藏王亲眼看见那里有自然显现的六字真言,他当即沐浴净身虔诚祈祷。

岩石之上也自然现出菩萨、度母、马头金刚等佛像,松赞干布即请来尼泊尔的一些有精巧的造像技能的工人,依照自然显现出的佛像身形、神采,而精细雕刻出清晰的佛菩萨像。

”承德市经历次文物普查目前已登记佛教摩崖石刻共有4处,其中最早的为金元时期的隆化石佛口摩崖造像,其余3处均为清代造像,现将这4处摩崖造像做简要概述。

一、隆化石佛口摩崖造像:石佛口摩崖造像为金元时期的遗迹,位于隆化县城西10公里的蓝旗镇少府村,开凿于少府河北岸砂岩形成的石壁上,距河床高10米,造像20世纪40年代被侵华日军用强酸侵蚀,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在文革时毁坏严重,现存面积东西长9米,上下高1.5-1.8米。

造像采用高浮雕手法,共存4组。

第一组:3尊三世佛作半浮雕式坐于束腰式须弥座上,面容微笑慈祥,身披通肩大衣,两手平放在盘坐双膝之上;三世佛两侧各站立佛1尊,背面雕出千佛壁,第二三组:均在龛内雕出千佛壁,分上下两层共107尊;第四组:有坐佛像20尊,佛头束高髻,垂长耳,面目端庄,神态自然。

东200米石崖上有元代石刻题记。

在造像的前山脚下,发现较多麻布大瓦,疑为当时寺庙遗物。

199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喀巴大师的六种造像
“ 没有上师之前,就无佛陀之说;千年佛陀之果,源自上师之因”。

正是由于视上师为佛陀的传统文化观念,上师或祖师像成为藏传佛教造型艺术当中最为普遍,最具特色的一种题材。

不论是唐卡,壁画等绘画艺术,还是石刻、泥塑、木雕、金属等造像艺术,上师像都是题款最多的一项作品,这将十分有助于后人辨认他们的具体身份和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宗的造像风格。

本图中造型类别最多的当数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造像以写实像、美化像、扎西多卡玛、师徒三尊、五种应身像、持寿瓶等几大类别最为常见。

写实像
写实像这幅甘丹寺内的壁画传说是宗喀巴大师在这里面壁修行时映照在墙壁上的影子描画而成的。

顾名思义,写实像是指造像师完全按照上师生前的相貌特征绘制或塑造的身像。

西藏苯教和佛教所拥有的绝大多数
上师像基本上都属于写实类。

一般情况下,宗喀巴写实像的特点是大师头戴黄色通人冠,双目有神,大耳垂下,大鼻突前,面相饱满而略带微笑,显得格外慈祥;身披三法衣,双手当胸结说法印并捏青莲花茎;左右肩花分别托起经书和智慧剑,象征着宗喀巴为文殊菩萨的化身。

此外,与很多西藏各宗派的上师一样,宗喀巴也依照自的品相亲手建造了其泥塑像,藏语称之谓“杰阿扎玛”,也属于写实类。

美化像
镏金的宗喀巴美化造像。

美化像藏语里称之为“ 嚓古”其中“ 嚓”意为美丽,而“古”为敬语就是指人或神仙的身体或宗教造像。

这是比较少见的一种造型类别,除了概念和造像本身,笔者还从未见过任何有关出现此类造型的文献资料
以及研究文章,故而也无法肯定地解释其具体缘由。

但是依笔者看来,这可能与藏传佛教造像度量经规定的三十二相,八十毫等塑造佛类型像的审美标准应有直接的关联。

如上所述,在西藏信徒把自己的上师视为佛陀尊奉后,以佛陀的完美相貌标准,重塑自己信奉的上师形象就不足为奇。


们可以仔细欣赏下图,这是一尊铜质镏金的宗喀巴美化造像,其面貌特征完全超脱了人们熟悉的宗喀巴写实像,而塑造出了信徒心中完美的尊者形象,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情趣。

扎西多卡玛
扎西多卡玛
扎西多卡玛是一种宗喀巴的泥塑像,据传这是宗喀巴大师与八大弟子,在山南宛扎西多卡闭门修行时,艺人用泥土塑造的七尊宗喀巴像,并以当时宗喀巴闭关修行完成之后剪下的头发装藏。

后来这七尊宗喀巴泥塑像被称之为杰扎西多卡玛,视为极其珍贵的造像。

经笔者调查,现在确切知道的宗喀巴扎西多卡玛像只有两尊完整地保存在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内,已有近600 年的历史。

据知情讲,杰扎西多卡玛的造型特点为双手结禅定印并持焰宝。

这一名称在藏文文献里经常出现两种不同的写法, 即扎西陀卡玛或扎西多卡玛。

写法仅有一字之差,却在意思上天壤之别:一是扎西陀卡玛“扎西”为吉祥之意,而“陀卡”是被烟熏的意思,传说当时工匠把泥塑像建造之后,就开始烧火烘干,以免变形。

正在被烘干的宗喀巴泥塑像被浓烟熏得实在难忍,便开口讲:
“ 陀瓦卡琼”, 是被烟熏了的意思,故而这七尊宗喀巴像被取名为扎西陀卡玛。

另外一种叫法是扎西多卡玛,则取修行的地名来,来历比较简单,但似乎更符合客观历史事实。

师徒三尊像
甘丹寺内的师徒三尊像。

寺院里最为常见的造型,即宗喀巴、贾曹杰、克珠杰。

在大多格鲁派寺院里,都被供奉在主要位置,体积较大,其中中间显著位置是宗喀巴,头戴黄色通人冠,身着僧衣,双手胸前结说法印,左右肩花托举经书宝剑,金刚跏趺坐于莲花或三层墩垫上;大师右侧贾曹杰身披三法衣。

左侧克珠杰,左手、右手皆持经书。

这类造像在唐卡、壁画等绘画艺术都能见到。

五种应身像
五种应身像之一。

五种应身像之二。

五种应身像之三。

五种应身像之四。

五种应身像之五。

五种应身像是宗喀巴师圆寂之后出现的,多见于绘画作品当中。

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宗喀巴圆寂之后,其弟子克珠杰遇到了一些涉及中观及生圆次第的难题。

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克珠杰既怀念上师,又珍重地祈祷能够解疑释惑。

这时在克珠杰的梦幻中出现了上师的尊容,助其解除疑虑,随后分别显现了五种不同的宗喀巴应身像,并流传至今。

下面笔者将通过布达拉宫的一套精美唐卡藏品分别介绍宗喀巴五种应身的具体造型。

宗喀巴头戴黄色通人冠,面相饱满慈祥,双手胸前结说法印,身着三法衣,半跏趺骑着象行走在祥云之上,其前后两天女分别托举宝伞和智慧剑五种应身像之一。

宗喀巴应身像束发高耸,左右长发垂肩,面向文静,眉间白毫右旋且显眼突出。

佩戴五叶宝冠、耳坠、项链、手镯,草绿色帔帛,上身袒露皮肤呈黄色,双手胸前结说法印,下着裙,侧身骑着仰头狮子,左右肩花分别托举经书、宝剑,
为典型的菩萨装。

若不是以组套形式出现,极易与骑狮文殊造型相混淆五种应身像之二。

这是最为普遍的宗喀巴造型,唐卡中央彩绘的大师头戴象征格鲁派的黄色通人冠,面相年轻,身着三法衣,双手胸前结说法印并捏青莲花茎,左右肩花托举经书宝剑。

宗喀巴大师金刚跏趺坐于莲花、月亮座上。

其左侧站立的天女面朝大师,手举大扇;右侧站立的天女则双手供奉盛满甘露的钵五种应身像之三。

五种应身像之四中,宗喀巴束发高结,戴骷髅冠,弯眉大眼,留有络腮胡;佩戴硕大耳环、项饰、手镯、臂钏、脚镯等各种饰物。

特别是宗喀巴上身袒露、从右肩到左腋下斜披圣带,右手高举宝剑,左手胸前紧持盛满鲜血的头盖骨,骑着十分凶猛的老虎,整体上表现为比较夸张且典型的古印度大成就者造型。

五种应身像之五造型基本上与之三一致,所不同的是,在此宗喀巴面相略显老气,右手胸前捏着托起智慧剑的莲花茎,左手放在膝盖并捏住托举经书的莲花茎,半跏趺坐于莲花及月亮座上,整体造型显得格外放松自然。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绘画还是泥塑、金铜等造像艺术,宗喀巴五种应身像必须以组套形式完整出现。

持寿瓶像
持寿瓶像。

这在宗喀巴造像里属于比较罕见的一种,因为宗喀巴大师双手结禅定印并握长寿瓶,故而称其为持寿瓶宗喀巴。

笔者见过的这类造型大多属于泥塑造像,除了持长寿瓶外,与其他造型并无大的区别,左右肩花分别托举经书与宝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