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分析报告制度流程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报告管理程序

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报告管理程序

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报告管理程序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报告管理程序1目的规范监测报告的编制、审核、批准、发放和更改,确保监测报告准确、清晰、明确、客观。

2适用范围适用于监测报告的编制、审核、批准、更改、发放、保存等管理。

3职责3.1环境监测中心授权的监测报告编写人员负责监测报告的编制,项目负责人或相关科室主任负责监测报告的校核;3.2 总工室相关经授权人员负责监测报告的审核;3.3授权签字人负责监测报告的批准;3.4办公室负责监测报告的盖章、发放;3.5 技术负责人负责监测报告更改要求的审批;3.6质量负责人负责监测报告质量的监督抽查;3.7 办公室负责监测报告副本存档管理。

4程序4.1监测报告的编制4.1.1各类监测报表、周报、季报、年鉴、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等由综合管理室负责编制;4.1.2一般的外委监测报告由相关监测业务科室主任指定科室内环境监测中心授权人员编制。

4.1.3污染事故、污染纠纷仲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和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竣工验收、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监测、专项科研调查监测等监测报告由项目负责人编制。

4.1.4要求监测报告格式统一、设计合理,表达方式尤其是监测数据的表达易于用户理解,报告名称(标题)确切、文字简洁、字迹清晰、数据准确并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结论客观明确。

监测报告中如包含了分包方的监测结果,应明确标明。

4.1.5监测报告应包括为说明监测结果所必需的各种信息以及采用方法所要求的全部信息。

包括:(1)标题;(2)环境监测中心的全称、地址及通讯方法,进行监测的地点(如果不在环境监测中心进行监测);(3)监测报告唯一性标识和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表明监测报告结束的标识“”;(4)委托方名称和地址;(5)监测样品的说明和明确标识;(6)样品性状描述;(7)采样日期、接收样品和进行监测的日期;(8)对所采用监测方法(包括采样方法)的标识,或者对所采用的任何非标准方法的明确说明;(9)涉及的布点、采样方法(如果适用)说明及采样地点和位置(包括采样地点和位置的简图或照片);(10)对监测方法(包括采样方法)的任何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其它任何可能影响监测结果解释的信息,如采样或监测的环境条件等;(11)测试和导出的结果及其计量单位;(12)适用且需要时,提出意见和解释(或结论);(13)报告编制、校核、审核人员的姓名和批准人员的签字,以及签发日期;(14)作出本结果仅对所测样品有效的声明(如果适用);(15)未经环境监测中心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监测报告的声明;(16)遇到下列情况之一的,还应在监测报告中提供测量不确定度的信息:a、客户有要求时;b、不确定度对监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影响时;c、不确定度对满足某标准、规范极限有影响时。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为了监测环境质量和保障公众健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纷纷建立了环境监测系统。

而环境监测报告制度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了解环境状况、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定义及重要性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是指对环境监测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的一系列制度和规定。

它通过监测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和指标,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对于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环境监测报告,公众可以及时了解当地环境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护措施。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监测报告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推动环境治理工作向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发展。

三、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流程1. 主要内容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监测对象、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监测结果等。

其中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等不同环境介质;监测指标则包括各种有害物质的浓度、排放量、超标程度等;监测方法则是指监测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手段和操作步骤;监测结果则是监测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

2. 流程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流程主要包括监测计划编制、监测数据采集、监测数据分析和监测报告编制等环节。

首先,要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要求编制监测计划;然后,通过采集环境样品、进行实地监测等方式获取监测数据;接着,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科学解读;最后,根据监测结果撰写环境监测报告,并向社会公布。

四、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改进方向和建议1. 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为了保证环境监测结果的真实可靠,需要加强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完善监测标准和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 拓展监测报告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将监测报告信息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公众传递,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环境监测制度

环境监测制度

环境监测制度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和规范公司的环境监测制度,以确保我们的业务活动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并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

目的环境监测制度的目的在于:- 监测和评估公司业务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确保公司业务活动符合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 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提高公司的环境形象和社会责任感。

范围和适用性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和员工,包括办公场所、生产设施、仓库以及任何与公司业务相关的活动。

环境监测程序公司将执行以下环境监测程序:1. 环境影响评估:在启动新的业务项目或进行重大改变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减少环境影响的措施。

2. 环境监测计划:制定周期性的环境监测计划,包括监测项目、监测方法、责任人和频率等,以确保公司业务活动符合环境法规要求。

3. 环境数据收集和分析:定期收集环境监测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以评估公司业务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改善。

4. 环境监测报告: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制环境监测报告,记录和汇报公司业务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便公司内部和外部的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方了解。

环境监测责任为确保环境监测制度的有效实施,公司将明确以下责任:1. 高层管理人员负责制定环境监测制度,并为其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2. 相关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环境监测计划,并监督业务活动的实施过程。

3. 所有员工负有积极参与和遵守环境监测制度的义务,并及时报告任何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

审核和改进公司将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评估,以确保环境监测制度的有效性和符合性。

根据审核结果,公司将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环境监测制度的效果和适应性。

总结环境监测制度的实施对于保护环境、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以及提升公司形象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

公司将始终努力改进并促进可持续发展,确保我们的业务活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环境监测报告管理程序

环境监测报告管理程序

文件制修订记录1.目的为规范监测报告的编制、审核、签发、发送、更改和保存,确保监测报告准确、清晰、明确和客观,应对监测报告的内容和形成过程实施有效管理。

2.适用范围适用于监测报告的编制、审核、签发、发送、更改和保存等环节的控制。

3.职责3.1 授权签字人负责监测报告的签发和更改要求的审批。

3.2 监测报告编制人负责编制监测报告,审核人负责审核监测报告。

3.3 相关部门负责监测报告加盖 CMA 章(必要时)和检验检测专用章、以及监测报告的发送和归档。

4.工作程序4.1 报告编制4.1.1 监测报告格式应设计合理,表达方式(尤其是监测数据)应易于理解,报告名称(标题)确切,文字简洁,字迹清晰,信息全面,数据准确并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结论客观明确。

监测报告应明确标明分包方的监测结果和方法偏离情况(若有)。

4.1.2 监测报告应包含为说明监测结果所必需的各种信息以及采用监测方法所要求的全部信息。

报告内容和信息量应符合委托的类型和要求,根据需要可增加和减少。

监测报告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1)标题。

(2)监测机构的全称、地址和通讯方式,监测地点(在监测机构以外的地点时)。

(3)监测报告唯一性标识和从正文开始每一页页眉上的唯一性标识,以及用终止线表示的报告结束标识;报告每页页码和总页数。

终止线应排在报告的最后一个要素之后,不能另起一页编排。

(4)委托方名称和地址。

(5)所采用监测方法(包括采样方法)的名称和代号。

(6)监测样品的说明、性状描述和明确标识。

(7)采样日期、接收样品和测试日期,必要时包括制样日期和前处理日期。

(8)涉及的布点和采样方法(若适用)说明及采样地点和位置,必要时包括采样地点和位置的示意图或照片。

(9)对监测方法(包括采样方法)的任何偏离,分包信息,其他其他任何可能影响监测结果解释的信息。

(10)制样和前处理方法等。

(11)监测和导出的结果及其计量单位。

(12)报告编制、审核和签发人的签字和签发日期。

简要介绍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

简要介绍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

简要介绍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和人工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观测、测量和评价的过程。

它是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如下:1. 确定监测目标:环境监测的目标通常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噪声等各个方面。

在进行监测前,需要明确监测的目标是什么,以便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和设备。

2. 设计监测方案:根据监测目标和要求,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

这包括确定监测点位、监测频次、监测参数和监测方法等。

监测方案需要科学合理,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

3. 选择监测设备:根据监测方案,选择适合的监测设备。

不同的监测目标需要不同的设备,如大气监测需要气象站、气体分析仪等,水体监测需要水质分析仪器等。

选用的设备应具有准确、可靠、稳定的特点。

4. 布设监测点位:根据监测方案,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

监测点位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该区域的整体环境质量。

同时,监测点位的选择还需要考虑到设备的布设条件和操作便利性。

5. 进行监测操作:根据监测方案,进行监测操作。

这包括采集样品、测量数据等。

在进行监测操作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数据分析和评价: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包括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以及与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对比,评价环境质量的优劣和变化趋势。

7. 编制监测报告:根据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目的、方法、结果和评价等内容,以便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8. 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如果监测发现环境质量存在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和改善,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包括确定监测目标、设计监测方案、选择监测设备、布设监测点位、进行监测操作、数据分析和评价、编制监测报告以及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等步骤。

这些步骤的执行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是指针对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监测工作,建立健全的报告制度,以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数据的准确可靠。

下面将从制度的必要性、内容和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建立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环境监测报告制度能够规范和规范化企业的环境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企事业单位通过建立环境监测报告制度,能够及时获取监测数据,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有效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

此外,环境监测报告制度还能够促使企事业单位主动关注和管理环境问题,培养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监测报告的目的和要求,明确报告的编制目的、对象和要求,确保报告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是监测内容和方法,包括监测项目、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设备等,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再次是数据处理和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形成监测报告。

最后是报告的撰写和提交程序,包括报告的格式、报告的撰写要求和报告的环节和方发。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具体流程如下。

首先,企事业单位对监测工作进行计划和组织安排,明确监测项目、监测目标和监测周期等。

其次,对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包括采样、样品分析和数据整理等。

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价报告的编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并编制监测报告。

最后,对监测报告进行审核和审定,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对报告的使用和存档进行管理,确保报告的可追溯性和长期保存。

总之,建立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它能够规范和规范化企业的环境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的发生。

因此,企事业单位应积极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并加强对制度的执行和监督,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是指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规,对各类环境污染源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环境监测,记录和报告环境质量数据的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目的、作用、程序和要素等方面的内容。

一、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目的和作用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环境质量状况,评估环境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环境质量:通过定期监测各类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和环境质量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掌握环境质量状况。

2. 评估环境影响:通过对环境质量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判断环境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监管环境污染源:通过对环境污染源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发现污染源的超标排放和违法行为,促使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4. 提高公众参与度:将环境监测报告公开发布,增加公众对环境质量的了解和参与,促进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二、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程序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程序主要包括:环境监测计划、监测与采样、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制等环节。

1. 环境监测计划:根据相关法规和政策要求,编制环境监测计划,明确监测对象、监测点位、监测指标、监测频次等内容。

2. 监测与采样:按照监测计划要求,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和监测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对环境污染源进行监测和采样,获取环境质量数据。

3.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环境质量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和处理,包括数据排序、去除异常值、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等,得出准确可靠的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4. 报告编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编制环境监测报告,包括报告内容、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和评价结论等,确保报告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5. 报告审核和发布:经过报告编制人员的审核,将环境监测报告及时发布,供相关政府部门和公众查阅和参考。

三、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应包括的要素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 监测对象:明确监测的对象是哪些污染源或环境介质,如大气、水体、土壤、噪声等。

环境监测和消毒管理制度及流程

环境监测和消毒管理制度及流程

环境监测和消毒管理制度及流程第一篇:环境监测和消毒管理制度及流程环境监测和消毒管理制度及流程1.科室布局合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标识明显。

血液储存室、发放处和输血治疗室设在清洁区,办公室设在半清洁区,血液检验和处置室设在污染区。

2.清洁区必须每天三氧或紫外线密闭消毒30~60min,专人负责,有消毒记录。

3.接受医院“院感”委员会的监督指导,积极配合定期抽样检查。

清洁区达到Ⅱ类环境标准,空气细菌菌落数<200cfu/m3,物表菌落数<5cfu/m2,医务人员手指菌落数<5cfu/m2。

随时保持环境清洁,每日清洁桌面、地面,被血液污染的台面用高效消毒剂及时处理。

4.各个岗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5.禁止自采自用血液,必须按规定从合法血站取血,确保用血安全。

6.科学合理使用成分血,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7.做好输血前检查工作。

8.使用的医疗器械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达到有关标准。

9.工作人员上岗时,应随时警惕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播,作好自身防护,防止职业暴露。

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按规定处理。

10.储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用消毒液清洁一次,每月对冰箱内空气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和霉菌,随时保持冰箱清洁卫生。

11.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等生物垃圾,必须分类收集,贴生物危害标记,进行无害化处理。

一次性空针每天消毒清洗后如数交回供应室并签字,盛血试管每天送医院焚化炉毁型焚烧处理,血液洗涤水消毒后倒入下水道,进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标排放。

12.各种消毒处理资料档案保存至少3年。

第二篇: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公司环境监测管理工作,落实企业的环保责任,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环境状况、各种污染源的监测管理。

三、职责与分工1.生安部是公司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各部门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负责监督各部门对本制度的执行情况。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范文(2篇)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范文(2篇)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范文环保技术监测制度漳泽发电分公司环境保护技术监测制度1目的规范环境保护监测行为,确保环保设备的正常投运以及污染物排放达标。

2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漳泽发电分公司环境保护日常监测管理。

3职责3.1安全环保部职责根据环保整改意见书的要求,及时制定相关措施并落实整改。

3.2环境监测站职责1环保技术监测制度3.4环保设施所在部门的职责4管理内容和程序4.1环保监测范围包括:1)#6除尘器的考核指标为。

电场投运率、除尘效率、除尘器在未改造前出口烟尘排放浓度<____mg/m。

改造后除尘器出口烟尘排放浓度<____mg/m。

2)#3、#4、#5除尘器的考核指标为。

投运率、除尘效率、除尘器出口烟尘排放浓度<____mg/m。

3332环保技术监测制度3)除尘器每次a级检修或改造前后均应进行除尘效率、阻力、漏风率、烟尘排放浓度、烟尘排放量等指标的测试。

1)废水处理设施包括生活污水处理站、闭式循环、灰水浓缩池及其系统、含油废水处理设施、废水回收设施等。

2)废水处理设施的考核指标为。

废水处理率、设备投运率、处理水量及运行情况。

3)应定期对废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每月度上报一次运行与监测情况。

1)脱硫设施的考核指标为。

投运率、脱硫效率、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旁路门挡板开关状态、在线仪表投运率、在线监测历史数据保存情况。

2)应加强运行管理,严格工艺技术操作,定期校验烟气在线监测仪器,确保烟气脱硫效率达到规定值。

应定期对脱硫设施的启停时间、脱硫效率、投运率、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旁路门挡板开关状态、在线监测历史数据保存,每月度上报一次运行情况。

1)各辅机冷却水要根据季节温度变化,勤调冷却水量,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冷却水使用量。

2)各辅机冷却水要做到随机组检修、备用时及时关闭,以节约工业用水和减少工业排水。

3环保技术监测制度1)火电厂产生噪声的主要声源均要按有关规定设臵噪声防治设施,保证达到有关标准的要求。

环境保护监测管理制度

环境保护监测管理制度

环境保护监测管理制度环境保护监测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全部需要进行环境监测的单位和个人,负责监测和检测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二、监测范围本制度的监测范围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废物、辐射等环境参数和影响环境质量和卫生的污染物和参数。

三、监测基本要求1.监测机构应是经权威机构认可的合格试验室,并具备相应的检测资质和技术本领;2.监测机构应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监测结果精准、牢靠;3.监测前需准备好监测仪器设备,对其进行仪器校准、空白等质控措施;4.监测数据要按时采集、采样,并采纳标准操作方法进行检测、分析处理;5.监测数据要适时上传至环保部门信息系统,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四、监测管理流程1.环境监测计划和方案订立。

监测机构应依据任务要求和监测范围订立相应的监测计划和方案,包括监测目的、监测计划、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监测频次、监测方法和检测标准等,确保监测数据的精准性和牢靠性。

2.监测设备校准和维护。

监测机构应对紧要的监测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精准性和稳定性。

3.监测点位的选定和建设。

监测机构应依据要求选定适合的监测点位,并在选定点位上建立监测设施和测站。

4.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

监测机构应在监测计划的基础上按时采集监测数据,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分析和报告,报告必需清楚、精准,数据完整、有效。

同时,要适时上传数据至环保部门的信息系统。

5.监测报告编制和提交。

监测机构应在监测数据处理完毕后按要求编制监测报告,并交给委托单位或上级环保部门。

五、监督管理1.环保部门定期组织对监测机构进行检查,审查监测数据、检查监测设备和检测方法的合法性和精准性。

2.监测机构应在受到举报或发觉数据异常情况时,立刻报告委托单位或上级环保部门,并搭配对数据进行核查和调查。

六、违规处理1.监测机构如发觉数据造假、数据不精准等违法行为,必需立刻停止监测并进行核实。

环境监测的基本流程

环境监测的基本流程

环境监测的基本流程
环境监测是指对某一地区环境因素进行监测、观测和分析,以确定环境质量和其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的基本流程如下:
1. 确定监测目的和范围:根据监测目的和需要,确定监测的环境因素、监测地点、监测频次等。

2. 设计监测方案:制定监测方案,包括监测方法、时间计划、人员配备、设备选型等。

3. 实施监测:执行监测方案,收集样品、数据等并进行分析。

4. 数据处理与评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评价,计算各项指标,进行数据比较和趋势分析。

5. 发布监测报告:编制监测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提出改善建议和措施,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6. 监测结果应用: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源识别和治理、环境监管等。

以上是环境监测的基本流程,监测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对环境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遵循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

- 1 -。

环境检测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与质量控制措施

环境检测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与质量控制措施

环境检测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与质量控制措施一、引言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

环境检测事业单位作为重要的环保力量,其工作流程与质量控制措施的完善与执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环境检测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及质量控制措施,旨在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二、工作流程1. 样品采集与处理环境检测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始于样品采集环节。

该环节的重要性在于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针对不同类型的环境样品,事业单位需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采样,并严格控制样品的处理过程,以确保样品的原始性和完整性。

2. 检测项目选择与方法优化在环境检测中,不同的项目需要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检测项目,并根据项目特点进行方法的优化。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优化操作流程以及确保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仪器设备校准与维护环境检测事业单位的仪器设备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事业单位应定期进行仪器设备的校准,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同时,事业单位还需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防止设备出现故障或误差。

4. 实验室质量控制实验室质量控制是环境检测工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制定和执行相关的质量控制标准、监控和记录质量控制数据等。

同时,事业单位还需定期组织内部和外部质量评价,以评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检测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制环境检测结果的分析与报告是整个工作流程的最终结果。

事业单位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报告编制过程中,事业单位应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质量控制措施1. 内部质量控制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实验室环境、人员素质、仪器设备等方面。

通过定期的内部质量评估和数据比对,确保环境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外部质量控制事业单位应积极参与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如参加各类校验、认可机构组织的质量评价、比对测试等。

环境监测分析及工业化学分析工操作规程模版

环境监测分析及工业化学分析工操作规程模版

环境监测分析及工业化学分析工操作规程模版环境监测分析操作规程模板一、目的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确保环境监测分析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测试结果的科学性,以及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和监测。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环境监测分析工作的实施,包括但不限于水质监测、大气监测、土壤监测等环境领域。

三、设备与试剂1. 所需的仪器设备、试剂、标准品等应事先准备妥当,确保其完好无损。

2. 使用的仪器设备应进行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准确度和稳定性。

3. 所用试剂均应有有效期,过期试剂不得使用。

四、操作程序1. 样品采集:a.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采样点位,并进行标注。

b. 采用合适的采样器具,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采样。

c. 确保采样过程中严禁将污染物和其他异物掺入样品。

d. 不同样品类型的采集应分开进行,避免交叉污染。

2. 样品处理:a. 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对采集回来的样品进行处理,如预处理、稀释等。

b. 样品处理过程中应注明加入的试剂种类和用量,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 仪器分析:a. 按照仪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准确操作,确保仪器正常运行。

b. 使用仪器前,应检查仪器是否已经校准,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c. 保持仪器的清洁,避免污染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d. 操作结束后,做好仪器的清洁和维护工作。

五、质量控制1. 编制质量控制计划,规定质量控制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2. 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样品的分析,评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质量控制过程中应进行记录和统计,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六、数据处理与报告1. 对分析结果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相应的浓度或指标值。

2. 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编制环境监测分析报告,详细说明测试方法、结果和评估。

七、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 使用有毒或有害化学物质时,应佩戴防护设备,并密切注意其安全操作方法。

环境污染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环境污染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环境污染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一、背景和目的为了保护环境、有效监测环境污染情况,并及时上报监测报告,制定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环境污染监测报告工作的流程和要求,确保监测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环境污染监测报告工作的人员,包括监测人员、上报人员和审核人员。

三、工作流程1. 周期确定:- 按照环境监测要求,确定监测报告的周期,例如每月、每季度或每年一次。

2. 数据采集:- 监测人员根据监测要求,在规定的周期内采集相关环境污染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报告编制:- 监测人员根据采集到的数据,按照规定的报告格式进行编制,包括报告的标题、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4. 报告审核:- 监测报告编制完成后,由审核人员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内容和结论准确无误。

5. 报告上报:- 审核通过的监测报告上报给相关部门或上级领导,确保监测结果的传达和监测工作的落实。

6. 存档管理:- 已上报的监测报告进行归档管理,以备后续查阅和参考。

四、要求和责任1. 监测人员:- 必须按照监测要求进行数据采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确保监测报告的编制符合规定的格式和要求。

- 配合审核人员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解释。

2. 审核人员:- 对监测报告进行仔细审核,确保报告的内容和结论准确无误。

- 及时反馈审核结果,提出必要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3. 相关部门或上级领导:- 落实监测报告的上报要求,保证监测结果的传达和监测工作的有效落实。

- 在必要时提供支持和资源,确保监测报告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监测报告的准确性保证措施1. 严格的数据采集和监测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报告编制和审核的双重核查,确保报告内容的准确无误。

3. 定期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

4. 配备合适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支持,提高监测报告的质量和准确性。

六、附则1. 本管理制度的解释权归公司所有。

实施环境监测的程序和步骤

实施环境监测的程序和步骤

实施环境监测的程序和步骤简介环境监测是保护和管理环境资源的重要工作之一,支持环境保护决策和政策制定。

本文档将介绍实施环境监测的程序和步骤,以帮助环境监测人员更好地进行工作。

环境监测的程序和步骤步骤一:确定监测目标和任务在开始实施环境监测之前,需要明确监测的目标和任务。

这些目标和任务可以根据监测的目的来确定,例如,监测大气污染、水质、噪音等。

•确定监测的目标和任务•列出需要监测的环境因素和参数•确定监测的频率和时间范围步骤二:选择监测方法和设备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设备是进行环境监测的重要步骤之一。

根据监测目标和任务,选择适合的监测方法和设备,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研究不同的监测方法和设备•选择适合的监测方法和设备•遵守相关的监测标准和规范步骤三:制定监测方案在开始监测之前,需要制定监测方案,明确监测的具体步骤和要求。

•编制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点的选取、监测频率等•制定监测计划和工作安排•分配监测任务和责任步骤四:实施监测根据监测方案和计划,开始实施监测工作。

•准备监测设备和材料•安装监测设备并进行校准•进行监测数据的采集步骤五:数据处理和分析监测数据采集完毕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获取有用的信息。

•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生成监测报告和评估结果步骤六:监测结果的应用和反馈监测结果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决策和政策制定,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和改善。

•将监测结果应用于环境保护决策和政策制定•提出环境问题解决和改善的建议•进行监测结果的公开和分享结论实施环境监测是保护和管理环境资源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程序和步骤,可以有效地获取环境信息,支持环境保护决策和政策制定。

本文档介绍了实施环境监测的程序和步骤,供环境监测人员参考和应用。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国家环保局环监〔1996〕914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管理,完善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制定本制度的目的是:加强环境监测报告的管理,实现环境监测数据、资料管理制度化,确保环境监测信息的高效传递,提高为环境决策与管理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第三条环境监测报告分为数据型和文字型两种;数据型报告是指根据监测原始数据编制的各种报表、软盘等;文字型报告是指依据各种监测数据及综合计算结果进行文字表述为主的报告。

第四条环境监测报告按内容和周期分为环境监测快报、简报、月报、季报、年报、环境质量报告书及污染源监测报告。

第五条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各类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制和审定;并按本制度规定的要求,向上一级环境保护局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出各类文字型环境监测报告。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各级环境监测站具体承担本辖区各类监测报告的编制,并按本规定的要求报告;各流域(区域)近岸海域等专业监测网(以下简称“专业网”)组长单位负责按本制度规定的要求组织编制和上报本网络各类环境监测报告。

第六条市级以上环境保护局有权要求本辖区下一级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向其报告监测数据和其它有关资料;市级以上环境监测站有权要求本辖区下一级环境监测站向其报告监测数据和其它有关资料。

第七条各省、市环境保护局每年应至少两次组织所属环境监测站,向同级人民政府或有关政府部门汇报本辖区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情况,每次汇报的重点内容分别由各级环境保护局确定。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每年至少两次向国家环境保护局汇报全国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排放情况。

第八条本报告制度规定的各类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写内容、数据处理与评价方法等,执行《国家环境监测报告编写技术规定》的规定。

第二章环境监测快报第九条环境监测快报是指采用文字型一事一报的方式,报告重大污染事故、突发性污染事故和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等事件的应急监测情况,以及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及其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第一条为强化环境监测网络的运行机制,加强监测数据资料管理,确保监测数据信息的高效传递,及时的提出各种环境监测报告,为环境管理提供有效服务。

根据《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关于建立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制定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目的是:增强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科学性,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实现数据、资料管理制度化,确保环境监测信息的高效传递。

确保为管理服务的及时性,加强监测网络间的联系,提高监测工作水平和效益。

第二条环境监测工作是在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下进行的。

全国环境监测网络系统由国家级(一级)网、省级(二级)网、地(州、市)级(三级)网组成。

一级网成员单位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国务院各部(委)、局、总公司环境监测中心站;二级网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地(州、市)环境监测站、各省厅(局)环境监测站组成;三级网由地(州、市)环境监测站、各县(旗、区)环境监测站、各市有关局、大中型企业环境监测站组成。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和地(州、市)环境监测站分别是各级监测网的技术牵头单位。

本制度适用于上述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和监测站。

第三条本制度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制定、解释和修改。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检查本制度的执行情况,将其列为优秀监测站的评比条件之一,定期公布本制度执行情况,并进行表彰。

第四条县级(含县)以上各级环境监测站负责编制环境监测简报。

第五条环境监测简报内容为:报告各类监测工作情况、环境质量主要问题、环境污染事故监测情况。

报告格式由各地自行规定。

第六条环境监测简报的报送范围是:各级环境监测简报主送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上一级环境监测站。

凡承担有国控测点任务的监测站需同时抄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第七条属二级、三级监测网的部门监测站负责编制《××部门监测简报》,内容、格式由部门自行规定,报同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及同级网络牵头单位。

公司环境保护监测和环境报告制度

公司环境保护监测和环境报告制度

公司环境保护监测和环境报告制度公司环境保护监测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基础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环境监测的相关法律法规,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环境管理监测任务,保证全公司的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安全环保部负责对需要监测的污染因子及时进行评估和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二条相关排污单位负责对环境污染因子的监测和记录,监测后及时向安全环保部上报监测情况;对于突发情况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第三条安全环保部应建立污染源档案,掌握排污状况和变化趋势,参与重大污染事故的调查,为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和生产管理服务。

第四条安全环保部负责会同设备能源物资部、质量检测中心对环保监测设备和仪器进行定期校核,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监测数据计算、检验、异常值剔除等应按国家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进行。

第五条环境监测点的布设、监测频次、监测方法应依据监测对象、污染物性质和现场具体情况确定,样点的时空分布应反映监测对象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水平、波动范围及变化规律。

第六条根据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求,规范管理采样点。

建立采样点管理档案,包括采样点性质、名称、位置和编号、排污规律和排放去向、采样频次及污染因子。

采样点位设置明显标志,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排污单位做好采样点位的日常维护和相关记录。

第七条采样点如因生产工艺或其它原因需变更时,需上报,经安全环保部确认,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如果是政府监管范围内的,还需报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八条采样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填写采样记录,严防中途破损、被污或变质。

第九条公司每年定期委托有资质的环保监测部门,负责对主要污染因子进行专业监测,并出具监测报告。

第十条安全环保部负责定期对所有监测项目进行评估,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十一条公司所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污染源必须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监测。

第十二条环境大气监测:a、环境大气监测主要为生产厂区环境大气监测,按技术规范要求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报告制度1996-11-2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管理,完善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制定本制度的目的是:加强环境监测报告的管理,实现环境监测数据、资料管理制度化,确保环境监测信息的高效传递,提高为环境决策与管理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第三条环境监测报告分为数据型和文字型两种;数据型报告是指根据监测原始数据编制的各种报表、软盘等;文字型报告是指依据各种监测数据及综合计算结果进行文字表述为主的报告。

第四条环境监测报告按内容和周期分为环境监测快报、简报、月报、季报、年报、环境质量报告书及污染源监测报告。

第五条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各类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制和审定;并按本制度规定的要求,向上一级环境保护局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出各类文字型环境监测报告。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各级环境监测站具体承担本辖区各类监测报告的编制,并按本规定的要求报告;各流域(区域)近岸海域等专业监测网(以下简称“专业网”)组长单位负责按本制度规定的要求组织编制和上报本网络各类环境监测报告。

第六条市级以上环境保护局有权要求本辖区下一级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向其报告监测数据和其它有关资料;市级以上环境监测站有权要求本辖区下一级环境监测站向其报告监测数据和其它有关资料。

第七条各省、市环境保护局每年应至少两次组织所属环境监测站,向同级人民政府或有关政府部门汇报本辖区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情况,每次汇报的重点内容分别由各级环境保护局确定。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每年至少两次向国家环境保护局汇报全国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排放情况。

第八条本报告制度规定的各类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写内容、数据处理与评价方法等,执行《国家环境监测报告编写技术规定》的规定。

第二章环境监测快报第九条环境监测快报是指采用文字型一事一报的方式,报告重大污染事故、突发性污染事故和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等事件的应急监测情况,以及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及其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第十条环境监测快报由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编写并报出,报送范围是:主送上级环境保护局、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同时直接以传送计算机文本方式上报国家环境保护局,并通报可能影响到的有关省、市环境保护局。

污染事故发生后二十四小时内应报出第一期环境监测快报,并应在污染事故影响期间内连续编制各期快报,编报周期由当地环境保护局根据污染事故情况确定。

第十一条国家或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确定的环境敏感地区,在污染事故易发期间,地方各级环境监测站应在定期组织开展有关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负责编制文字型环境监测快报,并在每次监测任务完成后五日内将本次监测快报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同时抄报上一级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接到地方监测快报五日内,将有关内容编制成《环境监测快报》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三章环境监测季报、月报第十二条环境质量监测网基层站、“专业网”基层站应于每季度第一个月的十五日前将上一季度数据型环境监测季报报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以及全球环境监测系统中国网站成员单位负责编制本辖区环境监测数据型季报,并于每季度第一个月三十日前将上一季度的季报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于每季度的第二个月二十日前将上一季度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和全球环境监测系统(中国站)数据型报告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十三条参加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三十七个重点城市和国务院确定的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及重点旅游城市的环境监测站,应于每季度第一个月十五日前将上一季度的数据型环境监测季报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应于每一季度的第一个月底前编制完成上一季度全国重点城市环境质量文字型季报并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十四条各流域环境监测网络成员单位应于每年的二月底、五月底和九月底前分别将当年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数据型监测季报报到组长或副组长单位。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成员单位应于每年五月底、十月底前将当年枯水期、丰水期的数据型监测季报报到组长或副组长单位。

其它专业环境监测网成员单位的数据型季报的报送时间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各流域监测网组长单位负责编制本流域各类文字型环境监测季报或期报,并于三月底、六月底、十月底前分别将当年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监测期报报到网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组长单位负责编制近岸海域文字型环境监测期报,并于七月底、十二月底前分别将当年枯水期、丰水期监测期报报到网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其他专业环境监测网的季报时间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已开展大气自动监测的城市环境保护局应组织所属环境监测站编制数据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月报,并于次月五日前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汇总、编制各有关城市环境监测站上报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月报,于每月十五日前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四章环境质量年报、报告书第十七条环境质量年报属数据型报告,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成员单位应自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起,正式开始实行微机有线联网;同时以微机网络有线传输方式,逐级上报环境质量年报。

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成员单位应于每年一月二十日前将上年度的环境质量年报报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专业网”成员单位应于每年一月二十日前将本单位年报报到网络组长单位。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和专业网组长单位,应于每年二月二十日之前将本地区、本“专业网”年报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第十八条《环境质量报告书》属文字型报告。

《环境质量报告书》按内容和管理的需要,分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和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两种。

为了提高环境质量报告书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按其形式分为公众版、简本和详本三种。

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的起始年为一九九一年,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只编详本,在其编写年度不再编写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详本。

第十九条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应于每年三月底和六月底前,组织所属环境监测站完成上一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简本和详本的编制,并报到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环境保护局;五月底完成环境质量报告书公众版。

各环境监测专业网组长单位应于每年五月底前完成上年度流域(区域)、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报告书,并报到网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应分别于每年三月底、五月底、六月底之前编写完成上年度全国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简本、公众版和详本,并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应于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年的八月底前,将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报到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亦应于八月底前将全国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五章污染源监测报告第二十条地方各级环境监测站负责核实、认可各排污单位申报的排污状况数据,并将核实后的排污申报数据报到当地环境保护局。

第二十一条污染源监督监测季报是及时反映当地环境监测站在实施污染物总量核实、抽检、治理设施验收与运行效果检查等各类污染源监督监测基本情况的文字型报告。

各市级环境监测站负责于每季度第一个月十日前,将上一季度本辖区污染源监督监测情况季报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及省级环境监测站,并应向有关排污单位展示其监督监测数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负责于每季度第一个月底前,将本辖区上一季度污染源排污在前三十位的企业监督监测数据及基本情况汇总后,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于每季度第二个月十五日前,将上一季度全国重点污染监督监测数据及基本情况汇总后,将排污在前三位的企业监督监测数据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二十二条地方各级环境监测站负责本辖区内重点污染源的监测,各地方环境监测站负责于三月底之前将上一年度、国家确定的重点污染数据型报告汇总编制完成;并报到同级环境保护局和上一级环境监测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中心站负责于当年四月底之前将本辖区国家重点污染源的上一年度数据型报告汇总后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各“专业网”成员单位,负责于三月底之前将上一年度污染源数据型监测报告报到网络组长单位;网络组长单位于四月十日前负责编制完成上年度本网络所监测范围内污染源排污状况文字型报告,并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和各流域、近岸海域等专业网络组长单位上报的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数据,于六月底之前,负责编制完成上年度全国重点污染源排污状况文字型报告并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二十三条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确定的本地区重点污染源数据型报告上报周期、时间和内容,可由地方和级环境保护局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另行规定。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编写本辖区内污染排污状况文字型年度报告,并于六月底前将上年报告报到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环境保护局。

第六章报告的管理第二十四条环境监测站的各类监测报告、数据、资料、成果均为国家所有,任何个人不得占有;属于保密范围的监测数据、资料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保密制度进行管理,监测数据资料的密级划分及解密时间按国家环境保护局的有关规定执行;未经市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外单位提供、引用和发表尚未正式公布的监测报告、监测数据和相关资料。

第二十五条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需要向本制度确定的范围以外的任何单位提供监测报告、监测数据和资料时,应当履行以下审批手续:(1)由需求单位向市级以上环境监测站提交申请报告,写明需求报告、数据、资料的用途、名称和数量。

(2)环境监测站填写报告、数据、资料出站报告单,报同级环境保护局核批后提供。

(3)县级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不得向本制度确定的报送范围以外的任何单位直接提供本制度规定的各类环境监测报告,确因工作需要必须提供的,必须经上级环境保护局核批后才能提供。

(4)应用监测报告和数据的单位不得超出申报范围使用环境监测站提供的监测数据和资料;根据环境监测站提供的监测数据对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污状况所作出的评价结论,必须征询提供数据的环境保护局的意见。

(5)经市级以上环境保护局批准,环境监测站在向本制度规定范围以外的任何单位提供监测报告、监测数据、资料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并参照地方财政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适当收取成本费用。

第二十六条凡属有偿服务性监测、国际合作项目监测,各级环境监测站在向委托方提供监测资料或报告时,必须附有监测数据、报告使用范围的限定,并报同级环境保护局备案;凡有偿提供监测报告、数据和资料的,应执行地方财政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

第二十七条负责收集、贮存和管理下级环境监测站、网络成员单位上报的监测数据、资料、报告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地方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有责任维护报送单位的权益,未经报送单位的认可及同级环境保护局核批,不得将有关监测数据、资料及监测报告用于有偿性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