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移动通信48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衰落方法
分集接收技术:接收端对它收到的多个衰落特性互相独
立(携带同一信息)的信号进行待定的处理,以降低信号的
电平起伏。
抗衰落方法
常用的分集技术
空间分集技术---用2个以上的天线接收同一个信号 频率分集技术---用2个以上的载波频率传输 时间分集技术---在不同时间接收同一个信号 极化分集技术---接收垂直和水平极化信号
能自动漫游。
话音质量比第一代好。 保密性好。
可以与ISDN、PSTN等网络互连。
6.1
移动通信概述
3、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缺点
数据功能差,不能支持多媒体业务。如使用GSM手机上 网,理论上只能达到9.6k的上网速度。
全球不同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彼此间不能兼容,使用
的频率也不一样,全球漫游比较困难。
6.1
移动通信概述
4、移动通信的特点
① 移动台使用无线信道,在电波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多径衰
落、建筑物阻挡造成的阴影效应、移动台运动引起的多普勒频
移等,使接收信号极不稳定。
信号起伏幅度可达30dB以上。
6.1
移动通信概述
②强干扰情况下工作
移动通信除受到汽车发动机的火花干扰及工业干扰以外,
主要的干扰有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及同频干扰。
每个时隙传输一路数字信号,软件对时隙动态配置;
系统要求严格的系统定时同步; 是时隙受限和干扰受限系统; 应用:GSM系统(载频间隔:200KHz,每频道8个时隙);
多址技术
(3)码分多址(CDMA)
Time Power
CDMA
Frequency
在CDMA通信系统中,不同用户传输信息所用的信号不是靠频率不 同或时隙不同来区分,而是用各自不同的编码序列来区分,或者说,
互调干扰:由于部件的非线性引起;非线性部件的输出信号
中,会包含输入信号所没有的新的频率成分,如果这些新的 频率成分落入其他信号的频率范围之内,就会对该信道造成
干扰,称为互调干扰;
邻道干扰:相邻或邻近信道之间,由于信道隔离度不够造成
的干扰;
同频干扰:相同频率的无用信号造成的干扰。
6.1
③
移动通wk.baidu.com概述
应用:IS-95 CDMA系统、cdma2000系统、WCDMA系统;
多址技术
(4)空分多址(SDMA) 通过空间的分割
微微蜂窝 (Pico-cell) <400m
区域覆盖技术
频率复用:处在不同位置(不同小区)上的用户可以同时 使用相同频率的信道
可以极大地提高频谱利用率
如果系统设计得不好,将产生严重的同频干扰
C1 f1 P0 R D C1 f1 P0 R
D:同频复用距离
R:小区半径
区域覆盖技术
区群? 通常由若干个邻接小区构成区群,再由区群披此邻 接构成整个服务区;
的具体的设计、规划和实施阶段。
6.1
移动通信概述
3、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1980s,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983年美国的AMPS,1980 年北欧的NMT,1979年日本的NAMTS,1985年英国TACS系统 1990s,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1992年商用的GSM,1991 年北美的IS-54,1993年日本的PDC,1993年美国提出的IS95(N-CDMA) 2000s,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欧洲、日本的WCDMA , 北美的CDMA-2000 ,中国的TD-SCDMA
为防止同频干扰,同一区群中的小区,不得使用相
同的频率;且邻接区群中的同频小区中心间距相等;
区域覆盖技术
N=3
N=4
N=7
区域覆盖技术
小区分裂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
展,为适应新的用户密
度变化,可采用“小区 分裂”的方法,即将原 有的无线小区进一步细 分,以增大系统的容量 和密度。 图 增加新基站的分裂
多址技术
多址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有许多用户都要同时通过同一个基站
和其他用户进行通信,因而,必须对不同用户和基站发出的信号赋予
不同特征,使基站能从众多用户台的信号中区分出是哪一个用户台发 出来的信号,而各用户台又能识别出基站发出的信号中哪个是发给自
己的信号。
多址方式的类型有:即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
6.1
移动通信概述
无线寻呼系统
公用 电话网
通信塔 通信塔
无线电寻呼控制 用户回路 中心及主发射台
通信塔
市话中心要呼叫某一“袖珍玲”用户,可拨寻呼中心的专 用号码,寻呼中心的话务员记录所要寻找的用户号码及要 代传的号码及要代传的消息,并自动在无线信道上发出呼 叫. 被呼用户的袖珍接收机发出呼叫声,并在液晶屏上显示主 呼用户的电话号码及简单消息。 袖珍玲用户利用邻近市话电话机与主呼用户通话。
6.1
移动通信概述
3、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接续工作由人工操作完成,采 用
电子管,体积庞大、笨重且昂贵,使用短波段。 第二阶段 交换系统为自动交换,接续效率高,采用晶体管,体 积大为减小,使用甚高频。
第三阶段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系统)
第四阶段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广泛应用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蜂窝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电磁波传播机理多种多样,但 总体上可归结为:反射、绕射和散射。
在城区,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一般无直射路径,而高层
建筑产生强烈的绕射损耗。 另外,由于不同物体的多路径反射,经过不同长度路径 的电磁波相互作用引起多径损耗。 同时,随着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距离的不断增加,引起 电磁波强度的衰减。
6.2.2
移动通信的组网技术
区域覆盖技术
多址技术
区域覆盖技术
蜂窝系统---“小区制”系统 将所要覆盖的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的半径 可视用户的分布密度在1-10km左右,在每个小区设立一个基站 为本小区范围内的用户服务。 - 蜂窝分类
宏蜂窝 (Macro-cell) 2-20km 微蜂窝 (Micro-cell) 0.4-2 km
移动通信的可用频率范围有限,而移动通信的用户数却
在猛增,故有效地利用频率资源是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重要研
④ 由于移动台在通信区域内随时运动,需要随机选用无线 通道,同时需支持位置登记、越区切换及漫游存取的跟踪技术,
这使其信令种类比固定网要复杂得多。此外,在入网和计费方
式也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移动通信系统相当的复杂。
6.1
移动通信概述
5、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GSM 900 :
890 915 935 960
双工距离 : 45 MHz
GSM 1800 :
1710
1785
1805
1880
双工距离 : 95 MHz
信道间隔: 200kHz
6.1
移动通信概述
频分双工通信方式(FDD)
收、发信机所用频率不同,一般双工频差为几MHZ
多址技术
(1)频分多址(FDMA)
Power Time
FDMA
Frequency
将给定的频谱资源划分为若干个等间隔的频道供不同的 用户使用。
多址技术
(1)频分多址(FDMA)
用户识别:频道号(在频谱域实现了用户的正交分割); 特点: 简单、容易实现,以频道区分用户地址,一个频道传输一 路模拟/数字话路; 以频率复用为基础,需严格的频率规划,是频率受限和干
第六章 移动通信
6.1 移动通信概述 6.2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6.3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6.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1
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6.1
移动通信概述
1、什么是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动中通”
通 信 双 方 或 至 少 其 中 一 方 在 移 动 环 境 下 进 行
信 息 传 递 的 通 信 方 式 , 包 括 移 动 体 之 间 或 移 动 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
靠信号的不同波形来区分。
多址技术
(3)码分多址(CDMA)
用户识别:码型(在码域实现用户的正交分割); 特点:
每个基站只需一个射频系统;
每个码传输一路数字信号,每个用户共享时间和频率; 是一个多址干扰受限系统; 需要严格的功率控制; 需要定时同步; 软容量、软切换,系统容量大; 抗衰落、抗多径能力强;
6.1
移动通信概述
5、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移动通信工作方式
单向通信方式
双向通信方式
单工通信方式
双工通信 方式
半双工通信方式
6.1
移动通信概述
5、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双工通信方式
通信双方在通话时收发信机同时工作,即任意一方在发话的 同时,也能收听到对方的信息,与普通有线电话的使用情况 类似; 通信双方通过双工器来完成双工通信; 分为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
扰受限系统;
对功控的要求不高,硬件设备取决于频率规划和频道设置; 应用:模拟/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多址技术
(2)时分多址(TDMA)
Power Time
FDMA/TDMA
Frequency
把时间分成周期性的帧,每一帧再分为若干个时隙供 用户作信道使用。
多址技术
(2)时分多址(TDMA) 用户识别:时隙(在时间域实现了用户的正交分割); 特点: 以频率复用为基础,小区内以时隙区分用户;
6.1
移动通信概述
无绳电话系统
普通的电话单机分成座机 和手机两部分
普通话机 座机
座机与有线电话网连接, 手机与座机间用无线电连接。
用户线
市话局
因手机与座机间不用电线 相连,故称为“无绳”电话。
以有线电话网为依托的通信方式,是有线电话网的无线延伸
6.1
移动通信概述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用于集团调度指挥; 可用信道为系统的全
体用户共用,具有自
动选择信道功能,是 共享资源、分担费用、
共用信道设备及服务
的多用途、高效能的 无线调度通信系统。
6.2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6.2.1
移动信道特征及抗衰落方法
6.2.2
移动通信的组网技术
6.2.1 移动信道特征及抗衰落方法
移动信道电波传播原理
移动信道特征
抗衰落方法
移动信道电波传播原理
6.1
移动通信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特点
具有全球标准 使用全球公共频带 具有全球使用的小型终端 具有全球漫游能力 从媒体(Media)→多媒体(Multi-media) 微蜂窝结构 提高改良的频率使用效率 具有高速的分级数据速率 在固定位置环境下能达到2Mbps 对步行用户能达到384kbps 对车载用户能达到144kbps
与FDD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五个方面优势:
频谱灵活性高 频谱利用率高 支持不对称数据业务 有利于采用新技术 成本低
6.1
移动通信概述
6、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无线寻呼系统 无绳电话系统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6.1
移动通信概述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把整个服务区划 分成若干个较小的区 域(小区),各小区 均用小功率的基站发 射机覆盖,许多小区 像蜂窝一样覆盖任意 形状的服务地区。
(CDMA)和空分多址(SDMA)。
多址技术
• • • •
频分多址 (FDMA):按频道划分用户,频带独享,时间共享 时分多址 (TDMA):按时隙划分用户,时隙独享,频率共享 码分多址 (CDMA):按码型划分用户,时隙/频率共享 空分多址 (SDMA):按空间角度划分用户,频率/时隙/码型 共享
6.1
移动通信概述
3、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特点
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 无法与固定网迅速向数字化推进相适应,数字承 载业务很难开展。 频率利用率低,无法适应大容量的要求。 安全性差,易于被窃听,易做“假机”。
6.1
移动通信概述
3、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优点
频谱利用率,系统容量大。 用户能获得多种服务(以话音业务为主,并提供低速率 以电路型为主的数据业务)。
到几十MHZ,即从频率上来区分收发信道。
优点:使用方便,收发信机自身的干扰较小。 缺点:需占用两个频段才能工作,占用频谱资源多,
MS在通信中发射机经常处于发射状态,耗电大。
6.1
移动通信概述
时分双工通信方式(TDD)
信号的接收和传送在同一频率的信道即载波的不同
时隙,用保证时间来分离接收与传输信道。 我国的3G技术标准TD-SCDMA中就采用了此技术。
移动信道电波传播原理
移动环境的场强特性 移动通信环境下场强变 化剧烈
场强变化的平均值随距
离增加而衰减 场强特性曲线的中值呈 慢速变化(慢衰落) 场强特性曲线的瞬时值 呈快速变化(快衰落)
接收信道统计分析曲线
移动信道特征
空间传播损耗------路径损耗 阴影效应------由地形结构引起,表现为慢衰落 多径效应------由移动体周围的局部散射体引起的多 径传播,表现为快衰落 多普勒效应------由于移动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引起, 多径条件下将引起多普勒频谱展宽